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从军的阅读答案
文档大全 > :十五年从军的阅读答案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十五年从军的阅读答案的正文:
第一篇:《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版本一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一个幼年从军的老兵晚年归乡时无亲可依,家园荒芜的悲剧。
2.老兵现在的家的环境的语句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这首乐府诗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悲惨遭遇,以此揭露了“不义的战争给百姓家庭带来骨肉分离的罪恶”这一作品主题,表达了诗人同情百姓遭遇,反对不义之战的情感。
版本二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1、高度概括士兵军旅生涯的两句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用自己的话写出老兵回家时看到的荒凉景象: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3、诗中所运用的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互文),这样写的好处是:(加强语气,使语言连贯)。
4、全是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这首乐府诗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悲惨遭遇,以此揭露了“不义的战争给百姓家庭带来骨肉分离的罪恶”这一作品主题,表达了诗人同情百姓遭遇,反对不义之战的情感。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ē):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dî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孔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十五年从军的阅读答案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十五年从军的阅读答案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菜。糊状的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十五年从军的阅读答案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第二篇:《《十五从军征》练习题》
《十五从军征》练习题
一、注音:
葵 羹 贻 柏 冢 累累 舂 窦
二、填空:十五年从军的阅读答案
(1)《十五从军征》 选自____代________ ,是一首________诗,诗中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揭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表现老人从征历时之久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平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老兵极度伤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认真书写《写字书》中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第三篇:《《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乐府诗,完成6 7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捡拾,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 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①阿谁:谁。阿,语气助词。②旅:通”稆”,不经播种而野生曰”稆”。
6.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从诗歌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看,主人公是一个八十岁才回来的征夫。 本文来自 参考答案:这首古诗反映了兵连祸接的社会现实,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7.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战争有关,但诗歌中却没有一个字直接控诉战争,据此,可以判断诗歌的手法。 参考答案: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第四篇:《送魏大从军|陈子昂|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①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②。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魏绛:春秋时消除了晋国边患的大将。②六郡雄:指西汉名将赵充国,陇西人,以破匈奴有功,拜将封侯。
参考答案:
①虚写手法,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想像友人要去的地方。②上句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下句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③为结句作了铺垫。
赏析:
一、二两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令人震撼。读者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受 本文来自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技法解密1.回答炼字题需要兼顾的角度: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手法)和意境情感义。(说明:并非每一题全部包含以上四点,大部分情况,用两三点即可) 2.回答句子分析题兼顾的角度:句意解说、技巧解说(有时含结构作用)、意境或情感解说 第五篇:《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 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语在《西域传》。至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下诏曰:“楼兰王安归尝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众。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汉书卷70傅介子传) ①龟兹qiū cí: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②楼兰:西域古国名,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剩遗迹,地处新疆若羌县北境。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遮:拦截B.王谢服谢:谢罪C.于是,白遣之白:明白D.介子与士卒赍金币赍:携带小题2:与“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中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C.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傅介子胆识和智慧的一组是( ) ①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 ②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 ③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④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 ⑤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 阅读附答案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 阅读附答案 ⑥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⑤⑥小题4:将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4分) ②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4分) ③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4分)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 阅读附答案文章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 阅读附答案出自③是龟兹王说的话 ④是将军霍光说的话 小题4: 试题分析: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 阅读附答案阅读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过:经过;道过:路过 (2) “即”: 随即;“示”:出示;“译”: 译官;“报”: 报告(3)“遂”: 于是;“诣阙”: 晋见朝廷;“嘉”: 赞许;“公卿将军议者”定语后置,译为“参加商讨的公卿将军”。 【参考译文】 傅介子是北地人,因参军当了官。从前,龟兹、楼兰都曾杀害过汉朝的使者,记载在《西域传》。元凤年间,傅介子以骏马监的身份,要求出使大宛,于是王下诏命令他去指责楼兰、龟兹国。介子到了楼兰,指责楼兰王教唆匈奴堵截杀害汉朝使者:“大军就要到来,王如果没有教唆匈奴,匈奴使者经过楼兰到其他各国去,为什么不说?”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说:“匈奴使者刚走,将要到乌孙,路过龟兹。”介子来到龟兹,又指责龟兹王,龟兹王也服罪。介子从大宛回到龟兹,龟兹王说:“匈奴使者从乌孙回来,现在在这里。”于是介子率领他的部下杀了匈奴使者。介子回到汉朝后,把这件事奏给皇上,皇上下诏书授介子中郎的官职,又升为平乐监。 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反复无常而不去讨伐,就没有惩罚的办法了。介子路过龟兹时,发现龟兹王很好接近,容易得手,希望能前往刺杀他,借以在西域国展示我大汉的威力。”大将军说:“龟兹路远,暂且到楼兰试一下。”于是,大将军禀告皇上后,就派介子出发了。 介子与士兵一起携带黄金财物,扬言要用来送给外国人。到了楼兰,楼兰王流露出不喜欢介子的神情,介子假装带领士兵离去,在西面的边界停了下来,派译官回去,并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带着黄金和五彩丝绸,前去赏赐各个国家,楼兰王不来接受,我们要离开到西边的国家去了。”随即拿出黄金财物让译官看。译官回去报告了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来见汉朝的使者。介子与他坐着饮酒,陈列那些财物给他看。等到楼兰王和他的手下都喝醉了,介子对楼兰王说:“汉朝派我秘密地和你谈一些事情。”楼兰王起身随介子进到帐篷里,让其他人退避,二人单独讲话,两个壮士从后面刺杀楼兰王,两把剑刺穿了胸,楼兰王立即死去,那些贵人和楼兰王身边的侍从都逃散了。介子宣布:“楼兰王背弃汉朝,皇帝派我来诛杀他,应当改立以前在汉朝做人质的太子为王。汉朝大军将到,不得反动,反动就灭亡楼兰!”于是介子就带着楼兰王的头回去觐见朝廷,参加商讨的公卿将军都赞许他的功劳。皇帝于是下诏说:“楼兰王安归曾经被匈奴反间,窥伺(侦察)拦截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出兵杀害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人,以及安息、大宛派来的使者,抢去汉朝使者带去的节印和安息大宛所献文物,很是违背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出使诛斩了楼兰王的头,挂在北阙,用正直来报答仇恨,不烦劳军队。现在封介子为义阳侯,赏七百户人口的封地。刺杀楼兰王的两个壮士都补为侍郎。” 第六篇:《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 ①更:又。 ②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军士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的情景。 ③无那(nuó),无奈。 ④金闺:华美的闺房,指代征人的妻子。 1、诗的第四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写“愁”?请结合全诗分析。 2、本诗和王昌龄《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3、有人说,边塞诗有时所反映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参考答案 1、第四句运用虚写(想象、曲笔)手法(1分),不直接写征人思亲,而是设想亲人思亲之愁(2分),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征人思乡之愁绪,感染力强(1分)。 2、这首诗表述的是久戍不归,思慕亲人的愁情(2分),而《从军行》之四表现了戍边战士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2分)。 3、诗歌前三句借征人的所见、所感、所闻刻画其怀乡思亲的情感,最后一句写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诗人运用曲笔,把征人思亲和思妇念远巧妙融合,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译文 烽火连天,城西的百尺高楼上,黄昏薄暮里秋风飒飒,我独坐楼中。 晚风中传来了羌笛悲凉的《关山月》曲,遥想万里家乡闺中人陶醉作文无奈愁绪满怀。 作者 王昌龄 (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简析: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原诗七言乐府是一首边塞诗。写征人久戍思家之情。是说,日暮黄昏,征人独坐在孤零高耸的烽火楼上,原野荒寂,四顾苍茫,时值秋日,凉气侵人,激起游子一片思亲之情,这思亲之情伴着劲吹的秋风如青海湖的波浪一般上下翻腾,情不自禁;这时,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勾人思乡的笛声,像是亲人在呼唤征人还乡,那万里之外金闺中的人儿正满怀愁怨地在思念着他呢!这首诗写法上很有特色,笔法简洁,委婉曲折,蕴含丰富,语浅情深。尤其结句,乃画龙点睛之笔,把征人与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使全诗神韵飞腾,更加动人。 赏析: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非常巧妙,非常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附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 ,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赏析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文章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出自
十五年从军的阅读答案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