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的故事-馒头的故事

时间:2024-12-27 02:09:4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故事 > :馒头的故事-馒头的故事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馒头的故事-馒头的故事的正文:

  引导语:馒头是我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粗粮食物,那么大家是否了解一些关于馒头的故事呢?我们阅读下文来了解凡卡续写。

  天朝国东临大洋,西有屏山,北接大漠,南通交趾。天朝国地大特博、物产丰富,最近几十来发展迅猛,其国力直追天下最强国——梅坚国。天朝国的上京府,乃本朝第一重镇,人口众多,房价在十几年间翻了若干倍,眼下一间民宅动辄要上千万两白银。列位,您还别嫌贵,您要是没有上京府的户籍,还没资格买呐。光看表面,天朝国(特别是上京府)一派欣欣向荣,暗处却也藏着不睦。近日,一件与天朝国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正在经历转折,并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壹

  天朝国的百姓有一个特点,只吃馒头。蒸馒头需要蒸笼,制作蒸笼的需要优质楠竹。天朝国的楠竹生产基地归政府所有,且不允许民间私自种植。因此,政府决定了蒸笼的多少。政府先是设立了“蒸笼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经理、员工都是各路官员的亲友。然后,他们天才般地设置了一个叫“蒸笼使用权”的证件,以每本证100万辆的银子卖出去。此外,他们还按月对每个蒸笼收取“蒸笼管理费“——虽然,他们除了收钱啥也不管。

  这是一种伟大商业模式,躺着就把钱赚了。

  贰

  时间一久,蒸笼管理有限公司及蒸笼使用权的买家,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尽管百姓对馒头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可蒸笼管理有限公司就是不及时对外增加蒸笼。任何东西,紧缺了才值钱,他们对这个门儿清。坐在办公室里吹吹空调,每月收收管理费,爽得不要不要的。

  由于蒸笼少,吃馒头的人多,蒸馒头的小二牛气的不得了。

  百姓甲,曾在寒风中排了半个时辰买馒头,轮到他时,刚好一屉卖光了,卖馒头的小二摘下围裙准备打牌九。百姓甲说,大哥行行好,下面不是还有好几屉嘛,麻烦卖几个给我呗。小二回话:不行,我们下班了。不卖了。

  到了晚上,馒头小二开始随意涨价。原本一个馒头一两银子,夜里就涨到二两或者三两。百姓乙有次气不过,把一家馒头店小二涨价售卖的过程录了音,向蒸笼管理有限公司做了投诉。接投诉电话人说了三个字——“知道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百姓乙还是气不过,向上京府电视台反映情况。电视台记者说:“我们报导过馒头产业的很多黑幕,可他们后台硬,就是不改。我们也没办法。”

  百姓丙,有次用整块银元宝买馒头,找回来的散银是铅锭。

  百姓丁要买10个馒头,轮到他时,刚好还最后10个。这时,排在他后面家伙对小二说,我要加价,让百姓丁分我5个。小二对百姓丁说:你,只准买5个。另外5个留给你后面的人。百姓丁乖乖认怂,要不然,人家5个都不卖给他。

  叁

  很多年过去了,馒头依然很难买到,小二的脸色依然很臭。天朝的百姓很绝望,但没办法,这就是生活。

  就在百姓们心灰意冷之时,有位名叫陈卫的年轻人,搞出了点新希望。陈卫,南赣府人士,在上京府混了多年,深受买馒头之苦,遂思索如何解决这一难题。陈卫想,传统上蒸笼都是用楠竹做的,难道就不能用其他竹子做吗?我的家乡,竹子可多了……

  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再借鉴梅坚国一种叫“右补”的技术,陈卫成功开发了一种叫“迪迪”的蒸笼的制作技术——用普通竹子就能做哦,相当牛逼哦。因此,用这种技术制作的蒸笼,也被天朝百姓称为“迪迪”蒸笼。

  肆

  “迪迪”蒸笼一出,老百姓高兴了。以前呀,只能到蒸笼管理有限公司下面的馒头店买镘头,现在呀,自己就可以做馒头了。如果时间多,可以多做一点馒头,摆到家门口卖。当然,如果你懒得做,也可以花很少的钱,很方便地到别人家买到馒头吃。

  陈卫最狠的一招,是让买馒头的给卖馒头的打分,好的贴条鲤鱼,差的贴只乌龟。每周将打分信息公布到各府的集市中,供吃馒群众口耳相传。这样一来,那些做馒头的百姓就更努力了,他们做的馒头,不仅比蒸笼管理有限公司的小二们做的馒头好吃,价格还更低,一个馒头五钱就够。每回卖完馒头,“迪迪”馒头卖家还会甜甜地说:客官,给条锂鱼哦。

  由于“迪迪”蒸笼的前景被看好,天朝的员外们纷纷入股投资,连江南府首富马阿利和岭南府首富腾大鹅都入了股。员外们花钱,补贴百姓吃馒头,比如说一钱吃馒头,第二个馒头六折等等。一时间,百姓们笑开了花,他们之前做梦都没想到,吃馒头竟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

  伍

  由于“迪迪”馒头火了,馒头小二的生意就差了。小二们开始闹事,有时候堵府衙堵马路,有时候殴打做“迪迪”馒头的百姓。不过,小二们的做法不得人心,被老百姓们骂得狗血喷头,慢慢也就散了。

  淮江府有个年轻人叫肖调石,以前在上京府的一家酒铺打工,干得不愉快。之后,他买了两个”迪迪“小蒸笼,做起的馒头生意。由于肖调石手艺好,为人热情,生意爆棚。粗粗一算,一月能挣2万两银子,肖调石做梦都笑醒:再辛苦三五年,攒点钱,就可回乡娶媳妇啦。

  肖调石的致富过程被上京府电视台报道后,更多的人加入了这个行当。甚至,很多小二抵挡不住诱惑,脱去制服,加入“迪迪”做馒头。

  小二越来越少,每件“蒸笼使用权”的价格,从100万两银子,跌到了30万两。同时,“蒸笼管理在有限公司”原先每月收的管理费,亦大大下降。公司里的人都有关系有手腕,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说通了官员,派衙役四处抓捕“迪迪”馒头摊,抓到一个罚3万两白银。一时间,风雨欲来,阴风阵阵,许多“迪迪”馒头摊歇业了。

  陈卫心生一计,发文各府百姓:只要你家馒头摊被衙役逮住罚款,你被罚多少,我照赔。如此一来,”迪迪“馒头铺卷土从来,声势更大。

  在舆论战场,“蒸笼管理有限公司”和“迪迪”同样打的火热。公司称,“迪迪”馒头摊是非法的。“迪迪”反击称,为什么,“非法”的要比"合法“的更受欢迎,你们公司所谓的法律,究竟是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还是你们小团体的利益?

  经过数轮博弈,蒸笼管理有限公司扑棱败下阵来。天朝食品局宣布:年底前,“迪迪”馒头铺合法。老百姓们奔走相告,庆祝一场迟来的胜利。

  只有陈卫,依然眉头紧锁,他知道对手没那么简单……

  陆

  在天朝食品局宣布“年底前迪明日诗迪合法化”两个月之后,上京府的一纸文书震惊了所有百姓。

  上京府发的文书的这样的:凡在上京府经营“迪迪”馒头铺的,必需有上京府户籍。“迪迪”蒸笼,必须有上京府发的证件。每个“迪迪蒸笼”,直径必须超过三尺,每个馒头必须超过一斤。

  肖调石看了文书,心里凉透了。他的户籍在淮江府,也没门路拿到上京户的蒸笼证件。再说了,就算有户籍有证件,一个直径超三尺的蒸笼,多费柴呀。还有,一个馒头必须超过一斤,这不扯淡嘛——有些人就想吃个二两垫垫肚子,买一斤他用不着呀。这生意看来是没法做了。

  老百姓骂声一片。上京府倒沉得住气,在媒体上回应了大伙的质疑。上京府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之所以对“迪迪”馒头铺提出规范要求,一是为了控制上京府的人数。二是为了大家吃得放心。三是为环境保护——蒸笼越少,废气排的越少嘛。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都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嘛。

  陈卫悲痛欲绝,发文声讨上京府的新政,指出这会造成百姓吃馒头费用增加,原先靠做馒头为生的人将失业等等。文章刚开始还贴满街头巷尾,之后,就被撕烂了。齐齐刷刷的,一夜之间被撕烂了。

  柒 ·尾声

  肖调石这几天都没心思做馒头,每天借酒消愁。看来,靠自己辛苦工作,月入2万的机会不再有了,离娶媳妇的目标更远了。

  这一天,肖调石睡到中午。起床洗漱完毕,发现宿醉没散,头还微微发疼。迎着秋天的太阳,肖调石出了门,遛弯透透气。路过街角的报亭,买了一张《上京府晨报》,准备看看女歌星章良英母亲与章良英未婚夫的撕B新闻。一不留神,瞟了一眼平常从来不感兴趣的头版。

  头版头条的大黑粗标题是:《上京府巡抚承诺:全心全意为老百成都社保查询个人账户姓服务》。

  肖调石喉头一紧,咳上一口浓痰——”呸“一声吐在头版上,卷起报纸往垃圾筒一扔。边走边嘟囔:”,这帮孙子”。

  离肖调石所住城中村20公里外,上京府CBD的一幢大楼顶层,陈卫把所有高管叫过来研究对策。会议一直开了12个小时,结束时,陈卫感觉身体被掏空,但他还是微笑着鼓励手下:“不用慌,我们的业务,是百姓喜欢的,是市场竞争出来的,我们肯定会活下去,而且会活得很好!”

  目送手下们离开会议室,陈卫疲惫地拨了个电话,电话响了两声接通了。陈卫淡淡地说:“老婆,明天你就找中介准备移民手续吧。记住,别让其他人知道。晚上我不回家了,还得接受几家媒体采访,你早点睡吧。”

  陈卫挂电话的同时,大厦楼下,《上京府电视台》、《上京府晨报》、《北国周末》等媒体的记者刚从采访车上下来。这时,记者们的手机差不多同时响起了短信提示铃声,他们打开短信一看——府礼宣办公室通知:请各家媒体记者注意,对“迪迪”馒头一事,在宣传口径上务必与上级部门保持一致,不得破坏我府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

馒头的故事-馒头的故事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