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2015年财政收入 报告

时间:2024-12-28 23:41:5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范文大全 > 报告 > :漯河市2015年财政收入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漯河市2015年财政收入的正文:

第一篇:《2015年度漯河市融汇发制品有限公司销售收入与资产数据报告》

第二篇:《2015年度漯河市大陆农牧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收入与资产数据报告》

第三篇:《2015年度漯河市中建混凝土有限公司销售收入与资产数据报告》漯河市2015年财政收入

第四篇:《2015年度漯河市中油能源有限公司销售收入与资产数据报告》漯河市2015年财政收入漯河市2015年财政收入

第五篇:《2015年度漯河市笑仙乳品饮料厂销售收入与资产数据报告》漯河市2015年财政收入

第六篇:《2015年度漯河市双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收入与资产数据报告》

第七篇:《2015年漯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2月5日在漯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曹存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漯河市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漯河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漯河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和漯河市人民一道,团结拼搏,实干创新,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漯河市经济平稳增长。初步预计,漯河市生产总值952.3亿元,增长9.2%、居全省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5.3亿元,增长12%、居全省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773.3亿元,增长19.3%、居全省第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2亿元,增长13.1%、居全省第2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9亿元,增长16.4%、居全省第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81元,增长10%、居全省第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10893元,增长10.3%、居全省第6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20.2亿元,比年初增加76.3亿元、增长22.2%,贷款增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增幅居全省第3位。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49亿元,占漯河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4亿元,增长36.9%。工业1351工程扎实推进,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家。双汇集团荣获省长质量奖,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家,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建设实现新突破,现代物流园区、城市综合体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发展动力和后劲持续增强。简政放权力度加大,分两批取消、下放423项行政审批事项和具有审批性质的管理事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激发了全民创业活力,漯河市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4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3294户,增长75.5%。2.5亿元规模的生物医药创投基金获得批复,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挂牌运营,食品产业基金顺利启动,万洲国际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31家企业实施了战略重组,引进战略投资33.6亿元。开放招商成果丰硕,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第十四届全国“村长”论坛和首都经济圈推介会等多项专题招商活动,招引了一批重大项目;实际利用外资7.9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92.2亿元,增长15.7%;出口总额5.2亿美元,增长104.8%、居全省第1位。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市定1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3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漯河市6个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临颍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全省“十先”、升格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摘取“二星”,漯河市星级产业集聚区占比居全省前列。

———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明显。漯河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年投入和发放各类涉农资金25.4亿元。新建成高标准粮田36万亩。粮食总产174.8万吨,实现“十一连增”。新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农业产业化集群8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740家。蔬菜种植面积97.4万亩,新创建6个国家级蔬菜示范园区。完成植树造林面积5.2万亩。

新增农牧一体的生态循环养殖场28个,漯河市被确定为全省生态循环畜牧业试验示范市。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夏秋两季秸秆均实现全面禁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大,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0.2万亩。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22.1万亩,占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总面积的52.9%、居全省第2位。

———城乡建设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初步预计,漯河市城镇化率达到45.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复,17项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基本完成。156个城建项目扎实推进,完成投资230亿元,是历年来城市建设投入力度最大、项目建设最多的一年。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稳步推进,完成房屋征收面积2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280万平方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确立了发展定位和总体布局,管理体制得到理顺。西城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商务中心区重大项目推进顺利。“创卫”工作攻坚破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S330等干线公路完成大修改造,漯河沙河航运港建设快速推进。临颍、舞阳两个县城建设力度加大,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解决农村2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96公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成功创建2个省级生态乡镇、13个省级生态村。1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全面完成,实现2.4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民生质量得到提高。城镇新增就业5.7万人、再就业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万人。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工作顺利启动,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新农合补助标准均得到提高。使用8.5亿元住房公积金,帮助5000户住房困难职工改善了居住条件。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7万套,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共租赁住房常态化分配。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漯河市临颍县、舞阳县、郾城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筹建、改扩建9所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普通高考成绩喜人,漯河高中等学校升入名牌大学的人数大幅增加。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积极稳步发展,漯河医专、漯河职院加强软硬件建设,学校竞争力明显提升;漯河技师学院、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市第一中专快速发展,势头很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幸福漯河”系列文化活动入围全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新增3个国家4A级景区。举办了8项省级以上高水平体育赛事,全民健身示范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为300个行政村安装了体育健身设施。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漯河市被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漯河市市区便民自行车慢行系统投入使用。更新公交车辆120台,市内公交车IC卡实现全覆盖。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三大基本国策全面落实,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蓝天工程、碧水工程推进有力,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粉尘污染成效初显,漯河市城市河流治理满意度测评居全省第1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居全省前列。切实加强土地报批,确保了重点工程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进一步强化了审计监督,对217个单位开展了审计。统计、气象等工作得到加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慈善事业等取得新成效。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国防教育、双拥工作和人民防空建设继续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进一步深化,驻漯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支持地方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665件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部办结,依法治市和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完成了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廉政建设力度加大,政风行风持续好转。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了“四风”突出问题。

信访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食品药品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安漯河建设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漯河市荣获全省首批依法行政示范市、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等称号。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漯河市不可能独善其身。面对多重困难压力和严峻挑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漯河虽然发展较快,但块头不大、实力不强,在这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如果稍有懈怠,就会丧失机遇,就会被新一轮发展的列车甩在后头。作为负责任的政府,必须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在市委领导下,强力推进六项重大攻坚任务,不管形势多么复杂多变,始终坚持发展第一,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一年来,在经济运行、城市建设、招商引资、民生改善等方面,我们攻克了一批批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过去一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深感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盼,是做好政府工作的不竭动力;科学谋划、统筹兼顾、迎难而上、坚韧不拔,是有效推进工作的有力保障。

一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我们坚定不移抓项目、备后劲。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建立了项目建设专项述职制度,坚持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分包、重点项目例会、联审联批等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多次组织重点项目集中开工、观摩讲评活动,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持续掀起项目建设高潮,一大批项目快速推进,57个重点项目建成投运,拉动了经济增长,增强了发展后劲。

一年来,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中,我们坚定不移提质量、增效益。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在关停、拆除10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同时,培育壮大了一批发展快、效益好、潜力大的中小企业,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漯河市工业用电量增长11.1%、居全省第3位,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8.3%、居全省第1位。

一年来,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我们坚定不移强县区、壮实力。坚持把县区经济作为支撑漯河市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大力支持,强化指导,促进各县区高树标杆、加压驱动、明争暗赛、竞相发展,县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有4个县区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达到20%以上,有3个县区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在全省158个县区排序中进入前40名。

一年来,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中,我们坚定不移惠民生、促和谐。坚持发展与民生并重,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漯河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1.4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4.8%、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省定十项民生工程、市定十件民生实事较好完成,市区背街小巷改造全面完成、老旧小区全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就医、就学、就业、困难群体生活保障等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实惠。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能取得这些成绩确实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漯河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漯河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驻漯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漯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漯河市造纸、纺织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较慢,生产经营极为困难,给本来就总量不大的漯河市工业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冲击,成为漯河市经济发展的拖累点,虽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但毕竟支撑作用有限,增长点尚消化不了拖累点,致使漯河市经济增长与年初预期目标还有一些差距;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多种刚性支出增加,收支矛盾突出;产业层次总体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食品产业规模大但附加值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快但规模小,服务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骨干企业群体不大,梯次结构不合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投入还需要持续加大,安全生产、涉法信访、征地拆迁、生态环保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还不到位,有的地方和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能力素质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研究改进和解决措施,决心在新的一年里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二、2015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漯河市深入推进六项重大攻坚任务的重要之年。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把握大势。一是在适应新常态中找准结合点。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我们必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好地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在迎接新挑战中找准突破点。面对来自经济增长速度的挑战,我们必须保持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速度上的领先弥补经济总量上的差距;面对发展动力转换的挑战,我们必须在坚持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的同时,在创新能力上求突破,以创新推动发展;面对来自区域竞争的挑战,我们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增创新的优势,确保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在抢抓新机遇中找准关键点。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的扎实推进,有利于我们争取上级支持、吸引外来投资,有利于不断激发市场发展活力,有利于漯河市持续做大做强食品、化工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既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更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稳中求进、进中提升为总基调,以深化六项重大攻坚任务为统揽,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强支撑、促改革、惠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争取更好结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9%左右;节能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完成省下达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项工作。

(一)更加注重稳增长、调结构,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

-深入实施工业1351工程。对纳入1351工程的企业,重点服务,大力支持,帮助企业破瓶颈、拓市场、上项目、壮实力,加快培育结构合理的骨干企业梯队。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力争新培育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建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企业上市步伐,重点培育30家上市后备企业,努力实现企业上市新突破。

持续优化工业结构。抓好中国食品百强工业园、临颍休闲食品基地建设,发挥双汇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食品产业高端化发展,增强漯河市食品产业的领军作用。支持盐化工、钛化工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以东兴电子产业园、漯河健康产业园、沙澧医疗器械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建设全省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推动造纸、机械、制鞋、纺织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加快转型升级,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按照每个产业集聚区不同功能定位,分类入驻项目,提高投资强度,加快产业集聚。今年,漯河市6个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 本文来自

加快发展服务业。强力推进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重点抓好闽商大厦、天翼滨湖国际广场等14个项目建设,推动商务中心区早出形象;着力推进城市综合体、商业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尽快打造特色商业区的特色和亮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发展商贸业,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做大做强阿里巴巴漯河产业带,招引电子商务、速递物流企业建设区域分拨配送中心,抓好双汇全国冷链物流网升级、沙河港物流园区、宏进农副产品国际物流中心、闽豫钢材物流港、瑞通国际汽配建材城、义乌国际商贸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努力打造冷链、粮食、汽贸、家电等物流品牌,加快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健康养老、房地产等服务业,推动服务业提速度、扩规模、上水平。

(二)更加注重招大商、上项目,着力抓好投资拉动。坚持锲而不舍强招商、全力以赴抓项目,为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备足后劲。强力开放招商。突出招大引强,重点围绕食品、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及行业百强,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多的大项目。强化集群招商,开展延链、补链招商,引进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大力开展以商招商。精心组织好第十三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深入开展各种专题招商活动,新签约总投资超亿元项目达到100个以上。拓宽开放领域,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社会事业、城镇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开放招商。完善开放平台,建成运营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漯河查验区。加快培育新的外贸进出口增长点。

狠抓项目建设。全年安排重点项目154个,计划完成投资372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0亿元以上。强化项目建设和管理,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重点抓好双汇第二工业园二期、旺旺新工业园、南街村食品工业园、三剑客乳品工业园、淞江医药产业园、河南大地集团白酒酿造等50个项目竣工投产。加强与省直部门的联系和对接,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和项目,争取省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投向漯河,争取省里的产业发展试点布局漯河。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抓紧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增强投资后续支撑能力。

漯河市新建高标准粮田10万亩,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引领漯河市现代农业发展。

深入实施双汇产业化提升行动,依托规模养殖场,着力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畜牧业,全年新培育生态规模养殖场20个以上。

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快培育一批农业品牌。

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坚持生产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景点化,以城区周边乡镇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建设以蔬菜、林果、苗木花卉等为主的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信贷、保险和涉农项目安排等方面,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全年新发展种养大户100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以上、家庭农场100家以上。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更加注重抓统筹、促协调,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持续推进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

突出规划引领。抓好城市专项规划和特色风貌规划编制,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加快中心城区建筑高度、建设强度规划,扎实推进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强化规划执法,深入开展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整治,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强化中心城市建设。推进“五角场”、东外滩、荣昌广场、城市场馆、会展中心五大节点,人民路城市综合体、奥特莱斯商业街、龙江生态城等八大街区建设,努力打造城市特色节点和时尚街区。加快推进中山路上跨立交桥、解放路路桥建设工程、沙澧连通桥闸工程、太白山路贯通工程、提升改造龙江路等十大城建工程,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着力实施公租房建设、市场建设改造、城区居民安全饮水等十项惠民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推进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着力抓好房屋征收和安置房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坚持优先发展公交,加快公交场站建设,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加大“黑出租”、“摩的”治理力度,规范市区交通秩序,努力解决市区停车难、交通拥堵等问题。深入推进“创卫”工作,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力争如期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面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围绕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发展定位和总体布局,完善提升规划体系,引进战略投资者,尽快启动起步区开发建设,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区、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临港产业园、区域高端服务区和文化教育科技产业园区。着力打造经济技术开发区软硬环境,提升国家级开发区形象。加大西城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培育产业,努力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漯河新城区。

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推进临颍、舞阳两个县城与中心城市组团发展,优化中心城市与两县的产业布局,形成分工合理、集群发展格局。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S238、S330改造等交通项目,形成快速交通体系,促进县城与中心城市融合发展。筛选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的特色乡镇,制定发展规划,加大支持力度,强化产业培育,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加快撤乡建镇步伐,打造一批宜工、宜农、宜商、宜游的特色小城镇。

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对现有建设试点的分类指导,着力抓好基础配套建设,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完成16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再实现1.8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成投用。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中小河流域治理,新打机井2700眼、维修机井6000眼。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00公里以上,新解决1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2300户。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探索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管护机制,争创一批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示范村,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更加注重激活力、添动力,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努力取得更大成效。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把政府不该管的彻底放开、放活,把该管的坚决管住、管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扎实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全面清理行政权力,公开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深化财税体制和金融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推进预决算公开。强化税收征管,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强地方性债务管理,积极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政府投融资公司多元化融资,加快农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大力支持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发展,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快设立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

推进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工作。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扰乱金融秩序行为,打造更加宽松的金融生态环境。

深化其它领域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支持骨干企业战略重组。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办证工作。抓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交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户籍制度、社会事业、生态环保、住房公积金等各领域改革,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实施创新驱动。切实加强观念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创新,积极开展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六)更加注重惠民生、增福祉,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认真办好省定十项民生工程和市定15件民生实事,尽最大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漯河市人民。

抓好就业创业工作。加快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以创业促进就业,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落实市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管理实施办法,实现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之间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健全老年福利制度,加快建设社会福利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8016套。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切实做好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工建设市养老产业园,积极探索多元化社会养老新路子。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4所中小学,筹建、改扩建29所中小学,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新建大型社区、城市综合体等区域,按照规划要求,配套建设幼儿园和中小学;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大力支持漯河医专升本,积极推进漯河职院转型提质、与本地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漯河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鼓励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等学校加快发展。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抓好市中心医院西城区分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市第六人民医院病房大楼、县区中医院业务用房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项目建设,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工作,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社会办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以许慎文化、贾湖文化、舞阳农民画、沙澧文化超市、幸福漯河健康舞等为重点,打响特色文化品牌;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新建680个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市展示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群艺馆建设,开工建设市民之家、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中国文化研究院漯河国际交流中心等项目;启动开源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提升全民文明素质。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市创建工作,实施100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支持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老龄等事业发展,新建100所留守儿童之家。做好统计、气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漯解放军、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和人民防空建设。

深入开展双拥共建,积极创建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以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深入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和城市河流清洁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快城市建成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退城入园”步伐,切实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推进林业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良好生态环境。

强化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创新社区管理服务。认真做好信访稳定工作,推行逐级信访制度,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治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反恐工作机制,深化平安漯河建设,切实加强应急管理,确保漯河市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在做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研究重大问题,谋划重大项目,精心编制“十三五”规划,为漯河未来发展描绘好宏伟蓝图。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常态、新任务,必须更加注重政府自身建设,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全面提高创新力、公信力、执行力,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人民满意的政府。

坚持为民执政。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中,认真化解民困、民忧,努力实现民乐、民安。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优化工作流程,推行一口受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和网上办理,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优质服务。坚持面对面解决问题、实打实为民服务,把更多人力用到公共服务上,把更多精力放到社会治理上,把更多财力投入到民生改善上。持续深化企业服务活动,集中整治企业周边环境、重点项目建设环境,深入开展“双整双促双承诺”、涉企涉民科室评议、“百姓问政”等活动,认真做好市长热线和政风行风热线办理工作,唱响优化环境“好声音”,凝聚干事创业“正能量”。

严格依法行政。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虚心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决策合法性审查,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切实提高信息透明度、公众参与度、人民满意度。

务实高效施政。坚持求真务实,说实话、办实事,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高树标杆,勇争一流,大胆创新,力求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都做精、做细、做圆满。敢于担当,勇于负责,遇到矛盾和问题,不回避、不推诿、不退缩,在重点工作、难点事务、关键问题上,大员上阵,靠前指挥,亲力亲为。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一线了解实情,倾听百姓声音,掌握一手资料。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强化督查落实,狠抓跟踪问效,部署的工作快速推进,认准的事情一抓到底,承诺的事项坚决兑现,切实做到雷厉风行、快捷高效、政令畅通。

清正廉洁从政。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主体责任,强化“一岗双责”,严格规范权力运行,切实加强廉政教育,牢牢守住廉洁底线,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厉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力戒奢靡之风,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树立勤政廉政、干净干事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奋力拼搏、奋发作为、奋勇争先,共同谱写漯河发展新篇章!

第八篇:《2016年漯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芜湖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3月1日在芜湖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潘朝晖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及“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芜湖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白公馆渣滓洞游览顺序个升级版,保持了经济社会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较好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任务,基本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居民人均收入23998元,增长9.3%;财政收入470亿元,增长10.3%;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1%,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下降15微克/立方米,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以项目引领产业提升。出台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2条意见,深化“一企一组一策”帮扶机制。兑现税收政策优惠70.4亿元,兑现企业扶持资金22亿元,发放稳岗和促进就业补贴2.1亿元,减缴缓缴社保费6.5亿元,减少涉企收费1.7亿元。飞尚非金属在港交所上市,新增3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全市直接融资283.4亿元。落实“政银担合作”贷款21亿元。金融机构净增贷款309亿元。

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1150亿元、外商直接投资23亿美元,分别增长16.5%和14.8%;总量和增幅分别位居全省第二、第一。在建亿元项目1085个,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82个。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45家、规模服务业企业148家。民间投资占比达79%,提高2个百分点。

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共实现增加值974亿元,增长12.5%。奇瑞集团战略转型成效显现,年销售额增长7.8%。海螺集团实现利润107亿元。59家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实施163万吨水泥产能减量置换。无为成为全国特种电缆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13亿元,增长16.5%。实施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4105”行动计划。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获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构建机器人产业体系,埃夫特年产万台机器人基地、翡叶伺服电机等项目建成,欧凯罗博特机器人、国家机器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项目开工。健全新型显示和光电信息产业链,东旭光电液晶玻璃基板、信义电子玻璃、兴飞手机、辉灿智能产业基地等项目投产,东旭光电装备制造、融捷光电显示终端、中兴通讯智能配套基地、信义光伏玻璃五期等项目开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奇瑞、宝骐新能源汽车和物流车销售2.2万辆,天弋锂电池一期、达尼特锂电池隔膜等项目投产,天量锂离子电池箱、馨联动力系统等项目开工。现代农业机械产业发展迅猛。通用航空产业初具雏形,中电科钻石飞机生产线正在安装调试,万户科技无人植保机、东西方航空部件生产线项目建成,航瑞航空发动机项目开工。新材料产业加速布局,格丰纳米环保材料、格力精密铸件等项目开工。

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97亿元,增长11%;服务业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新增4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银行、证券、保险、小贷、担保、住房金融、汽车金融、金融资产管理等金融业态发展良好。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水上停泊区、宇培速通物流10万平方米立体仓建成运营。我市成为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新增限额以上电商企业21家;限额以上电商企业网上零售额增长73%;无为县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530家传统企业入驻“阿里巴巴·芜湖产业带”平台。快递业务量增长48%。设立皖南快递产业园,快件分拨量占皖南的90%以上。银泰城、星隆国际城、柏庄时代广场、绿地新都会开业。方特四期东方神画、大砻坊科技文化园、新华联鸠兹老街东区建成。美好乡村旅游已形成13条精品线路。接待游客3368.8万人次,增长19.8%。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

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开展了无为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试点。种植超级稻80万亩。粮食增产3.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提高3.5个百分点。新增家庭农场9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5家。

二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出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完成了供电、移动通信基站布局、城市抗震防灾等专项规划编制和弋江路沿线城市设计、长江南岸沿线天际线及地块开发强度、中心城区特色街区类型与布局等课题研究。启动了“多规合一”试点。

推进江北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江北集中区70公里路网及水电气、污水处理设施建成运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大龙湾片区起步区路网主体基本形成。江北城市公交班线达9条。无为经济开发区城东园区起步区加快建设。

合福高铁、宁安高铁及新火车站、汽车客运南站、铜南宣高速公路建成运营。沪渝高速公路峨山路互通、弋牧公路二期、新芜大道开工。芜申运河弋江桥、荆山桥改建竣工通车,三山东汇2万吨级泊位、裕溪口万吨级泊位改扩建工程完工。民航机场选址获批。实施城市交通提升六年行动计划,芜石路立交、黄山东路立交建成通车,建成7处行人过街通道。新增公交车336辆。

出台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商品房销售保持平稳。完成棚户区改造256万平方米。融通棚改资金50.4亿元,实现投资42.6亿元。启动建设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光网城市”。完成了板城垾一期、大官沟水系、无为万亩圩口堤防达标四期工程和22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覆盖面达86%。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完成了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建立了三级政府权责清单及动态调整制度。推行“互联网+政府服务”,政府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网上运行。完成了全市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机构整合和市本级发证工作。完成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市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启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启动以市场监管为重点的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改革试点。我市成为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立了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体系。推行“三证合一”、“先照后证”改革,在全省先行试发了“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新登记市场主体3.1万户,增长25.9%。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发布了一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城南过江隧道项目签约。公开了各级政府、部门及“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20.1亿元。争取地方政府置换债136.8亿元、新增债14.2亿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平稳运行。出台了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南陵太平村镇银行开业。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

出台了全面深化医改试点重点工作推进方案。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3家区级医院落实药品零差率销售;建立以成本费用控制和患者满意度为主的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评选培养百名基层优秀医师。实行按项目付费为主的居民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推行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大病医疗补充保险。

芜湖出口加工区优化升级为综合保税区获批,实现当年验收、当年封关运行,跨境电商平台及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基本建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2亿吨,增长10.7%;集装箱量50.2万标箱,增长24.6%。出口退(免)税30亿元,增长10.9%。出台了外贸促进政策,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78家。实现进出口总值68.2亿美元,其中出口55.4亿美元。新增境外投资企业19家。实际对外投资5.6亿美元,位居全省第一。建立中德中小企业技术文化交流中心。芜湖县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出口木质包装质量安全示范区。芜湖港获批进口粮食指定口岸、筹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

四是激励创新创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人才特区建设水平的15条意见,设立了3亿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5亿元众创创业股权投资基金、4亿元政府投资引导基金、20亿元文化旅游投资基金。面向全球招引了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63个,其中领衔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12人、海归专家72人。对28个重点团队予以参股扶持2.6亿元。引进培育高端人才2044人、创新创业团队36个。举办了皖江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和职工专利创新竞赛、首届“双创”项目路演资本对接会。发展银湖创客岛、皖江云等众创空间。出台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免费入住公租房政策。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中联重机获批现代农业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院士工作站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6家、省市共建重点(工程)实验室5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1927件,增长1.3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6件,稳居全省第一。启动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6件、省著名商标74件、安徽名牌19个,“欢乐芜湖”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我市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助力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

五是保护生态环境。完成重点减排项目39个,3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6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完成脱硝治理。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60万吨,整合关闭减少矿山14家。补充耕地2.3万亩。落实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取得成效。淘汰黄标车4902辆。推广新能源汽车4993辆。繁昌获批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

华电二期1000兆瓦扩建工程能源消费等量置换方案获批。160兆瓦地面光伏电站和无为48兆瓦风电场建成并网,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备案100兆瓦。

新增绿地429万平方米,新建绿道100公里,完成造林12.1万亩、森林长廊工程示范段110公里。投入2.2亿元,用于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完成18家矿山复绿。芜湖县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

六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施了33项民生工程,完成投入91.6亿元。扶贫建档立卡和对象需求、目标时限、措施、责任“四个清单”全面实施,2.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北师大附属学校开学,优质学校办分校10个,新建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集团10个、名园长工作室11个。完成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100%。启动省级卫生城市创建。皖南康复医院住院综合楼完工,皖南精神卫生中心、儿童中医特色治疗中心开工。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5听见颜色的女孩%。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滨江文化艺术中心投入运营。文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志、科普、气象等工作得到加强。承办了全国击剑冠军赛。

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246.6万人次,增长7.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分别达166万人、104万人和210万人。完成就业技能培训2.1万人,新增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由1717元提高到1816元。失业保险金标准由每月676元提高到1013元。市区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到每月1350元。有3万人次享受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待遇5849万元。出台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办法。为13.5万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5.3亿元。支付3.3万人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款8738万元。在全国率先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缴存住房公积金及住房贷款试点。新增5.9万人缴存住房公积金。发放公积金贷款31亿元,支持1.2万户家庭购房。

出台了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和市区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管理办法。我市成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完成了“六五”普法任务。开展法律援助服务2.6万人次。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建成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出台了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施意见,组织了三级国防动员指挥机构演练。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深刻汲取镜湖区“10.10”重大事故教训,开展严执法、排隐患、强管理“铸安”行动百日攻坚,提升城市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平安芜湖”,社会治安和信访形势总体稳定。

去年,政府系统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完善了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清理了市政府及部门规范性文件。坚持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推行“亲切服务”。8家服务机构入驻市民服务中心。将8个部门服务热线整合纳入“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建立健全重要文件学习解读,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市委汇报、向人大报告、与政协协商等制度。办理人大议案2件、代表建议172件和政协提案271件。2件议案由市长办公会、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办理,实现议案提案办理由答复满意向过程满意、结果满意转变。强化审计监督和廉政风险防控,出台了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打造“用人、用钱、用地、用权”制度升级版。开展廉政建设巡查,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改进作风有关规定精神的行为坚决查处,对腐败分子坚决严惩。

各位代表!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在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这五年,综合实力跨上了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稳居全省第二位。地区生产总值由1341亿元增加到2457亿元,年均增长12.5%,居全省第一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万亿元,是“十一五”累计投资的2.5倍。规模工业增加值1442亿元,是2010年的1.9倍;产值超亿元企业由316户增加到890户。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6.5%。

这五年,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突破。服务业占比止跌回升,三次产业比重由6.8∶63.5∶29.7调整为4.9∶62.7∶32.4。首位产业汽车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由30.8%提升到46.2%。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67.6%,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保持在8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由17.2%提升到23.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38.5%提升到50.5%。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由120家增加到283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66家增加到441家。粮食总产143万吨,比2010年增产17万吨。民营经济占比由60.5%提高到68.5%,增长贡献率达95%。

这五年,城乡面貌发生了新变化。区划调整顺利实施,江北新区启动建设。市区面积由827平方公里扩大到149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16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5.3万户。城镇化率由54.6%上升到62%。我市迈入高铁时代。公路里程由4810公里增加到10363公里。新建扩建神山等9个公园,新增绿地2217万平方米,建设森林长廊275公里,完成造林55.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3.7%上升到18.8%,我市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市区污水处理率由60%提高到91%。

这五年,改革开放迈出了新步伐。农村综合改革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全国领先。创新财税管理,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完成统计数据采集方式改革。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权责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网上审批服务、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形成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芜湖模式”。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2.7亿美元,实际对外投资8.4亿美元。芜湖港跻身亿吨大港,我市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

2016年漯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6年漯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这五年,民生保障达到了新水平。滚动实施184项民生工程,财政累计投入371亿元。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由74.6%提高到88.6%,完成554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84.8%提高到95.5%。累计新增就业41.5万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8%和13.5%。基本建成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成1045户渔民上岸任务。累计建成保障房7.1万套,有6.4万户享受住房保障。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张、执业医师2.18名。建成了市规划展示馆、市博物馆。

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体会到,推进芜湖发展,一是必须坚持产业发展这一立市之本,狠抓项目建设不松手,多渠道扩大有效投入,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有限目标,抢占行业制高点,积极构建产业新体系。二是必须坚持城市品质提升这一核心要求,优化城乡环境,提升城市能级,有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三是必须坚持人才优先这一主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构建全国一流的人才特区。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这一优良传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释放改革活力,打造开放高地。五是必须坚持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履行政府职责,推进共享发展。六是必须坚持苦干实干这一过硬作风,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团结带领广大群众锐意进取、主动作为、科学作为,不断开创芜湖发展新局面。

各位代表!

“十二五”成果的取得,是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强化监督、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来芜湖创新创业的投资者和各类人才,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向驻芜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芜湖发展的上级部门、兄弟市和海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芜湖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结构不够优、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够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十二五”发展速度虽然领先全省,但并未达到预期;城市功能和品质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不够精细,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发展要素集聚不足,人才队伍规模不大,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紧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治理任务较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居民收入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部分群众仍未脱贫;文明创建、法治建设有待加强;政府工作人员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少数工作人员作风亟待转变。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弯道超越的关键期。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市产业基础良好,近几年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又面临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长江经济带、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战略机遇,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特征,聚焦有限目标,奋力抢占行业制高点,同时用好资本市场,就一定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制造业率先迈向中高端水平,在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上迈出更大步伐。

“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级旅游目的地、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和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创新优美和谐幸福新芜湖,力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主要思路是: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省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战略部署,坚持“向东看、往东比”,突出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着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努力走出一条人才结构高端化、产业层次高端化、城市品质高端化良性互动的内涵式发展路子,奋力实现弯道超越。

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4300亿元,向4500亿元冲刺,经济增速居全省及长三角城市前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发展质量效益、城市功能品质、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制度体系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突出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实施创新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广泛集聚创新资源。

提升人才特区建设水平。健全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政策体系、全程服务体系。到2020年,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人、创新创业团队300个。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工程。推进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聚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现代农业机械、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全球重要的农机研发制造、通用航空、新型显示基地,成为全省新兴产业发展排头兵。

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奇瑞、海螺进军世界500强,支持美的、格力、新兴铸管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争创国家快递示范园区,加快皖江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进金融创新,完善业态,拓展功能,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上市公司超过30家,力争4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120家,力争150家,直接融资净额超过1200亿元。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平台,提升“欢乐芜湖”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和数字出版基地。到2020年,建成10个高水平主题公园。服务业比重力争达50%。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建设一批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行政管理、财税、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国企国资等改革。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016年芜湖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来自

第九篇:《2015年嘉兴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1月28日在嘉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副市长 梁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在中共嘉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执行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决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抓改革、稳增长、促转型、治环境、惠民生,新常态下不断涌现新亮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352.8亿元,增长7.5%;财政总收入568.1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7.1亿元,分别增长9.8%和8.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43元、24676元,分别增长9%和10.2%。

(一)致力稳增促调,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施扩大有效投资“三抓三保”专项行动,举办首届浙(禾)商大会,引进世界500强、国际行业领先企业和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32个,实际利用外资24.96亿美元,浙商回归到位资金264.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1.2亿元、增长16.3%。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消化利用供而未用土地1.9万亩。加强项目管理,完成182个市级政府投资项目竣工验收。深入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大力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完成企业技改投入662.3亿元,腾退低效用地1.2万亩,新增上市公司5家,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8%、11.7%和15.7%。建筑业产值达到1134亿元。国家能源局在全国推广我市分布式光伏发电经验。平台功能得到提升,平湖独山港区和嘉善姚庄工业园区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统筹做好稳出口、促消费等工作,外贸出口236.51亿美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网络销售零售额达到678.9亿元。服务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接待国内外游客5391万人次,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突破10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6%。成功承办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5.1万亩、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9个,粮食生产连续12年保持稳定增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创新载体4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引进国家和省“千人计划”人才37名,新增专利授权量1.7万件,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等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

(二)坚持先行先试,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深化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428项省、市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至县一级。海宁、嘉善在全省率先开展核准目录外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改革试点。实行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市级部门行政权力从11552项减少到3875项,明确市级部门主要职责492项。全面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8万个。在全省率先启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组建市、县、镇三级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推进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组建市场监管局。总结海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经验并在全市推广,各县(市、区)全部列入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新增流转土地面积12.1万亩,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列全省第一。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平湖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桐乡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海盐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等各项国家、省改革试点进展顺利。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实施深化接轨上海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参与杭州都市圈和浙东经济合作区共建,援藏援疆援青和“山海协作”等对口支援工作进展顺利。

(三)大力实施“五水共治”,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大“清三河”力度,全面完成垃圾河清理1066.2公里,整治黑河、臭河847.8公里。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污水管网594公里,新增污水达标入网企业4152家。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受益农户10.2万户。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生猪养殖业减量“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各县(市、区)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全面投运。全市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首次获得优秀。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明显改善。市域外引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统筹抓好防洪、排涝、节水等工作,整治标准化圩区33.9万亩,加固海塘6.8公里。深入实施大气污染整治,组织开展秸秆禁烧专项行动,淘汰高污染小锅炉小炉窑665台、黄标车2.5万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70.3%。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市本级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实施“四边三化”行动,新增改造绿化面积4.6万亩,新建生态绿道108公里。加强生态示范创建,新增国家级生态镇(街道)5个。

(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启动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开展新一轮市域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市域基础设施,杭平申线航道改造、嘉兴应急备用水源等项目扎实推进,建成钱江通道北接线一期、湖嘉申线航道一期等工程,嘉兴军民合用机场改扩建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认真落实促进市本级经济发展的18条意见,完成市本级规划管理体制调整,国际商务区、湘家荡区域、温泉新城等重点区块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启动城市有机更新10097亩,中心城区子城广场、南湖湖滨等区块房屋征收、设计规划和招商工作有序推进。大力实施“三改一拆”,积极开展无违建县(市、区)、无违建镇(街道)创建,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1722.8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2013.8万平方米。开展城市交通治堵,大力实施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全市新增专用和公共停车位7925个,开发利用地下空间145.9万平方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中心城市新认识自己作文建公交场站40个,优化公交线路51条,公交分担率进一步提高。市区顺利完成“三小车”整治。加快滨海港产城统筹发展试验区建设,嘉兴港口岸扩大开放获得国务院批复,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6880万吨和115.6万标箱。支持各副中心城市特色发展,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联动推进4个省级和13个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中心镇综合承载功能得到提升。大力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改造集聚农户1.4万户,复垦土地1.1万亩。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四级联创”,新增市级美丽乡村先进镇15个。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55.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2%。深化统筹城乡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加快社会保障提标并轨步伐,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标准平均提高1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首次统一并提高到每月588元。完善住房公积金政策,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485套。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新增机构养老床位2128张,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城市社区、农村社区覆盖率分别达到89.2%和75.2%。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新建改建幼儿园46所,新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4所、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开工建设。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大运河嘉兴段6段河道和2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承办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综合画种·动漫展区展览。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认真做好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县(市、区)“满堂红”。完成省荣军医院迁建。加强“体育强市”建设,大力开展群众体育,嘉兴体育代表团在第十五届省运会上取得了144枚金牌的优异成绩。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制度进一步完善。档案、史志、气象等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取得新成绩。完成全市第三次经济普查。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加强新居民管理服务,启动省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和食品药品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2%和9%。加强信访工作,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荣获全省平安建设银鼎。深化双拥创建,首次实现县(市、区)省级双拥模范城(区)创建“满堂红”。国防动员、人防、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外事、侨务、港澳台等工作不断深化。

(六)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28条办法周瑜打黄盖的故事”、“六项禁令”,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政风建设成效明显。市政府发文减少24.7%,清理规范性文件480件,全市性大会减少27.1%,“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9.8%。推进政务公开,市、县两级政务服务网全面开通,公开各类政府信息6.2万条。扎实开展“双千双百”进村入企走访服务活动,一批影响基层、企业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年初确定的10项民生实事项目顺利完成。严格遵守和执行各项法律法规,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工作,积极回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321件、市政协提案379件。深入开展正风肃纪专项检查活动,机关效能建设得到加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

各位代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我们主动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较好地完成了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这是省委、省政府和中共嘉兴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开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外来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嘉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嘉兴发展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投资后劲不足;结构调整困难较大,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资源要素消耗、过多依赖低小散企业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不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居民持续稳定增收机制有待完善,多元化群体利益的协调难度增大,社会和谐稳定依然面临不少压力。与此同时,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有待加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对此,我们要直面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5年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节点。根据市委七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坚定不移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推进“三城一市”和“两美”嘉兴建设,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一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特征,切实把调结构转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找准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保持定力,积极作为,努力实现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发展。二要牢牢把握新机遇。抓住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海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以及当前我市正在推进的各项国家、省改革试点机遇,不断集成改革红利、开放活力和创新驱动力,加快培育嘉兴新的发展优势。三要不断拓展新空间。充分发挥嘉兴综合比较优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坚持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并举,积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切实增强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四要努力增进民生新福祉。始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满意导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优化社会管理,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五要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新实践。充分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建议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省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是:

(一)突出提质增效,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以扩大有效投入促转型。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组织实施扩大有效投资“项目大推进、招商大引进、服务大跟进”专项行动,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优化投资结构,聚焦大项目、好项目带动,确保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工业技改、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投资均增长20%以上。坚持国资、外资、民资“三资齐上”抓投入,注重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推出更多面向民间资本的优质项目。加强项目要素保障,继续做好供而未用土地消化利用工作,积极向上争取省重点项目土地点供指标。结合研究制定“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谋划储备一批符合我市长远发展需求的战略性项目。

以提升产业素质促转型。加快工业强市建设,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等领域做强“十大产业链”,促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形成更高水平的集群发展优势,力争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3600亿元。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工程,组织开展“两化”融合专项行动,实施“机器换人”项目900个,腾退低效用地1万亩,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扎实推进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抓好平湖、桐乡“浙江制造”试点工作。推进服务业提速提质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守住粮食安全红线,增强粮食保供能力。

以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促转型。抓住乌镇被列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契机,加快发展以互联网产业为核心的信息经济,积极争创国家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大力发展时尚经济,充分运用创意设计、品牌运作等手段,推动服装、皮革、毛衫、箱包等传统优势产业向时尚化转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深入推进港产城统筹发展,加快海河联运集疏运体系建设,培育壮大临港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滨海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抢抓上海迪士尼开园机遇,加快旅游业转型发展,着力打造运河国际旅游休闲城市。按照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原则,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大力发展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商贸业态,积极培育消费热点。

(二)坚持改革引领,不断释放体制机制红利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完善公开公正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启动开展服务业企业绩效评价。推广要素分层定价、企业分类指导制度,积极推行土地、电力等资源要素差别化供给,全面开展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调整工作。健全要素交易平台,深入推进土地、排污权、用能等节余指标交易,激励企业更好地盘活存量、优化增量。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围绕“三权到人、权跟人走 本文来自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认真贯彻新《预算法》,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追加和调整管理办法,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建立跨年度财政预算平衡机制,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改革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加强绩效评估。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积极推广核准目录外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等投资便利化措施。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探索利用社会资本建设大项目的体制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鼓励支持民办教育、民办医疗、民办养老等事业发展。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创新。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资布局,加快国有资产整合重组,加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发展。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健全监管制度和机制,逐步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方式。实施国资公司分类管理,加快建立以效益、净资产收益率和社会贡献率为主要指标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

(三)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抓住嘉兴科技城被列入省级创新平台的机遇,加强创新资源整合,推进科技城扩容提质,着力打造科技与产业高度融合的创新核心区。支持平湖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秀洲光伏高新园区、嘉善归谷科技园、海盐中国核电城等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园区积极创建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化省校合作模式,发挥好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作用,不断提升战略合作水平。完善专业化、社会化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泛孵化器”建设,启动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促进科技资本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省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支持设立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扩大创投引导基金规模,不断健全科技投融资体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重点支持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加快建设科技大市场,推进市、县、镇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接轨上海力度。大力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全力打造浙江省接轨上海示范区。做好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对接,加强嘉兴军民合用机场与上海机场集团合作,扎实做好沪乍杭铁路前期工作。提升临沪经济区开发建设水平,健全省级以上开发区、市镇工业园区与上海平台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快推进上海自贸区协作配套区建设,及时复制、借鉴上海自贸区的管理经验。深入实施一批合作办学、办医等社会民生项目,继续推进两地公交、医保等“一卡通”,努力实现与上海公共服务资源的互联共享。认真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继续做好援藏援疆援青等对口支援工作。

提高引资质量效益。深入实施招商选资和浙商回归“一号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世界500强、国际行业领先企业和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20个,确保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以上,浙商回归到位资金288亿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整合招商资源,继续办好嘉洽会等主题招商活动,加强与境内外知名商会、投资促进机构合作,引导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产业链配套等方式引入投资者。加快各类开发区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鼓励支持建设各类新经济园,启动中德工业园建设,力争嘉兴出口加工区获批国家综合保税区。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完善出口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协同推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重点支持高附加值产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引导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资源进口。进出口总额增长7%。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到境内外建立营销网络,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并购和股权投资,大力培育跨国公司。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建设“美丽嘉兴”

深入推进治水治气。实施“消灭黑臭河、劣Ⅴ类水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河道清淤1000公里,巩固垃圾河治理成果,力争全面消灭黑河、臭河。加快截污纳管进度,新建污水管网280公里,加快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大工业企业污水全入网推进力度。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小集镇污水收集管网基本全覆盖。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善生猪养殖业控量提质长效监管机制。全面落实“四位一体”保洁机制,严格水环境执法监管,巩固八大重点区域治理成果,促进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扎实推进平湖塘延伸拓浚、扩大杭嘉湖南排等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圩区治理。加快市域外引水步伐,力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加强大气污染整治,统筹推进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秸秆焚烧、餐厨油烟、扬尘等“五气共治”,全面开展高污染锅炉专项整治,实施燃煤电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推广秸秆多元化利用模式,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提高环境空气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大气污染应急响应体系。

大力实施节能减排。严格执行能源“双控”管理,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深入开展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创建,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实施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示范项目180项,完成8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深入做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国家试点工作。调整能源结构,积极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继续做好“煤改气”、“油改气”等工作。加强重点企业排污总量监管,坚决打击超标准排污行为。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新《环保法》实施为契机,铁腕治污,依法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保护激励约束机制,开展区域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试点,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完善排污权交易办法,实行排污总量削减替代制。创新环境治理方式,培育环境污染治理第三方市场。推进公众广泛参与的环保制度建设,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加强社会监督。

(六)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探索建立“多规合一”机制,修编完善市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镇级总体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融合衔接,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加强市域内重大功能区块、战略性资源统筹,促进主副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推动六个副中心做大规模、做强功能、做优环境,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市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二期、京杭运河三级航道整治等工程。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实施城市组团开发,加快嘉兴科技城、国际商务区、湘家荡区域、温泉新城等重点区块建设。认真落实市本级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积极引进和培育总部基地、新兴金融、文化创意等业态,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高标准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加快中心城区子城广场、南湖湖滨、火车站等片区更新改造步伐,确保早出形象。继续推进“三改一拆”工作,深入开展无违建县(市、区)、无违建镇(街道)创建,重点抓好城郊结合部、工业园区等区域综合整治,带动重点区块改造提升。加大城市交通治堵力度,强化科技治堵、交通管理和社会参与,加快实施一批交通畅通项目,不断提高城市通行速度和群众满意度。积极争创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加快建立“数字城管”应用体系,积极推行“路长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扎实做好省、市两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不断提升新市镇辐射带动能力。优化村庄规划布局,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完成土地整治复垦1.1万亩。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和危旧房改造,积极开展省级农房改造示范村建设。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四级联创”,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积极创建一批优美庭院示范户。深入实施“四边三化”行动,大力开展平原绿化,新增改造绿化面积2.5万亩。

(七)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增进民生福祉

加强居民增收和民生实事工作。积极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实名管理服务制度,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快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园建设。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促进职工工资稳步增长。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市政府今年将继续推出水环境治理、交通治堵、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10件民生实事项目。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建立全民参保登记和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实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积极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新模式。推进市老年公寓和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加强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稳步提高对贫困家庭和困难人群的救助标准。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进廉租房与公租房并轨运行,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960套。

提高教育事业发展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深入开展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争创国家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加快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加大“五年一贯制”中高职统筹发展力度,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嘉兴学院等在禾高校发展,加快推进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建设。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起点开展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文化有约”服务平台,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做好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鼓励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重视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博会展等业态,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提升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水平。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继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水平,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不断提高基层就诊比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力度,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举办第八届市运会。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深入实施“幸福家庭关爱工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八)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深入推进“平安嘉兴”建设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新形势下群团工作,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事业发展。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重点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公益慈善类、科技类、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强化基层管理服务。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城乡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改革,强化新居民综合管理。引导和动员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让村(居)委会集中精力开展村(居)民自治。

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建立畅通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市长电话、政务微博等平台,不断拓宽社会公众民意表达渠道。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六五”普法教育,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调解,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大力推行阳光信访,着力化解信访积案。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式,健全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着力打造长三角最具安全感的城市。大力支持驻嘉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力争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创建“三连冠”。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落实《中共嘉兴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法治嘉兴建设推动法治建设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一要加快职能转变。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建立健全“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推进权力清单“瘦身”、责任清单“强身”、政务服务网功能提升。深化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进一步清理压缩审批事项,优化和规范审批流程,推动政府职能由注重事前审批管理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强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理顺权责关系。

二要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决策后评估和纠错制度。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重点加强财政预决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专门监督和审计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三要切实改进作风。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高标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28条办法”、“六项禁令”,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始终把人民意愿和关切作为政府工作着力点,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维护和促进来之不易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完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度,组织开展“转型发展服务年”活动,不断提高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大力倡导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闯敢试的精神,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对确定的目标、部署的任务,一抓到底,确保政令畅通。从严管理公务员队伍,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要始终坚持谋利民之策、办亲民之事、解困民之忧,努力赢得人民群众的更多信任,获得人民群众的更大支持。

四要坚持廉洁从政。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和审计公务消费。坚持用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形成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有效机制。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对各类腐败行为保持“零容忍”,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各位代表,新常态新征程已经开启,发展的号角催人奋进。大力推进“三城一市”和“两美”嘉兴建设,需要全体嘉兴人民的共同奋斗!只要我们的心往一处想,嘉兴的发展就有坚实的基础、坚强的动力和保障;只要我们的劲往一处使,嘉兴的发展就能适应新常态,迈向新征程,跨上新台阶;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创造光辉的业绩,实现人生的美好价值!各位代表,身处伟大的时代,面对伟大的梦想,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嘉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脚踏实地,攻坚克难,为谱写中国梦的嘉兴篇章而努力奋斗!

张家界2015年财政收入

漯河市2015年财政收入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