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二调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作文

时间:2024-12-27 13:09:0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年级作文 > 高三作文 >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二调考试语文试卷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二调考试语文试卷的正文:

第一篇:《高二年级下学期3月份考试试卷语文》

2015年上学期高二年级3月考试

语 文 试 题

时量: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基础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堆砌 亲戚 休憩 亟来问讯 锲而不舍 B.肄业 后裔 游弋 络绎不绝 自怨自艾

C.殷红 哽咽 淹没 姹紫嫣红 恹恹欲睡 D.盘踞 拮据 贫窭 目光如炬 前倨后恭

1.B(A戚qī锲qiè其余读qì。 C,咽yè其余读yān。 D据jū其余读jù)

2.下面各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谈中国诗》)

B.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拔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C.李煜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生活感受,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借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不镂金错采,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虞美人》)

D.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说“木叶”》

2.D(A硕-数,B拔-拨,C 采-彩)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庵名环筚,有人释为取自《春秋·左氏传》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我看也可能源于同书的“筚门圭窦”, 它和左邻右舍希腊式或罗马式的巍峨广厦相较,的确有似贫者之居,未免 。从这一排瓦顶的平房右侧角门穿过,自落地的玻窗向室内 ,当系画师的画室兼客厅。长长的画案蒙罩着厚厚尘埃,躺榻上倚枕斜陈,茗具横置,一片 气氛。(《访张大千加州故居》节录)

A.因为 相形见绌 窥视 落寂 B.所以 霄壤之别 眺望 凄凉

C.因此 独树一帜 仰视 苍凉 D .虽然 黯然失色 俯瞰 宁静

3.A(依语境可判定)筚门:1.荆条竹木编的门。又称柴门。常用以喻指贫户居室。圭窦:1.形状如 圭的墙洞。亦借指微贱之家的门户。 2.借指寒微之家。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4.B 。解析:这种类型题考的就是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对逻辑思维的把握三部分,只要读懂了句子所描绘的“早春雪景空巷无人”的意义,那么就很容易选择“树梢听得黄鹂语”这一句填补空白。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词风秾艳,辞藻华丽,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B.纳兰性德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淡泊名利,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的庸俗虚伪,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 1 A.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硕见不鲜。

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

C.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运用“陌生化”的艺术变形手法,讽刺了最高统治者刘备,是一部讽刺喜剧,还包含有对人的本质性思考与争取人格平等的意识。

D.方苞首创“义法”说,倡“道”“文”统一。“义” 即言有物也,“法”即言有序也。以“义”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论文提倡“义法”,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

5.C。刘邦

二、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人类衰老之谜有了新发现

衰老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因而十分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人的身体在到了25岁以后就开始进入一个逐渐衰老的阶段,身体的各项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衰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在医学上,人的衰老分为程序性衰老和非程序性衰老。程序性衰老是指由遗传基因的原因导致的衰老。遗传基因作为生物信息的源泉,它像程序一样控制着一个人的生长、发育、成熟,包括衰老和死亡。研究表明:在基因程序中,人的寿命平均在一百二、三十岁左右。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说明文的作文的情况是,大部分人的寿命只有七、八十岁。为什么两者之间会有这么大差距呢?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概念:非程序性衰老。由于环境、营养和疾病等原因,人体的老化速度加快,缩短了基因程序的进程而提前进入衰老,这就是非程序性衰老,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大量科学研究表明,人体非程序性衰老与血液微循环下降有直接关系。 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在人体毛细血管和微淋巴管中的体液循环。它涵盖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那么,微循环下降为什么会引起衰老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血液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供应氧气营养、二是代谢废气废物。在血液中,血红细胞扮演着最为主要的角色。通过大量计算机显微血相检测我们发现:大多数青少年人的血红细胞都是圆润饱满、中间透亮、分散活跃的;而大多数中老年人的血红细胞往往干瘪灰暗、结团成串、变异畸型,呈现出脱水衰老的状况。研究表明,人体毛细血管的直径通常只有3.5微米,而正常血红细胞的直径为7.2微米,比毛细血管直径大一倍的血红细胞要想顺利流过毛细血管,就必须圆润饱满、分散活跃、中间透亮,具有很好的变形能力。反之,变异畸形、干瘪灰暗、缺乏活力、粘连在一起的血红细胞很难流到人体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和末端部位,从而造成微循环下降,进而导致人体组织和器官种种衰老和病变现象的产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医学上,人的衰老是由程序性衰老和非程序性衰老两种因素共同控制的结果。

B. 程序性衰老是指由遗传基因的原因导致的衰老。

C.在医学上,程序性衰老控制的人类寿命远远长于人类的实际平均寿命。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二调考试语文试卷

D.环境、营养和疾病等对人类寿命的控制作用远远大于基因程序的控制作用。

6.D(文中并没有将两者的作用大小进行比较的意思,说法没有依据。)

7.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微循环是一种体液循环。 B.参与微循环的主体是人体所有的血液以及淋巴液。

C.微循环发生在人体的毛细血管和微淋巴管中。 D.微循环涵盖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

7.B(“所有的”不对,应该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

8.下列关于人类血红细胞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血红细胞是血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血液供应氧气、代谢废物等作用都要依靠血红细胞来完成。

B.血红细胞从形状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圆润饱满、中间透亮、分散活跃的,另外一类是干瘪灰暗、结团成串、变异畸型的。

C.由于血红细胞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的直径,所以不具备很好变形能力的血红细胞很难进入毛细血管参 2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二调考试语文试卷

与微循环。

D. 血红细胞的病变会造成微循环下降,进而导致人体组织和器官种种衰老和病变现象的产生。

8.B(“两类”的说法不准确,这两种形状应该是血红细胞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外观特征。)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学发展的一定阶段,通过改变基因的方式提高人类平均寿命不一定可行,但改善环境、营养等因素,防止其对人类的血液循环带来不利影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B.人类在进入25岁以后,血红细胞就会立即发生病变,由圆润饱满变得干瘪灰暗,由分散活跃变得结团成串,从而导致难以进入毛细血管,造成微循环障碍。

C.血红细胞的病变一方面可能导致人体氧气和营养成份供应不足,另一方面又会导致体内废物和毒素、杂质无法正常排解,进而导致其他器官的病变。

D.对于人类衰老之谜的破解,有助于我们用医学的方法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从而打破“宿命论”。

9.B(“立即”应为“逐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前一个“畏”,躲藏。

10.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彰:彰显、显著 B.圣人生于疾学 疾:疾病。这里是动词,患病

C.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D.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 益:更加

10.B(据上下文,应是形容词,“努力”之义)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A.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二调考试语文试卷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3 ④③②①

D.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凡说者,兑之也

11.B(A项上下句均说的是“尊师”;C项上句说的是“劝师”,下句说的是“尊师”;D项上句是说 的是“尊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12.C(文中把颜渊侍奉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曾点派曾参外出属于“事父”,不属于“尊师”的内容。)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4分)

(2)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3分)

(3)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3分)

13.(1)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

了。

(2)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3)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四、(20分)诗歌鉴赏与古诗文默写

14.阅读下面一首五言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首诗分别运用了 和 的手法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表达“忧思独伤心”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4.(1)动静相生(反衬 映衬)的手法 化无形为有形(2分)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起 坐弹琴、孤鸿哀鸣、飞鸟盘旋、忧思徘徊是动写,明月朗照、夜色茫茫是静描。这些动景集中反衬出了夜的死寂与深重,映衬了诗人不寐而弹琴的孤影,突出内心的焦躁与悲凉。(3分,意思对即可)(2)诗人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将内心忧愤、悲凉等感情寄托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盘旋的飞鸟、深夜不眠的弹琴者中,月明风清,衬托了诗人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而鸿雁哀号、翔鸟徘徊正是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愤、苦闷的形象写照。(3分,意思对即可)

15.按原文填空。(12分)

给我一个

(1)袅袅兮秋风, 。

4

(2)时不可兮骤得, 。(屈原《湘夫人》)

(3)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蜀相》一诗中,杜甫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仰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熔成千古名句:“ , 。”

(6)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

(7)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宋代散文家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唐庄宗溺于伶人而丧国亡身的史实,告诫后人应当记住:“忧劳可以兴国, 。”

古诗默写(1)洞庭波兮木叶下 (2)聊逍遥兮容与 (3)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5)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6)不霁何虹(7)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弊在赂秦 逸豫可以亡身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气 破 桑 刘心武

我农村书房温榆斋附近,还有些“田野碎片”。不去看那些渐次推进的楼盘,专去造访“田野碎片”,一时还颇能享受野趣。

在小河湾岸上,有三株古树。一株是桑。一株是杨。一株是樗。樗是文雅的称谓,村里人叫它樗的只剩几个比我还老的老头儿,一般人就叫作臭椿。那臭椿已经高达三十多米,因为离机场近,已有在它冠顶安装示高闪烁灯的计划。

三年级作文补习

桑树尽管比臭椿矮一半,但是树身十分粗壮。桑树的树皮布满大大小小的鼓瘤,而且,在树身中央,明显地裂开好大一个口子,那口子边缘鼓起打褶子的厚唇,仿佛在哑声呼叫。但这些鼓瘤裂口并不妨碍桑树的继续发育。每到春末,树上多男孩,树下多女孩,个个嘴巴乌紫,他们也曾拿些桑葚孝敬我这个爷爷,确实甜得醉心。

杨树不知从什么时候长歪了,因此整体高度不如臭椿。据说原来杨树是一大排,后来说品种不好,春天要扬好几十天的绒毛,都伐了另种白蜡杆,但是这棵被村里几代人唤作“大傻杨”的却特意保留了下来。因为这樗、桑、杨构成一个流传古远的典故,即使“大傻杨”入春还散绒毛,而且笔直地歪着显得有些邪行,缺一不可嘛,也就任它那么与臭椿、古桑为邻。

四十多岁以上的村友,不止一个人跟我侃过那个“臭椿封王,气破桑,笑傻杨”的典故。话说当年朱元璋跟元兵作战,也曾一败涂地过。有回甚至只剩几个随从,饭都没得吃。勉勉强强摸到这三株树下,东倒西歪且苟延残喘一时。忽然一阵风过,熟透的桑葚落到他们身上,搁到嘴里一吃,赛过佳肴!于是起身采集桑葚,饱餐一顿,补充到能量,体力大得恢复。又忽然见地平线上烟尘滚滚,想是追兵来了,于是赶快撤离。后来朱元璋又反败为胜,率领大军路过昔日桑葚救命之地,但季节却是秋天,朱元璋哪有什么植物学知识,见那臭椿树花落后结出的东西仿佛就是当年赖以活命的果实,马上指着它封为树王,然后又见地平线烟尘滚滚,知是元兵溃逃,立刻指挥部下追杀,匆匆离去。臭椿无功受封,桑树当即气破肚皮,而杨树只知看笑话,叶子仿佛千百巴掌,噼噼啪啪响成一片,傻乎乎不知停息。 朱元璋何尝领兵到过我们这个村子。但天下之树同种皆类。记得曾在江南蚕乡参观过桑林,细细一想,也怪,那些桑树都很年轻,却几乎株株都有“气破肚”的痕迹。

桑树气性虽大,破肚却并非“剖腹自尽”,它生气归生气,成长归成长。也许,反倒是被那不公道的待遇,激励出了更多的创造力,它把桑叶光合得更能肥蚕,把桑葚孕育得更加香甜。

其实所谓“树王”完全是个虚妄的名分。桑树完全不必为虚妄的名分动气。“大傻杨”面对不公道的局 5

第二篇:《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总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好段落摘抄

诗,推而广之还有一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二调考试语文试卷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