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第5、6段中的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
好句 > :《寡人之于国也》第5、6段中的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寡人之于国也》第5、6段中的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的正文:
第一篇:《《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学案
组编:郭红 校对:张鹏举 审核:
【同步达纲练习】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
B.弃甲曳兵而走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1) 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 .
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
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 .
D.王道之始也(开端) .
(2) A.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 ..
B.数罟不入洿池(洼地积水) .
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 .
D.尽心焉耳矣(在那里) .
3.选出下列加点的词释义正确的一项。
(1)非我也,岁也
A.年岁 B.时光
C.年成 D.星宿名称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强取;季节 B.丧失;时机
C争夺;时代 D.削除;时间
物流公司实习报告4.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 )
①谨庠序之教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⑦ D.②④⑤
5.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察邻国之政 ②填然鼓之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未之有也 ⑥是仅异于刺人而杀之 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 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⑦/②/④⑧/③/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路在脚下作文C.①③/②/④⑥⑧/⑤/⑦ D.①③/②⑥⑧/④/⑤/⑦
6.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移其粟以河内
②请以战喻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
④斧斤以时入山林
二、课文阅读训练
“不违农时,„„未之有也”。
1.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________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另外,请用~~在文中划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
2.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
3.“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氵夸 池(数罟:密网)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死:丧失生命)
C.谨庠序之教(庠序:学校)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
5.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无乃尔是过与
6.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 )
A.使用比喻句式 B.使用对偶句式
C.使用排偶句式 D.使用排比句式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知有过,则喜。禹闻善①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②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③自耕稼陶渔以至于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④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给划线的句子点上标点。
2.给文中的“善”字释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大舜有大焉”、“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中三个“大”的释义。
① ② ③
4.文中有一通假字,请指出来并释义。
5.用一个成语归纳本文题旨,并说明该成语现在的引申意义。
6.简要说明文章着重赞颂舜的哪些美德?
【学科渗透训练】
选用下列表内的资料,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在后面空格处续写句子。
1991年的全国高考大作文占35分,其中理科、文科各10O0份抽样调查的百分率是:
得分分类
32~35
25~31
18~24
11~17
10~0 理科 2% 38% 54% 5% 1% 文科 0 45% 51% 3% 1%
国庆节手抄报图片要求:①续写的内容要与上文衔接,句子通顺、连贯;②数字的表述与书写要正确、规范。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18分到31分的分数区间内,理科考生占92%,文科考生占96%。这说明,尽管1991年高考大作文占35分.但是, 。再看32分到35分的分数区间,文理科考生平均只占1%,这些为数极少的出类拔萃的优秀考生,只比一般考生多得1~3分(35分的满分一般是没有的),这些统计数字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
B.弃甲曳兵而走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1) 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
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
D.王道之始也(开端)
答案:
(2) A.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
B.数罟不入氵夸 池(洼地积水)
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
D.尽心焉耳矣(在那里)
答案:
3.选出下列加点的词释义正确的一项。
(1)非我也,岁也
A.年岁 B.时光
C.年成 D.星宿名称
答案: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强取;季节 B.丧失;时机作文最美的时光
C争夺;时代 D.削除;时间
答案:
4.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 )
①谨庠序之教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⑦ D.②④⑤
第二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寡人之于国也》第5、6段中的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二. .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一共七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段的内容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通篇对话,要分层,就要大体了解每部分的内容,对课文了解后再去分层)
三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重点字词.
河( )内凶( ) 邻国之民不加( )少
2. 翻译重点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3. 文段小结:
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4. 诵第一自然段.
四 .研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重点字词.
兵刃既( )接 弃甲曳兵而走( )
或( )百步而后止 直( )不百步耳 是( )亦走也
2. 翻译重点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1)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2)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3. 文段分析,思考。
(1)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或: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2)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4. 背诵第二部分。
五. 研读第三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重点字词.
不违( )农时 斧斤以( )时入山林 谨( )庠序( )之教 申( 之以孝悌之义( ) 然而不王( )者 王无罪( )岁 狗彘食( )人食( )而不知检( ) 涂( )有饿殍而不知发( )
2 .翻译重点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1)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3.文段分析,思考。
(1)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2)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4.背诵第三部分。
六.小结.
七.当堂检测。
1.默写第一自然段.
2.背诵第二部分.
)
[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要求。
孟子见梁惠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①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②矣。天油然③作云,沛然④下雨,则苗浡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提示:这一章孟子论述了“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张国家统一。实现统一,孟子反对杀人,也就是反对战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统一天下。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出来以后,对人们说:“远远打量,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
以令人敬畏的气势。他蓦地问我:‘天下要则那样能够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归于统一就会安定。’‘那么谁能统一天下呢?’他又问道。‘不随便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我回答道。‘那么又有谁来追随他呢?’他又问。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愿拥护他的。您知道禾苗的生长情况吗?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禾苗就会枯萎。(但如果)天上又出现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会生机勃勃地重新生长起来。像这种情况,有谁能改变呢?现在各国国君,没有谁不是杀人成性地暴君。倘有一位不随便杀人、不草菅人命地君王,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期待他解救。果真是这样,老百姓归附拥戴他,就像水流向低处,湍急迅猛,什么也挡不住啊!”《寡人之于国也》第5、6段中的排比句
《寡人之于国也》第5、6段中的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