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贞观之治的演讲稿 演讲稿

时间:2024-12-27 06:05:5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关于贞观之治的演讲稿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关于贞观之治的演讲稿的正文:

第一篇:《《贞观之治》说课稿》

贞观之治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贞观之治》。我将按照说教材、说创新支点、说教法、说学情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课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首先需要记忆的内容有:唐朝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武则天的主要政绩。

其次,选读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故事,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学生可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新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的能力。

最后,通过学习唐朝繁荣昌盛的社会状况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为祖国壮大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培养学生正确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3、重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依据“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社会不断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它作为本课教学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二、 说创新支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的创新支点要放在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分析问题方面。我会设计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进行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对历史人物能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 说教法

1、 讲授法:初中学生历史知识体系刚开始建立,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

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

2、 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历史人物图像以及一些历史材料,直

观有效的吸引学的注意力。

给老师送什么花

3、 分组探究法:我会设计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

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

四、 说学情学法关于贞观之治的演讲稿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五、 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和巩固测评的顺序进行讲解。

导入新课,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选用“有一次魏征在朝堂上直言进谏李世民,李世民勃然大怒,道“会须杀此田舍翁”,然后长孙皇后亲自劝他”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个过程大约需要5分钟。

教学新课。(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通过设计问题:①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二)、

“贞观之治”(重点)先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过程,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然后联系借助教材第九页第一段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而在探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我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5点原因,并板书出来。(三)、教学“女皇武则天” 放映《大明宫词》有武则天登基场面的电视剧片段,让学生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则天。教师加以点评,让学生知道“尽管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由此要求学生让阅读教材后归纳,得出答案。而后教师进一步引用郭沫若对武则天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归纳总结,按板书内容为线索,对课文的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难点学习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评价的方法进行总结。

巩固测评,结合课后题和练习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测评,及时巩固知识,提高效果。同时,也可借助习题弥补完善本课教学,对题目的解答,关注层次教学,因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有意让差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六、 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课内容紧凑,线索清晰,于是我来用提纲式板书,将课文分为两大部分。这样设计条理清晰、层次明显,便于学生感知、理解内容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容易掌握教材体系和记忆史实。

以上,便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

第二篇:《贞观之治的形成》

贞观之治形成

大唐帝国的开创者,唐高祖李渊,在位9年(武德元年-九年618—626年)。因为武德九

年(626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事变,李渊提早结束了他的帝王生涯。这年八月八日,他传位

儿子,自己做了太上皇。他的继位人,就是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年(627年),

大唐灭隋改朝换代只有九年。战乱中改朝换代,战乱其实尚未完全结束,从战乱中熬过来的

民生,需要将养生息,在战乱中建立起来的新王朝,百废待兴,需要实施治国大政,显然,

如果继续以动乱和战争尚武的国策“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是不符实际、不得人心的。

雪国读后感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即从武力得天下要转型到守成文治天下。 历史成

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 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出现了一个政治

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大治之世,史称“贞观之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

颂。

一、引论 “贞观之治”的景象与成就 “贞观之治”的历史原因

“贞观之治”指的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贞观之治的治世景象,总的来说,就

是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资治通鉴》“贞观四年”记载:“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关于贞观之治的演讲稿

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李

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

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

们回家办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

回还,无一逃亡。这一时期,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现象少之又少,

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不易走极端,因

此犯罪的概率也就相形见少。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历史进取、成就辉煌

的黄金时期。“马牛布野”,“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意味着当时经济生活的复苏与繁荣;

“无复盗贼,囹圄常空”,标志着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良好;“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表明

中国当时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实力硬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象征着当时民族关系的和谐和国

际关系的作文元宵节融洽;“儒学之盛,古者未之有也”,显示出文化事业的兴盛;“去奢省费“官吏多

自清谨”,说明了当时“君道”与吏治的健全。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贞观之治”确实实现

了天下“大治”:国家充满朝气,社会充满生机,君臣充满追求,民众充满希望,生活充满

信心,历史充满机遇! “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李世

民十六岁从军,血里火里,戎马生涯,以至有一次,因为血染透了战袍,居然回营换装再战。

唐朝打江山,三分之二以上重大战役是他指挥的,作为军事家,其谋略和战略,是为古代最

杰出的军事统帅,难有人可以望其项背。 二十七岁时,李世民以军人背景登基,这位军伍

皇帝,却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治盛世格局,这里的奥妙何在?换言之,造就贞观之

治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它对于今天的人们有何种启示? 造就贞观之治的历史原因,历史学

家对此作了诸多研究,试图总结出造就贞观之治的各种原因和经验。诸如从因果分析,认为

贞观年间,正是隋唐改朝换代的历史更替时期,其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

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得以产生的最重要原因。隋朝开创了大运河利

在当时,功在千秋。隋朝设立的科举制度,是促成贞观吏治改革的先导。等等。这一切,都

是促成贞观之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以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

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关于贞观之治的演讲稿

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唐太宗吸取隋亡

的教训,认识到统治不可过分压榨人民 。 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

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因此,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

赋税劳役,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戒奢从简”,节制、约束自己的享乐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如用精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等等。正是这一系列治国思想和理念,治国大政和决策、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当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腾达,并以其宽阔的胸襟影响着世界文明。即使在今天,“贞观之治”对现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探索依然有可资借鉴之处。 那么,造就“贞观之治”景象的主要经验是什么?今人可以得到的借鉴与启迪是什么?显然,按照“老生常谈”的研究方法,我们很难认清贞观之治。历史不应该是流水帐,用什么某种先入为主的观点去解释。 “贞观之治”作为一笔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毫无疑义是我们“从历史中学”,“纵向借鉴”的最佳对象之一。

二、 在历史性的重大社会转型中 李世民的华丽转身

唐朝是中国封建史上少有的言论自由时代,唐太宗首倡这种开明风气,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鼓励臣民直言不讳地批评纠正朝延过失,在当时形成了“君臣坐而论道共治天下”的局面。由于积极接纳批评和监督,保障了初唐到盛唐期间的国策基本上没有重大失误,朝政决策在宽松的言论环境下得到不断的修正和完善。“打天下”和“坐天下”是有本质差异的。唐太宗曾经多次和大臣们讨论创业打天下和守成坐天下哪个更难的问题。 大臣魏征认为打天下难,守成更难。历史上,历代君王,在成功以后,很容易把打天下的成功经验和手段简单地转用于治天下,所谓“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所谓“以军统政”,只靠行使手中的最高权力,靠行政命令治理国家,高度集权,高压行政,专制粗暴,将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于国家,结果极大地侵蚀民生。隋朝历38年灭亡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有鉴于此,治理国家必须转变军国体制,建立一套比较科学而民主的国家制度,以民为本。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实现自身的转变,从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武帅转型为文治的皇帝。 天下已定,刀枪入库。历史学家总结了此间宫廷王权争斗的特征:“狡兔死,走狗烹。”许多帝王为了独揽王权,赶净杀绝打天下时的功臣。这是一种昔日打天下那种“武力冲动”,是对打天下成功经验的滥用,也表明在守成治天下中这种类型的君王的无能,不过是继续“武治”罢了。历史证明,以武力夺得政权,又以武治新政权的王朝,没有一个是不失败灭亡的。天下已定,当然要刀枪入库。唐太宗没有“烹”开国功臣,而是“烹”自己,革除或者说放弃了这种“武力冲动”。这位年轻的常胜将军,长于武而短于文,在“马放南山”,天下待治的历史路口,实行了“自我转型”。唐太宗对“文治天下”有如此清醒的认识,是中国历史的大幸。唐太宗及早地把国家的首要任务从军事转到了文治,没有玩弄权术和阴谋,不搞整人、“烹”功臣,不折腾,不走弯路。适应历史和实际对于治国转型的需要,他实现了漂亮的转身,走到了社会必然规律制约的关节点上,正确把握住了历史的枢机。关于贞观之治的演讲稿

三、摒弃法家的帝王理论,建立“正己”的“新帝王学”

唐太宗不认为打下天下之后,自己坐天下是天经地义的。他对大臣们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里的“道”是指政权,“有道”是指政权的合法性。 唐太宗认识到政权的合法性在于得到百姓的拥护。因此,需要具备慎言谨行、如履薄冰的姿态谨慎执政。在专制主义的古代,皇帝是“天子”,被粉饰膜拜为“上天的代言人”,成为光明与正义的象征,具有浓重宗教色彩的真理真神的化身。国家出了事情,就怪罪于臣下,君主永远都是正确的,即便要意思意思批评一下君王,也不过是帝王“罪己诏”——来个不痛不痒的检讨。戏剧里有“打龙袍”,就是皇帝犯了法,不能真整他,只能意思

意思打他的衣裳。即便如此,最后翻脸的总还是帝王,“罪己诏”最后总是成了“罪人诏”。必须指出,这一套,就是法家的帝王理论。唐太宗深知,在集权制度下,皇帝握有最终的决断权,牵一发而动全身,帝王的一言一行,都会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必须慎之又慎。唐太宗没有欣赏法家的这套“帝王学”。采取了放弃的姿态。 他把治乱的责任首先咎由皇帝来承担,提出:“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唐太宗此说,可以称之为“唐氏新帝王学”: 治国从治君开始,皇帝正人先正己,要以身作则,皇帝要承担起治乱的责任,以此约束皇权,皇权也必须受审计、监理、约束。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这二条,是非常可贵的思想。要换个皇帝在别的朝代讲这番话,那是不可能的。要换个一般人在别的朝代讲这番话,那就是大逆不道,罪不容诛。 这就是唐太宗摒弃了法家帝王理论的“新帝王学”。 “新帝王学”不是“作秀”,对自己的政权进行虚伪的宣传或者粉饰。 唐太宗实际上是身体力行实施着“新帝王学”。在晚年,还将自己治国成功的经验和心得体会撰写成《帝范》一书传给继承人李治,作为遗训要他遵守。《帝范》所总结的治国成功经验就是“贞观之治”。《帝范》所撰写的心得体会就是“贞观之治”成功的秘诀。 然而,历史会按照不安分的轨迹运转,唐太宗以后的历史,果然不按规律,不尽天意,不如人意地脱轨运作了。与唐太宗这番治国思想“新帝王学”背道而驰、治国运作的正是武则天。她不需要不遵照帝王自律的《帝范》,命令下属编写了《臣轨》,她的治国思想与唐太宗恰正其反,她崇尚法家,破坏了唐太宗制定的“新帝王学”所有规矩,开告密之风,以权术治国,《臣轨》是用来约束臣下的,歌功于己,诿过于臣下,行专制之实。正己与正人,从唐太宗到武则天,治国理念与差别就在这里。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历史冷冷地,豁然划开了开明与专制的分水岭。

四、“以德治国”的国策和“藏富于民”的政策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吏治清明固然重要,但是更有实际意义的是树立怎样的国策,给今后的国家和社会打什么样的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627年)后不久,君臣之间就曾经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唐太宗在《帝范》中回忆道:当初我对魏征说大乱之后不易大治。魏征不同意我的意见,认为大乱之后反而容易治理,就像危难当头,人都想求生,怕乱就盼望稳定,希望治理就容易调教。魏征说的就是“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的道理。 唐太宗还提出了著名的治国原则 ,那就是“ 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也就是说,统治者怎样对待百姓,百姓就会怎样对待君主,这是相对相应的,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如果实行以德治国的国策,就一定会成为文明高尚的泱泱大国。 在座的大臣们都觉得魏征说的是书生之言,按照他的意见办,国家必定大乱。但是,唐太宗却听进去了。唐太宗于是力排众议,确立“以德治国”作为基本国策,力行不倦。其实,唐太宗内心并不踏实,他总觉得善人治国,过于儒弱,珊珊而不达,以泱泱大国,少说也要百把年才能成为文明之邦。因此,他做了长期坚持的思想准备。但是结果却让他大出意外,只过了短短几年,唐朝就实现了天下大治。 贞观七年,唐太宗回顾这场决定国家走向的大论战、“宫廷全会”时,这样说:“贞观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征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唐太宗把这个功劳全都归于魏征,说:幸亏有了魏征这位良工,才将他这块石头雕琢成为美玉。推善与人,真君子也。唐太宗这番表现,倒是让人觉得他本身就是“以德绥远”的典范。 “以德治国”是个纲,成了当政者常挂在嘴边的话。怎么才能真正落实于行动之上,而不是流于粉饰太平呢?唐朝是如何做到的呢? 魏征把“以德治国”的核心问题向唐太宗作了阐述:“君何以名?为君尊天事地,敬社稷,保四国,慈爱万民,薄赋敛,轻租税,臣亦与焉。”这段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

本思想的经典表述。国家政务千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一条,那就是爱护百姓。怎么做呢?两个字:轻税。把财富集中于国家,还是“藏富于民”,唐朝是有前车之鉴的。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为的王朝,短短30多年之间,结束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人口户数翻了一番还多(从开国时不足400万户,上升至900万户)。修葺北方万里长城,开凿从江南到洛阳、再到幽州的“之”字形大运河,绵延千里,把中原、河北和江南三大区域紧紧联系在一起,再通往首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对外则北平突厥,南绥百越,西逐吐谷浑,东征高句丽。隋朝所做的事情,从国家的角度来说,都是必要的。既然如此,为什么隋朝这个大帝国会轰然倒塌、毁于一旦呢?市井流传说是由于隋炀帝猎色所致。这可能是在说笑话,未免幼稚和无知了。 中国古代的税收基本上是人头税,官方勤于清点户口,实质上是为了增税。反过来,老百姓就会想方设法从官方的户籍上逃匿隐漏。所以,古代户口数从来不准确,户口增减反映的是官方与百姓的税收之争。隋朝在短短时间内实现户口的倍增,并不是人口繁衍的结果,而是朝廷严厉税收政策的产物,户口倍增就意味着税收成倍成倍的增加。为了增税,隋朝还实行小户制,要求子女成年后成婚分家,官方可以增加新的户税。但是,子女都分家,父母就难以老有所依,这同传统的道德相悖。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朝留下的仓库,经过隋末唐初的动乱与战争,竟然库存量还能够让唐朝使用五六十年。隋朝38年征收的赋税,够得上全国使用将近百年。“清仓”盘点出了隋朝的高税率。隋朝的税率之高,着实令人咋舌。 国家学成兴建的大型工程,是善是恶,当然不是指有些地方的政绩面子工程。国家既定的大型工程,不仅要看是否有利于国家,和其眼下、长远利益,还要看其费用,老百姓是否能够承担。超过这个限度,与民争利,虽善犹恶。 唐太宗君臣总结隋朝覆灭的惨痛教训,指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不用解读成现代汉语白话文了,说得多明白!表述得何其深刻! 有鉴于隋朝覆灭的惨痛教训,唐太宗反其道而行之。唐太宗登基时,按照一户五口的最低标准换算,户数仅

关于贞观之治的演讲稿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