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林散文 散文作文

时间:2024-09-21 13:22:2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话题作文 > 散文作文 > :王开林散文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王开林散文的正文:

第一篇:《王开林散文《天地雄心》中的湖湘文化精神》

王开林散文《天地雄心》中的湖湘文化精神 作者:周跃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2期

[摘要]《天地雄心》是一部将历史散文与政论散文熔一炉炼而生成的别开生面别出锋芒的力作,全书共收入29个人物,有20位是湖南人。作者通过抒写其人其事,在表达壮美的民族精神的同时,也表达了湖湘人深深的自豪感。

[关键词]天地雄心 王开林 散文 湖湘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45-01

一、《天地雄心》的写作背景

有一种说法:“半部中国近代史乃湘人写就。”对此王开林曾将信将疑。后来,他陆续读了一些近代人所著的野史稗钞,才增加了不少感性认识。自鸦片战争爆发之始到中华民国草创之初,时间不足一百年。湖南涌现出来的人才,论质论量,有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曾国荃、王闽运、八指头陀、易顺鼎、叶德辉、齐白石、谭嗣同、熊希龄、黄兴、杨度、刘揆一、章士钊、宋教仁、蔡锷、沈从文等百余位英雄豪杰,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诸方面,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国家之兴衰和民族之存亡曾系于他们之身。然而有趣的是,这些英雄豪杰的思想和主张却呈现出相反的两个方面——保守与激进,他们之间的交战自一开始就未停歇过半秒钟。但无论革新的前锋或守旧的后卫个个都是绝顶高手,都有雄才大略,中国近代历史也因此变得风云变幻、雾锁烟横。为何湘地人才愈是勃兴,国家命运便愈是多舛?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困惑不已而又耐人寻味的问题。近代已是如此这般,现代则更加变本加厉。“我所要做的和所能做的便是挖掘可靠可信的史实,细加考量,谜底也许就隐藏在其中,至少也会有些意外的发现。”这是作者的写作初衷。

二、《天地雄心》中的湖湘文化精神

《天地雄心》以历史人物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从政治到文学,从湘军的曾国藩、左宗棠到谭嗣同、秋瑾,从屈原、龚自珍到苏曼殊、沈从文,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历史背景上,抒写了近现代湖湘地区二十余位风云人物。作者认为,湖湘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所凭借的正是经过三千年风雨滋润的神奇土地。在湖湘文化结构里,作为经线的思想有其独特的兼容并蓄、大气厚重的构成元素,即卧薪尝胆的奋斗品格、追求真理的殉道精神、“心性义理”的道德自察意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穷则思变,以及岳麓书院的先行者们所倡导的“知行并发”“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高洁信念;而作为实践这些信念的经线,则是由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血缘家谱的英雄符簇串连而成: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曾国荃、王闽运、八指头陀、易顺鼎、叶德辉、齐白石、谭嗣同、熊希龄、黄兴、杨度、刘揆一、章士钊、宋教仁、蔡锷、沈从文等。这个英雄符簇往“纵”可延伸到黄兴、蔡锷、陈天华、秋瑾、沈从文

等,往“横”可伸展到魏源、曾国潘、左示棠、谭嗣同、宋教仁……一个个身手不凡,光彩照人。无疑,在华夏文化的历史长卷中,古老的湖湘写下了无可替代的辉煌一页。在王开林创作的文本中,有怀揣“强国梦”的魏源,有“不为圣贤,即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曾国潘,有“……但能破船坚炮利诡谋,老命固不惜”的左宗棠,有“无补时艰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的胡林翼,有用“杀人手段救人心”的彭玉麟,有用“剃刀明霜雪”的曾国荃,有“空留高咏满江山”的王闽运,有只愿“令大觉海中,增一浮沤可也”的八指头陀,有“三副热泪”的易顺鼎,有“恶之花”之名的叶德辉,有主张“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齐白石,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谭嗣同,有“我欲寻求新生命,惟有精神奋斗”的熊希龄,有认为“大丈夫不为情死,不为病死,当为国杀贼而死”的黄兴,有“负谤千秋”的杨度,有“回首叫,云飞风起”的刘揆一,有“老虎总长”的章士钊,有“桃源深处难寻的渔父”宋教仁,有“……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拚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的蔡锷,有“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的沈从文。这些湘中豪杰,一个个有血有肉地从苍白的历史符号中走了出来,与今人对话,与天地对话。他们构成了湖湘文化最为重要的内核基础,其思想曾经激励了一代代发奋图强的中华儿女,将来也必将继续激励千千万万的志士仁人继续前进。

《天地雄心》没有去追求对历史事实的再现或者是矫正,除了文字的精练与优美之外,也没有那种结构宏大的话语模式,而更多的是关注人物的命运、人生的价值以及人性的光辉或者遗憾。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像是一会儿穿越时空与作品里的人物对话,一会儿又向读者发出几声人生的感叹。字里行间不仅折射出作者对历史的重新观照,更投射了作者超越时空对生命的关切。《天地雄心》中虽然大部分写的是湖湘子弟,但作者却并不是为写湖湘而写湖湘。而是由点及面,通过对20世纪初湖湘子弟的关照来审视当时中国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的一种态度。正如作者所说:“地域的概念在书中其实是相当模糊的,那些高瞻远瞩的天之骄子,不管与湖南这方水土怎样血脉相连,他们都不会受三湘四水的局囿,他们是属于中国大舞台的,是属于世界大舞台的。”

【参考文献】

[1]王开林.天地雄心[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2]王开林.纵横天下湖南人[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杜,2004.

[3]王开林.大变局与狂书生[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

[4]聂茂.冯伟林历史文化散文的审美解读[J].南方文坛,2009,6.

[5]胡松年,赵强嘲.历史文化散文写作的本体策略——读王开林的历史文化散文所想到的[J].安徽文学,2008,1.

[6]李元洛.拗相公的后裔——王开林的印象[J].辽河有约,2006,10.

第二篇:《阅读100篇散文》

阅读100篇散文

1、 谢冕《永远的校园》2周粲《满天的风筝》3、刘长春《山水境界》4、周国平《爱》

5、林希《石缝间的生命》6、季羡林《清塘荷韵》7、刘湛秋《雨的四季》8 黄秋耘《丁香花下》9 张守仁《林中速写》10 郭保林《我寄情思与明月》11李广田《花潮》12 川端康成《我的伊豆》13 布封《天鹅》14 钟敬文《西湖的雪景》15 吴伯箫《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16 周涛《巩乃斯的马》17 柯灵《龙年谈龙》18 刘再复《读沧海》19 郭风《妈祖》20 韩静霆《黑土地》21铁凝《河之女》22 刘成章《安塞腰鼓.23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24 王英琦《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25 韩小蕙《有话对你说假如我是科学家》26 雷达《依奇科里克》27 李元洛《汨罗河之祭》28林非《浩气长存》29 张立勤《痛苦的飘落》30王开林《入世之惑》 31苇岸《大地上的事情》32 陈小奇《生命断想》33 苏童《三棵树》34 林清玄《雪中芭蕉》 35 刘春山《雁荡无荡》36 徐志摩《想飞》37 董桥《满抽屉的寂寞》38 《字缘》39《说品味》40 余秋雨《莫高窟》41《书海茫茫》42 《苏东坡突围》43 《遥远的绝响》44 高洪波《书斋》45 《古玩》46 丰子恺《山中避雨》47《湖畔夜饮》48 林语堂《文章五味》49孙福熙《红海上的一幕》50 沈从文《生命》51 梁实秋《旧》52 李霁野《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53 施蛰存《蝉与蚁》54柯灵《失群的红叶》55 谢冰莹《爱晚亭》56 秦牧《榕树的美髯》57 何为《佳茗似佳人》58袁鹰《枫叶如丹》59 席慕容《写给生命》60 《写给幸福》61 《悲欢之歌》62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63 《牡丹的拒绝》64 《沙之聚》65 《瞬间与永恒》66 毕淑敏《造心》67 刘元举《悟沙》68 素素《湖觞》69 宗璞《秋韵》70 王宗仁《藏羚羊跪拜》71 冯骥才《白发》72 《水墨文字》73 王充闾《清风白水》74 《细鱼梦回》75 李敖《红玫瑰》76 余光中《沙田山居》77 《听听那冷雨》78 郭秋良《山庄湖色》 79 郑云云《香山看叶》80 《雨打芭蕉》81 《说竹》82 马莉《衣裳的气息》83 王剑冰《绝版的庄周》84 徐迅《临窗梧桐》85 张清华《梦巴黎》86 迟子建《假如鱼也生有翅膀》87 孙继泉《季节深处》88 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89 郭春燕《人淡如菊》90祝勇《午门外》 91 《不需注释的生命》92 张炜《绿色遥想》93 《北国的安逸》94 熊育群《仙居》95 彭程《快乐墓地》96 楚楚《洞箫》97 高维生《二胡》98 叶圣陶《门》99 王兆胜《高山积雪》 100章武《北京的色彩》

第三篇:《100篇散文》

100篇散文

1谢冕《永远的校园》 2 周粲《满天的风筝》3刘长春《山水境界》4周国平《爱》 5 林希《石缝间的生命》 6 季羡林《清塘荷韵》 7 刘湛秋《雨的四季》 8 黄秋耘《丁香花下》9张守仁《林中速写》10 郭保林《我寄情思与明月》 11李广田《花潮》 12 川端康成《我的伊豆》 13 布封《天鹅》14钟敬文《西湖的雪景》 15 吴伯萧《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16 周涛《巩乃斯的马》17 柯灵《龙年谈龙》18 刘再复《读沧海》 19 郭风《妈祖》 20 韩静霆《黑土地》

21铁凝《河之女》 22 刘成章《安塞腰鼓》 23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24 王英琦《大唐的太阳, 你沉沦了吗?》 25 韩小惠《有话对你说》 26 雷达《依奇克里克》 27 李元洛《汨罗江之祭》 林非《浩气长存》 29 张立勤《痛苦的飘落》 30 王开林《入世之惑》 31苇岸《大地上的事情》32 陈小奇《生命断想》 33苏童《三棵树》 34 林清玄《雪中芭蕉》35刘春山《雁荡无荡》 36徐志摩《想飞》 37董桥《满抽屉的寂寞》 38《字缘》 39《说品味》40余秋雨《莫高窟》

41《书海茫茫》 42《苏东波突围》 43《遥远的绝响》 44高洪波《书斋》45《古玩》46丰子恺《山中避雨》 47《湖畔夜饮》 48林语堂《文章五味》 49 孙福熙《红海上的一幕》 50沈从文《生命》 51 梁实秋《旧》 52 李霁野《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 53 施蛰存《蝉与蚁》 54 柯灵《失群的红叶》55谢冰莹《爱晚亭》 56秦牧《榕树的美髯》 57何为《佳茗似佳人》 58 袁鹰 《枫叶如丹》 59席慕容《写给生命》 60《写给幸福 》

61《悲欢之歌》62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63《牡丹的拒绝》64《沙之聚》65《瞬间与永恒》66毕淑敏《造心》67刘元举《悟沙》 68 素素《湖殇》69宗璞《秋韵》70王宗仁《藏羚羊跪拜》71冯骥才《白发》72《水墨文字》73王充闾《清风白水》74 《细鱼梦回》75 李敖《红玫瑰》76 余光中《沙田山居》 77《听听那冷雨》 78 郭秋良《山庄湖色》79 郑云云《香山看叶》80《雨打芭蕉》

81《说竹》82 马莉《衣裳的气息》83王剑冰《绝版的周庄》84徐迅《临窗梧桐》85张清华《梦巴黎》 86迟子建《假如鱼也生有翅膀》 87 孙继泉《季节深处》88 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89郭春燕《人淡如菊》 90 祝勇《午门外》 91《不需注释的生命》 92张炜《绿色遥思》 复活的读后感93《北国的安逸》 94 熊育群《仙居》 95 彭程《快乐橘子写作墓地》 96 楚楚《洞箫》 97 高维生《二胡》 98 叶圣陶《门》 99王兆胜《高山积雪》100章武《北京的色彩》

第四篇:《初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之一:散文》

初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之一:散文

★ 文类解说

散文是个“文类”概念而非“文体”概念,也就是说它是个大家族,其中包 含着面目与性格各异的“文体”成员。对于散文的定义,学界迄无定论。有广义 的、中观的、狭义的。初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散文”,取一个中观概念:属于 文学作品范畴,是那些具有文学色彩的,形象、情感、审美特点比较明显,又非 小说、诗歌类的作品,而不限于狭义的抒情散文。

散文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风格多样,重在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 受,具有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包括写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议论哲 理类的散文。短评、小品、随笔、特写、游记、书信、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既然属于文学作品,那么散文研读,可界定为一种审美阅读,而不是着眼于 信息筛选和处理的信息式阅读。

★ 本体知识

调查显示,在当代中国几乎所有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无论是不是语文教师), 若问散文的特征是什么,张口即答“形散神不散”,可见这句话影响之深。实际 上,这句话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再用它来概括散文的本质特征。 为什么“形散神不散”不能视为散文的本质特征?

不可否认,这个观念有时代(60 年代)的烙印,是对杨朔散文为代表的一

批散文特点的概括。比如《荔枝蜜》,无论怎样迂回铺垫、欲扬先抑(“形散”), 最后都归结到“歌颂劳动人民”的中心上 (“神不散”)。 显然, “形散神不散” 适用于那些千回百转而“卒章显志”的散文。

从古今中外大量的作品实际看,“形散”者,未必散,如《背影》,集中回

忆一件往事,并不散。 “神不散”,又作何解释?许多优秀的散文信笔抒写, 未必有统一的中心。如《藤野先生》,并不是所有文字都为表现藤野先生服务, 放在《朝花夕拾》的文集里来看,《藤野先生》集中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 生活, 而这段生活及其回忆里, 并不是只有藤野先生, 还有留日时期的各种经历、

见闻和感受。文中既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也充溢着一个弱国子民的 耻辱感,而这正是促使鲁迅弃医从文之人生转折的关键。文章劈头一句“东京也

无非这样”的“也”字,已然流露了深深的失望情绪。所以,教读《藤野先生》, 如果按照“形散神不散”的路数来分析,一切材料(“形”)都聚焦到“怀念藤 野先生”的中心(“神”),不仅牵强,而且容易忽略作者更为复杂深刻的内心 感受。

众所周知,越是优秀的作品,越有咀嚼不尽的内涵与细腻驳杂的感受。比如 《散步》,把“中心”归纳为“亲情”、“和谐”、“孝道”、“责任”、“生

命”, 都有一定道理。 这哪是一个“神”字聚得?现代阅读观强调: 积极的阅读,

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应有更多的开放性与个人体验。“形散神不散”的分析 框架却往往既简化了作者也愚化了学生, 把作品丰富的意蕴简化、 窄化、 抽象化、

概念化为“一言以蔽之”的“中心思想”,实属可悲!

已有无数论者撰文指出,“形散神不散”充其量只能概括部分散文的特点, 如果要套用这个说法,还有很多散文“形不散神散”“形神都不散”“形神俱 散”。看来,如果“形散神不散”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对部分散文具有解释 力,它也只是从选材、布局、结构的角度揭示了部分散文的形式特征。但形式特 征本身就不足以代表一种文体的本质, 正如我们不能用“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概

括诗歌的本质一样。揭示一种文体的本质特征,应该从更为内在的肌理出发。五 四时代的“美文说” (周作人)、 “性灵说” (林语堂), 新时期的“真情实感说”

(林非)、“文化说”(楼肇明)、“内向性说”(刘锡庆)和“诗性本体说”(陈 剑晖)等有影响的散文本质特征论,无不是从内在肌理出发的。

▲ 散文的本质特征——贵在有“我”。

读散文,要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绪和独特发现。

1.为什么“贵在有我”可以视为散文的本质特征?

从现代散文诞生的那一天起,无数论者就已在反复强调散文有‘我’的本质 特点。如:

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

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郁达夫 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刘锡庆

小说重在客观再现,作者的主观感情是隐藏在故事和叙述背后的;诗歌,要 么主张无我,要么自我的感情经过了过滤、夸张红心向党与变形,而且诗人的情感也可能 是概括化的。而散文中谈论的所思、表达的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赖其独特 境遇所发生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必须向读者坦诚真实的自我,所以散 文最难作假。换言之,《背影》中的背影,是朱自清眼中的背影,是朱自清心灵 中独有的镜像,是其他人从未见,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曾见过的背影;《幽径 悲剧》中对古藤喜爱、对古藤萝被毁的愤慨,也只是季羡林极具个人化的情感和 思绪。

可见,散文中的言说对象,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它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 耳所能闻、心所能感,而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引发的所思,都落根在“我”在 “这一篇”通过独抒心机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 散文不祈求成为公认,阅读散文,也不是为了获取什么公认。作者之所以写 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 思。我们阅读散文,就是感受作者所见所闻,体认作者所感所思。散文流露作者 的心扉,读者以自己的心扉打量散文,阅读散文实则就是心与心的碰撞、交感。

2.散文中没有主人公的问题

从“贵在有我” ,引申到散文教学的一个问题:散文中没有主人公。散文教 学的关键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这一点,对于叙事类散文 尤其重要。比如《阿长与山海经》,分析阿长的形象,就不能用小说的客观分析 法,而是要时时处处注意这是鲁迅眼中的阿长,比“全面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 更重要的是,把握鲁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的脉络、理解其情感的强度和品质。 某教师执教《散步》,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分析四个人物的性格,并各用 一个字概括。学生很容易想到了“母—慈”、“子—孝”,“妻”的性格概括就 难点儿了,经过启发找到了“贤”字,最费劲的是“孙”,教师百般启发、学生 一派茫然,教师只好自己说出“乖”字。但文中的小孙子给人印象更深的是活泼 可爱而非乖巧温顺的一面, 难怪学生想不到。 而且, 就算这样概括出了人物性格,

对于感受文中弥漫的情思,又有什么价值呢?

▲散文的发展趋向——日益重视“理性” 、 “理趣” 。

关于散文,有各种各样的说法,通行的说法:散文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因此, 有人说“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抒情” ,这句话并不确切,因为散文的魅力,还在于

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

(1)从当代散文创作的成就看,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历史散文大量涌现, 加强了散文的理性成分。

(2)从散文理论研究的观点看,众多学者在强调散文的理性成分。

如:王先霈在其主编的《文学文本解读》中,论及散文的特点,首先强调“情 思”和“理趣” 。

孙绍振把散文划分为三类:审美、亚审丑(幽默)、审智。

王开林:散文,是“哲学的近邻” 。

(3)从散文发展史的角度看,现代散文肇始于议论。

(4)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看,教师们对文本解读的肤浅(解读不到位)、 标签化(解读错误),教学实践中的片面强调感受,都可根源于对散文感悟中的 “悟” 、 “情思”中的“思”缺乏重视。

当然,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议论,而是寓理于事、于 情、于景、于物。换言之,散文中的思想感受是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而不是纯 粹的理性的思考与辩证,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以《背影》为例,肤浅 的阅读都知道本文表现了父爱,作者为当年没有及早意识到这一点而追悔,但要 真正体会作者心情的沉重, 就要仔细品读父亲艰难爬月台的细节描写 (注意 “探” 、

“爬” 、 “攀” 、 “缩” 、 “微倾”等词),正是这形象生动的描写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对父亲肃然起敬。

因此,散文教学时要不断警惕“思想先行”、警惕架空分析,同时牢记:文 学用形象说话,只有当文学形象打动了学生,思想的撞击才能深刻。 ▲散文的语言特点——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 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 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 深远的意境。

如话家长,娓娓道来,不像诗歌那样用“陌生化语言” ,跳跃性语言,不像 小说那样主要运用生活语言,散文语言有作者的精心锤炼,讲究文辞、气势,力 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所以,散文的语言是最本色的也是最优美的, 是最值得也最适合学生揣摩与学习的。

散文教学时,我们理应带领学生批文入情,努力训练学生细读文本、品味语 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敏锐的语感,如果教师自己缺乏强烈的语言意 识和敏锐的语感,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感。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处理不当,落实不够。

方法举隅——

1.特别注意题目。

2.注意开头结尾的语句。

3.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

4.注意细致传神的动词。

5.注意精心照应和反复的语句。

6.注意有特点的句式,包括结构复杂的复句的逻辑层次。

7.注意运用了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语句。

王开林散文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