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材料四所说的爆炸性的影响?分析中国没能产生这种爆炸 高一作文

时间:2024-09-23 15:24:0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年级作文 > 高一作文 > :理解材料四所说的爆炸性的影响?分析中国没能产生这种爆炸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理解材料四所说的爆炸性的影响?分析中国没能产生这种爆炸的正文:

第一篇:《2015-2016学年山西省康杰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2. 中国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有

①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②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③先进的灌溉工具的出现

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A.①② B.②④ C.③

④ D.①③

3.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

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 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

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 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4. 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

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

A. 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 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C. 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 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5. 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材料反映了

A.隋唐时期,票号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

B.宋元时期,商运比较活跃

C.秦汉时期,盐业官营

D.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6. 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

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

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

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C.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7. 《明史·食货志一》记载:“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

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下列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A.鱼鳞图册是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

B. 鱼鳞图册是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

C. 鱼鳞图册是全国人口普查的依据

D. 鱼鳞图册是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

8.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限制工商业发展

C.保护农耕经济

D.防范“外夷”入侵

9. “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

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体现的史观有

①全球史观 ②革命史观 ③文明史观 ④社会史观 ⑤现代化史观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0. 17世纪的欧洲通货膨胀,币值下跌,物价大幅上涨,此称“价格革命”。直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中世纪城市复兴发展 B.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

C.中西贸易的巨额逆差 D.农业生产的急剧下滑

11.《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

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材料旨在说明

A.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B.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C.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D.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12.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

下图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已经确立

13. 圈地运动使英国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

地。但这一运动对工业革命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主要在于圈地运动

A.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C.使英国资本主义关系深入农村

D.极大地促进了养羊业的发展

14.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

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 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 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15. 观察下列图表,其中甲国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6.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

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商业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 B.市场化、区域化、全球化

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D.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17.“嬷嬷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

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18.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

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B.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19.“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不久很快陷入低谷,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波浪形态

B. 官僚资本的形成严重制约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C.战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D.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0. 晚清以来,我国的近代工业集中于东部地区。抗战时期,部分民族本主义企业克服重重

险阻西迁至西南大后方。这一举动产生的影响是

A.加快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进程

B.保存了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力量

C.粉碎了日本经济掠夺的企图

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格局

21.“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

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22.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曾说: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冬就说过,将来会出

现从来没有被人们设想过的种种事业,几倍、几十倍、以至几百倍于现在的农作物的高产量。今年的农业丰产完全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预见。这是共产主义风格的胜利,是破除迷信、彻底解放思想的胜利。这表明

A.一五计划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B.“大跃进”运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高产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左”的倾向

23.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

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材料强调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

B.使农业耕作方式出现倒退

C.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

D.充分调动了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24. 有学者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有的“知识无用论,排外思想。意识形态的狂热与

平均主义同时被新政策和新规划的大潮一扫而空。”其中“新政策和新规划”应包括

第二篇:《2015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

2015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一)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分为政治、历史、地理三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部分为历史试卷,共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3至4页。

考生一律用黑笔作答。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卷I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卷II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共44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把历史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兆4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此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A.元朝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沿用唐朝“羁縻”政策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2.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是

A.a处:“焚书坑儒”的压制 B.b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C.c处:受佛教道教的冲击 D.d处: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3.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原则 C.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D.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4.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计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工业革命推动贸易自由化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科技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5.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历程

A.以民主启蒙为主题B.以学习西方为主题C.体现碰撞分化与融合D.坚持传统文化

6.下面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双)。导致图中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小学作文我的老师

A.受政治形势和政府经济政策影响 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减少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7.罗斯福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对我国营造消费型社会、尽快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以下措施可以为我们营造消费型社会提供借鉴的有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②加强救济工作 ③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④兴办公共工程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下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其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

A.轻工业、农业、重工业 B.重工业、轻工业、农业 C.农业、重工业、轻工业 D.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9.天津劝业场始建于1928年,建筑由法国籍工程师慕乐设计。劝业场的匾额,为近代天津著名大书法家华世奎所书„„在八十余年的历史中,劝业场历经沧桑„„1956年,天津劝业场实行公私合营,1992年,成立天津劝业场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天津劝业场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以下有关劝业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 B.体现了传统文化

C.建国后经历了两次经济体制变化 D.见证了天津完整的近代历程

10.某西方学者说:“1945的和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种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种意义是指

A.世界经济趋向制度化体系化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 C.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D.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

1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历经共和制与君主制的多次斗争,到19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上述史实体现法国 A.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资产阶级政体最后定型 D.政权性质的变化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6分)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本卷共3小题,共56分。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 (20分)社会变革推动,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孝公曰:“善!”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前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怎样思想(不能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的影响。(5分) 材料二:

改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进步趋势。(5分)

材料三: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到:“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式: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邓小平在改革五年后总结到:“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

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干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邓小平在1979年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改革开放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列宁和邓小平的共识。(4分)分析这些共识对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推动改革成功的因素。(4分)

13.(20分)中国的国际交往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文、俄文《尼布楚条约》

清代广州十三行

16世纪后期开始,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知识介绍给中国,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书籍,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中华文本库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哪些新变化?(3分)分析这些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3分)

材料二:段祺瑞相信,“日本既已加入(指参加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

——《中国从“一战”获得多少好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其动机是否实现,请以史实加以说明。(4分) 材料三:1944年,中外记者团延安之行对红色中国和边区形象的报道,对西方影响较

大。„„在西方记者和观察者的笔下,红色中国及其后来的边区是一个“没有乞丐、没有鸦片、没有卖淫、没有贪污和苛捐杂税的理想社会”。当爱泼斯坦坐在延安的窑洞前,准备将自己的见闻告诉家人时,他的感受基本上是所有在延安的外国记者的共同心声,“我看到一个完仝不同的中国„„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

——《外围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3)根据材料三说明西方记者对红色中国和边区持何种态度?分析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5分) 材料四:

(4)材料四所列事件反映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史上的哪三个重要阶段?(3分)这些事件对中国和联合国产生哪些重大影响?(2分)

14.(16分)人文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中华文本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特点,指出其产生的政治根源。(4分) 材料二: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向的口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2)对文艺复兴的评价,材料二与材料三存在哪两种不同的观点?(2分)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的内涵? (2分)

材料四“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4分),分析这种“大破大立”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4分)

2015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 (一)

12.(20分)

(1)依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拘泥传统)。(1分)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上地私有制(封建制度确立);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4分)

(2)改革广泛性、向西方学习。(2分)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新政权。(2分)近代化(现代化)(l分)

(3)重视农业问题(从农村入手解决杜会经济问题),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4分)推动改革的发展,调动牛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为本国经济建设奠定理论基础。(2分) (4)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具有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等优秀品质;依靠政权的力量;改革措施符合国情或社会发展规律;善于吸取、借鉴其他文明的经验等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13.(20分)

(l)反侵略斗争 ;闭关锁国;西学东渐。维护中国主权;为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 (2)抵制日本的侵略 ,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没有实现。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4分) (3)赞赏。(l分)中共坚持抗战;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巨大;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4 分)

(4)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之一;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3分)

对中国 :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联合国:增强和平民主力量(有利于联合国的发展) (2分) 14.(16分)

(1)重视人的价值 ;强调知识的作用;崇尚道德;尊崇理性。(3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l分)

(2)材料二认为文艺复兴是“真理的重新恢复”,材料三认为文艺复兴是 “精神的新生”。内涵:前者认为文艺复兴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后者认为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4分)

(3)破:批判 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2分)

立: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2分)影响: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法国大革命);(2分)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美国1787年宪法)(2分)

第三篇:《有答案-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题2》

高二历史试卷

时量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

( )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

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

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2、“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

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

华文化史》)这一观点可能是 (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尊儒术”主张

纲五常”学说

3、青年时期的钱伟长在美国大使馆填写签证表的宗教信仰一栏目时,

钱先生说:“我没有宗教信仰”,美国官员说:“没有是不行的,你就

填信仰孔教吧。”这件事情说明( )

A.外国人一直把儒教当成中国的国教

儒学视为一种宗教

C.儒家应当积极参与世界宗教对话

中国人的宗教

4、明清之际,外国传教士借历算、地理和火炮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

主要是顺势利用当时中国哪种思潮? ( )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考据学 D、经世致

用之学

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B.肯定董仲舒的“独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B.当时不少外国人把D.儒教或曰孔教就是

5、明清(前期)时期的科技文化大多反映了商品经济和君主专制制

( )

A.黄宗羲:“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宋应星:“此书(按:《天工开物》)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D.明末,一官员奏:“蜀昔有沃野之称„„近为五府者什七,军屯

者什二,民间什一而已。”

6、如果暴君的势力压倒人民的地方可以说是上帝把人民送去奴役,

那么在人民的势力压倒暴君的地方为什么就不能说上帝使人们获得

了自由呢?如果暴君的暴政是由上帝那里来的,那么,我们的自由为

A.谴责了基督教神权 B.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谬

论 ( )

C.阐释了君主立宪制的合法性 D.阐释了自由合法性的来

7、“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

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

想是 ( )

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禁欲主义

蜘蛛织网

D.蒙昧主义

8、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各国君主的极度恐慌。这是因为 ( )

A、天主教会的势力已经遭到严重削弱

B、各国君主还没摆脱封建神学世界观的束缚

C、它反对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D、启蒙思想明确提出要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9、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

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

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

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 ( )

度衰落的时代特征,下列事实并不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什么就不能说也是由上帝那里来的?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等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10、康德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材料表明康德( )

A.不能为了自己的自由妨碍别人的自由 B.率先提出以人为中心

C.主张摆脱宗教信仰的束缚 D.对理性主义做了经典总结

11、请阅读下面精美的文字,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

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A.①②③ B.②①③ C. ②③①

D.③②①

12、结合下图信息,“文字图画”的准确含义是

A. 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B. 因为“书画同源”,故汉字可以用图画出来

C. 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

D.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13、下图所示中国古代书体中,审美功能最强的一种是

14、明代冯梦龙所著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叙述了临安城内小商贩卖油郎朱重与王美娘相爱、历尽坎坷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出明清小说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风格,该故事和其文风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①城市生活丰富②商品经济发展③包办婚姻逐渐废除④重商观念正在形成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梅兰芳先生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起多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访问苏联进行演出,展示了中国京剧的神奇魅力,获得巨大的成功。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

A.我国京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走向成熟

B.梅兰芳是“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之一

C.民国时期,梅兰芳为中国京剧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D.艺术交流可以调解国际矛盾,加深各国人民的友谊

16、 “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

A.消灭私有制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 B.“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的民生主义

C.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17、“反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这句话反映出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最大的特点是

A反对民族压迫 B反对君主专制 C反对满洲贵族 D反对帝国主义

18、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

第四篇:《高三第五次月考试题》

13.(10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眺望柏林墙那 朝鲜纪念中国 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飞机 一边的亲人 人民志愿军赴 和军舰跟踪苏联商船

朝作战的邮票

材料三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在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四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1998年2月8日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主要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

(2)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再现了两极格局下的某些具体场景。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产生的主要消极影响。(1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2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2分)

(5)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3分)

13.(1)苏联。“冷战”政策。(2分)

(2)世界动荡不安。(1分)

(3)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1分)欧共体的发展;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

兴起。(任意回答两点给2分)(共3分)

(4)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或推行强权政治。(1分)

(5)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3分)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置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4分)

(2)材料三、四中,黄宗羲把批判的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3分)

(3)材料四中,“秦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建庶孽”分别是指哪些事件?(2分)

(4)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解析: 第(1)问关于李贽和朱熹的观点主要结合材料提炼得出,其原因的分析主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逐一分析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得出黄宗羲的思想矛头主要指向当时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的法制。第(3)问分别结合秦朝、汉代以及北宋等相关制度分析回答。第(4)问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回答。

答案: (1)不同点: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原因: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4分)

(2)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法制。早期民主思想。(3分)

(3)秦朝实行的郡县制;汉初的封国制。 (2分)

(4)时代特征: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影响:具有解放思想(民主思想启蒙)的作用,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有一定冲击。(3分)

1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理解材料四所说的爆炸性的影响?分析中国没能产生这种爆炸

(1)材料一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2分)

(2)材料一、二、三、四的主张分别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二有什么进步?(1分)

(4)材料四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2分)

解析: 本题以近代思想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抵抗派(魏源)、洋务派(曾国藩)、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和维新派(梁启超)等四个派别的主张、影响等方面的掌握,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四个派别相关史实(主张、实践、影响等)的准确掌握。

答案: (1)①人物:林则徐;②贡献:虎门销烟(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分)

(2)主张:①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材料二: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③材料三:实行君主立宪;④材料四:变法图存。(4分)

(3)进步:由单纯学习外国先进的制造技艺,发展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2分)

(4)①意思:实行君主立宪制;②相同:“君民共主”。(2分)

14.(8分)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闾(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1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

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1分)

解析: 第(1)问关键从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如“瓦中有货药、饮食、剃剪、令曲”等,从这些信息中可以看出瓦子是文化娱乐场所。第(2)问回答主要原因应该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戏曲听众来组织答案。第(3)问从材料中直接归纳总结,材料三是说戏曲的娱乐功能,材料四是说戏曲的教育功能,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以分析出来。第(4)问结合史学研究的范围分析,古代史学研究主要在上层社会,新史学理念下,研究的范围扩大。理解材料四所说的爆炸性的影响?分析中国没能产生这种爆炸

答案: (1)娱乐演艺场所。(1分)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3分)

(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3分)

(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1分)

1.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 A )

A.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

C.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D.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2.马歇尔计划被称为“历史上最慷慨的行动”。几十年后,西欧人更感谢马歇尔计划。因为它

A.奠定了今天欧洲发展的基础 B.客观上促进了欧洲走向联合

C.使西欧彻底摆脱美苏的控制 D.使美国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

16.B解析:该题考查马歇尔计划的历史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马歇尔计划的实行,使西欧各国的经济政策、管理经验等逐渐接近,更好地实现了西欧各国之间的联合,促成了西欧的不断发展,才会出现今日欧洲的强大。

3. 2008年,美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曾建议西欧盟国出手相助,但西欧盟国反应冷淡。美国有人因此指责西欧盟国忘恩负义,他们最主要的依据是 ( D )

A.二战中美国帮助西欧盟国打败法西斯

B.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以遏制苏联

C.美国建立北约以保证西欧安全]

D.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复兴欧洲经济

4.1946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宣称:“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D )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5.温斯顿·丘吉尔曾说:“在欧洲大陆上不设立任何边界„„在这辽阔的领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真正地感到‘我在这里很自由自在,我也是这个国家的一个公民’。让我们合到一块儿来吧。”温斯顿·丘吉尔的这番话反映了二战后西欧各国共同的愿望。随着欧共体的建立,欧洲步入一体化快车道,他们的梦想正逐渐地变成现实。以下是对欧洲一体化概念的理解,其中不准确的是

( D )

A.具有主权让渡性 B.成员国权力共享

C.体现超国家权力 D.其实质是欧洲联邦

6.1945年10月,日本政府颁布“男女同权与妇女解放、对劳动者团结与组织的支持、教育的自由化、废除专制与国民解放、经济的民主化”等五大政策;1945年11月,对15个财阀集团实行资产冻结,此后又发出解体的指令与天皇财产冻结的指令。上述政策( B )

①是日本政府推行的民主化改革 ②在美国的支持下得以顺利实行 ③为日后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 ④导致了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崩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 )

A.兵广粮足

C.仁义为重 B.民以食为天 D.诚信第一

解析: 材料表述的是孔子的治国方略。在孔子看来,治国方式有“足食”“足兵”“民信”,但最重要的是诚信,即“民无信不立”。

8.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下列与“思想自由之明效”一致的是( )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②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 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百家争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可以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百家争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故④

第五篇:《20132014学年高三历史周末试卷118(中国古代》

2013-2014学年高三历史周末试卷11.8(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

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2.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特别是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不但在封建社会是进步的,还超越时空、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

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4.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5.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

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A.三者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三者都是以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做考虑

6.在明末棉花基本普及的基础上,清代棉花种植更加盛行。如松江府属诸州县,“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下列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农业商品化取得了一定进展 B.农本思想受到了冲击

C.商品经济取得了进展 D.经济作物种植比较广泛

7.“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材料体现出

①重视农业生产②关注农民利益③抑制商业发展④力求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8.有学者说:这种生产结构“虽然脆弱,„„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古人所说‘乱’而后‘治’,其中一个缘

由,便是这种„„生产结构在起作用。”“这种生产结构”的特点是

A.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B.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经营

C.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D.以重农抑商为主要政策

9.明初,政府规定凡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者加倍。这一措施

A.导致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B.促进了棉纺织业的产生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10.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

布商,你会选择以下哪些经营方式?

①为了安全和方便,搭乘轮船进行长途贩运 ②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购布 ③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取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 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1.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12.“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

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13.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_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14.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15.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我的一天作文600字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主要社会背景是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C.农商并重格局形成 D.西学东渐现象出现

16.《旧唐书•郑注传》记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唐朝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B.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

C.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17.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 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这反映了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B.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

C.传统观念阻碍了明清商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

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

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

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

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这段

话揭示了中国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D.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19.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

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

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

D.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20.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以下是对黄宗智这一观点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发展与增长

B.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劳动生产率”也在增长

C.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已处于落后地位

D.这种增长是以传统方式来实现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没有增长

21.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者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主要原因是其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③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④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23.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

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据此分析,其中“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的思想主张是

周记300字高中

A.“仁”和“仁政” B.“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C.以法治国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24.某史学家在论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这里的“新集体”是指

A.诸侯 B.卿 C.士 D.商人

25.“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 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

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理解材料四所说的爆炸性的影响?分析中国没能产生这种爆炸

A.“春秋大一统” C.“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26.说到徽州,我们马上就想起了徽商„„徽州又以牌坊闻名。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洁牌坊数量惊人,据记载,仅仅一个

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唐代2人,宋代5人,元代21人,明代710人,清代7098人。1905年,古徽州最后一座牌坊“贞孝节烈坊’’在徽州知府主持下建成。这座简陋的牌坊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像以往那样是纪念某人或某个家族,而是用于旌表整个徽州府有记载的所有贞孝节烈者的总牌坊,„„镌有“徽州府属贞孝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口”等大字。这反映出

A.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B.妇女受到的道德束缚越来越严重

C.徽州商品经济发达,大兴土木工程 D.中国古代对妇女极其尊重

27.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

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28.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

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

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 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

29.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这反映出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理解材料四所说的爆炸性的影响?分析中国没能产生这种爆炸

30.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是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

校” (黄宗羲《学校》)。这个观点表明黄宗羲

A.主张君主立宪制 B.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C.设计三权分立 D.代表资产阶级的要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31.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五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8分)

(2)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茶叶种植在唐代发达的原因。(6分)你觉得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6分)

(3)据材料三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8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4分)

(4)材料四和材料五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4分)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答卷纸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座号:_______ 成绩:_______

31(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8分)

第六篇:《2014年广州重点中学高三历史考试》

2014年广州重点中学高三历史考试

12.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14.电影《梅兰芳》的播出再次引发了世人对国粹京剧的关注。以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B.这部电影,可以做为研究京剧艺术的可靠史料

C.通过该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京剧“旦角”的知识

D.在乾隆年间,徽剧与汉剧合流,京剧出现

15.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

16

上表反映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业流通

17.毛泽东说:“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之所以唤醒了中国人,其原因有

①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②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

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④与中国国情相似的近邻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A.法律至上原则 B.人文主义精神 C.自由公正意识 D.天赋人权思想

19.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反封建性 B.民主性 C.普选制 D.法制化

20.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和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产生许多新问题”。这段论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因后果关系完整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产生影响 B.新型工厂制度得以产生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D.自由放任政策兴起

21.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下,东盟各国也不例外地损失惨重,它们除了加强内部的团结之外,还可能向下列哪一组织求援?

A WTO B APEC C WB D IMF

22.2013年6月13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宇航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等活动使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也展示了中国精湛的太空测控技术。与太空测控应用的理论联系最密切的是

A.牛顿力学体系 B.普朗克量子力学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23.恩格斯说:“他的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恩格斯说的作家是

A.巴尔扎克 B.雨果 C.司汤达 D.歌德

38.(26分)2013年7月4日求是网评论: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当今的中国应用发展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审视借鉴不同的人类文明。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雅典模式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三 英美模式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和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10分)

(2)“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是怎样有效控制“控制者”的?美国在政治制度上做出了哪些重大创新和改变?(8分)

(3)材料四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以来是如何体现的?“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作者的此观点说明了什么?(8分)

39.(26分)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一方面带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使世界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时,中国加紧发展民族资本的发展,南京政府特别对江浙两省的民族扶植,特别是纺织,制造等行业有了极大发展。政府还趁美金、英镑等货币贬值之际,大幅偿还北洋所欠外债。至1932年底,基本偿清了北洋政府所欠外债。并且还大量购入生产设备,使中国的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中国的发展崛起引起日本的不安,因大萧条所产生的影响也波及日本。为了转嫁影响,压制中国发展,日本借机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以美国为主导的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成为可能。 材料三 世界经济发展正处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二十国集团应继续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精神,在这个关键时刻抓住主要矛盾,共同提振市场信心,积极化解风险挑战,努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

──胡锦涛在法国戛纳G20峰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

──美国《世界日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29年经济大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6分)

(2)经济危机的严重破坏性使得世界各国认识到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性。二战后初期,世界各国为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和合作方面成立了哪些经济组织?这对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10分)

(3)面对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各国为防止经济衰退,再次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分析21世纪以来全球合作应对经济危机的历史条件。(6分)

(4)世界反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你认为包括中国在内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4分)

答案

38.(共26分)

(1)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民本思想。(各2分,共6分)

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各2分,共4分)

(2)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制,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和内阁掌握实权,君主变为虚君。(各2分,共4分)

美国:针对在一个大国建立民主共和的需要,创立了联邦制国家;为了防止国家权力滥用,创立了三权分立体制。(各2分,共4分)

(3)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4分)

观点: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4分)

39.(共26分)

(1)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契机;为中国外债的偿还提供便利;日本加紧对华侵略步伐。(6分,各2分)

(2)成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后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世界金融和贸易问题;(6分)

影响:这三大组织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经济支柱,调整这世界经济金融和贸易,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4分)

(3)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市场发展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各种对话机制给各国加强经济协调提供舞台;各国经济的发展给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世界政治多极化便于各国协商解决危机问题;(任意2点,给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吸取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协调,共同应对经济风险;走持续发展道路。(4分)

第七篇:《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

1、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侵略中国的图谋制造了( )事变。1937年七月日军发动()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2、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即《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将民族矛盾置于阶级矛盾之上,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同年12月,在()会议上,中共中央正式确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3、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着日军的进一步入侵,1932年()月()日,蒋光鼐、蔡廷锴率驻沪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爆发了淞沪抗战。为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5年北平爆发()学生抗日爱国运动。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发动逼蒋抗日的()。

4没、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晋东北的 ()大捷,是抗战初期对日军作战的第一个大胜利。

5、1938年5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正式发表,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既不会失败,也不会速胜,而是一场()。后来战争的进程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

6、、中、美、苏、英、日在密苏里号军舰上正式签署日本无条件投降书是()年()月()日。

7、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在华北发起( ),这是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战役。

8、发生在1941年1月的(),标志着国民党第()次反共高潮达到了顶点。

9、自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先后经历了 ()、()、和()三个阶段。

10、()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年6月,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年12月,日军偷袭美国(),太平洋战争爆发。

二.选择题

1、在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共杀害了约()中国军民。

A、10万以上B、30万以上C、50万以上

2、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

B、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

C、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3、东北抗日联军民族英雄()壮烈牺牲后,敌人割开他的腹部,发现胃里尽是枯草、树叶、棉絮之类,没有一粒粮食。

A、李兆麟B、周保中C、杨靖宇

4、1937年8月,中国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总指挥、副总指挥是()。

A、毛泽东;朱德B、朱德;彭德怀 C、彭德怀;刘少奇

5、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军长是,副军长是()。

A、叶挺,项英B、叶挺,刘少奇C、陈毅,饶漱石

6、1938年中国正面战场取得最大胜利的战役是()战役。

A、 台儿庄B、桂林 C、上海

7、1938年7月成立的冀中回民教导总队,总队长是()。

A、杨靖宇 B、马本斋 C、李兆麟

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是()。

A、 新华日报B、解放日报 C、人民日报

9、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头号汉奸卖国贼是()。

A、陈公博B、周佛海C、汪精卫

10、八路军三五九旅由(C)率领开进南泥湾,开展大生产。

A、 许海东B、谭震林C、王震

11、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共同反对法西斯战争的()。

A、 联合作战宣言B、联合反法西斯宣言 C、联合国家宣言

12、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提案的开明绅士是()。

A、 刘少白B、杨桐阁C、李鼎铭

13 、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发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沙家浜在江苏省(B)市。

A、张家口B、常熟C、徐州

14、抗日战争时期,从加拿大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救死扶伤的是()

A、罗生特B、凯瑟琳霍尔C、白求恩

15、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第五军第二ΟΟ师与敌血战,师长(A)光荣殉国。

A、 戴安澜B、孙立人C、佟麟阁

16、日军在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中,实行惨无人道的(A)三光政策。

A、 烧光、杀光、抢光B、烧光、拿光、杀光 C、烧光、拿光、抢光

17、1945年4月20日,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了()。

A、 A、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B、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18、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的声明,号召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实行广泛的进攻。

A、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B、把日本鬼子消灭干净 C、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19、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在(B)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美元以上,间接经济损失()美元以上。

A、3500万,800亿,5000亿B、3500万,1000亿,5000亿 C、3000万,1000亿,5500亿

20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光辉胜利,()是根本原因。

A、美军对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

B、苏联红军出兵东北

C、中国军民长期浴血奋战歼击日军

三、判断题(在题后打“√”或“×”)

1、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族人民广泛参加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上海、太原的失陷,标志着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实行的是全面抗战路线。这两条抗战路线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发动民众抗日。()

4、1937年10月,国共谈判达成协议,将赣、闽、粤、湘、鄂、豫、浙、皖8省边界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

5、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侨领是陈嘉庚()

6、、抗日战争时期,以蒋介石名义出版《今日之中国》的一书,为反共内战作舆论准备()

7、中国国民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8、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黄炎培任主席。()

9、1945年8月9日,苏联军队开进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 ()

1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的四大国是美、苏、法、中。()

附: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九一八;七七事变2、《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3、1月28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4、平型关大捷5、持久战6、1945年9月2日7、百团大战8、皖南事变;二次

9、防御、相持、反攻10、1939;1941;1941;珍珠港

二、 选择题

1、B;2、C;3、C;4、B;5、A;6、A;7、B;8、A;9、C;10、C;11、C;12、C;13、B;14、C;15、A;16、A;17、B;18、A;19、B;20C;

三、 判断题

1、√;2、×;3、√;4、√;5、√;6、×;7、×;8、×;9、√;10×;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1.清政府被迫将南京辟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B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虎门条约》

2.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C

①台儿庄大捷 ②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③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④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3.南京名胜众多,其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建立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C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

4.1937年,日本积极策划全面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B

A.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B.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C.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D.制定了所谓"国策基准"

5.日本帝国主义为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制造的事件是C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6.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正式爆发,这主要是由于 C

A.中国军队开始奋起抵抗 B.国民政府正式宣战

C.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D.国共两党再次实现合作抗日

7."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确定准备抗战方针的主要原因是 C

A.中共和全国人民要求抗日 B.西安事变中承诺抗日

C.日本扩大侵华损害其利益 D.英,美支持蒋介石抗日

8.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是在 D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七七事变后 D.八一三事变后

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 D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C.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建立 D.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0.下面对抗日民族统—战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立即发表宣言,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D.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战线正式建立

11.中共在1927年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到1937年又与国民党合作,这主要说明 C

A.国内斗争服从于国际斗争 B.民族矛盾大于阶级矛盾

C.中共从广大人民利益出发 D.国共矛盾是兄弟之争

12.下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革命统一战线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都是在中共倡导和推动下建立 B.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C.都采取党外合作的方式 D.都具有反帝的性质

13.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共同点是 D

A.政治基础相同 B.合作方式相同

C.主要任务相同 D.倡导者相同

14.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会战的主要原因是 C

A.英美支持其抗日 B.全国人民要求抗日

C.维护自身统治 D.防止日军扩大侵略

15.下列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几次大规模对日作战,最先进行的是 A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枣宜会战

16.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 C

A.台儿庄战役 B.临沂战役 C.平型关大捷 D.忻口战役

17.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一组是 D

①上海失守 ②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③卢沟桥事变 ④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D.③②①④

18.在日军进行的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中国军民共达 D

A.5万 B.10多万 C.20多万 D.30多万

19.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的迁移顺序是 A

A.广州——武汉——南京——重庆 B.广州——南京——武汉——重庆

C.广州——武汉——重庆——南京 D.广州——南京——重庆——武汉

20.1938年,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消灭日军一万余人的重大战役是 C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枣宜会战

21.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是 B

A. 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 太原会战 D.平型关大捷

22.国民政府组织的多次战役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B

A.消灭了日本大量有生力量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C.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D.掌握了抗日战争的主动权

23.下列关于抗战防御阶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日本实行速战速决的方针 B.中国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C.抗战的主力在国民党正面战场 D.八路军,新四军严重威胁敌人后方

24.抗战初期,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相同之处是 B

A.采用了相同的抗战路线 B.进行了积极抵抗

C. 积极动员民众抗战 D.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25.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 C

A.瓦窑堡会议 B.党的活动分子会议 C.洛川会议 D.七大

26.下列对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的解释,正确的是 A

A.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 B.以游击战作为主要歼敌手段

C.反对以阵地战阻击敌人 D.突出人民作用而不以军队作战为主

27.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推行全面抗战路线,而国民政府却推行片面抗战路线,这两条抗战

路线的本质区别是 A

A.阶级本质的不同 B.战略战术的不同

C. 作战方针的不同 D.依靠对象的不同

28.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抗战路线上的根本分歧是 B

A.要不要坚持持久抗战 B.要不要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

C.要不要开辟敌后战场 D.要不要争取国际援助

29.八地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是在哪次会议之后 A

A.洛川会议 D.瓦窑堡会议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30.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 C

A.晋察冀 B.晋绥 C.晋冀豫 D.冀鲁豫

31.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①淞沪会战 ②《论持久战》的发表 ③七七事变 ④台儿庄战役

A.④③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3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 B

A.徐州会战结束 B.日军占领广州,武汉

C.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D.汪精卫建立伪政权

33.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 B

①日本侵略军战线太长 ②抗日根据地有力牵制敌军 ③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尚未充分发展

④英美主张接受"近卫声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4.下面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C

A.日军迫于战线过长,无力对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B.中国方面在正面战场连续败退,没有力量很快打败侵略者

C.西方国家普遍支持日本帝国主义改变战略方针

D.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3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侵华的重点是 C

A.加强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B.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C.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D.进攻正面战场

36.1938年日军停止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改变侵华方针,这表明 C

A.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B.中国军队进入局部反攻

C.日军认识到中共是其实现侵华计划的主要障碍

D.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重大变化

37.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的方针是 D

A.组织大规模军事进攻,逼迫国民政府投降

B.扶植汪伪政权,拒绝与国民政府议和

C.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

D.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38.下列哪一事件不是日本诱降政策的产物 D

A.蒋介石的两面性变化 B.汪伪国民政府的变化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 D.亲日派散布"亡国论"

39.1940年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的伪国民政府的性质是 D

A.代表亲日派集团的反动政府

B.大肆出卖国家利益的反动政府

C.帮助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政府

D.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40.汪伪政府与蒋介石集团的最大区别在于 C

A.与帝国主义勾结 B.代表阶层不同 C.对日政策不同 D.对人民的态度不同

41.日本对中国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实质上是 D

A.为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经济服务 B.变沦陷区的经济为它的附庸经济

C.转嫁经济危机 D. 取得资源,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

42.抗战期间,日本在沦陷区大肆经济掠夺的直接原因是 B

A. 转嫁30年代的经济危机 B.解决战争需要,以战养战

C. 实行殖民统治 D.积累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

43. 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目的是 A

A.实现同化政策 B.灌输奴化思想 C.宣扬封建道德 D.扩大日语范围

44.日本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主要是为了

A.掠夺地产矿产 B.实行粮食统制 C.肃清抗日力量 D.增加苛捐杂税

45.日本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

A.维护殖民统治 B.宣传特务统治 C.实行恐怖政策 D.肃清抗日力量

46.日本搞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的相同点是 C

A.掠夺地产和矿产,以战养战 B. 培植殖民工具,以华治华

C. 肃清抗日革命力量,巩固占领区 D.进行奴化统治,以日变华

47.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造成蒋介石政治态度两面性的最主要原因是 B

A.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B.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C.国民党正面战场失败 D.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

48.武汉失守后,蒋介石集团虽继续抗战,却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这主要是由于 C

A.日本诱降政策的影响 B.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壮大

C.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立场 D.美英对日推行绥靖政策

49.国民党抗日政策转向反动始于 B

A.武汉,广州失陷后 B.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

C.皖南事变后 D.百团大战后

50.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是 B

①妥协投降 ②放弃抗日 ③进行反共活动 ④同共产党决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51.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C

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B.汪精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

C.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 D.美英的注意力集中于欧洲战场

52.在抗日战争中,中共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主要目的是 C

A.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 B.回击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

C.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战胜解放区的严重困难局面

53.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在对内政策上的基本立场是 D

A.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B.强化保甲制度,控制人民

C.发展特务组织,迫害进步人士 D.坚持一党专政,反共反人民

54.抗日民族统—战线得以维持到抗战胜利的客观因素是 D

A.中共正确的策略方针 B.英美等国的坚决支持

C.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 D.日本侵华日标不变

55.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 C

A.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 B.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权

C.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 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坏抗战

5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存在着斗争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 B

A. 两党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 B.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两党在中国所处的政治地位不同 D.两党对日本侵略认识的程度不同

57.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发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的题词表明中共 D

A.认定国共合作实际上已经破裂

B.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C.要独立自主地担负起反抗日本侵略的责任

D.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坚持抗日民族统—战线

58.相持阶段,中共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其用意是 C

A.不准备与国民党继续合作 B.以斗争求团结

C.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显示人民军队的力量

59.下列有关正面战场形势恶化根本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日军集中主要兵力向正面战场发动进攻

B.国民党的军事装备落后于日军

C.大批国民党军队为保存实力,避免与日军作战

D.国民政府推行错误的内外政策造成的恶果

60.下列战役属于国民党将领指挥的是 B

①平型关战役 ②枣宜会战 ③台儿庄战役 ④百团大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61.在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 D

A.谢晋元 B.蔡廷锴 C.蒋光鼐 D.张自忠

62.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的直接目的是 D

A.建立太平洋战争后方基地 B.切断中国交通和外援路线

C.配合近卫声明以逼蒋投降 D.援救侵入南洋的日本孤军

63.国民党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的主要原因是 C

A.缺乏美军援助 B.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结果 D.日军改变侵华方针

64.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独裁统治,独裁统治的特征不包括

A.一党专政 B.经济垄断 C.特务统治 D.保甲制度

65.1940年,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作战地区在 A

A.华北 B.西北 C.东北 D.中原

66. 百团大战区域涉及的主要抗日根据地是 B

A.陕甘宁,晋绥,晋冀豫 B.晋冀豫,晋绥,晋察冀

C. 陕甘宁,山东,晋察冀 D.晋察冀,山东,晋冀豫

67.1940年下半年的百团大战,其战略目的不包括 C

A.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B.争取抗战形势好转

C.显示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以安定人心 D.克服投降危险

68.朱德赞扬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主要因为该战役 D

A.给日本华北驻屯军以沉重打击

B.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C.有利于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好转

D.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转折点

69.日军实行"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气和进行细菌战是妄图消灭 B

A.国民政府 B.敌后抗日根据地 C.国民党军队 D.盟国军队

70.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采用的基本战术是 A

A.游击战 B.运动战 C.阵地战 D.闪电战

71.面对日军的大"扫荡",根据地军民执行的作战方针是 B

A.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B.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

C.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D.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

72.中共提出"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的方针,主要是因为 D

A.国民党不断掀起的反共高潮 B.日军在沦陷区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C.日军的疯狂扫荡 D.敌强我弱的战争态势

73.1941—1942年抗日根据地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D

A.日军的残酷"扫荡" B.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

C.严重的自然灾害 D.中共中央的"左"倾错段

74."三三制"原则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意义有 D

①加强了党对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 ②使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

③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 ④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75.中国共产党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的推行是在 B

A. 国共两党对峙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建立初期

76.下列有关减租减息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D

①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 ②减轻了农民的地租负担和所受高

利贷的剥削 ③提高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牲 ④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7.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对地主阶级是 C

A.既打击又依靠 B.既限制又依靠

C.既限制又联合 D.既保护又联合

78.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是 D

①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②支援了国统区的斗争

③为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④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79.下列措施中,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 A

A.开展大生产运动 B.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C.开展整风运动 D.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80.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党的任务是建立 D

A.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 B.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C.社会主义国家 D.新民主主义国家

81.中国共产党"七大"的重要意义在于 C

①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③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统一④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2.中共七大之所以成为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党代会主要是因为 D

A.召开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

B.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准备

83.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具体方案是 B

A打倒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B.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打败日本侵略者,打倒蒋介石 D.解放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84.中国共产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C

A.八七会议 B.洛川会议 C.七大 D.七届二中全会

85.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所做的报告是 B

A.《整顿党的作风》 B.《论联合政府》

C.《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D.《对日寇的景后一战》

86.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是在 D

A.1938年 B.1940年 C.1944年 D.1945年

87.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1945年 A

A.8月15日 B.8月16日 C.9月2日 D.9月3日

8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持续到抗战胜利的基本因素是 D

A.中共对国民党既团结又斗争 B.中共及时反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C.美国不赞同破裂 D.民族矛盾尚未解决

89.抗日战争与甲午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 D

A.领导集团改变为人民利益的代表 B.中国军队素质提高,军队普遍有爱国精神

C.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决定了最后的战局 D.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的抗战

90.我们所说的"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反侵略斗争屡败的局面",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C

A.以往的反侵略斗争都以失败告终 B.中国人民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C. 以往的反侵略斗争没有取得一点成就 D.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淌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紧密告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二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一《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请回答:

(1)上述《通电》和声明书》分别发表于何时

《通电》发表于1937年7月8日,《声明书》发表于1937年8月14日.

(2)《通电》和《声明书》有何相似之处

二者都主张保卫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抵抗日寇的侵略.

(3)《通电》和《声明书》在基调上又有什么不同.

中共在抗日通电中呼吁两党紧密合作,全国人民,政府,军队团结起来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而国民政府的自卫声明书中并未指出怎样抗日,靠什么力量去抗日等问题.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7年)8月7日至12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有中央和地方将领参加的国防会议,一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略"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即"利用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采取持久消耗战,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国力,伺机转移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最后胜利".

—— 摘自《国共两党关系史》

材料二 由于国民党当局并没有真正实行全国军民总动员,没有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实行兵民一体抗战,而是对若干大城市组织单纯防御即消极防御,再加之其他错误和弱点,因而国民党军队在抗战的第一阶段中的几次较大的防御战役未能取得更大更有效的成果,却大多失利了.

——摘自《中国国民党简史》

材料三 抗战初期,日军一个师团战时兵力约有2.2万人,马5800匹,步骑枪9500枝,轻重机枪600余挺,各式火炮108门,战车24辆.而中国军队一个师的编制为官兵约1.1万人,步骑枪3800余枝,轻重机枪328挺,各式炮46门,……

——摘自《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介绍》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回答,抗战初期国民党制定了怎样的战略指导方针

持久战.

②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回答,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上敌强我弱;主观上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③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活动作出综合评价.

抗战初期,国民党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广人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予敌重大杀伤,粉碎了日寇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但由于敌强我弱,以及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没有发动广大人民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使正面战场的作战大都失利.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

——摘自1938年11月第二次近卫声明

材料二 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阐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以求彻底了解帝国的真意.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

——摘自1938年12月第三次近卫声明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结合史实说明该方针出台的原因.

方针:向国民政府提出诱降政策.原因: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又由于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日军后方,日本被迫放弃原来的速战速决的方针.

②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增加了什么新内容 联系史实说明它对国民政府产生的影响.

增加了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提携"三原则,作为诱降的条件.在日本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敌,以后又成立了伪国民政府.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人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一一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员大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 我国的敌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东三省热河失掉了,自然在号称统一政府之下失掉,我们应该要负责任,不过我们站在革命的立场说却没多大关系……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谤毁,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唯一要务,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本末倒置,先后倒置.

—一蒋介石《剿匪的理论与实际》

材料三 我常觉得要应付困难,首先要认识自己国家的地位.我们是弱国,对自己的国家力量要有忠实的估计,国家为进行建设,绝对需要和平.过去数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对外保持和平,即系此理.前年五月大会,本人外交报告所谓:"和平未到绝望,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1937年7月蒋介石《对日一贯的方针和立场》

材料四 (近卫声明)这是敌人整个吞灭中国,独霸东亚,进而以图征服世界的一切妄想和阴谋的总自白,也是敌人整个亡我国家灭我民族的一切计划内容的总暴露,……(近卫声明)是要以建立东亚新秩序来关闭中国门户,要破坏九国公约,以"东亚协同体"与"经济集团"来排斥欧美在远东的势力.……我不会背信弃义,以破坏人类相与维系的正义.

——1938年12月蒋介石的声明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事件 对此,蒋介石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九一八事变"绝对不低抗.

(2)材料二说明蒋介石对失掉东三省热河持何态度 反映出蒋介石的对日政策是什么 与材料一相比,说明蒋介石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

认为要负责任,但又没有多大关系,不抵抗,由绝对不抵抗到"攘外必先安内".

(3)材料三反映出蒋介石外交政策的实质如何 提出这种外交政策的理由是什么

对外政策要认清弱国地位,保持和平,争取和平,借口自己国是弱国,实质是集中全力剿共.

(4)对比材料三,四,说明材料四中蒋介石对日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中蒋许诺"不会背信弃义,以破坏人类相持维系的正义".对日要抵抗的原因是日本的进攻威胁了蒋政权的利益,四大家族的利益及后台英美的利益.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我最高统帅,已严令18集团军(即八路军)及新四军概于(民国)三十年一月底以前遵照前令撤至冀察鲁北及晋北之一部…….(如中共)置军纪国法于不顾,是即有意破坏抗战……中央必能以极周密之处置与严正之方式实行军纪……我各级党部团部各宣传机关……应根据前述事实与下列方针,以纠正中央之态度:以泛指口吻影射中共违反军纪之行为,督促政府严肃军纪.……

——摘自1940年10月国民党中央给《上海报》密令

材料二 国内一部分人士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

束抗战局面.……兹奉电示,限期北移.德等再三考虑,认为遵行命令与府顺舆情,仍请

中央兼筹并顾.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遵令北移.

—— 摘自1940年11月朱德,彭德怀等复何应钦电文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政府蓄意制造皖南事变的技俩.

准备武力消灭共产党的武装,并事先制造舆论,诬蔑中共"违反军纪".

②材料二说明中共对"北移"存有顾虑,为何还要让部队"遵令北移"

顾全抗战大局,作出让步,维护统一战线的团结.

6.阅读下列材料:

昭和十五年(1940年)重庆敌军之特色为作战非常消极,迄今未进行主力之反攻,只有共产军于去年八月在华北举行比较大规模的出击.

(引自日本陆相东条英机1941年在参,众两院报告战况时的讲话)

请回答:

①引文中"重庆敌军"指谁

国民党军队.(1分)

②"比较大规模的出击"指的是什么 其重大意义是什么

百团大战(1分)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党愿与各党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引自《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 (一)承认农民(雇农包括在内)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故党的政策是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

(二)承认地主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一部分开明绅士并是赞成民主改革的.

故党的政策仅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更不是打击赞成民主改

革的开明绅士.

——引自《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请回答:

①材料一阐述的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原则是什么 (1分)为什么实行这样的原则 (1分)

"三三制原则".(1分)为了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

②材料二提到的土地政策是什么 (1分)这一政策的实行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2分)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1分)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1分)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1分)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

年 份

开垦荒地

(万亩)

耕地面积

(万亩)

谷物产量

(万担)

皮棉产量

(万斤)

1941

39.0

1210.5

147

58

1944

128.0

1467.6

175

30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意义:当时,陕甘宁抗日跟据地处于日伪军和同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必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也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

(2)根据材料二,比较1941年和1944年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开荒,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皮棉产量的增长幅度最大,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

三,问答题

1.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请回答:

①1935年,中华民族面临什么危机 中国共产党发出什么号召 确定了什么方针 (3分)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1分)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分)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分)

②1936年,国民党爱国将领采取了什么行动 结果如何 具有什么意义 (5分)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1分)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2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2分)

③抗日战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分)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分)

2.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请回答:

①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在什么会议上确定的

瓦窑堡会议.(1分)

②1936年的西安事变是谁发动的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重要意义

张学良(1分),杨虎城.(1分)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2分)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1分)

③"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进行了怎样的改编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国民军第八路军(1分)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国民军新编陆军第四军.(1分)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和意义是什么

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1分)

意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了.(1分)

3.在一部历史记录中,对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问题总结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曾两度合作,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业绩."请回答:

⑴这两度合作各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

国民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⑵第一次合作创造的最重要业绩是什么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对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

⑶第二次合作创造的业绩是什么

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4.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何变化 原因是什么 对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改变:由大规模进攻正面战场改变为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则是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方针.

原因: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迫于战线太长,兵力和财力不足,难以继续组织;大规模的进攻.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日军后方构成严重威胁,也使日军受到牵制.国民政府的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长期的艰苦斗争,以及国民党仍未放弃一党专政和反共反人民的立场.这些情况导致了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影响:国民党内汪精卫亲日派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了南京伪政权,成为日本在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蒋介石集团则发生动摇,通过五届五中全会将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形成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并成为中坚力量,但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伪和蒋的联合进攻和封锁,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

5.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请回答:

(1)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1分)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分)

(2)国共两党分别实行了什么抗战路线 (2分)

国民党实行了片面抗战路线.(1分)共产党实行了全面抗战路线.(1分)

(3)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哪两次战役的胜利

平型关战役和台儿庄战役.(2分)

(4)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打躬作揖斗争的完全胜利.(1分)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1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1分)

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

1.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B

A.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的矛盾

B.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C. 中国人民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2.抗战胜利以后,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大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是 B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意大利

3.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中共中央提出的口号是 A

A.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B.有理,有利,有节,以斗争求团结

C.和平,民主,团结 D.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4.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会上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是 B

A.经济问题和教育问题 B.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C.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D.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

5.重庆政协会议通过的决议,本质意义在于 D

A. 确立了和平建国纲领 B.确立了改组国民政府的原则

C.人民得到了一些民主权利 D.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和内战政策

6.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

A.中原解放区 B.华东解放区 C.晋冀鲁豫解放区 D.晋绥解放区

7.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区军民的主要作战目标是 A

A.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B.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C.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D.争夺重要城市

8.人民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的论断.其主要依据是 B

A.人民解放军有强大的战斗力 B.国民党独裁统治,不得人心

C.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 D.解放区将成为巩固的后方

9.下面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A.反动派表面上强大,实际上不堪一 本文来自

B.反动派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将被人民战胜

C.在战略上藐视敌人

D.增强了人民同反动派斗争的信心

10.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 D

①陕北 ②中原 ③山东 ④华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的重大战役是 B

A.青化砭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蟠龙战役 D.沙家店战役

12. 沙家店战役的胜利,表明人民解放军 A

A.基本上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B.基本上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 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D.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3.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正在实施的战略是 B

A.全面进攻解放区 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

14.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D

A.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全面扩大解放区

C.解放中原进取华东 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15.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主攻方向是 D

A.东北地区 B.华东地区 C.西北地区 D.中原地区

16.人民解放军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最直接的原因是 B

A.群众基础良好 B.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C.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 D.中原地区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

17.1947年6月,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是C

A.陈毅 粟裕 B.陈赓 谢富治 C.刘伯承 邓小平 D.罗荣桓 贺龙

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

19.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的军事行动是 B

A.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B.解放石家庄 C.攻克张家口 D.收复延安

20.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车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D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21.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敌人的数量,从多到少排列,正确顺序为 B

A.辽沈,淮海,平津 B.淮海,平津,辽沈

C.辽沈,平津,淮海 D.平津,辽沈,淮海

22.下列关于三大战役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使东北,华北,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C.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D.宣告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

23"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句话的含义包括 C

①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 ②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在人民战争路线指

引下取得的 ③三大战役的胜利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人民解放

战争的胜利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的重大问题是 C

A.抗战胜利后的方针和政策

B.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

C.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D.新中国的成立

2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工作中心是 B

A.由乡村到城市 B.恢复和发展生产

C.没收官僚资本 D.向社会主义过渡

26.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对解放后中国社会性质的设想是 D

A.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B.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C.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

D.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7.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的会议是C

A.洛川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28.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的实质是 A

A.缓兵之计 B.停止内战,和平建国 C.保存实力,划江而治 D.屈服求和

29.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迁移的顺序是 A

A.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 B.瑞金—西柏坡—延安—北平

C.瑞金—上诲—延安—西柏坡 D.瑞金—延安—西柏坡—北京

30.1 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都是国民党首先提出的.主要是为了 D

A.把战争责任推给共产党 B.在两党政治斗争中赢得主动

C.需要共商建国问题 D.以和谈换取部署内战的时间

31.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各方和谈的目的是 B

①蒋介石以和谈作缓兵之计 ②李宗仁企图与共产党划长江而治 ③蒋介石为了退居幕

后指挥 ④共产党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2.1949年蒋介石下台,出任国民政府代总统的是 A

A.李宗仁 B.白崇禧 C.张治中 D.蒋经国

33.南京的解放标志 D

A.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B.人民解放战争结束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D.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的覆灭

34.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迅速取胜的原因不包括 D

A.有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B.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革命军队

C.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D.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35.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A.中国人民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D.推翻了"三座大山"

36.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A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开展武装斗争

C.走社会主义道路 D.建立统一战线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的电报

"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

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材料二 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密电:

"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乃奸匪竟……企图破坏统一以遂其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注:蒋介石)所订剿共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材料三 1945年11月16日蒋介石对高级将领的演讲:

"回想这20年来,奸匪始终是本党唯一的敌人."

请回答:

①从材料一看,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的理由是什么

表面上说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大计.

②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

蒋介石对中共极端仇视,力图消灭.

材料二 是当时蒋介石的剿共密令,由此看出蒋介石对中共是必欲除之.

材料三 表明蒋的一贯立场就是把中共视为"唯一的敌人."

2.阅读下列材料: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请回答:

(1)"内线"与"外线"指的是什么

内线指处在国民党军队包围形势下的作战线;外线指转入反攻,采取包围国民党军队形势的作战线.

(2)这段话确定了什么方针

方针:由防御作战转向反攻作战.

(3)简述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的情况及其作战性质.

外线作战情况: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南渡黄河,挺进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军形成品字阵势,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

内线作战情况: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

区连成一片;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迫使东北敌军退守长春,

沈阳等几个孤立的城市.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性质:内线作战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外线作战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统区的进攻,属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

3.阅读下列材料:

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

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而前要打败仗.……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请回答:①这段材料出自何处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革命在取得全国的胜利后,共产党员要加强思想建设:防止资产阶级的侵蚀,保持勤政廉洁的作风.

②我们现在重新学习这段材料有何现实意义

当前,共产党和国家于部队伍中,存在着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应重温毛泽东的谆谆教导,只有寸日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才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于政府,亦非我同胞对政府片面的希望所能达成.……只要共党一有和平的诚意,能作确切的表示,政府必开诫相见,愿与商讨停止战事,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

——《蒋介石新年(1949年)文告》

材料二 劝告蒋委员长退休,让位给李宗仁或者国民党内其他较有前途的政治领袖.

——1948年10月司徒雷登致马歇尔

材料三 两条路摆在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军政人员面前:一条是向蒋介石战犯集团及其主人美国帝国主义靠拢,这就是继续与人民为敌……;一条是向人民靠拢,这就是与蒋介石战犯集团和美国帝国主义决裂,而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立功赎罪,以求得人民的宽恕和谅解.第三条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南京政府向何处去》(1949年4月4日)

请回答:

(1)蒋介石为什么提出与中共和平谈判 其目的是什么

蒋介石提出与中共和平谈判,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败涂地以及美国和国

民党内部的压力.其目的是以和谈作缓兵之计,以获得喘息时间,准备卷土重来.

(2)司徒雷登为什么建议蒋介石下台 结果怎样

是因为国民党政治腐败和军事失败,使美国对蒋介石逐渐失去信心,寻求新代理人.结果蒋介石被迫下台,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3)毛泽东1949年4月4日文告发表的背景是什么 李宗仁南京政府选择了哪一条道路 标志是什么

毛泽东发表文告的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蒋介石下台后以李宗仁为代表的南京政府以八项和谈条件为基础,和中共在北平进行和平谈判,但李宗仁企图划江而治.李宗仁南京政府最终选择了继续与人民为敌的道路.

标志是拒绝在国共双方代表团达成的和平协定上签字.

三,问答题

1.关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请回答.

①全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②会议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它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①背景:三大战役胜利.在民主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

②内容: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他指出:(1)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

移到城市;(2)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3)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

国胜利的方针;(4)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

策;(5)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的总任务;(6)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③意义: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

大问题.

2.为什么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救国斗争和方案都失败了.国民党南京政府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被人民所抛弃.部分中间阶层幻想使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水主义的道路,但在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情况下,也根本无法实现.民主党派在实践斗争中认识到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同共产党并肩战斗,中国才有希望.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立场,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下册第五章~第七章

选择题

1.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

A巩固政权 B解放全国

C稳定社会秩序 D取得国际承认

解放后的土改运动在政策上与过去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B

A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C实行消灭地主经济的政策 D实行农村互助合作的政策

3.解放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

A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B国家的土地所有制

C互助组的土地所有制 D人民公社的土地所有制

初期的土地改革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是因为 B

A它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B它废除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C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5.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标志是 D

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 B.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D.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6.下列事件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C

A抗美援朝战争 B土地改革运动

C没收官僚资本 D镇压反革命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D

A稳定社会秩序 B保障人民安全

C扭转社会风气 D巩固人民政权

抗美援朝战争的起止时间是 B

A1949—1951年 B1950—1953年

C1950—1952年 D1951—1953年

9.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不包括 B

A.抗美援朝 B.抗美援越 C.土地改革 D.镇压反革命

10.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B

A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B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C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D完成了对农业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B

A实行土地改革 B没收官僚资本

C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D合理调整工商业

12."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斗争实质是 B

A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C人民政府为稳定物价而进行的斗争 D人民政府严厉打击投机倒把的斗争

13.建国初期,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恢复和发展经济主要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C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③三大改造 ④合理调整工商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 C

A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企业得到发展

B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C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D开展了技术革新运动

15.我国过渡时期是指 B

A.1949—1953年 B.1949-1956年

C.1953-1956年 D.1953-1966年

16.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 A

A.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B.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自愿互利,逐步改造 D.循序渐进,反对冒进

17.我国1953-1956年三大改造中的实质是 D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把私人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

C.在中国探讨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18.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C

A.新中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C.三大改造完成 D.土地改革完成

19.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均建成于 A

A."一五"计划期间 B.1958年"大跃进"时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0.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在 A

A.长春 B.上海 C.北京 D.沈阳

21.下列行业,"一五"计划重点发展的是

A.轻工业 B.重工业 C.农业 D.商业

2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任务是 B

A.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B.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C.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D.选举国家领导人

2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意味着 B

人民政协会议使命的结束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产生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任务已经完善起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已经完善起来

24.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人民政协《共同纲领》,在内容的根本区别是 C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二者具有不同的阶级属性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D.《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5.中共八大的主要贡献表现在 C

A.提出了合理调整商业的方针 B.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C.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D.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

26.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 C

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B.人民政权同敌对势力的矛盾

C.先进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D.社会主义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27.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 C

A.开展整风运动,克服官僚主义 B.维护社会的团结与稳定

C.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D.巩固发展三大改造的成果

28.人民公社化的错误,本质上是 B

A.片面地强调公有制

B.不考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

C.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

D.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9.下列各项,与彭德怀有关的是 B

①指挥百团大战②指挥台儿庄战役③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④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⑤在"反右倾"斗争中遭到错误批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30.下列重要工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建的是 C

宝成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兰新铁路

新藏公路

31.下列油田,不属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发的是 B

A.大庆油田 B.玉门油田

C.胜利油田 D.大港油田

32.十年建设时期,我国建成的两大钢铁基地在 A

A.武汉,包头 B.鞍山,包头

C.鞍山,武汉 D.武汉,宝山

33.1958年,造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失误的思想根源 B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客观规律

违背了经济建设应综合平衡的原则

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34.造成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D

A.自然灾害严重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工农业生产的下降 D.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35.1959年庐山会议后开展的反右倾斗争,实际反掉的是 C

A.主观主义 B平均主义 C.实事求是 D.个人专断

36.1960年冬,当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的方针是 C

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B.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调整改革充实提高

37.1962年初召开的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教训的中央工作会议是 B

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B.七千人大会

C.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D.中共九大

38.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是 B

A.1960年 B.1964年 C.1966年 D.1968年

39."九·一三"事件标志以下列哪个人物为首的反革命集团的覆没 A

林彪

江青

康生

张春桥

40.二月抗争的实质是 D

谭震林等人对中央文革小组的批评

谭震林等人对上海夺权的批评

谭震林等人力图反击资产阶级复辟逆流

谭震林等人力图纠正"左"倾错误

41.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周恩来总理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的是 A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批极左思潮

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解放干部

42.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D

A.稳定社会秩序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抵制"批林批孔"运动 D.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43.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回升,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是 A

A.邓小平 B.叶剑英 C.华国锋 D.李先念

44.下列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正确的是 D

A.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 B.是反修,防修的有效手段

C.是一场文化领域的革命 D.是一场政治领域的革命

45.为粉碎"四人帮"奠定群众基础的是 B

A."九·一三"事件 B."四五运动"

C."批林批孔"运动 D.华国锋主持中央工作

二.材料解析

45.阅读下列关于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的材料

材料一 (会议)着重指出工作中发生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一,生产计划指标过高,基本建设战线过长,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严重失调;二,在人民公社工作中,曾经混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急于过渡,违反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原则,犯了刮"共产"风和其他平均主义错误;三,不适当的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许多完整的工业体系……;对农业增产的速度估计过高,对建设事业的发展要求过急.

产生缺点,错误的原因: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在建设工作中经验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几年来党内不少领导同志不够谦虚谨慎,违反了党的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传统作风,削弱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这就妨碍了党及时的尽早的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

报告强调: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原则是正确的.这几年工作成绩是伟大的,这就妨碍了缺点和错误是第二位的.

摘自《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 刘少奇在大会上讲话:关于"三面红旗",我们现在都不取消,都继续保持,继续为"三面红旗"而奋斗.现在,有些问题还看不清楚.但是经过五年,十年以后,我们再来总结经验,那时候就可以更进一步地做出结论.

摘自《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三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凡是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

摘自《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四 林彪在会上的讲话:最近几年的困难,"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我深深感到,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

摘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七千人大会"上中共中央"报告"的基本内容.

承认党在领导经济建设上存在超越客观条件的指导性的错误;从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特别是党的领导作风方面,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基本上肯定了三面红旗.②根据材料二,三,四,分析刘少奇,毛泽东和林彪在大会上的讲话.

刘少奇:对"三面红旗"的认识,采取等待实践检验,保留研究余地的态度;

毛泽东:带头采取承担领导责任,勇于自我批评的态度;

林彪:采用个人崇拜的做法,否认毛泽东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③根据上述材料,清你对七千人大会的历史作用作出恰当评价.

一方面,比较实事求是的对待已经认识到的缺点,错误,对扭转经济困难起到重要作用,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但另一方面,没有能从指导思想上彻底清除"左"的错误;林彪的发言对纠正错误和发扬党内民主,起了消极作用.

三.问答题

4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主要内容:制定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国家.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规定了国旗,国歌和首都.

基本经验:①有中国共产的正确领导;

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⑤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4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有哪些正确的指导思想 又有哪些失误 其经验教训是什么

正确指导思想: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②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的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整风思想;④1960年冬开始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⑤七千人大会前后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

失误:①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②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反右倾"斗争.

经验教训: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科学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党的重大决策必须依据中国的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48.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大"上指出:"1956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据此回答:

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什么论断 提出什么经济建设方针

中共八大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经济上提出,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②"八大"确立的正确路线,方针何时被修改 为什么 它造成怎样的后果和影响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原因:中共中央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影响:党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认为在社会主义建成之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这成为后来当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1958年,中国共产党又提出的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在经济领域发动了什么运动 后果如何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和影响是"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④你认为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不能丢;

一定从实际出发,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制订要立足国情;

经济建设中,一定要遵循经济规律,不可片面追求速度;

在领导作风上,要谦虚谨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政治生活中,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不可搞个人崇拜.

49.1959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为什么会出现严重困难局面 为克服这一困难,中国共产党做出哪些努力 收效如何

原因:

①严重的自然灾害;

②联政府背信弃义的撕毁中苏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左"倾严重泛滥.

克服困难的努力:一方面,从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另一方面,1962年,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会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带头作自我批评;会议前后,党中央还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

收效:党的这些措施,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最终克服了困难.

第八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思想理论界开展了A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关于十大关系问题的讨论

C,一国两制问题的讨论 D,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讨论

2,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期对内对外政策上最鲜明的特点是 B

A,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坚持改革开放

C,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经济体制改革

3,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我国 B

A,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

C,文化大革命结束 D,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

4,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是在 B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三大"

5,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重大事件 B

①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②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③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④城市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①④

6,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不包括C

A,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C,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改革"的错误口号

D,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和决策不包括B

A,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D,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是 A

A,农村 B,城市 C,沿海地区 D,内地

9,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根本目的是 B

A,变革生产关系 B,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坚持体制改革制度D,发展市场经济

10,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

A,发展经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

C,让世界认识中国 D,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1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出现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确的是C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

12,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D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13,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强化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C,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4.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决策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三大

C.十三届四中全会 D.十四大 A

15.我国对外开放中首先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①深圳 珠海 ②上海 海口 ③珠海 广州 ④汕头 厦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16.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B.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学习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方法 C

17.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B )

A.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B.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C.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D.学习发达国家经营管理方法

18.下列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计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A.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坚持"两个凡是"的观点

C.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D.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19.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会议是( )A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三大

C.十三届四中全会 D.十四大

2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 )C

A.坚持公有制经济 B.坚持集中管理体制

C.支持社会主义制度 D.坚持计划经济体制

21.中国共产党制定出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会议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三大"

C.十三届四中全会 D."十四大" B

22.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会议是( A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三大"

C.十三届四中全会 D."十四大"

23.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4.提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D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25.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D )

A.城市 B.学校 C.军队 D.农村

26.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最主要的形式是( B )

A.土地租赁制 B.联产承包制

C.一大二公制 D.合作经营制

27.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始于( D )

A.1980年 B.1981年 C.1984年 D.1985年

28.我国最早开放的两个省是( D )

A.江苏,浙江 B.广东,福建 C.山东,江苏 D.广西,广东

二,材料解析题

1980年

粮食产量5.02亿公斤

1981年

粮食产量6.70亿公斤

1982年

粮食产量7.15亿公斤

据上表回答:

①凤阳的三大步与农村改革有什么制度有直接关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按此趋势,农村改革将向什么方向发展

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③从凤阳的变化可见到农村改革的作用如何

推动农业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五,问答题

1,人们普遍认为,没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没有中国现在的发展.请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历史和社会现实,论证这一观点.(要求围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作答,不必面面俱到)

(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并联系实际作答,具体答案略)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了哪些重大决定 (6分)

决定有: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分)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1分)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分)全会还决定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1分)

3,邓小平同志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请回答:

①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后,在文家市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2分)

决定放弃夺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2分)

②毛泽东创建井风山革命根据地时,主要开展了哪些活动 (3分)

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3分)

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关于经济建设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2分)

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3分)

见书P127(3分)

第九章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团结

一,单项选择题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第一次明确公开提出 A

A,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一国两制"的设想

D.设立特别行政区

2,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在A

A,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B,《论十大关系》

C,26届联合国大会 D,中美上海公报

3,中国政府开始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方针,是在A

A,《告台湾同胞书》中 B,人大《政府报告》中

C,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谈话 D,《关于台湾问题决议》

4,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中,不包括D

A,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B,香港回归祖国后设立特别行政区

C,社会制度50年不变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下列事件标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付诸实践的有A

A,澳门回归

B,建立爱国统一战线

C,政协会议召开

D,落实统一战线政策

6.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 D )

A.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的

B.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中提出的

C.在中葡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中提出的

D.由邓小平提出的

7.中英《联合声明》规定,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和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B )

A.1996年 B.1997年 C.1999年 D.2000年

8.下列不属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的有 D

A.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B.香港回归祖国后设立特别行政区

C.社会制度50年不变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二,填空题

1.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 "的构想.香港, 先后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 澳门

2.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_________"的构想.根据中国与 _________政府签署的《联合申明》,今年澳门将回归祖国.一国两制 葡萄牙

3.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 "的构想. 年,澳门将回归祖国.(一国两制 1999)

4.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第 次公开提出中国政府 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1979 告台湾同胞书 和平

5.中英关于香港问题,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 》规定;香港,澳门分别于 年, 年回归祖国;中国恢复对这两个地区 .联合声明 1997 1999 行使主权

三,问答题

1.沦为英国殖民统治一百多年的香港,现已回到祖国的怀抱.请回答:

(1)简述英国侵占香港地区的过程:(6分)

①1842年,通过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2分)

②1860年,通过中英《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2分)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强租"新界".(2分)

(2)本世纪20年代,香港工人为反对英帝国主义的压迫,进行了哪两次重大斗争 (2分)

香港海员罢工和省港大罢工.(2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英国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的文件是什么 何时签署的 (2分)

中英签署的文件是《联合声明》.(1分)签署的世纪是本世纪80年代.(1分)

第十章外交战线的胜利和人民国防的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B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 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 C

A,党与党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B,民族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国际组织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B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5年

4,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B

A,1953年朝鲜停战谈判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 D,1972年中美高级会谈

5,下列事件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是B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亚非万隆会议 D,中美正式建交

6,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原则,它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A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

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是在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1年 D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它是由( A )

A.中国首先提出的 B.中国与苏联共同提出的

C.联合国指定的 D.中国与印度共同提出的

9.本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不包括D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B.中美签订上海公报,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C.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

D.中国同韩国建立外交关系

10.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C

A.1955年万隆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1954年日内瓦会议 D.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

11.以下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由中国首先提出的

B.由中国和印度两国共同提出的

C.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 的基本准则

12.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正确的叙述是 ( D )

A.1953年我国首次提出

B.是我国一贯主张的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C.它适用于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

D.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13.1972年,中国在外交事务中取得的重大进展不包括 ( A )

A.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B.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C.中美发表联合公报 D.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14.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的重大成就不包括 ( D )

A.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在上海签订《联合公报》

C.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填空题

1._________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5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在万隆会议上提出"_________"方针,促进了_________会议圆满成功. 周恩来 求同存异

3._________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_________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起了_________作用.1954 五大国 积极

理解材料四所说的爆炸性的影响?分析中国没能产生这种爆炸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