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记载至元13年

时间:2024-09-23 02:28:4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单元作文 > :元史记载至元13年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元史记载至元13年的正文:

第一篇:《2013年高考历史 真题试题汇编 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3·北京文综·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

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图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

【考点】古代都城的变迁

【答案】C

2.(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

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

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C

3.(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A

4.(2013·天津文综·1)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

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C

5.(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

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考点】唐朝三省六部制

【答案】A

6.(2013·上海单科·7)历史课上,讨科技小论文600字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元史记载至元13年。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

【考点】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答案】A

7.(2013·四川文综·13)(28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

“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

中国权

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6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分)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4分)

8.(2013·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措施:分封诸侯王国。

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

意元史记载至元13年。

义。(2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 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9.(2013·上海单科·36)“无为”与“有为”(12分)

材料一 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问题: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4分)

(2)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8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元史记载至元13年。

【答案】36.(1)

水平1:辩证全面且有史实依据。(4分)

·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且政令实施宽简舒畅,与秦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水平2:有史实依据,但不够全面(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其他答案。(0分)

36.(2)

水平1:从材料中提取史实间的关联信息,并结合所学辩证看待汉武帝的“有为”。 (8分)

·汉初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复苏,财富日臻丰厚,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汉初的王国势力依然膨胀,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严重,有待汉武帝解决。针对王国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大体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有关汉初以来的民生问题,汉武帝未能“有为”,如未能采纳董仲舒的“限田”、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等建议。

水平2:提取的信息不充分或回答不完整,仅从单方面看待汉武帝的“有为”(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第二篇:《2015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商相伊尹放逐太甲到秦始皇疑忌丞相僭越,从西周分封崩溃到秦始皇全

面推行郡县制,秦朝开始确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什么突出矛盾?

◎认知核心: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调整 与 关系)

1.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1)成因:①汉初,地方 并存。封国是朝廷依靠,有时对抗朝廷(根源)。②汉景帝平定 (基础)。

※探究点1:《汉书》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被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贾谊说:“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要(腰)一指之大几如股,恶病也。”试析汉初郡国并行的原因和后果。(C级)

家与国

(2) 内容:“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 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并归 统辖。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期设节度使

(1)设置(职权):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因 ,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2)危害: 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困弱”地方

(1)背景:唐朝节度使势力膨胀导致 分裂,借助兵变建立的北宋力图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

央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

※探究点2: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朝针对唐中期节度使之弊采取的措施有何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发展趋势?有何利弊?(C级)

4.元朝实我要做个好孩子读后感行行省制

(1)內容:除 (“腹里”)由中央直管外,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下分设 、府、 、县,边远民族地区设 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 的节制。

(2)影响:

※探究点3:观察元朝行省图,结合你的认识谈谈元朝创立行省制的主要原因,和对这一制度“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的理解。(B级)

二 、 君主专制的演进(调整 与 矛盾)

1.汉武帝重用侍臣

(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措施:汉武帝重用 ,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 ,加强皇权。

2.魏晋南北朝出现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 ,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

3. 隋唐设置三省六部制

(1)內容: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 六部(户部先叫度支、后名 ,唐太宗时因 改作户部)。

(2)作用

※探究点4: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有史家说汉朝宰相是“首长制”,唐朝是“委员制”。你怎样理解?(C级)

4.北宋分割相权

(1)措施: 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 、 和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 作用:削弱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探究点5:教材学思之窗记述,宰相李沆联通三司使巧妙抵制真宗扩大财权企图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问题?(B级)

5.元朝相权扩张: 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人才,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制:朝廷要职多由 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3.隋唐科举制:

(1)产生发展: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无法继续下去。___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 两科为主;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 和 。进士及第,只是取得做官资格,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 ;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制,文理优长。”

(2)主要影响 ※探究点6:科举制度有何作用与影响?(B级)

◎认知拓展:

禁毒手抄报

一、宰相的由来与唐朝宰相设置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唐朝的宰相不同于秦汉,多是他官兼职,或是丞相兼领他职,所以没有独立的办公机构──相府,它是集体负责制,主要任务是帮助皇帝议决军国大政,或者拟订皇朝政令,自己不能向政权的其他部门发号施令。宰相议事决策,拟订重大政令的地方叫政事堂。

二、连中三元

以明清为例,科举考试由低到高要经历四个阶段: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庠生),即秀才。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能参加正式科举考试。 乡试 ,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 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第一名称状元。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的“三元”。

在三级考试中都名列第一就是连中“三元”。自实行科举起至废,连中三元的仅13人。

三、经典史料

材料一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

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明末清初顾炎武 《郡县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材料二 “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欧阳修《归田录》载:“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

元史记载至元13年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