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服人的思想家 写人作文
话题作文 > 写人作文 > :以德服人的思想家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以德服人的思想家的正文:
第一篇:《以德服人、以和为贵》
德育材料:
以德服人、以和为贵
“以德服人、以和为贵”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观念不断变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许多传统观念,像“以德服人,以和为贵”这些传统思想也在和诸如利益至上、武力至上等观念发生着严重的冲突,今天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请同学们一起参与讨论。以德服人: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 以和为贵: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上面一句话是说“倚仗力量或武力来使人服从的,并不是真心服从,只不过力量不足相敌罢了;依靠道德或自身德行修养来使人服从的,却是心悦诚服”。下面一句是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好就好在这里。”
以德服人:
“一撇一捺是个人,世世代代学做人”。在这个世界上最难做的就是做个品德高尚的人。试想一个思想猥亵的人很难取得成功,即使靠钻营取巧也只是暂时的,他不可能取得长久的成功。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感染周围的人,使团队具有向心力,从成功走向成功。
人有三种,一种是仗势欺人,一种是恃才压人,最后一种是以德服人。仗势欺人的人自恃地位高而指三道四,自然是不可能团结人,更不可能获得成功。恃才压人的人自恃学识高而盛气凌人,或咄咄逼人;殊不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难以学到更高的知识,也就难以取得更大的成功。只有以德服人的人以自己的修养和品德感染人,勇于吃亏,乐于助人,以德报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你关于坚持的句子对立面的人都不忍心伤害你,团结到一切可以团结到的人,拥有这样的环境,你怎么可能不成功。以德服人就是要勇于吃亏、乐于助人、以德报怨。
那么如何做到以德服人呢:首先你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较高的道德修养是能够以德服人的基础;然后要有一定的气质,那种气质就要先感染人,才会有说话的余地;再后你要有学识,才讲得出道理;再要有说话技巧。这样你就是一个智者,以德服人肯定没问题。古语云:“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之人,以名义气节激砺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矣。”意思是说,遇到狡猾欺诈的人,要用赤诚之心来感动他;遇到性情狂暴乖戾的人,要用温和态度来感化他;遇到行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要用大义气节来激砺他。假如能做到这几点,那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我的美德感化了。
世上的人千人千面,千变万化,每个人都面临适应人生,适应社会的问题。所谓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大千世界,抱定以德服人,以诚待人的态度来适应人们个性的不同,即便就是对冥顽不化的人,也要以诚相待使他受到感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我之德化,来启人之良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即使是冥顽之人朝闻道而夕死的事也不少,这也算是临终而悟,而达到德化的目的;何况对于一般人,坚持以我之美德与之相处,终可德化落后之人。
正如偌大的星空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臵一样,社会中的每个人无论高低贵贱、大小强弱也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拥有你的喜怒哀乐,你的生存方式和习惯。然而这个世界实在太小,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又太多了。你不碰他,他还碰你,每个人的生存空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纵横交错、立体交叉,摩肩接踵,拥挤不堪。所以要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得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相互照应,尊重他人的处事方式、生活习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维护平衡,寻求和谐,共同创造良好生存环境,体现出我们的宽宏大度的胸怀。世界是拥挤的,但是只要心理空间博大,你看这同一个世界的感觉就不一样。心中塞满了苦恼、私欲、小家子气,那么你拥有整个宇宙也觉得空间太小,太压抑;反之,就是另一种感觉。人人都拥有一个博大的心理空间,懂得尊重他人,能忍受痛苦、委屈,就会减少碰撞和磨擦,世界就会在心中变大,矛盾减少,欢乐增多,阳光灿烂,生存空间也就自然显得宽阔了。
历史上以德服人的故事:
1.后汉时期有名的义士陈重,是一个非常大度能自我牺牲的人,有一次陈重同宿舍的人回家,误将邻舍人的裤子带走了,裤子的主人怀疑是陈重拿的,陈重没有分辩一声就买了条新裤子送给那人。传说陈重一生中做了许多这样的事,他的一个同事负债累累,有一天债主前来要债,陈重就不声不响地帮他还清了,而且事后闭口不谈此事。可见他替人还一条裤子已经不算什么大事。问题在于:你明明没偷,人们却怀疑你偷,这在面子和人格上就说不过去,更何况陈重不但默认了,顶着小偷的帽子不说,还要诚心诚意地破财替人赔偿,是不是太窝囊了呢?其实不是,他暂时牺牲了名誉,破了点钱财,消除了邻居的怨气,换来的是平安和永久的信任,因为误会总有解除的时候。
2.三国时期的刘备曾对其子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里所说的为与不为,就很有朴素的辩证法。小恶虽小不以为然,酿成大恶就悔之晚矣,所以不能因其小而为之。小善也是善,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小善就会变大善,所以虽小善也要为之,而且对他人的所作所为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之,从情感教育入手,从诚意出发,促使其自觉改掉小恶,完善自己的形象,这也是与人为善的美德。
3.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曹操断发的故事。曹操虽然生性多疑,野心很大,但在军队中却留下了美名。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敢回家收割小麦的。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老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现在正是麦熟的时候,士兵如有践踏卖田的,立即斩首示众。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杆,小心地过,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可这时,飞起一只鸟惊吓了曹操的马,马一下子踏入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我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 随即拔剑要自吻,众人连忙拦住。后来曹操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自己的头发替罪,曹操断发守军纪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
原蒙牛的牛根生董事长录用人的标准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徳无才,坚决不用。”我们作为在校的中职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美好未来重任,更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技能,将自己培养成有德有才之人。
“以德服人”是做人的根本,在现阶段它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是我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和标志。国家也提出“以德治国”的重大方略,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让我们牢记以德服人、以诚待人、宽容待人、以理服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被众人敬仰的人。
以和为贵:
“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臵。“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经商来说,和气生财;对家庭来说,家和万事兴。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是指内部的团结、和睦。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君子群而不党”,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产生出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它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提供很多有用的资源,并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在我国像“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等“和谐”思想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党的十七大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提出来,说明中国领导人已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更是增添了不少砝码。
被誉为松下“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十分重视“和”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他说:“事业的成功,首在人和”;“一群人在一起做事情,最重要的是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公司能不能团结一
致,往目标上努力,是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学校里老师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否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是学校教育工作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是我们在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时,所应恪守、秉持并且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忠实信条。多元并存,和谐发展,这是人类文明所以能够不断进步的根本原因。联系到我们学校、我们学生,我们也强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尊重各自的差异--兴趣、爱好、秉性等都有差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友好交往。但是我们强调“以和为贵”,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也不是无原则地迁就、纵容、为所欲为。不能为了表面的“和”而造成更大的实质上的“不和”。我们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这里不讲规矩,就会造成不和。比如说,有部分同学不参加早锻炼,或者逃避课间操,这就违反纪律了;再比如说,男女同学交往过密问题。在课堂上,男女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学习问题,这个很正常。但是,有部分男女同学交往过密了,比如经常在一起吃饭,一起上学,一起放学,甚至在校园里手拉手了,一起听MP3等。这就与职高学生的身份不相符了,就成为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了。
和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创建“和谐”型校园是构建和谐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开放民主的组织氛围、科学严明的教学体制、内外兼修的诚信理念是和谐型校园的现代表征。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集体伦理观,是指导人们搞好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全体师生促进校园和谐的砝码。无论是在学校里面,还是对社会这个更大的学校而言,都具有甚是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我们知识经济到来的这个时代里,我们更应该注重“以和为贵”的思想,无论是面对老师还是同学,无论是面对长辈还是晚辈我们都应该用一颗“和”的心去对待。
第二篇:《世界八位最伟大的思想家》
世界八位最伟大的思想家
一、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前347)
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人有三种品德:智慧、勇敢和节制。国家也应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供养者。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
二、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
出生于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一个家境贫寒,子女众多的马鞍匠家庭。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 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
歌德说:“当你读完一页康德的著作,你就会有一种仿佛跨入明亮的厅堂的感觉。”康德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杰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类,分别对应数学、物理学和形而外国名著上学。他认为凭感性可以认识数学,凭知性可以认识物理学,而凭理性却无法认识“形而上学”。他还提出了四组著名的“二律背反”,指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世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道德不是以符合个人或他人的幸福为准则的,而是绝对的,即人心中存在一种永恒不变,普遍适用的道德律。道德是“绝对命令”,是“应当如此”。道德应该符合正义而不是个人幸福。在《判断力批判》中,他指出艺术源于天才,上帝创造一切。美应该从大自然和人的道德中寻找。可以说,康德在第一部书中否定上帝,却在第二部书中证实上帝,又在第三部书中寻找上帝。康德以他的三部《批判》实现了他理想中的真、善、美的统一,构筑起三位一体的神圣的哲学殿堂。
康德把他的时代称为“批判的时代”。他一方面批判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批判封建神学;一方面又批判无神论、唯物论,为神学向科学争得一席之地,试图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康德创立了德国的古典唯心论,发起了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革命。
海涅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写道:“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
欣赏自己作文三、伏尔泰(1694—1778)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德服人的思想家。
伏尔泰才思敏捷,一多才多艺。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以德服人的思想家。
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国,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研究英国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
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夫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不过伏尔泰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县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
伏尔泰代表作有哲理小说《老实人》,哲学著作有《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4牛顿哲学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是《哲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
四、黑格尔(1770——1831)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
1770年8月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可说是大器晚成。1831年11月14日,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逝世,享年61岁。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以德服人的思想家。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 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 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五、让·雅各·卢梭(1712——1778)
瑞士兼法国籍的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终于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
卢梭提出:在自然状态(动物所处的状态和人类文明及社会出现以前的状态)下,人本质上是好的,是“高贵的野蛮人”。好人被他们的社会经历所折磨和侵蚀。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不幸的继续。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强调,艺术与科学的进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好处。他认为知识的积累加强了政府的统治而压制了个人的自由。他总结得,物质文明的发展事实上破坏了真挚的友谊,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惧和怀疑。 描述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契约论》也许是卢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开头写道“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桎梏之中”。
卢梭的政治哲学中最主要的原则是政治不应与道德分离。当一个国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发挥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对个人的权威。第二个重要的原则是自由,捍卫自由是国家建立的目的之一。
卢梭对教育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
“让我们回归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位原始人所处的原始的状态。后来,在伏尔泰的批评下,他把自然描述为人建立自己个性和个人世界过程的自发性。所以,自然意味着内心的状态、完
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在文明的幌子下进行的关押和奴役。因此,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
1782年出版的自传《忏悔录》是最早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六、阿瑟·叔本华(1788—1860)
德国杰出的思想家,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前后兴起的唯意志论哲学流派的先驱和主要代表。 1789年生于但泽的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致力于哲学家柏拉图和康德著作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他的一生并不得志,晚年一直过着隐居生活。
1818年叔本华发表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从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作为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辩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团结合作的成语志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的境界。以德服人的思想家。
叔本华的理论不仅奠定了唯意志论的基石,同时对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生命哲学甚至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都有一定的影响,无疑也是西方近代哲学史研究的主要方面。
七、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
德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是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 尼采出生于勒肯的一个牧师之家,他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纤弱的身体使他总是有一种自卑感。10岁开始写诗,但过早地对死亡有了成人般地认识,如他的诗中所道:“树叶从树上飘零/终被秋风扫走/生命和它的美梦/终成灰土尘埃!”他酷爱古典音乐。他对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非常痴迷。
尼采的代表作有《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善与恶》以及《权力意志论》等。 尼采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他谴责自由资产阶级,称他们为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的庸人,认为必须否定受理性主义、基督教以及人道主义的影响而日趋没落的西方文明,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肯定态度,强调进化即是权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鼓吹超人哲学,认为“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有权奴役群众,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主张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艺术家就是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的
以德服人的思想家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