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时间:2025-01-13 06:46:4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文档大全 >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的正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共10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一)

梦溪笔谈二则的翻译,一行原文一行翻译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成为秋田里的庄稼的危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尊严的故事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译文: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成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 大穰.
译文:
十天后,子方虫全都(被)消灭,年成因为(这个)而获得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梦溪笔谈》2则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这塔)晃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译文: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译文: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译文:
没有办法,(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译文: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完木板,用钉子钉牢它,就不会晃动了.”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文: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译文:
因为钉牢的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皆伏其精练.
译文: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二)

《梦溪笔谈》中《以虫治虫》原文翻译

《以虫治虫》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三)

英语翻译
我要《梦溪笔谈》雁荡山的原文翻译,要和教科书上一样的哦!

原 文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 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四)

《梦溪笔谈》的译文

原文: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中,子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系.自西望东则见.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____沈括《梦溪笔谈》
译文:
相传虹能到溪流或山涧里喝水,确实如此.熙宁(宋神宗年号)年间,我出使契丹,到了极北方黑水境内的日积月累作文永安山下建起帐篷.那个时间刚好雨后初晴,彩虹出现在帐篷前的山涧中,我和同事靠近山涧观赏它,看到一条虹的两端都垂到涧中.叫人越过山涧,隔着虹相对站立,距离大概有几丈,中间如隔着一层薄纱.当站在涧的西边往东看就能看见,当站在涧的东边往西看,在阳光的闪烁下什么都看不见.过了很久虹稍微偏向正东方,越过山峰而离去了.第二天走了一段路,又看到了虹.孙彦先说:“虹是雨里面太阳的影子,太阳照射雨后就会出现.”【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五)

英语翻译
出自《梦溪笔谈》艺文,原文如下:
李学士世衡善藏书,有一晋人墨迹,.而坐客墙进,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
文中的“坐客墙进”是什么意思?最好整段翻译下?

坐客墙进,意思就是说宾客像排成墙似的纷纷进来拜访,都对潞公说他收藏的才是真迹.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六)

梦溪笔谈 人事 译文

原文: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中,子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系.自西望东则见.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____沈括《梦溪笔谈》 译文: 相传虹能到溪流或山涧里喝水,确实如此.熙宁(宋神宗年号)年间,我出使契丹,到了极北方黑水境内的永安山下建起帐篷.那个时间刚好雨后初晴,彩虹出现在帐篷前的山涧中,我和同事靠近山涧观赏它,看到一条虹的两端都垂到涧中.叫人越过山涧,隔着虹相对站立,距离大概有几丈,中间如隔着一层薄纱.当站在涧的西边往东看就能看见,当站在涧的东边往西看,在阳光的闪烁下什么都看不见.过了很久虹稍微偏向正东方,越过山峰而离去了.第二天走了一段路,又看到了虹.孙彦先说:“虹是雨里面太阳的影子,太阳照射雨后就会出现.”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七)

英语翻译
选自《梦溪笔谈》

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精良和粗劣在什么地方.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根据什么判断它呢?画中的牡丹张口开放,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也正是正午时猫的神态.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心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猫的眼珠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眼珠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吴育可谓善于探求古人绘画的乐趣啊.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八)

选自《梦溪笔谈》中文言文《指南针》的翻译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
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
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
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方家用磁石磨成针(的形状针头锋利),于是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独好的茧丝一缕,用芥菜的种子蘸蜡(抹在上面),系在针的中间(位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则针常常指向南方.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余家(的方法)指南,指北的都有.磁石能指南,就和柏树树枝向西一样,没法知道它的原理.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九)

梦溪笔谈二则的翻译

《以虫治虫》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包容作文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摘自中学文言文学习网,官方逐字翻译~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十)

梦溪笔谈:文言文《梵天寺木塔》译文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努力学习的作文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本则笔记描述喻皓高超的建筑技艺.在修建杭州梵天寺木塔时,由于各层之间不固定,因此人在塔上走动时,塔就会摇晃.喻皓用铁钉钉实了各层木板,在各个方向上使其固定,构成了若干交叉的稳固平面,塔就不会再摇晃了.喻皓的设想是符合现代建筑结构力学原理的.
在现存我国古塔建筑中,山西应县佛塔是早期木塔的代表.它建于北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距今九百多年,仍然完好无损,坚固异常.十分有趣的是,它也采用了类似于梵天寺木塔的结构,在它的每层都用梁、枋、斗拱组成平面网架,来加强它的稳固性.
钱氏【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钱镠于公元895年建国,至其孙钱弘归降宋朝.吴越国境包括今江苏、浙江、福建部分地区.据两浙【两浙】即两浙路,治所在今杭州,包括今上海、浙江全部及江苏东南部地区.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赂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弥束】牵制,约束.,六幕【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相联如胠箧【胠箧】箱子.胠箧,音qū qiè.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服其精练.
【译文】
钱氏割据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两三层,钱氏带人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匠师说:“没有铺瓦,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铺上瓦,然而塔还是像原来一样晃动.匠人无可奈何,暗中叫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赠送给她金钗首饰,询问塔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每层铺完了木板,便用铁钉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匠师照喻皓说的办法做,塔就稳定了.因为钉牢的木板上下紧紧约束,六个方位像箱子一样相互连接,人走在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相护持,塔自然不能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精明练达.
《梵天寺木塔》“如胠箧”何意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选入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二则,一篇为《以虫治虫》,一篇为《梵天寺木塔》.《梵天寺木塔》是一篇有关古代工程技术的短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全文共17个注释,基本上精当简练,唯有第14个对“胠箧”的注释,我个人认为欠妥.它的原注是:从旁边打开箱子.那么,“六幕相联如胠箧”的解释就应是:每层塔(由于钉板上下紧密约束,所以)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即六幕)相互关联,如同从旁边打开箱子一样.显然,这种解释是很让人费解的.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1077页对“胠”的解释有两个义项:①名词,腰以上腋以下的部位.②动词,从旁边打开,例:胠箧(指偷窃).在该词典1054页对“箧”的解释为:小箱子,例:藤箧,倾箱倒箧.《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中对“胠箧”一词的解释更为详尽.该书1503页“胠”字条是这样写的:“胠:①腋下胁上部分.《素问·咳论》:‘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②古战阵右翼的名称.《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胠,商子车御侯朝,恒跳为右.’杜预注:‘右翼曰胠.’③撬开.见‘胠箧’.④通‘胠’.拦搁.《荀子·荣辱》:〔浮阳之鱼〕胠于沙而思水,则无逮矣.’胠箧:撬开箱箧.《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后亦用为盗窃的名称.”
显然,“胠箧”语出《庄子》,是从旁打开箱子或撬开箱子的意思,是“盗窃”、“偷盗”的代称.那么沈括的这句“六幕相联如胠箧”到底应作何解呢?结合上句“钉板上弥束”,所以塔身成功地达到“六幕相联”的稳固性,而“如胠箧”在这里是作为一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六幕相联”的稳固程度的.因此,这句话应作为一个紧缩复句来理解,即“六幕相联,(其固)如胠箧(之难)”,这里“胠箧”应解释为“撬开箱子”,整个句子应理解为“(每层塔的)上、下、前、后、左、右六面都相互关联,(塔身非常稳固,要想撼动它)如同撬开一只箱子(那样地费劲儿)”.需要注意的是,课文中原注只是单纯地从词语本身去解释,而没有关注到词语回归到句子里的意义.其实,这句话的解释难点不在“胠箧”一词,而在于是否看出它是一个省略了相关成分的紧缩复句.在古汉语中,紧缩复句这种语法现象是很常见的,如“成王败寇”就是“成者为王侯,败者为贼寇”的省略紧缩.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