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故事
故事 >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故事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故事的正文: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故事篇一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故事doc》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故事篇二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故事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
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是《走进六尺巷,做文明小学生。》。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赵薇的一曲《六尺巷》让全国的亿万观众记住了那个地方——六尺巷。(唱第一部分)
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与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 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得名。
“人家敬我一尺,我要敬人家一丈”,这是桐城的古语,反映的就是相互礼让、相互合作的态度与胸怀。宰相张家先行退让,立即得到对手吴家的积极响应,双方的合作铸就美谈。合作是相互的,和谐也是相互的。
我在给大家讲一个将相和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优秀将领廉颇以英勇善战闻名立下无数战功,地位很高。蔺相如当时是一位赵王身边宦官的门客,被推荐完成送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故事。
和氏璧换取秦国十五做城的任务。当时秦国强大,大家都知道送去和氏璧也得不到秦国的城池,不送又怕得罪秦国,蔺相如肩负国家利益和荣辱,冒生命危险以聪明才智和胆识完壁归赵,得到赵王赏识和封赏。不久秦赵两国国君在滇池相会,蔺相如又立大功为、找国挽回面子。赵王封他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不满,觉得自己在沙场上为赵国拼命,攻下无数城池立下汗马功劳,蔺相如动动嘴皮字就比自己功劳还大,很不服气。蔺相如得知廉颇对自己有意见处处忍让,别人说他是怕廉颇,他却说:“秦王我都不怕,难道能怕廉将军?现在秦国不敢入侵,因为赵国有得力将相,一旦我们不和,就会削弱赵国力量,秦国趁机入侵怎么办?我不论功争权,为的是国家大局,将相的共同利益!”此话传到廉颇耳里,廉颇也是身明大义之人,主动负荆请罪。将相和的佳话流传至今。 中国是一个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为世人敬仰。
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同学们,文明美德是一盏灯,指引着我们向前走去;文明美德是一瓶圣水,净化着我们的心灵。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完。让我们大家一起拥抱文明,一起与美德手拉手,结伴同行。相信我们的校园一定会绽放出美丽的美德, 我们的社会一定会迸发出文明的火花。
礼让站两旁
我家一条巷
相隔六尺宽
包容无限大
和谐诗中藏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故事篇三
《中国梦与中国精神 》
一、中国梦是中国快速变化的现实诉求
美国梦是个人成功的代名词,是那些寻求自由的冒险家们生活因友谊而精彩的精神家园。几百年前,欧洲一些不得志者怀揣自由和致富的梦想,踏上美洲新大陆。这批梦想 者的后来人成就了美国建国大业,发布了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许诺赋予每一个美国公民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奠定了美国梦的法理基础。从欧 洲来的移民中,涌现出了爱迪生、洛克菲勒、福特等不少出身贫寒、依靠个人奋斗成功的传奇人物,也使得美国梦有了个人成功这一内涵。美国梦是不同民族、不同 人种自由和成功的精神产物,突出个人成功,打上了鲜明的个人烙印。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权斗士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中,从一个 特定角度展示了美国有色人种追求平等的梦想,这就是“梦想有一天,真正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的信条”。奥巴马在2006年出版了《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一 书,讲述了自己的奋斗故事。2012年9月,其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发表演说称赞丈夫实现了美国梦,并将帮助其他人实现梦想。美国梦不只是个人梦、家庭梦, 从广义上讲美国梦还是一种价值观。美国梦从新教教徒的“自由梦”到西部牛仔的“淘金梦”再到各色人种的“平等梦”,从个人成功的信条到自由平等人权等意识 形态,都有美国精神贯穿其中。从林肯、里根再到奥巴马,历届美国总统都通过美国梦向全世界宣扬美国的价值观:在追求自由、民主、人权的国家里,“只要你努 力工作,可以成就一切”。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时,始终宣扬美国梦,把美国梦当作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梦想,声称“美国的繁荣必须建立在不断上升的中产阶级基础 上”。但在西方危机不断、政府管理缺陷明显、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中产阶级趋于萎缩的背景下,奥巴马鼓吹的美国梦逐渐变得模糊不清。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 就明确指出:“美国梦从来只是传说”。
同美国梦相比,中国梦不仅历史积淀更为深厚,而且立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发展,目标指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国梦不是一般的梦,而是一个集体梦、民 族梦、国家梦。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无论多穷多弱,也没有放弃对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追求。1949年新中国成立,掀开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国家繁荣 富强、人民富裕而奋斗的新篇章。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到十五大制定“两个百年目标”,从“翻一番实 现温饱”到“翻一番达到小康”,从“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中国梦”开始付诸实践。岁月流转,斗换星移,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 世界第二,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参与国际竞争和塑造国际体系的程度越来越深,内外关联度越来越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国地位不容小觑,艰难 岁月铸就的中国梦正渐渐接近现实。
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站在新历史起点上,郑重阐述了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 想”。实现这个梦需要为民众的幸福生活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公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 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他还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所以,不断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断改 善民生,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 会”,这是检验中国梦实现的标准。所以,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梦、民族梦,而且也包含个人梦。
二、美国梦充斥着西方价值观,中国梦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几百年来,西方以自由之神自居,认为个人自由、民主和人权高于一切。美国梦当初是欧洲人远赴新大陆追求独立、自由的一种信念。随着美国日益强 盛,美国梦逐渐变成美国当权者向世界推行其民主价值观,追逐世界霸权的追求。奥巴马在每年的国情咨文中,反复称颂美国的价值观,声称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 向世界推行这种价值观,将自由民主的旗帜插遍全世界。他说:“美国的道德榜样必须始终照耀着渴望自由、正义和尊严的所有人。”“将通过武力与法治的力量保 卫我们的人民、捍卫我们的价值观。”无论是美国的道德榜样,还是西方的人权观,其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即个人的权利和利益高于一切,不容侵犯,当他人利益、 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不一致时,要尊重和维护个人利益,这一理念是“美国梦”的根基。
中国梦不只是追求强大经济实力的宏伟目标,更是一泓催人奋进的力量源泉,它记录着数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实现这种追求的意志。一百多年来,中 国人经受了无数血雨腥风,支撑着我们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就是中国梦,正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对新中国的希望,对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生活的期待与梦 想,构成了志士仁人心中的伟大精神力量。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传承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个人成功是国家民族复兴的基础。美国梦正是以此来激发美国公民对美国历史的自豪感和国家的忠诚。奥巴马强调,要通过美国梦把所有的美国人团结在一 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我们要借鉴美国梦中对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的尊重,积极寻求中国梦和每个人的梦想与追求的结合点,用中国梦凝聚和激励全体中国人 民,从而汇集力量去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只有把个人梦寓于国家梦、民族梦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 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梦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自信和民族自信,成为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力量的时代符号,并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共同的中国梦而努 力奋斗。
三、中国梦体现了和平发展、与各国互利共赢的时代精神
梦想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和重大意义。世界近代史上的国家梦基本上是大国梦、霸权梦。继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成为海上贸易大国之后,工 业革命推动了英、法等现代大国的崛起,德国、日本在追赶中也迅速成为世界强国,走上了军国主义的扩张之路。美国经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靠战争红利 实现了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和霸权国家。美国意识形态以个人利益、个人自由为中心。美国梦追求美国独大的单极世界,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不惜损害甚至牺牲其 他国家人民的利益甚至世界的整体利益。所以,西方大国梦往往是霸权梦。
中国梦提出后,之所以引发一些外国人士的猜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仍按强国必霸的固定思维来解读中国。实际上,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崛起路径完 全不同。中国历史上就有推己及人、尊重理解的传统,从不将自己的理念和模式强加于人。中国一贯主张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走和平发展道路,贯彻互利 共赢精神,全面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梦要依靠和平发展道路来实现,是开放梦、发展梦,将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与各国分享更多更好的发展成 果。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建设和谐世界的伟大梦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各种理念碰撞、利益磨合及制度之争等都程度不等地与之关联交集。随着人类相互联系、依存程度的加深,世 界早已变得“扁平”,开放的世界日益需要国际规范和标准。习近平主席出访非洲时指出,要通过和平路径实现中国梦,共同缔造繁荣世界梦,中国梦与各国梦和世 界梦互利共赢。因此,实现中国梦是世界的重大利好,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福祉。
四、善用中国梦理念,科学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阐释中国梦,对提升中国的政治影响力、经济竞争力、执政党形象亲和力和道义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实现下面三个转化:
一是把中国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转化为我们的影响力和优势地位。外国人在关注中国快速崛起的同时,特别关注中国说什么,将以什么方式对国际话语体系 产生影响。英国剑桥大学学者斯蒂芬·哈尔珀对此指出,中国崛起的方式以及速度之快,对本地区、西方以及西方的观有关春天的作文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中国 话语权的建立及如何建立。我们要抓住当前国外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称羡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和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机会,用四十岁外国人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大力介 绍和宣传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中国在民主、法制和人权领域中的成就,同时对自己的不足也要有合理的解释,从而促使他国对中 国形成正确客观的评价。
二是把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转化为我们的话语优势。没有文化底蕴和价值诉求的梦想,不易被世界理解。中国的形象古老而文明,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中 有许多理念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中国儒家学说讲德治,重礼仪教化、文明进步、和谐有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的生活原则和思想原 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等,都充满了中国智慧,流传至今。在中国命运日益同世界命运紧密联系的今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气、 神,总结和概括出合乎当今世界潮流的价值理念,不失为提升中国软实力,建立中国话语权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是把中国梦理念转化为对外交往的政策主张。在当今世界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舞台上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的斗争不仅没有减弱,而且 日益突出。世界多极化并非只意味着新兴大国的力量提升,更意味着新兴大国的发展路径多样化。中国发展道路和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青睐。在建立中 国话语体系中,应善用中国因素,特别是要善用中国梦这一理念,努力将其转化为创新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工具。要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宣传和谐世界理念,不断 推进构建和谐世界进程中,鲜明地提出反映时代前进方向的新的世界观和治理理念,并将其凝聚为有感召力的时代精神,不断强化中国话语权。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故事篇四
《传统文化领导讲话稿3篇》
传统文化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生命力,传承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社会发展的步伐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尊重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人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于世,长存于世的现实要求。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领导讲话稿,仅供参考。
传统文化领导讲话鼓浪屿游记稿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教育领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这为我们发挥语言文字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具体安排,进行了明确部署。
一直以来,国家语委按照党中央要求,始终高度重视语言文字的文化传承功能,精心谋划、系统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2010年7月,举办了首期“中小学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2011年将培训班正式纳入国培计划,目前已累计培训学员近700人。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国培项目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高中小学教师诵读水平和整体素质,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的重要举措,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现实需要。经过培训的广大教师在各自地区和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成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世界语言文化交流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2013年在考察孔子研究院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今年教师节前夕,在北师大视察时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古代诗词散文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语言文字的发明和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用文字写就、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我们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供了丰厚滋养。比如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先哲很早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古代神话中流传着“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故事,史书上记载着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而作《史记》等等。古往今来有许多经典名句,由于凝练地传达出历代仁人志士向上向善、关怀家国的理想和信念,被人们广为传诵,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比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诠释了中华民族高尚的精神追求。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灵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是深邃思想和优美语言的结合体,是孕育和滋润我们民族精神的资源宝库。
二、经典诵读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仅仅通过书面阅读的方式,很难完整领会经典作品的全部意义。一部好的作品,不但体现在思想内涵高尚、文字优美,而且也体现在声音之美、节奏之美。更何况,古代的诗和词本来就是合乎乐律可以歌唱的。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是我们中华优秀经典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一边推敲作品音节韵律,一边进行构思或修改,是古人创作时的经常状态。比如,“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都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对经典每一遍诵读,都是一次感知和理解的过程,作者创作时的目标、心态、情绪,作品传达出来的思想、意境、韵味,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最能接近、最能体会。反复诵读体会既是作者创作、推敲作品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理解、欣赏诗词文赋等经典作品并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自身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最佳途径。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诵读被用作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深为现代语文教育专家所重视。黎锦熙曾指出:“诵读不讲,欣赏和写作都受影响。”叶圣陶也曾说,吟诵作品能够让人“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让琅琅书声、翰墨飘香、晨诵午写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用经典美文浸润下一代的心灵,从而达到美声、美文、美育融于一体的教育效果,这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这个时代所要倡导建构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起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
教育部、国家语委长期以来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在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党的十八大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了“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发展”奋斗目标,并围绕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出了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由国家语委和14个省(市、自治区)联合建设的“中华经典资源库”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首期80篇经典诗文诵读、书写、讲解视频已录制完成,明年即可进入全国中小学校。与央视合作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今年6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江苏苏州召开了以“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为主题的世界语言大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形成了成果文件《苏州共识》,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声音,阐述了中国理念,贡献了中国智慧,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展示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抓好关键环节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深入开展
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实施了很多有特色的举措,有的已成为当地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品牌项目。我们要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把经典诵读融入中心任务,把师生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抓紧抓实抓好。
(一)整体推进,系统布局。阅读诵读什么,如何阅读诵读,必须坚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系统安排,逐步拓宽、提高和深入。在对经典的选择上,围绕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列出学生成长中最具基础性意义的“立人”之本的一些篇目。分阶段确定诵读内容,循序渐进,灵活多样。要注意古今中外的比较,适当兼顾学科领域。让学生既诵读传统经典,又诵读现当代经典;既诵读人文经典,也阅读科普类经典读物,还可以适当诵读一些外国名句名篇,使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融相通,融入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环节和阶段,融入学校德育、课堂建设、评价改革和特色培育的实践过程,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二)营造环境,注重内化。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培养阅读兴趣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诵读只有人人参与才能最大化地体现它的价值。“办学校就是要办一个氛围”。给孩子打造阅读环境,责任主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学校和家庭要负起更多的责任。要努力创建良好的校园诵读文化,在这方面,不少学校坚持“晨诵午写”“课前演讲”“家校阅读”等做法,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三)融入课程,活动体验。要十分重视语文课的阅读诵读。从返璞归真的角度上来讲,最好的小学语文教育方法,就是阅读诵读。在教师的引导下,选可读之文章阅读,选精彩之文章诵读。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作用,是经过了千百年检验的道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有明确的指引,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规定9年应当背诵的优秀诗文是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400万字以上。在大量阅读之外,还要到实践中感知和领悟。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诵读兴趣,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如影随行,潜移
作文: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故事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