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B试图以重刑 看图作文
话题作文 > 看图作文 > :儒家学说B试图以重刑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儒家学说B试图以重刑的正文:
第一篇:《四川省雅安市天全中学2016届高三(开学检测)8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中学2016届高三(开学检测)8月月考
历史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3.《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4.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称职的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B.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月球之旅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7.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8.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9.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0.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A.①② B. ②③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C.①③ D. ②④
1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12.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关于秋天的作文—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一一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 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4分)并就此作简要评价。(2
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2分)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2分)有什么意义?(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2分)
14、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6分)
髡发(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4分)请以唐朝以后的史
第二篇:《福建省福州八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考试历史试卷》
福州八中2015—2016学年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2015.10.9
一、选择题(共30道,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
1、《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4、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A.重农抑商 C.厚古薄今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B.强调制度与秩序 D.重视道德与人伦 5、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6、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举权 C. 察举制的弊端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7、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8、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9、“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0、《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 B.御史大夫 C.三省六部的长官 D.谏臣
11、针对皇帝频繁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 反对中央集权 C. 主张加强相权 B. 主张建立内阁 D. 反对三省六部制
12、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A.瓦解宗法体系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13、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5、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B.乡村市场的繁荣 D.坊市制继续实行儒家学说B试图以重刑
16、《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17、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 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C. 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B. 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D. 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18、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D.海外贸易拓展 C.农业技术进步
19、“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1、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儒家学说B试图以重刑
22、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2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2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 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B.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5、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垃圾分类调查报告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 C.申饬官员无能 B.关心百姓疾苦 D.关注地方稳定
26、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27、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28、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29.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D.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30、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个小题,共40分。其中第31题1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
儒家学说B试图以重刑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