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高考作文

时间:2024-09-22 12:38:1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年级作文 > 高考作文 > :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的正文:

第一篇:《地理位置特点的描述及其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学习的王道。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学习的王道。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学习的王道。

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学习的王道。

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学习的王道。

5

第二篇:《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13》

2014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3 以中国区域为背景综合题

(2014安徽卷)34、(32分)根据材料和图12,结合所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村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8分)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势。(12分)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12分)

【参考答案】

(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维、藏、回等少数民话聚居区结合部。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2)自然地理环境县有过渡性、多样性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答案解析】

(1)审题时一定要注意不是简述地理位置,而是地理位置的“特点”,甘肃省位于中国大陆

中西地区结合部,强调其过渡性特点,是回答本题的关键。图上给出的信息在答案中要充分体现,经纬度是描述绝对位置;三大地形单元是说明相对位置;等温线是说明热量带的过渡;年等降水量线是说明干湿带的过渡。

(2)考察农业区位分析,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分析其优势。自然方面联系到上一题甘肃省地理位置位置的过渡性特点和题干文字中药材生长条件的灵活性,可以得出甘肃省地形多样、气候类型多样,有利于中药材的多样化种植。社会经济方面,对应农业区位分析模板: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和历史经验等,逐一分析,确保答案的完整性。

(3)以工业区位分析的方法,考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考察必修二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学生要将这三项内容与具体的中药材加工业建立联系。生态方面促进中药材种植,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经济上,延长产业链,带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最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4福建卷)37.(37分)图13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1世纪海洋经济、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1)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6分)

(2)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11分)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12分)

(4)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点” 进行销售。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答案】:

(1)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

(2)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3)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4)

观点A:有利

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答四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观点B:不利

论据:易对传统商业造成冲击;产业、人口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压力;山区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竞争力较低;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答四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地理位置的描述。地理位置的描述主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

(2)本题考查区位条件分析。区位条件的分析应该从自然区位和社会经济区位等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区位条件从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分析;社会经济条件从劳动力、交通、市场及技术等方面分析。

(3)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结合都市农业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这一重要信息进行作答。

(4)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的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回答本题应注重三个方面的分析。

(2014年北京卷)36、(36分)读图15,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

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12分)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8分)

(3)指出河源地区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给河流带来的环境问题,列举一项应对措施。(依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京津冀地区逐步淘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4)简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对改善大气质量的作用。(8分)

【答案】

(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

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12分)

(2)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8分)

(3)问题:河水污染(水质下降);径流量减少(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

应对措施:例如,合理规划,加强监测,立法管理,控制旅游人数,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8分)

(4)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8分)

【解析】

(1)从气候特点分析,该流域降水量偏少且集中在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从地形特点分析,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洪水汇集时间短,因此用修建水库调节,既能防灾防洪,也能防旱灾。

(2)一方面是改良农作物品种,试农作物适应耐旱环境,积极推广耐旱作物;另一方面,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第三,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灾的能力。

(3)河源地区的开发排放的污水和废弃物会增加,使河水污染;植被破坏会使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水土流失加剧,会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加。依据产生问题的原因,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应结合京津冀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2014四川卷)13.(28分)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下表是该地气候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地区的地形类型名称和甲地地形部位名称。(4分)

(2)描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特征。(6分)

(3)分析该地区气候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12分)

(4)该地计划在图幅所示东北部修建水,水最大蓄水量时水面高程不超过390米。你是否赞成在该地修建水?请依据图表信息说明理由。(6分)响粮食生产的稳定。所以不赞成。

【答案】

(1)丘陵地。鞍部(4分)

(2)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四季分明。(6分)

(3)冬春遇寒潮(低温)天气,农业生产易遭受冻害;冬春降水少,春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遭受旱灾;夏季多暴雨,农业生产易遭受洪涝灾害。(12分)

(4)赞成。降水季节变化大,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地势低洼、开阔,利于蓄水(或图幅北部河谷狭窄,利于建坝);临近农用地、居民点,便于生产、生活用水。

第三篇:《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从世界上看——位于从东西半球来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她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为止关系看,她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终年冰雪带。 我国位于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我国地表高低起伏,西部以山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特征为西部高,东部低。中国地势从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我国的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东部,这里土壤肥沃,开发悠久历史。

我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我国领土最南端在男孩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我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我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第四篇:《甘肃水资源分布特性》

Task2

因为国家面积大,地理、气候等影响缺水原因复杂,不具有一致性,因此我们选择某一地区来进行研究。根据联合国缺水地图,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重度缺水的中国甘肃省(Gansu Province)。甘肃甘肃地处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地处黄河上游,连接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甘肃省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甘肃省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4.72%。甘肃省总人口为2763.65万人,常住人口2553.9万人。甘肃水资源总量22.20918182(十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21.36872727(十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2.76245455(十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11.923(十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857.1572727(立方米/人),我们采用的数据都是11年以来年平均值,它们来源于权威的中国国家统计局。

甘肃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远距海洋,特殊的山地型高原地貌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甘肃土地辽阔,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水资源匮乏,是全中国最干旱的省份之一。水资源具有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供需矛盾突出等特点。

1.降水量

甘肃省年降水量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总体变化趋势是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增,多年平均值125.831十亿立方米。内陆河流域多年平均值35.215十亿立方米,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值67.550十亿立方米,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值23.066十亿立方米。降水量年内分配总体趋势呈现冬春季少、夏秋季多的状况。

2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径流量表示。自产地表水资源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天然径流量,不包括入境水量。

2.1.自产水资源量

甘肃省自产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28.214十亿立方米。内陆河流域自产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5.662十亿立方米,黄河流域自产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12.516十亿立方米,长江流域自产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10.036十亿立方米

2.2.入境、出境水量

甘肃省入境水量2.9336十亿立方米,出境水量50.353十亿立方米。

3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指降水、地表水体补给浅层地下水含水层的动态水量,用补给量和排泄量作为定量的依据。

甘肃省地下水资源量12.456十亿立方米。内陆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4.057十亿立方米,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4.518十亿立方米,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3.881十亿立方米。

水资源开发利用

(一)供、用、耗、排水量

为河道外用水,内容包括供水量、用水量和耗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利工程为用户提供的水量。按供水系统分为水利供水工程和自备水源供水工程,自备水源包括工业和城乡供水的自备部分;按水资源性质分为地表水供水工程和地下水供水工程,地表水供水工程按蓄、引、提、跨流域调水四类统计,规定以水库、塘坝为水源的,无论是自流引水或提水,均属蓄水工程供水量,从河道、湖泊中自流引水的,无论有闸坝或无闸坝,均属引水工程供水量,利用扬水站直接从河流、湖泊取水的为提水工程供水量,水井工程供水量即为地下水工程供水量。

用水量指分配给各类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粗略用水量。按农田灌溉、林牧渔畜、工业、城镇公共、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六大行业进行统计。农田灌溉用水包括水田、菜田、水浇地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包括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用水、火(核)电和规模以下工业用水,其数量为取用的新鲜水量,不包括企业内部重复利用量;居民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县镇、乡镇的居民住宅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城镇公共用水包括建筑业和服务业用水;林牧渔畜用水包括林牧(果树、苗圃、草场)灌溉用水和鱼塘补水以及牲畜用水;生态环境用水为河道外通过供水工程的供水量,不包括降水、径流自然满足的水量。按城镇环境用水(含河湖补水和绿化、清洁用水)和农村生态补水(指对湖泊、洼淀、沼泽的补水)分别统计。

耗水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人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农田、林牧灌溉耗水量为毛用水量与回归水量(含下渗补给地下水量)之差;城镇生活和工业的耗水量为取用水量与废污水排放量之差;农村一般没有供排水系统,居民生活和牲畜用水量绝大部分甚至全部被消耗掉。

以中国甘肃省水利厅权威发布的2013年甘肃省水资源数据作为研究。

1.供水量

甘肃省总供水量12.199十亿立方米,其中内陆河流域7.901十亿立方米,黄河流域4.065十亿立方米,长江流域.0233十亿立方米。按供水工程类型分,蓄水工程3.352十亿立方米,引水工程3.983十亿立方米,提水工程1.499十亿立方米,从黄河流域调入内陆河流域0.263十亿立方米,地下水工程2.943十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0.160十亿立方米。

2.用水量

甘肃省总用水量12.199亿立方米,其中内陆河流域7.901十亿立方米,黄河流域0.4065十亿立方米,长江流域0.233十亿立方米。按用水行业分,农田灌溉0.9059十亿立方米;林牧渔畜0.866十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307十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0.290十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0.500十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0.179十亿立方米。

3.耗水量

甘肃省净耗水量8.072十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为66%。其中内陆河流域耗水量5.434十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为69%;黄河流域2.489十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为61%;长江流域0.149十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为64%。按用水行业分,农田灌溉耗水量6.437十亿立方米,耗水率为71%;林牧渔0.391十亿立方米,耗水率为65%,牲畜0.264十亿立方米,耗水率为96%;工业0.430十亿立方米,耗水率为33%,其中火(核)电工业0.056十亿立方米,耗水率为40%,一般工业0.375十亿立方米,耗水率为32%;城镇公共0.141十亿立方米,耗水率49%;居民生活0.301十亿立方米,耗水率为60%;生态环境0.117十亿立方米,耗水率为65%。

4.废污水排放量

甘肃省废污水排放总量为0.725十亿吨,其中内陆河流域0.212十亿吨,黄河流域0.490十亿吨,长江流域0.023十亿吨。按排放行业分,生活0.428十亿吨;工业0.297十亿吨。

(二)综合分析

1.供水组成

供水量按水源性质分为地表水源供水量和地下水源供水量,地表水源供水量又分为蓄水、引水、提水三类。

甘肃省供水量中,地表水供水量占74.6%,其中蓄水工程占27.5%,引水工程占32.6%,提水工程占12.3%,跨流域调水占2.2%;地下水供水量占24.1%;其他水源供水占1.2%。内陆河流域以蓄、引为主,地表水供水量占69.9%,其中蓄水工程占39.4%,引水工程占26.5%,

提水工程占0.7%,跨流域调水占3.3%;地下水供水量占29.8%;其他水源供水占0.3%。黄河流域以引、提为主,地表水供水量占84.4%,其中蓄水工程占5.6%,引水工程占43.7%,提水工程占35.1%;地下水供水量占12.4%;其他水源供水占3.2%。长江流域以引水工程为主,地表水供水量占57.4%,其中蓄水工程占3.8%,引水工程占46.0%,提水工程占7.6%;地下水供水量占35.5%;其他水源供水占7.1%。

由此可见,甘肃省蓄水工程供水量偏少,调蓄能力偏低,特别是黄河流域蓄水工程供水量只占5.6%。

2.用水组成

用水量按用水性质和地域特点,分为农业、工业、城镇公共、居民生活、生态环境五个行业进行统计。

甘肃省用水量中,农业是用水大户,占81.3%,其次是工业用水,占10.7%,第三是居民生活用水占4.1%,第四是城镇公共用水占2.4%,第五是生态环境用水占1.5%。内陆河流域用水量中,主要是农业用水,占90.0%,工业用水占6.4%,居民生活用水占1.3%,生态环境用水占1.4%,城镇公共用水占0.9%。黄河流域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占65.8%,工业用水占19.2%,居民生活用水占8.3%,城镇公共用水占5.0%,生态环境用水占1.7%。长江流域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占59.9%,工业用水占9.8%,居民生活用水占23.2%,城镇公共用水占6.9%,生态环境用水占0.2%。2013年用水组成表

3. 耗水组成

耗水量按用水性质和地域特点,分为农业、工业、城镇公共、居民生活、生态环境五个行业进行统计。

甘肃省耗水量中,农业耗水量占87.7%,工业耗水量占5.3%,城镇公共耗水量占1.7%,居民生活耗水量占3.9%,生态环境耗水量占1.4%。内陆河流域耗水量中,农业耗水量占93.9%,工业耗水量占3.0%,城镇公共耗水量占0.6%,居民生活耗水量占1.3%,生态环境用水占1.2%。黄河流域耗水量中,农业耗水量占75.7%,工业耗水量占10.3%,城镇公共耗水量占3.9%,居民生活耗水量占8.1%,生态环境耗水量占0.2%。长江流域耗水量中,农业耗水量占61.7%,工业耗水量占4.8%,城镇公共耗水量占5.1%,居民生活耗水量占28.2%,生态环境耗水量占0.2%。

4.耗水率

甘肃省各用户综合耗水率为66%,其中农业为71%,工业为33%,城镇公共为49%,居民生活为62%,生态环境为65%。内陆河综合耗水率为69%,其中农业为72%,工业为32%,城镇公共为49%,居民生活为61%,生态环境为63%。黄河流域综合耗水率为62%,其中农业为71%,工业为33%,城镇公共为48%,居民生活为60%,生态环境为70%。长江流域综合耗水率为65%,其中农业为67%,工业为33%,城镇公共为49%,居民生活为60%,生态环境为65%。

5.综合用水指标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即粗略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2013年甘肃省为40.2%,内陆河流域为122.4%,黄河流域为32.9%,长江流域为2.0%。

甘肃省人均用水量为472立方米,其中内陆河流域为1663立方米;黄河流域为225立方米;长江流域为77立方米。

甘肃省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532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为195立方米(当年价,下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59立方米,城镇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为153升/日(包含公共用水,下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37升/日。

第五篇:《甘肃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在分析甘肃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及水资源、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把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认为干旱、洪涝、水土流失等与人类活动共同促使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变化.从土地沙漠化、地下水下降、草原和绿洲退化、内陆湖泊萎缩、水质恶化、水土流失、森林退化和土壤盐碱化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生态环境变化的地理分布.

一、 甘肃生态环境现状

1.1 地形地貌

甘肃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位居长江、黄河上游,其地理位置和山地、高原复杂地形条件决定着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地形的主要特点是地势高,高差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区域差异明显.河西走廊绿洲、沙漠、戈壁相间;陇中、陇东黄土广泛分布,沟壑纵横;陇南山大河深,峰锐坡陡,地形复杂.

1.2 气候条件

甘肃省深居大陆腹地,东部受季风影响,西部受西风气流控制,气候条件复杂.省内有亚热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干旱区,还有高寒山地垂直气候带.陇南山地南部季风影响最明显,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陇南山地北部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季风影响自东向西减弱,属暖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基本不受季风影响而为西风气流控制区,属干旱气候;西南部包括祁连山地在内,仅东段受季风影响,其余受西风气流影响;甘南高原季风影响较强,再加上海拔较高,为高寒湿润气候.

1.3 河流及水资源

河流分外流区河流和内流区河流.外流区河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河流,内流区河流为内陆河流域的河流.全省共三个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m3的河流有78条.黄河流域分黄河、洮河、湟河、渭河、泾河五个水系;长江流域各河除汉江水系入庙河外都属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分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个水系.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01.8mm,自产水资源量309.5亿m3(其中含河谷潜水不重复量10.51亿m3),入境水量304亿m3,水资源总量613.5亿m3.自产水资源量中黄河138.5亿m3,长江106亿m3,内陆河65亿m3.水资源总量中黄河为390.5亿m3,长江为143亿m3,内陆河80亿m3.

甘肃省冰川分布在祁连山区,包括阿尔金山东段、疏勒南山、土尔根达板、走廊南山、党河南山、大雪山及冷龙岭等山脉,共有冰川2444座,冰川面积1657.21km2,储水量801.31亿m3.

甘肃省内湖泊较少,最大湖泊为苏干湖,面积105km2;小苏干湖面积12.65km2;文县羊汤河上游天池,面积0.68km2;洮河支流周可河上游尕海,面积4.5km2;冶木河常爷池,面积0.41km2.

1.4 森林

甘肃省植被类型从东南向西北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带和高原草甸草原带.其特点,一是森林资源贫乏,覆盖率仅4.1%,包括灌木林地也只有6.9%;二是森林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和祁

连山北坡,其中白龙江、洮河、小陇山和康县4个林区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0.4%;三是次生林占总林面积60%以上,反映了人类对原始森林的深刻影响;四是草原覆盖率低.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仅为13.712万km2.

1.5土壤

河西地区一般为紧砾土和沙壤土;陇东和陇西黄土高原多为中壤土;甘南高原多为壤土;陇

南山地多为轻粘土

1.6生物资源:

野生植物有4000多种,其中药材951种,居全国第二位,已经营450种,主要有当归、大黄、党参、甘草、贝母、大麻、杜仲、灵芝、冬虫夏草等。白龙江、洮河、祁连山脉、大夏河等地的成片原始森林,森林中的野生植物达4000余种,其中有连香树、水青树、杜仲、透骨草、五福花等珍贵植物

1.7旅游资源:

兰州市:水车博览园、榆中兴隆山、中山桥及黄河风情线、五泉山等

白银市:景泰黄河石林等

天水市: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天水伏羲庙、天水南郭寺等

武威市:武威雷台旅游景区、武威文庙、武威凉州白塔寺等

平凉市:崆峒山景区、泾川大云寺等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庆阳市:庆城周祖陵等

定西市: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景区等

陇南市:武都万象洞、康县阳坝景区等

临夏州:永靖黄河三峡景区、永靖炳灵寺景区、和政松鸣岩景区等

甘南州:临潭冶力关风景区、临潭莲花山景区等

1.8能源

甘肃省能源种类较多,除煤炭、石油、天然气外,还有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其中,石油可采储量为6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31.57亿,集中分布在河西玉门和陇东长庆两油区。全省煤炭预测储量为1428亿吨,已探明125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20亿吨,煤炭资源集中分布于庆阳、华亭、靖远和窑街等矿区。甘肃风能资源丰富,总储量为2.37亿kW,风力资源居全国第5位,可利用和季节可利用区的面积为17.66万k㎡,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内部分山口地区。甘肃是中国太阳能最为丰富的三个区域之一,,其中河西西部、甘南西南部是中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按现有利用水平测算可开发资源量约为520万吨标准煤/年。

2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甘肃省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这两大类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甘肃省生态环境不断变化.

2.1 自然因素

甘肃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地形决定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东部贺兰山、六盘山对太平洋气流的阻隔作用,西南部青藏高原对印度洋气流的阻隔作用,以及西部天山、祁连山走向平行于西北风气流的方向等复杂因素形成了甘肃省干旱少雨的特殊气候条件以及独特的植被.

干旱是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最主要的因素,分为地理背景性干旱和随机性干旱两类.地理背景性干旱地区指降水少,蒸发大,气候干燥,土壤水分缺乏,呈现荒漠和草原自然景观的地区,一般年降雨量在400mm以下,干燥度在1.5以上,年径流深在15mm以下,包括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陇中、陇东地区.随机性干旱指降水量较大的地区,由于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分配不均,造成季节性降水偏少,气候干燥,土壤缺水,农作物需水得不到保证而形成的干旱.随机性干旱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主要分布在陇东、陇中部、陇南山地和甘南高原.

甘肃省水资源贫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01.8mm,为全国平均降雨量的38%,人均水资源量1390m3,为全国的56%.缺水与干旱影响着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变化.

水土流失是甘肃省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形式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滑坡、崩塌、泻渭)、融冰侵蚀等几种类型.全省水土流失年输沙总量5.789亿t,其中黄河流域为5.18亿t,属水力侵蚀;长江流域0.499亿t,属水力侵蚀;内陆河流域0.11亿t,以风力侵蚀为主,兼有水力侵蚀和融冰侵蚀.

洪水灾害是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暴雨洪水、泥石流、冰凌洪水、融雪雨雪混合型水造成的灾害等类型,以暴雨洪水灾害为主.暴雨洪水灾害又分短历时局地性暴雨洪水灾害,中等历时区域性暴雨洪水灾害和长历时大范围洪水灾害三种类型.在1950~1990年的41年间,全省水灾面积2.69万km2,受灾人口1740万人,死亡人口7020人,倒塌房屋65.3万间〔2〕.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甘肃省森林少,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正是水旱灾害和水土流失影响环境的真实写照.干旱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河西走廊北部,年降水量在100mm以下,是极端干旱区,相应为沙漠荒漠生态环境;陇南南部,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是湿润区,相应为森林生态环境.

2.2 人为因素

在甘肃省特定干旱背景条件下,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如果不符合客观规律,不注意保持生态环境,则会形成一种干旱环境→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环境恶化的模式.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缺粮、缺柴、缺草,以致滥垦、滥牧,使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环境的恶性循环.同时,过度开发地表水,超采地下水,造成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生态恶化,导致更加严重的干旱局面.因此,人类进行的各项防旱减灾工程,必须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三位一体.

景泰川,属于极端干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2.8mm,而水面蒸发量为1782.5mm.1975年和1984年建成景电提灌第一、第二期工程,发展灌溉面积3.3万hm2,使荒滩变为绿洲.灌区内基本实现了田间林网化,现有林木1200万株,防风固沙林带长779km,灌区森林覆盖率达6.34%,相对湿度由45%增加到49%,年蒸发量由3271mm减少到2363mm,风蚀沙土移动缓慢.

水利工程开发的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意流域生态环境的平衡.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工程位于黑河上游,距甘肃省张掖市25km.枢纽引水,减小了下泄水量,使河流水流转化成地下水的水量减少,引起非灌区局部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位的变化,引起植被的严重退化,下游草场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0.39%.

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由于干旱缺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长期以来,采用广种薄收的方式来维持人类的生存,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滥垦开荒越来越严重,形成愈干愈垦,愈垦愈干的恶性循环,加剧了水土流失.

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也导致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石羊河流域由于中游地区工农业的加速发展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考虑,耗水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流入民勤县境内的地面水以每年1亿m3的速度减少,地下水位下降5~10m.造成民勤县耕地荒化、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地下水质恶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六化”局面.灌溉面积由610km2下降为470km2;30km2沙枣、红柳枯死,58km2枯梢;1330km2柴湾中有500km2退化;沙化面积增至13km2,沙丘活化速度为年进5~8m,盐碱耕地发展到250km2,地下水矿化度每年以0.12g的速度上升;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已临崩溃的边缘.

3 生态环境恶化

3.1 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由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造成,其中主要是水的因素.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内陆河流域.内陆河流域由于上、中、下游用水紧密相连,上游增加用水量,导致中游泉水带下移,地下水位下降,中、上游增加用水量,导致下游地面水和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如果过度开采,就会破坏上、中、下游的水量平衡和生态平衡,出现部分地区绿洲退化,土地沙化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河西地区比较多,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都存在,以石羊河流域最为突出.到目前为止,甘肃省土地沙化面积4800km2,其中河西为4100km2,占总沙化面积的85%;强烈发展的沙化土地2270km2,严重沙化土地1820km2,弃耕农田1270km2.另外,白银市北部、华池县西北部、环县北部也有沙化现象和沙化发展趋势.

3.2 地下水水位下降

地下水水位下降,也是由于上游用水增加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河西走廊中下游.据分析,上游每增加1m3用水量,中下游要减少0.3m3地下水量.近40年来,河西走廊地区由于上游蓄水用水的大量增加,造成了走廊中游地下水溢出带下移或消失,地下水位下降,出现漏斗区.与20世纪60年代初期相比,地下水位普遍下降3~5m,有的下降10m以上.石羊河下游形成总面积986km2三个漏斗,漏斗中心地下水位以每年0.6~1.0m的速率下降,武威盆地南部普遍下降10~20m,北部的下四分、双湾一带下降15m左右.黑河下游金塔盆地下降5m以上,北部下降1~2m.甘肃省其它地区也有地下水漏斗形成和发展的趋势.

3.3 植被退化

全省11个林区,除祁连山和白龙江森林区还有原始森林外,其余均为次生林.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省严重破坏森林面积30万km2.陇南山区,长期砍伐森林,使大部分山地成为不毛之地;白龙江林区连年过度伐木,乔木面积减少7.3万km2,林线后移5~10km,导致径流减少,泥沙增加,泥石流灾害加剧;陇东小陇山林区毁林面积6.7万km2,有4万hm2变为荒山;甘南高原毁林面积3万km2;

祁连山灌木林受损面积达20多万km2.绿洲退化发生在河西地区,也是因为上游过度用水造成的.民勤绿洲的退化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另外玉门花海子也有这种现象,柳林面积由400km2减少到290km2.

由于干旱、过收和毁革开荒等原因,造成草原、绿洲退化.全省草场退化面积71300km2,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2%.其中,重度草原退化面积22300km2,中度退化面积19700km2,轻度退化面积29300km2.草场退化面积占草场面积河西为40.39%,黄土高原为91.8%,甘南高原为10%,祁连山为18.8%,陇南为19.2%.

3.4 内陆湖泊萎缩

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末端,历史上都是内陆湖泊,石羊河下游为猪野泽,黑河下游为居延海,疏勒河下游为哈拉湖.由于这些河流上游水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湖水补给来源减少,加之强烈的蒸发,内陆湖泊日益萎缩干涸.民勤昌宁盆地,史前时期是猪野泽,东西长百余千米,南北宽数十千米,随着入湖水量减少,猪野泽演变成东为猪野,西为休屠两个湖泊,后因湖水补给量再度减少,湖泊逐渐干涸消失,至20世纪40年代,仅剩下青上湖.20世纪60年代初,石羊河下游湖泊已全部消失.黑河居延海,1982年还有小片水域,现已变成白茫茫的盐碱荒滩.疏勒河的哈拉湖也是如此.

3.5 地表水水质恶化

地表水水质恶化主要分布在内陆河下游井泉水灌区,以石羊河最为严重.民勤盆地约一半井水盐化度升高0.1-1g/L,18%的井水升高

1.1~1.8g/L,每年以0.1g/L的速率升高.水中离子以SO2-4,CI-,Na+,Mg2+增加最为显著.形成原因主要是地下水补给量少,降低了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作用和淡化作用.天水、白银、兰州等地地表水污染严重,局部地区已开始污染地下水.

3.6 水土流失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8.9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5.7%.其中黄河流域11.3万km2,占流域面积的28.6%;长江流域1.8万km2,占流域面积的47.2%;内陆河流域26万km2,占流域面积的95.9%.水土流失量黄河流域占89%,长江流域占9%,内陆河流域占2%.形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干旱缺水,植被差,加之滥垦滥伐、毁林毁草开荒,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3.7 土壤盐碱化

全省盐碱地10.5万km2,其中潮盐土4.5万km2,旱盐土6万km2.以石羊河下游最多,尤其是民勤一带,疏勒河流域约2万km2,分布在双塔堡—三道沟和华山—赤金—东湖一带,金塔县西北部、玉门市黄花营、安西县桥子乡、敦煌西北部等地盐碱化日趋严重.

第六篇:《西北地区》

祁连山,河西走廊一带,甘肃:

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下图左)。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下图右)。

(1)右图所示地层,深度1.6米处是湖沼沉积,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

(3)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1)湿润;该地当时是湖泊、沼泽,现在是沙漠(2)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荒漠化(3)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材料 图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

(1)根据材料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12分)

(2)根据材料说明甲区域历史上一直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除其自然条件外)(8分

(32分)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村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8分)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12分)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12分)

①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之间,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地带;②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地带;③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④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走廊(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和蒙古国接壤,蒙、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③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部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中草药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北疆天山一带:

图1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l~3题。

1.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 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3.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

A.气旋缓慢过境 B.冷锋缓慢过境 C.反气旋缓慢过境 D.暖锋缓慢过境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小题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小题3: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体现其优势的是

①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 ②修建总成本低

③运输快捷,灵活方便 ④受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小题2: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A.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

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

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

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不断上升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图4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3-14题。

图3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8、据自然环境条件推断,图示地区下列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

A.草地>荒地>林地 B.耕地>林地>荒地

C.荒地>草地>耕地 D.林地>耕地>草地

贺兰山、宁夏: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左图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右图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图7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6分)

(3)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8分)

(4)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试推断其依据。(4分)

(1)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2)阻挡西北方还冷气流;组织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3)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南发展渔业。

(4)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枸杞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枸杞种植基础好;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

下图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完成题。

【小题1】图中影视城是我国著名的电影电视拍摄基地,该基地的外景景

观特色是( )

A.林海雪原

B.奇山秀水

C.椰风海韵

D.大漠孤烟

【小题2】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

第七篇:《中国地理知识》

中国地理知识

东部季风区

一、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东北平原)…………………………………

二、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三、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上海、东南丘陵)………………

四、华南热带湿润地区(海南岛、台湾)……………………………………

西北干早半干早区

一、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内蒙古高原)…………………………………

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青高寒区

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

1、先中国的区域差异

单要素的差异

综合区划分

2、地形区
中国地理知识整合

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另有单独的)

主要区域的特征

1、高原盆地—――①青藏高原(冰川冻融地貌,光照强、热量不足,河谷农业);

②内蒙古高原(风力地貌,荒漠化);③黄土高原(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地貌,水土流失)

④云贵高原(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形、多峰林、溶洞,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⑤塔里木盆地(风力地貌,光照强、温差大,水分不足,绿洲农业,荒漠化)

⑥四川盆地(流水地貌,光照弱、热量足,紫色土)

2、平原丘陵--①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沃野千里);②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淤积、恢复生态植被、退田还湖);④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红壤、红色荒漠)

3、我国资源的分布:①南方:水能、有色金属与铁;②北方:煤、石油、铁;

③西北:石油、天然气;④青藏:太阳能、地热能、水能

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南临渤海

1.位置:40°N50°N之间,120°E135°E125°E45°N)。

2.范围:大兴安岭以东,小兴安岭以南,长白山以西。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的一部分,面积35万平方千米。

3.地形:①我国第一大平原;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大部分地势低平。

4.地势:地势平坦;沃野千里。

5.地貌:山水环绕,沃野千里。外力作用以流水为主,为流水作用下的冲积平原。

6.河流及水文特征: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量较大、含沙量小、外流河、结冰期长、一年有两次汛期,春汛和夏汛,春汛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汛是降水补给(锋面雨)

7.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温较高,雨热同期。北部寒温带,大部分为中温带,一年一熟。南部辽南为暖温带。一月均温在–30℃~–l0℃之间,生长期100160天,日照时数22003000小时。东部长白山降水量800mm以上,东部和北部为湿润地区。

8.植被:以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亚寒带针叶林为主。

9.资源:

矿产:黑龙江——大庆石油,鸡西、鹤岗的煤。辽宁——鞍山、本溪的铁,阜新的煤,辽河油田。

水能:松花江上有丰满、白山水电站

旅游:哈尔滨的冰雕、吉林的雾凇、白头山的天池、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吉林自然保护区。

10.农业生产:

⑴分析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农产品商品率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机械化水平高;国家政策扶持。

③不足: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土地沙化、黑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低温冷害,沼泽广布等。

⑶粮食作物:小麦(春小麦,春播秋收),玉米,高粱,水稻。(以玉米为主,水稻播种面积逐年增大)

经济作物:大豆、甜菜、亚麻

⑷商品谷物农业——比较美国与中国玉米带的异同。

相同点:我国的玉米带与美国的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于玉米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以上;玉米的单产都较高。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大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与季风气候有关

11.工业生产:

⑴主要部门:钢铁、机械、石油、化工

⑵主要城市: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

⑶发展方向:现代化的工业基地

⑷发展工业的条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但能源和水源不足

⑸衰落原因:

①产业结构单一。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②资源枯竭,导致资源密集型企业面临危机

③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滞销

④企业机制、体制问题

⑹整治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高耗能、高耗原材料的工业以及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发展。

②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产品换代

③进行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④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参与国际竞争

12.交通运输:哈大、京哈、滨洲线、滨绥线

港口:大连

13.自然灾害:气象:洪水,寒潮,低温冷害,干旱,沙尘暴

地质:火山。

14.生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辽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黑土流失、湿地和沼泽减少、森林面积减少、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严重等。

15.国土整治:建成我国最大的现代化垦区,进行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

⑴黑土的利用

黑土肥力下降的原因:过度开垦,破坏自然环境,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壤冲刷,肥力下降。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要注意土壤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等。

其中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的最有效最普遍的办法。

⑵沼泽的保护

①范围: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江平原(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形成的)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

②保护原因:不仅提供大量水资源(水源涵养地),而且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a、沼泽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

b、它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C、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同时沼泽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③如果不保护沼泽地会有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引起气候变干,土壤盐分向表层积聚。盐渍化土地面积扩大,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动植物资源减少等。

⑶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现状:资源丰富,三大林区之首,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全国最大木材供应基地。

问题:采育失调,森林覆盖率下降(70%降低到36%)。采伐以皆伐为主,浪费严重。

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具体措施:

①坚持合理采伐。积极营造人工林

②促进珍贵树种更新,提高木材利用率

③加强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例1、辽中南重工业基地(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包括鞍山钢铁、沈阳机械、大连化工和船舶工业。其北部的长春汽车、哈尔滨电机制造也在全国闻名)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地处环渤海经济地带;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有辽河提供水源。

(3)社会经济因素:煤(抚顺、阜新)、石油(辽河)、铁矿(鞍山、本溪)资源丰富;海运便捷、铁路运输发达;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好,有大批熟练工人;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土地租金不高;农业基础较好;国家政策支持等。

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能源相对不足,水资源短缺;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老化,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严重。

调整措施:适应市场,转型发展势在必然。调整产业结构(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增大科技含量;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

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临渤海、黄海

1.位置:34°N40°N114°E120°E

2.范围: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濒临渤海和黄海。地跨冀、鲁、豫、苏、皖、京、津五省二市。

3.地形:①我国第二大平原;②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面平坦

4.地势:西高东低

5.地貌及成因:西部——缓斜平原;主体部分——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外力作用——以流水沉积为主

6.河流及水文特征:海河、黄河、淮河。

水文特征:外流河,水量较小,汛期较短,河流含沙量大,结冰期较短,黄河上游河套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发生凌汛现象。

7.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操。一月均温在0℃~–10℃之间。属暖温带地区,积温在3200℃~4500℃之间。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集中于78月之间,生长期160220天,日照时数23003000小时

8.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

9.资源:

河北:华北油田,开滦、峰峰煤田,迁安、武安的铁矿,长芦盐场

山东:胜利油田,兖州的煤,招远的黄金

河南:中原油田,平顶山煤田

江苏:徐州煤田,安徽的淮北煤田

旅游:泰山,故宫,颐和园,天坛,十三陵,龙门石窟、承德避暑山庄;革命纪念地

10.农业生产:

⑴优势: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日较差大,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⑵制约因素:旱涝、盐碱、风沙;水资源不足

⑶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⑷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秋播夏收),棉花

⑸暖温带水果:苹果、梨、柿

11.工业生产——京津唐工业基地

①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

②部门:机械、冶金、化工、纺织、食品

③特点: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④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市场广阔。

⑤发展方向:今后重点放在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发展“高、精、尖、新”的工业部门;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精细化工等方面。

12.主要城市:北京、天津、唐山、济南、青岛,郑州、秦皇岛、石家庄、烟台。

13.交通运输:京沪、京九、京广、京哈、京包、陇海。及天津、青岛、秦皇岛、连云港等港口

14.自然灾害:

气象:旱涝、风沙、寒潮

地质:地震、滑坡、泥石流

15生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尘暴、土壤次生盐渍化、城市地下水超采严重等。

16.国土整治——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⑴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旱涝、盐碱、风沙。

气候

地形

人类活动

干旱

春季升温快,蒸发旺盛,降水不足

不合理的开垦使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洪涝

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地势低平,起伏和缓,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不合理的开垦使地表缺少植被保护,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风沙

干旱季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表干旱易起沙,春季多大风

地势起伏和缓,缺乏风力屏障

人类不合理开垦,出现沙荒地,使风沙肆虐

盐碱

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致使土壤中盐分向地表集中

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洼地排水不畅

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⑵低湿地治理摸式:鱼塘——台田治理模式

⑶盐碱地的治理开发

①土壤水盐运动的特征: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②核心:以治水为中心,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

③改造盐碱地的关键:使土壤脱盐

4、发展晒盐业的区位条件

(1)有适合海水蒸发的天气条件(晴朗天气、多大风、气温高、蒸发旺盛、背风海岸)

(2)有适合晒盐的平坦海滩

洪涝

简要分析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商品棉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劳动力丰富,植棉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棉纺织工业基础好);秋季降水少,利于棉花后期的生产和收摘

或仅仅只是分析影响该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不利: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例13、棉纺织工业发展的条件:(以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为例)

接近原料产地(棉花);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基础(历史悠久)好等。

例2、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既有实力雄厚的重工业部门,又有发达的轻纺工业和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包括首都钢铁、燕山石油化工、天津制碱、开滦煤矿、唐山钢铁)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迁安铁矿、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发挥交通发达、科技人才集中和铁矿、石油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开发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汽车、电子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工业布局,消除污染(如将首钢迁往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

例:黄河下游:

成因:下游形成地上河,靠人工筑堤束水,有溃堤危害;夏季多暴雨,中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水涨速快。

对策:在中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例:海河下游:

成因:上游支流多,呈扇形水系,河道泥沙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华北地区夏季多暴雨,支流同时来水,洪水来势猛。

对策:中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开挖新的入海河道。

例5:黄河断流问题

成因:①黄河流域降水少,流量小;②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③沿河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增加,用水量增大;④管理不够,水资源浪费大(西部河流水位下降:过度放牧、开垦、涵养水源能力差)。

对策:加强全流域的统一规划管理,开源节流。

12.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开源、节流(水、能源、耕地都适用)。

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水污染导致了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一种是资源性短缺;一种是水质型短缺)

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

⑴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全年降水少、水资源总量较少;多大风,蒸发旺盛;

⑵水土配合欠佳,人均水资源少;

⑶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增加;长期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日益下降

⑷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

治理措施: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防治水污染,保护有限的水资源;海水淡化、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制止地下水长期超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等。

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处华北平原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锋面雨带还未到达,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春季农作物需水量大,水土配合欠佳;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长期超采地下水。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1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

调水路线

东线

中线

西线

工程简介

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江都抽引长江水;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要输水渠道。通过13级泵站逐级提水,经隧洞穿过黄河北送天津每年向北方调水148亿立方米,输水沿线1150千米的海河、淮河流域以及胶东地区缺水状况都将得到缓解。

从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取水,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全长1241千米建设全立交、全衬砌引水渠道,穿越沿线各水系,每年将130亿立方米的水送到华北平原和黄淮地区,最后到达天津、北京。

从长江及支流的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可调水量

较大

较小

源地水质

较差

较好

最好

优点

不用开掘运河,建设成本较低

沿线基本自流引水,运营成本较低,沿线水质较好。

缺点

要逐级抽水,耗用大量电能,运营成本较高;沿线工农业发达,河水污染严重水质较差。

要开掘新运河,建设成本高,需时较长。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

(扬州、江都)黄河以南需要提水,过黄河顺水而下

地形较复杂,但水基本自流到华北(丹江口、郑州、石家庄、北京等)

地形复杂,工程艰巨(过巴颜喀拉山、通天河、雅垄江、大渡河到西北)

现有可利用的配套设施

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湖泊(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三峡、丹江口水库

意义

南水北调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连,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建成以后,每年的调水量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可以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东线工程的影响:

有利影响:京杭大运河水位提高,增加通航能力;为沿线地区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削减长江下游干流洪峰,减轻洪水的威慑;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促进调水沿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不利影响:长江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影响通航能力;长江入海水量、泥沙减少,海水倒灌和侵蚀加剧;长江河口处水生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逐级提水,运营成本高;灌溉不当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沿途经过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工业活跃区,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工程原则:南水北调过程中注意防止水体污染,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调水的原因:一方面,南方降水丰富,水资源充足;另一方面,北方缺水(原因略)

4、土壤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旱涝频繁,蒸发强烈;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埋藏浅。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

治理措施:科学排灌(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井排井灌;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引淡淋盐;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田覆盖;施用化学改良剂

7.导致土地退化的人类活动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8.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灾毁耕地(地质灾害、气象灾害(gaokaozuowen台风、洪涝)对耕地的破坏)

社会经济原因:国民经济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耕地退化等导致耕地减少

10.如何协调我国人口与耕地的关系

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适度进口粮食以缓解国内耕地的压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位于我国中部,在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祁连山东端以东。包括山西全部和陕西、甘肃、宁夏的一部分

1.位置:105°E115°E34°N-长城(36°N110°E穿过黄土高原中部)。

2.范围及面积: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峭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甘宁内蒙古陕晋豫七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

3.地形:高原,海拔在1000米左右,汾河谷地、渭河平原、晋陕峡谷

4.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5.地貌及原因: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外力作用为主

风力搬运、堆积——黄土高原

流水侵蚀——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内力作用——断层:

上升——华山;下沉——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6.河流及水文特征:黄河的中游段(河口—旧孟津)、汾河(山西)、渭河(陕西)

河流多为外流河、流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结冰期短。

7.气候: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暖温带温度较高;降水:雨季较短,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春旱)

8.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多为次生灌木、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表黄土裸露。

9.资源:

①矿产:煤矿——神府、大同、朔州、西山、阳泉、晋城油气田——延长

②水能:(万家寨引水工程)三门峡、小浪底

③旅游:平遥古城、五台山、华山、秦始皇陵兵马俑、云岗石窟、壶口瀑布

10.河谷地区(渭河)的农业生产:

①优势:雨热同期、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光照充足,温差大

②制约因素:水资源短缺,春旱严重,寒潮,冬温较低

③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高粱、谷子

④主要经济作物:苹果、梨、桃、杏、柿子

11.工业生产:

⑴主要部门: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

⑵主要城市:太原、大同、西安、兰州

⑶发展方向:①充分发挥资源能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使这里进一步成为中国能源基地。②更新设备,提高质量,适当限制能源耗费,优化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

12.交通:陇海-兰新线、同蒲线、太焦——焦柳线

运煤线路:大秦线、神骅线、焦作——兖州——日照线

13.自然灾害:气象:旱涝、寒潮、沙尘暴

地质:地震、滑坡、泥石流

14.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15.国土整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⑴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度,地形坡度大。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度,植被覆盖率低。④土壤: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

⑵整治方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⑶基本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①农: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

②林:扩大林草栽种面积,营造防风固沙林、经济林、用材林,四旁绿化。

③牧:改善天然草场,减少载蓄量,轮封轮牧,保护草场

④矿:土地复垦,存放表土

⑷重要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资源开发

例:⑴山西省、陕西省成为国家重点能源基地的区位优势:

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临近消费区。

②面临的问题:山西以煤炭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十分单一;由于国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将改变过分倚重煤炭的局面;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破坏地表,加剧水土流失,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⑵山西省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加强勘探、开采,摸清资源的储量;依靠科技,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资源的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煤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建立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矿区复垦绿化工作,加强生态建设,治理环境污染;

例11、分析渭河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有利条件: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河流经过,灌溉便利。

限制性因素:冬季气温较低(最低气温低于0℃);年降水量较少(约600mm);春季易发生干旱。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位于四川东部,在巫山、大巴山、横断山、大娄山之间

1.位置:103°E110°E28°N33°N30°N——105°E)。

2.范围:北部秦岭、大巴山,南部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东部巫山

3.地形:我国第三大盆地。海拔500米以下,第二级阶梯、海拔最低的盆地“紫色盆地”。;盆地西部有岷江冲积而成的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之称

4.地势:周高中低

5.地貌:山岭环绕,内部低山丘陵起伏

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

侵蚀地貌:峡谷、瀑布

堆积地貌:出山口——山麓冲积扇(成都平原)

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6.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盆地内降水多。西部横断山区降水少。属于我国亚热带,积温在4500℃~6500℃之间,生长期240300天,日照数900l300小时。四川盆地太阳能最贫乏(由于盆地形状,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雨天较多,从而造成日照的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四川盆地冬季温度较同纬度高(冬季由于北部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受寒冷气流的影响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小,所以冬温高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气污染(酸雨)严重(盆地地形,空气不易扩散,容易出现逆温现象)。

7.河流及水文特征:金沙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川江,雅砻江

补给水源:降水为主、冰雪融水

水文特征:水位季节变化显著,水量大,流速快,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8.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9.资源:我国最大的天然气产地;攀枝花的铁钒钛;雅砻江上的二滩水电站;大渡河上的龚嘴。

旅游资源: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卧龙——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大足石刻

四川紫坪铺和宁夏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是集发电、灌溉、防洪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其中位于岷江上游的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扼岷江入成都平原之口,156米高的大坝,11亿立方米的水库库容,被比喻为成都人头上的一盆水。

10.农业生产:一年两熟。水稻,小麦,油菜,甘蔗,柑橘

成都平原——商品粮基地:

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盆地地形,冬季温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受霜冻影响小

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光照不足,山区面积广,平原面积小,耕地少。水旱灾害

11.工业生产:

①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工业

②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基地

③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

12.交通网:宝成——成昆、成渝、川黔线、襄渝、渝怀;川藏公路;成都航空港;重庆到宜昌川江通航;管道运输网

13.城市:

成都:位于成都平原,省会,宝成、成昆、成渝、达成铁路交汇

重庆: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嘉陵江、长江交汇处,水陆交通枢纽

14.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酸雨(①该地以含S量高的煤为主要的常规能源,燃烧后排放出大量的SO2等酸性气体。②地形闭塞,多逆温天气,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易形成酸雨。);水污染;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15.气象灾害:寒潮(较弱)、洪涝、伏旱、干旱。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16.国土整治——交通运输的建设

⑴当前存在的问题:运力和运量矛盾突出,区际铁路运输通道不畅,公路等级低,区内联系薄弱,对外国际交往不变。

⑵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因素:山岭环绕,内部低山丘陵起伏,地势高差大;地壳不稳定,地质灾害频发

⑶渝怀铁路:西起重庆,东至怀化

①渝怀铁路直插焦柳、湘黔、川黔和襄渝四条铁路干线形成的口字形地区。这个口字形地区由重庆、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湖南省市相邻的土地组成。

②修建渝怀铁路的重大意义:加强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交通联系。加快资源开发,振兴川、黔、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帮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等。

四川地理概况

一、位置: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27°N—34°N之间。

经度位置:大部分在100°E—108°E之间。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西部横断山区(属青藏高原):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地势崎岖(成因:①内力作用: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发生褶皱隆起。②外力作用:为亚热带湿润区,降水丰富,河流发育,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强。)

东部为四川盆地,盆地西部为成都平原(流水冲积而成,位于山麓冲积扇上),中部为丘陵,东部为平行岭谷区。

2、气候: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冬季由于北部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受寒冷气流的影响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小,所以冬温高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无霜期长。盆地内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

横断山区为“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高山气候,西部高原光能资源丰富。

3、河流:主要属于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金沙江及支流: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

水文、水系特征:年径流量大,水量季节变化大,夏秋为汛期,冬春枯水期,无结冰期;横断山区多幽深峡谷,落差大,水能丰富。

4、植被:大部分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部横断山区垂直地带性显著。

5、土壤:黄壤、红壤——分布在盆周山地的河谷,属于地带性土壤。

紫色土——分布在四川盆地,富含磷、钾,属肥沃的非地带性土壤。

6、资源:⑴水资源、水能资源丰富(原因:①为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②河流众多;③河流多流经高山峡谷区,落差大,水流湍急。)

⑵矿产资源丰富:攀枝花——铁矿(钒、钛磁铁矿);四川盆地——天然气;自贡——岩盐

⑶生物资源丰富(原因:①纬度较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②西部山高谷深,垂直地带性显著。)

7、自然灾害:⑴气象灾害:暴雨、旱涝、倒春寒。(成因与季风气候有关)

⑵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多发、西部高山区多发地震。

西部地震、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的原因:⑴该地区现代地壳活动、地震频发、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⑵高山峡谷相间,地势起伏大,受重力作用明显。⑶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促使滑坡、泥石流多发。⑷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严重。

四川盆地周围多滑坡、泥石流的原因:⑴盆地四周山地环绕,盆地区多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受重力作用明显。其余同上的⑶⑷

三、人文地理特点:

1、交通:

水运:宜宾以下的长江河段可四季通航。

陆运:已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的陆上交通网。

主要铁路:宝成线、成昆线、成渝线、达成线、内昆线。

主要高速公路:成渝、成乐、成南、成绵

空运: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五大航空港之一。

影响西南地区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不利:(1)西南地区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很大。①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分布广,脆弱的生态环境。②川、滇两省的横断山区,山河纵列、相间分布,且山高谷深,横断东西交通。③四川盆地,周围山地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④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林立,地形崎岖。

(2)本区地质构造活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多发。

有利:本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随着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必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

2、农业:

四川盆地

(1)发展条件:有利:①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②东部盆地内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小,土壤以肥沃的水稻土、紫色土为主。③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水利设施保证了旱涝从人,稳产高产。④劳动力丰富廉价。⑤消费市场广阔。⑥交通便利。⑦种植历史悠久,农业基础好。

不利:光照不足(原因:气候温润,空气湿度大,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的扩散,云雾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

(2)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

(3)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

(4)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水稻、冬小麦;经济作物——棉花、甘蔗、油菜

(5)主要水果:柑橘

横断山区的农业类型:立体农业

3、工业

发展条件:①矿产资源丰富(举例)。②水资源丰富。③水能资源丰富。④劳动力丰富且廉价。⑤交通较为便利。⑥四川是中国的科技大省和科教基地之一,有较强的综合科技实力和较高的科技研究开发水平。⑦三线建设奠定了四川雄厚的工业基础。⑧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政策上享受一定的优惠。⑨农业发达

主要工业中心:成都(综合性工业基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

4、旅游业:旅游资源:世界遗产①九寨——黄龙(自然遗产)②都江堰——青城山(文化遗产)③峨眉山——乐山(双遗产)④大熊猫栖息地

旅游活动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①环境污染②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③对背景环境的破坏④对文物古迹的破坏⑤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1)游览价值:①列出具体的旅游资源,②旅游资源是否具备比较高的审美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③考虑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④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2)市场距离:旅游地和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3)旅游资源所处的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4)地区接待能力包括配套设施、服务质量(5)旅游环境承载量。

5、主要城市:成都等

⑴分析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⑵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⑶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⑷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如比较成都、重庆的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⑸城市的合理规划。

6、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2)环境污染:水污染、酸雨危害严重。

1、水土流失的原因:(1)从地形上看,四川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起伏大,东部盆地四周山地环绕,内部多低山丘陵,地势起伏较大。(2)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较集中,(3)川西林区由于过量采伐,盆地内部农业开发历史悠久,陡坡耕种普遍,植被破坏严重。

措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2、酸雨严重的原因、危害

原因:(1)该地以含S量高的煤为主要的常规能源,燃烧后排放出大量的SO2等酸性气体。

(2)盆地地形,地形闭塞,多逆温天气,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3)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易形成酸雨。

危害:(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2)使土壤酸化,危在森林和农作物生长。(3)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

位于我国西南部,在横断山脉以东,雪峰山以西,四川盆地以南。包括云南东部、贵州大部

1.位置:100°E110°E23°N28°N(105°E,25°N穿过高原中部)

2.范围:横断山脉以东,雪峰山以西,包括云南省东部和贵州省大部

3.地形:高原,海拔1000~2000

4.地势:地面崎岖不平,西北高东南低(西江流向)。

5.地貌:石灰岩广布,流水的溶解侵蚀(溶蚀),形成多峰林、溶洞、暗河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高原面不完整;山岭间散布着许多小盆地(“坝子”),是当地主要的农耕区。

6.河流及水文特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西江上游(沿途将山地切割成许多峡谷,水能丰富)。

外流河,落差大,水量大,水能丰富,无结冰期,汛期长,含沙量小,

7.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积温4500℃~7500℃;受到来自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水汽影响,降水较多,集中在夏季,属于湿润地区;冬季由于昆明准静止锋的存在,昆明四季如春,贵阳多雨。生长期218365天,日照时数15002500小时。

云南西双版纳为热带季风气候。

8.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9.资源:

矿产:贵州六盘水煤,贵州铜仁汞;云南个旧锡,磷;广西平果的铝土;四川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云南动植物王国

旅游:丽江古城,西双版纳,石林、桂林山水、三江并流、滇池、洱海、黄果树瀑布、贵州茂兰

10.农业生产:

⑴优势:雨热同期,热量充足,无霜期长,适合作物生长

⑵制约因素:地处高原,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土壤较贫瘠,河水易渗漏(喀斯特地貌)

⑶发展方向:①立体农业,②特色农业——彩色农业:花卉、蔬菜、水果、优质烤烟等。

⑷云南发展彩色农业的条件: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如春,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土地价格低,劳动力价格低,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市场广阔。

⑸主要作物:水稻,油菜

11.工业生产:

⑴主要部门:钢铁、有色金属工业、纺织业、煤炭工业

⑵主要城市:昆明、贵阳、六盘水

⑶发展方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改组改造力度,巩固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西南地区的制造业;以食品工业为龙头,搞好农副产品加工,在培养、支持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发展民营企业。

12.交通运输:宝成—成昆、内昆、南昆、成渝、川黔、湘黔、襄渝、昆河

13.自然灾害:气象:洪水、干旱

地质:地震、滑坡、泥石流

14.国土整治——交通运输的建设

⑴.当前存在的问题:运力和运量矛盾突出,区际铁路运输通道不畅,公路等级低,区内联系薄弱,对外国际交往不变。

⑵.交通建设的重要性:西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地处内陆边疆,少数民族分布集中,发展交通意义重大。

⑶.解决措施

①加强区际、省际铁路出口通道建设。

②完善公路网的建设促进经济联系和协作。

③通过河道整治和港口建设,发挥水运潜力,实行水陆联运。(三峡工程建设减轻了襄渝铁路的压力,解决运输和运力之间矛盾等,加强区际联系)

④建设对外国际通道,发展外贸和边贸。修建滇缅铁路、公路等,解决对外交往不便的问题,促进区域国际合作。

⑤重视援藏公路建设,建青藏铁路。

⑷.有利条件:①丰富的矿产资源、丰富的能源资源——有色金属矿、四川天然气储量全国首位、水能70%、贵州为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②丰富的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少数民族风情;③漫长国境线,发展边境贸易;④丰富的农林资源——四川盆地“天府之国”、云南“动植物王国”,滇南谷地是我国热带作物基地,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等

⑸.大西南交通建设障碍:

自然: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多样(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多峰林,溶洞、暗河)。气候湿热。深居内陆。

社会经济:经济基础薄弱,沿线人口稀少,远离经济发达地区,毗邻国家经济落后。

⑹.具体工程:

①出海公路:成都—贵阳—南宁—北海(过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两广丘陵)

②泛亚铁路:昆明—新加坡

使云南和东盟各国拥有一条贸易通道,缩短我国内陆省分南下印度洋的距离,有利西南地区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交往与合作,促进西南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快西南地区脱贫步伐。

③南昆铁路意义:南宁—昆明

ⅰ.加快区域开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a.把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加快西南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b.有利于加强同沿海地区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带动西南经济的发展。

c.加快货物流通,商品交换,促进市场发育,商业繁荣。

d.促进当地第三产业、商业、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对人、财、物、信息、资金的吸引和集聚作用。

ⅱ.利于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ⅲ.利于加快大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ⅳ.巩固国防建设,保卫祖国边疆。

⑺.归纳: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加强区域联系。

②加速区域开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③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扩大。

④加强区域联系,促进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

⑤利于民族团结和国防安全。

1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势高差大,地貌形态奇特,盆地(坝子)面积小,水热及煤、铁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民族多、分布广。分析云贵高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条件及其对策。

优势:①盆地(坝子)内地形平坦,利于农业发展;②水热资源丰富,利于农业发展;③水力资源丰富,利于发展水电;④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生物资源丰富,利于发展多样化农业;⑤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独特,利于发展旅游业;⑥矿产资源丰富,利于发展采矿、冶炼和深加工工业;⑦地处边陲,毗邻东南亚,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劣势:①地形崎岖(起伏大);②平原面积小;③交通不便;④经济发展水平低;⑤地质灾害频繁;⑥石漠化较严重。

对策:①大力发展交通;②加强与周边地区(或与国内外)经济联系与合作;③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丰富水力、矿产资源),发展水电、采矿和深加工工业;④大力开展农业多种经营;⑤大力发展旅游业。

4、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而严重的原因

地处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灾害;

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加上全球气候异常,多气象灾害;

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加剧自然灾害发生;

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分布不均,灾害造成的损失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6、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山区面积广大,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不恰当的工程建设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2建设南昆铁路的意义:

1)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交通意义或地域联系意义)

2)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南昆铁路的修建解决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了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喀斯特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②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区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旅游热线,使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喀斯特地形,少数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等),并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3)政治意义

南昆线的建设,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4)战略意义

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南昆铁路穿越在西南边疆,在战时对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西起巫山、东抵海滨,沿长江东西延伸成宽窄不等的狭长形

1.位置:110°E122°E28°N34°N,(115°E,30°N穿过平原中部)

2.范围:湘、鄂、赣、皖、苏、沪、浙,长江中下游平原

3.地形:河流冲积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

4.地势:地势平坦、低平,长江三角洲在10米以下

5.地貌:东西狭长,宽窄不一,河湖密布,水乡泽国。外力作用以流水沉积为主——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6.水文特征:河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沅江、湘江、赣江。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

长江及其支流——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汛期长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中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因此,我们可以在中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长江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终年流量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

7.气候: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为0℃以上,生长期220~300天,日照时数在1500~2000小时。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1000㎜,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属于湿润地区

6月中下旬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梅雨”天气,78月份受副高的影响形成伏旱。

8.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9.资源:

矿产:湖北江汉油田、大冶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江西德兴的铜矿、大余的钨,秦山核电站。

水能:三峡、葛洲坝、隔河岩、五强溪

旅游: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六朝古都南京、秀丽的黄山、庐山、三峡,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此外,楚文化遗址、三国遗迹、葛洲坝水利枢纽、浙江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

10.农业生产:

优势:气温高、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工业力量雄厚。

制约因素:台风、洪涝,78月份的伏旱

主要作物:水稻,油菜、茶叶、棉花

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是商品粮基地

江汉平原、长江沿江滨海平原是商品棉基地

11.工业生产:以沪宁杭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中南京的石化、杭州的轻纺工业为突出;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上海、南京、杭州

(2)特点: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大型工业基地

(3)发展条件:水陆空交通方便、工农业基础好、市场广阔、科技发达,但能源、矿产缺乏

(4)工业部门: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5)发展方向:今后将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12.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长江中下游工业带(上海、南京、杭州——综合工业区;武汉——钢铁、轻纺;湘、赣地区——有色金属工业)

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

第—、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长江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东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沪线、沪杭线、京九线、京广线、汉丹线、成渝线等多条铁路干线、公路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我终于,区位条件十分优势。

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生产部门,通过众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体。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易经翻译经济增长

13.自然灾害:气象:洪水、台风、干旱、寒潮

地质:滑坡、泥石流、地震

14.交通线:京沪、京九、京广、焦柳、汉丹、长江黄金水道

15.城市:上海、南京、武汉、杭州、长沙、合肥、南昌

16.生态环境问题:酸雨、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湖泊等湿地减少、森林减少、石漠化、旱涝灾害、滑坡泥石流、

17.国土整治——河流的综合治理:防洪是首要任务

⑴洪水产生的原因:

自然:①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②气候异常时③

人为:①中上游山区植被破坏,失去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导致水土流失,河湖淤积,排洪不畅;②中游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峰能力减弱

⑵措施:①兴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固江防大堤②修建水库,治理荆江河段③建设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④中上游山区退耕还林还草,中游退田还湖。

例1: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荆江段)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上流干流和中游南北支流同时进人汛期,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例4:荆江河段:

成因:流经平原地区,流速变缓,河道弯曲;河床泥沙淤积严重,人工筑堤束水,也有地上河现象,河流有溃堤危害;流域广,支流多,流经湿润地区,干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流量大。

对策:上游修建水库(三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修分洪、蓄洪工程;对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加固堤坝。

1三峡工程

(坝址——处于上游山区转入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在此兴建三峡水库,库容量大,但淹没损失小;可控制上游全部来水、来沙,减轻中下游的洪水损失)

1意义: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水电代替火电,减少矿物燃烧的污染);航运(水位提高,险滩消失,改善川江航运条件;节约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促进东西部物资流通;减轻铁路运输压力);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2社会经济效益:

①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问题;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③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该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④未来全国统—大电网的中心主导电站,提高全国电网的运输质量和效益。⑤有利于提高长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3环境效益:

有利于中下游——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的防治。③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⑤调节局部气候。⑥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

对库区不利——①淹没土地耕地②移民中产生新的环境问题③可能诱发地震④库区和库尾泥沙淤积⑤三峡自然景观破坏⑥蚊虫孽生,影响人体健康⑦影响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中华鲟、白鳍豚)生存环境

4对长江三角洲影响:

不利影响:长江三角洲长速减慢;长江口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长江河口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

有利影响:河口淤泥减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有利于改善长江水质(泥沙减少,枯水期)

5措施:上游修建水库(三峡);中上游山区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建设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保持水土;修分洪、蓄洪工程;对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加固堤坝;中游退田还湖。

⑴.水能开发条件分析

流量:与气候、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由河流的位置判读)

落差:与穿越等高线或位于阶梯过渡处有关

坝址:与地质、地貌有关——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盆地、洼地形成的水库库容量大);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库水渗漏);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考虑水源是否充足。

资金:一般投入很大,要有经济实力支撑

技术:要求较高

环境:开发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淹没情况、人口迁移情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评价性语言:水能资源是否丰富;是否有适宜的坝址;是否有资金投入;技术水平。

上海

1.位置

⑴纬度位置:31°N,121°E附近

⑵海陆位置:长江入海口处,北临长江;南至杭州湾.东临东海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3.地貌:河流冲积而形成的河口三角洲

4.河流:长江,黄浦江

5.组成部分: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长江三角洲

6.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集中,雨热同期。积温在4500~6500度,降水量大于800

7.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8.资源

⑴水资源: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⑵海洋资源:濒临海洋,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如:舟山渔场(浙江省)

9.农业生产

⑴优势: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捷的交通,广阔的市场,广阔的经济腹地,工业力量雄厚,农业技术发达

⑵制约因素:人口众多,用地紧张,耕地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台风、伏旱的影响

⑶主要农作物:一年两熟;水稻、油菜、棉花

10.工业生产

⑴主要部门:电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加工工业,棉毛纺织工业

⑵发展方向: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生态建设

11.自然灾害:台风,洪涝,干旱,寒潮

12生态环境问题:近海城市海水入侵现象严重、近海海域污染严重

13.上海市之最

城市职能

经济腹地的含义

经济腹地的范围

成为最大的原因

商业中心(最大)

周围商品来源及销售区

上海附近的闽、赣、皖、苏、等省,长江沿岸、沿海省市

上海具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经济发达的广阔腹地

港口—上海港(最大)

商品、货物通过港口集散的区域即港口的服务区域

川、渝、鄂、湘、赣、皖、苏、沪等

①是长江三角洲上的一个河港,也可看作海港;②它的经济腹地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③上海港以上海为依托

城市(最大)

城市经济联系和经济影响涉及的地区

华北、华南、西南、甚至西北等地区

人口规模、经济规模最大

14.国土整治——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建设城市新区

⑴上海市的发展

优势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广阔的经济腹地,高素质的劳动力,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优越的自然条件。

上海的自然条件:上海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设投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降水丰富;有长江和黄浦江流经市区,淡水充足。

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规模扩大,人口规模也讯速增加,用地规模扩大,以前以黄蒲江沿岸为依托,向西、南、北三个方向延伸。

⑵上海市面临的城市问题及解决措施:a、道路狭窄,交通拥堵b、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c、住房紧张d、用地紧张e、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

解决措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治理和保护环境,增加绿地面积。

●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开发:

﹡开发意义: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

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

面积:相当于旧城的2倍;

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

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

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航道;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例3、沪宁杭工业基地(以加工工业为主的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为中心,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工业体系,电子和通讯等高精尖产业发展迅速;钢铁、汽车、造船、石化、纺织、电子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区位分析:

(1)位于长江的入海口、我国大陆沿海的中间位置,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技术较为先进;经济腹地宽广;国际、国内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工业历史悠久,经济实力雄厚,工业协作条件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农业发达,农副产品充足等。

不足:能源、矿产资源缺乏(以加工工业为主);人多地少,土地、运力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面向国际市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耗能少、轻型、高精尖的自主创新产品,产品结构轻型化;以浦东开发为契机带动长江流域进一步发展。

3.我国主要的核电站:

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核能巨大、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6.西气东输工程

路线:主干管道西起塔里木的轮南油田,向东经甘、宁、陕、晋、豫、皖、苏、东至上海。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城市:轮南、吐鲁番、哈密、靖边、郑州、淮南、南京、常州、上海。

条件分析:利——有资源和技术保证(塔里木盆地是主要气源,长庆油田是补充气源);市场需求大。弊——地形:经过二级阶梯,地势起伏大,地貌复杂;河流:途经多个大河流,工程艰巨;气候:经过西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态环境脆弱。

意义:

影响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经济

①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②加快利用天然气步伐,推动化工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④增加就业机会

①为东部地区提供能源,缓解能源紧张压力,促进经济发展;②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结构调整;③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

①推广民用天然气,改善大气环境;②缓解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

问题及其影响:管道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

7.西电东送

北线:山西内蒙古(火电)、黄河上游(水电)—→京津唐工业基地;

中线:三峡(水电)—→华东地区;

南线:红水河(水电)、六盘水(火电)—→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影响:对输入地——①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②改变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对输出地——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东部工业西移,缩小东西部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④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东南丘陵

1.位置:20°N28°N110°E120°E

2.范围: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雷州半岛以北,云贵高原(雪峰山)以东,东临台湾海峡。湘赣闽粤桂等省。

3.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多样。南部有珠江三角洲。有众多的名山大川

4.地势:山丘盆谷交错分布

5.地貌:地表侵蚀切割严重,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

6.河流及水文特征:湘江、赣江、闽江、珠江及其支流。多为外流河,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7.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原因:东面和南面濒临海洋,深受季风影响。

8.植被:亚热带常绿阔林

9.资源:

矿产:锑矿—湖南锡矿山,铅锌矿—湖南水口山,钨矿—江西大余,铜矿——江西德兴

水能:水能丰富,可以发展小水电。珠江的岩滩、天生桥、龙滩水电站

旅游:湖南有张家界,福建武夷山,广东鼎湖山,革命老区井冈山

10.农业生产:

优势: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好,生物品种丰富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地形多样,具垂直分异,有利于发展立体农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灌溉;土地类型多样。

制约因素:①季风不稳定,气象灾害频繁,春季低温阴雨,夏季干热,对作物生长不利。②农业所利用的生物资源单一。③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分割侵蚀严重,开发难度大,④红壤肥力低

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柑橘、茶叶、毛竹、油茶等

珠江三角洲:①为商品粮基地;②基塘农业,新颖的混合农业

11.工业生产——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各城镇

2)特点:轻工业为主综合工业基地

3)发展条件:劳动力丰富,工农业基础好,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地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4)主要部门:家电、食品、服装、玩具制造等

5)发展方向:结构轻型化,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等

12.城市: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福州、南宁

13.交通运输:京九、京广、焦柳、浙赣、湘黔、南昆

港口:广州、厦门、汕头、福州

14.自然灾害:气象:洪涝、台风、干旱

地质:地震、滑坡、泥石流

15.生态问题:水土流失、酸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减少、石漠化、旱涝灾害、滑坡泥石流、城市汽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近海城市海水入侵现象严重、近海海域污染严重等。

16.国土整治——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

1)综合开发(调整产业结构、走产业化之路、多种经营)

目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日益繁荣

意义:有利于低山丘陵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有利于丘陵山地某一种自然资源的多方面或多层次利用

措施:①走立体农业的道路(典型代表: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

立体农业布局:“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从丘上到丘下:用材林——经济或毛竹——果园或人工草地——农田——鱼塘

土地利用结构模式:以林果为主

②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典型代表:河南省商丘县)模式:

初级产品生产——优势资源——区域产品加工基地

2)生态建设:①生态问题:水土流失

②原因:植被破坏,能源短缺

③措施:封山植林

④解决能源措施: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技术革新,使炉灶大大节省燃料;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3)红壤的改良:施用石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种植茶树、衫木、马尾松等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闽江的水文特征: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水能丰富。

5、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一般出现在夏季);海域相对封闭;静水;静风。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海洋开发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造成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例1:南方低山区农业发展条件评价

气候——优势: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且配合较好

问题: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春季低温阴雨,盛夏干热少雨(伏旱)

生物——优势:生物品种丰富多样,产出能力较高

问题:利用单一,经营粗放

土地——优势:垂直分布,类型多样

问题: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红壤)

水资源——优势:水资源丰富,利于灌溉发电

问题:对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利用难度大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源丰富;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与海港,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等

开发途径——综合开发:

①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多种资源的利用,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②进行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围绕某种优势农产品,发展与之相配合的加工业,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③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改良红壤;搞好水利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

15.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对区内所有的产业活动):

地理位置;

自然条件(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资源条件(农业资源、水力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

劳动力条件(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交通条件;

市场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工农业基础);

国家政策和开放程度(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额);

其他条件(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等带来的资金、就业机会、辐射带动作用)。

例2:渔场的形成条件

(1)大陆架宽广:水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生物光合作用

(2)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

(3)温带海域:水温适宜,冬季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

(4)寒、暖流交汇:海水发生搅动,营养盐类丰富

(5)上升流海区: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形成渔场。

例4、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工业部门以服装、电器、电子元器件、装配、玩具等为主)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靠近港澳、地处侨乡便于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海陆交通便利;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矿产资源不足

发展: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外引内联,开拓国际市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发展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

海南岛

1.位置:19°N,110°E穿过中部。(20°N处为海口,18°N处为三亚)

2.范围:我国南部边陲,四面环海,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省雷州半岛相望

地理区位优势:①位于我国华南、西南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又是开发南海海洋资源的基地;②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珠江三角洲,外邻东南亚;③处在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靠近国际深水航道,海运交通位置重要。

3.地形: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

4.地势:中高周低,呈环带状

5.地貌及成因:环形层状地貌,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

6.河流水文特征:外流河,水量丰富;河流短小,流速快,水能丰富;含沙量少;无结冰期。

7.气候: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8.植被: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

9.资源:

矿产:石碌铁矿,莺歌海盐场(山地背风坡,降水少,蒸发旺盛,有宽阔的海滩,有利于晒盐)

水能:适宜发展小水电

海洋资源优势:①海洋生物资源和渔业资源丰富,宜于发展捕捞、养殖和旅游观赏。②油气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海南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域环境良好、阳光、海滩以及热带风光以及民族风情具有独特的魅力。五指山、天涯海角

10.农业生产:中部发展热带农业。

农业发展优势:地处热带,为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暖,光热资源充足,雨热同期,降水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田终年都可耕种,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

农业发展不利条件:冬春季节低温,不利于作物生长,夏秋季台风破坏严重。

主要农作物:水稻

热带水果:菠萝、龙眼、芒果、香焦、荔枝

经济作物:天然橡胶、剑麻、椰子(分布于东部沿海,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平原面积广)。可可、咖啡、茶叶、胡椒、

11.工业生产:

主要部门:油气化工、汽车制造、化纤纺织、饮料食品、医药、浆纸、建材

发展方向:①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②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③建成以港口加工区和重化工业为依托的西部工业走廊,发挥带动辐射作用;④发展新型旅游业;⑤进行海洋环境保护

12.主要城市:海口三亚

13.灾害:台风、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

14.交通运输:粤海铁路通道的建成(起止点是湛江和海口)

【背影材料】200317日上午1055分,首列货物列车开下轮渡登上海南岛,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条跨海大道通——粤海铁路通道正式开通,海南从此结束了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

⑴在轮渡、隧道和架桥三种跨海方式中,妈妈我爱你作文运输效率最高的是架桥,技术难度最小的是轮渡,经济投资最少的是轮渡,建设工期最短的是轮渡。

⑵粤海铁路通道跨过的水域是琼州海峡,属于我国内海

⑶简述修建粤海铁路的重要意义。

对促进海南省、雷州半岛等地的经济发展及海南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加快我国南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⑷为进一步促进海南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你认为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充分发挥海南的政策、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的新兴工业省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同时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5、海南岛的优势分析:

地理区位优势:

①位于我国华南、西南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又是开发南海海洋资源的基地;②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珠江三角洲,外邻东南亚;③处在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靠近国际深水航道,海运交通位置重要。

资源优势:

气候资源——地处热带,光照充足,夏长冬短;

热带物种基因库;

海洋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丰富。

政策优势:成立经济特区;成立海南省。

16.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

1)合理布局产业:①海岸带是开发的重点,大力建设港口,推进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②丘陵和台地环带发展热带农业;③山地丘陵带保护好植被,发展旅游和特色工业。

2)发展特色经济:

发展特色工业——以港口加工区为依托,发展重化工业、生态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形成西部工业走廊

发展热带农业基地——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和全国各地来海南的育种基地;发展优势品种种植和出口创汇农业。

发展海洋事业——养殖、捕捞、加工出口;

发展旅游事业——热带海滨、岛屿、少数民族风情。

3)环境保护:①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污染排放,加强污染物处理;②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减少和杜绝人为破坏环境问题;③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台湾

1.位置:120°E122°E22°N26°N(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南部)。

2.范围:北临东海,东北接琉球群岛,东临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最近仅130公里。全省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战略上,素有我国“七省藩篱”之称。

3.地形:以山地为主,台湾岛约有三分之二为山地,西部有较宽广的平原,东部山岭直抵太平洋沿岸。中央山脉、玉山山脉、雪山山脉、阿里山脉和台东山脉(又称海岸山脉)是岛上的五大山脉。这些山脉的走向为东北——西南向。

4.地势:东高西低

5.地貌:高山多集中在中部偏东地区,就形成了东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

6.河流及水文特征:全岛最长河流为浊水溪,长为186千米。河流量大,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河流流程短,水流急,水能蕴藏量大。

7.气候: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8.植被:森林为主,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森林(纬度低,海拔高)

9.资源:①矿产:煤矿(台北)石油(台中)铜矿、硫磺矿(基隆);②布袋盐场;③旅游:日月潭

10.农业生产:

优势:①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且配合较好。

②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量。

③土地类型多样,台湾西部平原土壤肥沃。

④水资源丰富,可用来灌溉。

制约因素:受气象灾害影响大(台风);山地多,平原小,耕地面积小

主要作物:水稻、甘蔗、香焦、菠萝、茶叶

台湾盛产大米,有“海上粮仓”之誉;

盛产蔗糖,有“东方甜鸟”之称;

盛产茶叶,其中冻顶乌龙茶,驰名中外;

盛产水果,香焦、菠萝、柑桔、荔枝、龙眼、木瓜、柚子、批杷、芒果、椰榄、槟榔、椰子等,一年四季不断,因而素有“水果之乡”之称;

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号称“森林之海”;主要的树种为樟树,盛产樟脑,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11.工业生产:主要部门:农产品加工工业、纺织工业、电子电器工业、食品加工工业、石油化工工业、钢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主要城市:台北、高雄、基隆

发展方向:进入20世纪60年代、利用区位优势、廉价劳动力优势,吸收外资,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

12、自然灾害:气象:台风、暴雨

地质:火山、地震、滑泥石流

内蒙古高原

1.位置:40°N45°N95°E120°E

2.范围: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大安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长城以北,蒙古国以南地区。

3.地形:以高原为主,我国的第二大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包括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贺兰山、阴山、祁连山(100°E38°N

4.地势: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5.地貌及成因:地面平坦,土地荒漠化严重

外力作用:风力作用强烈。

6.河流及水文特征: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内流河、水量小、含沙量小、汛期短,出现在夏季,冬季有断流现象。

黄河上游河段,冲积成宁夏平原(106°E38°N),该河段有凌汛现象;河套平原(108°E42°N)。

7.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贺兰山以东为半干旱区,贺兰山以西为干旱区,属于中温带,自东向西降水减少。

8.植被:自东向西: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9.资源:

矿产:白云鄂博(铁、稀土);霍林河、准格尔、石嘴山(煤);金昌(镍);玉门(石油)

水能:青铜峡水电站

旅游: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10.农业生产:畜牧业、旱作农业

⑴优势:①气候温和,草原茂盛,草场优良,适宜发展畜牧业。②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有黄河水源灌溉、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夏热)、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发展灌溉农业,被称为“塞外江南”。③河西走廊(40°N95°E~100°E)有祁连山冰雪融水的灌溉,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夏热),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⑵劣势: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加剧,土地次生盐渍化严重。

⑶主要农业物:春小麦、甜菜,畜产品:三河牛、三河马、滩羊

11.工业生产

主要部门:重工业、有色金属工业

工业城市:包头、呼和浩特

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资源,能源优势,加快发展原材料加工、煤矿、钢铁及乳畜产品加工工业。

12.交通:京包——包兰线

13.自然灾害:地质:地震;气候:寒潮、干旱、沙尘暴

14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

15.国土整治——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进而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⑴分类:①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塔克拉玛沙漠)

②人类活动造成的荒漠(科尔沁沙漠、乌兰布和沙漠)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科尔沁沙地,内蒙古后山区)

沙质草原过度农垦,固定沙丘活化,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

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干旱绿洲边缘地区(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河西走廊)

过度樵采,造成绿洲边缘沙丘活化,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塔里木河下游,石羊河下游)

水资源利用不当,上游超量用水,过度开发、樵采,沙丘活化

临近城镇,工矿开发区(内蒙古东胜、准葛尔煤田)

不重视环保,水源污染,植物破坏,弃土弃渣,呈线状分布,小而分散

⑵分布

⑶成因

①自然:深居内陆,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少雨,大陆性特征显著;多大风;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沙质沉积物广布;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②人为:

a.过度樵采:典型地区——能源缺乏地区(鄂尔多斯地区)

b.过度放牧:典型地区——半干旱草原地区,绿洲边缘

c.过度开垦:典型地区——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

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鼠害;蝗害。

人口增长过快,经济贫困落后;

⑷防治

①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的性质,采用因地制宜措施、求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②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建立防护林);设置沙障等工程措施;合理放牧(降低载畜量,轮封轮牧);小流域综合治理。

⑹治理典型——宁夏中卫县沙坡头(防御风沙侵蚀包兰铁路)

①工程固沙:草方格沙障增加表粗糙程度,消减风力,截留水分,提升水分

②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钻孔深栽

③小流域综合治理

例4、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内蒙古草原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例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自然区位因素:光热充足,日较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蒸发强烈,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问题比较严重;风蚀作用强,荒漠化比较严重。(降水少、多风沙、土地盐碱化——引黄灌溉、营造防护林、科学排灌)

河西走廊

2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甘肃省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经济。(可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方面回答。)

农业:利用河西走廊热量、土地资源和祁连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或巩固西北地区商品粮棉基地的优势地位);保护水资源(或节约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工矿业:利用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以镍为主)和能源(黄河上游的水能、石油以及风能、太阳能)发展有色金属、石油和电力等支柱工业;防治三废污染。

交通:利用兰州铁路枢纽以及地处“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交通区位优势,带动经济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交通线路设施和运量。

旅游:利用“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保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环境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

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与昆仑山之间

1.位置:75°E90°E35°N42°N85°E40°N穿过盆地中部)

2.范围:南部昆仑山、阿尔金山、北部为天山(山中有断陷盆地吐鲁番(90°E43°N));我国最大的盆地,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3.地形: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

4.地貌特征:周围高山环绕,内部平坦,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

5.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全年降水较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

该盆地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盆地中心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属于暖温带,积温在32004500之间,生长期170218天,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

6.地貌及成因:盆地地形,沙漠广布

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侵蚀地貌:戈壁、裸岩荒漠。堆积地貌:沙丘(荒漠地区典型的景观、沙丘的缓坡表示风的来向)。

7.河流及水文特征: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补给水源: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水文特征:流量小,汛期在夏季,冬季有断流现象。沿途河水被大量蒸发、下渗,使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消失。

8.植被:地表景观为荒漠和荒漠草原。耐旱植物,具有根长,叶小,退化成刺的特征

9.自然资源: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太阳能、风能

10.农业——山地牧业和绿洲农业

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南疆商品棉基地(夏季高温,地形平坦,有适宜棉花生长的沙质土壤;降水少,日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塔里木河的灌溉)

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不足;蒸发强烈,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表风蚀作用强烈。

农作物以冬小麦和棉花为主,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11.工业:西气东输源头——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

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促进加快天然气利用的步伐,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③推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对西部生态的影响:

利:改变西部用能结构,缓解植被破坏的压力。

弊:沿途生态脆弱.水土保持尤为重要。

12.交通:南疆铁路的修建(库尔勒~喀什)沿着天山的南麓绿洲区修建

13.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盐碱化、水资源短缺

14.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干旱、寒潮

地质灾害:地震

15.国土整治——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内流河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

人为原因:①中上游开荒,无节制引水,导致下游水量急剧减少②中上游人口增长,生活、工业用水加剧

措施:①合理分配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哩

②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喷灌、滴灌等措施,节约用水。

③严格控制高耗水型工业和重污染工业。

16.邻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

例:我国西北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冬季断流);(径流)年际变化小;(径流)有明显的日变化;从上游到下游流量逐渐减少;水能不丰富。

或: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短小,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成因:深居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

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

位于新疆北部,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

1.位置:80°E90°E42°N50°N85°E45°N穿过盆地中部)

2.范围:南部天山,北部为阿尔泰山,天山西侧有伊犁谷地,天山中部有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

3.地形:盆地,海拔500米以上,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4.地貌: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

5.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30℃~–10℃。西北有缺口,可以接受到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相对湿润。天山北麓降水多,成为半干旱地区。属于中温带,积温在1600~3200℃之间。生长期为100160天,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准噶尔盆地冬季温度低,盆地积雪,由于雪面反射和日照不强,近地面温度低,形成逆温现象,污染物不易扩散。

6.河流及水文特征:外流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北冰洋

内流河:伊犁河—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

补给水源: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水文特征:流量小,汛期在夏季,冬季断流,沿途河水被大量蒸发、下渗,使河水量减少,甚至消失。

7.植被:耐旱植物——胡杨、骆驼刺

8.资源:克拉玛依油田、太阳能、风能

9.农业生产:山地牧业和绿洲农业

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有良好的山地牧场。

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降水少,水资源短缺,风蚀作用强烈,热量不足,蒸发强烈,土壤次生盐渍化。

农作物:春小麦甜菜

10.工业生产:在石油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石油化学工业

11.交通:兰新线、北疆线。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

12.城市:乌鲁木齐——天山北麓,新疆省会

补充资料

1.天山位于43°N

2.吐鲁番盆地位于(93°E43°N)附近,盆地中的艾丁湖是我国陆地表面的最低点。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山地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变干热,晴天多,日照强烈,沙漠热容量小,增温快。)

3.中哈输油管线(哈萨克斯坦阿塔苏——阿拉山口)

4.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由于云量少,光照资源丰富,气温日较差大,易于糖分的积累。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阿尔金山与祁连山、昆仑山之间

1.位置:90°E——100°E36°N——38°N38°N95°E穿过中部)

2.范围:西起阿尔金山,东北到祁连山,南达昆仑山、巴颜喀拉山

3.地形: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

4.地貌及成因:内陆高原荒漠盆地,东部多沼泽、盐湖

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侵蚀地貌:戈壁、裸岩荒漠。堆积地貌:沙丘、沙垄。

5.河流及水文特征:内流河,多季节性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小,汛期在夏季,冬季有断流现象。沿途河水被大量蒸发、下渗,使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消失。

6.气候:高原气候——严寒、冻土广布

7.植被:荒漠、草原,其中草原分布在河流两侧雨水多的地带

8.资源——聚宝盆:油气资源:冷湖、花土沟;矿产资源:察尔汗盐矿、茫崖(石棉)、锡铁山(铅锌)、鱼卡(煤矿铬矿)旅游资源:青海湖鸟岛(5月)

9.农业生产:河谷农业——湟水谷地(河谷地区温度较高)

优势: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长,温差大,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果实营养物质多

劣势:耕地资源少,冻土广布,土壤肥力低,为沙质土壤,气候干旱,气温低,灌溉水源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主要产品:牦牛,青稞

10.工业生产

部门:钢铁工业、冶金、石油化工

城市:西宁、格尔木

发展方向

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加工

②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推进防沙治沙和草原保护

③发展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④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

⑤加快科教和人才开发,推进科技创新

11.自然灾害:沙尘暴、干旱

12生态环境问题:土壤次生盐渍化、风沙灾害等。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

位于我国西南部,在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

1.位置:80°E——103°E28°N——40°N(28°N有雅藏布江谷地)

2.范围:横断山以西,喜玛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西藏、青海,四川西部。

3.地形: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面积大,高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4.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5.地貌:高原面起伏和缓,多雪山、冰川,冻土广布。

6.河流及水文特征: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为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主要河流:雅鲁藏布江,黄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7.气候:高寒的高原气候。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东南部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夏半年有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进入。

8.植被: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出现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9.资源:太阳能(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能见度好,太阳辐射强烈,晴天多,云量少,日照时间长,太阳有效辐射多)、地热能(羊八井是我国最大的地热汽田,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水能(落差大,水量大)、风能

旅游:原始的高原雪域风光;独特的藏族文化(藏传佛教、民族风情)。布达拉宫、大峡谷(95°E28°N)、原始自然景观

10.农业生产——河谷农业、高寒牧业

雅鲁藏布江谷地

优势:大气洁净,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河谷地区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

制约因素:热量不足、海拔高、土壤贫瘠、冻土广布

主要作物:青稞(小麦、豌豆)

11.工业生产:

工业部门:钢铁、纺织

主要城市:西宁、拉萨、林芝

12.自然灾害:气象:干旱、高寒、冻土;地质:地震

13.国土整治——交通运输的建设:青藏铁路

制约因素:

自然:地形与地质条件复杂;冻土与湿地广布;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生态环境脆弱。

社会经济:地处西南边疆,邻国经济落后,内陆腹地经济落后,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沿线人口稀少,生活不便。

意义:①建设青藏铁路,将完善路网布局,利于改善交通条件。②建设青藏铁路,利于同其他区域建立经济联系;利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或投资环境);将对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其优势资源得以更充分发展。利于调整产业结构;③建设青藏铁路,也是加强国内其他广大地区与西藏联系,促进西藏族与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利于促进民族团结。④建设青藏铁路,还是开发青海、西藏两省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两省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⑤建设青藏铁路,更是改变目前西藏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从根本上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长远需要。

1、地表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强度、日照时数

(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即纬度);天气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势;空气密度。

2)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长;②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天气状况。

例: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

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③晴天多。

四大地理区域的比较(表一)

名称

位置和范围

划分依据

主要特征

北方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淮河(34°N)以北,东临渤海、黄海。

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

面积占全国的20%,人口占全国的40%,人口密度大,汉族占绝大多数。

其它:见表二

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34°N)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

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自治区)

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

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占全国的55%,人口密度大,汉族占大多数。

其它:见表二

西北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祁连山以北。

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北部和甘肃西北部

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面积占全国的30%,人口占全国的4%,其中汉族占23

地形主要以高原、盆地、山脉为主。有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天山、昆仑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降水量少,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种植业以灌溉农业为主,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水稻、棉花、长绒棉、甜菜、瓜果等

矿产丰富,煤、石油、稀土储量大;包头的钢铁工业、玉门和克拉玛依的石油工业、兰州的石化工业、金昌的有色金属工业。

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本区开发的首要任务

青藏地区

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祁连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在这一环境中,地形、水文、农牧业、资源都具有独特性

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

“高”和“寒”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以畜牧业为主,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河谷地带,水热条件较好,分布着河谷农业。

能源丰富,尤其是太阳能、地热资源和水能丰富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地理特征比较(表二)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

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大致位于34°N以北。

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南,东临黄海和东海,南临南海;大致位于34°N以南。

地形特征

①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面积广阔。

②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等。

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而分散。

②主要地形区有:东部有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平原、丘陵交错分布,西部有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南部有珠江三角洲等。

气候特征

①属温带季风气候。

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③主要气象灾害有:春旱、多风沙;夏季洪涝;冬季寒潮、冻害。

①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有小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

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③主要气象灾害有:夏季洪涝、伏旱;夏秋季节台风;冬季寒潮霜冻、春季低温冷害

农业生产

①以旱田为主的种植业发达;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林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②是我国小麦、棉花、甜菜、花生、大豆、高粱、玉米、谷子、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区。

③旱涝、盐碱、风沙灾害是本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主要措施是兴修水利、科学排灌、营造防护林。

①以水田为主的种植业发达,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木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②是我国水稻、小麦、油菜、茶叶、甘蔗、天然橡胶、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

③淡水渔业发达

④洪涝、干旱灾害和台风侵袭,以及贫瘠红壤的改良、防治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自然资源

本区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丰富。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华北等油田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工业基地;辽宁鞍山、河北迁安有铁矿;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

矿产资源种类多,有色金属矿和水能资源丰富。

工业生产

①重工业和能源工业占重要地位。

②主要工业区有:

A以沈阳、鞍山为中心的东北重工业基地。

B以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

C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D陇海沿线工业地带。

①轻工业、有色冶金工业和出口加工业占重要地位。

②主要工业地带有:

A长江沿江工业地带;

B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

主要城市

北京市

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距天津新港150千米。

文化历史悠久,是著名的古都之一,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迹。目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上海市

位于长江入海口处,居我国沿海航线的中间位置。目前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商业中心,最大的工业基地和最大的港口。今后将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

三大自然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利弊条件(表三)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东部季风区

1南北跨纬度大,自然条件多种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几乎世界上所以作物都可以种植。

2平原面积大,耕地比重大,土壤肥沃,适于种植业的发展。

3光热条件好,降水比较丰富,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

4河湖众多,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比较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灌溉水源。

1广泛分布着涝洼地、盐碱地、沙荒地、贫瘠红壤等低产田,以及水土流失严重有待治理和改良。

2.冬季的强寒潮天气,对南方地区的越冬作物影响较大。

3.降水的时间变率大,易造成旱涝灾害。

西北干旱区

1草原面积广,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山前冲积扇和一些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发展了灌溉农业。

2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有利于瓜果、棉花的生长。

3有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

4日较差大,有利于植物有机质的积累,使作物产量高,瓜果糖份高。

1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蒸发强烈,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问题比较严重。

3风蚀作用强,风沙灾害比较严重。

青藏高原

1高原上分布有广阔的高寒草原,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藏南谷地、湟水谷地等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水热条件好,分布着河谷农业。由于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光合作用;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较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使得青稞和小麦颗粒大、产量高。

1大部分地区土质差、肥力不足。

2大部分地区热量条件较差,只能生长一年一熟的青稞、春小麦等。

3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风暴多。

长江

黄河

珠江

地位

是我国长度最长(界第三)、流域面积最大、支流最多、流量最大、水能最富、航利最大的河流。

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

是我国汛期最长、流量第二、航利第二的河流。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云贵高原、两广丘陵、珠江三角洲

分段特征

上游

源头至湖北宜昌。

落差大、水流急、富水力资源。

源头至内蒙古河口。

流量大、含沙量小,多峡谷

流量大、汛期长;

中上游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下游地区河道多,水流平稳。

中游

宜昌至江西湖口。

河道弯曲,支流、湖泊多,可调节中游地区的水量

河口至河南孟津。

支流多,含沙量大。

下游

湖口至入海口。

河道宽阔,流量大。

孟津至入海口。

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开发利用

干支流上游的水能开发,先后修建了二滩、三峡、葛洲坝等水电站;

中下游的航运。

主要是上游河段的水能开发,先后修建了龙羊峡、李家峡等多个梯级电站。

上中游地区的水能开发,先后修建了鲁布格、龙滩、岩滩等电站。

中下游的航运。

河流整治

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中游地区的河道整治;下游地区的航道疏通等。

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和下游地区疏通河道、加固大堤等工程。

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下游地区的航道疏通等。

中国外流区和内流区河流的主要特征

范围

主要河流

主要水文特征

外流区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流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澜沧江等。流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流程较长,流量较大;②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的大小随降雨量的大小而变化;③淮河以北的河流含沙量较大,并有结冰期;④上游河段流速一般较大,富水能资源。

内流区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

塔里木河、弱水等

流程短、流量小;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季节变化大,冬季有断流现

中国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多样的气候为我国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世界上许多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宜栽种的地方,适宜多种经营

②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夏季普遍高温,使一些喜温作物在我国北方也可以生长: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往往造成一些地区的旱涝灾害。

西部地区

1.概况

(1)在范围方面。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等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70%,耕地约占全国38%,人口仅占全国28%。与十多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千米,连接15个贸易口岸。西部地区的国防位置十分重要。从交通与贸易的角度看,这些地区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

(2)在地理条件方面。

从地形上看,西部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上,地形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从气候上看,除西南地区较湿润外,大部分地区比较干旱,年降雨量一般小于800毫米。但在历史上,西部地区曾经自然景色优美,树茂草青,碧水蓝天,土地肥沃,牛羊成群。由于战争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给环境带来的过重负担,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退化,致使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严重,人们生存环境恶化。

(3)在资源方面。

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特别丰富,能源及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开发潜力很大。西部的水能资源丰富,目前已建成四川二滩等一批水电站。“西电东送”将极大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不足的局面。西部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其中天然气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此外,白云鄂博、金昌和攀枝花、霍林河、个旧、克拉玛依等都是我国重要的矿产基地。

(4)在生态方面。西部地区的生态比较脆弱,人口承载量比较低,同时其环境自净(恢复)能力也比较差。目前,由于地面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导致沙漠、戈壁面积扩大,沙尘暴天气增多。

(5)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西部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目前,全国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于该地区。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部差距有逐步加大的趋势。开发、建设西部具有重要意义。A、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差别,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B、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和国防的巩固。C、有利于扩大内需,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

(6)在交通方面。新欧亚大陆桥等干线以及一些铁路支线的建设,为西部开发奠定了基础。除了要掌握包兰线、兰新线、青藏线、宝成线、成昆线、成渝线、襄渝线、川黔线、贵昆线、黔桂线外,还要能在地图上准确画出南疆线、南昆线、宝中线等。

(7)在粮食方面。西部地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牧的条件已经具备,因为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自给有余,东部地区的剩余粮食足以保证西部地区人口食粮。

2.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

①自然资源丰富:全国约有55.2%的宜农荒地和73%的草原面积集中在西部;西部地区拥有全国83.9%的天然气储量、38.6%的煤炭储量、23.9%的铁矿石储量、30.3%的锰矿石保有量、72.6%的铬矿石等。

②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经过多年建设,西部地区已形成了一批煤炭、电力、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等大中型工业企业,奠定了以能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电子为主体的工业基础。

③科技力量雄厚:以陕西为例,现有各类普通高等院校46所、各类科研机构2000多家,科技开发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位。四川的卫星发射基地除带动地区的航天技术外,四川亦是全国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

④旅游资源丰富:以西安为中心的文物古迹旅游区:以四川为主的自然风光旅游区;以敦煌莫高窟为主的人文景观旅游区;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主的民族风情旅游区等。

⑤农林资源丰富:西南地区地貌气候类型多样,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为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部地区

1.中部六省的基本状况

①位于我国中原腹地,不沿边、不靠海;

②国土面积为102.6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0.7%;

2000年人口35147万人,占全国的27.8%;

④国内生产总值1.98万亿元,占全国的22.2%;

⑤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和其它许多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

⑥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基地和主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2.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

中部崛起既有利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又有利于东部的升级和西部的开发。

3.中部崛起对东部升级的意义

①为东部一般加工工业的转移提供适宜的接受地,保障东部产业结构升级顺利进行。

②为东部新兴产业的产品提供一定的市场需求。

③为东部产品西进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和通信条件。

4.中部崛起对西部开发的意义

①提供大量的商品粮、饲料粮以及其他的农副产品,为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农牧业的结构调整,解决后顾之忧和创造良好的条件。

②发挥中部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为西部开发提供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和各种产业装备。

③为西部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的市场、交通条件和相应的金融服务,为东西部的经济交流提供完善的通道。

5.我国中部崛起的区位条件:

中部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名山大川多,江、河、湖、库星罗棋布,动植物资源丰富;

中部地区水资源量、水库容量、耕地面积、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突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中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中部具有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交通便利,长江黄金水道、多条铁路干线及国道公路从中部通过;

中部地区还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例12、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我国中部六省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优势:①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气候资源丰富)②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大面积的平原,如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等)。

不利因素:①降水季节变化大(变率大),多洪涝、干旱灾害;②初春、冬季多寒潮;③水土流失严重。


辨认下列区域,并分析其地理特征。


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