植物睡眠之谜

时间:2025-01-13 21:25:3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励志 > :植物睡眠之谜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植物睡眠之谜的正文:

第一篇:《植物睡眠之谜》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绳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醣体,白天配醣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醣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醣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我。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醣体,在夜晚配醣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会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植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5.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绳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6.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B.达尔文指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植物睡眠之谜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植物睡眠之谜

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醣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解题步骤]

1、精读文本

精读的目的首先在于理清结构层次,明确文章的内容,辨明作者的观点,这是正确答题的基础和关键。精读一般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①这篇文章解说了什么?②它的特点或成因是什么?③它有什么价值、功用或危害?④围绕它有那些新发植物睡眠之谜

现或新成果?⑤它的前景如何?精读时一定注意标出文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及阐述其内涵的关键句、最能表达作者观点或情感倾向的重点句,为下一步操作作好准备。

通过对《植物睡眠之谜》精读,我们就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介绍了说明对象“植物睡眠之谜”并解释了“植物睡眠”这一概念;第2节介绍了科学家有关“植物睡眠”的研究成果;第3节揭开了“植物睡眠之谜”,第4节介绍了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作用。这样我们就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较为透彻的了解,既能为考题涉及的材料标定“坐标”,便于考生按据题目要求准确迅捷地锁定有效信息区域,而不至于满篇乱找而浪费时间,有能避免出现对具体内容断章取义的理解,从而得出准确的答案。

2.研究题干

要认真研读题干,挖掘题干隐含的信息,这样我们才能弄清题目要求,然后用要求来指示着思维的方向,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

不难看出:题5题干要求正确理解“植物睡眠”一词,考查的是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题6题干要求辨析出“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观点,考查的是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和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题5题干要求理解原文的意思,考查的是筛选并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3.筛选信息

筛选信息应当是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明确题干要求基础上进行的。如果精读到位,考生就很容易依据题干明确的筛选标准,在精读过程中标定的材料“坐标系”上锁定相关的信息区域。

根据上文对《植物睡眠之谜》结构层次分析很快锁定与三个题目的相关信息区域:题5在第1节,题6在第2、3节,题7在第2节,找出并相应的语句。

4.甄别选项

筛选出信息后,要把它与选项比较对照,仔细辨别,排除其中的干扰因素,得出正确答案。为此,要做到两点:一要正确、准确把握筛选出的信息的含义,不可断章取义,挂一漏万;二要在与选项比较对照时,特别要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等方面有无差别;三要识别命题者设下的思维“陷阱”,比如无中生有、移花接木、鱼目混珠、以偏概全等。

下面我们来解析上面三题。

题5:本题考查对原文第一段中概念的理解。A项属“以偏概全”。“植物的叶子”所指范围太大,并非所有植物都会发生睡眠现象,因而A项可以排除;C项属“以偏概全”。“所有豆科植物”所指范围仍然偏大,因为并非所有的豆科植物都会发生睡眠现象;D项属“无中生有”。说捕蝇草有睡眠现象于文无据,因而D项也可以排除。所以答案为B。

题6:本题考查对原文第二段的文意的阅读理解。A、B、C、D四项分别列出了德梅兰、达尔文、希尔德奈希特、上田实等人的研究成果,但要选出“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还需联系原文第三段的内容。因为第三段中所说的“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正是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摘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以后,成功分离出的两种活性物质。而且原文第三段明确指出,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A、B、C三项研究都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与植物睡眠之谜有关的生物现象,只有D项上田实等人的研究才是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因而D项为正确选项。

题7:A项,据第三段中所述,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并没有控制兴奋物质,它只是相对降低,所以A项可以排除。B项,“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只提到“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并没有说它的安眠物质也是配糖体,因而B项也可以排除。D项,最后一段中提到“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说明这种农药还没有研制出来。至于睡眠阻断剂还只是处在实验阶段,“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仅是“实验结果”,所以D项不符合原文意思,也可以排除。只有C项符合原文意思,因而为正确选项。

第二篇:《“植物睡眠之谜”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醣体,白天配醣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醣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醣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醣体,在夜晚配醣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会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1.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2.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3分)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B.达尔文指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3.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醣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植物睡眠之谜

答案:

1.B

1.D

1.C 答案解析: 1.A.植物范围扩大,为适应外界环境也属无中生有。C.所有豆科植物范围扩大,闭合起来表达不严密。D.捕绳草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这和植物睡眠是有区别的。

1.根据第3节第一行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可以推知是上田实等人的研究成果。

1.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是配醣体的合成分解,并非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B.第3节中说,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醣体,在夜晚配醣体水解,并非合成。D.目前,已经研制出来有误,只是研究有成果。

第三篇:《植物睡眠之谜 阅读答案》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 本文来自

1.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2.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3.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参考答案:

1.B 题干要求是“植物睡眠”,根据原文意思,只有B项符合“睡眠”这一特点。

2. D 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兴奋物质”,此谜得解。

3.C A项控制的是“配糖体的合成分解”,而不是“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B项铁扫帚的配糖体夜晚水解。D项“绿色”农药目前还没有研制出来。

第四篇:《小考作文的命题趋向分析500字作文》

小升初考试作文的命题趋向分析500字

  小学升初中考试是对6年小学学习效果的检验,小考中的作文考试是令许多同学颇感头痛的。那么究竟小考作文考试是么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中考作文以高考作文为导向,小学作文自然紧跟着中考作文。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多不断变化,也间接的影响到了小考作文的命题走向。

  认真分析近几年的小考作文题,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变化。

  1、开放性题型增多

  所谓“开放性命题”主要指的是“半命题”和“自命题”的形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作文题经常出现“童年”,“老师”,“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之类,这样的作文给定了题目,学生的发挥性就不大,必须按照试卷给出的题目来确定思路。但近几年,小考中常常出现半命题作文和自命题作文。入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小考作文题目:

  再过20年,我们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坚守在祖国的各个岗位上,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请你写一篇幻想作文,描绘20年后你班同学的一聚会。

  作文试题:20年后的……

  此类作问题就便于学生打开思路,主题是20年后的情景,但20年后的具体什么,学生就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作文主要荣来确定以恰当的题目。

  2、降低审题难度

  近两年的小考作文题,即实体已比较明显的考题,一般也写出提示语,来帮助考生打开思路。如2002年北京市朝阳区的小考作文题:(美丽秋天的作文

  我是——迷

  要求:你最爱好什么?是画画,下棋,练书法,剪报,还是跳皮筋,踢足球……

  你为什么对他那么着迷?是增长知识提高技艺,还是受到了启示,感受到了乐趣?请选一件写来。

  聪明的考生可以看出,这个要求几乎就是以文章的提纲:先写自己的爱好,再写爱好的原因,这样的作文题审题就不难了。

  3、谈化文体

  谈化问题,就是考题不硬性规定体裁,有以下几个意思:第一,动笔前,有选择的充分自由;第二,写作中,有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方式的自由;第三,评判时,不对文体苛求。“淡化文体”有什么好处呢?它提供考生一个更大的平台,你写什么文体拿手就什么文体。比如,“美丽的校园”这样的一个题目,你可以写成散文,也可以写反映校园信封上的记叙文,还可以写篇想象类作文,描写50年后的校园景象。

  4、题材贴近学生生活

  考试作文不能是自由写作,否则难以统一评分标准,还要防止学生套用现成文。因此既要有一定限制,又要有启发性,使学生有事可叙,有人可记,有景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所以近几年的小考作文命题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如2002年的杭州市小考作文《我学会了一样家务活》就很好地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

  5、想象类作文命题浮出水面

  想象类作文命题是近几年新出现的类型。这类题型有什么好处呢?其规定的内容与原材料或生活真是有较大距离,这就为考生提供了开阔的展示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空间。如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都出的想象类作文。西城区的题目是:

  假如我是——

  要求:

  在横线上填上你想象的内容。

  写成一片发挥想象的文章。

  想象要大胆,情节要合理,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挚。

  表达上要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

  字数在400字左右。

小考作文的命题趋向分析500字

  小考作文的命题趋向分析

  小学升初中考试是对6年小学学习效果的检验,小考中的作文考试是令许多同学颇感头痛的。那么究竟小考作文考试是么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中考作文以高考作文为导向,小学作文自然紧跟着中考作文。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多不断变化,也间接的影响到了小考作文的命题走向。

  认真分析近几年的小考作文题,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变化。

  1、 开放性题型增多

  所谓“开放性命题”主要指的是“半命题”和“自命题”的形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作文题经常出现“童年”,“老师”,“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之类,这样的作文给定了题目,学生的发挥性就不大,必须按照试卷给出的题目来确定思路。但近几年,小考中常常出现半命题作文和自命题作文。入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小考作文题目:

   再过20年,我们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坚守在祖国的各个岗位上,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请你写一篇幻想作文,描绘20年后你班同学的一聚会。

  作文试题:20年后的……

  此类作问题就便于学生打开思路,主题是20年后的情景,但20年后的具体什么,学生就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作文主要荣来确定以恰当的题目。

  2、 降低审题难度

   近两年的小考作文题,即实体已比较明显的考题,一般也写出提示语,来帮助考生打开思路。如2002年北京市朝阳区的小考作文题:

   我是――迷

   要求:你最爱好什么?是画画,下棋,练书法,剪报,还是跳皮筋,踢足球……

  你为什么对他那么着迷?是增长知识提高技艺,还是受到了启示,感受到了乐趣?请选一件写来。

   聪明的考生可以看出,这个要求几乎就是以文章的提纲:先写自己的爱好,再写爱好的原因,这样的作文题审题就不难了。

  3、 谈化文体

  谈化问题,就是考题不硬性规定体裁,有以下几个意思:第一,动笔前,有选择的充分自由;第二,写作中,有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方式的自由;第三,评判时,不对文体苛求。“淡化文体”有什么好处呢?它提供考生一个更大的平台,你写什么文体拿手就什么文体。比如,“美丽的校园”这样的一个题目,你可以写成散文,也可以写反映校园信封上的记叙文,还可以写篇想象类作文,描写50年后的校园景象。

  4、 题材贴近学生生活

  考试作文不能是自由写作,否则难以统一评分标准,还要防止学生套用现成文。因此既要有一定限制,又要有启发性,使学生有事可叙,有人可记,有景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所以近几年的小考作文命题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如2002年的杭州市小考作文《我学会了一样家务活》就很好地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

  5、 想象类作文命题浮出水面

  想象类作文命题是近几年新出现的类型。这类题型有什么好处呢?其规定的内容与原材料或生活真是有较大距离,这就为考生提供了开阔的展示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空间。如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都出的想象类作文。西城区的题目是:

  假如我是――

  要求:

  在横线上填上你想象的内容。

  写成一片发挥想象的文章。

  想象要大胆,情节要合理,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挚。

  表达上要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

  字数在400字左右。

小心命题作文的回归1500字

  

  小心命题作文的回归

  命题作文是各类作文的根。随着07年部分高考语文命题作文的出现,命题作文再度受到世人的关注。中考作文命题的航向,或许也会按照高考的指挥棒,由热极一时的话题作文向命题作文过渡、回归,所以命题作文的训练不能放松。且看2007年部分地市的中考命题作文:

  1、广东《最好的奖赏》2、广州《心中有盏红绿灯》3、江苏省南通市:《带着微笑出发》4、泰州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5、苏州:《晨》6、衢州《我拥有,我快乐》7.山东莱芜《其实并不是这样》8.上海《记住这一天》”9、南京《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10、四川内江《路上》

  写作点拔

  1.命题作文的题目万不可改动

  在考试中,有的考生将命题作文按话题作文来写,有的直接改了题目,都是万不可取的。改动命题作文题目的文章在评卷时直接进人三类或三类以下作文进行评分。

  命题作文的题目从形式上大体分为两种。一是直陈式,一是材料引述式,第二种形式考生在考试中出错的最多.把“为题”理解成了“为话题”。“为题”、“为话题”,一字之差,要求相去甚远:前者为题目固定。不可更改:后者是一个范围,题目需要另拟。

  命题作文的题目从立意的角度也分两种形式:一是立意型命题。如“一个平凡的人”、“我为此而自豪”、“母亲的爱”、“榜样”等,此类题目一般范围清楚、立意明确:一是非立意型命题,如“雨中”、“老师,我想对你说”、“校园的早晨”等,这一类题目需作者根据题目的含义和暗示等信息认真分析,发挥想象,自己立意。虽可自己立意,但仍不可改题目,如真有需要,可在命题题目下起个副标题,这在考试中是允许的。

  2.掌握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1)弄清题目的限制和要求

  命题作文常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内容等有限制,弄清楚了这些,就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如:题目“校园新风”.写记叙文,可写人也可写事,地点要在校园内,内容为好的现象,宜与过去对比。

  (2)抓住“题眼”确定中心

  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①单词语题目,题目即“题眼”,如“沟通”、“生日”等。②词组型题目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动词是“题眼”。如“难忘的一件事”的“题眼”是“难忘”.“骄傲的妈妈”的“题眼”是“骄傲”,“这件事教育了我”的“题眼”是“教育”,“我喜欢那句格言”的“题眼”是“喜欢”.“回忆我的同桌”的“题眼”是“回忆”。

  (3)添枝加叶法与逆向选材法

  命题作文题目越长越容易迅速确定立意与选材。当题目是一个词时,选材的范围很宽.确定写作目标就显得困难.这时你可以采取题目添枝加叶法迅速确定写作目标,如“选择”,可在其前添加“爸爸的”、“痛苦的”、“明智的”等,或在其后添加“了坚强”、“了诚实”、“的快乐”、“的艰难”等。这种添枝加叶是在心中进行的,千万不要换题目哟!有人认为选材不应放在审题中进行,其实审题与选材应是同步完成的,它们可以相互印证。选材平庸的作文难成好文章。那么在选材中我们可以采用逆向选材法使所选材料新颖.如“感谢”.学生感谢老师为常见,老师感谢学生就为奇、为新。

  (4)尽量把内容落实到人、事、物上

  有些命题作文规定文体,按文体写即可:有些命题作文让自选文体,每当此时有些同学就无所适从。多是成段的感慨.而没有实际的内容。此时应依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选择擅长的文体。选择了记叙文,就要把内容落实到人、事、物上.把人写好.把事写实。若从自己或身边的生活实际中难以开发出动人的故事.写一篇小说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若选择议论文.自己要有充足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5)笔下夺分――虎头豹尾

  练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非常重要.好的开头和结尾会让你从评卷老师那里笔下夺分。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500字

  2008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考生自由驰骋。

  4.命题风格:紧扣整体趋势,地域特征存在。

  从内容上看,高考命题往往会与全国的整体风格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又往往能够反映考区的思想状况与经济水平。从命题形式上看,各地考题的延续性更为明显,纵观近两年的考题,上海、江苏等地采用的均为命题作文,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海南等地采用的均是材料作文,四川、山东仍然采用话题作文,其余等地则年年有所变化。从要求上看,有些考区特色鲜明,如湖南卷连续多年对文体都提出强制性要求,浙江卷近三年的考题虽然各不相同,但这些考题或在题目中、或在材料中、或在要求中蕴含着“情感”。

  二、2009年作文预测

  为了保持高考作文的选拔性,纠正盲目猜题的不良风气,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会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稳”是前提,“变”是趋势。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关注三大新趋势:

  1.内容:关注生活

  调研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常考的角度如下:人生哲理,如冷热、远近、曲伸等;人生观、价值观,如生命、奉献、幸福等;人与自然,如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学会认识,如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等;理性分析,如感性和理性、人性、理智、自我等;传统美德,如礼貌、孝顺、谦逊等;现实生活,如贫富、生存、奋斗、坚持等;道德法律,如公德、反腐倡廉、平等等;集体观念,如团结、合作等;心理健康,如自卑、承受力、孤独等;人文关怀,如老人、残疾人、乞丐、农民工等;为人处世,如宽容、帮助、表现自我等;读书做人,如成熟、情操、品位等。

  这些角度,常考常新,2009年将会更加关注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

  2.题型:稳中求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话题作文将会淡化,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相对稳定。虽然各地命题存在一定的延续性,但命题形式上“稳中求变”是今后的命题趋势,如长期以话题作文出现的省市,应该关注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写作;长期以命题作文出现的省市,则应加强材料作文的指导;而连续几年都用材料作文进行考查的省市,则多关注命题作文。

  3.要求:限制增加

  针对近年来高考“四不像”作文和胡编乱造、缺少生动记叙、缺乏深刻推理等系列问题的出现,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增加了“感情真实”、“内容丰富”等要求。为了从根本上整治文体不明的现象,大多省市都由以前话题作文时开放式的“体裁不限”,改为“文体自选”。这个变化说明高考阅卷的评分标准对文体有了严格的要求,那种不伦不类的作文是无法获得高分的。而湖南卷更是走在全国前列,在文体上要求特别严格,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更应该注重议论文的训练与写作。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用兵作战的这句名言,对于我们高考作文也非常贴切。尽管考题年年标新立异,但我们只要抓住了规律,掌握了命题的特点和趋势,备考就会有条不紊,事半功倍。

2010年中考语文作文的分析及预测——第二部分命题作文1500字

    第二部分命题作文

  1认真审题

  应对全命题的作文,一定要对题目(包括其中的导语部分)仔细分析、对组成题目的各个语词、要明确其意思,从而把握题目规定的写作范围和内容。

  特别是要对局部关键性文字进行反复推敲。所谓的关键性文字,主要是指“题眼”(如主谓短语类试题中的谓语,偏正短语类试题中的修饰词,动宾短语试题中的动词等)。对这些词,可直接解词释义,可以进行近义辨析,可以进行置换比较。比如,“这也是课堂”这个题目,通过解释明确“也”是“同样”的意思,或者删去“也”变成“这是课堂”并与原题进行比较,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只能写教室以外的“课堂”。还要注意题目暗示的文体指向:比如,“小议”、“之我见”等词语进入题目,就说明一定要写议论文了。

  审题时,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认真解读题目“导语”和“要求”部分。很多全命题作文都出了“导语”,用以启发思维、拓展范围,我们决不能忽视其中的若干限制以及给出的写作角度。

  2扣题写作

  对于给定的命题,千万不可以偷换概念,一定要扣题写作。具体来说,可

  以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下笔扣题开一枪。也就是说文章开门见山,直击题目,从而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二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以围绕题目拟出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中;也可以根据题目拟定中心句,穿插在文中。这些做法能够不断强化题旨,保证了文章依轨而行。三是锁下题目作结尾。文章的结尾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可以说,开头点题并不是必须的,但是结尾必须点题。

  第三部分半命题

  1扣住题眼,提示语中寻觅立意

  半命题作文因其给出一半的题目,审题时,要紧扣题眼,在提示语中寻找适合的立意角度。举例来看,2007年江苏扬州中考作文试题“‘吃―――’前面有这样的提示:“吃”能折射出生活、社会,说不定还蕴含着哲理和文化呢。”这实际上就告诉考生,写作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吃的表面现象上,要挖掘出深刻的主题。你可以将思维发散到“生活、社会”中去,更可以从其中挖掘特定的哲理和文化。

  2巧妙补题,省略号中另辟蹊径

  写作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关键,谨慎补题于前,方能潇洒成文于后。考场上,一般怕动脑筋的同学往往会从后面的提示中选一词,因为这样最省事,又最保险。殊不知,这样做可能出现很多“撞车现象”。要想在众多相同题目中脱颖而出,难度系数就会增大。如果能在省略号中另辟蹊径,就会大大减少撞车的几率。今年获得满分作文同学无一例外是走了这一条捷径。如湖南益阳2007中考作文题以‘那一双――的眼睛’为题作文,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空格处可填‘渴望’、‘关注’、‘失望’、‘愤怒’、‘美丽’……”几篇满分作文分别填写的是“忧郁”、“温暖而有诗意”、“无助”、“流浪”、“坚毅”等,都是从省略号中另辟蹊径,通过自己的比较筛选而巧妙地补题。不同的题目决定了不同的写作中心、材料及表现手法,不可小觑哦!

  但是,如果题目中对此有限定:规定只能选填提示的几个词语中的一个,那你就不能采用“外援”喽!

  3精心选材,巧妙对接生活体验

  考场作文,需要精心选材,考生可以对接日常生活的体验。江苏扬州一考生写的《吃咸肉的两个月》,浓郁的气息让人陶醉。如“男人种了地回来,往长条椅上一坐,粗声喝道:‘弄碗咸肉来!’”有动作、有声音,人物个性鲜明,文字背后表现的其实是作者对生活敏锐而细微的体察,地生活发自内心的欢喜和热爱。河南课改区一考生写的《那一次,我很快乐》,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实际生活为材料,一场家庭战争由于“我”这个“家庭润滑剂”的劝告而停止了,吵闹了十多年的一结婆媳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很有生活情趣。此外,还可以对接阅读体验,对历史人物、历史题材予以深度关注,让旧题材焕发出新光彩来。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500字

  2008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考生自由驰骋。

小考作文的命题趋向分析500字作文小考作文的命题趋向分析500字作文

  4.命题风格:紧扣整体趋势,地域特征存在。

  从内容上看,高考命题往往会与全国的整体风格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又往往能够反映考区的思想状况与经济水平。从命题形式上看,各地考题的延续性更为明显,纵观近两年的考题,上海、江苏等地采用的均为命题作文,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海南等地采用的均是材料作文,四川、山东仍然采用话题作文,其余等地则年年有所变化。从要求上看,有些考区特色鲜明,如湖南卷连续多年对文体都提出强制性要求,浙江卷近三年的考题虽然各不相同,但这些考题或在题目中、或在材料中、或在要求中蕴含着“情感”。

  二、2009年作文预测

  为了保持高考作文的选拔性,纠正盲目猜题的不良风气,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会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稳”是前提,“变”是趋势。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关注三大新趋势:

  1.内容:关注生活

  调研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常考的角度如下:人生哲理,如冷热、远近、曲伸等;人生观、价值观,如生命、奉献、幸福等;人与自然,如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学会认识,如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等;理性分析,如感性和理性、人性、理智、自我等;传统美德,如礼貌、孝顺、谦逊等;现实生活,如贫富、生存、奋斗、坚持等;道德法律,如公德、反腐倡廉、平等等;集体观念,如团结、合作等;心理健康,如自卑、承受力、孤独等;人文关怀,如老人、残疾人、乞丐、农民工等;为人处世,如宽容、帮助、表现自我等;读书做人,如成熟、情操、品位等。

  这些角度,常考常新,2009年将会更加关注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

  2.题型:稳中求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话题作文将会淡化,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相对稳定。虽然各地命题存在一定的延续性,但命题形式上“稳中求变”是今后的命题趋势,如长期以话题作文出现的省市,应该关注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写作;长期以命题作文出现的省市,则应加强材料作文的指导;而连续几年都用材料作文进行考查的省市,则多关注命题作文。

  3.要求:限制增加

  针对近年来高考“四不像”作文和胡编乱造、缺少生动记叙、缺乏深刻推理等系列问题的出现,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增加了“感情真实”、“内容丰富”等要求。为了从根本上整治文体不明的现象,大多省市都由以前话题作文时开放式的“体裁不限”,改为“文体自选”。这个变化说明高考阅卷的评分标准对文体有了严格的要求,那种不伦不类的作文是无法获得高分的。而湖南卷更是走在全国前列,在文体上要求特别严格,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更应该注重议论文的训练与写作。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用兵作战的这句名言,对于我们高考作文也非常贴切。尽管考题年年标新立异,但我们只要抓住了规律,掌握了命题的特点和趋势,备考就会有条不紊,事半功倍。

2009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2010年命题趋势预测500字

  与07年、08年相比,09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继续维持基础、积累、综合、文言、现代文三大文体阅读、作文六大板块的结构,但板块内部稳中有变。具体说来,在保持北京中考语文传统特色的基础上,09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设置上有着以下变化:

  第一大题为考察基础知识的“选择题”,其中,取消了07年、08年中考的文学常识题,加强了汉字考察力度,在与08年只考字音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字形考察一题(或者叫做恢复使用07年字形考察题型)。即2题:选择“选填汉字分析正确的一项”;3题由07年的选择“对病句修改正确的项”、08年的选择“对句中成语使用有误分析不正确的项”,改变为“两个句子使用同一俗语都不正确的一组”,转而考察学生对多义词或俗语在具体语境下的使用的情况。

  第三大题“综合性学习”题,三个小题均有所变动。其中,7题减去了表格信息提取题只保留一个文字信息该活题,;8题改“说”为“续写仿写”。即由07年08年的考察学生在提供词语圈定话题前提下的开场白发言内容等口头语说的能力的考察,发展为续写仿写“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的后一句话的书面语使用能力的考察;9题由07年、08年对所提供材料中不符合特定综合性语文活动主题要求的某两个材料的舍弃,而上升为对考生关于特定语文活动主题理解与表达能力的考查。其题型设置为:“学生会准备在宣传周出一期以宣传上海世博会为内容的校刊。校刊编辑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在专题校刊‘三言两语话世博’里写出你对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理解。(不超过25个字)”。

  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题,题型变化较为明显。

  先说记叙文阅读。09年记叙文阅读题略有变动。一个是以结构题替代了内容理解题,即14题,由07年08年的从内容角度关注语句含义理解、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理解或语句作用分析题,改变为09年从结构角度设题:“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上文所描写的,引起了下文所描写的”。这样设题,难度降低了,对考生文章行文结构方面的研究学习目标导向却更明确了,中考考查点分配也更全面更合理了。另一个是15题的语言赏析题,由08年圈定段落指定内容的赏析而改变为学生自主在全文范围内“自选一句,作简要赏析”。这样关注学生自我对文本语言的情感态度,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将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再说说明文阅读。09年说明文阅读题由以往07年08年设置三道题压缩为今年的两道。今年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所选文本说明对象明确、说明内容较为简单的特点,一改07年08年中考说明文阅读中连续设置两道题对考生说明对象特点、说明内容把握能力进行考查的做法,09年变为由链接题17题来替代此说明内容研究,而另外设置了一道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分析题(重点词语作用题),即16题:“结合第①段画线据的内容,说出‘仅水产品一项’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今年说明文选文浅显易懂不好设置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层次甚至说明方法的题以外,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对以往中考说明文设题过于集中、考查点分布不够全面的一个纠正呢?

  最后说议论文阅读。09年议论文阅读题三个小题的题型均有所变动。由于所选议论文阅读材料《俯而学与仰而思》是一篇借“古人所说的”一句颇有警示作用的话来阐明观点的文章,所以本片议论文的第一道题不再设题为以往08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或者07年“本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之类的题目,转而设题为对文章论点的具体理解。即19题的“文中所说的‘俯而学’与‘仰而思’分别指的是什么?”而20题由近年来北京中考议论文的特色题型“简要分析某段的论证过程”,改变为“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列举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个有什么作用?”这可以看作是议论文论证过程题的一个简化或者具体化。由理论上全面的繁琐的分析议论文中某一段或某几段的论证过程而简化为简要分析×段中所使用正反两个论据的作用,纯粹是对原题型难度的一个降低。

  第六大题作文题,09年题目设置为“并没有结束”。这个半命题作文的题目的设置,较之07年的半命题作文“动力来自”、08年的全命题作文“向前,向前,向前”,其命题变化,绝不仅仅表现在此题目补充内容出现在前面的设题形式上和利用此半命题作文题目中关键词语“并”略设审题障碍上,笔者认为09北京中考作文命题的变化,更表现在作文题目设置的开放性、思辨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上。从开放性上看,“并没有结束”这个题目,内容限制更少,选材会更加宽泛,内容会更加平易近人;从思辨性上看,写作思维更为活跃,更易于写出新颖活泼的文章,思想性上,命题摒弃了说教成分,立意更为自由,思想更加多元化;从人文性上看,更观照中考考生也即初三毕业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关心他们心灵成长。这样的作文题目不仅会让他们有所写,还会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悟。

  最后说09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的题量的变化更趋简化。09年整份语文试题命题总量从07年的23题,08年的22题,进一步精简为今年的21题。这为一般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上完成所有考题,把自己实际应有语文水平反映在考卷上提供了时间保证。

  第二,命题侧重点会更加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侧重对所学基础知识阅读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考察。一些靠死记硬背得分的题会逐步减少。所以复习迎考应侧重能力方面的提高性练习。包括对基础知识中常用多音字、习惯性易读错写错字、常用四字词语及俗语的识记和运用能力提高性训练,更包括对综合性学习中概括信息能力、运用一定语言形式简明准确地表达特定要求的能力练习,还包括文体阅读中把握文体特点进行多角度快速高效阅读的能力训练,更包括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行文能力的不断演练。例如,09年作文题“并没有结束”就暗含了对考生审题能力,思辨能力、拟题能力,以及选材、立意、构思、结构全文等能力的考察。

  第三,积累运用、综合性学习、及文言文阅读题将继续发挥传承我们伟大民族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建议广大初三师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努力学习积累民族优秀文化和优秀思想,对联等运用一般修辞手法的语言形式要在揣摩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对古代有代表性的反映我们民族优秀思想传统文化的名家名篇要学好吃透。

  第四,现代文体阅读题选文将更加注重时代性、可读性,三大文体阅读题置会在把握文体特点基础上,多方位出题考察。所以阅读训练中应引导初三学生从局部行文思路结构,语言含义作用,再到整体内容思想感情理解感悟、写法特点赏析,全面生动的复习训练。

  第五,写作题将继续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个性体验和学生心灵成长的实际需要。因此复习中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加强对现实的体验和思考,并多选用一些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人文性的好题目,来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等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多写些新颖深刻、生动活泼、富有个性色彩的好文章,来丰富自己中考备考的材料库,以备中考考场上从容迎战。

2010年中考语文作文的分析及预测-第三部分半命题1500字

  2010年中考语文作文的分析及预测-第三部分半命题

  第三部分半命题

  1认真审题

  应对全命题的作文,一定要对题目(包括其中的导语部分)仔细分析、对组成题目的各个语词、要明确其意思,从而把握题目规定的写作范围和内容。

  特别是要对局部关键性文字进行反复推敲。所谓的关键性文字,主要是指“题眼”(如主谓短语类试题中的谓语,偏正短语类试题中的修饰词,动宾短语试题中的动词等)。对这些词,可直接解词释义,可以进行近义辨析,可以进行置换比较。比如,“这也是课堂”这个题目,通过解释明确“也”是“同样”的意思,或者删去“也”变成“这是课堂”并与原题进行比较,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只能写教室以外的“课堂”。还要注意题目暗示的文体指向:比如,“小议”、“之我见”等词语进入题目,就说明一定要写议论文了。

  审题时,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认真解读题目“导语”和“要求”部分。很多全命题作文都出了“导语”,用以启发思维、拓展范围,我们决不能忽视其中的若干限制以及给出的写作角度。

  2扣题写作

  对于给定的命题,千万不可以偷换概念,一定要扣题写作。具体来说,可

  以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下笔扣题开一枪。也就是说文章开门见山,直击题目,从而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二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以围绕题目拟出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中;也可以根据题目拟定中心句,穿插在文中。这些做法能够不断强化题旨,保证了文章依轨而行。三是锁下题目作结尾。文章的结尾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可以说,开头点题并不是必须的,但是结尾必须点题。

  第三部分半命题

  1扣住题眼,提示语中寻觅立意

  半命题作文因其给出一半的题目,审题时,要紧扣题眼,在提示语中寻找适合的立意角度。举例来看,2007年江苏扬州中考作文试题“‘吃―――’前面有这样的提示:“吃”能折射出生活、社会,说不定还蕴含着哲理和文化呢。”这实际上就告诉考生,写作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吃的表面现象上,要挖掘出深刻的主题。你可以将思维发散到“生活、社会”中去,更可以从其中挖掘特定的哲理和文化。

  2巧妙补题,省略号中另辟蹊径

  写作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关键,谨慎补题于前,方能潇洒成文于后。考场上,一般怕动脑筋的同学往往会从后面的提示中选一词,因为这样最省事,又最保险。殊不知,这样做可能出现很多“撞车现象”。要想在众多相同题目中脱颖而出,难度系数就会增大。如果能在省略号中另辟蹊径,就会大大减少撞车的几率。今年获得满分作文同学无一例外是走了这一条捷径。如湖南益阳2007中考作文题以‘那一双――的眼睛’为题作文,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空格处可填‘渴望’、‘关注’、‘失望’、‘愤怒’、‘美丽’……”几篇满分作文分别填写的是“忧郁”、“温暖而有诗意”、“无助”、“流浪”、“坚毅”等,都是从省略号中另辟蹊径,通过自己的比较筛选而巧妙地补题。不同的题目决定了不同的写作中心、材料及表现手法,不可小觑哦!

  但是,如果题目中对此有限定:规定只能选填提示的几个词语中的一个,那你就不能采用“外援”喽!

  3精心选材,巧妙对接生活体验

  考场作文,需要精心选材,考生可以对接日常生活的体验。江苏扬州一考生写的《吃咸肉的两个月》,浓郁的气息让人陶醉。如“男人种了地回来,往长条椅上一坐,粗声喝道:‘弄碗咸肉来!’”有动作、有声音,人物个性鲜明,文字背后表现的其实是作者对生活敏锐而细微的体察,地生活发自内心的欢喜和热爱。河南课改区一考生写的《那一次,我很快乐》,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实际生活为材料,一场家庭战争由于“我”这个“家庭润滑剂”的劝告而停止了,吵闹了十多年的一结婆媳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很有生活情趣。此外,还可以对接阅读体验,对历史人物、历史题材予以深度关注,让旧题材焕发出新光彩来。

  

怎么看待满分和零分作文500字

    王老师:来自成都,四川省09年高考语文作文阅卷老师

    郑老师:来自株洲,株洲市第八中学高中语文老师,多次参加高考语文作文阅卷

    熊老师:来自重庆,重庆育才中学语文教师,连续三年参加重庆市高考语文作文阅卷

  又是一年高考结束时,我们见证了一批批状元的诞生、一个个唏嘘的故事、一段段不同的精彩,当然还有一篇篇“传说”中的高考满分、零分作文。

  自从越来越多的省实行自主命题后,多样的高考作文往往是高考后掀起的第一场热浪。纵观2009年高考作文主题,从“隐性的翅膀”到“道尔顿的发现”,从“感悟时尚”到“常识”……,可谓是百“题”争鸣。随后而来的,就是那一篇篇在网络上热得发烫、争相传阅的满分、零分作文。

  这些作文出自考生的笔下,由一个对于考生来说神秘的地方——阅卷场裁定。如果说考场是学子挥发才智的天地,那么阅卷场就是把这隐性的力量变成一个个显性的数字的地方。那么,对于铺天盖地而来的高考作文,经历过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又有着怎样的看法。本期,《非常看点》栏目邀请几位今年或者曾经参加过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一同探究高考作文。

  主持人:各位老师您好!各位都是经历过高考阅卷的老师,我想请问,您觉得今年高考作文主题的主体趋势是什么?

  郑老师:今年各省(区市)高考作文主题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生活,正确辨别生活是非。如江西题:兽首拍卖;山东题:见证;广东题: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全国卷I:小动物学本领;辽宁题:关于明星代言广告;宁夏题:诚实善良;上海题:郑板桥书法等。这些题目,在写作时,需要考生分辨是非,辩证处理。

  二是正确认识自我。如天津题:我说90后;北京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湖南题:踮起脚尖等。这几个题目,要求考生将自身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行为、理想愿望等。

  三是无确定主题。今年福建作文题——这也是一种XXX 和湖北作文题——站在XXX 门口,采用半命题形式,给考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选择空间,考生需要将题目补充完整后才能确定主题。这样的题目开放度是相当大的,有利于考生发挥,且审题立意不会失误。

  熊老师:我看0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曾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一下子销声匿迹。在话题作文消失的同时,新材料作文呈现了上升之势,这不能不说是将来一定时期内,作文命题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是作文命题的方向继去年以后,出现了更多的将命题指向了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自身、关注国计民生,这是非常值得称道和关注的。从话题作文以来,一段时间的命题关注的是对考生的道德拷问,以致迫使学生因无话可说而说空话、说大话。然后作文命题又转向哲理思辨,似乎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其实,这样命题也容易让思想还不成熟的学生去高谈阔论,故作姿态,作文大多是空对空。之后,不少地方命题又转向了风花雪月和诗情画意,以抢人眼球为目的。这两年,尤其是今年,作文命题转向现实,关注人生,关注自我以及激活考生的思想情感的作文占了很大比例,如重庆的“我与故事”、江苏的“品味时尚”、江西的“兽首拍卖”、辽宁的“明星代言”、山东的“见证”、四川的“熟悉”、天津的“我说90后”等,都让考生对现实和人生进行思考。

  王老师:因为我参加了今年四川省高考语文作文的阅卷,我主要谈谈四川的作文主题吧!今年的主题是“熟悉”,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写,大多数人都有话说。可以是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场景。和去年的“坚强”相比,个人觉得“熟悉”的词性更中性一些,不具备比较强的导向性。考生可以自由发挥,更真实地显现出个体差异和不同水平。

  主持人:那其中有您觉得有会造成考生理解失误的作文主题吗?

  郑老师:至于容易造成解读失误,这样的题目严格说起来没有,因为高考命题原则中有一点是命题人达成了共识的,即淡化审题,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当然,相对来说,有些审题有难度,容易导致少数考生跑题,比如题意较为抽象的题目,如湖南题:踮起脚尖;浙江题:以歌词“绿叶对根的情意”为材料作文;上海题:郑板桥书法。这几个题目,如果就事论事,会显得理解呆板,视野狭窄,选材范围及其有限,写不出主题积极的好文章来,属于失误之列。

  熊老师:有些省的作文题我觉得较让学生费解,如湖南的“踮起脚尖”富有很强的哲理性,这里需要理解“脚尖”的含义,如果作文不能立好“踮”的意,就很难将作文写好。还有,安徽的“弯道超越”很让人费解。高中学生绝大多数对赛车规则不懂,甚而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关心赛车,虽然材料作了一些提示,但有的学生只知道体育课老师告诫的,在跑道上一般不要在弯道超越,因为如果从内道超越就会违规,从外道超越会延长自己的跑动的距离,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如果将体育课老师讲的与材料对照起来,学生如何去下笔呢?很容易为了考试之需,“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王老师:现在社会上对高考作文的态度相差很大,有人认为高考作文多样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也有人觉得这些题目不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内容。就我而言,每一套高考试卷都是一件珍品,经过无数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尤其是作为高考作文命题,更是力求反映考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真实水平。文无定法,除了命题中确定的要求外,考生可以展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在选拨性考试的有限时间里,考生一般不要天马行空,这样会容易对主题的把握不准,而导致跑题。

  主持人:说完了主题,我们再聊聊评分标准,您在评卷过程中关于好文章、差文章的原则是什么呢?

  郑老师:关于好文章、差文章的原则或者说标准,不是哪个阅卷老师能够决定的,也不是阅卷时才定的。中国历来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四个字——德才兼备,衡量一篇文章自然也要符合这个标准。也就是说,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要看它的思想性。有着积极健康的思想意义,表现考生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的文章是好文章的一个方面。相反,庸俗、低下、消极、不健康的立意的文章自然归入差文章之列。

  当然,对于一篇文章的评判,除了思想性(主题)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考试大纲》中对高考作文明确提出了两个等级(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评分标准,所以,多年来,高考阅卷采用的是两个等级的评分标准。符合两个等级中“基础等级”的各项要求,一般来说,能得到作文总分80%左右的分数。在此基础上如果还突出表现出“发展等级”的某一项要求,可以打满分,或者对“发展等级”中的两项(含)以上有所体现,也可以打满分。

  王老师:我非常同意郑老师的观点,关于好文章、差文章的标准,并不是我们阅卷老师按自己喜好而定的。我在评卷过程中,是严格按照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的要求来执行的。在正式阅卷之前,我们会座谈分析,统一标准,根据多种层次水平不同的考生作文作为样卷,加以研究探讨。一般来说,比较好的文章要求立意明确、感情真挚、行文流畅,有比较明显的创新等。而相对意义上的差文章一般来说都是中心不够明确,特征不明显,或套用了过多平时作文训练中的固定模式。

  熊老师:我觉得不能用好和差来简单回答。作文一共是60分(有的省市是70分),根据分数的差距来标示作文水平的高低,“好”和“差”是相对而言,58分的作文比50分的作文要“好”,反过来就是“差”。更不能用某个“原则”来衡量什么是“好”和“差”了。只是说,各个省(区市)在阅卷场上都有一个大致的评分标准,这个评分标准的核心是国家考试命题中心的“作文评分标准”。其次,各个省市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再细化一些具体要求。重庆这几年比较关注作文的真情实感,提倡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反对作秀,反对矫情,并逐年对作秀和矫情作文给予了一定的不认可。其目的就是借助高考这个指挥棒,对多年来形成的虚情假意和套作等不良文风进行有力地纠正。至于具体的评分细则,在此就不赘述了。

  主持人:既然没有绝对的好、坏作文之分,那您对媒体上登出的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怎么看?为什么社会公众对这些作文如此关注?

  王老师:一般来说,打满分的作文或是零分作文都是要求非常慎重的。如阅卷老师确认为应打满分或零分,必须提交小组讨论,再经专家组审核。今年我所在的阅卷小组还未出现过满分或者零分作文,也未看过网上所谓的满分和零分作文。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表明在相当大一部分人心里,高考作文存在的必要性很大,而且也是能体现考生水平的一种方式。

  熊老师:我现在对网上和一些“高考作文”之类的集子的作文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些文章主要是一些人利用公众对高考作文的关注而“炮制”出来的,也可以说就是所谓的“炒作”。所以,我觉得关注这些作文,不是不可以,但别把这些作文看得那么神圣,不管真假,只要你觉得有可取之处,就作为一个借鉴就可以了。至于零分作文,“炒作”的成分更大,就像王老师讲的,在阅卷场,很少出现零分作文。其次,作文是考查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只要成文,就可以给分;即或是思想严重问题,也只能从内容上考虑不给分,而从语言这个角度,也会酌情考虑给分。

小考作文的命题趋向分析500字作文文章小考作文的命题趋向分析500字作文出自高考是牵动千家万户的大事。大家关注高考作文,能促进高考作文命题和评卷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或者说,能推动高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所以,我们可以比较乐观地看待现在公众对高考作文的关注。

  主持人:高考作文如此之热,各位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那请您指点一下,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高考作文呢?

  郑老师:那我谈谈平时针对高考作文如何进行有效训练的问题。

  一、平时加强作文规范训练。

  高考作文重规范,不要求搞创作。之所以重视规范,一是便于学生操作,二是便于阅卷老师阅卷操作,体现公正公平。

  二、主题一定要健康、积极,不能颓废、消极。

  对主题的要求,与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直接的关系。文章的内容或主题最好不要违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的要求,因为,可以说,这些守则就是中学生的“法律”,踏入了“法律”的禁区,与其背道而驰的,往往也不可能打高分,至少不会在一类卷里面评分。

  三、多关注现实生活。

  最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题,逐渐改变过去命题取材的偏向和不足,越来越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今年尤为突出,近十个省(区市)命题与现实生活挂钩。这对于学生直面现实生活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现实生活形形色色,丰富多彩,对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培养辨别能力、适应能力、处事能力等都是有益处的。

  四、高考作文训练,既要重视写作,也要重视讲评、修改。

  教师要通过讲评引导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同时,还要重视作文修改,好作文既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自古以来,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范例。我们长期以来重写作轻修改,这是不合作文之法的。明年,是新课程高考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的第一年,新课程中有一门选修课——《文章的写作与修改》,尽管在明年的高考试题中不一定直接命题考文章修改,但这也是平时必须要完成的课程,对于提高作文质量是有益的。

  历年高考零分作文大全

2010年中考语文作文的分析及预测-第二部分命题作文1500字

  2010年中考语文作文的分析及预测-第二部分命题作文

  第二部分命题作文

  1认真审题

  应对全命题的作文,一定要对题目(包括其中的导语部分)仔细分析、对组成题目的各个语词、要明确其意思,从而把握题目规定的写作范围和内容。

  特别是要对局部关键性文字进行反复推敲。所谓的关键性文字,主要是指“题眼”(如主谓短语类试题中的谓语,偏正短语类试题中的修饰词,动宾短语试题中的动词等)。对这些词,可直接解词释义,可以进行近义辨析,可以进行置换比较。比如,“这也是课堂”这个题目,通过解释明确“也”是“同样”的意思,或者删去“也”变成“这是课堂”并与原题进行比较,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只能写教室以外的“课堂”。还要注意题目暗示的文体指向:比如,“小议”、“之我见”等词语进入题目,就说明一定要写议论文了。

  审题时,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认真解读题目“导语”和“要求”部分。很多全命题作文都出了“导语”,用以启发思维、拓展范围,我们决不能忽视其中的若干限制以及给出的写作角度。

  2扣题写作

  对于给定的命题,千万不可以偷换概念,一定要扣题写作。具体来说,可

  以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下笔扣题开一枪。也就是说文章开门见山,直击题目,从而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二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以围绕题目拟出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中;也可以根据题目拟定中心句,穿插在文中。这些做法能够不断强化题旨,保证了文章依轨而行。三是锁下题目作结尾。文章的结尾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可以说,开头点题并不是必须的,但是结尾必须点题。

  第三部分半命题

  1扣住题眼,提示语中寻觅立意

  半命题作文因其给出一半的题目,审题时,要紧扣题眼,在提示语中寻找适合的立意角度。举例来看,2007年江苏扬州中考作文试题“‘吃―――’前面有这样的提示:“吃”能折射出生活、社会,说不定还蕴含着哲理和文化呢。”这实际上就告诉考生,写作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吃的表面现象上,要挖掘出深刻的主题。你可以将思维发散到“生活、社会”中去,更可以从其中挖掘特定的哲理和文化。

  2巧妙补题,省略号中另辟蹊径

  写作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关键,谨慎补题于前,方能潇洒成文于后。考场上,一般怕动脑筋的同学往往会从后面的提示中选一词,因为这样最省事,又最保险。殊不知,这样做可能出现很多“撞车现象”。要想在众多相同题目中脱颖而出,难度系数就会增大。如果能在省略号中另辟蹊径,就会大大减少撞车的几率。今年获得满分作文同学无一例外是走了这一条捷径。如湖南益阳2007中考作文题以‘那一双――的眼睛’为题作文,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空格处可填‘渴望’、‘关注’、‘失望’、‘愤怒’、‘美丽’……”几篇满分作文分别填写的是“忧郁”、“温暖而有诗意”、“无助”、“流浪”、“坚毅”等,都是从省略号中另辟蹊径,通过自己的比较筛选而巧妙地补题。不同的题目决定了不同的写作中心、材料及表现手法,不可小觑哦!

  但是,如果题目中对此有限定:规定只能选填提示的几个词语中的一个,那你就不能采用“外援”喽!

  3精心选材,巧妙对接生活体验

  考场作文,需要精心选材,考生可以对接日常生活的体验。江苏扬州一考生写的《吃咸肉的两个月》,浓郁的气息让人陶醉。如“男人种了地回来,往长条椅上一坐,粗声喝道:‘弄碗咸肉来!’”有动作、有声音,人物个性鲜明,文字背后表现的其实是作者对生活敏锐而细微的体察,地生活发自内心的欢喜和热爱。河南课改区一考生写的《那一次,我很快乐》,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实际生活为材料,一场家庭战争由于“我”这个“家庭润滑剂”的劝告而停止了,吵闹了十多年的一结婆媳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很有生活情趣。此外,还可以对接阅读体验,对历史人物、历史题材予以深度关注,让旧题材焕发出新光彩来。

北京卷500字

  2009年是北京大纲版的最后一年,明年北京高考将进入课改后的第一年,因此,从作文命制中可以看出这一变化。去年的北京作文是材料作文,而今年就变成了命题作文。显示出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在平衡地过渡。今年的命题作文对考生来说减少了审题的难度,有助

  于考生从多角度切入,有利于考生的自由发挥。

  2009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最大亮点是贴近考生的心灵,引导考生写真话、述真情。题目中的那个“我”字,能引领或提醒考生,在写作中塑造自我,肯定自我,张扬积极向上的人格个性。

  注重自我,抒发真情。“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要求文章必须以第一人称的面目出现,不管这个“我”是真实的自己,还是虚构的对象,都必须要写“我”的故事,抒“我”的情感,发“我”的议论,而不是写他人,更不是写古人古事。

  化抽象为形象。“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是一个比喻性的命题,“翅膀”的比喻义不难理解,“隐形”二字是理解的关键。既然翅膀是用来飞翔的,是鸟儿必备的去实现目标的工具和力量,那么隐形的翅膀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自己,帮助自己,鼓励自己飞向未来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帮助我们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信念、理想、坚强、乐观等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对象。

  这种隐形的翅膀既可以是内在的信念、理想和追求,也可以写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外在的帮助。比如,“我”在蒙昧中,老师给了我知识的翅膀;我在挫折中,朋友给了我友情的翅膀。一次语重心长的叮嘱,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都可以给我振翅高飞的力量。(黄利梅)

  2009年高考作文病文诊断(18省市)

  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佳作点评(13省市)

  2009年高考全国18套考卷作文题特点分析

  名师点评:高考作文没有绝对的满分与零分

2010年中考语文作文的分析及预测——第三部分半命题1500字

    第三部分半命题

  1认真审题

  应对全命题的作文,一定要对题目(包括其中的导语部分)仔细分析、对组成题目的各个语词、要明确其意思,从而把握题目规定的写作范围和内容。

  特别是要对局部关键性文字进行反复推敲。所谓的关键性文字,主要是指“题眼”(如主谓短语类试题中的谓语,偏正短语类试题中的修饰词,动宾短语试题中的动词等)。对这些词,可直接解词释义,可以进行近义辨析,可以进行置换比较。比如,“这也是课堂”这个题目,通过解释明确“也”是“同样”的意思,或者删去“也”变成“这是课堂”并与原题进行比较,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只能写教室以外的“课堂”。还要注意题目暗示的文体指向:比如,“小议”、“之我见”等词语进入题目,就说明一定要写议论文了。

  审题时,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认真解读题目“导语”和“要求”部分。很多全命题作文都出了“导语”,用以启发思维、拓展范围,我们决不能忽视其中的若干限制以及给出的写作角度。

  2扣题写作

  对于给定的命题,千万不可以偷换概念,一定要扣题写作。具体来说,可

  以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下笔扣题开一枪。也就是说文章开门见山,直击题目,从而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二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以围绕题目拟出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中;也可以根据题目拟定中心句,穿插在文中。这些做法能够不断强化题旨,保证了文章依轨而行。三是锁下题目作结尾。文章的结尾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可以说,开头点题并不是必须的,但是结尾必须点题。

  第三部分半命题

  1扣住题眼,提示语中寻觅立意

  半命题作文因其给出一半的题目,审题时,要紧扣题眼,在提示语中寻找适合的立意角度。举例来看,2007年江苏扬州中考作文试题“‘吃―――’前面有这样的提示:“吃”能折射出生活、社会,说不定还蕴含着哲理和文化呢。”这实际上就告诉考生,写作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吃的表面现象上,要挖掘出深刻的主题。你可以将思维发散到“生活、社会”中去,更可以从其中挖掘特定的哲理和文化。

  2巧妙补题,省略号中另辟蹊径

  写作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关键,谨慎补题于前,方能潇洒成文于后。考场上,一般怕动脑筋的同学往往会从后面的提示中选一词,因为这样最省事,又最保险。殊不知,这样做可能出现很多“撞车现象”。要想在众多相同题目中脱颖而出,难度系数就会增大。如果能在省略号中另辟蹊径,就会大大减少撞车的几率。今年获得满分作文同学无一例外是走了这一条捷径。如湖南益阳2007中考作文题以‘那一双――的眼睛’为题作文,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空格处可填‘渴望’、‘关注’、‘失望’、‘愤怒’、‘美丽’……”几篇满分作文分别填写的是“忧郁”、“温暖而有诗意”、“无助”、“流浪”、“坚毅”等,都是从省略号中另辟蹊径,通过自己的比较筛选而巧妙地补题。不同的题目决定了不同的写作中心、材料及表现手法,不可小觑哦!

  但是,如果题目中对此有限定:规定只能选填提示的几个词语中的一个,那你就不能采用“外援”喽!

  3精心选材,巧妙对接生活体验

  考场作文,需要精心选材,考生可以对接日常生活的体验。江苏扬州一考生写的《吃咸肉的两个月》,浓郁的气息让人陶醉。如“男人种了地回来,往长条椅上一坐,粗声喝道:‘弄碗咸肉来!’”有动作、有声音,人物个性鲜明,文字背后表现的其实是作者对生活敏锐而细微的体察,地生活发自内心的欢喜和热爱。河南课改区一考生写的《那一次,我很快乐》,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实际生活为材料,一场家庭战争由于“我”这个“家庭润滑剂”的劝告而停止了,吵闹了十多年的一结婆媳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很有生活情趣。此外,还可以对接阅读体验,对历史人物、历史题材予以深度关注,让旧题材焕发出新光彩来。

2012小升初作文的命题趋势500字

  作文作为衡量一个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标准,在语文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在小升初作文的命题上,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猜题、押题,有关部门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在考题的设计上一般都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人人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认真分析近几年的小考作文题,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变化。

  1、开放性题型增多

  所谓“开放性命题”主要指的是“半命题”和“自命题”的形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作文题经常出现“童年”,“老师”,“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之类,这样的作文给定了题目,学生的发挥性就不大,必须按照试卷给出的题目来确定思路。但近几年,小考中常常出现半命题作文和自命题作文。这就大大减轻了固定框架对考生的束缚,让考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模式去安排文章。

  例如这篇考试的命题:再过20年,我们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坚守在祖国的各个岗位上,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请你写一篇幻想作文,描绘20年后你班同学的一次聚会。作文试题:20年后的……

  这样的作文题目最大的好处就是便于学生打开考生思路,既然是20年后的事情,那就需要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利用我们现如今的知识去扩展我们的未来。

  2、降低审题难度

  审题是写作的首要环节,降低审题的难度无疑对广大的考生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有意的降低难度,更有利于我们分析文章,确定文章的主题。例如这个考试题目:我是……迷

  要求:你最爱好什么?是画画,下棋,练书法,剪报,还是跳皮筋,踢足球……

  你为什么对他那么着迷?是增长知识提高技艺,还是受到了启示,感受到了乐趣?请选一件写来。

  这是一篇典型的半命题作文,给了你一半的内容,另一半让你自己去补充。就拿这也文题来说,主人公是我,主题是迷,那么你要写的内容就是我为什么而着迷。聪明的考生可以看出,要求几乎就是以文章的提纲:先写自己的爱好,再写爱好的原因,这样的作文题审题就不难了。

  3、淡化文体

  淡化文体,就是考题不硬性规定体裁,有以下几个意思:第一,动笔前,有选择的充分自由;第二,写作中,有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方式的自由;第三,评判时,不对文体苛求。“淡化文体”有什么好处呢?它提供考生一个更大的平台,你写什么文体拿手就什么文体。没必要束缚在固定的格式当中。比如,“美丽的校园”这样的一个题目,你可以写成散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还可以写篇想象类作文,描写50年后的校园景象。

  4、题材贴近学生生活

  考试作文不能是自由写作,否则难以统一评分标准,还要防止学生套用现成文。因此既要有一定限制,又要有启发性,使学生有事可叙,有人可记,有景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所以近几年的小考作文命题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如《我学会了一样家务活》、《我帮妈妈做家务》、《今天我当家》等题目就很好地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如果我们缺少这样的生活经历,想来写成功这样一篇作文还是有不少难度的。

  5、想象类作文的涌现

  想象类作文是考生们比较愿意写的作文题材。因为它的形式比较开放,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可以充分的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所以写起来就觉得得心应手。例如这个考试题目:假如……

  这个题目就是典型的想象类作文近几年出现的形式,假如我可以怎么样,这样给了广大考生很宽广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想假如我会飞,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假如我会72变……这些前提条件都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如果我们把它落实到纸上,那么我们一定会写得想象新奇、合理趣味。

  6、作文要求有创新意识

  考场作文要创新,要出彩,切忌重复过去,切忌重复别人。只有创新才能出奇制胜,只有出彩才能感染和吸引阅卷者拿高分。我们不要拘泥于一些固定的格式去想问题,不要以写我的老师就是带病上课,深夜批改作业;不要一写我的妈妈就是妈妈背我上医院等等。这些题材本身并不是不好,而是这些题材为人们所熟知,如果你再写就丝毫没有新意。所以我们的作文要坚持新,要写的与众不同。

2010年中考语文作文的分析及预测-第二部分命题作文1500字

  2010年中考语文作文的分析及预测-第二部分命题作文

  第二部分命题作文

  1认真审题

  应对全命题的作文,一定要对题目(包括其中的导语部分)仔细分析、对组成题目的各个语词、要明确其意思,从而把握题目规定的写作范围和内容。

  特别是要对局部关键性文字进行反复推敲。所谓的关键性文字,主要是指“题眼”(如主谓短语类试题中的谓语,偏正短语类试题中的修饰词,动宾短语试题中的动词等)。对这些词,可直接解词释义,可以进行近义辨析,可以进行置换比较。比如,“这也是课堂”这个题目,通过解释明确“也”是“同样”的意思,或者删去“也”变成“这是课堂”并与原题进行比较,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只能写教室以外的“课堂”。还要注意题目暗示的文体指向:比如,“小议”、“之我见”等词语进入题目,就说明一定要写议论文了。

  审题时,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认真解读题目“导语”和“要求”部分。很多全命题作文都出了“导语”,用以启发思维、拓展范围,我们决不能忽视其中的若干限制以及给出的写作角度。

  2扣题写作

  对于给定的命题,千万不可以偷换概念,一定要扣题写作。具体来说,可

  以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下笔扣题开一枪。也就是说文章开门见山,直击题目,从而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二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以围绕题目拟出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中;也可以根据题目拟定中心句,穿插在文中。这些做法能够不断强化题旨,保证了文章依轨而行。三是锁下题目作结尾。文章的结尾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可以说,开头点题并不是必须的,但是结尾必须点题。

  第三部分半命题

  1扣住题眼,提示语中寻觅立意

  半命题作文因其给出一半的题目,审题时,要紧扣题眼,在提示语中寻找适合的立意角度。举例来看,2007年江苏扬州中考作文试题“‘吃―――’前面有这样的提示:“吃”能折射出生活、社会,说不定还蕴含着哲理和文化呢。”这实际上就告诉考生,写作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吃的表面现象上,要挖掘出深刻的主题。你可以将思维发散到“生活、社会”中去,更可以从其中挖掘特定的哲理和文化。

  2巧妙补题,省略号中另辟蹊径

  写作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关键,谨慎补题于前,方能潇洒成文于后。考场上,一般怕动脑筋的同学往往会从后面的提示中选一词,因为这样最省事,又最保险。殊不知,这样做可能出现很多“撞车现象”。要想在众多相同题目中脱颖而出,难度系数就会增大。如果能在省略号中另辟蹊径,就会大大减少撞车的几率。今年获得满分作文同学无一例外是走了这一条捷径。如湖南益阳2007中考作文题以‘那一双――的眼睛’为题作文,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空格处可填‘渴望’、‘关注’、‘失望’、‘愤怒’、‘美丽’……”几篇满分作文分别填写的是“忧郁”、“温暖而有诗意”、“无助”、“流浪”、“坚毅”等,都是从省略号中另辟蹊径,通过自己的比较筛选而巧妙地补题。不同的题目决定了不同的写作中心、材料及表现手法,不可小觑哦!

  但是,如果题目中对此有限定:规定只能选填提示的几个词语中的一个,那你就不能采用“外援”喽!

  3精心选材,巧妙对接生活体验

  考场作文,需要精心选材,考生可以对接日常生活的体验。江苏扬州一考生写的《吃咸肉的两个月》,浓郁的气息让人陶醉。如“男人种了地回来,往长条椅上一坐,粗声喝道:‘弄碗咸肉来!’”有动作、有声音,人物个性鲜明,文字背后表现的其实是作者对生活敏锐而细微的体察,地生活发自内心的欢喜和热爱。河南课改区一考生写的《那一次,我很快乐》,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实际生活为材料,一场家庭战争由于“我”这个“家庭润滑剂”的劝告而停止了,吵闹了十多年的一结婆媳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很有生活情趣。此外,还可以对接阅读体验,对历史人物、历史题材予以深度关注,让旧题材焕发出新光彩来。

特级教师预测2009年高考命题趋势(语文)500字

  刚刚面世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2009年版)》(以下简称考纲)共分为五个部分:一、考试性质;二、考试能力要求;三、考试内容;四、考试形式;五、题型示例。该考纲五个部分的文字表述与2008年版的语文考纲的文字表述相对照,一字变化皆无。以考纲作为高考试题命制的依据,这说明“传统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要体现2008年试题的特点,保持试题的稳定性。

  鉴于考纲并无任何变化的特点,在备考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扣紧考纲中的四十个考点,逐一训练到位。但是,又不可以平均使用时间,应针对近两年来学生的测试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重点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复习:

    一、古代诗词鉴赏

  考纲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古代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是目前学生备考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应将诗词鉴赏中的“表达技巧”分解为古代诗词鉴赏中的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两大类。然后应把每一大类再细分小类,抒情手法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寓情于事)、情景交融。描写手法分为细节描写、白描、象征、虚实结合、烘托、动静结合等。这部分的复习备考要做得细致具体才行。

  二、文言语句翻译

  考纲规定“翻译文中的句子”,对这类试题考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失分颇多。为此,考生应注意以下九点:

  1.翻译文段或句子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注意所译文段或句子中的实词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月黑雁飞高 3.遇到文言特殊句式要调整;

  4.要补出文言语句中的省略成分;

  5.要懂得一点文化常识;

  6.要了解修辞现象;

  7.不必翻译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和专有名词;

  8.删去只起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义的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9.古今词义相同,但由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所以应该用双音节词翻译单音节词。

  复习时,在上述注意事项的基础上,配合以试题,加强训练,方可见功效。

    三、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小考作文的命题趋向分析500字作文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考作文-高考作文-节日作文及各类中小学生作文

  考纲规定“能理解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考纲的“题型示例”中刊登了曾经检测过的三篇文章,即《植物睡眠之谜》《沙尘暴》《铜奔马正名》,扣紧考点,仔细研究三篇文章及文后所设的试题,会发现学生阅读这两类文章时欠缺的是“形式逻辑”常识,而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对形式逻辑常识只字未提,致使学生解答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试题时感到模糊茫然。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从形式逻辑角度解读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应该先说清概念,什么是概念的内涵,什么是概念的外延;再说清判断,什么是判断的质,什么是判断的量,什么是判断的模态;最后说清推理要遵守规则,并要合乎情理。做了上述必要的铺垫之后,学生阅读这两类文章的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

    四、散文阅读

  考纲规定“能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作品”,考纲的“题型示例”中刊登了曾经检测过的两篇散文,即《报秋》《绵绵土》。散文阅读的主观性试题历来是考生答题时深感困难之处,可以说散文阅读主观性试题分值高、判分严,考生丢分多。为此,备考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研究四种题型。

  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研究“词语理解型”试题;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研究“句子理解型”试题;依据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即表达技巧)”,研究“表现手法题型”试题;依据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研究“主旨理解题型”试题。

  2.从近几年来看,考生丢分最多的是“表现手法题型”。因此,教师要扣紧考点,做具体的解读。

  表现手法包括四个方面:

  1.表达方式,散文涉及表达方式之中的叙述、描写与抒情;

  2.写作方法,如类比、烘托、反衬、抑扬、象征、白描、寓庄于谐等;

  3.布局谋篇,可以检测文章整体的布局谋篇,也可以检测文章局部的布局谋篇;

  4.修辞方法。考纲的文字表述概括性极强,高三师生备考时必须将每个考点具体化。

    五、作文

  2008年高考语文共十八道作文题,其中命题作文八道,材料作文八道,话题作文两道。于是有人得出结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平分秋色,“话题作文”即将谢幕。这一结论的前一句话是对的,后一句话不妥。考纲“题型示例”共列十一道作文题,其中话题作文五道,命题作文三道,材料作文三道。由此看来,考生在备考作文时,还是应该关注三种作文题型,“话题作文”仍然没有过时,不可忽视。命题作文,要训练学生审题时抓住题眼,即抓住题目中能显示文章思想意义和情感倾向的关键性词语。要培养学生对词语式标题、短语式标题和句子式标题的审题能力。

  材料作文,要在训练写作的过程中反复提示学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练习材料作文的类型要全面,既要练习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作文,又要练习单一材料和多则材料作文,既要练习事例材料和寓意材料作文,又要练习古代典籍材料和现实生活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要让学生练习三种模式:一是传统模式,即包括材料、提示语、话题和具体要求;二是解释话题式,即话题的材料就是话题的解释,也就是将材料、提示语和话题三合一;三是直接话题式,即无材料,无提示语,只出现话题。

  依据考纲的规定,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上五个方面内容应作为复习的重点。当然考纲规定的其余考点也不可忽视。

他们的中考满分作文如何拿了满分?3000字

    如何能在不到60分钟的时间里写出一篇600字以上的优秀作文来?这是每个临考师生最为关切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全国十年来满分作文的分析,揭密一下这些满分作文是怎样“炼”成的,希望对临近应考的语文老师和同学有一点启发。  一、炼标题――芳草满园花满目

  俗话说得好“题好一半文”。文章的标题就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文章的灵魂。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作家,为了给自己的文章拟一个靓丽标题,直至“为伊销得人憔悴”。近些年来,许多省市的中考作文为了鼓励和培养考生的创新精神,都有让考生自拟题目的要求。毫不夸张地说,题目拟得如何,不但存在着给阅卷老师第一印象的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看许多满分作文的拟题方法,的确给人新颖的感觉:

  1.引用流行歌曲,如《我的未来不是梦》(1997年山西)、《一切尽在不言中》(除夕夜2003年淮安)、《常回家看看》(2003年甘肃)。

  2.运用拟人、比喻、反复、设问等修辞格,如《一条海豚的幸福感受》(2002年江西)、《生活好比一桌宴席》(2002年江苏)、《现在?现在!》(2003年陕西)、《成才全*父母吗?》(2002年江苏)。

  3.套用流行语,如《在桥一方》(2003年山西)、《都是课外书惹的祸》(2003年天津)。

  4.借用成语或名句,如《勿以善小而不为》(1999年重庆)、《学无止境》(1999年广东)。

  5.活用熟语,如《关于“交往”条件的实验报告》、《交往说明书》、《低下头看看》(2003年四川)。

  6.采用散文化的语言或诗的语言,如《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2000年上海)、《着一袭美丽的绿袍》(2001年青海)、《一丝甘醇沁心田》(2002江苏)。

  二、炼开头――举头已觉满眼春

  古人说“凤头豹尾”,就是说开头要写得有姿有彩,像凤凰的头那样,有人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都说明了作文开头的重要。精彩的开头能一下子就打动评卷老师的心。由于时间与篇幅的限制,考场作文的开头讲究简洁、生动、优美,我们可以欣赏一下下面这些满分作文的开头:

  1.引名句,起点高远,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识犹如浩瀚无垠的大海,哪有水源穷尽的一天?惟有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勇往直前,方能采撷到知识果实(1999年广东《学无止境》)

  2.巧博喻,形象开阔,如:像微风拂过竹叶,像碧波轻吻着海岸,像明星装饰着天幕,像冷雨滋润着土地。你的出现仿佛一道闪电划破了凝固的空气。(2002年盐城《一丝甘醇沁心田》)

  3.趣比拟,别开生面,如:嘿,大家好,我叫把握,与自信等人是胞兄胞弟,我们共同支撑着人的大脑活动与精神。你们可不要小瞧我啊,我的存在很重要呢。(2002年河北《我叫把握》)

  4.作排比,造势磅礴,如: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用善,待人和善。(2003年江西《待人和善》)

  5.巧设问,引人深思,如:团团黑黑的硝烟还围绕在你的身边吗?轰隆的飞机还盘旋在你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里吗?哦,伊拉克女孩,你那双纯洁的双眼噙着泪水,你无助的眼神充满了恐惧。你在想什么?(2003年江西《今夜星光灿烂》)

  6.深抒情,生动感人,如:虽说雁过无痕,岁月无声,而白驹过隙的光阴却在生命的每一个空隙里不着痕迹的流动。流年的浪花总是涤荡在渺远的心际,水波涟漪般徐徐荡开,风中花瓣样轻轻坠落。是什么促使我们的忧伤、快乐、悲痛、幸福化作丝丝雨露……在静谧的夜里发起一轮轮的攻击?(2003年丽水《永恒的情结》)

  7.用题记,揭示主旨,如:就在蔚蓝变得紫红的那一刹那,也预示着无情的黑夜即将代替这片美丽,但我仍然坚信:无情的黑夜也是慷慨的!――题记(2003年荆州《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

  三、炼形式――巧持彩练当空舞

  独到的创新设计,能使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彩绸在空中亮出美不胜收的舞姿;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能使精心包装的中考作文充满灵气和魅力。我们谈作文要创新,许多同学往往只注重作文内容、立意、语言等方面的“出巧”。其实,好的作品更需要漂亮的包装,我们如果少用传统的“三段体”形式,给作文换一套新颖的“外装”,就会带给阅卷老师新与美的视野与享受。看全国满分作文,各种各样的创新形式让人拍案叫绝。

  1.日记体式:围绕一个主题,用清晰的时间概念展示出事件的全过程。日记是一个人心灵的真实反映,所以这种文体,既能吸引读者,增强真实感,写法上还避免了单纯的记叙形式。如:2003年安徽满分作文《体验“女朋友”》就以日记的形式表现了自己与女生交往的一段经历,每则日记着力写好一个小镜头,以此见证他的独特体验。2003年深圳满分作文《留下》则用日记记录下三个时间段亲朋给自己的电话留言,来表现“非典”时期的非常爱意。

  2.剧本式:如2002年眉山满分作文《善良归家》:时间:寒冬的一个早晨地点:一片茫茫的荒原上人物:善良、金钱、地位、权力、时光老人

  背景:善良被人们扔到了一片寒风呼啸的茫茫荒原上,那儿荒无人烟,只有善良一人在无边无际的荒原中走着。(画外音:善良正急切地想着回家,想着回到人们的心中。)

  (突然远处有一辆奔驰轿车从善良身边急驰而过,金钱上,善良似乎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善良:停车!停车!(满怀希望地招着手)

  金钱:你是谁呀?为什么在这半路上挡我的车呢?(边说边探出头来)

  ……(限于篇幅,后文略)

  小作者围绕一个主题,采用短剧的表现形式,用场景揭示事件发生的背景,用舞台提示展示细节,用人物的台词阐述事件的发展情况或表明作者对生活的见解,新颖独特的构思,让人拍手叫好。

  3.小标题串联式:如同电影拍摄手法,将围绕主题的文章材料进行多方位甚至是随意的抓拍几个镜头,使整个事件由孤立到联系,从片面到全面,形成一个整体。各个镜头用小标题或者序号标列,能给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感觉,又能避免单调的过渡。如:2003年河南满分作文《打造蓝天》就用了三个十分抢眼的小标题:“起风了”、“下雨了”、“云散了”,从表面上看,它们是自然界天气变化的写照,深入文章,你会发现它们更是“我”心理变化的形象表述,通过小标题,文章的情节一气贯通。

  4.童话寓言式:如2002年江西满分作文《一条海豚的幸福感受》中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童话故事这一表现形式,采用换位思考,站在第一人称的写作角度,写出“我”――一条海豚回归大海时的幸福感受。2003年辽宁的《一棵老槐树的自述》、云南的《做一片云,真好》、益阳的《书国的罢工》、淮安的《“鼓励”自传》、安徽的《真走访记》等满分作文将“老槐树”、“云”、“书本”、“鼓励”、“真”等形象事物或抽象事物拟人化,采用童话寓言形式,带给人独特的感受。

  5.还有诸如书信、故事新编、微型小说、演讲词等形式,作者们围绕文章内容,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独具特色的形式,从而让文章以创新之光照亮评卷老师的眼睛。

  四、炼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同样的道理,中考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是必须的。优秀作文语言生动活泼、魅力深厚的奥秘有三:

  1.妙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等。如:夕阳的余晖下,青葱的小草和着微风摇曳身姿,门卫的那只圆滚滚的大白兔乖巧地倚卧在草丛里,痴痴地凝望那片涂了油彩的瑰丽的天空。(2003陕西考生《拥抱现在》)

  2.句式灵活多样,长短变化,整散结合。如:出了家门便是山,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山;出了家门便是河,一眼望不到边的河。这就是我的故乡――养育了我16载的故乡。(2003年淄博《招招手儿,豆角般的月儿》

  3.巧用修辞格从来都是增添文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善用排比,如:和善,犹如一股春风,一场春雨,吹拂滋润着荒凉的大地;和善犹如一盆炭火,温暖着每个心灰意冷的生命;和善,是一剂良药,是阴云遮不住的晴空,是一朵馨香的花朵。待人和善,给自己快乐,也带给人们幸福。(2003江西考生《待人和善》)

  妙用比喻,如:主题音乐跳跃的音律中还透着一丝丝的轻柔,像柔纱抚过面庞,像淡云掠过蓝天,像细雨亲吻大地,令我难以释怀。(2003甘肃《歌声与微笑》)

  灵活引用诗句、歌曲、名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等,如:

  “1”是一个擎天柱,是正直,是不屈不挠的骨气。于是,我们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有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无畏;有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英雄气概。(2003郑州《欣赏数字中的语文》)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想起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好像遇见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般,感觉格外亲切。(2003甘肃《歌声与微笑》)

  回环反复,如:……在其中辨明了真善美,分清了假丑恶,不亦乐乎。……在其中体验知识的真谛,科学的美丽,不亦乐乎。……在其中,我读得更多,想得更多,书使我渐渐成长,不亦乐乎。

  早晨起来,品香茗读散文不亦乐乎。中午,倚阳光读小说不亦乐乎。晚上,*窗边读诗词不亦乐乎。(2003天津《读书是快乐的》)

  生动比拟:如“随手攥一把肥沃的月色,都会芳馨出孤独与哀愁……”、“月色在倾听”(2003安徽《成长是一种体验》)

  其它修辞格,如夸张、反问、设问、对比、对偶等,只要我们巧妙运用,一定会亮人耳目,怡人心扉。

  五、炼书写――粒粒珠玉落银盘

  近年来,卷面整洁、写字工整,已经成为中考作文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如2003年绍兴卷在写作要求中,明确说明书写5分,湛江卷写作70分中,卷面和书写也占了5分。除了作文要求中有明确的规定外,创造一个清楚整洁的文面,还会增加评卷老师对你的作文的印象分。作文的书写要注意几点:1、用颜色比较深的,笔头也比较粗的钢笔、圆珠笔书写;2、标点使用正确规范;3、杜绝空格、拼音;4、尽量把字写得大一点,撑着格子写。

第五篇:《2015年高考语文复习:社科文阅读解题方法探究》

2015年高考语文复习:社科文阅读解题方法探究

科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二)审(题干、选项)

这一步是审题,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三)找(筛选信息)

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1.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错因

(四)比(干扰项)

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

社科类与科技类常见的干扰项有如下“雷区”:

1. 整体与部分 (以偏概全)

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也可能缩小)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 “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可以用笔画出来,或者作 特殊的标志。

【例1】(湖南卷第8题)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例2】(2006四川卷)原文:“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B.溴甲烷是一种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的土壤熏蒸剂。

C.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起到很好的防病作用。

D.溴甲烷熏蒸土壤后挥发迅速,很快就可播种,不误农时。

【例3】(2005年全国卷Ⅱ)“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解析] B [这道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的能力。A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原文中是“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A项却成了“植物的叶子”这个全称概念]

2. 混淆范围——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指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或然”与“必然”不分,或者“已然”与“未然”混淆,以假当真。此时特别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

【例1】(2006四川卷)“不过,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87个发展中国家将不可能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

D. 因为87个发展中国家将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所以目前已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

分析:忽略了“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的前提,,把尚未实现的“可能”变为了“现实”。

【例2】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试题】(全国卷I第10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3. 推测有误——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

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词。

注意“前、后”以及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词语。

【对应文段】(福建卷第9题)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侧出来。

【试题】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 本文来自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分清主次,仔细对比原文

【对应文段】 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试题】(全国卷第7题)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5. 选择与兼备——分清选择还是兼备。

【对应文段】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试题】(湖北卷第8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6. 源流倒置——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对应文段】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

【试题】(广东卷第10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7. 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圈出对象,知彼知己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观点。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第三段)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全国卷l第8题)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8. 肯定与否定——划出肯定否定词

【对应文段】网格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试题】(辽宁卷第7题)下列有关“网格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D.网格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9. 言多与言少——找出数量词

【对应文段】我们天生就知道送花有一种强大的心理效应,然而在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方面还没有进行过多少科学研究,尽管花卉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国际产业。

【试题】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D对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问题,心理学界已经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

10. 客观与夸大 (歪曲事实)——忠实于原材料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原文材料中的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

【对应文段】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试题】(湖北卷第10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11. 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注意:A、选项句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就是无法在原文找到依据。B、选项句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却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C、选项句往往说得很有道理,但不是文中观点。

【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上海卷)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12.偷换概念(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

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看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其他雷区如答非所问(选项与题干在关系上并不相干)、自相矛盾、理解不当(注意指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及一些解释性句子的陈述对象)等。

从理论上看,误点设置的角度是无穷多的,还可以从地点、人物、数量、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夸大其实、推理相反等方面入手,有的一选项设置了好几个误点,这都需要细心阅读,对照原文,不可走马观花。

(五)排: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

(六)选——选出正确选项。

小结:科技文阅读解题方法

1.审清题意和要求;2.看清文中有没有;3.弄清概念莫发糊;4.修饰词语勿遗漏;5.“可能”“将来”不要丢;6.“原因”“结果”不调头;7.夸大作用是吹牛;8.外延改变也是错;9.意思相反最不该;10.推测结论有缘由。

第六篇:《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心理学》课程作业评讲(1)

一、名词解释

1、正后象和负后象——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时叫正后像;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时叫负现象。

2、韦伯定律——说明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叫韦伯定律。

3、知觉: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4、感觉适应——指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持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觉性的变化。

5、单眼线索——人即使只使用一只眼睛,也能感受到深度线索,这样的线索叫做单眼线索

6、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类似睡眠而又是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因人而异。

7、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把意识定义为一个人对内外刺激的觉知及其心理状态。

8、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

二、简答题:

(一)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

答: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内外世界、调控行为、预测未来、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具体来说有以下的功能:

(1) 认识内外世界:心理学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帮助人们认识外部世界,也能帮着人认识精神世界。人有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观察看到的是人的外显行为,而推论探究的是人的内隐行为,这是看不见的心理历程,心理学能帮助人认识到人的内隐行为,这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功能。

(2) 调控行为:预测是表现在思维层面上的心理现象,而调控是落实于行为层面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强调通过他控和自控两个子系统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人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者,参与者。

(3) 预测未来:心理学家依据研究所获得的规律,对某一现象作出预测,告诉人们一种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并以此提出一些预防性的措施。

(4) 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类解决问题的历程,为人类思维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二) 举例说明意识的几种主要的状态

答:1、睡眠:个体的肌肉是放松的,很多器官也暂时休息,个体意识已经不再像白天那样清晰。

2、梦:梦是睡眠期间某一阶段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活动。

3、催眠:对催眠的一个广义界定是一些对暗示有特殊反应能力的人在知觉、记忆、机动和自我控制方面发生的一种觉知状态。

4、白日梦:是指日常生活中发生经常发生的一些现象。

(三) 四种注意的品质及其特征

答:1、注意的广度:扩大注意的范围,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注意的稳度: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征以及人的主体状态有关,内容丰富的对象活动的对象比内容单调的对象静止的对象更容易保持人的注意稳定性,在一定范围内,注意的稳定性程度随注意对象复杂性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3、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在个体从事复杂的活动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四) 举例说明注意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征。

答:根据是否有目的和意识努力的程度,可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无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种注意易使人分心,其好处在于不费力,不会引起疲倦。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种注意易使人疲劳。其好处是符合我们的目的;其缺点是很费劲,容易疲倦,又容易受意外刺激的干扰。

(3)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经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五)结合精神分析理论解释梦境的产生原因。

答: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压抑的无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冲动和愿望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异化形式,因为在清醒状态下,意识的大门是紧紧封锁的,只有在睡眠的时候,意识的警惕稍有放松,这些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才能趁机在梦中改头换面地表达自己,这就是梦境产生的原因。

三、论述题:

(一) 心理学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答: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说其古老,在于人类探讨心理学问题已有千年历史,许多哲学家就热衷于探讨心理学课题。说其年轻,在于心理学脱离哲学母体成为一门独立科学,才有一百多年历史。自1879年起,心理学家就以其独特方式研究各种心理学问题,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与思潮。

(1) 构造心理学:

构造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出现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代表人物是称之为心理学鼻祖的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情感三个基本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三种元素构成的。他的代表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线法,是一种对自己内在经验与感受的觉察和分析的方法,他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构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2) 机能心理学:

机能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心理学原理》的发表。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批评了构造心理学忽视了意识的主要特征,认为意识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动态过程,引发了心理学界的第一次争论,他还把这种动态过程称之为“意识流”。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要研究人们如何适应环境要求而调整行为,走向实用主义的道路,因此,机能心理学又称为实用主义心理学。

(3) 格式塔心理学:

1912年德国出现的另外一个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格式塔心理学批评心理学把心理活动分割为各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因为心理和意识不是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而有内在统一性。格式塔心理学的名言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很多有关知觉的实验还包含格式塔规律。

(4) 行为主义心理学: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个影响巨大的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

华生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行为主义学派以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认为在刺激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以观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还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习得的。行为主义理论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将人的复杂心理过于简单化、机械化,忽视了人的内部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

(5) 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西方颇有影响的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创始人是奥地利的 精神病科医生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从临床经验探究病人致病的原因,从而深入到病人的无意识心理的动机、情绪和人格等问题。佛洛依德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用潜意识、本能来解释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并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佛洛依德对梦做了大量成分的分析和解释,著有《梦的分析》,认为梦是潜意识活动的表现。精神分析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认为人在性反面的压抑时多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后来,由弗洛伊德的一些学生又发展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义,表现为不再那么强调人的本能作用,而开始重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社会因素。

(6)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无穷的潜能,都有其核心能力,只要外界环境允许,让其自由发挥,个人将实现潜能最大化,达到自我实现。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到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

(7)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五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奈瑟、皮亚杰。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内部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在研究方法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影响下产生的。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认知是指从感觉输入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近年来,认知心理学随着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标志着心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举例说明知觉的心理特征

答:1、知觉的组织性:把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从而产生连续的知觉过程:(1)知觉的整体性:A、接近律;B、相似律; C、连续律;D、封闭律。(2)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因素:强度大、色彩鲜明、知觉者的经验、兴趣、爱好等也会影响知觉对象的选择(3)知觉的理解性

2、知觉的恒常性:帮助保持知觉恒常性的因素:(1)视觉提高丰富线索 (2)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心理学》课程作业评讲(2)

一、名词解释

1、记忆——是过去所学的经验的保留,是对过去所学的经验在需要时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视的心理过程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时间函数,记忆的保存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3、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先前的学习材料对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面的学习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

4、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机械学习是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的学习。

5、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6、算法策略和启发性策略——算法策略是指按照一定程序逐步进行尝试,寻找所有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最终找到惟一正确答案的办法;启发性策略是指先不确认和评价不同问题解决方案,保留一个最佳方案进行尝试,直到获得满意结果为止。

7、复合情绪——是指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的认知评价所产生的。

8、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或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包括改变情绪的主观经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表现三个层面。

二、简答题

(一)记忆的三个系统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1)记忆的三个系统

记忆的三个系统是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时记忆。

①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可分为图像记忆与声像记忆。

特点:a、感觉记忆是对外界信息的直接编码,是外界刺激的真实模写或副本,具有鲜明的形象性。b、感觉记忆以感觉痕迹的形式登记下来,保持时间非常短暂。c、感觉记忆的容量一般在9-20个字母或物体,甚至更多。d、在感觉器官中储存的信息经注意、编码后进入短时记忆,不被注意的则自动消退。

②短时记忆

特点:a、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两种: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编码,之后才逐渐向听觉编码过渡。b、在适时记忆中,可以存贮的信息量是7+-2个组块。c、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对短期记忆的检索是一个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d、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干扰信息引起的。复述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记忆由于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

③长时记忆

特点:a、长时记忆的编码就是把信息纳入已民用工业的知识框架。编码形式主要有:第一种,语义关系编码。第二种,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第三种,进行主观组织。b、长时记忆的存储:保持时间长,可以是终生,记忆容量大,一般认为可以达到5万到10万个组块,甚至无限。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信息的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信息还会随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不同,发生记忆扭曲,使得内容更简约、更完整和更突出。c、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方式:再认和回忆。

(2)它们之间的关系:

①感觉记忆是当感觉刺激停止后头脑中仍能保持瞬间映象的记忆。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第一站,是记忆系统在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前的暂时登记。

②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一分种左右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过渡。

③长时记忆是存储在一分钟以上,甚至是终生的记忆,从理论上说长时记忆可以是永久存在的。

这三者之间,从外界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如果被注意则进入短期记忆,并有可能转入长时记忆,也有可能被遗忘,为了分析存入短时记忆的信息,也可能会调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

(二)学习的意义以及有关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答: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巴普洛夫),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无条件刺激时无须学习,第一次呈现就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原来的无关刺激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相应的反应,就成为条件刺激,(2)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

2、认识学习理论(1)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说,苛勒(2)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托尔曼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达(2)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3)学生们会基于经验和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他认为人是完整的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其人格的发展和自我的发展。

(三)简述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种类。

答:(1)复述策略 A、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 B、提问策略和尝试背诵

(2)精加工策略A、划线法B、笔记法 C、卡片法

(3)组织策略A、列提纲 B、画关系图

(4)元认知策略A、计划策略 B、监控策略 C、调节策略

(四)简述思维的特征和构成因素。

答: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 (2)概括性

构成因素:(1)概念——抽象的元素 (2)表象——形象的元素

(五)简述创造性思维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关系。

答: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时,既需要发散思维的天马行空,也需要聚合思维的一锤定音,有了聚合思维,人们才能够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因此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结成创造成果。

(六)决策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是什么?该如何看待?

答:(1)决策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是:框架效应和损失规避。

(2)如何看待:①框架效应是问题情境的表述方式影响了人们的决策过程。就好比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事物,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会不现。②损失规避:是人们不愿意承受“失去”,因此就会有意无意地尽量避免“失去”。心理学家揭示这种策略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在做出决策时要尽可能不偏不倚地收集信息,从而避免由决策偏差带来的不必要的后果。

(七)简要说明情绪的功能以及三种经典情绪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1)情绪的功能:①适应功能;②动机功能;③调控功能;④信号功能。

(2)三种经典情绪理论的主要观点:①詹姆斯——兰格理论,主要观点:提出了观点相近的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他指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②坎农——巴德理论,主要观点:提出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因此,情绪是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

③沙赫特——辛格理论,主要观点:他认为情绪状态是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中整合的结果。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五、论述题:

(一)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为了避免遗忘,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1)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①材料的性质于数量。②学习的程度。③记忆材料的位置。④记忆者的态度。

(2)要加强记忆、减少遗忘,从而有效地学习:

①采用适当的复习策略。复习策略要解决的,是如何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对所学内容的遗忘,即在遗忘尚未发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试图回忆,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②PQ4R方法。PQ4R方法是由托马斯和罗宾逊(Thomas & Robinson 1972)提出来的一种学习策略。PQ4R是由几个步骤首字母的缩写组成,分别代表预习(Preview),设问(Que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背诵(Recite)和复习(Review)

预习 快速浏览材料,对材料的基本组织主题和副主题有一个了解。

设问 阅读时自己问自己一些问题。根据标题用“谁”、“什么”、“为什么”、“哪儿”、“怎样”等疑问词提一些问题。

阅读 阅读材料,不要作泛泛地作笔记,而是试图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反思 通过以下途径,试图理解信息并使信息有意义:

①把信息和你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

②把课本中的副题和主要概念及原理联系起来;

③试图消除对呈现的信息的分心;

④试图用这些材料去解决联想到的类似的问题。

背诵 通过大声陈述和一问一答,反复练习记住这些信息。你可以使用标题、划了线的词和对要点所作的笔记来提问。

复习 最后一步积极地复习材料,主要是问你自己问题,只有当你肯定答不出来时,才重新阅读材料。

③采用记忆术进行记忆。

记忆术,简单地说就是记忆的技术或方法,是有效提高记忆中信息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有些记忆术是纯语言的,有些是纯表象的,也有一些是混合的。就记忆术而言,无论它的实施是偏重于编码阶段,还是提取阶段,其目的都是加大记忆容量和延长保持时间。此外,谐音法也是帮助记忆的良好方法之一,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利用口诀和谐音,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二)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塑造行为。

答: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如把狗关在实验室里面,单独呈现铃声时,狗不会分泌唾液;先呈现铃声(约半分钟)然后给以食物,经过铃声和食物的几次伴随呈现,以后只给铃声,不给食物,够也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将原本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铃声)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吃到食物)进行一次或多次的匹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唾液分泌)的过程。

斯金纳在1937年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如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只要杠杆一被压动,食丸便滚进食盘,在实验中,动物无意中碰到了杠杆,得到了食物,食物就是正强化物,强化了压杆的动作,反复几次,动物学会了按压杠杆与得到食物之间的联结,按后杠杆变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这就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三)结合实例阐述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1)发现问题:A、从社会需要中发现问题B、通过和范例比较发现问题C注意观察事件进程中的特例和各种异常现象来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对问题的认知方式(2)定势: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3)功能固着(4)迁移(5)知识经验

(四)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把情绪分为哪些状态?各有何特点?

答: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性、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动态,当处于某种心境时,个人体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好像为万事万物笼罩了一层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色彩,平稳的心境可持续几个小时、几周或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2)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在激情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不容易控制,所以许多不理智的行为常常发生在激情的状态。

(3)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当人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将身体的能量集中于参与处理突发事件的器官,同时抑制与眼前的紧张状况无关的活动,因而,短期的应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会损害免疫系统功能,导致疾病发生。

《心理学》课程作业评讲(3)

一、名词解释

1、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2、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和有价值的工作和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到力量。

3、权力动机——就是对权力的欲求,是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

4、亲和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队,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的内在动机。

5、智力G因素与S因素——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

6、情境智力——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作情境智力。

7、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智商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的关系。

8、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9、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主要有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分析型---综合型,系列型---同时型加工等几种类型。

10、气质与性格——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二、简答题

(一)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向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要。

(2)马斯洛在需要层次基础上分析了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满足之后,高层次需要才依次出现和满足;不同年龄阶段,总有一种需要处在优势地位,成为主导需要,人的需要除受年龄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及教育普及程度有关。

(3)马斯洛特别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二)什么是动机?动机和需要、诱因怎样的关系?

答:(1)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2)动机的产生受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的共同影响。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需要。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机体内部会产生一种叫做内驱力的刺激,内驱力使机体处于紧张状态,促使机体释放出一定的能量或产生一定的冲动,作出行为反应,反应的最终结果使需要得到满足。

诱因是指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条件。在一般情况下,诱因作为一种外在刺激物,能够吸引有机体的活动方向,有助于他寻求需要的满足,但在有些情况下,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一个条件。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三)动机强度越大,行为效果越好吗?用耶克斯----多的森定律来说明。

答:是否动机越强,效果就越好呢?是否只有产生了强烈的动机,才能有上佳的行为表现呢?

根据心理学家耶克斯(R.M Yerkes)与多德森(J.D Dodson)经实验研究归纳出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他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见示图)。

事实上,只有当任务特别简单时,动机越强,行为表现会越好,但是当任务难度增加时的情况就不同了。动机的强度需要有一个适宜的水平,动机过强或者过弱都不利于任务表现。而当任务非常难时,动机水平低一些反而有利于行为表现。

(四)简述有关能力或智力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整个的开放性动态心理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分析智力的结构,对于深入理解智力的本质,合理地设计度量智力的工具,科学地拟定智力培养计划,都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初,心理学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智力提出假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理论。

(1)因素说

①独立因素说

独立因素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是有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如抽象力、适应力。根据这种学说,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的独立的发展。

②二因素说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文章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出自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来自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 人格具有以下特征:

①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甚而”,这句俗语为人格独特性作了最好的解释。不现的遗传环境、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每个人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②稳定性: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要想改变它,是较为困难的事情。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③统合性:人格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人体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已存在的遗传差异的基础上,努力保持人格的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④功能性:有一位先哲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综上所述,人格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系统。人格的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与功能行构成了人格的本质特征。

(八)简述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

答: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它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九)简述有关人格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1)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和卡特尔

(2)人格类型说; 施特恩

(3)人格维度说; 艾森克

他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外倾---内倾,情绪稳定性

(十)人格测量的方法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与不足?

答:方法:测验法、投射法、情境测验

(1)测验法 特点:题目数固定,题目内容具体而清楚,因此施测简单,记分方便。

不足:因编制时缺乏客观指标,不容易保证有效性;而且测验内容多属于情绪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每个人对同一问题常常会因时控的改变而选择不同的答案,另外,使用这种方法时,还难免出现反应的偏向。

(2)投射法 特点:弹性大,可在不限制被试的状况下,任其随意反应。

不足:A、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解释。

B、这种测验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

C、由于投射测验适于个别施测,因而它需要花费大

量的时间。

(3)情境测验

三、论述题

(一) 试述主要的工作动机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工作动机理论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

答:(1)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和Y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60年在其所著《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来的。这是一对完全基于两种完全相反假设的理论,X理论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源动力,而Y理论则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源动力。

X理论:把人看做是“经纪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受外在刺激所驱使,人们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其主要观点是: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多数人必须用强制办法乃至威胁、惩罚,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激励只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起作用;绝大多数人只有极少的创造力。因此企业管理的唯一激励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只要增加金钱奖励,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所以这种理论特别重视满足职工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同时也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但是以X理论为指导的管理思想带来的却是职工的敌视与反抗。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针对X理论的错误假设,提出了相反的Y理论。

Y理论指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的观点,与X理论相对立。

Y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是负责、有创造力的,人的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根据这种观点,在工作激励中不应将物质利益的吸引力放在第一位,而应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求。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要激励员工,应该扩大工作范围;尽可能把职工的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并具有挑战性;在激励中不应将物质利益的吸引力放在第一位,而应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求。

X理论把人的行为视为机器,需要外力作用才能产生。Y理论把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其行为不但受外力影响,而且也受内力影响。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有不足之处。X理论低估了人的本性,而Y理论过于理想化。

(2)双因素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意感的因素,它们的能够消除职工的不满意感,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如企业的政策、工资发放、劳动保护等。由于它们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唯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如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等。

赫茨伯格认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来自人的内部,员工从事的工作本身可以调动他的内在积极性。

赫茨伯格认为,使用一个人应当考虑工作动机及保健、激励两个因素,也就是内因与外因两个因素。保健因素主要涉及工作背景,诸如薪水、工作条件及工作安全等;激励因素主要涉及工作内容或工作本身,诸如工作成就、社会认可和责任等。他把引起职工不满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如果员工的激励因素满足了,只能是没有不满意的;如果激励因素没有满足,便会特别不满意。至于保健因素,则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即使没有满足,也不会产生明显的不满意,但如果满足了,则会产生强烈的满意感。赫茨伯格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就个体而言要不断丰富工作内容,使工作更有兴趣,更具挑战性,从中获取成就感;第二,就集体而言要增加个体的自主权,即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决策;第三,在管理上要改变人事管理的重心,将传统的重合同、重制度的人事工作重心转移到重工作设计、重激励因素方面来。

基于这种观点,在员工管理中,应该采取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和弹性工时来提高职工的生产效率。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行为动机,对于工作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实施那些措施时,要有的放矢,大致针对不同员工的不同动机采取不同的激励因素。

(二)联系实际论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家大量的研究得出了一些一致性的结论,一般而言既包括先天的生物因素影响,如来自父母及家族的遗传,也包括后天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体自身的努力等。这些先天和后天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个体能力的发展过程与水平差异。

(1)遗传因素

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遗传因素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没有这个基础,任何能力都无从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听觉或视觉生来就失灵者,无法形成与发展音乐才能,也不能成为画家;早期脑损伤或发育不全的人,其智力发展会受严重影响。

遗传因素只能为能力提供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例如,人的手指长短是由遗传决定的,手指长为学弹钢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但这不能决定将来就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因为成为钢琴家还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

(2)环境与教育因素

环境是指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心理学认为,每个人从遗传基因中所得的潜在能力不同,但这种潜能开发到何种程度取决于环境。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啊。胎儿的产前环境(即在母体内的环境)对胎儿的生产发育和出生后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在教育条件中,学校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中则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促进了其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自发的,而是依赖教育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等。

(3)自身努力

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要想发展能力,除必须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理想、兴趣及勤奋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

《心理学》课程作业评讲(4)

一、名词解释

1、主我与客我——主我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和体验者。客我是被主我察觉和体验的对象。

2、刻板印象——就是对某一社会群体的一个概括,认为这个群体中的人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无视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

3、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对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测。

4、登门槛效应与留面子效应&mdash预备党员转正申请格式;—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要求的一个方法,是想办法先让对方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当对方接受了小要求后,他接受一个大要求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叫“登门槛效应”。先向对方提出一个比较极端的要求,被拒绝之后再提出一个较小的较温和的要求,这时小的要求往往会实现,这叫“留面子效应”。 5、群体极化——是指通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趋于极端的现象。

6、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任务时,个体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少的现象就叫社会惰化。

7、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恋关系,这种现象称为“印刻”。

8、依恋——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婴儿与父母或其主要看护人之间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联系,这种强烈的、持久的社会----情感关系称为依恋。

二、简答题

(一)什么是自我?自我的构成成分有哪些?

答:(1)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对自己所有身心状况的认识,其中包括生理状况、社会地位、动机、情绪状态、能力以及其他许多方面。

(2)自我的构成分有:

①主我与客我;

②个人自我与社会自我;

③镜中自我;

④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二)简述有关社会认知归因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1)海德的内外归因理论

海德是最早研究归因理论的学者,他认为人们都有一种理解周围环境,预测和控制他人行为的需要,因此每个人都会主动寻找原因来解释人们的行为,即“人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对行为的归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情境归因(外在归因),即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是来自外界力量,如个体的周围环境、他人的力量、外在的奖赏等。二是个人倾向归因(内在归因),即判断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质,如个体的人格、品质、动机、能力和态度等因素。但是任何时候都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总是一方占主动起主要作用。

(2)凯利的三度归因

凯利的三度理论是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对海德归因理论的又一次扩充和发展。凯利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存在);(2)行动者(人);(3)情境条件。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归因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这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

①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②一致性。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动者相同的反应。

③一贯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

凯利对归因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人们的归因过程作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这一模式假定人们以理性和逻辑的方式来做因果归因,人们会首先观察他人的行为线索,然后对他人的行为原因做出一个逻辑推理。但是,三度理论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而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模式,脱离了普通人归因活动的实际。其实,普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期望对行为结果迅速地做出归因,而并不像统计学家那样对信息资料进行繁杂的分析。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形成判断时,并不一定总会保持理性和逻辑性,有时候人们还会曲解信息,以满足自己高度的自尊需求。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知识竞赛试题

(3)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对于成功和失败归因可能有很多种,但都可以把他们归为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四个范畴中。他认为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应包括两个维度:(1)观察者必须决定成败是由于内在的因素还是外在的因素;(2)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败是经常发生的(即稳定)还是偶然发生的(即不稳定)。通过这两个维度才能作出总结性的归因。这两个维度是相互关联的。韦纳认为,稳定的内在因素是指个人的能力,稳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任务的难度,不稳定的内在因素是指个人的努力,不稳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个人的运气。

韦伯认为,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是一个人评价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追求成功的人往往会对成功和失败做内部归因,成功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和付出的努力,而失败则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认为只要努力就不会失败。而避免失败的人通常会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如运气好、任务简单等,而是把失败的归结于自己,认为是因为自己能力差才导致失败。因为避免失败的人往往会把对成功归结于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而把失败作自我归因,他们往往会处于退让的姿态。成就归因理论强调自我努力,强调努力会给人带来自信。

(三)简述归因偏差的种类。

答:归因偏差就是不恰当的归因,会对人们今后的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归因的过程往往会产生偏差,有的偏差来自动机,有的偏差来自认知方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

当人们解释他人行为时,会较少考虑情境作用,而高估个人品质的作用,这被人称为基本归因错误,也就是说更多地把他人的行为解释为内部原因,

(2)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人们在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着眼点是不同的,行动者经常把自己的情境归因于内部,而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外部,而观察者则会把他人成功的情境归因于外部,把失败的情境归因于他本人,这就是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3)自我服务的偏差

人们总是倾向于将肯定的结果归因于内部,而将否定的结果归因于外部,这就是自我服务偏见。

(四)简述侵犯行为的挫折—侵犯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答:本能论和生物学理论都认为侵犯行为是由内在原因引起的,挫折—侵犯理论不同,该理论认为挫折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当人们想要什么东西或想要做的事情遭到阻碍的时候,挫折就产生了。挫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侵犯行为,但这个侵犯行为不一定直接指向挫折源,而是指向替代品。

侵犯社会学习理论的途径有强化和观察。

(五)简要分析群体极化的产生原因。

答:责任分散是群体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还有另一些原因。

(1)社会比较:人们希望他人能对自己做积极的评价,所以会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以与他人或社会的要求相一致,最终也造成了团体的决策趋于极端,(2)说明性辩论:人们从他人那儿获得论点和信息,如果多数人支持这些论点,个体也会倾向于支持它,并且更多支持而不是反对的论点会出现,从而使得这种观点变得极端。(3)文化价值观。

(六)简要分析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发生的原因。

答:扎琼克提出的社会驱动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社会助长作用之谜,理论指出:他人在场能够增加个体的唤起水平,而唤起能够增强个体做出“优势反应”的可能性。社会助长的驱动理论也可以部分解释球队的主场效应,他人在场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唤起,是因为人们认为在场的其他人会对自己做出评价。

关于社会惰化产生的原因,一种解释是个体认为他们对群体的贡献无法被识别,他们的成绩不会受到单独的评价(这与社会助长正好相反)这就提示人们在考察群体绩效时不能忽略对个体绩效的考察,真正做到“按劳分配”。

(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主要特征?

答: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但不连续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婴儿理解了客体恒常性,即物体可以独立于他们的行为或知觉而存在或运动,一个物体即使当前感知不到,却仍然是继续存在的。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也就是说婴儿仅靠感觉和知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

(2)前运算阶段(2——7岁)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智慧在质方面有了新的飞跃。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表现出中心化的特征,即注意力很容易被物体鲜明的知觉特征所吸引,不能同时考虑物体的两个特征,因为无法认识到质量守恒、数量守恒和重守恒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以儿童出现了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为标志,儿童智力进入运算阶段,能利用具体的事物、物体或过程来进行思维或运算。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儿童能逻辑地思考事物,获得守恒的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依据特性对物体进行分类,并按照一定的量度将物体按照次序排列。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而当儿童智力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儿童认知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对抽象命题进行逻辑思维,开始关心假设、未来的和意识形态的问题。

(八)同伴交往有何特点?

答:儿童与同伴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大致相同的水平,因此与亲子关系相比,同伴关系是更加平等的、互惠的。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社会化提供了全新的、广阔的舞台。同伴关系是儿童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为儿童提供老人大量的知识,包括游戏规则、学习方法、生活常识等,儿童通常容易接受来自于同伴的经验。

三、论述题

(一)奥尔波特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实现自我完善。

答:自我是一个逐渐变化和形成的过程。对于自我是怎样发展的,奥尔波特提出了自我发展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发展的,主要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①生理自我阶段(从出生到三岁前)。奥尔波特认为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是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

②社会自我三个阶段(从三岁到十三四岁)。这个阶段又称为个体客观化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实现社会自我的最关键的阶段。这期间儿童的游戏,往往是成人社会生活的缩影,儿童在游戏中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也是他们学习角色行为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揣摩着角色的心理状态,体验着角色与角色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儿童通过学校中的社会化生活,更加速了他们社会自我的形成过程。

③心理自我阶段(从青春期到成年)。这个阶段个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化,骨骼的增长,性器官的成熟,想象力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日益完善,进一步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向主观性。所以,这一时期又称为主观化时期。

(2)人们都希望快乐长寿,而不再感叹“人生苦短”。健康的自我能让人们快乐而充实地生活与工作。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创造自我是自我完善的四部曲。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创造自我是自我完善的四部曲。

①认识自我:在与别人比较中了解自己;从别人的态度中了解自己;借助社会评价或个人成就来了解自己;与过去自己的比较中了解自己。

②悦纳自我:要客观地分析不足;以平和之心对待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③延伸自我:自我不能封闭在内部世界,应该能向外部世界开放;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与人交流。

④创造自我:创造自我就是要改善自己、塑造自己,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将自己奉献于国家和人类。

(二)试述“从众”的概念和理论,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答:从众是指人们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把自己的观念或行为朝着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改变。

(三)论述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科尔伯格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植物睡眠之迷

植物睡眠之谜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