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课件 二年级作文

时间:2024-12-26 12:42:3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年级作文 > 二年级作文 > :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课件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课件的正文:

第一篇:《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浅谈网络犯罪和预防措施

(讲座适用于高二年级上学期) 前不久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下属未成年人保护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

全体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明确要求。批示说,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亿万家庭,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执法检查要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工作的特点和优势,抓住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推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促使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更好地履行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网络在其中影响比较大。带来的危害往往又是深远的。

一、网上垃圾信息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网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应有尽有,但却是良莠不齐。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网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色情和暴力,错误和反动的信息混杂其中。2001年9月至2003年11月,长期在网吧受虚拟空间暴力杀人游戏影响,平舆县玉皇庙乡曾庄村村民黄勇先后从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场所,以资助上学、外出旅游和介绍工作为诱饵,将受害人骗到自己家中,将受害人捆在木马上或先把受害人用酒灌醉,用布条将受害人勒死。直至案发后,黄勇共杀害无辜青少年17人,轻伤1人。黄勇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连续杀人,其犯罪性质恶劣,手段残忍,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极坏。根据公开开庭查明的上述事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五十七条第一款,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黄勇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青少年的是非判断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这些信息垃圾的污染对象。一些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而有

些网吧为了招揽生意,竟然告诉学生一些色情网站的网址。于是很容易使一些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网络消极文化的侵蚀,迷失青少年的价值观。据悉,当前互联网上可接受的信息主要来自英语国家,其中来自美国的占8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为0.01% ,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占据了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由于沉溺于网络,王金经常受到奶奶的教育,奶奶是个哑巴,王金每次觉得很不耐烦。案发当天吃过午饭后,奶奶又因为孙子前天晚上上网晚归,而且弄坏窗户进屋的事情打哑语手势责怪他。王金当时便和奶奶顶撞起来,气急之下奶奶拿起锄头打了孙子一下,王金便拿起一把铁锤击打奶奶的头部,奶奶当即瘫倒在地,王金又接着用铁锤连击奶奶头部数下,直到奶奶嘴、鼻、耳等多处流血了才扔下铁锤。下楼后不久,身无分文的王金又回到三楼,从已经停止了呼吸的奶奶身上拿走了钱包,里面共有140多元钱。紧接着,王金把铁锤装进放在西房门口纸箱里的书包内,连衣服鞋子都没顾得上换,就出门去了网吧。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很不成熟,缺乏“免疫力”,极易受到其他外来思想的影响和冲击,长期浸泡在网上,耳濡目染,很容易受到西方外来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渗透,受到腐蚀,盲目信从,对我们的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和反感,他们可能会逐渐抛弃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转而信奉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造成价值观的庸俗化。

三、网络交往中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脱节,诱发心理戾病。因为网上交往相对安全轻松,许多青少年乐此不疲,但网上交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这种虚拟的网上交往容易导致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与现实生活产生脱节。因为当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的快乐比现实世界的多时,就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投_入到网络交往中去。PK少年唐亮自认为是网络游戏高手,但是自从在虚拟世界中遭遇另外一位游戏玩家,唐亮被对方杀死23次以后,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他,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报复方式,一起悲惨的网络血案由此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唐亮和古世龙是很好的朋友,唐亮最初开始玩网络游戏,还是跟着古世龙一起学的,应该说在网络游戏方面,古世龙还是唐亮的启蒙老师。现实生活当中虽然如此,但是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二人却是谁也不服谁,相互随时等待着一场殊死较量的到

来。终于,在一次不期而遇的厮杀中,两个人在网络游戏当中的战争开始了。唐亮的朋友田里说:“因为唐亮在网中杀了古世龙的朋友,古世龙就帮他的朋友在网中把唐亮给杀了,唐亮就开始骂古世龙说我们是朋友你为什么要杀我,古世龙就说他还是我的朋友呢,如果你再杀他我们朋友也没得做,然后唐亮说不做就不做,就开始在网中杀古世龙的朋友,古世龙就开始在网中杀唐亮。网络游戏中两人的战争之所以能够爆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网络游戏中唐亮娶了一个虚拟的老婆,然而这样的好事却遭到了古世龙的干涉。在网中唐亮的„老婆‟被古世龙骂走了。”网络中的新仇旧恨终于在战争中爆发,然而第一次较量唐亮就输给了古世龙,第二次较量依然是唐亮告败,第三次唐亮还是没有赢。在网络游戏中,唐亮被古世龙杀死过20多次。屡战屡败之后,有些气馁的唐亮原本打算暂时退却,等以后有机会再卷土重来,然而古世龙在网上警告他,让他退出游戏世界,这让唐亮改变了自己的决定。终于,在被古世龙在网络游戏中杀死23次之后,唐亮决定叫上几个平时一起玩网络游戏的兄弟,去找到现实当中的古世龙,好好教训他一顿。一场虚拟世界里的厮杀终于演变成了一场现实当中的厮杀,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在真实的世界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如何预防网络犯罪,需要国家、网络经营者和青少年三方面共同努力。

一、奏响主旋律,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发展良好的网络文化,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的一部分,限制青少年上网是与高科技时代相悖的,防控网络对青少年犯罪影响的有效途径,积极倡导主流的、健康的网络文化,正确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网络伦理道德,2001年1月5日“香港十大健康网站”评选活动揭晓特别行政区的资讯网站名列榜首。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鼓励青少年浏览认识健康网站,以及吸收资讯并正确使用互联网。类似这种活动应大力推广,以引导健康的网络主流文化。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课件

二、完善刑事与行政立法对网络不法行为进行科学的界定,为有效地打击青少年涉及网犯罪提供法律依据。目前,针对网络犯罪问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未制定出严格的法律,据联合国下属的一家互联网政策调查公司近日调查,在52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有33个国家针对计算机网络犯罪制定了相关法律,仅有lO个国家针对目前的网络犯罪中的6项采取诉讼

措施。我国政府提出了“滤网”思想,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法规,1994年通过的《计算机信息案例保护条例》1995年开始规定互联网的立法。1997年l2月由公安部发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案例保护办法》,其中第5条、第6条对禁止利用国际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信息的范围,以及哪些属于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活动,都作了列举的规定。20OO年l2月2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l9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对于有效地控制网络信息发布,维护网络安全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中加入了新规定:国家采取措施,组织研究开发并采用阻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新技术。

三、行业自律,加强网络经营者的职业道德教育,从源头上堵住落后、腐朽文化在网络的蔓延。2002年3月26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搜狐、新浪等中国互联网行业130多家单位共同签署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中国互联网行业呼唤已久的第一部《自律公约》正式出台。 《公约》在总则和自律条款中规定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互相监督、共同发展的行业自律机制,通过严格的自律机制,有效地配合政府对互联网进行法制化管理。中国互联网协会负责人表示,《公约》不仅积极推动互联网行业的自律,在网络信息发布、链接方面严格把关,还将注重引导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加强网络道德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利用互联网这个资源巨大的平台,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青少年应该提高眼力,决绝污染。中学生正处于花季般的年代,既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希望青少年上网时,要保持正确对待网络的心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规定:“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开发潜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做一个求学上进的好少年。

讲座涉及知识点

1、 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文化生活》87页

2、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文化生活》88-89页

3、 阳光下的阴影《文化生活》90页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课件

4、 、提高眼力 拒绝污染 《文化生活》91-92页

5、 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文化生活》93-94页

6、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生活》97页

7、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11页

《文化生活》

第二篇:《2013高考政治密破仿真预测卷04》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满分60分)

1、2012年12月12日,淘宝网等平台纷纷做出了末日狂购等标语,随着网络购物的日益发展,网络团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型城市悄然流行起来,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团购价格以其低于产品市场最低零售价和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在这里,团购价体现的货币职能是( )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支付手段

D.交换手段

2、面对“国进民退”和“民进国退”的言论,温家宝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指出:目前不存在所谓“国进民退”的问题,同样也不存在“民进国退”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下面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相同的

②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可以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③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最求高效率,忽略了公平问题,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下列措施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是( )

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②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③鼓励人们创业致富,倡导先富帮后富

④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打造创业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近年来,从上海“楼倒倒”、成都“楼歪歪”,到南京“楼脆脆”„„房屋建筑的质量问题在挑战中国“房奴”忍耐度的同时,用“歪歪倒倒”的事实“脆脆”地告诉我们( ) 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固有弊端

②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③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消除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

④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房地产业的监管力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课件

5、作为最大的美债持有国,美元的跌跌不休之下,我国进一步加快了外汇储备分散化的步伐。但截至5月底,我国仍持有美国国债8677亿美元。中国也一直在呼吁,希望美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切实采取措施,维护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投资者信心。这表明 :

①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②购买国债是一种高收益和高风险同在的投资行为

③诚信是国际经济交往活动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④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阅读下图漫画,这启示我们(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课件

)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结合,行使权利不忘履行义务

③要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④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2012年以来,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显示了政府根治网络低俗之风的决心。在这场净化网络环境的斗争中,政府的威望和公信力得到人民的认同。此举表明我国政府的权威体现在( )

①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③讲信誉,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 ④依法执政,体现审时度势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2012年7月,在某市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一位人大代表提出:现在是金融危机期间,打工者有份工作就不错了,政府应废除最低工资标准,工资由市场决定。该代表的观点引发了社会广泛议论。在下列有关该问题的议论中,正确的观点是( )

①作为人大代表不能只站在企业经营者的立场发表意见

②该代表在人大会上具有自由发言而不受追究的权利

③该代表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写成议案向市人代会提交

④该代表的言论过于偏激,应撤销其人大代表的资格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将于2012年月11月份召开,据悉差额选举比例高是这次党代表选举的一个重要特征。差额选举比例的提高有利于:

①搞好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②为公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的余地

③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④健全民主集中制,促进公民参政议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2年,欧盟与欧元区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峰会,力争努力弥合各方分歧,寻求应对欧债危机的全面解决方案。这表明( )

A.欧盟是世界第一个拥有主权的国际组织

第三篇:《建设文化强国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及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国。

10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中国入世承诺全部履行完毕,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服务贸易开放部门达到100个,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10年来,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中,中国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11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0年近4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两倍多;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世界排名由第六位跃升到了第二位。

10年来,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年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也为国外消费者带来了巨大实惠,美国消费者过去10年节省开支6000多亿美元,欧盟每个家庭每年可节省开支300欧元。

1.

中国是那一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

2011年12月11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贸易组织)

2.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去的了那些成就?

(1)表现:1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实现了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中国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2)具体事例:“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青蔵铁路的建成通车;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战胜洪水、非典、地震等自然灾害等。

2、举例说明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1)生活用品的变化: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为群众的日常用品;轿车步入寻常百姓家、家用电器不断更新;农村盖起了别墅;饮食更加注重营养等。(2)休闲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电视、上网、旅游等休闲娱乐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3、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①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②说明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正确性。

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实施的战略、国策及采取的各项重大举措是完全正确的。

5、从我国入世十周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可以得出哪些基本结论和经验?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5)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6)必须贯彻落实科教兴国、自主创新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7)必须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等。

6我国入世十周年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亳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

7.我国入世十周年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原因。

(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6)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7)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8)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原因归类:

经济上: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分配制度;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等。

政治上:坚持了党的正确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

民族区域自治;全国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文化上: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8.在新形势下,我们青少年应该做?

答案:(1)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忧患意识;(4)树立平等、开放、竞争、参与的国际意识;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崇高历史使命。

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热点材料】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及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强调了加强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原创试题】

1.文化体制改革将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两轮驱动思路,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下列对文化体改革的思路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B.削弱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势必导致文化的发展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C.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有利于国家更好的对文化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能更好发挥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如何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政府与市场分开并不意味这政府对文化市场放任自流,该管的领域不仅要管,而且要管到位,目的是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B错误。故答案选B.

2.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实际上是经济体制改革向深水区的进一步延伸,有利于文化生产力突破制度性束缚,爆发出应有的活力,从而使文化更好的发挥新的经济驱动力作用。这表明(

A.政治和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能动作用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经济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C.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D.经济实力增强,意味着文化也必然先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了经济与文化的密切关系,B材料没有体现,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经济实力强并不意味着文化先进。故答案选A。

3.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兴国”作为主要议题。下列关于“文化兴国”的依据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②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加强文化建设就能挫败世界范围内文化霸权主义,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④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

⑤文化建设是我国的当前的工作重心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③说法太绝对,⑤表述错误。故答案选B。

4.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这蕴含的哲理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人民群众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主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学信贷官网,材料主要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没有说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和人民群众的作用。故答案选A

5.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目的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

社会主义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C.

社会主义文化的动力是改革创新

D.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决抵制外国的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D显然说法错误,故答案选D。

6.在当前世界文化和舆论格局中,西方文化仍处于主导和统治地位,这与西方经济长期在世界经济中占主体和统治地位是相适应的。这说明(

A.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C.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

D.文化对经济起促进作用

【答案】C

7.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学生对知识点准确理解程度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应从方向、途径、主体和背景等方面来思考。

【答案】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外来文化,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立足社会实践,大胆进行文化创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5)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之势,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6)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我们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同时国家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8.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答案】

(1)第一,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的中国共产党人启动的。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文化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然结果,她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先进文化为指导、以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

(2)这是由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走在发展先进文化的前列,在实践中把党对发展先进文化的意志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领导能力、建设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繁荣昌盛。。

(3)这是由党的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同时以民族文化为土壤,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9.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更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答案】(1)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2)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3)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4)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10.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请你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为实现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我们应抓好哪些工作?

【答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11.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这充分体现我国越来越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原因。

【答案】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文化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影响这每一个人,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还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目前某些束缚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政策性的因素尚未得到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3)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解决我国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4)尽管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和文化产业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这与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非常不相称。尤其是当今世界仍然是西方文化处于主流地位的大环境,我国在文化领域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就甚为必要,更具有紧迫性。

这就使得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因此,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5)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6)“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标,大力发展和繁荣文化是实现“十二五目标”的必然要求。

(7)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资源节约、节能环保都具有积极意义,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经济结构就越趋向合理平衡。

(8)我国由于文化建设的不足影响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迫切要求通过文化发展,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进一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加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9)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促进文化繁荣,并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10)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11)历史告诉我们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偌大的中国急剧衰败、不堪一击,追根溯源,首先是思想文化的落后。同样,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物质硬实力不行,而是因为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意识形态防线崩溃、主流价值观已被扭曲或失落而导致解体。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西化分化”战略,所运用的主要手段就是思想文化的渗透。为此,在当今我们加强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2.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你认为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

(1)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

(2)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3)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

(4)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5)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6)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

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

【热点点击】

材料一: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扶贫开发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通知指出,《扶贫开发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实施《扶贫开发纲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材料二:胡锦涛指出,到2020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同时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坚持全社会参与、合力推进,坚持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

【知识链接】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2、社会主义的本质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3、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基本路线。

5、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6、到20世纪末期我国已经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是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本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

7、维护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追踪练习】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1、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说明了什么?

2、国家应该怎样推进扶贫开发过程?

3、青少年应该怎样为扶贫开发做贡献?

【参考答案】

1、(1)党是我们的领路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扶贫开发有利于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3)实施扶贫开发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

(4)实施扶贫开发有利于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坚持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4)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3、(1)树立远大理想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学习,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2)宣传我国的扶贫开发政策,培养亲社会的行为。

第四篇:《2016年《文化生活》高考复习考点归纳》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解读考纲】 高 考 考 点 考 查 重 点 关 注 热 点 (1)体味文化: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与综合国力。 (1)关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2)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3)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说明我国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知识体系构建】 三、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考点一 文化与社会 1、了解文化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理解:(1)正确把握文化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不是指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 ②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产品。 ③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2)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3)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4)“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其实质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形式: 静态 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动态 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特点★: 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2、文化的社会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③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理解: 量的角度 文化的力量有大小之分。文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质的角度 文化的力量有好坏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3、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性质上)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 (地域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日益崛起,文化消费日益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国内:提高政治素养,增强参政意识,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国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4、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启示(怎么办)怎样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 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①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 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⑤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⑦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⑧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四、 1、文化与经济发展始终是同步的 (承认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又要看到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的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属品。) 2、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具有促进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注意:并非所有文化都能促进社会发展。) 3、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4、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文化虽然在综合国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 5、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属于文化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 6、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7、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质(也有非意识形态性质)。 8、文化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夸大文化作用)。 9、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要参加积极地、有益地)。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就是“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指与经济、政治相对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科学知识或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11、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派生物。 (错误,虽然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始终同步,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12、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 (错误,虽然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文化的发展水平,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有可能会好起来,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绝对同步的。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解读考纲】 高 考 考 点 考 查 重 点 关 注 热 点 (1)感受文化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2)文化塑造人生: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1)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2)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1)关注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 (2)关注优秀影视作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3)关注网络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知识体系构建】 三、 考点二 文化对人的影响 1、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来源、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对人的影响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因此,在发展社会中必须加强文化环境、文化场馆的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2)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从微观上看) 人们的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的行为举止,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从宏观上看) 2、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从影响的过程来看)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②主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从影响的效果来看) ①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影响,都是深远持久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3、说明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人的精神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 ①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②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精神力量——(激发起人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 ①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重要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想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 1、在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时一定不要忘记“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 2、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影响总是积极的。 (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两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有不同性质的影响。只有优秀文化即先进、健康的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对人的影响是消极的。) 3、只要处于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①文化影响即使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③因此,要应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自觉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4、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不能理解为“永恒不变”。 5、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为一个人形成的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正确的,也包括错误的。 6、文化产业是和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商业经营,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文化为文化产业,不进行商业经营,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目的文化为文化事业。 7、文化生产力就是人类在现实的文化实践中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的能力,它以文化人为主体性要素,以文化资源为客体性要素,以科技手段和思维方式为中介性要素。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8、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9、文化决定人的价值选择;文化支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文化创造时代的未来;文化决定时代的走向、文化决定人生的方向。(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10、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1、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有形的(无形的)。 12、文化源于时代的智慧(源于实践)。 第一单元必背知识点总结 一、【答题模板】 1、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问题 (1)文化与社会: 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 改造世界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②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建设中科技、教育、人才越发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政治相交融,民主法制建设、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推行霸权主义,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对个人: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建设角度: ①发展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③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两个素质。 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两个修养,不断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 二、【融会贯通】 原理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生活与哲学 文化与经 济、政治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国家要运用市场和宏观调控两种手段合理配置文化资源。 ①我国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化。 文化对人 的影响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①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③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①意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文化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着人生。③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三、【热点链接】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⑴ 从文化的内涵角度,谈谈你对“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认识。 答案: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动力。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社会主义文化。③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⑵ 从文化的社会作用角度,说明为什么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答案: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要的反作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②文化对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分享作文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 一、【解读考纲】 高 考 考 点 考 查 重 点 关 注 热 点 (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2)文化传播: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3)文化交流的意义。 (1)关注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活动及其成果和影响。 (2)关注十八大有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 二、【知识体系构建】 三、 考点一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不只是体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文化遗产中,只是以它们为主。)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世界遗产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民族文化具有差异,各具特色,但并无优劣之分,因此必然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既是自身的发展,也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3、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和原则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文化的多样,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化艺术、民居建筑、民族服饰、风俗习惯表现出来。 (2)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3)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为什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A、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B、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C、尊重民族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为什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A、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B、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必要性+重要性、意义) ①民族文化具有差异,各具特色,但并无优劣之分,因此必然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需要。 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尊重文化多样性,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精华,才能发展本民族文化。 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的文化是人类和发展的基础。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才能保持文化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4、了解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贸易——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文化; ②人口迁徙——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5、了解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所谓大众传媒,是指文化传播改变了只能在较小范围内、在社会少数人之间的传播,形成了面向大众、使文化传播成了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的传播媒介。 2、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不同的传播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3)现代社会中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口语 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具有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 报纸、杂志、书籍等 可以通过扫描、编排处理后,显示在互联网上,供广大读者使用 电视 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 互联网 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手机短信 用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具有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电子读物 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使人在看图阅文的同时可以听音乐、写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等等 总之,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传媒的主要手段。 6、理解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1)意义: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正确做法: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中外互办文化年:实质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①文化意义——中外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②通过文化年举办,带到经济社会发展。③政治意义与国际影响与竞争等。 四、 1、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文化应该统一,不需要多样性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世界才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所以,任何外来文化都可以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大众传媒的发展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传媒叫大众传媒。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各地的信息,显示出其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是,旧的传媒并没有消失,仍在当今的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反馈及时等特点。) 5、认为世界文化就是民族文化的总和是错误的。任何文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传统村落时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民族节日)。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 一、【解读考纲】 高 考 考 点 考 查 重 点 关 注 热 点 (1)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移风易俗”做法。 (2)关注“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兴起,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及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二、【知识体系构建】 三、 考点二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 1、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1)传统文化: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①传统习俗——风尚、礼节、习惯,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佳节倍思亲;大陆与台湾同祖、同根、同源)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3)作用(影响):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我们需要继承,但不能“沿袭”更不能“抛弃”,“沿袭”即为守旧,导致民族文化的落后,阻碍文化的发展。“抛弃”将使民族的发展失去根基。 3、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就是文化传承。 (3)意义: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地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4、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新旧文化之间的斗争)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促进文化的发展。 (4)教育的方式与水平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5、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P10 (2)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11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P35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P46 (5)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P56 (6)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P101 四、 1、文化交流就是要实现文化的融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不是取消差异、实现融合,否则世界文化就失去了多样性) 2、我们要像对待文化多样性一样来对待传统文化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②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可见,对待文化多样性与对待传统文化是有根本区别的。 3、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不能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4、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加以分析、区别对待。 5、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就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 6、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中华文化的特点不能相混淆: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7、一民族如果具有厚实的传统文化,就一定能促进这个民族快速的发展与进步。 ①传统文化不会主动的自发影响这个民族,需要一定的途径,也需要人主动积极的加以应对。 ②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糟粕,不能说它对这个民族起到的都是积极作用,必须加以区别对待。 ③即使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必须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民族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8、文化的继承就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 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文化具有时代性,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面对这种状况我们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只有不断抛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即糟粕,才能使民族文化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成为拖累社会进步的包袱。认为文化的继承就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其实质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和时代性。 9、文化的发展就是对旧文化的完全否定。 文化的发展是指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不是对旧文化的简单否定。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文化的发展是克服传统文化里面的糟粕又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曲折性的上升,前进,认为文化的发展就是对旧文化的完全否定,其实质是没有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否定了继承 10、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过程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认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过程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其实质是把继承和发展完全分离,否定了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11、继承与发展是对立的两个方面。 继承与发展都处于文化发展这一个过程中,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继承与发展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看到了两者的不同,但割裂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其实质否定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解读考纲】 高 考 考 点 考 查 重 点 关 注 热 点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 (2)文化创新的途径: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2)文化创新的意义。 (3)文化创新的途径。 (1)关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学、艺术、影视等作品。 (2)关注戏曲、歌剧、影视剧的新编与翻拍。 二、【知识体系构建】 三、 考点三 文化创新 1、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②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③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与标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 4、综合说明为什么要鼓励文化创新?★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③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也可更好的推动世界的发展 3、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向 (一)理解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继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①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②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 (2)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着眼于文化的继承,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①一方面,我国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②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自觉地成为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⑤固守传统是“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否定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二)理解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1)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文化多样性是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3)文化创新必须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炼百家的气魄”。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 (4)文化创新、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4、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 ①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基本要求、根本途径。 ②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吸取传统文化中营养)、推陈出新(辩证对待传统、适应时代要求融入时代精神)。 ③进行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护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进行文化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正确的方向。 ⑤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立足时代要求,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因此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自觉走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5、文艺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否定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立足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建立“学习型社会” (1)教育和学习方式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2)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 (3)建立“学习型社会”,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内在要求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四、 1、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是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3、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是一回事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根基是传统文化,渊源是一切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4、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或照搬或坚决抵制 5、文化创新是文化事业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吸取营养,创造出无愧时代和人民的文学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第二单元必背知识点总结 一、【答题模板】 1、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 必要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意义:① 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②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 有利于加强各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2、怎样进行文化交流?(措施类、启示类) ①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在文化交流中,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③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部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我们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⑤文化交流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3、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1)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2)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把握住社会制度的更替或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遇,不断推动科技的进步,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运动,加强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4)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4、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部分。 ③)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5、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可转化为依据类、原因类题型) ①文化多样性的地位和作用------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意义: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③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⑤有利于文化交流传播创新。(多样性是文化交流与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③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对待“非遗”的保护问题: ①文化遗产的地位(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作用(展示多样性、研究文明进程)、态度:保护。 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③文化创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角度。 7、综合说明为什么要鼓励文化创新?(问题迁移——意义)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③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也可更好的推动世界的发展。 8、综合说明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①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②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基本要求: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④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⑤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9、有关科技的知识在文化生活中的整合(参照教育的作用): ①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的体现,如科技发明逐渐转化中为文化主流产业 ②推动文化发展的因素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加速了文化交流与传播, ④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因素之一。 二、【融会贯通】 原理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生活与哲学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大众传媒传播文化的技术含量。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文化企业要把坚持独立自主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①政府要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尊重和发展各民族文化。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既要加强国际间的文化合作,又要坚定地维护国家的文化利益。③中国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主张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反对文化霸权与强权。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②矛盾具有特殊性。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科学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政策。②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③文化管理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重要内容。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要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原理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生活与哲学 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意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要转变职能,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为文化创新提供体制保障。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文化创新也不断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文化创新的途径 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企业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文化创新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推进、落实。 ①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②联系具有普遍性。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③矛盾就是对立统―。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四、【热点链接】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2O12年1O月11目宣布,2O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作家。诺贝尔奖的官方网站如此评价莫言的作品:“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莫言获奖后发表感言说,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⑴ 结合材料,说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答案:①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莫言以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的艺术特色而获奖,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莫言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③人民群众是文学创作的主体。莫言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充分说明了文学创作必须要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 ⑵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热”催生了诸多“莫言现象”:莫言书籍热销、书店出现断货现象,莫言家乡高密斥巨资种“万亩红高粱”,着力打造“红高粱”旅游带……也更有人将莫言小说中红萝卜、红高粱视为逢凶化吉、带来好运的神器。从“文化与生活”角度,谈谈“莫言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对经济有一定的反作用。莫言书籍热销断货现象、高密着力打造“红高粱”旅游带,说明了文化给予经济的重大影响。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有人将莫言小说中红萝卜、红高粱视为逢凶化吉、带来好运的神器,说明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莫言书籍热销断货现象充分说明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解读考纲】 高 考 考 点 考 查 重 点 关 注 热 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文化“走出去”活动,所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展示中国新形象。(2)海峡两岸的文化、经济等交流活动。 二、【知识体系构建】 三、 考点一 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2)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 字 (2)史书典籍 (1)汉 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汉字传载 (2)史书典籍存传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1)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2)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5、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7、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技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8、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9、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A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B 地 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C 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D 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0、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力量 (1)感知中华文化的力量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且能够影响人和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②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文化传承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创新 立足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融入时代精神,实现文化创新 民族精神 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主体 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图解知识】 中华文化的力量体现 【方法技巧】如何解答考查中华文化特征的试题 设问方式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答题模板: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和睦相处+借鉴积极成分+认同本民族文化+理解其他民族文化 设问方式②: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特征。 答题模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 四、 1、中华文化可以吸纳一切文化元素,或者可以融各种文化元素为一体,消除彼此的文化差异× 2、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虽不同但在逐渐融为一体× 3、认为“中华文化由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是错误的。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融合”说法错误。 4、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是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5、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 6、中华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因而对中华文化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7、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有其合理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史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流传下来。 (2)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解读考纲】 高 考 考 点 考 查 重 点 关 注 热 点 (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核心。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关注当前大量“海归”人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创建美好家园的具体事迹,分析爱国主义的时代性。 (2)关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新成就。 二、【知识体系构建】 三、 考点二 我们的民族精神 1、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生存和发展的保证)、爱好和平(赢得世界赞誉)、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内在气质精神力量)。 (2)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体现:它熔铸于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玉成于近代人民奋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2、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理解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如古代与当代) (4)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如大陆人民与港澳台同胞的爱国要求不一样,但本质上是一样) 4、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质: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意义:(要善于转换有“有利于”的思维表述)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力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就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途径: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⑤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人人都应当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本固基的文化使命。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主化的“主心骨”。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方法技巧】如何解答有关民族精神的试题 设问方式: ①说明……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 ②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 ③只有立足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请你评析此观点。 ④结合材料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答题模板: 模板①(为什么):文化的实质与作用+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作用+文化环境净化+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 模板②(怎么做):指导思想+传承传统文化+文化交流+时代精神+弘扬主体 四、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 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是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不能笼统地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4、爱国主义是抽象的(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5、经济建设是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可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汲取世界先进之明成果二者并不矛盾。 7.民族精神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分析] 错误。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民族精神是永恒不变的 [分析] 错误。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能够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9.爱国主义的主题是永恒不变的 [分析] 错误。爱国主义的主题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发展。 第三单元必背知识点总结 一、【答题模板】 1、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精神? ①是由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决定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②是当今时代发展——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A、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 B、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要求。 C、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抵制外来思想文化影响,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策略)的需要。 D、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的需要。 ③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强基固本,有利于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 2、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① 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的作用。 ②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 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 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⑥ 人人都应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二、【融会贯通】 原理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生活与哲学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受文化权利。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代辉煌、近代衰微、现代复兴的过程。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特征。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①公民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②政府行使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③国际竞争的实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②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三、【热点链接】 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2O12年7月27日,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会见“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勉励大家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新时期,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弘扬和培育包括载人航天精神在内的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④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⑤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人争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一、【解读考纲】 高 考 考 点 考 查 重 点 关注 热 点 (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在文化生活中选择: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2)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在十八大精神指导下,文化市场更加繁荣,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村文化生活健康发展。 (2)国家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有利于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知识体系构建】 三、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了解文化市场和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与流通成为可能,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2)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A.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B.传播科学文化知识;C.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D.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3)(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结果)引发了令人的忧虑现象。(消极表现)A.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B.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的名义,迎合低级趣味;C.有些媒体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态度)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理解发展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的标准(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大从文化需要 ①特点: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②原因: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精神文化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盼。 ③态度: A、合理的予以尊重、提倡; B、不合理的加以引导,帮助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C、最根本的是奏响文化的主旋律,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怎样发展大众文化,如何处理文化的“忧”的问题) (1)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依法打击违法行为;应积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企业:文化产品提供者或文化生产经营者要遵守职业道德,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经营,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人民群众提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3)公民或青年学生: 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辨别和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3、(了解)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①落后文化: A.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B.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C. 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 D:措施: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②腐朽文化: A.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B.危害: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C.措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③存在的原因: A.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B.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D.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④奏响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⑤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 1、传统习俗等于落后文化 落后文化经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落后文化并非仅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也并非都是传统文化。我国传统习俗中既有前人积累的精华,也有糟粕。 2、大众文化就是大众传播的文化 我们所倡导的文化要强调两方面:一是文化要面向广大人民,反应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二是文化的内容必须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而不能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因此,我们不能把两者混淆。 3、人民大众需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 [分析] 错误。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先进文化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的社会主义文化。 4、对于腐朽文化应该加以改造 [分析] 错误。对于落后文化我们应该加以改造和剔除,对于腐朽文化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解读考纲】 高 考 考 点 考 查 重 点 关 注 热 点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关注十八大精神,关注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和措施。 (2)关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关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二、【知识体系构建】 三、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1)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①对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 ②对外来文化: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一方面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3)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为什么)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为什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分析角度 具体阐述 文化发展 是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文化环境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 文化权益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文化事业,保障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文化素养 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建设社会主打臀部义文化强国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路径和目标 的关系。 3、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 (3)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4)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5)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6)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为此,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2)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5)途径: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6)主体: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7)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5、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必要性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4)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系: ①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②只有建立在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具有坚定的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遵循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坚定地推进文化发展及文化指导下的人类社会能动的发展。 ③因此,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6、怎样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求) (1)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为什么---原因,怎么做---措施)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原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措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措施: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原因: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对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措施: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 (1)为什么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与人 ①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成长具有深刻影响;②文化可以影响人、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文化建设目的、任务 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思想道德建设 有利于提升文化素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2)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①立足群众需求和群众利益,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③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④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净化文化环境。 3、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2)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这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4)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四、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我们不能把两者混淆起来。 2、“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回事 “先进文化”是一个静态概念,既有相对性,又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其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个动态概念,他并不是专指某一特定形态或某一层次、某一阶段的文化。二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规律。 3、科技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分析] 错误。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一、【解读考纲】 高 考 考 点 考 查 重 点 关 注 热 点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关注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国好人榜”推荐、博物馆和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活动。 (2)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践行或不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行为。 二、【知识体系构建】 三、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性质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地位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主要内容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2.思想道德模范 特点 总是带有不同时代的印记;人们对思想道德的评判,总会因为不同的生活体验而有所差异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涌现的思想道德模范,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 作用和 意义 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基本 内容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作用和意义(怎么样)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地位 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要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1.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 比较 科学文化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 区 别 含义 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内容 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 方式 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自省、自律 联系 ①两者是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②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四、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彼此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②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文化建设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的条件,还是传播革命理想、道德和纪律观念的文化形式和手段。 ③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市文化建设的灵魂。文化建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而且是全部思想建设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还为文化建设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2、应当为人民群众提供什么样的文化? 不在于类型、形式、风格,而在于是否是人民大从真正需要的、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否促进我国公民全面发展的文化,能否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起推动作用的文化。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该是两种“精神”) 4、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因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重点是增强诚信意识;基本要求:五爱;着力点:四德。(√)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高理想。(×)应该是“共同理想”,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6、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产生的原因相同(×) 7、大众文化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先进文化。(×)范围不同。 大众文化就是受大众欢迎的文化(×) 专指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8、思想道德建设应与传统道德相承接(×)应“美德” 9、文化生活出现的令人忧虑的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还有传媒商业性、媒体责任等 10、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四单元必背知识点总结 一、【答题模板】 1、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②途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③主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④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⑥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⑦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⑧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A、原因:思想道德建设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B、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3、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㈠ 从国家来看,应做到: ①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④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⑤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㈡ 从公民个人来看,应做到: ① 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③ 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加入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行列中。 4、★有关教育的知识在文化生活中的整合★★★: (1)为什么: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P10 ②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11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P35 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P46 ⑤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P56 ⑥大力发展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P101 (2)怎么样: 国家:①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 ④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公民: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潜能,展示才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P56 ②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二、【融会贯通】 原理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温暖的话生活与哲学 走进文化生活 ①市场调节的缺点。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②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 ①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采取措施发展大众文化是政府的责任。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大众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①政府履行文化职能。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②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 ①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建设精神文明是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 三、【热点链接】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2O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太会在北京开幕,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政治报告。胡锦涛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⑴说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公民政治素质。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胡锦涛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⑵运用文化生活的道理说明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答案: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文化生活中意义类问题常用答案有: 1. 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 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4.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5.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6. 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 7.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8. 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10. 能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016年《文化生活》高考复习考点归纳来自

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课件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