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铁路建设的限制因素
单元作文 > :川藏铁路建设的限制因素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川藏铁路建设的限制因素的正文:
第一篇:《第二部分 第八单元 第一讲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1·潍坊质检)下图表示四类货物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相关特征。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③类货物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C.原料 B.技术 D.劳动力
2.四类货物所对应的运输方式中,灵活性最好的是( )
A.①类货物对应的运输方式
B.②类货物对应的运输方式
C.③类货物对应的运输方式
D.④类货物对应的运输方式
解析:第1题,③类货物重量不大,但价值较高,运距较长,最可能是电子类货物,影响该类货物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技术。第2题,④类货物的重量不大,价值不高,也适合短距离运输,它对应的是公路运输,其突出的优点是机动灵活。
答案:1.B 2.D川藏铁路建设的限制因素
根据新调整的《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铁路快速客运专线1.6万千米以上。读三种运输方式旅程与耗时对比图,回答3~4题。
3.图中属于高速铁路的优势区间的是( )
A.AB区间
C.BD区间 B.BC区间 D.DE区间
4.高速铁路在中短途运输方面,较飞机拥有诸多优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旅程时间短
B.运送能力大
C.正点率(实际出发时间与计划出发时间的比率)高
D.受地形制约较小,地区适应性强
解析: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旅程在200千米以内,高速公路拥有优势;旅程超过1 000千米,飞机显露出快速、便捷的优越性;BD区间属于高速铁路的优势区间。第4题,在中短途运输方面,高速铁路的优势有:旅程时间短(节省往返机场、候机时间);运送能力大;受天气变化影响小,正点率高。
答案:3.C 4.D
继2009年11月4日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开工建设,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宣布新疆铁路精伊霍、乌精二线、奎北、乌准四条新线竣工开通运营。结合下图回答5~6题。
5.影响图中铁路线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C.经济 B.气候 D.河流
6.下列有关铁路建设对新疆的意义,叙述错误的是( )
A.完善新疆路网结构,从根本上改变新疆交通落后局面
B.大大缩短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和西南地区的距离
C.改善沿线地区投资环境,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D.扩大中国与中亚、欧洲的贸易量
解析:第5题,社会经济因素已经超过自然因素成为铁路线选择的最主要因素。第6题,修建这些铁路可以完善新疆路网结构,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交通落后的局面。
答案:5.C 6.A
山东省将建设“五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公路以济南为中心,已形成“井”字型网络格局,全省17个地市境内都通了高速公路,省会至各大中城市实现了快速直达、当日往返。“一日生活圈”在山东半岛已经形成。据此回答7~8题。
7.山东省高速公路形成“井”字形网络格局,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受到了山东地区中部山地的影响,为了避开山区
B.主要是政府的规划,为了平均分布路网
C.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考虑到各大城市的分布
D.主要考虑山东经济的发展,很少考虑到全国的路网分布
解析:影响高速公路布局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并且城市分布对其也有重要影响。 答案:C
8.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高速公路修建的要求应当是( )
A.以联系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为主
B.以直达为主,兼顾沿线经济点
C.以行车高速为主,不考虑地形因素
D.以联系多的经济点,促进经济发展为主
解析:国道和高速公路都以直达运输为主。
答案:B川藏铁路建设的限制因素
(2011·贵阳模拟)根据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至远景年2050年,无锡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将以主城区为核心,由“三主两辅”5条线构成“放射+环行线”网,其中
一、二、三号线为骨架线路,三线呈放射状,四、五号线为辅助线。结合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回答9~10题。
9.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无锡市城市环境的影响不包括( )
A.有利于缓解市区交通压力
B.有利于改善市区大气环境质量
C.有利于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D.有利于促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解析:D项不属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无锡市环境的影响。
答案:D
10.无锡市轨道交通布局由“三主两辅”5条线构成“放射+环行线”网的好处是
( )
A.环行线有利于加强城市中心地带与郊区的交通联系
B.环行线有利于加强无锡市与其他城市的交通联系
C.放射状线有利于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D.“放射状+环行线”网有利于缩短城市不同方向之间的交通距离
解析:环行线对加强城市中心地带与郊区的交通联系关系不大,对加强无锡市与其他城市的交通联系关系更不大;放射状线使得通过市中心的车辆增多,增加了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答案:D
“最短时间距离”是指某铁路站点与其他铁路站点之间列车运行的最短时间之和,单位为百小时(100 h)。一般可用来表示铁路交通通达性。下图示意中国铁路站点最短时间距离等值线分布。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铁路交通通达度最好与最差的站点分别是( )
A.北京、福州
B.广州、乌鲁木齐 D.郑州、拉萨 C.兰州、哈尔滨
12.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图中等值线的变化趋势是( )
A.数值变大 B.数值变小
C.变得密集 D.变得稀疏
解析:第11题,“最短时间距离”的数值越小,该地的铁路交通通达度越好,反之会越差。据此结合图示可作出判断。第12题,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从一站点到另一站点之间的列车运行的时间会缩短,即“最短时间距离”会逐渐变小。
答案:11.D 12.B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1:川藏铁路(成都至拉萨)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建设规划,成都至拉萨运输距离为1629公里,但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严重,故将首先启动成都到康定段建设。整个川藏铁路计划工期8年,估算总投资537.8亿元,这段项目总投资167.8亿元,预计建设总工期为3年。
材料2:川藏铁路沿线的横断山区有着丰富的水能、森林、矿产、旅游等资源,同时,沿线辐射的人口众多,能够带动“老、少、边、穷”地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
材料3:2009年2月25日,京沪高铁测量棱镜招投标开始。2010年11月15日,京沪
高铁全线铺轨完工。据悉,京沪高铁初步确定提前至2011年“十一”建成通车,投入2012年春运。
(1)简要说明川藏铁路建设对西南发展的重大意义。(6分)
(2)川藏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请从中归纳出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8分)
(3)已建成的青藏铁路和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沿线均尽可能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其目的分别是什么?(3分)
(4)京沪高速铁路线路较为平直,试分析其原因。(3分)
解析:第(1)题,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课本讲述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是以南昆铁路为例进行分析的,从经济、政治和战略三个方面来阐述,川藏铁路建设的意义也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入手作答。第(2)题,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际上考查了铁路线布局的区位因素。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同学们应根据具体情况从这三个方面分析。第(3)题,交通线建设采用的具体形式需要根据路线经过的具体地形区进行分析。青藏铁路“以桥代路”的主要目的可以从其建设难度和生态环境方面进行思考:①冻土是青藏铁路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线路经过多年冻土区,“以桥代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在冻土地段路基下沉;②“以桥代路”可以让野生动物自由迁徙,从而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京沪高速铁路经过的主要区域中分布有我国大面积的商品粮、棉基地,建设时采取“以桥代路”的方式可以减少对耕地资源的侵占。第(4)题,首先考虑地形的影响,京沪高速铁路沿线以平原为主;其次,从经济角度考虑,平直的铁路经过的路程短,所耗费的建筑材料少,而且节约人力、物力;最后,京沪高速铁路作为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代表,其速度要求非常高,路线设计越平直,速度越快。
答案:(1)①经济意义: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促使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的辐射作用,促进西南地区与沿江地区的经济交往和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②政治意义: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西南地区的脱贫步伐。③战略意义:有利于加快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2)川藏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①国民经济的发展,川藏铁路有利于把西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②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沿线地区范围大,人口多,铁路密度小,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较多;③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铁路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通过对川藏铁路的分析,可以得出影响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的分布和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
(3)前者一是防止在冻土地段的路基下沉,二是有利于藏羚羊等濒危动物迁徙通过,三
第二篇:《2016人教版《导与练》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五章检测试题》川藏铁路建设的限制因素
第五章 检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总分:110分)
测控导航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6题)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3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3.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解析:1.D 2.B 3.B 第1题,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1 000米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第2题,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车站距离图示两个城镇约30千米,距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第3题,兰新铁路主要经过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因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水源关系密切,而绿洲地区有丰富的水源,所以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绿洲的分布。
沪汉蓉高速铁路,亦称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是中国一条兴建中的高速铁路,全长2 078km,由上海出发,途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等城市,到达成都。据此结合下图回答4~5题
:
4.沪汉蓉高速铁路修建的决定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国防因素 D.科技因素
5.下列有关沪汉蓉高速铁路修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将填补中国陇海和浙赣之间无横向铁路的空白,提高中国铁路的灵活性
B.把上海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C.有利于加强东中西地区之间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D.有利于东中西部资本、技术、人力资源跨区域快速流动
解析:4.B 5.B 本题组主要考查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及意义。第4题,当前,决定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第5题,沪汉蓉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填补中国陇海和浙赣之间无横向铁路的空白,大大提高中国铁路的灵活性;有利于把川渝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东中西部资本、技术、人力资源跨区域快速流动,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15南阳期末)川藏铁路(成都至拉萨)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建设规划,成都至拉萨运输距离为1 629千米,全线贯通后到拉萨只需8个多小时。结合下图回答6~7题
:
6.影响川藏铁路建设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 )
A.地形、地质构造复杂 B.资金短缺
C.技术力量不足 D.多年冻土的存在
7.川藏铁路的战略意义远大于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将( )
A.完善进藏通道,进一步加强西藏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
B.开发沿线旅游资源,促进香格里拉、桂林地区旅游发展
C.加快沿线资源开发,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沿线工业走廊
D.促进川藏地区对外开放,构建中国—东盟陆路经贸通道
解析:6.A 7.A 第6题,川藏铁路经过横断山区,地形起伏大、地壳运动剧烈、地质灾害多发,故A项正确。第7题,川藏铁路建设会完善进藏通道,加强西藏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联系,A项正确;川藏铁路没有经过香格里拉和桂林,B项错;川
藏铁路沿线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不会形成工业走廊,C项错;川藏铁路没有联结东南亚,D项错。
8.下列体现了交通运输网在形式上由简单到复杂的是( )
A.铁路、铁路运输网、铁路—公路运输网
B.公路、省级综合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C.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级综合运输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D.内河水路、公路、铁路
解析:A 铁路是一种简单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网包含铁路,而铁路—公路运输网又包含了铁路运输网,此题容易误选C,C属于交通运输网的层次。
9.在各种交通运输中,承担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周转和联系的运输方式是
( )
A.铁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管道运输
解析:C 公路运输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被称为“门到门”运输方式。
10.京津城际铁路被设计成“空中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川藏铁路建设的限制因素
①为了减少建设成本 ②为了少占耕地,节约土地资源 ③防止不同交通线路相互干扰 ④避开低洼地对交通的不利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C 京津城际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发达,农田广布,修建为“空中铁路”能少占耕地,避免交通线之间的干扰。
下图是我国某市城区空间分布与商业网点景观图,图中Ⅰ、Ⅱ、Ⅲ为该市空间布局变化的三个阶段。据此回答11~13题:
11.该市在发展阶段Ⅰ、Ⅱ、Ⅲ时,影响城区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河流 公路 铁路 B.矿产 公路 铁路
C.公路 河流 矿产 D.铁路 河流 公路
12.图中甲类型商业网点(农贸市场)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靠近居民区 B.靠近交通干道
C.靠近工业区 D.接近农副产品产地
13.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区内如乙商业网点类型的步行商业街增多,而大型商场、超市则更多地在城区边缘建设,所述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分别是
( )
A.市场最优 用地最优 B.交通最优 市场最优
C.市场最优 交通最优 D.货源最优 交通最优
解析:11.A 12.A 13.C 第11题,在城市发展阶段Ⅰ时,主城区位于河流交汇处,因此受河流影响较大;到发展阶段Ⅱ时,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城区空间扩展沿公路线分布;到发展阶段Ⅲ时,铁路运输兴起并成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城区向铁路沿线扩展。第12题,在商业网点中,甲类型为农贸市场,以方便居民生活为基本原则,因此其区位布局要靠近居民区。第13题,城区内步行商业街主要沿市中心的公路布局,充分借助大量的人员流动促进商业发展,因此其布局原则为市场最优;而大型商场、超市选址在城区边缘的交通干线沿线,则是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输,利于客货集散,因此布局原则为交通最优。
14.影响山区商业网点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第三篇:《201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1月27日在西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连同《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西藏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五次、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按照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坚持党的治藏方略,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六对”抓手,强化“六动”措施,坚守“三条”底线,全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全面完成了“十二五”目标任务。
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026.39亿元、增长11%,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2.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8.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5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4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73.7%、1.9倍、1.2倍、3.1倍、66.8%、1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基础设施迈入互联互通新阶段。超前谋划、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新投融资模式,“十二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42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8倍,其中规划投资超额完成152亿元。公路总里程达7.8万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33.7%。川藏公路西藏段、新藏公路全线黑色化。拉林高等级公路开工路段、林芝米林机场快速通道、嘎拉山隧道和雅江特大桥建成通车,高等级公路实现零的突破、达到300公里。墨脱公路全线通车,结束了全国唯一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拉日铁路建成运营,拉林铁路全面开工建设。贡嘎、米林、邦达机场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国内外航线增至63条,通航城市40个。立体化交通体系互联互通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和雅江中游水电规划获得国家批复,青藏、川藏电网实现联网,主电网覆盖58个县。老虎嘴、藏木、果多、多布水电站建成投运,加查水电站开工建设,电力装机容量达230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长1.4倍,藏中电网结束拉闸限电的历史。旁多水利枢纽建成使用,拉洛水利枢纽、恰央水库、澎波和江北灌区建设进展顺利。行政村移动信号全覆盖,通宽带率达80%。完成54个县城供排水工程。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城镇化率达到26%。昌都旧城改造、那曲“三项工程”基本完成,拉萨城市供暖工程建成,惠及千家万户。
——五年来,农牧业发展打下提质增效新基础。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累计投入787.2亿元,农牧业基础地位显著加强。建成高标准农田137万亩,新增高寒牧区牲畜棚圈15.2万座,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353个。改良黄牛60万头,推广“藏青2000”等新品种191.7万亩,粮食产量突破100万吨,创历史新高。设施农牧业、生态林果业蓬勃兴起,青稞、牦牛、藏香猪等高原种养加发展加快。娘亚牦牛、岗巴羊、林芝松茸等24个特色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多个特色农产品荣获国家奖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624个、比“十一五”末增长11倍。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产值增长43.7%,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0%。“八到农家”工程深入推进,完成4898个行政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基本解决了农牧区安全饮水、无电地区用电问题,乡镇通光缆率、通邮率和行政村通电话率均达到100%。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覆盖所有行政村。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9.7%和99.2%。累计投入扶贫资金91.9亿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417.4亿元,减少贫困人口58万人。连续8年、累计投入278亿元,全面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46万户、230万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
——五年来,特色产业实现重点发展新突破。积极打造旅游升级版,布达拉宫、大昭寺晋升5A级景区,札达土林——古格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实景剧《文成公主》实现常态化商业演出,2015年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28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1.9倍、2.9倍;文化产业产值突破30亿元,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大力培育天然饮用水产业,产能突破300万吨,发展态势强劲。“西藏好水”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多个品牌矿泉水荣获国际大奖。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业发展潜力巨大,首次实现藏电外送。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食饮品业、建筑建材业加快发展。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税收179.2亿元。创建藏青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7亿元,入园企业174家。
——五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投入71亿元,“十大工程”扎实推进。加强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格实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严把准入关,实现“三高”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环境执法监管能力明显提高。建立环境保护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的奖惩机制。累计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森林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47亿元。在全国率先建设江河源生态功能保护区。纳木错和羊卓雍错纳入国家良好湖泊保护试点。拉萨市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山南、林芝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自治区危废处置中心、七地市医废处置中心和56个县城垃圾填埋场建成使用,8个污水处理厂建设扎实推进。公益林、自然保护区管护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推进,植树造林516.6万亩,林业带动群众增收42.8亿元。全区水、大气、土壤质量优良。
——五年来,改革开放构建合作共赢新格局。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公布政府权力清单,行政审批事项从3396项减至2761项。区管国企的改制目标全面完成。电价、燃气价格和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市场主体达15.4万户、增长87.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进展顺利,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全面落实。道路交通运输体制改革全面启动。社会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37亿元。全面落实“五放六支持”政策,非公经济发展加快、活力增强,吸纳社会就业86.2万人,成为解决就业、促进发展的生力军。金融撬动战略深入实施,西藏银行、西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林芝民生村镇银行组建运营,农发行、民生银行、银河证券、太平洋保险等9家金融机构在藏设立分支机构,3家公司首发上市,企业直接融资209.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突破21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倍,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强劲。启动通关一体化改革,边境贸易稳步增长,进出口总值比“十一五”末增长3.6倍。西藏航空顺利开航运营,并与尼泊尔合作成功组建喜马拉雅航空公司,吉隆口岸实现中尼双边开放。成功举办两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援藏力度不断加大,投资156.3亿元、实施项目2902个。精心打造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建立央企援藏考核激励机制。启动实施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五年来共有2000多名援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藏工作,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年来,科技人才注入经济发展新活力。实施8大重大科技专项,青稞育种、牦牛改良取得重大成果,青稞牧草害虫绿色防控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成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33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治区自然科学博物馆建成使用。颁布102种地方藏药材质量标准。农牧民科技特派员覆盖所有行政村。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中央支持西藏的12项重点人才工程扎实推进。实施“西藏特培”计划,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选拔认定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00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3182名。全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7.3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2.3万人。
——五年来,民生事业取得全面改善新成果。坚持把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着力办好民生“十件实事”,连续五年提标扩面。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率先实现五保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城镇新增就业16.9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467万人次。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参保人数达到278万人次。新建改造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21.5万套。实现医疗救助城乡一体化全覆盖,城乡生活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实施。7.2万重度残疾人纳入生活困难补助范围。狠抓中小学校舍安全等九大工程,新建改扩建校舍394.5万平方米。学前儿童入园率达到61.5%。“两基”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万人。西藏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8年。自治区人民医院、藏医院改扩建完成,第三人民医院建成使用。实现县级卫生服务中心达标、疾控中心全覆盖、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城乡居民、在编僧尼免费体检全面实施,先心病儿童全部得到免费救治。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提高到90.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68.2岁。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实现地市有图书馆群艺馆、县区有民间艺术团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村有综合文化活动场所。藏戏和“格萨尔”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83%和95.96%。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累计获得世界和亚洲冠军7项、全国冠军58项,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五年来,社会局势开创持续和谐稳定新局面。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落实十项维稳措施,建立健全党政军警民协调联动的维稳工作新机制,确保了社会局势持续和谐稳定。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谱写民族团结的时代新篇章。创新寺庙管理,开展干部驻寺,深入实施“六建”、“九有”等一系列利寺惠僧政策,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城镇网格化管理、先进双联户创建深得人心。选派10万余名优秀干部,累计投入72亿元开展强基惠民活动,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基础。严厉打击十四世达赖集团分裂渗透破坏活动,牢牢掌握主动权,反分裂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全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综治考评首次进入全国优秀行列,各族群众的安全感位居全国前列。
第六次人口普查、第三次经济普查取得重大成果。监察、审计、地勘、气象、人防、防灾减灾等工作取得新进展。日喀则、昌都、林芝撤地设市,双湖撤区设县。国防动员工作得到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军民共建共创共保活动扎实推进。
各位代表:
过去的五年,我们在团结奋斗中阔步前进,迎来了一系列大事喜事。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胜利召开,铸就了西藏发展进步史上的新丰碑。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的成功举办,更加坚定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跟党走、聚精会神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信心和决心。
过去的五年,我们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经受住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特别是面对震级高、范围广、损失重、救援难的“4·25”地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决策、迅速行动,带领党政军警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聚全区之力、汇八方支援,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决定性胜利!
过去的五年,我区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英明领导的结果,是新时期党的治藏方略成功实践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无私援助的结果,是自治区党委坚强领导、科学施策的结果,是全区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人民,向全国人民特别是承担对口支援的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骨干企业,表示诚挚的感谢!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驻藏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关心支持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改革发展稳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产业规模小,初级性、粗放型特征明显;贫困发生率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有待进一步突破;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维护稳定任务繁重。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政府职能和行政效能还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尽心竭力做好政府工作,不辜负全区各族人民的重托。
各位代表,经过长期奋斗的厚实积累,西藏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理念更加科学,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我们深切体会到: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治藏方略,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坚决维护稳定,保持社会和谐,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央关心、全国支援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机结合,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中央精神与西藏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全面落实十项维稳措施,创新深化“663”工作思路,是推动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生动实践。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一以贯之、长期坚持。
“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丰富发展了党的治藏方略,明确了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为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社会和谐稳定,各民族团结友爱,宗教和睦和顺,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特别是后发优势、人均优势、政策优势突出,改革开放潜力巨大,这些都为西藏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我们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党的治藏方略,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如期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
“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国家现行标准下59万农牧区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到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持续长期全面稳定,建成安居乐业、保障有力、家园秀美、民族团结、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和谐发展,坚决维护社会稳定,深入落实十项维稳措施,深化实施“663”工作思路,保持定力,开足马力,精准发力,着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一、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建设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电东送”接续基地、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
强化项目带动。全面提速基础设施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力争“十三五”期间达到1万亿元以上。围绕城镇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拉萨至林芝、日喀则、山南、那曲国省道高等级化,实现口我喜欢的玩具作文岸公路黑色化,实现所有县和主要乡镇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力争“十三五”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万公里。加快建设拉林铁路,全力推动建设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口岸铁路,提高新建铁路设计标准,力争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300公里以上。加快推进拉萨新机场和普兰机场选址等前期工作,加快发展通用航空,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700万人次。建成加查、大古水电站,苏洼龙、叶巴滩等水电站力争投产发电,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60万千瓦以上,建成全区统一电网,主电网覆盖所有县城和主要乡镇。推进格尔木至拉萨输气管线建设,改扩建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完成拉洛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建设湘河、宗通卡、札达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重点城镇防洪体系。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现县城自来水供应全覆盖。
强化市场推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三次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大发展,突出“特色、高端、精品”,实施旅游转型升级工程,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实现3A级以上景区通油路,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和无障碍旅游区,走质量效益型集约化发展道路,力争“十三五”末接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50亿元。全面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大力传承发展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发展唐卡、藏毯、演艺等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大力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打造“西藏好水”国际品牌,推进要素整合,天然饮用水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重点开发藏东南“三江”流域、雅江流域水电资源,集中建设光伏发电产业区,实现清洁能源规模外送。提升发展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藏青工业园区。有序开发利用盐湖资源。打造拉萨物流中枢和日喀则、那曲、昌都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发展保健食饮品、休闲健身、康复疗养等健康产业,完善藏药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藏医药产值实现20亿元以上。实施质量商标品牌提升工程。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做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和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带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推广良种200万亩,畜种改良500万头只,建成优质人工牧草基地100万亩,围栏天然草原5000万亩,粮食、蔬菜和肉奶产量均达到100万吨以上。
强化创新驱动。全面实施“重大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等10个重大科技平台,建成10个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鼓励发展创客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科技普及率达到95%。加快建设自治区数据中心。实施“宽带西藏”工程,互联网普及率达85%以上。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信息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信息惠农体系,拓宽畅通西藏特色优势产品“网上天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多渠道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加快培养农牧区实用技术人才。改进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加快人才激励与保障制度建设。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强化金融撬动。用足用好用活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引导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三农”和实体经济。健全多元化的金融业态,多渠道扩大金融资源投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进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设立西藏发展基金。加强信用体系、普惠金融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大辖区信贷投放力度,确保金融有效供给。
强化环境促动。加快推进简政放权,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进一步落实“五放六支持”政策,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尽快出台非公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力争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5%、非公经济市场主体年均增长15%以上。积极推进行政、司法、商事、生态体制以及社会领域各项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健全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推进营改增,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规范国有资本运作。大力推进区管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坚持协调发展,优化结构布局
全面统筹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推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加大力度扶持薄弱区域,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统筹推进区域发展。努力打造以拉萨为核心,辐射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的3小时经济圈。拉萨建设国际旅游文化城市和面向南亚开放的中心城市。日喀则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前沿区和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山南建设藏中清洁能源基地。林芝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区。昌都建设藏川滇青四省区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和“西电东送”接续基地。那曲建设高原生态畜牧业基地和羌塘野生动物国家公园。阿里建设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打造朝圣之旅黄金线路。加大对边境地区、高寒地区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坚持规划先行,注重民族风情、彰显地域特色,着力推进地县行政中心、特色小镇、骨干公路节点小镇和边境小镇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和区域辐射能力。加强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县城建成供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所有县城、主要乡镇和重点旅游景区建成垃圾填埋场,加大旧城区、棚户区改造。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牧区人口向城镇适度聚集,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推进“多规合一”,促进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向农牧区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继续深入实施“八到农家”工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面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把国防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在交通、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中落实国防需求,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加强人民防空工作,推进预备役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军民共建和“双拥”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三、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西藏
坚持生态兴藏、生态富民,保护与发展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着力建设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生态保护底线,不越红线,不触高压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规范各类自然保护区管护,加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加快建立湿地、水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公园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大力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规划。扎实推进“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加强天然林、重点公益林保护,开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人工种草。加强江河源头区、生态脆弱区、重要高原湖泊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加强土地、草原、森林征用监督管理。加大废弃矿区和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力度。推进雅江中游土地沙化、藏西北荒漠化、藏东南水土流失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全面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管理。严格实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严禁“三高”项目。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离任审计制度。推进全区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和地市环保机构改革,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绩效考核与动态监测机制。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推进林政管理规范化、法治化,不断提高林地保有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交通干线、旅游景区景点、村镇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单位生产总值能源和水资源消耗量控制在国家核定范围内,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
四、坚持开放发展,深化互利合作
紧紧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以构建包容开放合作的政策体系为突破口,以对内开放为重点,加快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培育成我区开放发展新引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辐射力、区域带动力的交流合作高端平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周边省区一体化。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推进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吉隆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优化对外开放口岸布局,重点建设吉隆口岸,加快发展普兰口岸,恢复开放亚东口岸,推动建设陈塘、日屋口岸。支持喜马拉雅航空公司拓展国际航线。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进藏兴办实体、投资创业。
做好受援工作。用好对口支援优惠政策,做好经济、教育、卫生、科技、就业、干部人才援藏受援工作。坚持精准援藏,统筹援藏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脱贫攻坚倾斜。鼓励中央援藏企业和对口援藏省市大型企业与区内企业开展合资合作。与对口支援省市共同建设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鼓励优秀援藏干部和技术人员长期留藏工作。
五、坚持共享发展,全面改善民生
强化民生先动,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每年坚持办好惠民利民“十件实事”,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好全区脱贫攻坚规划,完善专项、行业、社会、金融、援藏“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推行精准扶贫,强化精准扶贫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动态管理,完善扶贫对象瞄准识别机制,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行严格的扶贫脱贫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自治区负总责、地市直管、县抓落实、乡镇专干的体制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
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到企业、到内地就业和自主创业,确保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着力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实施农牧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有条件的家庭至少一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牧民市场化就业能力。政府投资项目、国有企业、对口援建项目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每年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96万人次。支持农牧民到内地务工经商。
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大城乡学前教育投入,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大力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进各民族学生混班教学,双语教育覆盖面达100%。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县域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确保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年以上。各地市和有条件的县至少重点办好1所中职学校,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比例大体相当、协调发展。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努力办好工农医等紧缺学科专业。稳步扩大内地西藏班办学规模。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发展远程教育,加强城乡、校际教师交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牧区、边远和贫困地区倾斜。
大力推进健康西藏建设。加快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实现区域中心医院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区、地市两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逐步推进分级诊疗,加大巡回医疗服务力度,发展远程医疗。健全人口健康信息系统。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发展藏医药事业,实现县级藏医院单设。提升基层藏西医结合医疗服务能力。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2人。对高原多发疾病发生的医疗费用,通过医保支付和商业保险赔付后仍有困难的,财政予以补助。推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健全妇幼保健和基层优生优育服务体系。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5%以上,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80/10万、12‰。力争平均预期寿命逐步达到70岁以上。
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全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文化站“三馆一站”覆盖率达到85%。建设自治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广电中心、大剧院、藏医药博物馆,改扩建自治区博物馆。全面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覆盖、译制和民族文字出版能力,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大力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加大以藏语言文字为主的舞台艺术、出版物、广播影视节目和数字文化资源的创作生产力度。实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程,加强特色文化和重点文物保护。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
201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扎实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巩固在95%以上。完成“金保工程”建设。推进整合农牧区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牧区医疗制度统筹层级。支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牧区五保供养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加强社会养老、社区服务、残疾人服务体系和儿童服务设施建设。对被征地农牧民安置小区实行税费减免,提高城镇居民租赁住房补贴。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干部职工周转房新建和维修。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六、坚持和谐发展,实现持续长期全面稳定
紧紧围绕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准确把握西藏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深化十项维稳措施,创新社会治理,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动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
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创建民族团结模范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推动“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进学校、进寺庙、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巩固寺庙管理创新成果,进一步推动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落实利寺惠僧政策,完善寺庙公共服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藏传佛教教规教义阐释,发挥藏传佛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依法打击利用宗教从事分裂破坏活动。加强教育引导,切实增强广大僧尼的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依法治理、主动治理、综合治理,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坚持对十四世达赖集团斗争方针不动摇,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分裂破坏活动。继续深化干部驻村驻寺、城镇网格化管理、先进双联户创建等十项维稳措施。建立健全多元矛盾化解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公共安全管理。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强化道路交通、消防安全、森林防火、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16年重点工作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起好步、开好形容西藏局,对全面完成“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中央投资500亿元以上,大力激活社会投资,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以上。实施12项重大公路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山南贡嘎至泽当、日喀则桑珠孜区至和平机场、昌都卡若区至加卡段高等级公路,加快拉林高等级公路建设,建成拉萨环城公路,开展拉萨至那曲高等级公路前期工作。推进拉林铁路建设,实施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扩能工程,启动川藏铁路康定至林芝段、青藏铁路日喀则至吉隆段、滇藏铁路香格里拉至波密段和黑昌铁路那曲至昌都段前期研究工作。加快推进贡嘎、米林、邦达机场改扩建。果多水电站全部机组建成投产,开工建设苏洼龙水电站和藏中电网、昌都电网联网工程,加快怒江上游和雅江下游水电规划。启动建设湘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七地市邮政快递物流枢纽中心。建成那曲镇和狮泉河镇供暖工程。扎实推进“4·25”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二、狠抓脱贫攻坚工作
制定出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投入85亿元资金,其中专项资金24亿元,完成12.97万人精准脱贫,易地扶贫搬迁2.5万人。组建扶贫开发公司,推进贫困地区公共公益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带动贫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高原特色产业项目,加大贫困农牧民培训转移力度,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对象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深化乡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每人联系一至两户困难群众活动,促进联户脱贫、联户致富,鼓励社会力量以帮村帮户等方式参与扶贫开发,将60%以上的援藏资金用于扶贫开发。
三、狠抓保障改善民生
投入167亿元,着力办好民生“十件实事”,提高10个方面29项惠民政策标准。其中教育“三包”经费年生均标准提高240元,乡镇教师和医护人员生活补助月人均提高200元,村医、兽医待遇标准月人均提高100元,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到年人均4740元,乡镇干部生活补助月人均提高100元,村干部基本报酬及业绩考核奖励补助标准比2014年翻一番,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420元,农牧区医疗制度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435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月人均64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550元。
完善支持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完善城乡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机制,加大高等教育阶段资助力度。建成250所乡村双语幼儿园,完成14个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定向培养培训双语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1000名,开展800名教师“组团式”援藏工作。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改扩建西藏成办医院,床位增加到800张以上。完成41个县区医用高压氧舱建设。加大订单式定向培养力度,为县乡定向培养医务人才。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制定出台被征地农牧民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职工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全面建成县城数字影院。加快推进江孜、丁青、江达县改市工作。
四、狠抓特色产业发展
整合自治区各类产业扶持资金,设立自治区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新建高标准农田39万亩,推广“藏青2000”等新品种170万亩。新建人工牧草基地15万亩,改良黄牛23.5万头,积极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加快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销售达到100万吨以上。强化旅游市场监管,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全年接待游客突破2300万人次、增长15%,旅游总收入达到330亿元、增长17%。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把藏青工业园区、拉萨高新技术开发区、日喀则和那曲物流园区建设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藏青工业园区产值增长1倍以上。
五、狠抓深化改革开放
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加快耕地草场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建立产权交易、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行项目在线审批和项目建设总承包制、代建制。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推动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完善政府融资体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强化全面审计。加快推进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增加金融有效供给,确保信贷增长20%以上。鼓励设立村镇银行,抓紧组建地方性保险法人机构。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推进央企属地化,鼓励在藏设立子公司。精心组织,高标准办好第三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招大引强,大力提升招商引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加大非公经济支持力度。做好第七批与第八批干部援藏轮换工作。
六、狠抓坚守“三条底线”
坚守和谐稳定底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落实十项维稳措施,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落实利寺惠僧政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与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坚守生态保护底线,编制生态功能区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继续推进水生态补偿试点,完成造林绿化100万亩。加大环境保护与监管力度,确保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坚守安全生产底线,着力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抓好重点领域隐患排查,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各位代表: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看齐,始终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绝对忠诚。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做到强管理、优服务,坚决清理一切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坚决向不作为、乱作为行为亮剑。必须全面建设法治政府,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藏,真正做到重法治、严规范,努力打造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最大化方便群众、方便企业、方便基层。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必须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认真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提高推动发展、服务人民、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必须转变作风,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勇于探索改革新思路、发展新办法、工作新举措,狠抓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督促落实。必须巩固拓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区党委“约法十章”“九项要求”,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以清正廉洁的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区党委八届七次、八次全委会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为圆满完成“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015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回顾
——2015年1月18日在西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201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来自洛桑江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201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文章201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出自http:// 第四篇:《2014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在自治区党委坚强领导下,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贯彻落实俞正声主席“依法治藏、长期建藏”的指示要求,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和区党委八届三次、四次、五次全委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历届政府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科学把握我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打牢农牧业和基础设施两个基础、突出特色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重点、加强民生改善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保障、激活改革开放和对口支援两个动力、强化科技和人才两个支撑、巩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石的“六对抓手”,强化民生先动、市场推动、项目带动、金融撬动、创新驱动、环境促动的“六动措施”,坚守和谐稳定、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的“三条底线”,全力抓好发展稳定两件大事,全面完成了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预计,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0亿元,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亿元,增长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5亿元,增长18.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520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2元,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十二五”规划项目累计落实投资突破1000亿元,年度公共财政支出突破1000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民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良好、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和顺、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一年来,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农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农牧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财政支农资金达160.5亿元,增长11.4%。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全区粮食产量96万吨,肉奶产量分别达32万吨、36万吨,蔬菜产量80万吨。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推广“藏青2000”新品种10.6万亩,亩均增产26.5公斤。启动黄牛改良八年规划,改良黄牛17.5万头。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850个,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36.5%。“八到农家”工程扎实推进,解决了无电地区基本用电问题,农牧民安全饮水基本解决,完成了1000个行政村人居环境建设。实施扶贫开发项目2025个,减少贫困人口12.8万人。第二批强基惠民活动投入资金32.2亿元,实施项目9316个,有力促进了农牧区发展稳定。特别是,连续8年、累计投资273.57亿元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全面完成,全区46.03万户、230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屋,农牧民生活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生活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农牧区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十二五”规划项目开工建设达188个,中期评估调整预计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102亿元。全年落实国家投资380亿元,增长30%,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公路交通规划建设实现新突破,拉林高等级公路拉萨至墨竹工卡、八一至工布江达段全面开工建设,5条机场专用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新藏公路西藏段实现黑色化。墨脱公路全线通车,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新增通油路县3个、通油路乡镇18个。青藏铁路格拉段扩容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拉日铁路完成铺轨,拉林铁路完成可研报批。航空运输发展迅速,航线增至48条,通航城市达29个。能源建设取得新进展,电力装机总容量达128万千瓦。主电网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完成投资40亿元。川藏联网工程开工建设。藏木、果多、觉巴电站建设有力推进。旁多水利枢纽首台机组发电。澜沧江上游水电规划获国家批复。加查、大古、苏洼龙电站施工准备工程全面启动。雅砻水库、尼洋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全区市政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8.7亿元。拉萨市区供暖基本实现全覆盖,老城区改造工程完成。那曲镇供暖、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市政工程全面开工。昌都镇旧城改造及新区建设顺利推进。 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 科学谋划发展布局。立足优势,着眼长远,创新思路,规划先行,正式启动了对内对外开放、城镇化发展、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两江四河”造林绿化、世界旅游目的地、“西电东送”能源接续基地、藏青工业园、国家重要有色金属基地等重大规划的编制工作。 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全年接待游客129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2亿元,增长13.4%。农畜产品加工业、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稳步发展。开展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藏青工业园2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已开工建设。青藏铁路客运量219.9万人次、货运量405.2万吨,航空旅客运输273万人次。通信业务总量34.26亿元,邮政业业务收入2.5亿元。新建农家店1400个、乡镇商贸服务中心40个。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在第十届世界瓶装水大会上,“5100”荣获最佳矿泉水奖,标志着我区高端饮水得到国际行业认可。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明显增强,自治区新颁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办法和环境保护考核办法,特别是实行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自治区医废处置中心和泽当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日喀则市、八一镇、那曲镇、狮泉河镇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强化责任落实,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0万吨,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核定范围内。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9亿元,兑现草原、森林等生态补助补偿资金28.3亿元。造林育林104万亩。累计落实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投资48.2亿元。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区空气质量和主要江河湖泊水质保持优良,生态优势日益显现。 三、民生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坚持把维护各族群众根本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更多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着力办好改善民生的“十件实事”,共投入53亿元,实施18项民生补助政策。全年新增就业2.8万人,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1.4万名西藏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全就业。全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达248.9万人次。企业基本养老金提高到月人均3018元,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月人均105元。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30万元、20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月人均440元和年人均1750元。建设城镇保障房4.3万套,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1300户。发放困难群众临时物价补贴4420万元。安排财政资金809.9万元,适时投放平价牛肉1820吨,为平抑物价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面启动五保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爱心工程。计划投入20多亿元,到2015年孤儿地市以上集中收养达到100%,到2016年五保对象县以上集中供养达到100%。2013年新建五保供养机构23个,地市儿童福利院5个,农牧区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600元,集中收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月人均1200元。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年教育投入108亿元,增长15%。全区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4年。基础教育不断巩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2.23%。新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所、幼儿园209所、太阳能澡堂63个。“三包”标准提高到年生均2700元,奖学金、助学金政策全面落实。曲水、乃东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农牧民子女高考招生比例增至60%。西藏大学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标志着我区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上了一个新台阶。 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积极促进文化大发展,基层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百幅唐卡工程、百种藏汉文对照惠民图画书、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等文化产品受到广泛好评,26个文化艺术精品获国家奖项。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4.4%和95.5%。藏语文社会用字规范工作成效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新建贝叶经抢救保护基地。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81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我区在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公共卫生服务持续改善。农牧区医疗补助标准从年人均300元提高到340元。完成了城乡居民和核定员额内僧尼免费健康体检。新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88个、县急救中心29个。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投入使用。培训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万人次。县乡医疗机构全部配备救护车、流动服务车。完成17个县的藏药材资源普查。开展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启动出生缺陷一级干预试点,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81%,人口信息实现五级联通。集各方之力,汇八方爱心,圆满完成了2039名先心病儿童救治,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1404例。 有力应对自然灾害。面对墨竹工卡“3·29”山体滑坡、昌都“8·12”地震、那曲嘉黎洪灾、阿里和日喀则局部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党政军警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全力以赴、有力应对,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推进。昌都6.1级地震应急反应迅速,救援措施有力,创下了“零死亡”的奇迹。 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集中开展食品药品、产品质量、道路交通、工矿商贸和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大检查成效明显,事故总量全面下降,较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对口援藏力度加大 重点领域改革迈出新步伐。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调整审批项目643个,精简调整60%。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有序进行。积极推进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启动8个县农电代管试点。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加强,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规范处置国有企业历史债务,国企利润增长17%。开展“营改增”试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药品价格总体降幅达15%。完成双湖撤区建县工作。樟木、吉隆口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区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0亿美元。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认真落实“五放”、“六支持”政策,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达12.8万户、从业人员62万人,分别增长7.8% 和11.9%,上缴税收135.5亿元,占全区税收的91.8%。全国600多名企业家参加的“中国光彩事业西藏行”活动成果丰硕,签约项目238个。全区招商引资落地资金225亿元,增长79%。 金融撬动成效明显。加大协调力度,落实优惠政策,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凸显。与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等10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民生银行、太平洋保险等金融企业在藏设立分支机构。商业银行面向中小微企业信贷投入436亿元,“三农”信贷投入163亿元,民族手工业、藏药业等特色产业信贷投入25亿元。年末扶贫贴息贷款余额70多亿元,比年初增长1倍以上。资本市场稳步发展,直接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援藏工作不断深化。新一批对口援藏工作开局良好,1196名优秀援藏干部进藏工作,为我区人才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年落实援藏项目384个、资金17.7亿元。援藏资金和项目管理得到加强,积极探索产业援藏新模式,援藏领域不断拓宽,援藏力度不断加大,援藏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五、科技发展步伐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自治区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1.7亿元。深入推进青稞产业、藏药产业等重大科技专项,农牧业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取得新成效,科技支撑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日益强劲。600余部珍稀藏医药文献实现数字化。首次颁布102种地方藏药材质量标准,填补了空白。9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乡镇科普活动站65个。 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2500余人,新发展农牧民科技特派员2600名。采取定向培养、考录等方式,为基层补充干部1.6万名。从区外引进急需紧缺人才900名,引进外国专家19名。首次选拔认定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00名。积极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六、民族团结更加巩固,社会治理全面加强 民族团结进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等活动,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投入4.29亿元,实施兴边富民项目840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发展加快。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模范家庭评选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宗教和睦和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扎实推进寺庙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寺庙“六建”、“六个一”、“九有”、“一覆盖”、“一创建”、“一教育”、“一工程”、“一服务”、“三保一低”等措施全面落实。对核定员额内僧尼人均投入5000元进行了僧舍维修改造。深入开展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和谐模范寺庙和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自治区表彰和谐模范寺庙150座、爱国守法先进僧尼1.04万人。党和政府一系列利寺惠僧政策深得人心,广大僧尼的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和公民意识不断增强。 社会和谐稳定。全面落实维稳十项措施,强化维稳协调联动机制,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严厉打击十四世达赖集团分裂渗透破坏活动。城镇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驻村驻寺工作深入开展,铁路护路联防不断强化。“先进双联户”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表彰“先进双联户”单位100个。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文化市场不断净化。加强信访工作,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妥善调处化解。积极开展“六五”普法。稳步推进平安西藏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治爆缉枪行动,依法打击黑恶势力、非法组织。社会局势持续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增强。 国防动员工作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军民共建共创共保活动深入推进,民兵预备役建设规范有力,人民防空建设扎实推进,边防边境工作进一步加强,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区改革发展稳定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援的结果;是自治区党委坚强领导,各级人大、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党政军警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承担对口支援的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和大型国有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干部,向驻藏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解放不够。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开放合作力度不够,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二是发展环境有待改善。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没有完全破除,审批程序繁琐,协调联动不力,办事效率不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有待增强,发展环境仍需优化。三是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突出。交通不便、能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偏远地区通信不畅,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三农”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缓慢,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部分农牧民生活比较困难,扶贫攻坚任务繁重。五是产业化水平低。产业规模小、链条短,优势不优、特色不特,集聚效应差,缺少龙头骨干企业,缺少自主核心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六是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维护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七是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不能完全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个别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行政效能、群众观念、服务意识、过紧日子的思想,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还有差距。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下大决心努力解决。 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攻坚之年。 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贯彻落实俞正声主席“依法治藏、长期建藏”的指示要求,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认真执行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按照区党委八届五次全委会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确保生态环境持续良好。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今年,我们将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着力夯实农牧业和基础设施两个基础 农牧业和基础设施在我区发展稳定全局中居于基础地位。没有农牧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区的全面小康。缺乏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撑,各项事业发展处处受制约。只有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我区经济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做大做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县每年培育2-3个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的农牧民专合组织,力争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8%。大力支持牛羊肉、奶制品、糌粑、蔬菜、林菌等专合组织直接进入消费市场。大力发展种养加和设施农牧业、特色农牧业,加快建设肉牛肉羊养殖基地,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健全乡镇农牧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草场保护制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全面启动2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藏青2000”等新品种50万亩,力争粮食产量达到97万吨以上,确保青稞安全。继续实施黄牛改良项目。千方百计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提高产业经营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非农工资收入。探索建立乡村干部和农牧民培训机制,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扶贫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确保13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加大金融支农力度,进一步扩大支农贷款、扶贫贷款规模,创新对“双联户”的贷款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向农牧区延伸服务,加快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的目标。继续推进“八到农家”工程,安排资金10.55亿元,完成1000个行政村人居环境整治。 着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实施项目带动,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落实国家投资450亿元以上。力争“十二五”规划内尚未开工项目全部落地,完成“十二五”规划投资的80%左右。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拉日铁路建成通车,开工建设拉林铁路,推动川藏铁路前期工作。加大公路建设投融资力度,提高公路建设水平。完成拉林高等级公路拉萨至墨竹工卡、八一至工布江达段主体工程的70%,开工建设八一至米林机场专用公路、泽当至贡嘎机场嘎拉山隧道和雅江特大桥工程,加快推进日喀则、邦达、昆莎机场专用公路项目报审工作。继续推进国道省道、通县油路和边防公路、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农村公路建设。抓紧实施邦达机场飞行区改造和林芝机场改扩建。加快那曲机场前期工作。加强农田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综合配套建设,开工建设拉洛水利枢纽和恰央水库。加快雅江中游、怒江上游水电开发前期工作,实现藏木电站首台机组发电,加快建设多布、果多电站,开工建设苏洼龙电站,启动如美、叶巴滩、拉哇电站施工准备工作,积极推进大古、加查、街需、阿青电站建设。建成川藏联网工程,全区电网覆盖到58个县。实现乡镇邮政网点全覆盖。加快推进光纤宽带建设,大力推广应用4G网络,打造“宽带西藏”,加快消除移动通信盲区。建立重大项目动态协调与督查机制,优化项目建设环境,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 二、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重点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与特色优势资源有机结合、互为促进,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只有大力推进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才能把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重点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按照建设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产业规划、市场监管、保障公平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思路,建立优势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创新财政资金扶持办法,积极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聚集,把旅游业、文化产业、特色农牧业、藏医藏药业、优势矿产业、民族手工业、高端饮水业、清洁能源业、生态林果业等,打造成我区最具成长性和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建筑建材、房地产等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加快实施藏青工业园建设规划,完成一期2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入园。制定实施城乡商业网点规划,大力扶持物流业向农牧区延伸。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消费。大力实施品牌和质量振兴战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全力打造西藏旅游升级版。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高标准修编旅游发展规划,出台加快建设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意见,促进旅游与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充分彰显传统优秀文化和原生态魅力。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依法规范旅游市场,不断改善旅游发展软硬环境。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整合优质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企业为载体推进旅游自然资源资本化,精心打造高端旅游景区景点、高端旅游精品项目等特色旅游产品。加强与有实力企业的合作,着力培育旅游龙头骨干企业。高起点打造拉萨国际旅游城市和林芝生态旅游大地区,积极争取建设珠穆朗玛、雅鲁藏布大峡谷、纳木错、阿里神山圣湖等国家公园,大力培育雅砻文化、象雄文化、茶马古道、羌塘野生动物观光走廊等旅游精品,把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打造成高端旅游示范工程。大力扶持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力争农牧民参与旅游服务的人数达到8万人以上。瞄准国内外中高端市场,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力争全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亿元。 坚决守住生态保护底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定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建设项目准入,严把生态环境关、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严禁“三高”项目进入西藏。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严格落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考核奖惩机制。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实现监测全覆盖、监管全过程。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核定范围内。加快建设地市污水处理厂、医废处置中心、标准化垃圾填埋场,提高运营管理水平。优化主体功能区划,积极申报国家公园,先行先试。启动“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造林育林100万亩以上。保护好西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切实筑牢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三、着力提升民生改善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保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检验政府工作的重要试金石。人民生活得不到持续改善,发展稳定就不可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不到全面提升,公平正义就难以实现。 办好民生“十件实事”。自治区安排70多亿元,在继续加大民生补助提标扩面力度的同时,实施多项新的民生政策。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302元;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月人均120元。农牧区医疗制度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380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34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提高到月人均490元、年人均1950元。“三包”经费每生每学年增加200元。村医、兽医待遇标准提高到月人均600元;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生活补贴月人均增加50元;村干部基本报酬和业绩考核奖励补助标准提高10%。边民补助标准年人均增加200元。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900元;提高孤儿集中收养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从今年开始,为乡镇干部职工、乡村教师、乡镇卫生人员发放生活补贴。继续实施出生人口缺陷干预工程。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师资培养,充实完善教材,改进评价机制。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向农牧区、偏远、边境地区倾斜的机制。改造123所薄弱学校,建设1500套偏远艰苦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实施高寒高海拔中小学“四有”工程,新建饮水工程、澡堂、暖廊、菜窖各100个。新建124所“双语”幼儿园,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5%。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特色产业紧密融合的发展路子,每个地市重点办好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筹建国际登山旅游学院。推进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进一步扩大农牧区招生规模,优化招生结构。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安排资金22亿元,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开工建设自治区妇女儿童医院。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牧区倾斜。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乡村医护人员培训力度。继续落实城乡居民免费体检政策。建立完善先心病儿童筛查治疗常态化机制。切实做好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防治和重大疫病防控。继续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力争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84%,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发展藏医药事业,提高基层藏医药服务能力。鼓励社会办医,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依法取缔非法行医。 积极扩大就业。进一步完善就业惠民政策,确保西藏应届高校毕业生全就业。继续推进就业援藏,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到农牧区、到企业建功立业,支持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扎实做好就业援助工作,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与管理,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支持农牧民进城就业创业,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90万人次。 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整体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改革,改进医保支付方式,逐步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新建20个五保供养机构,提高集中供养标准。新建和扩建地市儿童福利院,继续做好孤儿救助工作。切实关爱残障人士。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开展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建成54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39个县民间艺术团排练场所。加快西藏大剧院、广电中心前期工作,推动县城数字影院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建设。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继续加强重点文物保护维修。支持西藏题材的文艺影视创作,加大优秀广播影视作品译制力度。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举办好第十一届全区运动会。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县乡优先,以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建设为重点,有序推进城镇安居工程,加快保障房建设,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周转房管理制度改革,促进房地产市场加快发展。开工建设狮泉河镇集中供暖工程。 抓好防减灾和安全生产。强化安全生产底线意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做好昌都地震、那曲嘉黎洪灾等灾区恢复重建,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气象、地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做好救灾物资储备调度工作。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巨灾风险保险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强化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四、着力激活改革开放和对口支援两个动力 改革开放是我区跨越式发展的最大引擎,全国各族人民是稳藏兴藏的坚强后盾。只有用足用活用好中央特殊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对口支援优势,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才能不断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实施意见。继续深化农牧区改革,坚持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稳慎推进耕地草场有序流转,改革完善农牧业补贴制度和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推进全区农电体制改革,抓好曲水县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探索建立产权交易平台。大力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组建交通、旅游等行业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引进区外大型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与区外国有企业和大型非公有制企业的合作,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推动国资监管向管资本转变。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政府补助、市场引导、金融撬动等发展机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益事业、资源开发、特色产业等领域。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研究出台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及预警办法,规范各级政府担保和融资行为。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任中和离任审计、债务责任终身负责制度。科学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调整地方预算收入自治区、地市、县分配比例,中央税收返还原则上由自治区财政统筹安排。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高寒地区、偏远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重点倾斜。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完善所得税政策体系,实施资源税从价征收政策,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范围,完善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小型银行,增多做强金融主体,鼓励金融创新。积极推动华钰矿业、林康药业、金彩科技和高争等企业上市,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作用,探索发行地方债券和企业债券,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理顺要素市场价格,推进水、电、气等公用事业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制度。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调整优化部门机构职责,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组建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出版广电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旅游发展委员会、扶贫开发办公室、能源局等机构。继续推进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做好国务院取消和下放审批权限的承接工作,到“十二五”末自治区级行政审批事项再减少30%。各类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西藏稳定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区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强国内区域合作,扩大境外开放合作,扩大沿边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依托藏青工业园,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推进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建设,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进一步巩固同川渝的传统经济贸易联系,加大与内地特别是援藏省市的交流合作,通过高端嫁接融入东部沿海发达经济区。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全面落实“零注册”政策,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注册资本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继续落实好“五放”、“六支持”政策,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和上缴税收分别增长15%以上。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好“中国光彩事业西藏行”签约项目,力争招商引资资金增长15%以上。坚持高起点定位,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推进吉隆口岸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积极争取“离区免税”试点,探索口岸自贸区建设。按照国家总体外交战略,配合做好涉藏外事外宣工作。 完善援藏机制。配合中央开好对口援藏工作20周年座谈会。完善经济援藏、专业技术人员援藏、就业援藏、干部援藏机制,完善援藏工作成效考核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好受援双方两个积极性。对援藏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加大协调衔接力度,进一步规范援藏资金和项目管理,完成援藏投资30亿元以上。对援藏干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管理上严格要求。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引导人口适度有序集聚,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召开全区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全面实施城镇体系规划,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力争城镇化率达到25%。稳妥开展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地改市、县改市工作。 五、着力强化科技和人才两个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依托科学技术和各类人才的引领支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区战略,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提升科技研发应用水平。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着力提高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加强农牧林优良品种选育,加大种植业科技创新力度。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机制,建立健全创新成果转化奖励机制。注重高原特色的基础性、战略性科学研究。加强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协作,共同打造高原基础科研平台,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基础研究成果的传承发展。强化国土、气象、环境监测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以青少年、农牧民为重点的科普宣传教育。提高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能力和组织化程度,行政村科技特派员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认真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重大人才工程为西藏提供重点支持的意见和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将高校师范、医学、农牧林水类毕业生优先招录到对口岗位。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培养使用好现有人才,引进补充紧缺人才,突出抓好特色优势产业人才和其他急需人才的培养。加强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努力建设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创业型、创新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和绿色通道,以双向挂职、项目合作、短期工作、专业技术指导等形式,吸引各类人才以多种方式参与西藏开发建设。 六、着力巩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石 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社会稳定是西藏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没有团结稳定,一切无从谈起。只有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确保社会持续和谐稳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 进一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巩固发展各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丰富民族团结的时代内涵,谱写新时期民族团结新篇章。 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维护正常宗教秩序。认真落实“六建”、“六个一”、“九有”、“一覆盖”、“一创建”、“一教育”、“一工程”、“一服务”、“三保一低”等利寺惠僧措施,进一步提高广大僧尼爱国热情和法律意识。支持宗教界爱国人士对藏传佛教教义教规作出符合时代进步的阐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坚定不移落实维稳十项措施,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继续加强驻村驻寺工作,不断深化强基惠民活动和“先进双联户”创建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妥善调处人民内部矛盾。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严厉打击十四世达赖集团各种渗透干扰破坏活动,筑牢反分裂斗争的铜墙铁壁,确保社会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 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支持国防建设。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军民共建活动。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做好人防工作,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立党为公、勤政为民是我们的根本职责。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做好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同时,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建立健全政府议事决策等13项制度。加强专题学习,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举办各类讲座8场,参加学习5.4万余人次。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决策咨询,注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督导落实,强化执行力,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区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强执法监察,依法审计208个项目和单位,对政府采购等进行了专项检查,取消了13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区党委“约法十章”、“九项要求”,“三公”经费支出下降了25%。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议案办复工作。广大基层干部和驻村驻寺干部植根基层、服务群众,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深受群众赞誉。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一定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切实改进作风。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扎扎实实的作风推进事业,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大兴学习之风,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大兴调研之风,接地气、通民情,完善直接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制度。大兴务实之风,重实干、求实效,讲真话、敢担当,进一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切实转变职能。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宏观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职能,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良好环境。行政审批减少和下放后,政府部门管理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加大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的力度。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意识,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切实依法行政。完善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整合执法主体,推进综合执法,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强化行政执法监察,对重大项目实施跟踪监察、跟踪审计。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切实廉洁行政。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控“三公”经费,严肃财经纪律,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中央和区党委关于加强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加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各级公务员要敬畏权力、慎用权力,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一心一意当好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在改革奋进的伟大时代,新的一年充满新的希望和挑战。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努力建设富裕、和谐、幸福、法治、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为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党内实践活动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9、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民生问题)单列篇章阐述。 1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11、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12、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3、(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14、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 15、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17、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18、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总产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指标。 19、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报告,标志着我国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21、(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2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4、(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5、(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2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27、毛泽东同志指出:事物发展变换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8、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29、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 30、毛泽东同志指出: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47、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 31、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 32、毛泽东同志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 33、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一切。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 34、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除,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 35、毛泽东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 36、毛泽东同志指出: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需要刺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也不断创造新的需要。 37、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8、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39、毛泽东同志指出: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40、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41、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42、邓小平同志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3、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44、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45、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46、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47、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48、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 49、邓小平同志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50、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51、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工作就好做了。 52、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53、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54、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 55、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对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 56、邓小平同志指出:速度过高,带来的问题不少,对改革和社会风气也有不利影响,还是(稳妥)一点好。 57、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58、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59、邓小平同志指出: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 60、邓小平同志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61、邓小平同志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62、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63、邓小平同志指出:(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 64、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65、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 66、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67、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68、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计划连续几十年的(发展),要避免曲折,更要避免倒退。 69、邓小平同志指出:要从全人类的高度来研究(发展)问题。 70、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71、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把自己的(发展)看作是对人类贡献的问题,是保证世界和平的问题。我们要为人类作贡献主要靠自己努力。 72、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3、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74、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75、邓小平同志指出:“绿色革命”要坚持一百年、两百年。中国也一样,对我们来说,最难解决的不是工业,而是(农业)。 76、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77、邓小平同志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78、邓小平同志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79、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80、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81、邓小平同志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82、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83、邓小平同志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84、邓小平同志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85、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86、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 87、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88、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同(改革开放)分不开的。 89、江泽民同志指出:秩序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 90、江泽民同志指出: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 91、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经济)不能只靠投资、扩大规模、铺摊子、上项目等外延方式发展新的生产能力。 92、江泽民同志指出:靠发(钞票)搞发展,势必会带来通货膨胀,到头来,就要急刹车、治理整顿。 93、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是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的重要战略方针。 94、江泽民同志指出:国民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健康)这两个字很重要。 95、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不仅要妥善处理好当代人口与发展的关系,还要为(子孙后代)创造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96、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97、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98、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99、江泽民同志指出:(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 100、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 101、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102、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 103、江泽民同志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两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104、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 105、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106、江泽民同志指出: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107、江泽民同志指出:农业是(社会效益大而比较效益低)的产业,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加以扶持和保护,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同做法。 108、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高科技,要始终突出(自主创新)。 109、江泽民同志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110、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111、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112、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13、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14、江泽民同志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15、江泽民同志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116、江泽民同志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117、江泽民同志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 118、江泽民同志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19、江泽民同志指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120、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121、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122、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国家也回避不了。 123、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新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124、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25、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 126、江泽民同志指出: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最重要的是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127、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128、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保障),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129、江泽民同志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起经济的一时发展。 130、江泽民同志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振兴中华的宏伟战略任务, 131、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西部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 132、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133、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 134、江泽民同志指出:(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有关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135、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136、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广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37、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大战略。 138、江泽民同志指出:城乡差距大,农业人口多,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139、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140、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141、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142、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143、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144、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145、江泽民同志指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146、江泽民同志指出: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 147、江泽民同志指出: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最根本的也要靠(发展)。 148、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49、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150、江泽民同志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151、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152、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53、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154、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155、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56、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们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157、江泽民同志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158、江泽民同志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59、江泽民同志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60、江泽民同志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161、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162、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163、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164、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6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66、江泽民同志指出: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167、江泽民同志指出: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我们始终是高度重视的认为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168、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我们党)。 169、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170、党的十七大,是我们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 171、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 1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17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17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7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176、(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77、(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78、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179、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80、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18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要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提高(C)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A、入股分红B、资本利息C、劳动服酬 182、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要引入竞争机制,规范(C)收入。 A、私营企业B、集体企业C、垄断行业 183、把解决住房问题摆在重要制度,要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的保障体系,特别要健全(B)制度。 A、经济适用住房B、廉租房C、集资房 184、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要完善(C) A、司法制度B、律师制度C、信访制度 185、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B)方面的根本要求。 A、经济发展B、价值取向C、文化建设 186、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着力点是(A)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B、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C、促进文化制度改革 187、以(A)为开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 A、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央工作会议 C、党的十二大 188、邓小平在(C)开幕词里,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A、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央工作会议 C、党的十二大 189、(A)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改善人民生活B、促进共同富裕 C、消除贫富差距 190、改革开放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是(A) A、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的伟大创举。 B、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才需要的重大革命。 C、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当社会主义生产力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时,就不需要改革开放了。 191、当前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与土地、水、能源、重要矿产资源的(A)不合理有直接关系。 A、价格形成机制B、生态补偿机制 C、市场准入机制 192、通过推进和深化改革,要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为科学发展构筑强有力的休制机制保障。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193、通过(B)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保障。 A、社会和谐B、改革开放C、市场经济 194、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是对中国社会的(C)变革。 A渐进性B、现代性C、革命性 195、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事关全局的问题是() A、道路问题B、发展问题C、民生问题 196、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C) A、创造力B、战斗力C、感召力 197、(B)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促进了党的全面建设,使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A、社会和谐B、市场经济C、市场经济 198、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原因在于(C) A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实验,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B改革开放在十七大以后进入攻坚阶段 C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199、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C) A、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 B、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正确的方针政策 C、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为全体党员所掌握,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真正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200、对于我们党而言,忧患意识的长期性表现在() A、国际风云变幻,如果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就会使我们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B、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C、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 201、党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决策,原因是(A) A、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成立、成长、发展都同加强学习紧密相联 B、中国共产党相当部分党员文化素质比较低,所以要加强学习,要有“本领、恐慌”感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新境界,为了武装全党必须加强学习 202、最先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我党领导人是(C) A、邓小平B、江泽民C、胡锦涛 203、我们党加强学习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总结是(B) A、推进全党的学习,仅靠广大党员的自觉性就够了。 B、推进全党的学习,必须建立健全学习制度。 C、推进全党的学习,关键是要抓好党委中心组学习。 204、宣传思想工作要把(A)作为第一信号 A、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群众需求 B、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 C、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党内到社会各界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型经验 20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B)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A、改革开放B、解放思想C、四项基本原则 206、当前,解放思想的重点是(B) A、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 B、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C、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握群众脉搏 207、下列决策理念中,与科发展观不相符合的是(C) A、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统筹兼顾的理念 B、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主动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善于集中群众的聪明才智 C、严格决策责任追究,在解决人们生产生活困难的决策上不能允许失误 208、建立健全决策公开制度,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就要做到(C) A决策的事项、方式、过程和结果应当向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公开 B群众要求公开的才能公开 C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决策的事项、方式、过程和结果都应该在适当的范围予以公开 209、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创新实践,要防止() A、把已有思想观点和经验做法总结整合,完善深化当做创新 B、把用大家熟知的方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当作创新 C、把创新等同于“标新立异”、“推倒重求”等偏颇的认识,纠正“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主义作风 210、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贯彻()的原则 A、党管人才 B、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 C、德才兼备,注重实际,群众公认 211、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A) A、求真务实B、与时俱进C、解放思想 212、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是(A) A、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B、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C、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坚持求真务实的极端重要性,打牢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 213、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之所以能在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是() A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B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C我们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 214、()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 A、坚持党的领导B、加强群众监督 A、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15、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是(B)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问题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216、()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A、无产阶段专政 B、人民民主 C、民主集中制 217、(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A、社会和谐B、共同富裕C、经济发展 2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在内的科学理治体系? (答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21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2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答案:以人为本) 22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 (答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2、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 (答案:密切联系群众) 223、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是(B) A、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B、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C、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24、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 (答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225、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 (答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26、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答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27、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A、速度,比例和效率统一 B、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 C、科技、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 228、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答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9、当前我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B) A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避免资源浪费 B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C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30、(A)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31、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 A、国家的发展问题B、政权建设问题 C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 23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A)的观点 A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 B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C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233、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B)的基本原理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B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 C否定之否定规律 234、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C) A鼓励沿海地区先富起来,实现现代化 B充分发挥沿海地区优势,实现我国工业化 C把握“两个大局”,促进共同发展 235、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载人飞船(B),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A、神舟四号B、神舟五号C、神舟六号 236、又好又快是()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A、科学发展观B、可持续发展观 C五个统筹 237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的问题是(A),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使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A、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 B、投资率偏低,消费率较高 C、投资和消费都不足 238、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主张(A) A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B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C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39、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要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答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40、(B)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最高理想和根本宗旨的集中概括 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41、党的根本建设是(B) A、组织建设B、思想理论建设C、作风建设 242、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发展,就在于它是(B)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 A、以人为本B、全面协调可持续C、统筹兼顾 243、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C)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A、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B、人民民主专政 C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44、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A) A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B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 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 245、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B) A、统筹兼顾、科学谋划B、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C科学谋划,总揽全局 246、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力的(C)越来越强。 A、独立性、创新性、现代性和差异性 B、独立性、选择性、创新性和自主权 C、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 247、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制度化的前提条件是(A) A、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率 B、政府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 C、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48、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走(B)的文明发展道路 A、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C、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49、建设生态文明,主要途径和目标是(A) A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B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C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50、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A、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 B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C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251、当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点是(C) A制定大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和改善目标、加快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关停重污染企业 B加强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加快城镇生活水处理厂建设,严禁向江河湖海排放工业污水 C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 25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B)的问题。 A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B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防治污染、建设良好生态 25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是(C) A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B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C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 254、统筹兼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C) A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B既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又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 C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255、统筹城乡发展应贯彻的方针是(A) A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 B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 C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256、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C) A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营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B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C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 25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是() A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营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B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C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有效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258、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各地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B)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 A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 B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C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259、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什么?(B) A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 B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 C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260、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中,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是(B) A、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 B、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 C、资源、资金和政策优势 261、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政府的职能应更多的放到(A)等方面 A、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B、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 C、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激发社会活力 26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其原因在于() A、人类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永远不能征服自然 B、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之后,人们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C、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过度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263、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就是要(B) A、修改国内法律法规中与国际规划和国际惯例不一致的地方,实现与国际接轨 B、在对外开放中求得发展,不断发展中对外开放 C、使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向外资金全部开放 264、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目的是(C) A、进一步调动地方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性 B、加强中央权威,维护法律尊严与统一 C、既维护中央统一领导,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积极性 265、怎样准确把握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关系?(C) A、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并重,优先考虑现实利益 B、以现实利益为重,长远利益要建立在现实利益不断实现和积累的基础上 C、以长远利益为重,现实工作必须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66、下列关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的事再小也大事 B、集体利益的实现要以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前提 C、市场经济要求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国家和集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妨碍个人利益的实现 267、把握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要求决策者() A考虑并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 B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利益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C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268、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求我们(A) A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更好地处理我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B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必考虑外部风险和挑战 C把从战略高度运筹大国关系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石 269、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C)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A处理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随程度的关系 B兼顾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 C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270、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目的() A、到问题突出、条件艰苦、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在了解实情 B通过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和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71、人民群众利益表达的主渠道是(C) A、各级干部调查研究B、新闻舆论C、信访 272、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仅要事事落到实处,而且要(A) A建立和完善保护群众利益的制度机制 B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有效运行机制,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C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确定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目标,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73、以(B)为标志,我们党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新时期,找到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A、“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B、改革开放C、党的十二大 274、改革开放处在攻坚阶段,就是要(B) A、按照发展是硬指标,改革是软任务的原则,积极稳定地推进改革 B、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C、放慢改革开放步伐,防止出现大的失误 275、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回答()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答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76、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该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A、累进式B、平均式C、综合与分类相结合 277、目前我国许多分配不公问题产生于(A)领域 A、初次分配B、再分配C、垄断行业 二:集体必答 1、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沿着(C)的改革方向,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答案:改革开放)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C)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科学发展观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其主要特点是:() A、我国即将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B、我们已经成功应对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主要挑战,现在主要是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C、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5、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做到什么? (答案: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6、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关键是什么? (答案: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7、()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作 A、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 B、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C、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正确的方针政策,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8、大力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改革创新,重点要(A) A、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B、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友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C、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9、贴近实际宣传科学发展观,就是要() (答案:适应群众的接受能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不能超越阶段,用脱离实际的说教强加于人。) 10、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答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 1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思路,就必须(C) A、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先总量扩张再收缩战线,先污染,再治理 B、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提高当代人的生产生活水平,相信后代有能力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 C、在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上下功夫,走出一条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循环的新路。 1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心环节是(B) A、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 B、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 C、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13、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就是要(C) A、重点突破,不及其余 B、不出问题小抓或不抓,出了问题大抓狠抓 C、形成中心牵引、协调推进、重点突破、全盘激活的抓落实机制 14、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观的根本要求是(C) A、保一方平安,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 B、不搞“形象工程”,不追求“畸形”政绩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5、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应该把(B)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指标。 A、维护人民利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B、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GDP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16、政绩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后人的评判,其实质是() (答案: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评价政绩,对社会和历史负责) 17、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要以()为主线。 (答案: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18、要使我们党经受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最根本的考验,关键是(B) A、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B、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建设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更富有实际成效。 C、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贯彻,进一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19、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是(B) A、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全面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 B、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C、推动广大党员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只有(C),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党的创新活力,才能广泛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 A、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全面加强与改进党的各方面工作。 B、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推动广大党员自觉的运用科学理论指导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 C、切实发展党内民主 21、加强党内制度建设,目标是(C) A、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B、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 C、建立起内务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党内制度体系 22、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紧紧围绕(B)两大历史性课题。 A、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C、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抓好(A)这个基础性工程 A、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B、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 C、准确把握时代脉博,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24、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核心是(C) A、科学制定和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设计、组织、开展各项执政活动 B、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C、要为人民执政好、掌好权 25、(B)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保证 A、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 C、努力使我们作出的决策特别是关系国际民生的重大决策,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26、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坚持(C)方针 A、治本为主、治标为辅、惩罚为主、预防为辅 B、说服教育、制度约束、监督制衡 C、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27、关于反腐倡廉建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全局之中,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约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 B、反腐倡廉,主要靠制度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只能起辅助和教育作用 C、以建设性的思路、建设性的举措、建设性的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28、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 A、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 B、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C、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 29、作为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的是() A、党的先进性B、党的纪律C、党内民主 30、我国的改革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未节的修补 C、仅限于经济体制改革 3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3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3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3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 35、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3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3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4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2、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4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4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4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4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4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5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5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时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5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53、改革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54、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充分激发各方面的创造活力。 5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56、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其任务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57、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十几年中,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很长的历史过程中,要坚持不懈的奋斗,提出了四个“一定要”的明确要求。这四个“一定要”是(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提供强大力量。)。 58、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59、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6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6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6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63、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64、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65、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66、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来的。 67、国外(发展经验)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国际借鉴。 68、科学发展提出的现实基础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69、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70、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71、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7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73、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74、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5、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76、科学发展观向世界表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77、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78、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79、(党的领导)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80、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81、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一个中心”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8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 8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84、深化改革开放是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8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86、科学发展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87、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88、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制经济发展)。 8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90、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化)。 9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92、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93、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就是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9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3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95、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 96、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是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97、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9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 99、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著名文献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10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101、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发展生产力)。 10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 10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 104、我党提出“立党为公”中的“公”字的意思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05、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 106、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107、当前我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0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109、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110、(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11、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112、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了的(“可持续发展”)概念。 113、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 114、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 115、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116、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把握(“两个大局”),促进共同发展。 11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18、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19、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12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2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中国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122、现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很难避免一些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发展财政增收效应大的加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 123、我国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在继续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124、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125、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12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2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反映了客观规律,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128、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完成这个新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资源)的支撑条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129、2006年7月1日,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点工程、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试运行。 130、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131、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保障发展的(普惠性),坚持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共享,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出现两极分化。 132、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提高发展的(效益性),低投入、高产出,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防止增长代价过大。 133、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34、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35、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最高理想)和根本宗旨的集中概括。 136、党的根本建设是(思想理论)建设。 137、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 138、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39、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包括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全面发挥人的才能。 140、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人民共享)。 141、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充分激发各方面的创造活力。 14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干部。 143、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1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45、解决好(能源资源)不足的矛盾,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146、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47、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 148、推进文化创新,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49、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求我们做到既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150、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 151、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重点是增强(诚信意识)。 152、推进文化创新的方向是(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 153、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是(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 154、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社会建设)。 155、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做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56、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越来越强。 157、社会进步是通过协调发展来实现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的结果。 158、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制度化的前提条件是加快形成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159、建设生态文明,主要途径和目标是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60、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和(连续性)。 161、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战略任务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162、当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点是加强水、大气和(土壤)等污染防治。 16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的问题。 164、统筹城乡发展应贯彻的方针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 165、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 16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167、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各地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 168、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和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 169、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中,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是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 170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71、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政府职能应更多地放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 17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其原因在于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过度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173、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做到发展经济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 174、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在(对外开放)中求得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扩大开放。 175、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事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76、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关系是以(长远利益)为重,现实工作必须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77、把握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要求决策者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和(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17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我国发展的(内外关联)进一步增强,各项工作的内外影响力进一步上升。 179、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求我们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更好地处理我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180、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战略任务是展现改革开放、(团结进取)、平等友好、坦诚负责的良好国家形象。 181、树立新安全观要求我们注重维护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军事安全等多种安全。 18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18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84、总体上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 185、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18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87、生产力的落后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的(社会福利)限度。 188、1982年9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189、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0、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提出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19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不仅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概括,也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性质)的科学判断。 192、实现良性循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19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民生问题)。 194、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95、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快速增长。 196、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 197、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199、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第一次把对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认识从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 200、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20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02、邓小平曾指出,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第二次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03、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中最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创举,最富有实践效应的重要内容是建立(经济特区)。 204、(《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20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206、(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阀”。 207、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 208、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根本要求。 209、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着力点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210、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1、(改善人民生活)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12、通过推进和深化改革,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为科学发展构筑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213、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较量以(经济科技)为主。 214、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是(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 215、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 216、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最好教材的三部著作包括《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和《江泽民文选》。 217、政绩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后人的评判,其实质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评价政绩,对社会和历史负责。 218、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进决策的方式方法,就要切实改变凭(经验决策)、凭主观决策、用权力决策等现象。 219、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指导意义、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220、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这是因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党的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和精神状态,特别是取决于领导干部有没有忧患意识。 221、党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决策,原因是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成立、成长、发展都同加强学习紧密相联。 222、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提高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本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本领。 223、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作。 22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继续(解放思想),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 225、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由中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变时期是(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期。 226、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思路,就必须走出一条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循环)发展的新路。 227、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心环节是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 228、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就要形成中心牵引、协调推进、(重点突破)和全盘激活的抓落实机制。 229、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观的根本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30、科学设定政绩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要求既要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要重视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的其他指标。 2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答案: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发展、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答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33、什么是发展? (答案: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3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答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3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民主制度的角度看,必须坚持() (答案: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 23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 (答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37、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三个转变”、主要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求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基本途径。请问“三个转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案: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38、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是() (答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239、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包括() (答案: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全面发挥人的才能) 240、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答案: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 241、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的观点有() (答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24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时要逐步提高哪两个比重?(A) A、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B、合法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4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按照(B)原则选拔干部 A、德才兼备、注重实绩 B、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 C、德才兼备、群众公认 2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A) A、在客观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表现人的全面发展 B、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从而为建设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奠定坚实基础 C、客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C)的认识 A、经济建设规律,政治建设规律,文化建设规律,社会建设规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C、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4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B、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247、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求我们做到(A) A、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B、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C、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248、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A、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市场主要在促进就业、调节分配等方面发挥作用 B、对市场干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应当完全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C、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增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注重克服市场缺陷和不足,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 249、根据十一五规划,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的主要举措是() A、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B、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C、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250、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五个统筹的思想,具体是() (答案: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51、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分别是什么?() (答案:中央政府承担整个国家宏观管理职能,提供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同时履行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宏观政策的执行职能和对本地区公共事务的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提供地区性公共产品) 252、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指的是什么? 253、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哪两大历史转折? (答案: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三、抢答题(每题10分)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在继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同时,增加了(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内容。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5、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7、(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8、(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9、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10、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 11、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2、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13、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14、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 15、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 16、邓小平同志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17、邓小平同志指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长远的根本大计。 18、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9、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离不开(科学)。 20、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搞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 21、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 22、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23、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是垮不了的,而且还要更加发展起来。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 24、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25、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6、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27、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需要相互协调、配套进行。 28、江泽民同志指出:越是加快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 29、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是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的重要战略方针。 30、江泽民同志指出: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 31、江泽民同志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32、江泽民同志指出:人口问题不只是数量问题,还包括(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与分布)等问题。 33、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34、江泽民同志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35、江泽民同志指出: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36、江泽民同志指出:农业是(社会效益大而比较效益低)的产业,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加以扶持和保护,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同做法。 37、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38、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3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0、江泽民同志指出:(“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41、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既要重视(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 42、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动力),经济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 43、江泽民同志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44、江泽民同志指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 45、江泽民同志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 46、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赢得群众拥护,最根本的是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7、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 48、江泽民同志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9、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表明,(信息化)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50、江泽民同志指出: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关键在(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与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 51、江泽民同志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52、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明确,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53、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4、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55、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56、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57、江泽民同志指出: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58、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59、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60、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6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62、十七大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 63、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64、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65、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66、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67、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6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70、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7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74、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75、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76、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77、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8、目前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79、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我国未来的三大历史任务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80、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81、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崭新的命题。 82、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过去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83、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84、党的十七调研报告模板大报告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8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8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8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8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8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90、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 9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9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93、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追求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9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9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 9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提出的。 97、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98、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观点。 9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00、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0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10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10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10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10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10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107、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08、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109、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10、统筹城乡发展应贯彻的方针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 11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 112、当前我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13、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快速增长。 11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 11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11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11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11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1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12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12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23、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2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 12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126、(就业)是民生之本。 12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128、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129、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130、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131、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132、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133、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 13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13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 13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13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 13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办法。 139、(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 14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14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4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14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4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14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1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4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忠实执行者。 14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49、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 150、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主要是要进一步提高推进事业发展的(开拓创新)能力。 151、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是要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152、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关键就是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153、我国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154、党的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健全(民主集中)制度。 155、我国目前实际上已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人均排放量也迅速上升,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联手施加减排限排压力的重点对象。 156、(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的伟大创举。 157、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保证。 158、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 159、坚持(党的领导)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 160、我省全面推进(“三横三纵八联八支”)骨架路网规划项目,确保到2012年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00公里,全省市、州、地政府所在地与省会贵阳实现高速公路联通。 161、大力实施我省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确保2010年实现96%的乡镇通油路、95%的建制村通公路,力争到2012年实现乡乡通油路,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十五万)公里。 162、我省交通要大力推进农村客运站建设,确保到2010年实现(75%)乡镇建有等级客运站。 163、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交通引领经济”和(“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为全省交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64、2008年开工建设了我省第一条高等级航道——(南、北盘江)、红水河四级航道的整治工程。 165、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要坚持() A、科学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66、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B)活动,改革和加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A、严打B、平安创建C、和谐建设 167、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 A、科学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6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 A、社会和谐B、改革开放C、市场经济 169、()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大 170、()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大 171、()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党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六大C、党的十七大 17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行动纲领。 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六大C、党的十七大 173、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C) A、社会进步B、解放思想C、快速发展 174、我国始终不渝走(B)道路,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A、合作发展B、和平发展C、共同发展 175、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使(B)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 A、国际需求B、国内需求C、城市需求 176、(B)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大 177、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指()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B、批评与自我批评 C、理论联系实际 178、解放思想必须坚决克服各种错误思想倾向的干扰,要做到(A) A、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B、警惕“左”,但主要是防止右C、反右防“左”同等重要 179、首次从中央决定的形式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及其内涵是在(B)会上。 A、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B、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180、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答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8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B)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A、自然灾害B、“非典”疫情C、经济危机 182、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B)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183、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B) A、基本前提B、根本依据C、时代背景 184、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时,提出“两个没有变”,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变;二是()没有变。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 18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B),增强改革措施的() A、针对性科学性B、科学性协调性C、科学性针对性 18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答案: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187、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C) A、拒腐防变的能力B、抵御风险的能力C、领导发展的能力 188、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B) A、解决人民内部矛盾B、改善人民生活C、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189、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是() A、人民解放B、人的自由发展C、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90、(B)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19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B) A、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C、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19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C) A、奠定了主权国家的基础B、提供了前提条件C、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3、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B),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论十大关系》C、《目前我们的形势和任务》 19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是(C)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19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C) A、“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6、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C) A、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B、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 197、我们党提出“立党为公”中的“公”的意思是(C) A、全体党员的利益B、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98、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 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B、提高经济整体素质 C、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19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加强教育B、改善民生C、反腐倡廉 200、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B),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A、相对丰富B、相对不足C、相对匮乏 201、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文化建设方面,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提出来。 A、国家硬实力B、国家软实力C、社会发展推动力 202、科教兴国战略形成的理论依据是(A)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 C、世界性科技革命对我国的影响 203、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C)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204、罗马俱乐部发表(A)报告,提出经济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思想。 A、《增长的极限》B、《我们的共同未来》C、《失落的世界》 205、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B) A、农业专业户经营B、土地家庭承包经营C、适度规模经营 206、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培育(B)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A、有文化、懂技术B、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C、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 207、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A) A、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B、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C、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08、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是(B) A、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B、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C、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09、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2007年总量跃至世界第(B)位。 A、三B、四C、五 210、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逐步提高(B)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A、政府收入B、居民收入C、企业收入 211、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B)增长方式 A、内向型B、粗放型C、集约型 212、通常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C)增长方式 A、外向型B、粗放型C、集约型 213、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A)全线开通试运行。 A、青藏铁路B、川藏铁路C、南疆铁路 214、1994年12月4日,当全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A)正式开工。 A、三峡工程B、葛洲坝工程C、三门峡工程 215、在20世纪的100年间,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全球GDP增长18倍,石油的年消耗量增加了(C)倍。 A、50B、100C、170 216、“以人为本”中的“本”的意思是(C) A、全体党员的利益B、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17、“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C) A、全体党员B、统治阶级集团C、最广大人民群众 218、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根本标志是(A) A、人的发展状态B、经济发展水平C、社会和谐程度 219、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包括() (答案: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20、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A),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条件) A、目的、条件B、动力、保障C、要求、前提 221、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全面贯彻(C)方针,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充分激发各方面的创造活力。 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C、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22、现阶段,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应从哪些方面入手?(A) A、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B、要从做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的工作入手 C、要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切实做好保障义务教育的工作入手 223、(C)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A、清正廉洁B、执政能力C、先进性 22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A)的关系。 A、效率和公平B、竞争和公平C、自由和平等 225、民族精神的核心是(B) A、自强不息B、爱国主义C、诚实守信 226、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A、改革创新B、与时俱进C、解放思想 227、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重点是什么?(B) A、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B、增强诚信意识 C、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228、推进文化创新的方向是() A、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B、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C、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29、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是(B) A、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30、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做到(B) 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B、初级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C、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31、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是() A、推进社会建设B、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C、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23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的分配制度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33、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战略任务是(C) A、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B、发挥市场杠杆作用,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C、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234、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其任务是() A、控制人口增长B、提高人口素质C、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35、应当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A、发展是硬道理,改革的稳定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发展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改革是动力,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建立和完善影响发展和稳定的体制机制 236、最先提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献是(B)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 B、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C、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37、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就是要(B) A、把环境效益置于评价体系的首位 B、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 C、在我国杜绝污染企业的生产与发展 238、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是(C)提出来的。 A、邓小平B、江泽民C、胡锦涛 239、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事件是()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与东盟建立自由经济贸易区 24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B) A、我国的发展和安全越来越受国际因素的影响 B、我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各项工作的内外影响力进一步上升 C、我国国际影响和营造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增强 241、我们党处理国际事务,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立场是(A) A、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B、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世界 C、运用统筹兼顾方法,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 242、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出发点是(C) A、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B、抑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品 C、平等、互利、互惠 243、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战略任务是(C) A、积极培育和运用国家软实力,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 B、积极主动地向世人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C、展现改革开放、团结进取、平等友好、坦诚负责的良好国家形象。 244、树立新安全观,要求我们注重维护() A、非传统安全B、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军事安全等多种安全 C、军事安全 245、宣传工作的“三贴近”是指() A、贴近创新理论,贴近百姓生活,贴近困难群众 B、贴近我国国情、贴近改革开放、贴近群众生活 C、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46、关于调查研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A、调查研究就是要听会下的,听群众的,看困难和问题比较多的地方 B、重视不重视调查研究,全不会调查研究,应该成为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政治思想是否成熟、工作作风是否扎实、工作方法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 C、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每年抽出一定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247、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引导机制要求做到() A、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破产关闭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和被征地农民、退役军人的就业和安置工作 B、引导群众合理、合法地实施利益诉求 C、最大限度地控制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 248、从总体上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B)阶段。 A、低级B、中级C、中高级 249、()以来,我们党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四大C、党的十六大 250、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这一论断是()报告中提出来的。 A、党的十四大报告B、党的十六大报告 C、党的十七大报告 251、下列关于()的论断,不仅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概括,也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性质的科学判断,它是认识和解决我国当前一切重大问题的基本立足点,是制定党的纲领、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A、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 B、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 252、党的哪次会议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一个中心、两上基本点”的基本路线。(C) A、党的十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C、党的十三大 253、()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A、党的基本纲领B、党的基本路线C、党的基本方针 25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A、兴国之要B立国之本C、强国之路 255、我们党第一次把对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认识从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A) A、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B、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七大 25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257、(B)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A、改革开放B、四项基本原则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58、()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A、改革开放B、四项基本原则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59、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C) A、战争与革命B、科技与创新C、和平与发展 260、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中最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创举,最富有实践效应的重要内容是(B) A、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建立经济特区 C、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261、(B)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解放思想B改革开放C科学发展 262、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A、教育B、科技C、经济 26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是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收入。 A、灰色收入B、劳动收入C、财产性收入 264、(B)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 A、公平公正B、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C、人民幸福 26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 A、民生问题B、缩小贫富差距问题C、建设和谐文化 266、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 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B、增加国库收入C、满足国家基本建设 26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 A、均等化B、现代化C、私有化 268、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要推进教育教学与(C)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A、课外活动B、技能培养C、生产劳动 269、以()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 A、发展B创业C、创新 270、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运用财税、金融政策,放宽(A)限制 A、市场准入B、环保标准C、资格认证 四、风险题(分20分、30分、40分三个等次) 1、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40分) 答: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文秘114版权所有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人们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哪些变化?(30分) 答: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所谓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转换和全面进步。二次大战以后,人们一度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同起来,把财富增长速度看作衡量发展的基本尺度。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虽然经济增长了,但是社会问题并不可能随之解决,甚至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比如,有些国家经济增长了,却出现了资源消耗过度、污染严重的问题。1972年召开的国际环保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对发展的认识更深了一步。人们由此总结出,发展是一个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概念,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扩大人们的选择余地,而不仅仅是增加收入。 3、科学发展观是如何形成的?(30分) 答: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重要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我们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关于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论、方针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4、如何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40分) 答:从我们的发展任务来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1669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4;我国人均gdp达1090美元,已进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的行列;我国外汇储备去年达到4033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到2020年人均gdp达3000美元以上,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意味着我们仍需几十年的努力,发展任务是相当繁重的。这就迫切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从经济发展当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来看。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仍然不够。有六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城乡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二是由于地区资源条件的制约、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地区差距在扩大;三是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扩大;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经济发展较快,而社会发展,包括文教卫生科技的发展相对滞后;五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的压力比较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六是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都要提高。 5、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做哪些方面的工作?(40分) 答:必须在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认真加以贯彻落实。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第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第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第六,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第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6、各级领导干部如何率先树立科学发展观?(30分) 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兼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在领导和管理经济社会工作中,切实做到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第一,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刻认识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长期的历史任务。要把积极进取精神同科学求实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积极而又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第二,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各项目标。要统筹考虑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第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继续加强和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第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为人民谋利益。第五,抓紧研究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合理调整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强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体制、制度、机制和法制建设。要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在全国形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氛围与环境。 7、什么叫粗放型增长方式?(20分) 答: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 8、什么叫集约型增长方式?(20分) 答: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9、我国宏观调控的4个目标是什么?(20分) 答: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10、今后一段时期内我省交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什么?(20分) 答:一是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二是加快公路路网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三是加快汽车站场建设;四是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 11、我们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20分) 答:一、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二、完成祖国统一;三、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2、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当坚持哪十六字方针?(20分) 答: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13、如何贴近生活宣传科学发展观?(30分) 答: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解决具体矛盾。 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遵循的原则是什么?(30分) 答:一、坚持以人为本;二、坚持科学发展;三、坚持改革开放;四、坚持民主法治;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和完善哪些民主制度?(30分) 答: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 16、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是什么?(30分) 答:一、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二、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三、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17、全面的以人为本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30分) 答:一、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二、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三、坚持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四、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 18、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的观点有哪些?(30分) 答: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二、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三、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四、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五、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19、如何才能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0分) 答:一、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二、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 20、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30分) 答: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增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不足,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 2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哪“四个转化”?(30分) 答:一、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二、转化为正确的方针政策;三、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四、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22、应当怎样认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间的辩证关系?(20分) 答:一、生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二、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结果;三、生态良好决定着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程度。 2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请问要加强哪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40分) 答: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四、建立现代农村经营制度;五、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六、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2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是什么?(20分) 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5、为什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30分) 答: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26、如何评价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作用?(20分) 答:一、四项基本原则决定、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二、四项基本原则是团结稳定的环境和秩序的保证;三、有四项基本原则作保证,才有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 27、我们应当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0分) 答:一、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二、理直气壮地运用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三、反对“左”的僵化思想;四、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内容。 28、“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包括哪四个方面?(30分) 答:一、是确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两大支柱;二、改革开放为四项基本原则提供了新的时代内容;三、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四、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9、关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原因,最准确的阐述是什么?(30分) 答:一、党的基本路线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二、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三、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的。 30、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请阐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30分) 答: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三、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31、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有哪些?(30分) 答: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32、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什么?(20分) 答:一、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二、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三、是否有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3、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哪两大历史转折?(20分) 答: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34、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应当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40分) 答:一、什么是社会主义;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建设什么样的党;四、怎样建设党;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六、怎样发展。 35、大力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要在哪三个方面狠下工夫?(20分) 答: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36、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的关系是什么?(40分) 答:一、两者紧密相连;二、如果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三、而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就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发展观。 37、对党的最根本的考验表现在哪些方面?(30分) 答:一、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二、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能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38、党的执政能力主要包括哪些内容?(30分) 答:一、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五、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39、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30分) 答:一、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二、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三、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 40、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紧紧围绕哪两大历史性课题?(20分) 答: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41、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是什么?(30分) 答: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42、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就是要真正把哪些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20分) 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 43、改革开放作为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是什么?(40分) 答: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44、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请阐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是什么?(40分) 答:一、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二、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四、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45、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什么?(30分) 答:一、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二、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三、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四、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46、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创新实践,要防止哪些现象?(20分) 答:把创新等同于“标新立异”、“推倒重来”等偏颇的认识,纠正“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主义作风。 47、从单纯追求眼前发展的政绩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应该怎样做?(20分) 答:必须反对不计成本、不求效益的发展,反对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的发展,反对忽视社会公正的发展,反对牺牲后人福祉的发展。 48、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哪些方面?(20分) 答: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 4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什么?(20分) 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50、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请简要阐述《决定》的主要内容?(40分) 答:《决定》深刻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深刻分析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5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抓好哪三件事?(30分) 答:一、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是什么?(30分) 答:一、大力增加投入;二、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三、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村改革。 53、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要做好哪些工作?(20分) 答: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三、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四、加强廉政建设。 54、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具有哪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30分) 答:一、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三、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55、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意义是什么?(30分) 答:是我们搞革命、搞改革、搞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 56、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0分) 答: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 57、什么是“科学发展观”?(40分) 答: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8、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是什么?(40分) 答: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更好地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的需要。 59、怎样确保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40分 答: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努力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取得新的提高;二、坚持突出实践特色,努力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三、坚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的进展;四、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努力在改进作风上取得新的成效。 60、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要求是什么?(40分) 答: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6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需要重点解决哪三个问题?(20分) 答:一、把握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二、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三、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6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重点做好哪五个方面?(30分) 答:一、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协调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6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做到哪三个方面?(20分) 答: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二、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期任务。 6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着力做好哪四个方面工作?(30分) 答:一、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二、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组织体系;三、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四、健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 6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要重点强调哪五个方面?(40分) 答:一、把教育切实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把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三、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四、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安邦兴国的根本大计;五、把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6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增强哪四个方面的意识?(30分) 答:一、增强开放意识,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二、增强效益意识,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三、增强风险意识,在扩大开放中切实维护经济安全;四、增强合作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7、我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要求是什么?(20分) 答:一提高思想认识;二解决突出问题;三创新机制体制;四促进科学发展。 68、我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把握的主要原则是什么?(20分) 答:一坚持解放思想;二突出实践特色;三贯彻群众路线;四正面教育为主。 69、我州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为哪几个阶段,具体安排的时间是什么?(20分) 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调研(3月上旬—4月下旬)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5月上旬—6月中旬)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6月中旬—8月下旬) 70、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加强环保,从政治学角度看主要目的是什么?(20分) 答:是国家在行使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是国家在行使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是国家在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国家机关实施对人民负责原则。 71、我们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转化为工业产品的价值,还要考虑资源的保护和视经济增长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价值。这一思想有何重大意义?(20分) 答:体现了正确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导向作用;坚持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 72、近一个时期以来,部分地区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把安全生产责任制变成了仅仅贴在墙上的“责任”。这说明了什么?(30分) 答: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主客观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73、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展现,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拉动GDP的增长,那就不是“绿色GDP”,而是“黑色GDP”。这说明什么?(30分) 答:整体和部分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4、循环经济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力求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排放最小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生产方式,坚持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原则。说明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是怎样的?(30分) 答:循环经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指导着循环经济这种创新的发展模式。 7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30分) 答: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76、为什么说科学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30分) 答: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77、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什么?(30分) 答:有以下三点: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7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30分) 答: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二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四是必须坚持民主法治;五是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六是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79、统筹区域发展的路径有哪些方面?(30分) 答:缩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统筹区域发展的基础;产业转移与对接是统筹区域发展能过的关键;合理的区域分工、协作是统筹区域发展能过的内在关系。 80、五个统筹的实质与内涵是什么?(40分) 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 真正做到这“五个统筹”,还有赖于制度的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五个统筹”是从全国总体情况提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实践中,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各异,统筹协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81、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实现哪五大转变?(40分) 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二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82、为什么说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40分) 答:深入领会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摆在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真正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要解决好观念转换、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的问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与发展观相辅相成,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惟一标准。与此同时,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地方开始脱离地方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由此可见,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发展观就会与科学产生偏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要坚持看政绩用干部,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确属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而对曾经被认为是突出成绩、但被实践发展证明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究责任,已经因此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坚决撤下来。 83、怎样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政治意义?(40分) 答: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蕴含着党中央许多政治考虑。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某些突出问题,党中央考虑的更加深远。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对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已经牢固树立了起来,但是一些同志对发展的片面性理解也已经形成,出现了一种相当普遍的错误的政绩观。一些人甚至完全忘记了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中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并不奇怪,甚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如果让这样的错误认识发展下去,将会造成真正严重的后果,会从根本上违背我们党领导发展的目的。这不仅是一个涉及我们的发展还能不能继续下去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在新世纪里我们党究竟要领导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全党确立一种符合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正确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处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地位,我们只有这样去认识它,才能真正理解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深远考虑和重大战略意义。 84、如何理解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是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40分) 答: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整套的办法,但最根本的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比较严重。但这恰恰是因为没有把我们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要相信我们的制度是能够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包括能够解决腐败和分配不公等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认真研究,如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保持、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这里,关键的是要做到两条:一是要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确保党的性质和宗旨不改变,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通过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壮大国有经济。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8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40分) 答: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86、为什么说发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30分)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发展就是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坚持好字优先,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地快速增长。 87、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40分)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88、什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0分) 答: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89、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方法是什么?(20分) 答: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90、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原则?(30分) 答: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心愿,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9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什么?(20分) 答: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92、如何深刻认识农村改革发展伟大实践对全局的重大贡献?(40分) 答: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系统阐述了农村改革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的历史地位,科学评价了农村改革发展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历史贡献。 第一,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 第二,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9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着重解决哪些观念上的误区?(30分) 答: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一般经验,这个阶段要大力发展重化工工业,消耗资源比较多。由于对发展的理解往往不够全面,对经济发展比较重视,对社会发展则重视不够;对当前发展比较重视,对长远发展重视不够;对增长速度比较重视,对经济效益重视不够,有时会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此外,还存在一定盲目性,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搞规划脱离实际,大量搞重复建设,上项目、办事情缺乏科学论证,等等。 94、应当怎样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20分) 答: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用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这些问题作具体分析。 9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哪“四个转化”?(20分) 答: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正确的方针政策,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96、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什么?(30分) 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97、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和基础是什么?(20分) 答: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98、当前我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什么?(20分) 答: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9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指哪“四位一体”?(20分) 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100、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的指导原则有哪些?(30分) 答:(1)必须坚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3)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5)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6)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101、应当怎样认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间的辨证关系?(30分) 答:生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结果,生态良好决定着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程度。102、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20分) 答:要树立现代决策理念;改进决策的方式方法;讲求决策的质量和效益。103、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需要明确的三个着力点是什么?(30分) 答: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104、如何把握经济发展中“好”和“快”的辩证关系?(30分) 答:两者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把握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使较快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来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105、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30分) 答: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0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0分) 答: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107、什么是粗放式增长方式?(20分) 答:就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 108、什么是集约式增长方式?(20分) 答:就是指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 109、实事求是的含义是什么样?(30分) 答: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110、解放思想的含义是什么?(30分) 答: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111、与时俱进的含义是什么?(30分) 答: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进步,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求她所领导的国家事业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求她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和丰富这一伟大学说,不断推向新的发展境界,而不是因循某些原理、结论、章句,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削足适履。 112、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40分) 答:实事就是最根本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三者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共同统一于社会实践中,体现在与时俱进中。 113、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什么?(30分)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114、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20分) 答: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15、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的关键是什么?(30分) 答: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当;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116、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是什么?(30分) 答: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117、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是什么?(20分) 答: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1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20分)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19、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什么?(20分) 答: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20、科教兴国的含义是什么?(30分) 答: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这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选择。 121、为什么要发展?(30分) 答: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1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40分)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转变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转变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23、社会保障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0分) 答:社会保障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强他们的生活安全感。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124、什么是“三个代表?(20分) 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25、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是什么?(20分) 答: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126、我国新型工业化路子是什么?(20分) 答: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27、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20分)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28、怎样认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间的辨证关系?(20分) 答:生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结果,生态良好决定着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程度。 129、统筹兼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20分) 答: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130、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什么?(20分) 答: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13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30分) 答: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13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 因是什么?(20分) 答: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个统筹”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个统筹”,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这“三个统筹”指出的什么? (答: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134、如何正确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作用? (要点:四项基本原则决定、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四项基本原则是团结稳定的环境和秩序的保证;有四项基本原则作保证,才有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 135、改革开放作为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其目的是什么?(P106) 136、要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使对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的“四个转化”是什么?(30分) (答: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进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137、贴近生活宣传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做到()(20分) (答案: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解决具体矛盾) 138、贴近群众宣传科学发展观,就是要()(20分) (答案: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的需求)。 139、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的基本制度是什么?(20分) (答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 140、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进决策的方式方法,就是要切实改变()等现象? (答案:凭经验决策、凭主观决策、用权力决策等) 141、什么问题是对党的最根本的考验?(40分) (答案: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的前列,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142、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就是要真正把什么样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30分) (答案: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 143、营造创新氛围主要是营造什么样的环境和氛围?(20分) (答案: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 144、党的思想建设的重点是什么?(20分) (答案:坚定理想信念) 145、党的组织建设的重点是什么?(20分) (答案: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146、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是什么?(20分) (答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47、党的制度建设的重点是什么?(20分) (答案:健全民主集中制) 148、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是什么?(20分) (答案: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149、我们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20分) (答案: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50、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围绕跨越发展,结合我州实际,要着力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30分) 151、围绕以人为本,要解决哪些问题? 152、围绕全面可持续,要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153、围绕统筹兼顾,要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154、围绕保持发展先进性,要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17-21参看实施意见) 155、建设和谐黔西南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156、黔西南州的发展战略的内容是什么? 157、我州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着哪些问题?(40分) 158、如何正确认识和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24-25参看陈书记报告) 159、怎样结合我州实际,从哪些方面建立健全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160、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哪些?(40分)(列举五个以上) 16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20分) 162、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有哪些?(30分)(列举五个以上) 16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20分) 16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什么?(四个要求)20分 165、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什么样的国家?(40分) 166、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167、我州要加大力度推进“六型政府”、“六型机关”建设,指的是哪“六型”? 川藏铁路建设的限制因素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