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论事切直的翻译及答案 高二作文

时间:2025-01-14 03:43:1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年级作文 > 高二作文 > :修论事切直的翻译及答案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修论事切直的翻译及答案的正文:

第一篇:《福建省四地六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12月)语文试卷》

“四地六校”联考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原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迎新年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那一个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

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们以前说的中国文化通常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

B.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

C.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D.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点。

2.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

B.因儒家不是宗教,故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知识人士的精神空间也因此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追求。

D.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星堆、黄河流域、楚地出土的不同造型的青铜器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人的性格及审美取向。

B.在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想则主要在民间。

C.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儒家思想只给独善其身的人以上进的力量。

D. “礼失,求诸野”是说当民间风俗不再淳厚时,作为主流的传统儒家思想就可以发挥它的教化作用,让人们重新遵规守矩。

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

(一)课内文言文部分(12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

B、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

C、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回到 .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

5、下列加点字与“函梁君臣之首”中的“函”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籍吏民,封府库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D、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6、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

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修论事切直的翻译及答案。

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

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

7、选出与“洎牧以馋诛”句式相同的一项(3分 )( )

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修论事切直的翻译及答案。

C、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小题。(19分)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从尹洙游 游:游学

B.范仲淹以言事贬 贬:批评

C.帝延问执政 延:邀请

D.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第:只管

9.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B.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C.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D.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因直言而遭不幸。欧阳修写书信指责范仲淹,而司谏高若讷把欧阳修的书信呈给皇上,因此欧阳修被贬官为夷陵令。

B.欧阳修不怕朋党之争。当初范仲淹被贬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为认为范仲淹正直而被放逐,被人称为“党人”。欧阳修也为此写出《朋党论》进献皇帝,来说明君子与小人的朋党之别。

C.欧阳修深得皇帝器重。当保州有战事,欧阳修以龙图阁直学士、河北转运使之职出征之际,皇帝还请欧阳修跨越职务给自己进言。

D.欧阳修屡遭邪党迫害。因欧阳修力挺杜衍等人,奸邪党人借欧阳修外甥女入狱之事网罗欧阳修的罪名,后又担心欧阳修被复用,便一再陷害他。

11.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5分)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12—13题。

武昌怀古(栖一①)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

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②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

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12.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13.这首诗的颈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第三单元请作简要分析。(6分)

(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⑴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 、 ,盖竹柏影也”,

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树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⑵ 《爱莲说》中,周敦颐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⑶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 , ”来说明他去百

里之外求教的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

⑷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⑸ 塞上长城空自许, 。(《书愤》)

⑹ 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中览古》)

⑺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题(15分)。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①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②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③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关于雷锋的手抄报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④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⑤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

第二篇:《福建省四地六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联考(12月)试题》

“四地六校”联考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原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修论事切直的翻译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们以前说的中国文化通常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

B.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

C.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

修论事切直的翻译及答案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