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 初二作文
年级作文 > 初二作文 >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正文:
第一篇:《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正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是刚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的时候,新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思潮等矛盾不断冲击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一号文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改革步伐不断的加大,社会中的各阶级的社会心态也不断的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国人的心态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了。
社会心态,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反应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方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20世纪80年代,我国面临着两大方面的矛盾对立:改革与保守,开放与封闭。实行改革开放势不可挡,但我们必须重新去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如何看待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如何看待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就成为我们必须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阶层的经历和价值观利益观的不同,对这一时期的看法也不同,社会心态也各有不同,我们下面主要是研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心态。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头版头条上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此思想解放的闸门打开了。从78年到80年,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且思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深入,所以人们当时的社会心态就更多的反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上。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这一时期,迷惘、悲观、怀疑、逆反等情绪瘟疫一样在青年群体中互相感染,造成青年中三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信教青年急剧增多;二是自杀青年急剧增多;三是偷渡港澳台的青年急剧增多。尽管这些现象只是滞留在少数青年的行为中,但却反映出这一时期广大青年的总体的心态特征——在深感人生缺憾的痛苦中产生的失落感、惶惑感和迷茫感。从他们的这些举动中,可以看得出经过文革的my family英语作文影响的他们,社会心态是厌世和消极的,产生的极度不信任感才致使他们这么做。但是与选择自杀相比,绝大一部分的青年知识分子是在伤口上进行反思的,他们站在现实的角度上逐步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唾弃迷信中的误导,用自己的眼睛重新看待人生。
从思想方面来说,当时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去触及以往那些被奉为禁止的东西了。他们的心态开始逐渐变得更包容更开放,对于文艺创作和美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开始追寻人性、人道主义等方面的美。从真理思想大解放的过程中,他们的心态慢慢发生改变,开始用自己的思想去看待问题,改变了文革时期个人崇拜和一刀切的心理。对于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没有局限在那些条条框框的理论上。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心态也变得更加的开放和包容起来。开始引进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文化来促进本国的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社会上流行
了这么一句话“80年代下海经商,90年代炒股票,00年代搞网络”,这反应了不同的时代独具特色的追求财富的社会现象。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心态和思想潮流。“80年代下海经商”说明当时人们心态上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优点和利益,为此,当时也有很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纷纷“下海”,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是他们从心里已经认可和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了。对改革与保守,封闭和开放也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坚持社会主义这一大方向不变,一切对社会主义有利对人民生活有利的我们都应该学习和肯定,改革就是要大胆的去尝试,开放就是要以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站在国际舞台上去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他们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1年3月20日,北京大学学生在庆祝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的游行集会中举起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旗帜,引起全国亿万青年的强烈反响。
此时,大量西方理论的译介首先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极大的震动,其中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狄尔泰的意志生命和生命哲学为代表,强调乃至夸大人的意志,并将意志置于本体论地位,从生命的意义上立论,要求“重估一切价值”。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社会转型实质性启动,农村改革向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发展商品经济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一大步。由于当时我国刚刚经历的文革的沉重的打击,改革开放也是刚刚起步不久。所以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等方面还不够成熟,现实的政治体制不适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政治体制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各种西方政治思潮也开始在中国兴起。现代西方政治中诸如分权制、制衡制、多党制,以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纷至沓来。从1981年至1985年,青年寻求民主的热情绵延还断,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青年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着,并有明显的盲目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形式的印迹。
在企业,青年们纷纷要求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毛遂自荐者、献计献策者不乏其人。在农村,广大青年农民则从对封建家长作风和宗族观念的反感情绪,对包办、买卖婚姻的反抗中,向新一代农民应具备的民主权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对民主管理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参与国家事务的愿望也日趋强烈。从单纯的要求民主自由发展到对党内腐败现象的气愤和斗争,以及对社会主义法制的呼唤,深刻反映了青年在新形势下从追问到追寻的过程。特别是1984年后,改革为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许多青年因此认为个人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一时间跳槽、辞职、下海,热浪滚滚,并在早期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中找到理论依据。
不仅是青年知识分子应该如此,国家的领导人更应该是这样,要想进一步实行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在国际形势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当时我国的各种条件还不够成熟,就应该向外国学习,尤其是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西方欧美的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等等,我们既然决定走出去,那么引进来也是必不可少的,走出去要求我们以世界的眼光来要求自己,把自己放到世界这个大舞
台上来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挑战。引进来则要求我们在这个舞台上以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各国的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否则如果只是单纯的走出去,那其实是跟封闭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善于向别人学习对国家的管理者是一个很重要的心态。
20世纪8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社会心态还体现在对人生价值、生活意义的思考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似乎正好适应了青年一代的迷惘的思绪,尽管形成的社会条件完全不同。在深刻甚至痛苦的反思中,“潘晓”信中提到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成为青年讨论和争执的焦点。绝对的“大公无私”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价值观念开始被青年们所怀疑,而以“自我”为出发点,注重个性解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青年的热门话题。正如“潘晓”之一黄晓菊所说:“回首往事,我想,那场讨论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它得出了什么结论,找到了什么答案,更主要的在于它第一次打破了长期的思想禁锢,引发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自我存在的重新认识,对自身价值的深沉思考,对个人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重新审度。”(彭波主编:《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潘晓讨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
说明当时走在前端的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在社会这个大集体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改变了以往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大于一切的观点。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自身利益和私人利益的重要性,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中也更为理智了,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心态的改变。
总的来说,由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及对思想的大解放大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潮流的矛盾和碰撞必然会引起人们心态和思想的变化和重新认识。80年代作为这些新旧体制和思潮的过渡时期,人们的心态演变就显得尤为激烈,作为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接受过高等的教育,对问题的看法也更加会考虑得多。
总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种国际国内形式日新月异,我们必须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作为新一代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我们更应该有一个独特的慧眼来把握形式,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使命中。
第二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经济调整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经济调整研究 内容摘要 本文根据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脉络特别是新时期经济工作的起步 和发展,围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经济调整这一丰题,对这次经 济调整的国内外背景,经济凋整的过程,经济调整和中困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之间 的关系以及经济调整和改革丌放起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在此基础 上,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和贡献:这次经济调整的背景,特别是国际环 境变化的背景对这次经济调整有何影响?这次经济调整何时结束?这次经济调 整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有何关联?这次经济调整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 标模式的确立有何影响?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又有何关系?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 语三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本选题以往研究的不足和本 文的创新点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等。 论文『F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经济调整的背景分析。这次经济 调整是在国内外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的新形势下进行的。时代主题的转换、世界经 济一体化与国际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重新审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等,构成了中国进行经济调整的国际背景;国内政局的重大变化、经济上的急躁 冒进及其所带来的困难,对建国以来历次经济调整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苏联模式 的反思,是本次经济调整的国
内背景;而思想路线以及基本经济理论的拨乱反萨, 则为本次经济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二章经济调整的过程分析。这次经济调整从开始提出到调整的基本结束 前后延续了约血年时间左右。本章以这次经济调整的发展顺序为主线,把这次国 民经济调整分为经济调整的酝酿和提出、第一个阶段调整、第二个阶段调整以及 调整的基本结束等四个大的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经济形势作了一些评论。 第三章经济调整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本次经济调整过程中,中国 的经济发展战略开始了重要的转变。本章从经济调整与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 转变、与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的转变、与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转变、与经济 发展战略措施的转变等几个主要方面来予以论述。 第四章经济调整和中国改革开放起步之间的关系。本次经济调整开始,就 提出了改革的任务;而这次经济调整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对外开放的产物,同时又 给对外开放以很大的影响。本章从这次国民经济调整与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 制的确立来说明这次经济调整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确立的影响;经济调 整与中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则主要从经济调整与经济特区的兴建、利用外资及对外 经济联系的加强等方面来予以说明。 结语部分简略地论述了这次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间中国经济管理方式发生 的转变,并对这次国民调整的历史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初步评价。 关键词:经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
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改革丌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经济 管理方式 The Study onChina‟S EconomyAojustment attheendof 70‟sandatthe beginning of80‟Sinthe20th Century Abstract ThethesisstudiesChina‟s economyadjustment at theendof70‟sandatthe beginning of80‟sinthe20th Century andattach importance onitsbackground.the course,therelationship betweenthe economyadjustment andtheturnofthe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strategytherelationship betweenthe economyadjustment andtheinitiationofChina‟s reformand opening-uppolicy basedontheactual development courseofChina‟s economy sincethe founding ofthe PRC,especially theinitiationan
d development oftheNewPeriod‟s economy.The thesisintendsto make some breakthrough and contribution on following issues:what is the background,especially theinternational background‟s influenceonthis adjustment? Whendoesthis adjustment finish?What relationship existsbetweenthis adjustment andthe turn ofthe China‟s economicdevelopmentstrategy?What doesthis adjustmentinfluencetheestablishmentofthe target modeof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What relationship existsbetweenthis adjustment andtheinitiationof China‟s opening—uppolicy? Thethesisincludesintroduction,textand epilogue. Thei
ntroductionstates thethesis‟sresearch meaning,currentresearchsituation, theinsufficientresearchfieldaboutthisissueandthethesis‟sinnovation points as wellasitsmainresearchmethods. Thetexthasfour cha教师节的作文pters: Thefirst chapteranalyses the background oftheChina‟s Economyadjustment at theendof70‟sandatthe beginning of80‟sinthe20th Century.Thisadfustment is carriedoutunderthenew background whichbothdomesticandabroadsituation changesdrastically.The shifioftimestheme,theintegration oftheworld economy as wellastheindustrialstructure adjustinggloballyand the reassessing the relationsh
第三篇:《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陈云在1979~1989年十年中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有哪些重要思想值得我们牢牢记取?
(一)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
1977、1978年错在什么地方?就是错在没有把“实事”搞清楚。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破坏,已经不可能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考察了日本、欧洲,只看到了他们战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成为发达的国家,没有看到他们的工业基础比我们好,他们的技术力量比我们强,更重要的是没有看到他们没有八亿农民革命胜利30年了还有要饭的这样一个情况,从而不适当地坚持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并且错误地提出要以比原来的设想更快的速度、要在20世纪末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结果犯了“急于求成”、“欲速不达”的错误。
1983年以后错在什么地方?就是错在没有坚持20年翻两番的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振兴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同样错在没有把“实事”搞清楚。当时的“实事”是什么?首先,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财政经济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经济体制有待在经济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前十年只能着重于打基础、理顺关系,速度不能搞得太快,而且要边走边看,走一步看一步。由于没有这样做,一些领导人天天在那里鼓动翻番,鼓动大上基本建设项目,鼓动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结果出现了1984年第四季度的严重失控,1987、1988年又没有正视经济中存在的国民收入超分配的问题,软着陆没有着下来又再度起飞,最后导致国民经济的再度大调整,重犯了“急于求成”、“欲速不达”的错误。
我们的问题,无不出之于不分析“实事”。我们每一个大的报告都是从形势分析讲起,而且用的篇幅不短。问题在于是不是把“实事”搞清楚了。回过头来看,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把“实事”搞清楚,不然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差错。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
给好朋友的毕业留言什么东西妨碍我们把“实事”搞清楚?
未曾先有目标,然后去“分析”实事。1977年提出23年实现现代化以及随后一些部门和地区提出的翻番计划,都分析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但这种分析都是为了论证当时提出的目标是积极的和可靠的。定什么目标,应当是分析的结果,而不应当是分析的出发点。先定下目标再去找根据,是无法把“实事”搞清楚的。
“长官意志”在起作用。在许多情况下,发展目标都是长官意志断定的,而长官的意志又是不受约束的、不承担责任的。做经济工作的人,扭不过长官意志,只能只唯上、不唯实。而在有些情况下,尽管经济部门唯实了,但长官意志可以轻易否定掉经济部门制定的计划方案。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5月人大会议通过,12月,中央领导人就发动批判生产和建设方面的右倾保守思想。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数字于1956年11月八大二次会议通过,1957年10月,中央领导人就发动“大跃进”,把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全面推翻了。1982年人大
会通过的“保四争五”的第六个五年计划,1986年人大会议通过的划分两个阶段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以及其后的第八个五年计划,还不是按长官意志说变就变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怎样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愿意讲有利条件,不愿意讲不利条件,愿意讲成绩,不愿意讲缺点,这是党内的一个陋习。尽管有的时候讲“宁可把困难估计得多些,也不要估计不足”,但把困难估计足的时候不多。80年代只有两次,一次是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一次是1989年9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这已经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了。如果能早点把问题揭开,那该多好啊。
党内还有一个毛病,宁肯拿很多时间去讨论具体业务问题,也不愿意拿出时间讨论一下经济的总体工作,更不愿意开门见山地仔细分析经济中的实际问题。每年开了不少的会议,大多是由上往下贯,层层照转,根本讨论不了什么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顾虑的问题,怕把问题说多了、讲了实话,被打成右倾和被视为右倾,被说成是不尊重领导。现在说大话、说空话甚至说假话成风,而说实话的人却总是顾虑重重、胆战心惊,这不能不使人深思。
(二)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折腾,必须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从长期看,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搞下去就快,急于求成反而慢
1978年提出组织新的大跃进,就是违背了稳步前进和按比例发展的方针。单纯突出钢,追求1985年产钢6000万吨,造成煤、油、电、运全面紧张,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大上基本建设,突击签订引进合同,使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和外汇债务。由于追求数量、追求速度,不顾质量、不顾消耗、不讲经济效果,最后是图虚名遭实祸。
1982年以后,追求产值翻番,同样是违背了稳步前进和按比例发展的方针。1982~1984年片面追求产值,盲目扩大建设规模,致使稍为缓和了的能源、交通、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情况又紧张起来。1986年略为收缩了一下,1987、1988年又大干快上,国民经济进一步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关系失调,又来了一次大折腾,出现了一次反复和大的马鞍形。
什么叫折腾?形势一好就想加快,就想大干快上。而一大干快上,就必然造成经济关系紧张,支撑不下去就必然调整,把速度降下来。而一旦形势好转,就又旧病复发,又想大干快上。这种不断地反复就是折腾。经济规律是无情的。你违反它,它就马上给你个脸色看。第一年闹腾,第二年就日子难过。觉悟得早,调整及时,损失就小;反之,损失就大。
稳步前进,按比例发展,持续、稳定、协调,每当出现一次问题,就重念一次这本经。而在有的时候,一边念这本经,一边在违反这本经。这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东西在抵触这一方针的贯彻实施?
不要丧失机遇是对的。但是,正是不丧失机遇,就必须积极准备和创造条件,循序前进,而不能贸然行事。凡是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