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本实验 状物作文
话题作文 > 状物作文 > :生物课本实验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生物课本实验的正文:
第一篇:《高中生物必修课本实验归纳(全)》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所有试验
实验一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如果光
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
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 清
晰。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
透镜大小 镜头长短 视野亮度 物像大小 细胞数量
低倍镜 小 短 亮 小 多
高倍镜 大 长 暗 大 少
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
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
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与乙液(质
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
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
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
1
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研磨过滤 组织样液 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 摇匀 水浴加热 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
2、实验过程
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 浸泡 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 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 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Cu2+与蛋白质发生反应) 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2、实验过程
选材(豆浆或鸡蛋蛋白) 取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 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 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 摇匀观察,出现紫色。
(四)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2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淀粉遇碘变蓝。
2、实验过程:选用富含淀粉的植物组织(如马铃薯) 将组织样液注入试管 滴加碘液 观察颜色反应。
+-
实验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原理: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实验过程: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盐酸水解 冲洗涂片 染色 观察(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
3、实验结果:真核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分布。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实验 四、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选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①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但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而且无细胞壁的支持、保护,细胞易吸水胀破。
②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具有有膜的细胞器,可以避免细胞膜与其它膜结构混在一起。
③红细胞数量大,材料易得。
2、原理:
红细胞放入清水中,细胞吸水膨胀直至胀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从而得到细胞膜
3、过程:
(1)制片:用滴管吸取少量红细胞稀释液(0.9%Nacl溶液稀释)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2)观察:
(3)滴水: 先在低倍镜物镜下找到红细胞,再转换成高倍镜,直至清晰地看到红细胞。 往载物台上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蒸馏水,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小心吸引 (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一会儿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
4、结论: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
在细胞构成中的作用: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实验五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实验原理
高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叶片中。叶绿体一般是绿色的椭球或球形,它的形态和分布不需要染色就可以用高倍镜观察。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可用高倍镜观察。
2、实验过程
(1)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或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低倍显微镜到高倍显微镜),注意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绘图。
(2)观察线粒体: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找到观察的对象后移到视野中央,再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蓝绿色小颗粒即是线粒体,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实验六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实验原理 :渗透作用
该作用所具有的条件: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水流动方向:从低浓度进入高浓度溶液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a.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b.
外界溶液 浓度比较 生理过程 变化 蒸馏水 细胞质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吸水 膨胀 10%盐水 细胞质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失水 皱缩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原理和现象:a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b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复原现象
二、实验过程
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显微镜观察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 滴入蔗糖溶液 显微镜观察(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滴入清水 显微镜观察(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一、实验原理
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络合物。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但是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二、实验过程
(一)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用淀粉酶
(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用过氧化氢
6
老师 作文第6/10页
三、结论: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的影响。
实验八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一、实验原理
第二篇:《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汇总研究》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汇总研究
初中实验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考纲要求: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
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初步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1.结构:
(1)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大小光圈)和反光镜(平面镜和凹面镜) (2)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生物课本实验
粗、细准焦螺旋
2.备注:
(1)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内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3)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4)放大的对象: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 对光 → 置片 → 调焦 → 观察 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7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
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
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 转动镜头转换器 → 调反光镜或光圈 → 调细准焦螺旋
【注意】 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 【问题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视野中 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 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 D.未换目镜
【问题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 【注意】装片不能反放,应盖玻片朝上。因为高倍物镜的工作距离小,载玻片较厚。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过程是,滴清水 → 放材料 → 盖片
移动玻片方法: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点判断:
(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7.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如:
加热
葡萄糖+ Cu(OH )2 —→葡萄糖酸 + Cu2O↓(砖红色)+ H2O, 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
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
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 碘液、 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关于秋天的词 快乐的作文(二)脂肪的鉴定
嫩松小说第三篇:《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汇总》
高中教材实验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一、显微镜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总结 1.显微镜的使用
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两眼要注视物镜与盖玻片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时(距离约为0.5 cm)停止下降。 (2)使用高倍镜的原则是:先用低倍镜观察,然后再用高倍镜观察。 (3)换上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而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则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若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则可能是花生切片厚薄不均造成的。 2.目镜与物镜的结构、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生物课本实验
(1)放大倍数与长短的关系
①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距装片距离越近,如H1。 ②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含义
①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物像边长的放大倍数。
②总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
4.污物位置的快速确认方法
动——在目镜上
移动装片不动——转动目镜
不动——在物镜上
不可能在反光镜上
5.显微镜成像特点
动——在装片上
显微镜成放大倒立的虚像,例如实物为字母“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为“q”。若物像在偏左上方,则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移动规律:向偏向相同的方向移动(或:同向移动)。
——视野中细胞数目的相关计算
若视野中细胞成单行,则计算时只考虑长度或宽度,可根据放大倍数与实物范围成反比的规律计算。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应考虑面积的变化,可根据看到的实物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二、显微观察类实验总结 用显微镜观察的方式分为两种
1.原色观察:即观察材料不用染色,直接用显微镜观察
生物课本实验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