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 诗歌作文

时间:2024-12-27 13:16:0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话题作文 > 诗歌作文 > :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的正文:

第一篇:《湖南省湘潭凤凰中学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湘潭凤凰中学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一、预习目标:

预习本课诗歌内容,识记字词的音形义,熟读诗歌。

二、预习内容:

1.下面加黑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廖廓(liáo kuò) 百舸(kã) 碧(bì)透 橘(jú)子洲

B.苍茫(cāng máng) 沉浮(fú)

携(xiã)带 竟(jìng)自由

C.峥嵘(zhēng róng) 遒(qiú)劲

挥斥(chì) 岁月稠(chóu)

D.惆怅(chóu chàng) 遏(â)阻

激(jī)扬 万户侯(hóu)

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4.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 )

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

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

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

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沁园春 长沙》属于中调。

D.“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它揭示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6.词的下阕写同学少年,表现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活动志趣的句子分别是:

精神面貌:____ 活动志趣:

三、提出疑惑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感受并理解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2、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3、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4、背诵这首词。

5、教学重、难点:理清诗歌思路,感受诗歌意境,领会诗人情感。

二、学习过程

1、朗读:学生自由朗颂;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师生互相点评;学生齐读。

2、赏析上阕:

(1)、提问: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靠想象把诗意串

合起来。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请调整语序,并把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明确:

(2)、提问:“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词?

明确:

(3)、提问:联系《沁园春·雪》,说说“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

(4)、提问: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朗读句子,指点,正音。(板书)

明确:

(5)、提问:(讨论)此时的视角转换是速度快点好呢,还是慢点好?

明确:

(6)、提问:哪几个词用得好?[动词:染、击、翔]

明确:

(7)、提问: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将秋写得萧杀苍凉、清冷惨淡。“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而诗人笔下的秋又为何与众不同呢?

明确:

(8)、提问:由此“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万物争自由生活,在斗争中获得自由,那么作为人类又应该怎么办呢?所以,在上阕的最后,诗人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试分析本词上片升华而出的主要的思想感情。

明确:

3、赏析下阕:

(1)、提问: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明确: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2)、提问:最后三句如何理解?

明确:

(3)、提问:说明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

明确:

(4)、提问:你认为他只是在回忆游泳这件往事吗?为什么?

明确:

(5)、提问:本次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

(三)反思总结

1、练习背诵:齐读——指名背诵(能背多少就背多少,写景的句子,回忆早期革命生活的句子,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的句子,概括秋景的句子,你印象最深的句子——齐背,再熟悉,准备默写。) 2、做导学案:完成本课学案的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各项中加粗字词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百舸(ɡě) 橘(jú)子洲 遒劲(qiú)

B.峥嵘(zhēnɡ) 携(xiã) 遏(â)制

C.漫江(màn) 寥(liào)廊 挥斥(chì)

D.惆怅(chànɡ) 稠(chóu)密 辟谣(pì)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令、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B.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C.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

D.“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秋天,也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

4、默写句子。

①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对两词中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词中“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秦娥”是主语,“梦断”是谓语,“秦楼月”是宾语。

B.李词中“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

C.毛词“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中,一“碎”字写出了红军行军之急促,一“咽”字则表现了西风中军号声的苍凉和悲壮。

D.毛词中“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应理解为“漫道雄关真如铁”,“漫道”,即“不要说”之意。

(2)、对两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词中所写的人物来看,李词所写的是一位思妇──秦娥;而毛词因为没提到过人物姓名,所以词中没有人物活动,纯是一首写景词。

B.从时令上看,李词所交待的是秋季,毛词所交待的是冬季。

C.从气氛的渲染上看,李词渲染的是一种凄凉、冷寂、迷茫的气氛;毛词渲染的则是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D.两词均是以借景抒情之笔收束,均是借对夕阳下的景物描绘来抒发一种悲壮豪迈之情。

(二)

沁园春 长沙

1925年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

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 雪

1936年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试比较两首词在写作上的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比较两首词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比较两首词在结尾所抒发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参考答案

大合唱的歌曲

【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1.D 2.B 3.B 4.A 5.C

6.精神面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活动志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课内探究参考答案】

1、略

2、赏析上阕:

(1)、明确:深秋时节,我独立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之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滔滔奔流。

(2)、明确:不行。“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面对湘江,在秋风中伫立,颇有心绪起伏,神思翻腾的意蕴,状写了一个奋发青年的坚挺沉稳的形象,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寒秋”一语既点季节,又渲染苍凉严肃的气氛,奠定了全诗沉雄的基调。

(3)、明确: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共七句。古诗词中称这为“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字。 (4)、明确:作者视角:“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视,近景

“鹰击长空”仰望,高景

“鱼翔浅底”俯瞰,低景

(5)、明确: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

想象将秋景文字转为实物,可分四步:

(1)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出;

(2)染上色彩: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画面动化:秋风送爽,吹动满山枫叶,江流缓缓„„

(4)画面细致、逼真(特写镜头):鹰、鱼等从而成就了色彩绚丽的立体画面。

(6)、明确:

染,拟人手法,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壮美景色。引《西厢记·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击,与“飞”比较(“飞”显得平淡),“击”能显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翔,比“游”更准确。既状摹了水之清澈见底,水天相映之境。又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游状,形象生动。“浅底”非真,乃清澈所致。(秋水共长天一色)

(7)、明确: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8)、明确:“主沉浮”之意: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的主宰,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这即是全词的“诗眼”,通过上阕“写景提出”。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小结上阕,写景提问,为下阕抒情议论作准

备。

齐读并背诵上阕。

3、赏析下阕:

(1)、明确:作者在下阕用形象的语言回答了这一问题。“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2)、明确:这里写作者回忆了青年时期与同学一起到水深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把疾驶的船都阻住了,多么大的气魄!(夸张)

(3)、明确:激流勇进、奋发向上、敢作敢为

(4)、明确:这三句气魄宏大,其实这是作者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5)、明确: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1.C 2.D 3.D 4.略

5、(1)、A (2)、C

(3)、①写美景,抒豪情。上半阕都以写景为主,即景抒情,下半阕以叙事议论为主,抒发豪情壮志。

②运用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户侯”与“同学少年”的对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与“风流人物”的对比。

③语言极富表现力。

(4)、.同:写壮景写得雄奇伟丽;异:北国、湖南,冬景、秋景。

(5)、.《沁园春·长沙》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谁主沉浮”的提问作了巧妙的回答,即主宰国家未来命运的将是我们“同学”。

《沁园春·雪》通过对历代“豪杰”的否定,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当然“今朝”的“风流人物”,我们也可以当是毛泽东的自况。

第二篇:《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逐课精练必修5》

语文:鲁人版必修五第一单元逐课精练《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粗字词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百舸(ɡě) 橘(jú)子洲 遒劲(qiú)

B.峥嵘(zhēnɡ) 携(xié) 遏(è)制

C.漫江(màn) 寥(liào)廊 挥斥(chì)

D.惆怅(chànɡ) 稠(chóu)密 辟谣(pì)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令、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B.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C.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

D.“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秋天,也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

4.默写句子。

①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对两词中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词中“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秦娥”是主语,“梦断”是谓语,“秦楼月”是宾语。

B.李词中“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

C.毛词“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中,一“碎”字写出了红军行军之急促,一“咽”字则表现了西风中军号声的苍凉和悲壮。

D.毛词中“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应理解为“漫道雄关真如铁”,“漫道”,即“不要说”之意。

2.对两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词中所写的人物来看,李词所写的是一位思妇──秦娥;而毛词因为没提到过人物姓名,所以词中没有人物活动,纯是一首写景词。

B.从时令上看,李词所交待的是秋季,毛词所交待的是冬季。

C.从气氛的渲染上看,李词渲染的是一种凄凉、冷寂、迷茫的气氛;毛词渲染的则是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D.两词均是以借景抒情之笔收束,均是借对夕阳下的景物描绘来抒发一种悲壮豪迈之情。

(二)

沁园春 长沙

1925年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我看书

沁园春 雪

1936年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试比较两首词在写作上的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比较两首词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比较两首词在结尾所抒发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1.C

2.D

3.D

4.略

诗词阅读

(一)

1.A

2.C

(二)

3.①写美景,抒豪情。上半阕都以写景为主,即景抒情,下半阕以叙事议论为主,抒发豪情壮志。

②运用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户侯”与“同学少年”的对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与“风流人物”的对比。

③语言极富表现力。

4.同:写壮景写得雄奇伟丽;异:北国、湖南,冬景、秋景。

5.《沁园春·长沙》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谁主沉浮”的提问作了巧妙的回答,即主宰国家未来命运的将是我们“同学”

《沁园春·雪》通过对历代“豪杰”的否定,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当然“今朝”的“风流人物”,我们也可以当是毛泽东的自况。

《〈离骚〉(节选)》课后练习

积累与运用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修姱( ) 谣诼( ) 侘傺( )

溘死( ) 方枘( ) 延伫( )

兰皋( ) 芰荷( ) 岌岌( )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亦余心之所善兮 (善,崇尚,爱好)

B.面规矩而改错 (矩,用以求方形的工具)

C.背绳墨以追曲兮 (绳墨,比喻准绳、准则)

D.岂余心之可惩 (惩,惩罚)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

B.《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C.《离骚》是《楚辞》中的代表作品,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D.后世将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体称之为“楚辞体”或“骚体”。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忳郁邑余侘傺兮

B.何方圜之能周兮

C.悔相道之不察兮

D.进不入以离尤兮

5.翻译句子。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句子。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

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波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对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原因,屈原和渔父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父以“沧浪之水”的比喻,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屈原和渔父的一番对话,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

A.“颜色”“形容”都是古今异义。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

B.“何故”“是以”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特点相同。

C.“于物”“见放”中“于”“见”都表被动。

D.文中两个“乎”,在意义用法不相同。

E.“察察”“汶汶”“皎皎”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

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1.kuā zhuó chì kè ruì zhù ɡāo jì jí

2.D

3.B

4.C

5.略

6.略

文言文阅读

1.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凝滞于物不能与世推移

2.人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3.人不能凝滞于物,而应与世推移。

4.言之成理即可。

5.BE

第三篇:《语文自主检测试题》

新泰一中高二语文试题

2012.9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第Ⅰ卷选择题答案写在第Ⅱ卷答题纸答题栏内。第Ⅱ卷答案务必认真、工整、规范地写在规定位置。

第Ⅰ卷(45分,每题3分)

一、(15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遒劲(jìng) 蛊惑(gǔ) 孝悌(tì) 跛脚(pǒ) ....

B.百舸(gě) 皱褶(zhě) 梦魇(yǎn) 屏气(bǐng) ...

C.矩形(jù) 驯服(xún) 栖息(qī) 伫立(zhù) ....

吮吸(shǔn) 娇嗔(zhēn) 百舸(gě) ...

2.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寥廓 沧桑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

B.桎梏 撕打 义愤填膺 杳无音信 至高无上 浑身解数

岌岌可危 D.炫耀(xuàn) .C.磐石 霓虹 殒身不恤 精美绝纶 D.戳穿 羸弱 目不遐接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刹那间,炫目的焰火腾空而起,把体育场上空 得一片辉煌。

②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国相继采取了救市措施。但金融市场能否 稳定,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③生活原本平淡如水,你需要的酸甜苦辣,都靠自己来 。放一点糖,它就是甜的,放一点盐,它就是咸的。

A.装点 日趋 调剂 B.装饰 日趋 调节

C.装饰 日益 调剂 D.装点 日益 调节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遵循道德规范:行医要讲医德,经商要讲商德,从政要讲政德。正所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B.从“梨花体”、“羊羔体”,到博客诗歌、微诗歌、“废话体”„„等,网络诗歌以狂欢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挑战着人们诗歌阅读的底线。

C.“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中国将逐步进入老龄社会。

D.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日趋突出,谁来种地、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等问题令人担忧。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动物园全面清理各类动物表演项目,坚决取缔和禁止有悖动物园公益性质的行为。

B.人们从郭明义身上,不仅看到了雷锋精神,同时还看到了时代的呼声,更看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C.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预计5年后建成,“嫦娥三号”有望在2013年落月探测90天,落月点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广寒宫”。

D.三峡工程实现175米蓄水后,可最大限度地满足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居民供水,促进沿岸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第28个教师节前,中国青年报记者作过调查,超过60%的教师患有一种或以上的“职

业病”,慢性咽喉炎首当其冲。 ....

B.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上,2500多名科学家决定将太阳系

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逐出行星行列。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至此尘埃落定,太阳系只剩下八....

大行星。

C.今后,百姓个人、企业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不一定非要对簿公堂,可通过....

中间法定机构进行调解并最终得以解决。

D. 近年来,李宁体育用品公司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出一批又一批既适合外出运动又可以登.

堂入室的运动时装。 ...

7. 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令、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

深沉思索的形象。

B.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C.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

D.“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秋天,也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

8.下列诗句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B.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C.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兮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谣诼谓余以善淫兮(我) 竞周容以为度(限度) ..

B.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难道) 忍尤而攘诟(承受) ..

C.延伫乎吾将反(久久) 伏清白以死直兮(保持) ..

D.余独好修以为常(常规) 岂余心之可惩(满足)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孰异道而相安 偭规矩而改错 ..

B.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

C.长太息以掩涕兮 集芙蓉以为裳 ..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11.选出下列对诗句解说有误的一项

A.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B.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诗人勇于追求,锲而不舍。

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1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诗经》用写实精神来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相比较,《离骚》书写理想,抒发爱国热情,富有浪漫气息,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优秀传统。

B.《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长的一首政治叙事诗,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C.文学史上常“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D.《离骚》主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同时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5题。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②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13.对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像对待客人那样。

B、齐使田忌将而往 将:领兵。

C、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去:到。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1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孙膑的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1)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4)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5)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6)暮见火举而俱发。

A、(1)(4)(5) B、(2)(4)(6) C、(2)(3)(5) D、(3)(4)(6)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智胜对手,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

B.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齐军士卒死亡过半的情况下,乘胜追击,但终因过于自信,而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术思想,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第Ⅱ卷(105分) 三、(22分)

16.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分)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寒食不举火,故称“禁火”。 ②流莺:飞行不定的黄莺。 ③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1)结合全诗分析首句中“冷”字的妙处。

(2)这首诗的后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4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10分,错一处该句不得分) (1)书生意气, 。

(4)到中流击水, 。(以上四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②①

(5)亦余心之所善兮, 。

(6) ,固前圣之所厚。 (7) ,哀民生之多艰。(以上三句屈原《离骚》) (8)君子坦荡荡, 。(《论语》)

(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0)其文约,, 而见义远。(以上两句司马迁《屈原列传)

第四篇:《题目a6826373f242336c1eb95eaf》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五篇:《最新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同步测试:第一单元第1课 沁园春长沙(1)》

最新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同步测试:第一单元第1课 沁园春长沙(1)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粗字词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百舸(ɡě) 橘(jú)子洲 遒劲(qiú)

所向无空阔

B.峥嵘(zhēnɡ) 携(xié) 遏(è)制

C.漫江(màn) 寥(liào)廊 挥斥(chì)

D.惆怅(chànɡ) 稠(chóu)密 辟谣(pì)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令、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B.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C.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

D.“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秋天,也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

4.默写句子。

①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对两词中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词中“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秦娥”是主语,“梦断”是谓语,“秦楼月”是宾语。

B.李词中“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

第六篇:《语文试卷(七校联考)》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七校联考期中调研测试卷

高一语文 试卷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第Ⅰ卷1页至8页,第Ⅱ卷9页至11页。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44分)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在答题纸上)

1.下面各项中,每组加点字读音均不相同的一项是

A.榆荫/荫庇 沉淀/银锭 袅娜/婀娜 幽僻/复辟 ........

B.绛紫/投降 汨罗/汩汩 草坂/钣金 瑰丽/玫瑰 ........

C.作坊/作业 长篙/茼蒿 踱步/度量 霎时/刹那 ........

D.曲折/歌曲 抛锚/描画 翘起/翘楚 收拢/瓦垄 ........

2.下列各句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B.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漂落。

C.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

D.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学,是应用自然科学中基础学科的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部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休憩(休息) 峨冠博带(高耸的) 层峦叠嶂(连着的山) ...

B.宁谧(静谧) 妖童媛女(艳丽) 迁延顾步(回头看) ...

C.漫溯(逆流而上) 云蒸霞蔚(聚集) 雷霆万钧(古代长度单位) ...

D.跋涉(渡过) 成群结队(成为) 恰如其分(分寸)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除个别受灾严重的景区外,全国其他地方的旅游部门推陈出新了许多短途旅游....

产品和节庆活动,丰富春节期间的旅游市场。

B.全英唱片业年收入总体5%(实际上只有4.7%)的增长幅度也就和去年半斤八两,....

那也是佩吉和凯利开始进行统计的一年。

C.语言上留下的蛛丝马迹让研究者对他们那78个在线约会者进行重新审视的时候....

有了一个明显的优势。

D.我们可以这样说,他正望着他自己,面面相觑,并且同时通过那种幻景,在一种神妙莫测的深远处看见一点光,起初他还以为是什么火炬。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中微博这一交流方式的发展和兴起,全球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人员纷纷开通微博,及时公布有关信息,提升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

B.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决定任命梁振英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将于2012年7月1日就职。

C.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要不断巩固和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争取在2020年前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D.将“乾坤柱”改为“哈利路亚山”,实际上只是满足了少数人的好奇心理,却忽视了大多数人的感受。

6.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比喻)

B.涂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不只是一种蓝色料,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设问)

C.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对比)

D.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排比)

7.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描写)

B.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需要费大工夫,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抒情)

C.一天下午,我们去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粗略地看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叙述)

D.现代自然科学,不是单单研究一个个事物,一个个现象,而是研究事物、现象

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说明)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B.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C.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

D.因所含的金属矿质不同,颜色也就各异,大概含铁的作褐色,含铀的作黄色,含铬的作绿色,含锌的作白色,含铜的作蓝色,含金含硒的作红色„„

9.下列关于口语交际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B.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

C.交谈中的提问,往往可以推动交谈的进程。例如渗透性提问易于掌控气氛,礼节性提问易于建立信任。

D.交谈时应根据交谈的对象和场合,恰当使用称呼语、敬语、谦语和委婉语等得体语言,从而取得良好的交谈效果。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作品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再别康桥》出自他的诗集《猛虎集》。

B.“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出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少女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

C.“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出自南宋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该词有名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D.《景泰蓝的制作》选自叶圣陶作品集《小记十篇》。叶圣陶,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倪焕之》、《稻草人》。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在答题纸上)

(一)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1.下列对本词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本词写于1925年,时值革命浪潮日益高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词人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抒发感慨,点明自己的革命壮志。

B.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下阕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引起了后面八句诗的铺叙。

D.最后“曾记否”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12.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苍茫大地”,由于看不到“主沉浮”的真正力量而无限惆怅。

B.通过提出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家的深沉思虑。

C.通过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由自然界引申过渡到社会问题,既包含着对旧秩序的彻底否定,又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表现了诗人及其所代表的新兴阶级“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和精神。

D.此三句是全词的枢纽和内容的关键,既总结了上阕又引出了下阕内容。

13.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令、地点和特定的情境,突出了诗人卓然特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B.作者描写大自然中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是

托物言志的写法。

C.“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两字一语双关,既指秋天,又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

D.作者描绘了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静景和动景相合,空中与水底相映。

14.下列对这首词写法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情景交融。词人的心情是惆怅而激昂的,写长沙深秋景致,毫无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B.动静结合。先描写“山”“江”的静态美,接着用“舸”“鱼”与“鹰”来打破寂静,“争”“击”与“翔”字,分别表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从而赋予秋景以勃勃勃生机。

C.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D.本首词上阕全部写景,下阕主要通过叙事来抒情,情中显志。

(二)

朦胧中听见广播说到了奉节。停泊时天已微明。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江津号”启碇续行,我走到休息室里,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船已进入瞿塘峡了。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天空各处还是云海茫茫。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古时歌谣说:“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这滟滪堆指的是一堆黑色巨礁,它对准峡口。万水奔腾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以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会撞得个粉碎。现在,巨礁早已炸掉。但瞿塘峡中仍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旋涡,船从旋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射在左边峭壁上。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像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这时,远远的前方,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崖,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

第七篇:《“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

[译文] 如果落花能够沉到西湖深处,搅起那碧绿的波澜的一定是那些忧愁的鱼儿。

[出自] 南宋 吴文英 《高阳台》

修竹凝妆,垂杨系马,凭阑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余。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倚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癯?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锦,泪麦平芜。

注释:

丰乐楼:宋代西湖名胜之一。

  分韵:一种和诗、和词的方式,数人共赋一题,选定某些字为韵,用抓阄或指定的办法分每人韵字,然后依韵而作。

  凝妆:盛妆,浓妆。

  凭阑:倚靠栏杆。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题:题诗。

  醒馀:指醒酒后。

  相如: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

舣:船拢岸停泊。

清癯(音“取”):清瘦。

平芜:平旷的草地。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文章“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出自个人在哀伤感叹,在花前观赏留连还能有多少机会呢,想到我的衰老竟然是这样的迅速。

更令我伤心的时候,并不是在高楼上登临极目远眺,而是在灯前斜倚绣枕,旁边放着熏香铜炉,独自听聆着窗外的雨声潇潇。我害怕游船停泊在堤岸边,怕在清波中看见自已的清瘦的面目。怎能忍受我的辛酸凄楚?飘飞的落花若是飞到西湖的波底,就连水中的鱼儿也会感到忧伤愁若,搅得翠波翻覆。千万不要再到这里来,因为那时无情的春风会把柳絮吹得满天飘舞,点点杨花点点杨花像人的伤心的眼泪一样落满平芜。

句解: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语带双关。飞红,落花。底,湖面。翠澜,湖水的波澜。愁鱼,正在为肚子发愁的鱼。

表面是说,落花飘到西湖水面上时,搅动波澜的总是那些饥饿的愁鱼。借景抒发自己对时局的感叹。故有后面莫重来一句,似不忍再看。

“飞红”一句似入虚幻之境。构思新颖、意象奇丽,透露出落花无奈鱼儿愁的凄艳、惶惑,象征了西湖美景之凋逝,也象征了南宋临安春意之消亡。由此联想到国家和民众的境遇。

赏析:

丰乐楼是宋朝杭州诵金门外的一座酒楼。公元1249年(淳祐九年),临安府尹赵与重建。吴文英在公元1251年(淳祐十一年)春在此宴饮时曾作《莺啼序》,为时人传诵。这首《高阳台》,从内容看,应是他晚年重来时所作。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

起首“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三句写丰乐楼内外所见景色,由酒楼边的修竹,写到楼下的垂杨,再写登楼远眺,湖光山色如诗如画。这三句,如杨铁夫在《吴梦窗词笺释》中所分析,“‘凝妆’,远见;‘驻马’则是从近处观察;‘凭阑’,已登楼。层次井然。”“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二句紧承第三句。凭阑一望,展现在眼底的湖山既宛如天开图画;而天际适有雁阵掠过。又恰似这幅画图上题写的诗句。到此,写足瞭望中所见之美景,也点出了分韵题之事。接下去,作者跳过了铺叙宴饮尽醉的一般写法在“东风紧送斜阳上,弄旧寒、晚酒醒馀”两句中,所写的已是酒醒之后。句中以“东风”点明季节,以“斜阳下”点明时间。其“旧寒”二字则暗示此次是旧地重游,从而引出过拍“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三句。这时,酒已醒,日已暮,晚风送寒,一天的欢会已是场终人散。词人抚今思昔,楼犹是旧楼,景犹是故景,春花依然如前,而看花之人已老。其怅惘之情,近似苏轼《东阑梨花》诗所写的“惆怅东阑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这里,巧用“顿”老,以见岁月流逝之疾和人事变化之速。

下片换头三句,既紧承上片最后已流露出的花前“伤春”之感,而又把词意推开,另辟新境,可以说既达到了“藉断丝连”、又达到了“异军突起”的要求。上片,句句不离丰乐楼;下片却一开头就以“不在高楼上”五字撇开此楼,而把“伤春”之地由“楼上”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灯前”、“雨外”。可是,词笔刚转换,随即又推开。下面“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琱”两句,又把想象跳跃到游湖与“临流”。句中的“清琱二字是回应上片”顿老相如“句。接着,词人临湖展开想象,在”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阑、总是愁鱼“两句中,在空间上把词思由湖面深入到”湖底“,并推已及物。寄情于景,想象湖底的游鱼也会为花落春去而顿生忧愁。结拍”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三句,更把词思在时间上由现在跳越到未来,想象此次重来故地,点点落红已令人百感交集,异日重来,也许柳绵也将吹尽。那时如果只见一片平芜,就更令人难以为怀了。

吴文英生活于南宋末期,国势垂危,因而他后期的词句常为感时哀世之作。这首词写于酒楼会饮、即席分韵的场合,而词人竟悲从中来,从而以咽抑凝回的词语表达了这种深切的感慨。其所触发的花前“伤春”之情,近似杜甫在一首《登楼》诗中所说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词中的“斜阳下”、“飞红”、“吹尽香绵”,都不仅是描写景物,而是因物兴悲,托景寄意,所寄托的正是对当时暗淡衰落的国运的无限忧思。正因词人作此词之时,万念潮生,忧思丛集,因而其词情也是感触多端、百转千回的,其词笔就也是跳动变换、忽彼忽此的。词中既有空间的跳跃,也有时间的跳跃,特别是下片,步步换景,句句转意,每转愈深。但是,尽管词句的跳动大,转换多,而整首词又是浑然一体,脉络分明的。梦窗词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深曲丽密,属于质实一派;而其成功之作又往往于密中见疏,实中见虚,重而不滞。这首词就是在丽密厚重中仍自具有空灵回荡之美的佳作。[3]

此词为作者对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词的一首和作,写于南宋覆亡之后。上片写立春怀友。“残雪”五句写庭院背阴的残雪尚未消融,轻微的寒气将帷帘晃动,玉管里的芦灰已纷纷飞扬,勾画出冬尽立春的时节、景物之特征。“相思”五句应和周密原词之思越中诸友,写己之思杭州故友。“但凄然”三字则传达出梦中未见故友,梦醒犹记梅林的孤寂和凄凉的心境。下片抒写离愁。“江南”三句承“水隔天遮”,悬想和申诉故友之离愁。不仅漂泊江南,更羁游于北方古道平沙,一个“苦”字传达出故友与词人亡国流离的共同感受。“怎得”四句抒写对故友之思念与关切。最后“更消他”三句则推进一层写离愁之凄绝无奈,以景传情,勾描了一幅东风无情,摧花残落,春光消逝的画面,以“更消他”三字赋予这个画面一种美之消亡的无可挽救、无可承受的悲戚和伤痛,令人回味不尽。此词在怀友伤时的离愁中融入亡国流离的沉痛,情感深婉而沉郁。

第八篇:《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阅读答案及赏析》

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

(2)诗中的“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怎样将诗人的感情表达得含蓄动人的?

3.简析“秋”字在“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的表达效果。(2分)

4.赏析最后两句,分析其中包含的感情。(4分)

答案:

(1)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2)示例一:这句诗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点点寒鸦飞尽,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景物中寄寓诗人心中的孤寂哀愁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含蓄动人。示例二:这句诗语言精练传神。如“尽”,诗人长久独立江边,连点点寒鸦都飞尽了还不忍离去,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深长。或如“悠悠”,写思念之情像悠悠江水一样绵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3.“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秋”说明愁绪。(要点:时令与愁绪 2分)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阅读答案及赏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阅读答案及赏析

4.“日晚”指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寒鸦”句是望中所见,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或寓情于景),表达作者的悠悠的思念之情。(要点:孤独、寂静,环境气氛的渲染或寓情于景,思念之情,4分)

二:

(1)你认为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2分)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此首诗后两句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秋”字用得好。一语双关,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表达人的情绪,作者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阅读答案及赏析文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阅读答案及赏析出自。(意对即可)

⑵“望”字传神地写出思念的神态以及绵绵的忧思;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下文“寒鸦飞尽水悠悠”的景象。(意对即可)

⑶江面上寒鸦点点,这一景象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空虚的感情。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赏析:

《丹阳送韦参军》是诗人严维的七绝名作,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阅读答案及赏析古诗词鉴赏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补充: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