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国学经典试题及答案 初一作文

时间:2024-12-29 17:26:4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年级作文 > 初一作文 > :初中国学经典试题及答案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初中国学经典试题及答案的正文:

第一篇:《初一国学经典试题》

国学经典试题

命题人:任金珊 姓名: 班级: 等级: ①亲所好, 。亲所恶, 。 ②丧尽礼, 。事死者 。 ③骑下马, 。 ,百步余。 ④ ,退必迟。问起对, 。 ⑤朝起早, 。老易至, 。

⑥对饮食, 。 ,勿过则。 ⑦人问谁,对以名。 , 。 ⑧凡道字, 。 , 。 ⑨ ,身贵端。虽贵端, 。 ⑩虽有急, . , 。

11. ,即思齐 , 。

12. ,勿跛倚 , 。 ⒀身有伤, . ,

第二篇:《国学经典试题》

一、单选题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D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C )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 )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孔子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B )中有充分反映。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 A )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 C )

A.《论语》 B.手抄报环保主题《师说》 C.《学记》 D.《孟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 B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B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A )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

17、《学记》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A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9.( C )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 B )对教育的影响。A.父母 B.环境 C.老师 D.教学方法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B )。A.义 B.仁 C.礼 D.智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B )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

24.荀子以( A )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初中国学经典试题及答案。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建国君民,教心灵鸡汤读后感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 )的关系。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文化

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 D )看作是最终目标。A.闻 B.见 C.知 D.行

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 A )上去。

A.简约 B.复杂 C.炫耀 D.文化

28.( D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A )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30.孟子以( B )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 )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33.孟子认为( A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4.孔子在( B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 D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教学相长原则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 )的重要性。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37.孔子在( 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 B )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 C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B )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

41.荀子以( B )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初中国学经典试题及答案。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初中国学经典试题及答案。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 B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 B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 C )的思维方法。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A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D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B ) 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初中国学经典试题及答案。

D.《孟子》

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B ) A.《论语》B.《学记》 C.《尚书》 D.《孟子》

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体现了( B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A )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B )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此话中提出了( C )的观点。

A.以意逆志 B.以己度人 C.知人论世 D.诗无达诂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 A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 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55.( C )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6.孟子认为有无(B )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A、知识 B、先天善良本性 C、才能 D、财富

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 C )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学而优则仕。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B )占首位。A.文化知识 B.道德教育 C.自然科学 D.生产劳动

关于朋友的文章

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这体现了( D )的精神。

A.诲人不倦 B.循序渐进 C.由博反约 D.因材施教

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 A )治天下”的名言。A.《论语》B.《荀子》C.《孟子》

D.《韩非子》

61.《学记》用( D )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 C )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 A )的重要性。

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D.废寝忘食

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 B )。A.教材 B.教师 C.教法 D.学法

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 名人勤奋故事D )并不包括在这里面。

A.尊严而使人敬畏 B.年老而有威信C.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清楚阐述 D.博学

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C )A.《大学》B.《论语》

C.《学记》D.《中庸》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C )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B )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D )的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71.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C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7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D )教学原则。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自(A)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75.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D)。A.循序渐进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7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段讲(C)的重要性。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D.废寝忘食

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

(D)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D.导而弗牵

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C )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79.(B)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80.孔子主张( C ),扩大了教育对象。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81.“乐”的起因是:( 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

8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 B )A.安详 B.怨恨 C.愤懑 D.欢快

8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8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D )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85.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C )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

86.只知晓歌曲而不知晓乐的是( B )A.禽兽 B.老百姓 C.君子 D.以上皆对

87.先王制定射乡食飨的礼仪是用来( C )

A.调节人对安乐的享受 B.制定婚姻冠笄的礼仪C.使人交往正常化 D.指导人们如何射乡食飨

88.先王用礼是为了( A )A.节制人心 B.调和人生C.推行国家政策 D.防止倾邪的行为

89.礼是用来( B ) A.协和感情 B.区别等级 C.使人亲近 D.相互尊敬

90.达到了乐的要求便会( A )A.没有怨恨 B.没有争斗 C.没有穷困 D.没有灾难

91.“明圣”的意思是( C )A.制作礼乐的人 B.传授礼乐的人C.传授与制作礼乐的人 D.在学术道德上取得极高成就的人

92.教育,对于人民而言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进行教育就会( B )A.发生饥荒 B.有伤世风 C.产生疾病 D.劳而无功

9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 A ) A.提高内心的修养B.了解民心所向C.丰富精神生活 D.以上皆非

94.“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 C )

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 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 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

第三篇:《国学经典试题二》

1、梁启超的籍贯是( B ) A 广西 B 广东 C 浙江 D福建

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 A ) A 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 黄宗羲

3、“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 C

初中国学经典试题及答案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