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 高二作文
年级作文 > 高二作文 > :九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九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的正文:
第一篇:《2015-2016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绝密试卷及答案(九校联考)》
2015-2016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绝密试卷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
1.“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与该诗的观点最相
近的是( )
A.格物致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经世致用 D.心即理也
2.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
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
C.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3.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 )
A.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B.家庭手工业已消失
C.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D.机器工业开始出现
4.“中国的政治思想家们已经逐步摸索出一套软的和硬的限制君主暴政的理论。于是,在天子之上,
就有了道理、法律、天道。官僚们既可以依据这些理论莱对君主实行软的教育,启发其自律。如不奏效,则施以硬的强谏乃至废黜。实际上,在中国存在君主的时代,多数情况下,官僚们正是依据这些理论来左右名义上尊崇的君主,主导政治运作。”作者强调( )
A.理论不完善必然导致君主专制政体出现弊端
B.限制君权理论的建构推动社会政治有效运作
C.封建社会行政效率取决于君臣关系尊卑分明
D.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才能有效抑制君主暴政
5.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
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因信称义”
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 B.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
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 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
6.一位法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活的意大利法„„已经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对这句
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古罗马法推动了西欧近现代法制建设 B.意大利法是近现代西欧法律的蓝本
C.意大利是近代最早颁布宪法的国家 D.古罗马法已经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
7.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其主要共同点是( )
A.议会成员均由选举产生 B.议会均拥有立法权
C.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国家元首均有实权
8.“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
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文字应出自( )
A.《国富论》 B.《共产党宣言》 C.《四月提纲》 D.《资本论》
9.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
下表述正确的是( )
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D.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10.1958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后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了第一次会谈。阿登纳强调:“法国和德
国必须进入一个经常对话的时代。”此后四年中,阿登纳与戴高乐之间的通信达40余次,会晤15次,总计进行了100多个小时的会谈。这一系列举动( )
A.推动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B.消除了法德之间的意见分歧
C.促进了欧洲一体化发展趋势 D.提高了法德两国的国际地位九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
11.漫画折射了历史。下列选项反映的历史事件由下图引发的是( )
第二篇:《2015-2016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绝密试卷及答案3(九校联考)》
2015-2016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绝密试卷及答案
关于雨的作文第Ⅰ卷 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爱国议论文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2.下列选项对研究汉代丝织业的发展,最具史料价值的是
A.汉代字书《说文解字》有关纺织业的字中花色品种达二十余种
B.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三种典型的丝织刺绣:“乘云绣”、“信期绣”和“长寿绣”
C.唐宋时代的绒线毯、元明时代的绒锦和天鹅绒等都是对汉代纺织技术的沿袭与发展
D.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称“中国产丝„„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顶点”
3.《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严格限制州县城市的商品交易 B.导致农村集市贸易无从发展
C.严格控制城市里坊与市的界限 D.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
4.“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材料说明明初政府
A.管控重要商品的经营 B.加征民营商业的税额
C.规范海外贸易的程序 D.限制地域商帮的发展
5.“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A.克服商业危机 B.扩大海外市场
C.对外倾销商品 D.追逐商业利益
6.右图反映了西欧某国的早期殖民扩张,该国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7.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
B.亚洲、美洲、非洲 D.欧洲、亚洲、非洲 A.欧洲、美洲、非洲 C.亚洲、美洲、欧洲
8.世界贸易在1800-1840年间增加不到两倍,在1850-1870年间,却增加了260%。所有可以买卖的东西都投入了市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金融体系健全 ②工业革命推动 ③自由政策影响 ④世界市场拓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10.下图描绘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自行制造火炮的情景。从图中可得到的信息是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该火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1883年12月11日《申报》记载:上海“缫丝局开,女工之受雇者不少,其他之有需乎妇女者不及备述,总之至于女工亦藉通商之故,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妇女进厂做工,有伤社会风化 B.妇女地位提高,就业前景广阔
C.妇女自求口实,利于改善民生 D.妇女薪酬较低,成为企业首选
第三篇:《2015-2016平顶山市高二上学期九校联考期中历史试卷》
2015—2016学年上学期中段联考卷
2015.10
高二文科历史
命题学校:鲁山一高 命题人:尚清卫 校对人:陈彩霞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九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巨害也。”慨言此论的先秦思想流派对传统文化的最大贡献应是( )
A.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B.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C. 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D. 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2.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时,乐在当时是排在首位礼是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 ) 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 D.以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
3.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 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 4.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5.“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 )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
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7.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8.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九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
9.明清之际,作为官方意识的“程朱理学”受到“经世致用”思潮的冲击。其原因不包括( ) A.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推动 B.先秦儒家实学传统的影响 C.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的冲击 D.君主强化专制统治的需要
10.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
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有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1.“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民对君可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材料观点类似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 )
A.权力制衡 B.君主立宪 C.天赋人权 D.社会契约 12.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能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
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本质就是寻求( )
A.人身自由 B.推翻专制 C.思想自由 D.主权在民
13.宋代,对刻印无价值的书有以“灾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
这表明宋代:( )
①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 ②开始出现雕版印刷品 ③刻书风行一时 ④毕昇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教师学期总结14. “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计白当黑’,九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
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材料表明古代山水画( ) A.“意境”是其灵魂 B.重视画面的布局 C.可能受道家思想影响 D.先秦时期
15.“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
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书法 B.绘画 C.戏剧 D.杂技
16.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
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C.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D.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17.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之一的伽利略,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和“现
代科学家的第一人”,但在当时却遭到罗马天主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这表明( ) A.伽利略反对神学的革命精神 B.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之间斗争激烈 C.教会为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措施 D.宗教信仰与科学精神之间的敌对关系 18.贝尔纳认为:“在每个(科学进展的)事例里,总是当时的社会流动性能让手艺人和学者碰到
一起,有时还使二者合而为一。”以下事例与此说法相符的是( )
A.达尔文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 B.根据电磁感应原理成功研制出发电机 C.富尔顿以蒸汽机为动力发明汽船 D.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 19.严复《论教育书》中说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
让世界充满爱观后感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言论
A.为洋务运动提供理论依据 B.抨击顽固派的冥顽不化 C.揭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D.指出了维新思想的局限性
20.京师同文馆开办之际,前门大街却贴出了对联:“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
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说明同文馆的设置( )
A.不适合当时中国国情,误人子弟 B.适应侵略者需要,引起民众反对
C.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 D.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举步维艰 21.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
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 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用“西用”维护“中体”最终导致运动失败 D.新文化运动在尊孔逆流下“打倒孔家店”有一定合理性
22.“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
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
九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