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高一作文
年级作文 > 高一作文 >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的正文:
篇一:《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详解》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2/3)
1.体液 血 浆
细胞外液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1/3) 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 血浆
淋巴 (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营养物质: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废物: 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 抗体, 神经递质 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
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c.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
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 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 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 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 营养不良
③ 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5、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
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温度
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a. 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b.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c. 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d.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
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⑵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 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 :学习与记忆
二、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篇二:《【精】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
1、 体液 ① 体液: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②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全部体液的2/3。
③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全部体液的1/3。
④ 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⑤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
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通过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⑥ 淋巴: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淋巴内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注意:血液并不全是体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2、 三者关系: 淋巴循环: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血液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 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
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 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 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 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二)内环境的稳态
1、 变化规律: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如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
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但始终接近37℃。
2、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
定状态。
3、 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
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4、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注意: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 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① 目的:通过对比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微量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
PH稳定的。
② 结果: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
(三)规律
一、内环境成分辨别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二、与内环境各组分有关的细胞的具体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2、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4、血细胞:血浆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
三、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原因
1、组织水肿:指组织间隙中积累的组织液过多。
2、原因:血浆渗透压的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导致水分过多地进入组织液。
3、引起组织水肿的实例:
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水肿 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
→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
淋巴循环受阻
专题16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基本方式: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 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注意: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若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中有一个被破坏,则既无感觉也无动作;若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完好,而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被破坏,则有感觉但无动作;只有五项均完好时才能既有感觉也有动作。
3、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
活跃状态的过程。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1、 传导形式: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 传导过程:激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局部电流)
3、 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注: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 ++++++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 结构基础:突触
① 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支末端彭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② 突触: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2、 导
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下一个神经元
兴奋,形成新的神经冲动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 传递方向: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至突触后膜,不能由突触后膜释放)
(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大脑、脑干、小脑
1、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2、分工:①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③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④ 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等。
⑤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3、关系:a 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b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三)人脑的高级功能
1、高级功能: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听、写、读、说。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相对应。
3、言语区:① S区受损伤:“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说话,不能
用言语表达思想。
② H区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③ W区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④ V区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4、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可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a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四)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1提取液入静脉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结论:激素调节:指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①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
③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④ 胸腺——胸腺激素
⑤ 肾上腺——肾上腺素
⑥ 胰腺——其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⑦ 卵巢——雌性激素
⑧ 睾丸——雄性激素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实例一】
1、 食物中的糖类
张淋淋肝糖原
脂肪等非糖物质
2、胰岛素:由降低。 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能促进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3、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称
为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重要意义!
【实例二】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① 微量和高效;② 通过体液运输(故临床上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③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1)靶器官、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即为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一经靶器官、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
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一)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节:激素、二氧化碳等调节因子,通过体液运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
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调节
【实例二】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体内失水
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 (-) ↓(+) (-)
↓ 细胞
垂体 外液
的渗 ↓ ↓释放 的渗
透压 产生渴感 抗利尿激素 透压
↓ ↓(+)主动饮水,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补充水分 ↓(-)
尿量
结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 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② 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
统的兴奋性降低。专题15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三)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3、 体液 ① 体液: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②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全部体液的2/3。
③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全部体液的1/3。
④ 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⑤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
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通过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⑥ 淋巴: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淋巴内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注意:血液并不全是体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4、 三者关系: 淋巴循环: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血液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4、 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
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5、 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6、 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2、 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
篇三:《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
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 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
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
中和碱性物质 中和酸性物质
H2CO3 NaHCO3
NaH2PO4 Na2HPO4
KH2PO4 K2HPO4
⑵、作用原理:
①、若内环境酸性增强(中和酸性物质)时,如:
C3H6O3 + NaHCO3 → H2CO3 + NaC3H5O3
└→ CO2 + H2O
└→血液CO2 →呼吸中枢兴奋增强→呼吸运动增强 (呼出CO2)
②、若内环境碱性增强(中和碱性物质)时,如:Na2CO3 + H2CO3 → NaHCO3 如果过多,则由肾脏排出多余的部分。
⑶、PH值稳定的意义: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⑴、体温的变化(正常情况下):
①、不同人的体温不同 ②、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不同
③、不同性别的人体温不同 ④、同一人24小时内体温不同。
2—4时较低,14—20时最高(差幅不超过 1°C)
⑵、变化原因:新陈代谢
2、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5、功能上与内环境稳态相联系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
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的根本原因:
⑴、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
⑵、细胞代谢正常进行要求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渗透压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二、应会知识点
1、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⑴、口腔:36.7—37.7°C(平均:37.2°C) ⑵、腋窝:36.0—37.4°C(平均:36.8°C) ⑶、直肠:36.9—37.9°C(平均:37.5°C),最接近人的真实体温;临床上多测定腋下或口腔温度。
体温随年龄增长而缓慢降低;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C;
2、体温恒定的意义:
恒定的体温能够保证酶的活性适合于新陈代谢的需要,从而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3、内环境稳态的具体内容:PH、温度、渗透压、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 如:血钙、磷含量降低会影响骨自主的钙化,导致儿童患佝偻病、成人患软骨病。 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疾病。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
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
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示电性。
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二、应会知识点
1、感受器:指传入神经的末梢。是机体内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结构。
2、传入神经:也叫感觉神经,是将兴奋从感受器传送到神经中枢的神经。
3、神经中枢:是脑或脊髓的灰质部分,具有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4、传出神经:也叫运动神经。是将兴奋从神经中枢传送到效应器的神经。
5、效应器:是传出神经的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6、神经系统(或神经元细胞)的任何部位都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在动物和人体内,只有感受器能
直接接受刺激,是兴奋的“发源地”。
7、兴奋:简单地说,兴奋就是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
8、在生物体内,神经系统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沿着“树突→胞体→轴突”方向传导; 而在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上的兴奋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9、膜离子通道:是指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特殊通道蛋白质,当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时,通道打开,
Na+快速内流,K+快速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10、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Na+浓度比膜外低。
11、动作电位:指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后表现出来的膜电位外负内正的变化。
12、突触类型: 轴突——轴突;轴突——树突;轴突——胞体;树突——树突。
13、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
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14、人的神经系统:
⑴、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脑: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
①、大脑:即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
④、下丘脑:有体温、水平衡调节中枢
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排尿、排便、膝跳反射中枢
⑵、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15、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大脑的皮层,有140亿神经元,组成众多神经中枢,是神经系统最高级部位。具有感知外部世界、
控制机体的分设活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考等高级功能。
16、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
⑴、法国学者沃泰默(Wertherimer)发现:
①、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②、将稀盐酸直接注入够的血液,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③、切断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将稀盐酸直接注入血液,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⑵、英国科学家斯他林(E . H . Starling)和贝利斯(W . M . Bayliss)根据沃泰默发现假设:
盐酸引起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⑶、斯他林(E . H . Starling)和贝利斯(W . M . Bayliss)实验:
①、剪取狗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
②、将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沙子磨碎,制成提取液。
③、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激素调节: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⑴、下丘脑
所分泌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释放激素(CR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抗利尿激素(ADH)等。
⑵、垂体:
所分泌激素: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抗利尿激素
(ADH)、催乳素(PRL)等。
⑶、甲状腺:
所分泌激素: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其合成需要碘。) ⑷、胸腺:
所分泌激素:几十种胸腺素。
⑸、胰岛:分布在胰腺组织中,主要由A、B两种细胞构成。
所分泌激素:①、胰岛A细胞:主要分泌胰高血糖素 ②、胰岛B细胞:主要分泌胰岛素
⑹、肾上腺:
所分泌激素:肾上腺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性激素。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⑺、性腺:包括卵巢(女性)、睾丸(男性)
所分泌激素:性激素(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睾丸分泌雄性激素。)
4、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
5、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6、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P-28图2-11)
7、激素调节的特点
⑴、微量和高效 ⑵、通过体液运输 ⑶、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8、靶器官、靶细胞(P—29图2—13)
⑴、靶器官: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 ⑵、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细胞。
二、应会知识点
1、内分泌腺结构特点:没有导管,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
2、下丘脑激素功能
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⑵、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性腺激素 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
⑷、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生长激素
⑸、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
其对水分重吸收。
作文大全400字写景3、垂体激素功能:
⑴、生长激素(GH):促进机体生长
⑵、促甲状腺素(TSH):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及释放
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及释放
⑷、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重吸收。
⑸、催乳素(PRL):刺激乳房发育及泌乳。
⑹、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异常:
①、成年前分泌不足:人患侏儒症 ②、成年前分泌过多:人患巨人症 ③、成年后分泌过多:人患肢端肥大症
篇四:《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见习报告范文2/3)
体液 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组织液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 神经免疫调节网络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①无感觉无效应②无感觉无效应(产生兴奋不能传导)③无感觉无效应(产生兴奋,传导无法分析)④有感觉无效应⑤有感觉无效应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 外正内负 钾离子外流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突触小体:电→化学 突触后膜:化学→电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
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2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A血糖高→胰岛B细胞→胰岛素增加→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脂肪的转化、合成糖原②抑制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降低(体液调节)
B血糖高→下丘脑(感受器)→胰岛B细胞(效应器)同上(神经—体液调节)
C血糖低→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升高(体液调节) D血糖低→下丘脑(感受器)→胰岛A细胞(效应器)同上(神经—体液调节) E血糖低→下丘脑→肾上腺→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升高 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糖尿病人: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 9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寒冷或过度紧张→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也存在)。 体温调节:
A寒冷环境(神经—体液调节):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a增加产热:①骨骼肌战栗②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加快物质分解,提高新陈代谢③立毛肌收缩b减少散热:①血管收缩②血流量减少③汗腺分泌减少,甚至停止分泌
B炎热环境(神经调节):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汗腺分泌,血管舒张 主要产热器官:肝脏和骨骼肌 主要散热器官:皮肤
3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12、水盐平衡调节:
A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吃的太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效应器)→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作用重吸收水)→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神经—体液调节)
B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吃的太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效应器)→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内分泌系统的总中枢:下丘脑(感受器、效应器、调节中枢、传到兴奋)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体液免疫(抗原未进入细胞):
4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①浆细胞→抗体②记忆细胞 18、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①效应T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②记忆细胞 19、
20、免疫失调疾病:A防卫不足:几乎失去一切免疫功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逆转录病毒) B防卫过度:①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而引起—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②发作快,消退快,非首次接触抗原时发生—过敏反应—皮肤荨麻疹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植物长不长砍有无生长素,弯不弯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重力)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向光生长素多生长的快,背光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区别于根的正向地性、茎的负向地性:
生长素浓度:A=B<C=D,但对根而言,A点促进生长,C点抑制生长,所以根向下弯曲;而对茎,B、D点都促进生长,但D点的促进作用大,故茎向上生长(可对照课本P50的图理解)。
5
篇五:《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考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 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 浆
细胞外液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2.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3.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 血浆
淋巴 (淋巴循环)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5.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6.血液运送的物质 营养物质: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废物: 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 抗体, 神经递质 维生素
7.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8.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9.
▼渗透压: 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
▼温度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
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调节
低等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
应激性 反射:高等动物(昆虫,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及人
反射的条件 :有神经系统 ;有完整的反射弧 (不能是离体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低级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眨眼) 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望梅止渴) 第一信号系统 直接刺激(人和动物都有)
第二信号系统 间接刺激(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
实例:吃馒头饱(非条件反射),再看到馒头就饱(条件反射中的第一信号系统),同学给你。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一个神经元)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 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 K+外流 Na+内流 外正内负 Na+外流
局部电流 膜外:未兴奋部位 兴奋部位
膜内: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 电信号 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 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突触的结构 :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组织液) 突触后膜
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传递速度:比较慢 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胞体。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下丘脑: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
脑干:与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有关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运动的力量,快慢,方向等)
脊髓: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
大脑皮层;高级反射中枢,(所有的条件反射,感觉中枢(痛觉,渴觉,饿觉,温觉,冷觉)躯体运动中枢,)语言,学习,记忆,思维,
言语区:W,V,S,H区
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体液调节
概念:激素,CO2、H+、乳酸,和K+,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相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调节最为重要。
激素调节
特点: 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除外)
作用:调节作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信息分子,
本质:有机物
蛋白质,多肽类: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
固醇类:性激素,醛固酮
氨基酸类:甲状腺激素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促新代谢,促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促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激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促进植物的生长,伸长方面:植物生长素与赤霉素
促进泌乳方面:催乳素与孕激素
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促进降血糖途径,抑制升血糖途径)
(-)
关系: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血糖平衡
起主要作用的两种激素: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及肾上腺素
正常人的血糖:0.8-1.2g/l(80-120mg/dl)
①氧化分解=细胞呼吸(细胞内的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主要是产热,供能
篇六:《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
高中生物学考基础知识汇总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 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
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
高中生物学考复习基础知识汇总 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1页(共7页)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也存在)。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12、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3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高中生物学考复习基础知识汇总 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2页(共7页)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15、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
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文科生了解)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
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B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
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侵入细胞的抗原细胞
记忆T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
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抗体(和体液免疫的相
互协作)或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高中生物学考复习基础知识汇总 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3页(共7页)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第一次接触不会有过敏反应)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简称AIDS,病毒简称HIV) 22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
(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所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也不同。
(3)曲线在A’、B’、C’点以前的部分分别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不同促进效果,而A、B、C三点则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促进根、芽、茎的生长素最适浓度依次为10-10mol/l、10-8mol/l、10-4mol/l左右),AA’、BB’、CC’段表示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相应的器官无影响,超过A’、B’、C’点浓度,相应的器官的生长将被抑制。)(文科生了解)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
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区别于根的正向地性、茎的负向地性:
生长素浓度:A=B<C=D,但对根而言,A点促进生长,C点抑制生长,所以根向下弯曲;而对茎,B、D点都促进生长,但D点的促进作用大,故茎向上生长(可对照课本P50的图理解)。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 茎 > 芽 > 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
高中生物学考复习基础知识汇总 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4页(共7页)
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 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子番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8 赤霉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合成部位: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
乙烯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成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把曲线图纵坐标改成种群增长率,图形又会变成怎样)(文科生了解)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以温暖为题的作文的多少(区别种群密度)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7、种间关系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
高中生物学考复习基础知识汇总 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5页(共7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