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写景作文

时间:2024-12-26 16:51:1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话题作文 > 写景作文 > :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的正文:

第一篇:《《塞鸿秋 浔阳即景》教学设计》

《塞鸿秋 浔阳即景》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局第一小学 许延焱

一、 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二课《古代诗

曲四首》第三课时

二、教材简析:本课中四首诗曲以写景为主,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分别描绘了梅子黄时的三衢道、春雨添花的小溪深处、新月初上的浔阳、暖日和风中的庭院楼阁。所描写的景象、景观,画面清晰优美;所使用的语言或色彩浓郁,或简练朴实,是学生积累词句,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极好凭借。其中《塞鸿秋 浔阳即景》为元代文学家周德情所作,此曲为写景之作,写作者初秋傍晚登浔阳城楼所见。作者选择了客观的角度,采用了富有动感的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景图。“塞鸿秋”为曲牌名,“浔阳即景”为题名、点出本小令的内容。作品描绘了两幅山水画:一写白昼,一写月夜。前者以长江为主轴,点染青山、白帆、飞瀑,紧扣一个“疾”字。后者动静结合:新月如扇,大雁一字排空,表现了诗人豪放的性格。这首小令词采俊茂,音节流畅;设喻贴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连用五个“如”字,想象丰富,笔力雄放,确乎“如玉笛横秋”。 起首两句属于远眺。 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五、六两句写天空浮云和月亮的变化明灭,是仰观的背景,更是表现时间的流动。题全曲笔势排奡,形象简洁,比喻精到,不愧为散曲的写景杰作,而音韵浏亮,也符合作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所提出的“既耸观,又耸听”的度曲要求。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三、设计理念:1.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增强语感,真切地领

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受到美的熏陶。

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学习过

程中的独特体验。

3.注重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与朗读结合让学生发自

主学习的能动性。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采用情境创设与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多种形式诵读,在读中感悟小令的优美意境;在合作中探索,在探索中领会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用修辞手法,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

六、教学流程:

(一)、诗文鉴赏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并配乐)

师:古香古色古风古韵,在这古韵悠长的古曲这中,让我们来欣赏几首名家诗词片段:第一段:选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 生:齐读

师:潇潇细雨,习习凉风,皎皎明月,潺潺水声,诗人笔下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生:秋季。

师:第二段: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登高〉〉

生:齐读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师:凄风猿哀啼,倦鸟归去来,叶落无觅处,江水滔滔白,这首诗描

写的又是哪个季节的悲凉呢?

生:秋季。

第三段:选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生:齐读

师:天高云淡,黄叶铺地,斜阳之外,芳草无情,这一阙词又描写了哪个季节的凄清呢?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生:秋季。

师:正是这一个秋字,让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动容,写下了许许多多传世经典的悲秋赞秋之作。唐诗中有,宋词中有,元曲中也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与唐诗宋词鼎足举的元曲之中,去赏析元代文学家周德清的一首元曲小令〈〈塞鸿秋.浔阳即景〉〉(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设计理念:通过对古诗的鉴赏,先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古香古色的诗文世界,创设一个充满古风古韵的情境,并自然导入到本首小令的描写季节,为学生学习下文做好陈设。

(二)检查预习,自由朗读,在合作交流中发现知识点

1、师生共同预习并互相交流。

师:课前,老师自己做了一份预习作业,请同学们分享,请大家快速阅读大屏幕上的资料,说一说从资料中你了解了什么?(出示课件) 生:读,汇报

师:课前,老师也为大家布臵了预习作业,谁能将你的预习结果与大家分享?

生汇报预习结果。

设计理念:与学生共同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转换教师角色,建立师生平等关系,激发学生的欲望。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师:看来同学们也都认真地完成了课前预习工作,希望大家能一直保持这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就让我们自由地、认真地朗读这首元曲小令,边读边数一数小令共有几句,圈一圈小令中共描写了几种景物。开始:

生读后汇报,师板书:江、山、帆、泉、云、月、雁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这首小令,互相探讨下,诗中的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它们的描写顺序是什么?

生交流汇报,师板书:远、近、地下、天上、动、静

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设计理念:通过自由读、品读,小组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抓住文章主线景物,率先体会写作手法,为下面的文章鉴赏分析作好铺垫。

2、鉴赏元曲,读中感悟。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作者以由远及近、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动静结合的描写了七种景物,现在就让我们从作者的视觉角度出发,逐句品味这首小令,请同学们齐读开篇两句。

(生读)

师:说一说你最喜欢这两句中的哪个词,为什么?

生逐一汇报,师借机指导学生理解万里、数点、白如练、青如淀等词

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出示课件)

师:你还知道哪些词来描写江面和群山的?(此处练习学生对景物描写的语言积累)

生:答

师:那么你能不能像作者一样也用几个字就能概括出江的特点和山的特点?

师:可见作者在语言的使用上是多么精炼,他仅用了万里、白如练,数点、青如淀就高度概括出了山水特征,勾勒出了整个浔阳江头的远景,突现了宏大的气势与山水的壮丽,现在谁能用朗读表现此间山山水水的壮观景象?

师创设情境指引:(1)、弘扬雷锋精神带着你想象中的山水模样读

(2)、听山水的声音读

(3)、感受山环水绕下的大自然雄伟景色读

生采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

师:在这样的山水图里,近处的江帆与飞泉又是怎样打动我的心的呢?找同学读第三、四句。

师:在这两句中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生找到几片、疾如箭、千尺、飞如电这几个重点词,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景物特征。(出示课件)

师:在宁静的江面上飞驰着几点白帆,像离弦的箭一样,在耸立的群山中飞流直下千尺山泉,好似闪电一般,这样的速度与力量我们能用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第二篇:《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阅读答案及赏析》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4. 浔阳就是现在的 市。(1分)

15.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3分)

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6. 本曲写景角度多样,请对此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1分)九江

15.(3分)D

16.(4分)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辽阔壮丽,是静态之境(或:从大处/远处着眼);三、四句着重写江帆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之境(或:从小处/近处着笔)——四句动静交错(或大小相宜/远近结合),写的是地上之景;后三句写的是天上之景。角度各异,却又相辅相成,形成一幅完整的浔阳风景图。[若答出前四句是地上之景,后三句是天上之景,即可给3分;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如果分析准确,可给3分。如果学生回答前四句是俯视(这是古人想象自己置身空中的一种写法,如李贺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句),后三句是仰视,亦对。]

二: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阅读答案及赏析】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阅读答案及赏析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3).举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分)

4.此曲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试作分析。(4分)

【答案】

(1)(3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排比: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夸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4分,答对一种修辞给1分,答对三种或三种以上修辞给3分,答对感情给1分。)

4. 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技巧来为营造意境服务。(2分)特别突出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想象和远近、动静、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开篇从大处着眼,从远处落笔,勾画山水全貌,雄伟壮丽。这两句写的是远景。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这两句以工整的对偶叙出,带着分明的动感,说明这是一组近景。【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阅读答案及赏析】文章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阅读答案及赏析出自

第三篇:《古诗歌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例题及答案》

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

1.比喻。

例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②淀:即“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元曲最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

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而且句句用比,一句一景,千姿百态,气象雄伟。

“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从色和形的角度写远望长江,形象而有气势;

“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则只从形的角度,描写南归的大雁“一”字排开,掠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

这首曲是作者晚登浔阳楼的即兴写景之作,曲词描绘作者秋登浔阳楼所见长江周围景象,七个比喻句,从物象的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着墨,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景。

回答本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最主要的修辞手法,以及后面“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的提示,因为这首词在主要表现手法比喻之外,还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泻尽江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漫,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上片中,词人以一句“声声泻尽江波绿”写筝上弹奏的音乐,使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

用了“通感”(“比喻”亦可)手法。

将听觉艺术的音乐比作湘江绿波倾泻,流畅无碍。

无形的音乐声,在词中化为有形有色的形象,既写出弹者技高,又写出听者品音入微。

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词。词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描写了一位女子弹奏古筝的艺术效果,既有动作的描写,也有神态的描写。

题目明确限定一句话所使用的手法,所以,回答此题并不难。

2.拟人。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残叶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注】①上阳:唐宫名,被谪宫人多被遣居于此。天宝中有宫人在叶上题诗,唐宣宗时宫人韩氏也有题红叶诗。②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是一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残叶、日月、泥尘以感知,寄情真挚,表达对残叶命运的同情与关切。【古诗歌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例题及答案】古诗歌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例题及答案

②本诗还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第三、四句,把残叶现今的凄苦情状与往昔盛时的温馨可人进行对比;

第五、六句,把残叶未落时日月的有情与残叶经霜委地后泥尘污染的无礼进行对比。

从而揭示了残叶的命运,寄寓深沉的感慨。

这是一首咏物诗,词句清新,寄情真挚。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三、四句,以“寒”字点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抱花的温馨;把叶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无私地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祝福。

修辞手法不难回答,重点和难点是效果,要联系具体的句子来分析,不能只有结论。

3.夸张。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龙钟:流泪的样子。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

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形容阳光伏,可见一斑。

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的情感表达细腻之中显豪情。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久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龙钟”是淋漓沾湿的意思,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的眷念。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本题提问比较具体,思考的范围窄,所以难度不大。可以对常见的修辞手法一一地排除,最后确定答案。

4.借代。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妙处。

答:______

本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绿”“红”以颜色分别借代“叶”“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生动形象,新鲜而又奇特。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恼与苦闷。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取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过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轻轻地吐露了出来。【古诗歌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例题及答案】文章古诗歌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例题及答案出自/> 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四两句运用了对偶(对仗)的修辞方法。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句式工整,意思互补。

宜阳城在河南西部,唐代最大的行宫连昌宫就坐落在这里。李华的《春行即兴》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原本繁华热闹的地方,现在野草萋萋,一片荒凉:涧水乱注,花自落,鸟空啼,多么寂寞冷落。虽然句句写景,没有抒情,但句句景物都饱含着诗人的今昔之感和凄凉心境。

对偶是诗歌常见的修辞方法,几乎每一首诗都运用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极容易被忽视。

6.双关。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

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竹枝词是巴渝(今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予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这个人啊,倒是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

如果了解“竹枝词”的特点,对我们回答本题很有帮助。虽然是分析最后一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但如不联系整首诗歌,很容易出差错。

7.顶真。

例: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 别王昭君出塞和亲后,有一段〔梅花酒〕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公孙无知量!

【注】寒螀:寒蝉。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仗:如“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等,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2)顶真:见之于“过宫墙……不思量”整个大层次,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题干交代了这支曲子的内容是写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这就给考生指明了阅读和理解这首曲词的范围,降低了难度。细读曲词,凭借考生自己对这个凄美历史故事的记忆,就可知道这首曲词是写送别后,汉元帝返回咸阳的场景。宫墙、回廊、椒房以及昏黄的月、凉夜、寒螀、纱窗等,所创造的凄清、阴冷的氛围,更深地展示了汉元帝的相思之痛。【古诗歌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例题及答案】古诗词鉴赏/> 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本曲以设问开头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曲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设问句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蟾宫曲》是一首咏史的曲子。作者赞颂曹操、周瑜、诸葛亮的丰功伟业。借用典故,抓住“酾酒临江”“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型事件,言简意丰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并对三国鼎立的形势进行了鸟瞰与概括。全曲写得沉雄奔放,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

回答此题,既要联系设问这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来分析,又要联系本曲子的具体内容来理解。

9.反问。

父母给孩子的一封信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诗尾使用反问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这首诗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项羽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百战疲劳壮士哀”是根本原因,“中原一败势难回”是结果。

三、四句从语气上是一个反问句式,从结构上又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句子,意思很明确,态度很肯定。

"

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