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失则法,法失则势

时间:2024-12-26 02:50:5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文档大全 > :道失则法,法失则势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道失则法,法失则势的正文:

道失则法,法失则势(共10篇)

道失则法,法失则势(一)

下列命题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请说明理由.
1245句确实是辩证法.但是我不明白这四句话本身的意思.
第三句."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句话不是辩证法.具体是什么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辩证法.
麻烦你们不要给错答案误导人.
知道就是知道.我这里不欢迎混分的人.你们也混不着.
欢迎真正明白并且爱帮助人解决困难的人.

对于古人的思想,最好不要用现在的一些理论去框定.我觉得那会非常的没意思.第一句,就是说,一条路走不通,就要懂得掉头,走另一条路.变通最后找到一条合适的路,也就能够继续走下去,故而可以长久.这句话的现代诠释,就是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很简单,也很深刻.
第二句,许多人喜欢用辩证法来解释,我觉得很无聊.祸福相依,并没有太多的逻辑性,就好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样不具有逻辑性,是值得推敲的.
这些话的真正意义在于,无论是祸是福,都必须以平常心面对.老子——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一个人在面对祸福的时候,如果能够以理智之心对待,那么即使遇到大的祸患,只要能够沉着应对,那么也是可以趋利避害的;相反,如果心浮气躁,那么在得意忘形的时候,往往就是祸患到来之时.
第三句,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易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取法天地,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现代有所谓的仿生学,好像有些相似.马克思说,‘机器作为人手的延长’,表明西方人也逃脱不了模仿自然的思维方式.电脑是不是对于人脑的模仿呢?
对于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我觉得今天的中国人必须深入研究.
这里讲的道是人道,人道取象于天,天有天理.天理是变化的吗?马克思讲,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荀子则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尧、桀都是帝王、这对于古代的那种君权天授绝对是一种超越.所以感觉比马克思的观点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我们姑且不讨论这种天理何人道的关系,仅就人道而论.固然董仲舒的观点与今人相比格格不入,但是客观的评价,他的一些基本观点并没有那么封建和糟糕.人类一方面有性情,一方面有理智,这就是人类的历史.就理智知识而言,当然是不断累积,递加的;但就情感而言,古与今又有多大差别呢?
诗经中还是有那么多经典令人感动.孟子的思想还是在闪耀光芒.所以就人性而言,我实在不觉得有多大的变化.民主的思想好像也不是什么新的东西.
李世民: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什么思想?
就以博爱而论,其实博爱一词已见之于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所以,太阳之下,并无新事.所有哪些被认为很新的东西都已经是古人的旧货了.
第四句,我不知道出处.但是就字面而论,所谓循,因循.所谓天下之势,因循则极.就是说任事物现在状态发展下去,那么事物必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下去.这道有些像辩证法.所谓治乱于未萌.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夫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渐至,故桀、纣虽亡道,然犹享国十余年,此其浸微浸灭之道也.——《举贤良对策》
第五句,荣枯代谢,弥见其新.旧的树叶枯萎掉了,却又长出了新的叶子.不仅未衰老,还愈加青春繁茂.但是具体分析一下,一棵树要长出新叶,就必须有营养基础.而树体的营养来自于原来的叶子在其生命中所聚集储存的物质能量.所以,死亡,往往是一种蜕变.是又一度生命的开始.旧的已经死亡了的和新的树叶统一于这棵树.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凤凰涅盘.许多时候我们不需要抽象的去思考问题,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抽象的思考固然重要,但是也常常让我们脱离实际.不要动不动就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动不动就拿辩证法论事.我很渺视这种习气.

道失则法,法失则势(二)

请问有谁知道宋代郭熙《山川训》的全文
如题,不过我要的是全文,不是其中的章节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
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
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
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白驹
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
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
氵晃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不此之
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馀,
消缩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
低.
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若士女
人物,小小之笔,即掌中几上,一展便见,一览便尽,此皆画之法也.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
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
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
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画亦有相法,李成子孙昌盛,其山脚地面皆浑厚阔大,上秀而下丰,合有后之
相也,非特谓相兼,理当如此故也.
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於大人达士,
不局於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今齐鲁之士惟
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一己之学,犹为蹈袭,况齐鲁关陕,辐员数千里,州
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谓出于一律,而不肯听者,不可罪
不听之人,迨由陈迹,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为大人达士不局
於一家者,此也.
柳子厚善论为文,余以为不止於文.万事有诀,尽当如是,况于画乎!何以言
之?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必神与俱成之.
神不与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则景不
完.故积惰气而强之者,其迹软懦而不决,此不注精之病也;积昏气而汨之者,其
状黯猥而不爽,此神不与俱成之弊也.以轻心挑之者,其形略而不圆,此不严重之
弊也;以慢心忽之者,其体疏率而不齐,此不恪勤之弊也.故不决则失分解法,不
爽则失潇洒法,不圆则失体裁法,不齐则失紧慢法,此最作者之大病也,然可与明
者道:
思平昔见先子作一二图,有一时委下不顾,动经一二十日不向,再三体之,
是意不欲.意不欲者,岂非所谓惰气者乎!又每乘兴得意而作,则万事俱
忘,及事汨志挠,外物有一则亦委而不顾.委而不顾者,岂非所谓昏气者
乎!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
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已营之又彻
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终
始,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所谓天下之事,
不论大小,例须如此,而后有成.先子向思每丁宁委曲,论及于此,岂非
教思终身奉之,以为进修之道耶!
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
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
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
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画见其大象而不
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
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
岚之景象正矣.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不能究错纵起止之势,真山水
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得明晦隐见之迹.山之人物以标道路,山之楼观
以标胜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远近,山之溪谷断续以分浅深.水之津渡桥梁以足人
事,水之渔艇钓竿以足人意,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
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长松亭
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挈依附之师帅也,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
而众小人为之役使.无凭陵愁挫之态也.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
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
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
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
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
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
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
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
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
东南之山多奇秀,天地非为东南私也.东南之地极下,水潦之所归,以漱濯开
露之所出,故其地薄,其水浅,其山多奇峰峭壁,而斗出霄汉之外,瀑布千丈飞落
于霞云之表.如华山垂溜,非不千丈也,如华山者鲜尔,纵有浑厚者,亦多出地上,
而非出地中也.
西北之山多浑厚,天地非为西北偏也.西北之地极高,水源之所出,以冈陇拥
肿之所埋,故其地厚,其水深,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
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如嵩山少室,非不峭拔也,如嵩少类者鲜尔,纵有峭拔者,
亦多出地中而非地上也.
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天
台、武夷、庐、霍、雁荡、岷峨、巫峡、天坛、王屋、林庐、武当,皆天下名山巨
镇,天地宝藏所出,仙圣窟宅所隐,奇崛神秀莫可穷,其要妙欲夺其造化,则莫神
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
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此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声而草圣益佳,张颠见公孙
大娘舞剑器而笔势益俊者也.今执笔者所养之不扩充,所览之不淳熟,所经之不众
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纸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
山之颠哉!后主妄语,其病可数.何谓所养欲扩充?近者画手有《仁者乐山图》,
作一叟支颐于峰畔,《智者乐水图》作一叟侧耳于岩前,此不扩充之病也.盖仁者
乐山宜如白乐天《草堂图》,山居之意裕足也.智者乐水宜如王摩诘《辋川图》,
水中之乐饶给也.仁智所乐岂只一夫之形状可见之哉!何谓所览欲淳熟?近世画工,
画山则峰不过三五峰,画水则波不过三五波,此不淳熟之病也.盖画山,高者、下
者、大者、小者,盎碎向背,颠顶朝揖,其体浑然相应,则山之美意足矣.画水,
齐者、泪者、卷而飞激者、引而舒长者,其状宛然自足,则水之态富赡也.何谓所
经之不众多?近世画手生于吴越者,写东南之耸瘦;居咸秦者,貌关陇之壮;浪学
范宽者,乏营丘之秀;媚师王维者,缺关仝之风骨.凡此之类,咎在于所经之不众
多也.何谓所取之不精粹?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太行枕华夏而
面目者,林虑泰山占齐鲁而胜绝者,龙岩一概画之,版图何异?凡此之类,咎在于
所取之不精粹也.故专于坡陀失之粗,专于幽闲失之薄,专于人物失之俗,专于楼
观失之冗,专于石则骨露,专于土则肉多.笔迹不混成谓之疏,疏则无真意;墨色
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水不潺湲则谓之死水,云不自在则谓之冻云,山无明
晦则谓之无日影,山无隐见则谓之无烟霭.今山日到处明,日不到处晦,山因日影
之常形也.明晦不分焉,故曰无日影.今山烟霭到处隐,烟霭不到处见,山因烟霭
之常态也.隐见不分焉,故曰无烟霭.
山,大物也,其形欲耸拔,欲偃蹇,欲轩豁,欲箕踞,欲盘礴,欲浑厚,欲雄
豪,欲精神,欲严重,欲顾盼,欲朝揖,欲上有盖,欲下有乘,欲前有据,欲后有
倚,欲下瞰而若临观,欲下游而若指麾,此山之大体也.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
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
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
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
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山有高有下,高者血脉在下,其肩股开张,基脚壮厚,峦岫冈势培拥相勾连,
映带不绝,此高山也.故如是高山谓之不孤,谓之不什.下者血脉在上,其颠半落,
项领相攀,根基庞大,堆阜臃肿,直下深插,莫测其浅深,此浅山也.故如是浅山
谓之不薄,谓之不泄.高山而孤,体干有什之理,浅山而薄,神气有泄之理,此山
水之体裁也.
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
滞.
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
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
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
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
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
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数十里如木之大,则山不大;木不数十
百如人之大,则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而人之所以比大木者,先
自其头.木叶若干可以敌人之头,人之头自若干叶而成之,则人之大小,木之大小,
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
其派则远矣.盖山尽出不唯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唯无盘折之远,
兼何异画蚯蚓!
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来不厌其详,所以足人目之近寻也.傍
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远山无皴,
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

道失则法,法失则势(三)

韩非子 难一第三十六 原文

【原文】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或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凡对问者,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且文公不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则所以胜楚破军者,舅犯之谋也;以其善言耶?则雍季乃道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则以兼之矣.舅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其人曰:“尧为天子.”“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易牙为君主,惟人肉未尝,易牙烝其子首而进之.夫人唯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君妒而好内,竖刁自宫以治内.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闻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弃其母,久宦不归.其母不爱,安能爱君?臣闻之:‘矜伪不长,盖虚不久."愿君久去此三子者也.”管仲卒死,桓公弗行.及桓公死,虫出尸不葬.
或曰:管仲所以见告桓公者,非有度者之言也.所以去竖刁、易牙者,以不爱其身,适君之欲也.曰:“不爱其身,安能爱君?”然则臣有尽死力以为其主者,管仲将弗用也.曰“不爱其死力,安能爱君?”是君去忠臣也.且以不爱其身度其不爱其君,是将以管仲之不能死公子纠度其不死桓公也,是管仲亦在所去之域矣.明主之道不然,设民所欲以求其功,故为爵禄以劝之;设民所恶以禁其奸,故为刑罚以威之.庆赏信而刑罚必,故君举功于臣而奸不用于上,虽有竖刁,其奈君何?且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君有道,则臣尽力而奸不生;无道,则臣上塞主明而下成私.管仲非明此度数于桓公也,使去竖刁,一竖刁又至,非绝奸之道也.且桓公所以身死虫流出尸不葬者,是臣重也.臣重之实,擅主也.有擅主之臣,则君令不下究,臣情不上通.一人之力能隔君臣之间,使善败不闻,祸福不通,故有不葬之患也.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卑贱不待尊贵而进论,大臣不因左右而见;百官修通,群臣辐凑;有赏者君见其功,有罚者君知其罪.见知不悖于前,赏罚不弊于后,安有不葬之患?管仲非明此言于桓公也,使去三子,故曰:管仲无度矣.

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使襄子于晋阳也,令不行,禁不止,是襄子无国,晋阳无君也,尚谁与守哉?今襄子于晋阳也,知氏灌之,曰灶生龟,而民无反心,是君臣亲也.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明主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今襄子不诛骄侮之臣,而赏无功之赫,安在襄子之善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或曰:平公失君道,师旷失臣礼.夫非其行而诛其身,君子于臣也;非其行则陈其言,善谏不听则远其身者,臣之于君也.今师旷非平公之行,不陈人臣之谏,而行人主之诛,举琴而亲其体,是逆上下之位,而失人臣之礼也.夫为人臣者,君有过则谏,谏不听则轻爵禄以待之,此人臣之礼义也.今师旷非平公之过,举琴而亲其体,虽严父不加于子,而师旷行之于君,此大逆之术也.臣行大逆,平公喜而听之,是失君道也.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使人主过于听而不悟其失;师旷之行亦不可明也,使奸臣袭极谏而饰弑君之道.不可谓两明,此为两过.故曰:平公失君道,师旷亦失臣礼矣.

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
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以万乘之势,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会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靡笄之役,韩献子将斩人.郄献子闻之,驾往救之.比至,则已斩之矣.郄子因曰:“胡不以徇?”其仆曰:“曩不将救之乎?”郄子曰:“吾敢不分谤乎?”
或曰:“郄子言,不可不察也,非分谤也.韩子之所斩也,若罪人,不可救,救罪人,法之所以败也,法败则国乱;若非罪人,则劝之以徇,劝之以徇,是重不辜也,重不辜,民所以起怨者也,民怨则国危郄子之言,非危则乱,不可不察也.且韩子之所斩若罪人,郄子奚分焉?斩若非罪人,则已斩之矣,而郄子乃至,是韩子之谤已成而郄子且后至也.夫郄子曰“以徇”,不足以分斩人之谤,而又生徇之谤.是子言分谤也?昔者纣为炮烙,崇侯、恶来又曰斩涉者之胫也,奚分于纣之谤?且民之望于上也甚矣,韩子弗得,且望郄子之得也;今郄子俱弗得,则民绝望于上矣.故曰:郄子之言非分谤也,益谤也.且郄子之往救罪也,以韩子为非也;不道其所以为非,而劝之“以徇”,是使韩子不知其过也.夫下使民望绝于上,又使韩子不知其失,吾未得郄子之所以分谤者也.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管仲曰:“臣有宠矣,然而臣卑.”公曰:“使子立高、国之上.”管仲曰:“臣贵矣,然而臣贫.”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管仲曰:“臣富矣,然而臣疏.”于是立以为仲父.霄略曰:“管仲以贱为不可以治国,故请高、国之上;以贫为不可以治富,故请三归;以疏为不可以治亲,故处仲父.管仲非贪.以便治也.”
或曰:今使臧获奉君令诏卿相,莫敢不听,非卿相卑而臧获尊也,主令所加,莫敢不从也.今使管仲之治不缘桓公,是无君也,国无君不可以为治.若负桓公之威,下桓公之令,是臧获之所以信也,奚待高、国、仲父之尊而后行哉?当世之行事、都丞之下征令者,不辟尊贵,不就卑贱.故行之而法者,虽巷伯信乎卿相;行之而非法者,虽大吏诎乎民萌.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是非管仲贪欲富贵,必暗而不知术也.故曰:管仲有失行,霄略有过誉.

韩宣王问于樛留:“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樛留对曰:“昔魏两用楼、翟而亡西河,楚两用昭、景而亡鄢、郢.今君两用公仲、公叔,此必将争事而外市,则国必忧矣.”
或曰:“昔者齐桓公两用管仲、鲍叔,成汤两用伊尹、仲虺.夫两用臣者国之忧,则是桓公不霸,成汤不王也.湣王一用淖齿,而手死乎东庙;主父一用李兑,减食而死.主有术,两用不为患;无术,两用则争事而外市,一则专制而劫弑.今留无术以规上,使其主去两用一,是不有西河、鄢、郢之忧,则必有身死减食之患,是樛留未有善以知之知言也.

道失则法,法失则势(四)

紧急求助!求书法高手解答
1“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这是哪位书论家的理论,主要讲的是什么技法,你有什么体会.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此帖(官奴帖)在《淳熙秘阁续刻》,米元章所谓绝似《兰亭叙》.昔年见之南都,曾记其笔法于米帖,曰:“字字骞翥,势奇而反正,藏锋裹铁,遒劲萧远,庶几为之传神.”今为吴太学用卿所藏.顷于吴门出余,快余二十馀年积想,遂临此本云:抑余二十馀年时书此帖,兹对真迹,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假令当时力能致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凝滞.”今日之谓也.时戌申十月有三日,舟行朱泾道中,日书《兰亭》及此帖一过,以《官奴》笔意书《禊帖》,尤为得门而人.
  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多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不能追踪晋、魏,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谈与不谈耳.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谈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人.
  转笔处,放笔处,精神血气易于放过.此正书家紧要关津,造物待是而完也.但知出笔,不知转笔、放笔,必不诣极.
  书须参(离合)二字,杨凝式非不能为欧、虞诸家之体,正为离,以取势耳.米海岳一生夸诩,独取王半山之枯淡,使不能进此一步,所谓“云花满眼,终难脱出净尽”.赵子昂则通身入此玄中,觉有朝市气味.《内景经》曰:“淡然无味天然粮”,此言可想.
  三十年前参米书在,无一实笔,自谓得诀.不能常习,今犹故吾,可愧也.米云:“以势为主.”余病其欠淡,淡乃天骨带来,非学可及,内典所谓带师智,书家谓之气韵也.
  翰墨之事,良工苦心,未尝敢以耗气应也,其尤精者,或以醉,或以梦,或以病,游戏神通,无所不可,何必神怡气王,造物乃完哉!世传张旭号草圣,饮酒数斗,以头濡墨,纵书壁上,凄风急雨,观者叹愕.王子安为文,第磨墨数升,蒙被而卧,熟睡而起,词不加点,若有鬼神,此皆得诸笔墨蹊径之外者.今观察王先生当人日,病不饮酒,莫廷韩馈以内府良药,辄据枕作诗二十余章谢之,皆风骚鼓吹也.乃与彼二子鼎足六立也矣.……
  晋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然赵子昂则矫宋之弊,虽已意亦不用也,此必宋人所诃,盖为法所转也.唐人诗律与其书法颇似,皆以浓丽为主,而石法稍远矣.余每谓晋唐无态,学唐乃能入晋.晋诗如其书,虽陶元亮之古澹,阮嗣宗之后爽,在书法中无虞、褚可当,以其无门也.因为唐人诗及之.
  晋、宋人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至唐人始专以法为蹊径,而尽态极研矣.
  总之俗欲造极处,使精神不可磨没.所谓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何独书道,凡事皆尔.
  大慧禅师论参禅云:“譬如有人具百万资,吾皆籍没尽,更兴索债.”此语殊类书家关捩子.米元璋云:“如撑急水滩船,用尽气力,不离故处.”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以离者,非欧、虞、褚、薛名家伎俩,直要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那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晋、唐以后,惟杨凝式解此窍耳,赵吴兴未梦见在.
  余十七岁学书,二十二岁学画,今五十七八矣.有谬称许者,余自校勘,颇不似米颠作欺人语.大都画与文太史较,各有短长,文之精工具体,吾所不如.至于古雅秀润,更进一筹矣.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
  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泣之气.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画则具体而微,要亦三百年来一具眼人也.
  予学书三十年,司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历军父子亦无奈何也.转左侧右,乃历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唐人书皆回腕,宛转藏锋,能留得笔住.不直率流滑,此是书家相传秘诀.微但书法,即画家用笔,亦当得此意.
  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以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细参《玉润帖》,思过半也.
  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大入晋、唐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岩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开采模相似,转去转远.柳公权云:“笔正”,须善学柳下惠者参之.余学书三十九年,见此意耳.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
  余尝谓右军父子之书,至齐、梁时风流顿尽.自唐初虞、褚辈,一变其法,乃不合而合,右军父子殆如复生.此言不大易会,盖临摹最易,神气难传也.
  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真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
  章子厚日临《兰亭》一本,东坡闻之,谓:其书必不得工.禅家有云,从门入者,非是家珍也.惟赵子昂临本甚多,世所传十七跋、十三跋是已.“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山谷语与东坡同意,正在离合之间,守法不变,即为书家奴耳.
  昔右军诸帖,半出于问病吊唁,从哀戚中结法,所谓泪渍老笔者,其书独垂至今.
  《内景经》全在笔墨畦径之外,其为六朝人得意书无疑.今人作书只信笔为波画耳.结构纵有古法,未尝真用笔也.善用笔者清劲,不善用笔者浓浊.不独连篇各体有分别,一字中亦具此两种,不可不知也.
  颜鲁公受笔法于张长史.尝有“锥画沙”、“印印泥”之喻,又谓之“屋漏痕”.然其碑帖严整,蚕头鼠尾,即不无“锥沙”、“印泥”、“屋漏痕”.未之见也.独此碑落笔与放笔处,和缓挺劲兼之,余临写之,次恍若有悟.鲁公曰:自钟、王至虞、陆,皆口决手授,以至张长史.信矣.
  锥沙三喻,皆喻藏锋,不知出锋亦有之.因出锋之尤,故成藏锋之浑,此碑是也.东坡偃笔虽形类颜,失在用笔矣.其学王僧亦然.
  《争座位帖》,宋苏、黄、米、蔡四家书皆仿之.唐时欧、虞、褚、薛诸家,虽刻画二王,不无拘于法度.惟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致,故为宋一代渊源.
  余近来临颜书,因悟所谓“折钗股”“屋漏痕”者,惟二王有之.鲁公直入山阴之室,绝去欧、褚轻媚习气,东坡云:“诗至于子美,书至于鲁公.”非虚语也.颜书惟《蔡明远序》尤为沉古,米海岳一生不能仿佛,盖亦为学唐初诸公书,稍乏骨气耳.灯下为此,都不对帖,虽不至入俗,第神采璀璨,即是不及古人处,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米老犹隔尘,敢自许逼真乎?题以志吾愧.
  余每临怀素《自叙帖》,皆以大令笔意求之,黄长睿云:米芾见阁帖书稍纵者,辄命之旭.旭、素故自二王得一家眷属也.旭虽姿性颠逸,超然不羁,而楷法精详,特为正真,学狂草者,从此进之.
  柳诚悬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所谓神奇化为臭腐,故离之耳.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妍,鲜能解此.余于虞、褚、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趣右军也.
  杨景度书,自颜尚书、怀素得笔,而溢为奇怪,无五代衰*之气.宋苏、黄、米皆宗之.《书谱》曰:“既得平正,须追险绝”景度之谓也.
  书家以险绝为奇,互窃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解也.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予得杨公《游仙诗》,日益习之.
  东坡先生书,世谓其学徐浩.以余观之,乃出于王僧虔耳.但坡公用其结体,而中有偃笔,又杂以颜常山法.故世人不知其所自来.即米海岳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遂有冰寒于水之奇.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
  米元章书,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少壮未能立家,一一规模古帖,及钱穆父诃其刻画太甚,当徒势为主,乃大悟,脱尽尽本家笔,自出机轴,如禅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虽苏、黄相见,不无气慑.晚年自言无一点右军俗气,良有以也…….
  右皆赵文敏闲窗信笔所书.锡山安氏刻于家.余素不学赵书,以其结构微有习气,至于用笔、用墨,文敏所谓“千古不易”者.不如是,何以名喧宇宙也!前人正自未可轻哉议.
  人谓倪书有《黄庭》遗意,此论未公.倪自作一种调度,如啖橄榄,时有清津绕颊耳.书家四忌:甜、邪、俗、赖.倪从画悟出,因得清丽.枝指山人书,吴中多赝本.此书律诗二十首,如绵裹铁,如印印泥,方是本色真虎,非裴将军先射诸彪也.
  本朝学素书者,鲜得宗趣.徐武功、祝京兆、张南安、莫方伯各有所人,丰考功亦得一斑,然狂怪怒张失其本矣.余谓张旭之有怀素,犹董元之有巨然,衣钵相承,无复馀恨,皆以平淡天真为旨,人目之为狂乃不狂也.
  吾松书自陆机、陆云,创于右军之前,以后遂不复继响.二沈及张南安、陆文裕、莫方伯稍振之,都不甚传世,为吴中文、祝二家所掩耳.文、祝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以空疏无实际.故余书则并去诸君子而自快,不欲争也,以待知书者品之.
  -----------------------------------------------------------------------
  此楷书之笔法,指用笔不要露,而要含蓄.当然隶书和篆书也适用此法则.而行书和草书则不受此法有约束.这就是书法的规则,如果还将甲骨文认为是书法的话,也没有这种现象.
  后人对此又丰富为: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
  这是书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论结晶,是书法审美的体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性格的体现.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露才有藏,阴阳平衡才是美.

道失则法,法失则势(五)

老子的名言
老子说过哪些关于文化的名言
【道失则法,法失则势】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治大国,若烹小鲜.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7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8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失则法,法失则势(六)

英语翻译
〈总 叙〉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谨〉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信〉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亲仁〉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现在如果我们真的想有成就,要在根上扎根,扎根要在德行.德行在一般来讲是《弟子规》.《弟子规》句句做到,我们的道德,根就扎稳了,毛病习气慢慢会淘汰掉.
真正的根本是做人,《弟子规》一定字字句句统统要落实,变成自己日常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根基就在这个地方.
总序
《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其次是要对自己谨慎约束,对人诚实可信.处事要博爱民众,并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以下是弟子规里的经典语句,大家共勉
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勿见能.
译文:称呼长者,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长面前要表现的谦虚恭敬,不要自我表现才能.
事诸父,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译文:服侍叔伯等父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堂兄弟,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恭敬.
朝早起,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
译文:清晨要早起,一个人很容易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时此刻的宝贵时光.
对饮食,勿拣择;
食适可,勿过则.
译文:对于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吃饭时要适可而止,不能超过平常的饭量.
年方少,勿饮酒;
饮酒醉,最为丑.
译文:血气方刚的年龄,千万不要贪杯喝酒,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丑态百出而丢脸
步从容,立端正;
揖深圆,拜恭敬.
译文:走路时要不紧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要端正直立.作揖行礼时要不身子弓下去,行叩拜礼时要表现的恭恭敬敬.
事勿忙,忙多错.
勿畏难,勿清略.
译文: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匆忙时最容易发生差错.做事时不要畏惧困难,也不要草率地对待看似简单的事.
斗闹场,绝勿近;
邪避事,绝勿问.
译文:凡是打架闹事的场合,绝对不能*近.凡是不正经的事情,绝对不去过问涉足.
用人物,须明求;
傥不问,即为透.
译文: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明确当面提要求,以征求别人同意.假如不问一声就拿去,这就是偷窃.
借人物,及时还;
人借物,有勿悭.
译文;接了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归还,别人向你借东西,只要自己有的话就应当答应,不要小气不借.
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译文:凡是说话,首先要讲求信用.欺骗蒙混,胡言乱语,这怎么可以呢?
说话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译文:说话多,不如少说.因为言多必失,说的话只要切题恰当,切忌花言巧语.
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来,勿轻传.
译文;对于自己完全没有看清楚的事,不要随便乱说,对于自己没有明确了解的事不要轻易散布出去.
事非宜,勿轻诺;
苟轻诺,进退错.
译文;对于不妥当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别人,假如你轻易许诺,就会处在做也是错不做也是错的两难境地.
见人善,即思齐;
纵去远,以渐跻.
译文:看到别人的善行,就要相他看齐,即使和他相差很远,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也会渐渐赶上他.
见人恶,即内省;
有则改,无则警.
译文:看见别人做了坏事,就要自我反省.如果发现自己有错误要加以改正,如果没有做错事也要自我警惕.
惟德学,惟才艺;
不如人,当自勉.
译文:只有品德,学问,才能,技艺不如别人的时候,才应当自我 勉励,发奋赶上别人.
闻过怒,闻誉乐;
不如人,勿生成.
译文;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恭维自己就高兴.如果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与你交往,有益的朋友就会与你断交.
闻誉恐,闻过欣;
直谅士,渐相亲.
译文:听到别人恭维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就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欣然接受,如果这样,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回渐渐与你亲近起来.
无心非,名为错;
有心非,名为恶.
译文:如果无意中做了坏事,这就叫“错”,如果是有意的为非作歹,这就叫“恶”.
过能改,归于无;
傥掩饰,增一辜.
译文:犯了错误却能够改正错误,就等于没有做过错事一样.假如犯了错误还要加以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
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
译文;无论什么人都必须互相关心和爱护,以为我们生活在同片蓝天下,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译文;一个行为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高,人们所重视的,并不是相貌的漂亮.
才所大,望自大.
人所服,非言大.
译文;一个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名声自然会大.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识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
译文:不要曲意巴结有钱的人,不要对穷人骄横无礼,不要厌弃故交老友,不要只喜欢新交的朋友.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私,切莫说.
译文:发现了别人的短处,千万不要揭发出来,发现了别人的隐私,绝对不要说出去.
善相劝,德皆建;
过不规,道两亏.
译文:看到别人的的长处要给予鼓励,这对双方的品德上都有益处.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加规劝,这对双方在道义上都是一种亏损.
凡取与,贵分晓;
与宜多,取宜少.
译文:无论是从别人手里得到东西,还是把东西给予别人,都要分的清清楚楚,给予别人的应该多一些,获取别人的应该少一些.
将加人,先问己;
己不欲,即速已.
译文:准备要求别人去做的事,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愿不愿意去做,如果自己都不喜欢做的事,就应当立即停止.
恩欲报,怨欲忘;
报怨短,报恩长.
译文:对别人的恩惠要思报答,对别人的怨恨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越短越好,对别人的报恩越长越好.
势服人,心不然;
理服人,方无言.
译文;用势力去压服别人,别人的内心却不服.用道理去说服别人,别人才会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果仁者,人多畏;
言不讳,色不媚.
译文;真正的仁者,人们对他都心怀敬畏,说话时直言不讳,脸色也不谄媚.
能亲仁,无限好;
德日进,过日少.
译文:如果能与品行高尚的仁者亲近,会得到无限的益处.与仁者亲近,个人的品德就会日渐的进步,而过失就会日渐减少.
不亲仁,无限害;
小人进,百事坏.
译文;不接近品行高尚的仁者,会有无限的害处.这样一来小人就会乘机接近他,什么坏事都能做的出来.
不力行,但学文;
长浮华,成何人?
译文;如果不努力实践礼仪仁爱,只是学习经典文献,就会滋长浮华作风,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非圣书,屏勿视;
蔽聪明,坏心志.
译文:不是圣贤经书,应放弃不看.不好的书容易蒙蔽人的思想破坏的人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
圣与贤,可驯致.
译文:一个人不能自甘堕落也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圣人和贤人的境界都是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达到的.

道失则法,法失则势(七)

元代占据中原后,推行汉法的表现有哪些?【道失则法,法失则势】

转帖而来,共两篇资料,仅供参考,:
转帖1、
一、传承儒家学说,融汇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呈现多元共荣的格局.
成吉思汗征服中原过程中,接触了许多中原人士,如耶律楚材以及佛、道教的代表人物,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原传统文化对他产生一定影响.窝阔台汗曾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采取保护中原文化的措施,如以考试方式确立儒户、立经籍所、封衍圣公等,但随着耶律楚材在政治上的失势,这些措施再没有推行下去.窝阔台曾下令在燕京(今北京)举办学校,培养翻译人才.中原的道教、佛教得到蒙古上层的扶持声势日盛.因利益冲突两教在蒙古统治者主持下在上都举行过两次辩论,成为蒙元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另一方面,中原的世候,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做过一些招徕儒士文人、整治学校的举措,对于儒学的延续起到有益的作用.蒙元王朝在中国历史首次专门设立“儒户”阶层,保护知识分子.这一时期,民众的普及教育超过了前代,书院达到400余所,州县学校的数量最高时达到24400余所.
从13世纪40年代起,忽必烈开始招致“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蒙哥汗即位后,忽必烈受命管理“漠南汉地”,更加强了招揽中原人才的工作.他多次表示尊重儒学的态度,采取标榜文治、设学校、建官制、征召著名儒士等措施,赢得了中原人土的好感,称他为“儒教大宗师”,视他为儒教的保护人.忽必烈对各种宗教同样采取“护持”态度.当时藏传佛教萨迦派领神萨班到西凉(今甘肃武威)与蒙古宗王阔端会晤,导致吐蕃地区归附蒙古.忽必烈出征云南回师途中,与萨班之侄八思巴相见,从此藏传佛教在蒙元时期一直兴盛不衰.忽必烈即位后,实行“祖述变通”的治国方略,代表中原农耕文化核心内容的理学受到重视并继续发展.理学在元朝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元政府在全国各地建立儒学,以朱熹的著作作为基本教材.元代著名的理学家许衡、刘因、吴澄等人,继承了宋代理学的基本思想,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主张打破门户之见兼取各家之长,朱、陆之争由此趋于“和会”,这对后来的明代理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许衡等人相继入忽必烈幕府并官居要位.在诗文方面,一批金朝遗民的创作成为文坛的主流.遗民文学的特点是怀念故国,感怀身世,元好问是最有影响的代表.耶律楚材和邱处机的新西域传记述了西域见闻,为当时的文坛增添了光彩.元杂剧开始成型在城乡演出.在史学方面,金史特别是金朝亡国史的的编纂成为一时风气.
蒙汉二元性是元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在元代文化体制中,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并存,即行汉法,又存蒙古法,蒙古语言文字是法定的官方文字,汉语文字等多民族的文字仍然通用.
忽必烈即位后,提倡“文治”采用“汉法”,同时又多方维持蒙古传统,形成了中原传统政体和漠北旧俗共存的行政体制.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实际统治的范围、对象都发生了变化.政治形势的变化使经济、政策都发生变化.儒学是“汉法”的思想基础,孔子是儒学的象征,推行“汉法”要尊孔崇儒.忽必烈为了“文治”,采取了若干尊孔和提高儒学地位的措施,如在各地建立宣圣庙、恢复或新建各级地方官学、建立中央国子学、整顿和推行儒户制等.成宗铁穆耳下诏中外尊奉孔子,建立大都宣圣庙.武宗海山加封了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代对孔子和儒学是尊崇和推行的,但有一定的局限性,科举制度一直未能全面实施就是一个例证.
忽必烈统治时期,设置了若干与文化有关的机构.在中央设有翰林国史院、国子监和国子学、蒙古国子监和蒙古国子学、秘书监、兴文署等.其他如太史院、仪风司、教坊司等,都与文化有关,管理宗教则有宣政院、集贤院、崇福司、回回哈的司等.在地方有儒学提举司和各级地方官学、蒙古提举学校官和各级蒙古字学,以及管理各种宗教的地方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表明忽必烈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忽必烈即位后,封八思巴为国师,命他创制蒙古新字.至元元年(1209年)颁行八思巴蒙古文,作为官方文字使用,为此制办了专门学校,称为“蒙古字学”.
在宫廷礼仪制度上,也体现了蒙汉二元性的特点.元朝皇帝有蒙汉两种庙号.如忽必烈的蒙古语庙号是为“薛禅汗”,汉语庙号为“世祖”,铁穆耳的蒙古语庙号为“完泽笃汗”,汉语庙号为“成宗”.元朝共有八位皇帝具有双重庙号.这种双重庙号制度,反映了元朝政治文化的鲜明特点.中原传统的汉文化和特点鲜明的蒙古文化构成了元代文化的基本格局.畏兀儿文化、波斯文化对元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种语言的流行以及多种文字的使用,带来翻译人才的众多和翻译作品的发达.
公元1314年以后,元朝诸帝的汉文化修养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文宗图帖穆尔以及顺帝妥欢帖穆尔.从仁宗起,在尊尚儒学方面比前一阶段有很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重新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和加大尊孔力度.这些举措以官方名义确认理学是儒学正统,确立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还建立了奎章阁学士院、艺文监等新的文化机构,奎章阁后改为宣文阁,艺文监改为崇文监.这些都是重视汉文化的表现.
仁宗以后的诸帝对各种宗教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崇奉和爱好,远远大于儒学.他们耗费大量钱财兴建佛堂、道观,远非学校所能比拟,仁宗时命各地立帝师八思巴寺,其规制要大过孔子庙,这说明了儒学和宗教在统治者心中的不同地位.在元朝上层蒙古、色目贵族官僚中间,一直存在反对、排挤汉文化的强大势力,科举取士名额有限且一度中断,就是这种势力作用的结果.
元朝统一中国后,罢废科举,直至中期以后的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科举才开始恢复.但在考选人才上又制造了种种民族不平等:在考试科目上,规定蒙古、色目人仅考二场,而汉人、南人则需考三场.元制又规定:如“蒙古、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在发榜方面,则蒙古、色目人为一榜,而汉人、南人为另一榜;在录取名额上也有许多不合理的规定:分明是汉人、南人参加考试的人数要比蒙古、色目人数为多,但四种人录取的名额却一样.

3、 成吉思汗最早接触的佛教人物是禅宗临济宗僧人海云和他的师父中观.历代蒙古大汗对佛教极为尊崇.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禅宗佛教在全国各地更加发展.当时元上都的佛寺林立,仅《元史》记载竞达167座.寺名可查的南天元寺、乾元寺、万安寺、南寺、龙光寺、华岩寺、开元寺、弥陀寺、庆安寺、弘正寺、黄梅寺、帝师寺(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刺嘛教(吐蕃佛教)曾受蒙古统治者的崇信,在朝廷地位最高.从八思巴开始元皇帝每年从萨斯迦派中选高僧一人充帝师,以后成为定制.帝师是佛教最高领袖,所领的宣政院可以自任官属,诸路府州县皆置僧正司、僧亚司、都纲司,管理各地佛教僧徒.元朝统治者对道教也很重视.元初,在北方的道教主要是太一、大道(后改名真大道)、全真等派.元朝建立后,江南正一教备受信用,忽必烈命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管江南道教.以后嗣位的历代正一天师,都要经过朝廷任命,受真人之号,袭掌江南道教、道院.元上都有:崇真万寿宫、长春宫、寿宁宫、太一宫等.儒家思想和佛、道教思想在元代文学作品中均有明显的体现.
转帖2、英宗新政与“南坡之变
延枯七年(1320)三月,十七岁的硕德八剌继承他的父亲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登上皇位.他在位仅短短四年.至治三年(1323)八月,当他与右丞相拜住从上都返回大都,途过南坡驻跸时,被以御史大夫铁失为首的一伙蒙古贵族官僚所杀,这就是元代著名的“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是统治阶级中部一场寻常的内讧,还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英宗时期的宫廷政治又有什么特点?本文试图从这一事件展开,对上述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1307年成宗死,他的侄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得右丞相哈剌哈孙之助,从怀州赴京夺得皇位,是为仁宗.嗣后,又让位给驻守在漠北的哥哥海山即武宗.双方约定,兄终弟及,叔侄相承;仁宗以后应把皇位让给武宗之子和世珠.— 延枯三年,即仁宗登位后的第五年,右丞相铁木迭儿为了固位取宠,迎合仁宗意图,倡言立仁宗长子硕德八刺为太子,仁宗之母答己太后也认为硕德八剌比和世竦更为柔懦,易于控制,也力赞此举.于是和世竦被黜居于外,十三岁的硕德八剌于当年立为皇太子.从此以后,他卷入了宫廷政治的旋涡.“南坡之变”似乎是一连串事件发展的自然结果,现在就让我们来追溯一下这一事变的发展过程.
硕德八剌的父亲仁宗,是继忽必烈之后推行“汉法”比较积极的元朝皇帝.他在位九年中,罢尚书省、限制僧侣阶级特权,截止营造,起用李孟、程鹏飞、郝天挺等汉族地主官僚;首行科举,对统治政策作了不少调整和改革.但是,由于蒙古色目旧贵族集团的阻挠,仁宗后期,政治上渐趋保守,不能有多少作为.“自延佑末水旱相仍,民不聊生”,社会阶级矛盾正在激化.英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即位的.
值得注意的是,英宗和他所有前辈皇帝相比,他处在一个最易接受汉族封建地主文化的社会环境中,1303年,他生于洛阳附近的怀州王府,那一带是宋代理学奠基人二程的故乡,他从小过的是地主土大夫式的生活,又受其父亲的直接影响,耳濡目染,自然与蒙古草原马背上长大的贵族弟子大不相同.
延佑三年,他被立为太子后,又进一步成为内外儒臣竭力施加影响的对象.如同当年许衡、王恂等人竭力争取太子真金一样,御史中丞赵简,监察御史段辅、马祖常,太子詹事郭贯等人,都先后上奏,请求“招天下雅望博通之士”,对富于春秋的太子,加强儒家正统教育,把这一点认真看做“天下休戚之源”.对此,仁宗自然十分重视.硕德八剌从小生活的环境和他所受的儒家教育,对他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他即位以后,就曾亲书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诗“吾爱房与杜,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亿万古”,把它赐给拜住,并表白励精图治的志向,以借喻自己与拜住的关系.元代皇帝多不识汉字,硕德八剌所具有的汉族封建文化素养,是元帝中所不多见的.

如果说,硕德八刺立为太子是由于答己太后、仁宗与铁木迭儿三方面的利益一致而取得的结果,那么英宗即位时,构成这种结合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了:老皇帝已故,答己也发现这位少年皇帝“毅然见于颜色”,远非原以为的那么柔懦,不由得发出“吾悔不该立此小儿”的怨言.而铁木迭儿眼下正是野心勃勃发展自己势力的时候.
仁宗死后第四天,英宗还未即位,答己已把铁木迭儿立为右丞相,仁宗所亲信的一些大臣多受排斥,与答己、铁木迭儿关系至密的黑驴、赵世荣、木八剌儿等人,一个个进人中书,担任要职,前平章政事萧拜住、杨朵儿只,因仁宗时曾劾铁木迭儿不法,此时则横遭铁木迭儿报复,未经硕德八剌许可而被逮至徽政院,以“违太后旨”的罪名而被诛杀.仁宗最信任的儒臣李孟,也被褫夺秦国公印,其先祖墓碑也被扑毁.英宗即位以后仅两个月,就发现宣政院使失烈门及阿散、亦失列八阴谋废立,由于他猜度到幕后指使人就是答己本人,因而也不敢进一步追查,匆匆把他们诛杀了事.
凡此种种,使英宗发现,自己不但是个势单力薄的孤家寡人,而且其地位还岌岌可危,他面临的是答己与铁木迭儿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对他造成直接威胁的势力.
这股与英宗对立的宫廷势力是属于怎样的一种性质呢?
答已是武宗与仁宗的生母,她崇信喇嘛教,有浓厚的游牧贵族思想意识,当她在一定条件下代理君权或干预政治时,自然倾向于重用与她的政治意识一致的亲信侍从或世袭军事游牧贵族,而不是那些她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的儒臣.她“自正位东朝,内则黑驴母亦列失八用事,外则幸臣失烈门、纽邻及时宰铁木迭儿相率为奸”从而成为分割英宗君权的严重势力.
至于铁木迭儿,他从成宗时起,就供职宣徽院,武宗时做了宜徽院使.宣徽院掌玉食及燕享宗戚宾客之事,属后妃直接掌管,铁木迭儿与其他宣徽使臣就有可能与太后结成特殊密切关系,在宫廷中形成内诗集团,他们倚凭太后权势,常常外任政治要职,并与朝内地主士大夫官僚集团形成对峙,政治上往往反映了保守游牧贵族的利益.
铁木迭儿在武宗时期就因贪赃枉法等事,多次被儒臣及御史台弹劾贬职,但每一次都受到答己庇护,重任要职,每任要职,便对弹劾过他或不依附他的臣僚施以报复.如仁宗时的户部尚书韩若愚,被罗织罪名,险遭冤杀.英宗初的平章政事王毅、高防,也受其诬陷,经拜住挽救,才得不死.遭其陷害而死者为数甚多.《元史》称他“怙势贪虐,凶秽愈甚,中外切齿,群臣不知所为”.表明以答己为后盾的铁木迭儿在朝内拥有极大的权势.
为了牵制铁木迭儿,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英宗即位不久,把木华黎的后裔、世祖时丞相安童之孙拜住立为左丞相,并引为心腹.
如果说,右丞相是元代中期蒙古保守贵族势力的典型代表的话,二十五岁的左丞相拜住,则是蒙古贵族中分化出来的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类型.作为东平王的后代,他的家族世居汉族农业经济发达的山东地区,他们数代以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封建地主化了.他们与山东地区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汉族士大夫集团又有长年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因此,这个家族中出现过不少
“蒙古儒者”.作为主掌礼仪、祭祀宗庙和赠谥的太常礼仪院使,拜住有更多的机会与虞集、吴澄等儒臣交往,这自然与皇帝硕德八剌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拜住“每退食,必延儒士谘访古今礼乐刑政,治乱得失,尽日不倦.”英宗当太子时,就对之极有好感,只是双方不便往来而已,此外,拜住作为赫赫功臣木华黎的子孙,在贵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这也有利于势单力薄的英宗加强自己在宫廷中的地位和权力.
另一方面,拜住身上,以“儒道治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和迂腐的书生气又混杂在一起.他对别人关于铁木迭儿阴谋中害自己的警告,竟认为“吾知尽吾心而已,何备为?”对于铁木迭儿之死,竟报以伤悼的泪水,对于王结“除患不可犹豫,犹豫恐生他变” 的劝告,则“是其言而不用”.拜住的优柔寡断,正反映了蒙古上层集团内部“行汉法派”力量的脆弱.英宗寄予极大信任并依靠来实现新政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不过,拜住在促使英宗进一步实行新政采用“汉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至治二年春,在元朝建太庙四十年以后,英宗首次行亲享之礼,便是拜住施加影响的成功例子,《元史·拜住传》载:
“帝见羽卫文物之美,顾拜住曰:‘朕用卿言,举行大礼,亦卿所共喜也.’对曰:‘陛下以帝王之道化成天下,非独臣之幸,实四海苍生所共庆也.”
“……明日还宫,鼓吹交作,百姓耸观,百年废典,一旦复见,有感泣者.拜住率百僚称贺于大明殿.”
这段记载,颇为生动地叙述了英宗遵汉法、行“亲享礼”的隆重场面以及他倾心于汉法的政治倾向.


元代历史上,也许还没有一个皇帝的国策政令,在短时期内,发生象英宗至治二年十月开始的那种泾渭分明的改变.
造成这种变化的条件,已如前面所述,但是英宗即位以来面临的日益激化的社会阶级矛盾和元朝经济方面的困境,则是促使他下决心“一新政治”的根本原因.仅就《元史》的《英宗纪二》记载,至治二年一月到九月,各地水、旱、霜、雹、蝗灾和饥馑就达四十九次之多,面及山东、河北、四川、湖北、江南十余省的广大地区.在这种情况下,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也加速发展,从至治二年五月到三年三月的十个月内,就发生了临邑王驴儿、道州符翼轸,泉州留应总等多次民变,两江岑世兴,湖广龙仁贵二次兵变,和静江獠族、西番参卜郎族起义.这种“地道失宁,风雨不时”的社会状况,迫使不再受答己与铁木迭儿保守势力钳制的元英宗,从本阶级利益出发,改革制度,调整政治.至治二年十二月,英宗登五台山,他与
拜住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可以表明他们实行改革的动机:
拜住:“自古帝王得天下,以得民心为本,失其心则失天下,钱谷,民之膏血,多取则民困而国危,薄敛则民足而国安.”
英宗:“卿言甚善,朕思之,民为重,君为轻,国非民将何以为君?今理民之事,卿当熟虑而慎行之.”
至治二年十月,英宗以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在《特命右丞相诏》中英宗决心“励精求治……一新机务.使邪正异途海寓父康.”从此英宗不再立左丞相,以示信任之专.此后数月,英宗进行一系列改革,新政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规模起用汉族地主官僚及儒家知识分子.拜住“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如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日以进贤退不肖为务”,吴元珪、王约、韩从益、赵居信、吴澄、王结、宋本和韩镛等人,都在短期内擢任集贤、翰林院及六部官职.这一期间,“士大夫遭摒弃者,咸以所长收叙,文学之士,则待以不次之除”.可见当时的规模,在元代也属罕见.
至治三年正月,又发布《振举台纲制》,“举善荐贤,为治之要”,“怀才抱德,隐晦不仕者,亦听荐扬.”
从拜住访求虞集的记载,也可以看出他们起用儒臣的迫切心情:“时[虞]集以忧还江南,拜住不知也,乃言于上,遣使求之于蜀,不见,求之江南,又不见.集方省墓吴中,使至,受命趋朝,则拜住不及见矣.”
(二)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从元世祖时期起,元朝已创设一套庞大的行政官僚机构,从至元三十年以来,改升创设,日积月增,越来越臃肿不堪,各级官僚巧立名目,安插亲近,耗费大量库财,成为元代财政的巨大累赘.至治二年十一月起,英宗“始锐意减罢崇祥、寿福院之属十有三署,徽政院断事官、江淮财赋之属六十余署,不幸遭罹大故,未竞其余.”
(三)行“助役法”.元代农民劳役繁多,负担很重,至治三年四月英宗下诏“遣使考视税籍高下,出田若干亩,使应役之人更掌之,收其岁人以助役费,官不得与”.这就是说,运用国家政令,使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按一定比例,上交一小部分土地的岁收,作为助役费,用于补偿一般农民劳役方面的经济负担,《元史》《干文传传》记载:“会创行助役法,凡民田百亩,令以三亩人官,为受役者之助.”“公委曲化导,人皆悦从,诡寄之弊既绝,亦以腴田来归,而中人之家,自是不病于役.”
(四)减轻徭役.“凡差役造作,先科商贾末技富实之家,以优农力”,(二年十月)“全免江淮科包银”以及“两浙煎盐户牢盆之役”,“岁减海运粮二十万石”,“免回回人户屯役戍河西者银税”,罢上都等十处“诸金银冶”,“听乐采炼”.
(五)诏命儒臣王约等人,制定《大元通制》,颁行天下.使“行汉法”的行政措施以法令条文的形式确立下来.《大元通制》的颁 行,是元代法制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是推行“汉法”的一项重要措施.
从上述措施来看,“英宗新政”的核心问题,就是“行汉法”.
所谓“汉法”,就是建立在中原、南方封建农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封建上层建筑,包括中央集权制的官僚国家机器、法律制度与正统儒家思想等等.任何游牧民族的统治阶级,要在中原和南方建立统治,都必须顺应中原与南方原有经济基对上层建筑的固有要求,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社会制度形式,应当适应他们所面临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实行“以汉法治汉地”是历史的要求.忽必烈即位以前,长期经营漠南汉地,对此有所认识,他起用大批儒臣,并采用一系列“行汉法’’的政治措施.但是,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保守蒙古贵族却竭力主张以蒙古旧俗统治汉地,从而形成顽固维护与汉地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游牧封建上层建筑的消极势力.自忽必烈以来,蒙古贵族内部“行汉法派”与守旧派之间不断对峙,双方力量互有消长.
这种情况,到元代中期,又有了新的发展.蒙古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新的分化.除保守的军事游牧贵族势力外,从蒙古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长期定居中原和南方的封建地主化的贵族官僚,他们的政治势力也渐渐有了发展,他们和汉族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有更为密切的联系,也更热衷以地租剥削方式来维持其阶级利益,英宗和拜住,正是这一集团在政治上的代表.
另一方面,自从忽必烈推行汉法以来,汉族地主阶级逐渐与蒙古统治集团相结合,他们从本阶级利益出发,自然也愿意把自己的命运与远朝政权联系在一起.蒙汉剥削阶级物质生存条件的接近,使这种结合较之忽必烈时期有了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基础.

直到“南坡之变”已成为历史之后,一些儒臣还深深怀念这位皇帝,怀念那场失败的“新政”.苏天爵在《题忠献王传》中还发出这样的感叹:“呜呼,以先帝之刚明英断,丞相之公平秉直,使天假以年……则其规举施设将大有可观者.自古忠臣义士,欲除奸邪,率为小人所构,宁非天耶?宁非天耶?”而张养浩多年以后还在驾元英宗画像前寄托这样的哀思:
“封章曾拜殿堂间,凛凛丰仪肃九川.
回首桥山泪成血,逢君不忍问龙颜.
与英宗同时遇难的拜住,在这位老臣心目中,是位“出师未捷”
“孤忠自倚了澄清,笑视群奸不足倾,
壮志未酬还中彼,披图老泪雨如倾.”
这种深沉真挚的悲哀,发之为诗,颇为真实地表明元代儒臣阶层对于英宗新政的鲜明态度.

道失则法,法失则势(八)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这只是其中的2句 我想要全文 和这的名字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作者:司马迁)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
  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
  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
  “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
  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
  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
  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
  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
  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
  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
  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
  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
  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
  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
  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
  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
  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
  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
  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
  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
  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
  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
  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
  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
  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
  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
  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
  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
  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
  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
  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
  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六月,魏
  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
  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
  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缸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
  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禽
  夏说阏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
  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
  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
  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
  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
  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
  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
  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
  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
  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
  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
  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
  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
  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
  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
  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
  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
  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
  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以上是其中的一段,详见http://post.baidu.com/f?kz=169292064

道失则法,法失则势(九)

1.富贵荣华势显耀.心不知足失官帽.只得回乡遇荒年.气得实在没法叫.[打一动物]
2.所有井口不朝天.大帝下令两口干.另外三口听令封.剩下两口气冒烟.[打一动物]
3.尖头尖脑咬着好.一听声音赶紧跑.一见成果左右想.幺儿夜半去盗宝.[打一动物]
4.自古世间普善人.唯有圣贤终为民.三山五岳七峰震.千秋万代民族魂.[打一动物]
5.勤奋农家好儿郎.苦读诗书报爹娘.他日金榜提名时.青云直上福满堂.[打一动物]
6.气凸眼球谁敢骂.涨圆肚子不出家.闭嘴独自出了气.难看似象一朵花.[打一动物]

1.猪 2.羊 3.老鼠 4.龙 5.牛 6.青蛙

道失则法,法失则势(十)

像《老子》所说的轻诺必寡信的名言一样还有什么

  老子名言精选100句
  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的名言无数,习古堂国学网给喜欢老子的朋友精选老子名言100句,希望大家喜欢.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53.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小猫.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治大国,若烹小鲜.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7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5.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7.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8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推销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6.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名言精选100句
  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的名言无数,习古堂国学我们的故事作文网给喜欢老子的朋友精选老子名言100句,希望大家喜欢.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53.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治大国,若烹小鲜.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7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5.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7.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8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难忘的同学,是贤於贵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6.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的名言无数,习古堂国学网给喜欢老子的朋友精选老子名言100句,希望大家喜欢.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
.

公安监管宣传报道先进申报材料

公安监管宣传报道先进申报材料(一) 公

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表

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表(一) 教师职业道德

幸福的味道

幸福的味道(一) 《幸福的味道》姓名:

领导道德品行自我剖析

领导道德品行自我剖析(一) 领导干部:

生活的味道

生活的味道(一) 生活的味道

危货运输应急预案

危货运输应急预案(一) ********有限公

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三百字

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三百字(一) 我终

公司市场工作会议报道

公司市场工作会议报道(一) 市场快报—

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情况登记表

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情况登记表(一)

我学会了什么并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

我学会了什么并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一)

科教大会

科教大会(一)

说声谢谢其实不难

说声谢谢其实不难(一) 《说声谢谢其实

我明白了

我明白了(一) 我明白了

环绕西湖边的许多座山像众星拱月一样,捧出西湖这颗明珠。这句话中把山比作什么,把西湖比作什么?

环绕西湖边的许多座山像众星拱月一样,捧出西湖这颗明珠。这句话中把山比作什么,把西湖比作什么?(一)

企业培训报道范文

企业培训报道范文(一)

小品公交车上道具材料制作

小品公交车上道具材料制作(一) 第十五

隧道个人事迹

隧道个人事迹(一) 先进事迹

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一)

教育年终督导汇报

教育年终督导汇报(一) 健康教育工作督

家乡的房子 车 路的变化

家乡的房子 车 路的变化(一)

莆田家乡的味道

莆田家乡的味道(一)

描写舟山海鲜色香味的文章

描写舟山海鲜色香味的文章(一)

下基层 述职

下基层 述职(一) 述 职 述 廉 报

供暖服务汇报

供暖服务汇报(一) *****社区供暖工作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评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评表(一) 附件:

市直机关民主生活会主持稿

市直机关民主生活会主持稿(一) 潍坊市

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阅读答案一《鹧鸪天 张炎 翻译 赏析 阅读答案》

宠辱若惊翻译

宠辱若惊翻译一《道德经原、译文对照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缓刑人员每月思想汇报

缓刑人员每月思想汇报一《社区缓刑人员思想汇报-第二个月》

苟唏字道将文言文翻译

苟唏字道将文言文翻译一《2013年高考真题文言文翻译汇编》

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教育情况记录表

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教育情况记录表一《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教育情况记录表》

道德讲堂活动方案

道德讲堂活动方案一《2015年道德讲堂实施方案》

世界的青花瓷

世界的青花瓷一《视线 世界的青花瓷》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一《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2016年2月黄道吉日

2016年2月黄道吉日一《2016年2月结婚吉日一览表》

一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

一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一《《现代公司制度》的案例分析——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江上秋夜

江上秋夜一《古代诗歌鉴赏》

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乙亥岁除渔梁村

乙亥岁除渔梁村一《乙亥岁除渔梁村》

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

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一《2014年语文模拟试卷》

学界典范

学界典范一《如何学典范英语》

1月份搬家的黄道吉日查询

第一篇:《2017年搬家吉日一览表》

2015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安全事故

第一篇:《中国历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统计》

2013年9月26日晚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园中国梦德耀中华政治题

第一篇:《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圆中国梦 德耀中华》致敬词》

1月份搬家的黄道吉日

第一篇:《2013年1月搬家吉日》

15年坡道停车视频

第一篇:《坡道定点停车与起步技巧图解》

15年12月份的搬家黄道吉日

第一篇:《2015年12月搬家吉日 搬新家迎新年》

2014年体育生单招考题

第一篇:《2014体育单招语文模拟试题》

2015全国道路交通事故

第一篇:《2015年4季度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四季度交通事故统计),安全事故统计》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

第一篇:《假如月亮不存在》

道失则法,法失则势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