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原因 党团

时间:2025-01-13 05:33:4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范文大全 > 党团 > :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原因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原因的正文:

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原因篇一
2016年陕西西安中考总分多少分,加分政策

 2016陕西西安中考加分政策尚未公布,下面是三思教育网为大家提供的《2015陕西西安中考加分政策一览表》,仅供各位铜须么参考!关于2016西安中考加分政策最新资讯,请持续关注三思教育网中考频道,我们将会第一时间更新!

  日前,市教育局印发《西安市2015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方案》,公布中考相关特殊考生照顾政策。6类考生在招生录取时,可增加录取总分10分后,参加招生录取;4类考生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6类考生可增加录取总分10分

  根据《方案》,6类考生在招生录取时,增加录取总分10分后,参加招生录取。

  包括因公牺牲人民警察子女,一至四级残疾人民警察子女;归侨考生、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籍考生,符合《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第14条规定的侨眷子女;应届初中毕业生初中阶段获西安市优秀学生干部或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誉者。

  应届初中毕业生初中阶段在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青少年机器人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一、二等奖者和西安市一等奖者;应届初中毕业生初中阶段在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中获得前六名者,或为国家一级运动员者;父母双方均为西安市农村户口,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并且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书》的独女户和没有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双女户家庭的女考生。

  同等条件下4类考生优先录取

  《方案》明确,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4类考生优先录取。包括军人子女;少数民族考生;应届初中毕业生初中阶段在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青少年机器人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者和西安市二、三等奖者;以及应届初中毕业生初中阶段获西安市三好学生荣誉者。

  此外,军人子女升入普通高中按照《陕西省军人子女教育优待规定》执行。同一考生符合多项照顾政策的多项条件,按照最高一项给予照顾。

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原因篇二
2016年佛山中考招生加分照顾录取政策

佛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照顾录取政策

根据国家和省市现行有关文件规定,下列各类应届毕业生在原总分的基础上给予加分投档录取。
一、驻“三类地区”、西藏自治区和“二类岛”以及在“高风险、高危害岗位”连续工作3年以上(含已工作并将连续工作3年以上)现役军人的子女,或者有子女后曾在该地区和岗位累计工作5年以上现役军人的子女,烈士子女,加30分投档录取。作战部队、驻“二类地区”和“第三类岛”连续工作3年以上(含已工作并将连续工作3年以上)现役军人的子女,或者有子女后曾在该地区和岗位累计工作5年以上现役军人的子女,“因公牺牲及残疾军人”的子女,以及“受到表彰奖励”现役军人的子女,加20分投档录取(须向军人所在师级单位政治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佛山军分区、佛山市教育局联合审核)。
二、因公牺牲人民警察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人民警察子女考生加10分录取(须向市公安局政治处提出书面申请,佛山市公安局、佛山市教育局联合审核)。
三、户籍从少数民族聚居地迁入我市的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投档录取(须由区级以上招生考试主管部门凭考生户口所在地的基层户籍管理部门的户籍登记材料确认)。
四、具有佛山市户口的归侨青年、归侨子女、华侨在国内的子女和台湾学生加5分投档录取(须有区级以上侨务或者台湾事务部门证明)。
五、在本市工作的归国创业留学人才随归子女加5分投档录取(限归国3年内子女参加中考有效,须提供区级以上人才引进办证明、硕士学位证书和在国外生活5年以上证明)。
六、对父母双方户口均登记在我市农村村委会并依法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独生子女,或父母双方户口均登记在我市农村村委会的纯二女户的女孩,在初中应届毕业并参加当年中考者加5分投档录取(须有区级以上计生部门证明)。
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照顾录取政策,只取其中最高一项。
凡申报照顾录取的考生,须出示各类证明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供学校审核、存档,学校必须将符合照顾录取的考生在学校或者有关媒体公示(学校公示时间为一周),再按程序报区以上招生部门审批。考生提交照顾录取申报材料的截止时间为2016年5月18日,逾期一律不再办理

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原因篇三
谈谈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

谈谈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

长沙市湘府中学 杨海文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塑造校园文化形象有着其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而体育特长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长生的训练水平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形象窗口。因此,在建设学校体育文化过程中,要发挥校体育特长生的主力军作用,有意识地培育几个赛事品牌,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要在各项赛事中注意发掘一批新的运动员苗子,同时加强特长生队伍的训练,着力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当然也包括学校的高考体育专业生。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和培养是我们本次重点探讨的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中人才竞争成为焦点。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需要实力,而实力源于人才,人才得益于教育。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作为国家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对于人才培养更加综合全面,使得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其地位更加突显。中学体育特长生作为学校中的特殊群体,综合素质教育也有其特殊性。在体育特长生培养上区别于普通中学生,特长生的“特长”既有他们的优势也有他们在综合发展中的弊端。体育特长生是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我国优秀运动员未来的生力军。

随着体育高考制度的逐年变化和改革,无论从文化科成绩、体育术科能力、竞技水平等各方面,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老一套的训练思维和方法,已不再适应现在形势的变化了,在各学校都开始着手大力发展特长生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而要想在高考和比赛中让体育特长生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有所突破,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探寻出更好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新思路。

1 明确中学培养体育特长生的重要性

1.1 学校业余训练队每年都要代表学校参加市级比赛,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展示了学校的形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1.2 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以及组织体育特长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教练员的知名度,使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

1.3 在各学校,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情况如何,是学校体育工作搞得好与否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衡量学校校园文化体育建设的重要标志,上级领导部门对某个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不仅仅看普及得如何,而更重要的是看学校体育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得如何,看学校业余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的成绩如何,因此要有提高,要有好的比赛成绩,那么就得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专门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七号文件通知)2007/5/7,第三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体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2 明确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

说到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实际上就是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的和方向。

2.1 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的:通过对学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提高其运动水平和能力,组成学校的业余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提高学校知名度;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

2.2 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方向:我们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更重要的是,他们毕业时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因此学校对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方向很明确:

2.2.1 为大专院校输送体育人才。如: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体育院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等输送体育人才,这是我们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最主要的目标。

2.2.2 参加各级体育比赛,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以上标准或国家、省级比赛的好名次,从而享受高考加分和以高水平运动员资格上重点大学(文化高考成绩是本科线的65%)。

3 中学体育特长生应该怎样培养

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工作怎样才能做好呢?据我亲身经历和我校的实践经验,我觉得要做好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选好材: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材,要根据我们培养的目标进行。

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材从小选拔出来,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培养,以便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选材必须利用一切手段来预测一个少年能否通过训练取得成绩。这种预测需要依靠遗传学、形态学、生理学和统计学等多方面的材料综合地加以判断,是运动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不少学者认为,遗传对人体发育、体形、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运动素质的发展速度等关系颇大。在人的身长、体形等形态方面遗传现象比较明显,这是早已知道的事实。近年来,有些学者对运动能力的遗传可能性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其途径有:家系调查。对运动员家族溯源的研究历史比较短,目前最多只能追溯到3~4代;据一些学者调查,著名运动员

的后代中平均有50%的人运动能力突出,不过其运动项目不一定与父母从事的项目相同。子女和父母运动能力的统计比较,目前获得的初步结论是:一部分运动形式(跑、立定跳等)的能力可遗传,另一些运动形式(投掷、支撑跳等)见不到遗传现象。对双胞胎的研究,通过对双胞胎在体育的兴趣、运动成绩、各系统的一些生理指标、训练效果等方面的比较,已发现最大吸氧量、血乳酸浓度、最大脉率等也受遗传的影响,并且发现单卵双胞胎的遗传性要比双卵双胞胎的大得多;显然,在估计这些特征的遗传可能性时,也不能排除后天环境(家庭、社会环境等)的作用。

选材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正确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身长、心肺系统的机能指标高低和运动素质的好坏,因为这些因素对运动员的培养前途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起主要的作用。

预测身高的主要方法:

(1)从父母身高推算,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推算公式,但是这些公式尚在不断修正中。

(2)根据自己身长推算,一些学者通过大量调查和统计学分析,提出以自己 8~12岁的

实际身长预测未来身长,其相关因数最高。

(3)从骨骼年龄预测,一般从腕部骨骺发育的放射线表现进行推断。

3.2 加强目标管理工作

有效的体育特长生培养目标既要考虑学校整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在制定目标时: ①与学生共同研究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参与研究训练工作,增加其责任感。

②把学生的目标定得比实际水平略高,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又能达到,以便为下一个目标的制定创造条件。

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情况,做到个人目标明确化。指导教师在整体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哪些是强项,哪些是弱项,怎样才能做到突破与发展,并且提出了既有整体又突出个性化的设计方案,这些目标、方案都让学生知道。因为学生心中有了数,就能把个性化的问题与目标相联系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和动力。提出了“向管理要质量”,“向效率要质量”,“向科学训练要质量”的理念,并付之强有力的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并提出“不能吊下任何一个人”的训练理念。

3.3 抓好组建特长生队伍的几个关键环节

要把体育特长生队伍建设好,只靠几个体育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的工作:

3.3.1 更新观念,改变思想,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创设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从社会到家庭到学校,纠正在体育特长生问题认识上的错位。要站在体育特长生的角度,着眼于他们将来的前途,决不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能为学校争光,末了送出校门就算完成了任务。要从和谐教育的角度,从培养人才的高度,认真地考虑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问题。要彻底摒弃那种认为体育特长生只要体育成绩,不要思想品德和文化基础,只要体育成绩好就能升学的“另类”观点,在和谐教育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机制促进并保证教育目标的全面发展。

3.3.2 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体育特长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理顺管理体制,有的放矢,因人制宜。学校应该成立一个由校领导和班主任及教练员组成的管理体育特长生的专门机构,定期研究和解决体育特长生教育工作中的问题。要定期召开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碰头会,三者联合与体育生进行座谈,通过座谈及时发现他们在思想、学习、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同时,专门制定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办法、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标准要求、体育特长生因训练和比赛缺课的补课办法,使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目标,学校评有尺度,多管齐下,切实提高体育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成绩,最终能学有所成。

3.3.3 加强管理措施,设置体育特长班。绝大多数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方式,都是把他们分散到各个班级,这也给学生的管理、文化课教学、训练比赛时间安排、补课安排等带来诸多不便。根据和谐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教育规律,本着便于各科教师合理安排教学、便于体育教师统一安排训练时间和内容、便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班级活动开展的要求,为了公平竞争的氛围和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应对体育特长生实行统一编班和集中管理。在这一方面,我认为单独成立了一个体育班最好。

4 培养体育特长生的四个重要的任务。

4.1 培养体育特长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这四个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目前部分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缺乏社会责任感;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满足现状、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丧失诚信,弄虚作假;自控能力差,易冲动,不讲文明礼让;作风懒散,纪律涣散等。长期以来体育特长生给师生的印象是:经常违反校纪校规,例如:打架、逃课、抽烟等等不良习惯,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影响、体育精神的缺失的影响、商品经济对体育道德的冲击、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体育特长生自身目的与动机的错位等等。 要加强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第一,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体育观、“身正为范”的教师观和正确的权威观;第二,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要从体育道德标准的建设做起,更新、充实体育特长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公平公正意识、参与拼搏精神、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法纪意识的教育;第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中学体育特长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第五,充分利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表现性强、规范性强、集体性强、实践性强和交往性强的特点对特长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体育特长生培养成为专业素质过硬、讲文明、有道德的体育人才。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他们,狠抓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逐渐改变体育特长生以往的不好的形象,

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人、成才。

4.2 狠抓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成绩。

让他们明确:辛勤的汗水,辉煌的专业成绩,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才有可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将来才有可能找到好的工作,生活才会美好,才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例如,曾经名噪一时的前国脚唐全顺,因文化水平太低,退役后找不到工作,自己干事业屡屡失败,最后因为难以维持生计而走上赌球被囚的道路;再如,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下澡堂帮人搓背以维持生计;马家军“第一金”刘丽在家待业等等,教师切记要使体育特长生明确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把文化学习变成一种内在需要,放在比专业训练更高的位置上。

近几年我省体育专业生的参考人数均保持在18000人左右,而真正进入本科院校(二本以上)才2000多一点,录取比例也才13%左右,大多数的专业生是因为文化成绩而落选。原因有:

4.2.1 思想认识错位,是导致体育特长生文化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提起体育特长生,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差,让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观念淡薄,(也包括我们部分教练员)认为体育生,体育专业成绩决定一切,认为:作为教练员的我们只要专业成绩突出,文化是文化老师的事。因此放松了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的要求,甚至忽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学校,不管校长还是老师,不管是同学还是朋友,大家都把体育生看作是“另类”,认为他们和其他学生不一样,只要在各种体育竞赛中能拿到好名次就万事大吉。到了运动会比赛,当我们大家兴高采烈地谈论本校优异的体育成绩,谈及某某同学拿了几个冠军或某某同学破了几项记录的时候,我们中有谁会想到某某体育生糟糕的文化成绩和某某体育特长生较差的思想表现?又有谁会重视这种情况之后再去帮他们提高?没有!因为这些对体育特长生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是“另类”,想到这些,大家也就都释然了。长此以往,最后就连体育特长生自己也迷惑于自己的位置,自己把自己打入“另类”,文化课成绩学习的意识淡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体育成绩与文化基础成反比,文化课成绩越来越低,学习相应越来越捉襟见肘,自信心也越来越低,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素质低的情况也就越来越严重。

4.2.2 思想认识的错位,直接导致了教育管理措施的错位。训练和学习的矛盾是特长生面临的主要矛盾,它长期存在又始终得不到解决。矛盾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校和家庭。在家庭方面,作家长的对子女的期望值太低,认为反正吃体育饭,文化课低一点无所谓,只要训练抓紧了,学习方面要求不必太过严格,从而疏于对子女的要求与鞭策,或者干脆对子女失去了信心,听天由命。由于缺少了家庭的督促,学校教育缺乏配合,缺少沟通,孤掌难鸣,教育管理力度大打折扣。除家庭方面,最主要因素的还是来自于学校。首先是管理体制的问题。体育特长生的体育归体育教师管,思想、学习及其他方面由班主任管。一方面二者之间缺少交流与配合,不少特长生体育至上,特别崇拜体育教师而忽略班主任的统一调节作用,体育教师的话就是圣旨,班主任尤其是各任课老师的话愿听则听,否则当作耳旁风充耳不闻,学校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其次是制约机制不力: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无什么硬性规定,缺少制约,因而缺少压力;没有压力,他们自然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文化课考多考少都无所谓。另外是管理措施跟不上:因为学校没有建立完整的补课制度来制约带队训练的体育教师、体育特长生及班主任,而体育特长生因训练与比赛而耽误功课又是司空见惯之事,因管理措施不到位,老师与学生又重视不够,补课往往成了一句空话。如此下去天长日久,落下的功课越来越多,其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教师授课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水平多属班级中的中下等,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教学计划大都不会去迁就这部分学生的低水平,致使体育专业生因这节没听懂,下节课更跟不上,“欠帐”越来越多,距离越来越大,成绩越来越差,长期下来,他们的自尊几乎因此而荡然无存,自信也毫无踪迹,自尊和自信是成功者的双翼,失去他们,又怎么会变成展翅翱翔的“白天鹅”呢?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放弃。回顾几年的教学我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有一部分半路转体的学生,学文化科时成绩还可以,转体后个人思想懈怠,各方面要求不严,学校、班级管理跟不上,文化科学习与体育训练协调不好,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终结果也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各种原因,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对和谐教育的特点及原则等认识不足,贯彻不力,没有正确处理好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离开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从实践和理论上分析,训练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根据训练、学习、测试与比赛的实际需要及特点,必须确保文化学习为主,坚持课余训练为辅的原则,也就是说,专业训练必须在不影响上好文化课为前提下进行,保证每天3+3+9+9的时间模式,即每天有3小时训练、3小时的吃饭休闲、9小时的学习文化、9小时的睡眠。这样安排处理,从时间上算既体现了长短的比重,也符合文重体辅的原则,从体力、精力安排比较科学合理。它符合学习、生活、训练、作息制度的规律特点,是处理训练与学习的最佳形式。它既保证了文化学习,也不影响体育训练。时间上朝短夕长,运动量朝小夕大,不会影响上午文化课的学习,假如练习量过大,身体疲惫,那就会影响学习效果。至于那种“我集中时间、精力先把专业搞上去,待专业合格后再攻文化”是不明智的表现。结果就像猴子捡玉米,拾得体育丢了文化,何况时间不等人。再者,教师也不可能专门给他们补课,所以早上练习量和时间应小而短,中等强度较为合理和科学。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和特长训练二者相比,我认为文化成绩比特长训练更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培养体育特长生良好的文化学习习惯,使之明确文化成绩的重要性,只有有了好的文化成绩,特长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特长生才有更好的出路和前途,才能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和深造,才能达到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近几年来,我校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直线上升,很多都上了理想的学校。

4.2.3 体育特长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做到精心组织、科学训练

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工作既要精心组织,又要科学训练。

4.2.3.1 完整训练计划、阶段性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每天的训练计划。

4.2.3.2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以及心理训练。

4.2.3.3 加强安全教育以及运动常识的学习,杜绝运动伤害。训练计划都是为了达成目标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精心组织既要按计划进行,又要从实际出发,更要有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体育特长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在这三个任务中,体育训练是一个严谨科学的过程,教育者要科学安排好训练的进度和时间;调节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合理指导和安排好他们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文化学习和班级活动中去。

4.2.3.4 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每年的体育测试和比赛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外界环境条件一有变化,有些考生的体育测试和比赛成绩就大幅度下降;由于心理紧张,没听到枪响腿就发软的、抢跑等现象时有发生;进入比赛场地之后,看不到教练就不知所措。可见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的重要因素。

我曾做课题《湖南省部分体育特长生高考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在问卷调查学生的心理因素时,我们发现,虽然现在的学生接受社会知识渠道的多元性,但是我们的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还是较差,心理的承受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他们自己也知道:心理因素对搞好学习和训练很重要,但是他们自我调控的能力不强,一旦遇到突发的情况或到了新的环境下,就感到了困惑。他们平时对紧张学习和训练生活的调节主要是听歌、休息和适当的体育运动。

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训练中的重中之重。重视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进行以下个方面的训练。

① 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

自信心是运动员对自己未来取得运动成功的能力的确信程度,对自己实力的一种肯定,它是在运动员个体运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对体育特长生来说,在将来的运动中是否具备继续获取好成绩,自信心占有主导地位。任何运动员不能没有自信,如果没有了自信就会产生自卑和自我怀疑心理,就等于是自己击败自己,自己埋没了自己的前途。

在训练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设置不同的目标,目标设置一定要合理,一般比自己的平时成绩至少高一个等次为宜;训练目标的设置是一种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采用“阶梯”式目标设置,逐渐提高逐步达到大的目标。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会让学生产生自信,也是对学生自信心的一次次的强化和积累,这样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提高又很大帮助。学生在每次训练后,如果能及时知道训练结果,则正确的内容容易巩固,错误的动作容易纠正。因此教师要认真、及时地检查学生的动作并做出正确判断,结合示范动作,让学生在模仿中加以体会和巩固。鼓励学生相互纠正,以取得共同进步的效果。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训练结果,了解训练中的优缺点后,一般会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及时改进练习的方法,提高训练效果。体育特长生全面掌握了自己的情况后,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增强考生自信心。帮助学生了解体育测试和比赛中的特点和各种困难,让学生迅速适应比赛场地条件,在测试中表现出情绪高涨,信心坚定的状态。同时,也要加强特长生的自信心理训练,指导学生用语言提示,如“我一定能行”、“我比任何人都强”等,增强学生敢打敢拼的坚强信心。 ②实战化训练和失败训练

比赛或测试临近,近似比赛和体育测试的模拟环境,反复组织模拟测试的场面,稳定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对场地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步适应体育测试和比赛的环境。有些学校没有标准化的场地,特长生也不是很多,不能充分营造出体育测试和比赛时的气氛,可以联系几个同类学校组织模拟测试,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从准备工作、点名、入场、项目的选择及进行速度等环节入手,全力营造真正进行体育测试和比赛的氛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作战能力,教练均也不得入场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为了让体育特长生失败一次。比赛场上学生容易产生紧张的恐慌心理,学生很有可能有一项成绩不理想,但绝不能因此而影响其他项目的比赛。教练平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有意识地使他们失败一次,以此来增强其承受失败的能力,磨炼其逆境奋进的意志。比如在测验100米时,教练可以人为地造成考生成绩下降,然后鼓励他们不要受此影响,全力以赴完成余下的项目的比赛;而在进行其它项目时,教练同样可以人为提高成绩,增强其必胜的信心,以此来训练学生受到挫折时的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总之,就是一推一拉,最后逐步增强其信心。

③适应能力训练

纠正和克服特长生自己所在学校场地环境的思维定势,训练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教练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学校进行训练和比赛,体育测试时提前三、四天到达比赛地点,熟悉环境,进行适应性训练。要严格、科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运动负荷以中小为主,确保比赛时体力调整到最佳状态。同时,测试前体育教师还要带学生熟悉场地的路线,每项的检录地点和场地一定要告知学生。熟悉考场的整体布局(熟悉考场的整体布局时,需要了解熟悉的设施包括可供准备活动的场地、检录处、各项目测试地点、厕所位置、出入口等等。实地查看熟悉场地后,最好达到能大体画出考场示意图的程度,真正做到心中有数)。熟悉场地器材。熟悉考场周边的交通(熟悉场地和住地的大致地理位置以及住地到场地的大致路线、路况、可供选择的交通工具、路程和前往场地大致需要的时间等。熟悉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能准时顺利参加考试)。

④抗饥饿和抗缺少睡眠训练。

在实际体育测试过程中,由于测试的进度不同,很难掌握具体的时间,甚至上午的测试拖延到中午多也结束不了。再加上情绪紧张等种种因素,晚上睡眠也可能不是很好,早饭也不知道吃什么好,中午也没有充分的休息。平时训练中,就要培养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经得起长久消耗的耐力,有意识让学生早晨少吃东西,训练持续到中午,中午不让学生休息,下午坚持训练。这也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训练;再就是让学生养成深呼吸进行调整的习惯,深呼吸是学生在场上消除心理紧张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就要有意识用深呼吸来消除学生的心理紧张。等待的时候可是多做几次,静下心来,不要东张西望。其方法是:用鼻孔深深吸气,气运丹田,屏气数秒后,边收腹边将气缓缓吐出,大脑回想将要进行项目的技术动作,重复数次。这对消除心理紧张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⑤在恶劣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

体育专业是每年的四月份,测试和比赛很有可能是雨天。因此 把考生安排在不同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训练,特别要选择在训练条件差的地方、气候恶劣的时机训练。如:在场地湿、器械滑的情况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在气温低、有风雨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在场地条件差的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使学生在困难条件下完成训练,以适应体育比赛和测试时可能出现的恶劣气候条件,缓解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紧张、找到对付恶劣气候条件的对策和克服恶劣条件下比赛和测试的不适应。

此文是2011年7月25日应邀在长沙市教育学院全市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稿。

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原因篇四
谈谈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

谈谈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

长沙市湘府中学 杨海文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塑造校园文化形象有着其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而体育特长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长生的训练水平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形象窗口。因此,在建设学校体育文化过程中,要发挥校体育特长生的主力军作用,有意识地培育几个赛事品牌,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要在各项赛事中注意发掘一批新的运动员苗子,同时加强特长生队伍的训练,着力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当然也包括学校的高考体育专业生。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和培养是我们本次重点探讨的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中人才竞争成为焦点。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需要实力,而实力源于人才,人才得益于教育。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作为国家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对于人才培养更加综合全面,使得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其地位更加突显。中学体育特长生作为学校中的特殊群体,综合素质教育也有其特殊性。在体育特长生培养上区别于普通中学生,特长生的“特长”既有他们的优势也有他们在综合发展中的弊端。体育特长生是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我国优秀运动员未来的生力军。

随着体育高考制度的逐年变化和改革,无论从文化科成绩、体育术科能力、竞技水平等各方面,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老一套的训练思维和方法,已不再适应现在形势的变化了,在各学校都开始着手大力发展特长生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而要想在高考和比赛中让体育特长生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有所突破,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探寻出更好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新思路。

1 明确中学培养体育特长生的重要性

1.1 学校业余训练队每年都要代表学校参加市级比赛,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展示了学校的形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1.2 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以及组织体育特长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教练员的知名度,使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

1.3 在各学校,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情况如何,是学校体育工作搞得好与否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衡量学校校园文化体育建设的重要标志,上级领导部门对某个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不仅仅看普及得如何,而更重要的是看学校体育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得如何,看学校业余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的成绩如何,因此要有提高,要有好的比赛成绩,那么就得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专门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七号文件通知)2007/5/7,第三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体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2 明确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原因

说到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实际上就是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的和方向。

2.1 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的:通过对学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提高其运动水平和能力,组成学校的业余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提高学校知名度;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

2.2 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方向:我们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更重要的是,他们毕业时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因此学校对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方向很明确:

2.2.1 为大专院校输送体育人才。如: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体育院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等输送体育人才,这是我们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最主要的目标。

2.2.2 参加各级体育比赛,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以上标准或国家、省级比赛的好名次,从而享受高考加分和以高水平运动员资格上重点大学(文化高考成绩是本科线的65%)。

3 中学体育特长生应该怎样培养

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工作怎样才能做好呢?据我亲身经历和我校的实践经验,我觉得要做好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选好材: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材,要根据我们培养的目标进行。

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材从小选拔出来,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培养,以便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选材必须利用一切手段来预测一个少年能否通过训练取得成绩。这种预测需要依靠遗传学、形态学、生理学和统计学等多方面的材料综合地加以判断,是运动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不少学者认为,遗传对人体发育、体形、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运动素质的发展速度等关系颇大。在人的身长、体形等形态方面遗传现象比较明显,这是早已知道的事实。近年来,有些学者对运动能力的遗传可能性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其途径有:家系调查。对运动员家族溯源的研究历史比较短,目前最多只能追溯到3~4代;据一些学者调查,著名运动员的后代中平均有50%的人运动能力突出,不过其运动项目不一定与父母从事的项目相同。子女和父母运动能力的统计比较,目前获得的初步结论是:一部分运动形式(跑、立定跳等)的能力可遗传,另一些运动形式(投掷、支撑跳等)见不到遗传现象。对双胞胎的研究,通过对双胞胎在体育的兴趣、运动成绩、各系统的一些生理指标、训练效果等方面的比较,已发现最大吸氧量、血乳酸浓度、最大脉率等也受遗传的影响,并且发现单卵双胞胎的遗传性要比双卵双胞胎的大得多;显然,在估计这些特征的遗传可能性时,也不能排除后天环境(家庭、社会环境等)的作用。

选材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正确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身长、心肺系统的机能指标高低和运动素质的好坏,因为这些因素对运动员

的培养前途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起主要的作用。

预测身高的主要方法:

(1)从父母身高推算,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推算公式,但是这些公式尚在不断修正中。

(2)根据自己身长推算,一些学者通过大量调查和统计学分析,提出以自己 8~12岁的

实际身长预测未来身长,其相关因数最高。

(3)从骨骼年龄预测,一般从腕部骨骺发育的放射线表现进行推断。

3.2 加强目标管理工作

有效的体育特长生培养目标既要考虑学校整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在制定目标时: ①与学生共同研究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参与研究训练工作,增加其责任感。

②把学生的目标定得比实际水平略高,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又能达到,以便为下一个目标的制定创造条件。

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情况,做到个人目标明确化。指导教师在整体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哪些是强项,哪些是弱项,怎样才能做到突破与发展,并且提出了既有整体又突出个性化的设计方案,这些目标、方案都让学生知道。因为学生心中有了数,就能把个性化的问题与目标相联系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和动力。提出了“向管理要质量”,“向效率要质量”,“向科学训练要质量”的理念,并付之强有力的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并提出“不能吊下任何一个人”的训练理念。

3.3 抓好组建特长生队伍的几个关键环节

要把体育特长生队伍建设好,只靠几个体育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的工作:

3.3.1 更新观念,改变思想,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创设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从社会到家庭到学校,纠正在体育特长生问题认识上的错位。要站在体育特长生的角度,着眼于他们将来的前途,决不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能为学校争光,末了送出校门就算完成了任务。要从和谐教育的角度,从培养人才的高度,认真地考虑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问题。要彻底摒弃那种认为体育特长生只要体育成绩,不要思想品德和文化基础,只要体育成绩好就能升学的“另类”观点,在和谐教育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机制促进并保证教育目标的全面发展。

3.3.2 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体育特长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理顺管理体制,有的放矢,因人制宜。学校应该成立一个由校领导和班主任及教练员组成的管理体育特长生的专门机构,定期研究和解决体育特长生教育工作中的问题。要定期召开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碰头会,三者联合与体育生进行座谈,通过座谈及时发现他们在思想、学习、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同时,专门制定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办法、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标准要求、体育特长生因训练和比赛缺课的补课办法,使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目标,学校评有尺度,多管齐下,切实提高体育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成绩,最终能学有所成。

3.3.3 加强管理措施,设置体育特长班。绝大多数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方式,都是把他们分散到各个班级,这也给学生的管理、文化课教学、训练比赛时间安排、补课安排等带来诸多不便。根据和谐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教育规律,本着便于各科教师合理安排教学、便于体育教师统一安排训练时间和内容、便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班级活动开展的要求,为了公平竞争的氛围和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应对体育特长生实行统一编班和集中管理。在这一方面,我认为单独成立了一个体育班最好。

4 培养体育特长生的四个重要的任务。

4.1 培养体育特长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这四个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目前部分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缺乏社会责任感;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满足现状、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丧失诚信,弄虚作假;自控能力差,易冲动,不讲文明礼让;作风懒散,纪律涣散等。长期以来体育特长生给师生的印象是:经常违反校纪校规,例如:打架、逃课、抽烟等等不良习惯,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影响、体育精神的缺失的影响、商品经济对体育道德的冲击、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体育特长生自身目的与动机的错位等等。 要加强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第一,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体育观、“身正为范”的教师观和正确的权威观;第二,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要从体育道德标准的建设做起,更新、充实体育特长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公平公正意识、参与拼搏精神、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法纪意识的教育;第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中学体育特长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第五,充分利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表现性强、规范性强、集体性强、实践性强和交往性强的特点对特长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体育特长生培养成为专业素质过硬、讲文明、有道德的体育人才。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他们,狠抓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逐渐改变体育特长生以往的不好的形象,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人、成才。

4.2 狠抓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成绩。

让他们明确:辛勤的汗水,辉煌的专业成绩,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才有可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将来才有可能找到好的工作,生活才会美好,才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例如,曾经名噪一时的前国脚唐全顺,因文化水平太低,退役后找不到工作,自己干事业屡屡失败,最后因为难以维持生计而走上赌球被囚的道路;再如,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下澡堂帮人搓背以维持生计;马家军“第一金”刘丽在家待业等等,教师切记要使体育特长生明确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把文化学习变成一种内在需要,放在比专业训练更高的位置上。

近几年我省体育专业生的参考人数均保持在18000人左右,而真正进入本科院校(二本以上)才2000多一点,录取比例也才13%左右,大多数的专业生是因为文化成绩而落选。原因有:

4.2.1 思想认识错位,是导致体育特长生文化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提起体育特长生,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无论是家

长还是老师,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差,让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观念淡薄,(也包括我们部分教练员)认为体育生,体育专业成绩决定一切,认为:作为教练员的我们只要专业成绩突出,文化是文化老师的事。因此放松了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的要求,甚至忽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学校,不管校长还是老师,不管是同学还是朋友,大家都把体育生看作是“另类”,认为他们和其他学生不一样,只要在各种体育竞赛中能拿到好名次就万事大吉。到了运动会比赛,当我们大家兴高采烈地谈论本校优异的体育成绩,谈及某某同学拿了几个冠军或某某同学破了几项记录的时候,我们中有谁会想到某某体育生糟糕的文化成绩和某某体育特长生较差的思想表现?又有谁会重视这种情况之后再去帮他们提高?没有!因为这些对体育特长生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是“另类”,想到这些,大家也就都释然了。长此以往,最后就连体育特长生自己也迷惑于自己的位置,自己把自己打入“另类”,文化课成绩学习的意识淡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体育成绩与文化基础成反比,文化课成绩越来越低,学习相应越来越捉襟见肘,自信心也越来越低,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素质低的情况也就越来越严重。

4.2.2 思想认识的错位,直接导致了教育管理措施的错位。训练和学习的矛盾是特长生面临的主要矛盾,它长期存在又始终得不到解决。矛盾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校和家庭。在家庭方面,作家长的对子女的期望值太低,认为反正吃体育饭,文化课低一点无所谓,只要训练抓紧了,学习方面要求不必太过严格,从而疏于对子女的要求与鞭策,或者干脆对子女失去了信心,听天由命。由于缺少了家庭的督促,学校教育缺乏配合,缺少沟通,孤掌难鸣,教育管理力度大打折扣。除家庭方面,最主要因素的还是来自于学校。首先是管理体制的问题。体育特长生的体育归体育教师管,思想、学习及其他方面由班主任管。一方面二者之间缺少交流与配合,不少特长生体育至上,特别崇拜体育教师而忽略班主任的统一调节作用,体育教师的话就是圣旨,班主任尤其是各任课老师的话愿听则听,否则当作耳旁风充耳不闻,学校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其次是制约机制不力: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无什么硬性规定,缺少制约,因而缺少压力;没有压力,他们自然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文化课考多考少都无所谓。另外是管理措施跟不上:因为学校没有建立完整的补课制度来制约带队训练的体育教师、体育特长生及班主任,而体育特长生因训练与比赛而耽误功课又是司空见惯之事,因管理措施不到位,老师与学生又重视不够,补课往往成了一句空话。如此下去天长日久,落下的功课越来越多,其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教师授课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水平多属班级中的中下等,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教学计划大都不会去迁就这部分学生的低水平,致使体育专业生因这节没听懂,下节课更跟不上,“欠帐”越来越多,距离越来越大,成绩越来越差,长期下来,他们的自尊几乎因此而荡然无存,自信也毫无踪迹,自尊和自信是成功者的双翼,失去他们,又怎么会变成展翅翱翔的“白天鹅”呢?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放弃。回顾几年的教学我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有一部分半路转体的学生,学文化科时成绩还可以,转体后个人思想懈怠,各方面要求不严,学校、班级管理跟不上,文化科学习与体育训练协调不好,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终结果也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各种原因,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对和谐教育的特点及原则等认识不足,贯彻不力,没有正确处理好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离开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从实践和理论上分析,训练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根据训练、学习、测试与比赛的实际需要及特点,必须确保文化学习为主,坚持课余训练为辅的原则,也就是说,专业训练必须在不影响上好文化课为前提下进行,保证每天3+3+9+9的时间模式,即每天有3小时训练、3小时的吃饭休闲、9小时的学习文化、9小时的睡眠。这样安排处理,从时间上算既体现了长短的比重,也符合文重体辅的原则,从体力、精力安排比较科学合理。它符合学习、生活、训练、作息制度的规律特点,是处理训练与学习的最佳形式。它既保证了文化学习,也不影响体育训练。时间上朝短夕长,运动量朝小夕大,不会影响上午文化课的学习,假如练习量过大,身体疲惫,那就会影响学习效果。至于那种“我集中时间、精力先把专业搞上去,待专业合格后再攻文化”是不明智的表现。结果就像猴子捡玉米,拾得体育丢了文化,何况时间不等人。再者,教师也不可能专门给他们补课,所以早上练习量和时间应小而短,中等强度较为合理和科学。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和特长训练二者相比,我认为文化成绩比特长训练更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培养体育特长生良好的文化学习习惯,使之明确文化成绩的重要性,只有有了好的文化成绩,特长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特长生才有更好的出路和前途,才能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和深造,才能达到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近几年来,我校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直线上升,很多都上了理想的学校。

4.2.3 体育特长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做到精心组织、科学训练

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工作既要精心组织,又要科学训练。

4.2.3.1 完整训练计划、阶段性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每天的训练计划。

4.2.3.2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以及心理训练。

4.2.3.3 加强安全教育以及运动常识的学习,杜绝运动伤害。训练计划都是为了达成目标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精心组织既要按计划进行,又要从实际出发,更要有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体育特长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在这三个任务中,体育训练是一个严谨科学的过程,教育者要科学安排好训练的进度和时间;调节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合理指导和安排好他们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文化学习和班级活动中去。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原因

4.2.3.4 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每年的体育测试和比赛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外界环境条件一有变化,有些考生的体育测试和比赛成绩就大幅度下降;由于心理紧张,没听到枪响腿就发软的、抢跑等现象时有发生;进入比赛场地之后,看不到教练就不知所措。可见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的重要因素。

我曾做课题《湖南省部分体育特长生高考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在问卷调查学生的心理因素时,我们发现,虽然现在的学生接受社会知识渠道的多元性,但是我们的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还是较差,心理的承受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他们自己也知道:心理因素对搞好学习和训练很重要,但是他们自我调控的能力不强,一旦遇到突发的情况或到了新的环境下,就感到了困惑。他们平时对紧张学习和训练生活的调节主要是听歌、休息和适当的体育运动。

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训练中的重中之重。重视

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进行以下个方面的训练。

① 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

自信心是运动员对自己未来取得运动成功的能力的确信程度,对自己实力的一种肯定,它是在运动员个体运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对体育特长生来说,在将来的运动中是否具备继续获取好成绩,自信心占有主导地位。任何运动员不能没有自信,如果没有了自信就会产生自卑和自我怀疑心理,就等于是自己击败自己,自己埋没了自己的前途。

在训练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设置不同的目标,目标设置一定要合理,一般比自己的平时成绩至少高一个等次为宜;训练目标的设置是一种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采用“阶梯”式目标设置,逐渐提高逐步达到大的目标。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会让学生产生自信,也是对学生自信心的一次次的强化和积累,这样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提高又很大帮助。学生在每次训练后,如果能及时知道训练结果,则正确的内容容易巩固,错误的动作容易纠正。因此教师要认真、及时地检查学生的动作并做出正确判断,结合示范动作,让学生在模仿中加以体会和巩固。鼓励学生相互纠正,以取得共同进步的效果。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训练结果,了解训练中的优缺点后,一般会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及时改进练习的方法,提高训练效果。体育特长生全面掌握了自己的情况后,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增强考生自信心。帮助学生了解体育测试和比赛中的特点和各种困难,让学生迅速适应比赛场地条件,在测试中表现出情绪高涨,信心坚定的状态。同时,也要加强特长生的自信心理训练,指导学生用语言提示,如“我一定能行”、“我比任何人都强”等,增强学生敢打敢拼的坚强信心。

②实战化训练和失败训练

比赛或测试临近,近似比赛和体育测试的模拟环境,反复组织模拟测试的场面,稳定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对场地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步适应体育测试和比赛的环境。有些学校没有标准化的场地,特长生也不是很多,不能充分营造出体育测试和比赛时的气氛,可以联系几个同类学校组织模拟测试,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从准备工作、点名、入场、项目的选择及进行速度等环节入手,全力营造真正进行体育测试和比赛的氛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作战能力,教练均也不得入场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为了让体育特长生失败一次。比赛场上学生容易产生紧张的恐慌心理,学生很有可能有一项成绩不理想,但绝不能因此而影响其他项目的比赛。教练平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有意识地使他们失败一次,以此来增强其承受失败的能力,磨炼其逆境奋进的意志。比如在测验100米时,教练可以人为地造成考生成绩下降,然后鼓励他们不要受此影响,全力以赴完成余下的项目的比赛;而在进行其它项目时,教练同样可以人为提高成绩,增强其必胜的信心,以此来训练学生受到挫折时的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总之,就是一推一拉,最后逐步增强其信心。

③适应能力训练

纠正和克服特长生自己所在学校场地环境的思维定势,训练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教练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学校进行训练和比赛,体育测试时提前三、四天到达比赛地点,熟悉环境,进行适应性训练。要严格、科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运动负荷以中小为主,确保比赛时体力调整到最佳状态。同时,测试前体育教师还要带学生熟悉场地的路线,每项的检录地点和场地一定要告知学生。熟悉考场的整体布局(熟悉考场的整体布局时,需要了解熟悉的设施包括可供准备活动的场地、检录处、各项目测试地点、厕所位置、出入口等等。实地查看熟悉场地后,最好达到能大体画出考场示意图的程度,真正做到心中有数)。熟悉场地器材。熟悉考场周边的交通(熟悉场地和住地的大致地理位置以及住地到场地的大致路线、路况、可供选择的交通工具、路程和前往场地大致需要的时间等。熟悉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能准时顺利参加考试)。

④抗饥饿和抗缺少睡眠训练。

在实际体育测试过程中,由于测试的进度不同,很难掌握具体的时间,甚至上午的测试拖延到中午多也结束不了。再加上情绪紧张等种种因素,晚上睡眠也可能不是很好,早饭也不知道吃什么好,中午也没有充分的休息。平时训练中,就要培养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经得起长久消耗的耐力,有意识让学生早晨少吃东西,训练持续到中午,中午不让学生休息,下午坚持训练。这也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训练;再就是让学生养成深呼吸进行调整的习惯,深呼吸是学生在场上消除心理紧张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就要有意识用深呼吸来消除学生的心理紧张。等待的时候可是多做几次,静下心来,不要东张西望。其方法是:用鼻孔深深吸气,气运丹田,屏气数秒后,边收腹边将气缓缓吐出,大脑回想将要进行项目的技术动作,重复数次。这对消除心理紧张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⑤在恶劣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

体育专业是每年的四月份,测试和比赛很有可能是雨天。因此 把考生安排在不同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训练,特别要选择在训练条件差的地方、气候恶劣的时机训练。如:在场地湿、器械滑的情况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在气温低、有风雨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在场地条件差的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使学生在困难条件下完成训练,以适应体育比赛和测试时可能出现的恶劣气候条件,缓解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紧张、找到对付恶劣气候条件的对策和克服恶劣条件下比赛和测试的不适应。

此文是2011年7月25日应邀在长沙市教育学院全市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稿。

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原因篇五
谈谈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

谈谈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

长沙市湘府中学 杨海文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塑造校园文化形象有着其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而体育特长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长生的训练水平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形象窗口。因此,在建设学校体育文化过程中,要发挥校体育特长生的主力军作用,有意识地培育几个赛事品牌,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要在各项赛事中注意发掘一批新的运动员苗子,同时加强特长生队伍的训练,着力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当然也包括学校的高考体育专业生。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和培养是我们本次重点探讨的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中人才竞争成为焦点。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需要实力,而实力源于人才,人才得益于教育。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作为国家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对于人才培养更加综合全面,使得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其地位更加突显。中学体育特长生作为学校中的特殊群体,综合素质教育也有其特殊性。在体育特长生培养上区别于普通中学生,特长生的“特长”既有他们的优势也有他们在综合发展中的弊端。体育特长生是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我国优秀运动员未来的生力军。

随着体育高考制度的逐年变化和改革,无论从文化科成绩、体育术科能力、竞技水平等各方面,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老一套的训练思维和方法,已不再适应现在形势的变化了,在各学校都开始着手大力发展特长生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而要想在高考和比赛中让体育特长生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有所突破,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探寻出更好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新思路。

1 明确中学培养体育特长生的重要性

1.1 学校业余训练队每年都要代表学校参加市级比赛,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展示了学校的形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1.2 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以及组织体育特长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教练员的知名度,使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

1.3 在各学校,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情况如何,是学校体育工作搞得好与否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衡量学校校园文化体育建设的重要标志,上级领导部门对某个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不仅仅看普及得如何,而更重要的是看学校体育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得如何,看学校业余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的成绩如何,因此要有提高,要有好的比赛成绩,那么就得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专门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七号文件通知)2007/5/7,第三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体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2 明确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

说到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实际上就是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的和方向。

2.1 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的:通过对学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提高其运动水平和能力,组成学校的业余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提高学校知名度;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

2.2 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方向:我们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更重要的是,他们毕业时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因此学校对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方向很明确:

2.2.1 为大专院校输送体育人才。如: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体育院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等输送体育人才,这是我们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最主要的目标。

2.2.2 参加各级体育比赛,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以上标准或国家、省级比赛的好名次,从而享受高考加分和以高水平运动员资格上重点大学(文化高考成绩是本科线的65%)。

3 中学体育特长生应该怎样培养

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工作怎样才能做好呢?据我亲身经历和我校的实践经验,我觉得要做好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选好材: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材,要根据我们培养的目标进行。

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材从小选拔出来,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培养,以便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选材必须利用一切手段来预测一个少年能否通过训练取得成绩。这种预测需要依靠遗传学、形态学、生理学和统计学等多方面的材料综合地加以判断,是运动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不少学者认为,遗传对人体发育、体形、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运动素质的发展速度等关系颇大。在人的身长、体形等形态方面遗传现象比较明显,这是早已知道的事实。近年来,有些学者对运动能力的遗传可能性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其途径有:家系调查。对运动员家族溯源的研究历史比较短,目前最多只能追溯到3~4代;据一些学者调查,著名运动员的后代中平均有50%的人运动能力突出,不过其运动项目不一定与父母从事的项目相同。子女和父母运动能力的统计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原因

比较,目前获得的初步结论是:一部分运动形式(跑、立定跳等)的能力可遗传,另一些运动形式(投掷、支撑跳等)见不到遗传现象。对双胞胎的研究,通过对双胞胎在体育的兴趣、运动成绩、各系统的一些生理指标、训练效果等方面的比较,已发现最大吸氧量、血乳酸浓度、最大脉率等也受遗传的影响,并且发现单卵双胞胎的遗传性要比双卵双胞胎的大得多;显然,在估计这些特征的遗传可能性时,也不能排除后天环境(家庭、社会环境等)的作用。

选材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正确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身长、心肺系统的机能指标高低和运动素质的好坏,因为这些因素对运动员的培养前途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起主要的作用。

预测身高的主要方法:

(1)从父母身高推算,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推算公式,但是这些公式尚在不断修正中。

(2)根据自己身长推算,一些学者通过大量调查和统计学分析,提出以自己 8~12岁的

实际身长预测未来身长,其相关因数最高。

(3)从骨骼年龄预测,一般从腕部骨骺发育的放射线表现进行推断。

3.2 加强目标管理工作

有效的体育特长生培养目标既要考虑学校整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在制定目标时:

①与学生共同研究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参与研究训练工作,增加其责任感。

②把学生的目标定得比实际水平略高,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又能达到,以便为下一个目标的制定创造条件。

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情况,做到个人目标明确化。指导教师在整体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哪些是强项,哪些是弱项,怎样才能做到突破与发展,并且提出了既有整体又突出个性化的设计方案,这些目标、方案都让学生知道。因为学生心中有了数,就能把个性化的问题与目标相联系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和动力。提出了“向管理要质量”,“向效率要质量”,“向科学训练要质量”的理念,并付之强有力的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并提出“不能吊下任何一个人”的训练理念。

3.3 抓好组建特长生队伍的几个关键环节

要把体育特长生队伍建设好,只靠几个体育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的工作:

3.3.1 更新观念,改变思想,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创设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从社会到家庭到学校,纠正在体育特长生问题认识上的错位。要站在体育特长生的角度,着眼于他们将来的前途,决不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能为学校争光,末了送出校门就算完成了任务。要从和谐教育的角度,从培养人才的高度,认真地考虑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问题。要彻底摒弃那种认为体育特长生只要体育成绩,不要思想品德和文化基础,只要体育成绩好就能升学的“另类”观点,在和谐教育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机制促进并保证教育目标的全面发展。

3.3.2 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体育特长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理顺管理体制,有的放矢,因人制宜。学校应该成立一个由校领导和班主任及教练员组成的管理体育特长生的专门机构,定期研究和解决体育特长生教育工作中的问题。要定期召开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碰头会,三者联合与体育生进行座谈,通过座谈及时发现他们在思想、学习、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同时,专门制定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办法、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标准要求、体育特长生因训练和比赛缺课的补课办法,使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目标,学校评有尺度,多管齐下,切实提高体育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成绩,最终能学有所成。

3.3.3 加强管理措施,设置体育特长班。绝大多数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方式,都是把他们分散到各个班级,这也给学生的管理、文化课教学、训练比赛时间安排、补课安排等带来诸多不便。根据和谐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教育规律,本着便于各科教师合理安排教学、便于体育教师统一安排训练时间和内容、便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班级活动开展的要求,为了公平竞争的氛围和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应对体育特长生实行统一编班和集中管理。在这一方面,我认为单独成立了一个体育班最好。

4 培养体育特长生的四个重要的任务。

4.1 培养体育特长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这四个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目前部分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缺乏社会责任感;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满足现状、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丧失诚信,弄虚作假;自控能力差,易冲动,不讲文明礼让;作风懒散,纪律涣散等。长期以来体育特长生给师生的印象是:经常违反校纪校规,例如:打架、逃课、抽烟等等不良习惯,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影响、体育精神的缺失的影响、商品经济对体育道德的冲击、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体育特长生自身目的与动机的错位等等。 要加强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第一,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体育观、“身正为范”的教师观和正确的权威观;第二,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要从体育道德标准的建设做起,更新、充实体育特长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公平公正意识、参与拼搏精神、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法纪意识的教育;第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中学体育特长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第五,充分利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表现性强、规范性强、集体性强、实践性强和交往性强的特点对特长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体育特长生培养成为专业素质过硬、讲文明、有道德的体育人才。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他们,狠抓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逐渐改变体育特长生以往的不好的形象,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人、成才。

4.2 狠抓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成绩。

让他们明确:辛勤的汗水,辉煌的专业成绩,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才有可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将来才有可能找到好的工作,生活才会美好,才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例如,曾经名噪一时的前国脚唐全顺,因文化水平太低,退役后找不到工作,自己干事业屡屡失败,最后因为难以维持生计而走上赌球被囚的道路;再如,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下澡堂帮人搓背以维持生计;马家军“第一金”刘丽在家待业等等,教师切记要使体育特长生明确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把文化学习变成一种内在需要,放在比专业训练更高的位置上。

冬天来了作文

近几年我省体育专业生的参考人数均保持在18000人左右,而真正进入本科院校(二本以上)才2000多一点,录取比例也才13%左右,大多数的专业生是因为文化成绩而落选。原因有:

4.2.1 思想认识错位,是导致体育特长生文化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提起体育特长生,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差,让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观念淡薄,(也包括我们部分教练员)认为体育生,体育专业成绩决定一切,认为:作为教练员的我们只要专业成绩突出,文化是文化老师的事。因此放松了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的要求,甚至忽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学校,不管校长还是老师,不管是同学还是朋友,大家都把体育生看作是“另类”,认为他们和其他学生不一样,只要在各种体育竞赛中能拿到好名次就万事大吉。到了运动会比赛,当我们大家兴高采烈地谈论本校优异的体育成绩,谈及某某同学拿了几个冠军或某某同学破了几项记录的时候,我们中有谁会想到某某体育生糟糕的文化成绩和某某体育特长生较差的思想表现?又有谁会重视这种情况之后再去帮他们提高?没有!因为这些对体育特长生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是“另类”,想到这些,大家也就都释然了。长此以往,最后就连体育特长生自己也迷惑于自己的位置,自己把自己打入“另类”,文化课成绩学习的意识淡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体育成绩与文化基础成反比,文化课成绩越来越低,学习相应越来越捉襟见肘,自信心也越来越低,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素质低的情况也就越来越严重。

4.2.2 思想认识的错位,直接导致了教育管理措施的错位。训练和学习的矛盾是特长生面临的主要矛盾,它长期存在又始终得不到解决。矛盾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校和家庭。在家庭方面,作家长的对子女的期望值太低,认为反正吃体育饭,文化课低一点无所谓,只要训练抓紧了,学习方面要求不必太过严格,从而疏于对子女的要求与鞭策,或者干脆对子女失去了信心,听天由命。由于缺少了家庭的督促,学校教育缺乏配合,缺少沟通,孤掌难鸣,教育管理力度大打折扣。除家庭方面,最主要因素的还是来自于学校。首先是管理体制的问题。体育特长生的体育归体育教师管,思想、学习及其他方面由班主任管。一方面二者之间缺少交流与配合,不少特长生体育至上,特别崇拜体育教师而忽略班主任的统一调节作用,体育教师的话就是圣旨,班主任尤其是各任课老师的话愿听则听,否则当作耳旁风充耳不闻,学校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其次是制约机制不力: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无什么硬性规定,缺少制约,因而缺少压力;没有压力,他们自然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文化课考多考少都无所谓。另外是管理措施跟不上:因为学校没有建立完整的补课制度来制约带队训练的体育教师、体育特长生及班主任,而体育特长生因训练与比赛而耽误功课又是司空见惯之事,因管理措施不到位,老师与学生又重视不够,补课往往成了一句空话。如此下去天长日久,落下的功课越来越多,其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教师授课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水平多属班级中的中下等,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教学计划大都不会去迁就这部分学生的低水平,致使体育专业生因这节没听懂,下节课更跟不上,“欠帐”越来越多,距离越来越大,成绩越来越差,长期下来,他们的自尊几乎因此而荡然无存,自信也毫无踪迹,自尊和自信是成功者的双翼,失去他们,又怎么会变成展翅翱翔的“白天鹅”呢?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放弃。回顾几年的教学我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有一部分半路转体的学生,学文化科时成绩还可以,转体后个人思想懈怠,各方面要求不严,学校、班级管理跟不上,文化科学习与体育训练协调不好,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终结果也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各种原因,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对和谐教育的特点及原则等认识不足,贯彻不力,没有正确处理好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离开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从实践和理论上分析,训练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根据训练、学习、测试与比赛的实际需要及特点,必须确保文化学习为主,坚持课余训练为辅的原则,也就是说,专业训练必须在不影响上好文化课为前提下进行,保证每天3+3+9+9的时间模式,即每天有3小时训练、3小时的吃饭休闲、9小时的学习文化、9小时的睡眠。这样安排处理,从时间上算既体现了长短的比重,也符合文重体辅的原则,从体力、精力安排比较科学合理。它符合学习、生活、训练、作息制度的规律特点,是处理训练与学习的最佳形式。它既保证了文化学习,也不影响体育训练。时间上朝短夕长,运动量朝小夕大,不会影响上午文化课的学习,假如练习量过大,身体疲惫,那就会影响学习效果。至于那种“我集中时间、精力先把专业搞上去,待专业合格后再攻文化”是不明智的表现。结果就像猴子捡玉米,拾得体育丢了文化,何况时间不等人。再者,教师也不可能专门给他们补课,所以早上练习量和时间应小而短,中等强度较为合理和科学。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和特长训练二者相比,我认为文化成绩比特长训练更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培养体育特长生良好的文化学习习惯,使之明确文化成绩的重要性,只有有了好的文化成绩,特长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特长生才有更好的出路和前途,才能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和深造,才能达到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近几年来,我校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直线上升,很多都上了理想的学校。

4.2.3 体育特长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做到精心组织、科学训练

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工作既要精心组织,又要科学训练。

4.2.3.1 完整训练计划、阶段性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每天的训练计划。

4.2.3.2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以及心理训练。

4.2.3.3 加强安全教育以及运动常识的学习,杜绝运动伤害。训练计划都是为了达成目标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精心组织既要按计划进行,又要从实际出发,更要有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体育特长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在这三个任务中,体育训练是一个严谨科学的过程,教育者要科学安排好训练的进度和时间;调节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合理指导和安排好他们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文化学习和班级活动中去。

4.2.3.4 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每年的体育测试和比赛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外界环境条件一有变化,有些考生的体育测试和比赛成绩就大幅度下降;由于心理紧张,没听到枪响腿就发软的、抢跑等现象时有发生;进入比赛场地之后,看不到教练就不知所措。可见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的重要因素。

我曾做课题《湖南省部分体育特长生高考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在问卷调查学生的心理因素时,我们发现,虽然现在的学生接受社会知识渠道的多元性,但是我们的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还是较差,心理的承受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他们自己也知道:心理因素对搞好学习和训练很重要,但是他们自我调控的能力不强,一旦遇到突发的情况或到了新的环境下,就感到了困惑。他们平时对紧张学习和训练生活的调节主要是听歌、休息和适当的体育运动。

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训练中的重中之重。重视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进行以下个方面的训练。

① 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

自信心是运动员对自己未来取得运动成功的能力的确信程度,对自己实力的一种肯定,它是在运动员个体运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对体育特长生来说,在将来的运动中是否具备继续获取好成绩,自信心占有主导地位。任何运动员不能没有自信,如果没有了自信就会产生自卑和自我怀疑心理,就等于是自己击败自己,自己埋没了自己的前途。

在训练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设置不同的目标,目标设置一定要合理,一般比自己的平时成绩至少高一个等次为宜;训练目标的设置是一种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采用“阶梯”式目标设置,逐渐提高逐步达到大的目标。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会让学生产生自信,也是对学生自信心的一次次的强化和积累,这样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提高又很大帮助。学生在每次训练后,如果能及时知道训练结果,则正确的内容容易巩固,错误的动作容易纠正。因此教师要认真、及时地检查学生的动作并做出正确判断,结合示范动作,让学生在模仿中加以体会和巩固。鼓励学生相互纠正,以取得共同进步的效果。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训练结果,了解训练中的优缺点后,一般会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及时改进练习的方法,提高训练效果。体育特长生全面掌握了自己的情况后,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增强考生自信心。帮助学生了解体育测试和比赛中的特点和各种困难,让学生迅速适应比赛场地条件,在测试中表现出情绪高涨,信心坚定的状态。同时,也要加强特长生的自信心理训练,指导学生用语言提示,如“我一定能行”、“我比任何人都强”等,增强学生敢打敢拼的坚强信心。 ②实战化训练和失败训练

比赛或测试临近,近似比赛和体育测试的模拟环境,反复组织模拟测试的场面,稳定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对场地的心理适应能力关于国家的手抄报,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步适应体育测试和比赛的环境。有些学校没有标准化的场地,特长生也不是很多,不能充分营造出体育测试和比赛时的气氛,可以联系几个同类学校组织模拟测试,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从准备工作、点名、入场、项目的选择及进行速度等环节入手,全力营造真正进行体育测试和比赛的氛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作战能力,教练均也不得入场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为了让体育特长生失败一次。比赛场上学生容易产生紧张的恐慌心理,学生很有可能有一项成绩不理想,但绝不能因此而影响其他项目的比赛。教练平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有意识地使他们失败一次,以此来增强其承受失败的能力,磨炼其逆境奋进的意志。比如在测验100米时,教练可以人为地造成考生成绩下降,然后鼓励他们不要受此影响,全力以赴完成余下的项目的比赛;而在进行其它项目时,教练同样可以人为提高成绩,增强其必胜的信心,以此来训练学生受到挫折时的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总之,就是一推一拉,最后逐步增强其信心。

③适应能力训练

纠正和克服特长生自己所在学校场地环境的思维定势,训练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教练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学校进行训练和比赛,体育测试时提前三、四天到达比赛地点,熟悉环境,进行适应性训练。要严格、科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运动负荷以中小为主,确保比赛时体力调整到最佳状态。同时,测试前体育教师还要带学生熟悉场地的路线,每项的检录地点和场地一定要告知学生。熟悉考场的整体布局(熟悉考场的整体布局时,需要了解熟悉的设施包括可供准备活动的场地、检录处、各项目测试地点、厕所位置、出入口等等。实地查看熟悉场地后,最好达到能大体画出考场示意图的程度,真正做到心中有数)。熟悉场地器材。熟悉考场周边的交通(熟悉场地和住地的大致地理位置以及住地到场地的大致路线、路况、可供选择的交通工具、路程和前往场地大致需要的时间等。熟悉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能准时顺利参加考试)。

④抗饥饿和抗缺少睡眠训练。

在实际体育测试过程中,由于测试的进度不同,很难掌握具体的时间,甚至上午的测试拖延到中午多也结束不了。再加上情绪紧张等种种因素,晚上睡眠也可能不是很好,早饭也不知道吃什么好,中午也没有充分的休息。平时训练中,就要培养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经得起长久消耗的耐力,有意识让学生早晨少吃东西,训练持续到中午,中午不让学

生休息,下午坚持训练。这也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训练;再就是让学生养成深呼吸进行调整的习惯,深呼吸是学生在场上消除心理紧张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就要有意识用深呼吸来消除学生的心理紧张。等待的时候可是多做几次,静下心来,不要东张西望。其方法是:用鼻孔深深吸气,气运丹田,屏气数秒后,边收腹边将气缓缓吐出,大脑回想将要进行项目的技术动作,重复数次。这对消除心理紧张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⑤在恶劣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

体育专业是每年的四月份,测试和比赛很有可能是雨天。因此 把考生安排在不同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训练,特别要选择在训练条件差的地方、气候恶劣的时机训练。如:在场地湿、器械滑的情况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在气温低、有风雨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在场地条件差的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使学生在困难条件下完成训练,以适应体育比赛和测试时可能出现的恶劣气候条件,缓解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紧张、找到对付恶劣气候条件的对策和克服恶劣条件下比赛和测试的不适应。

此文是2011年7月25日应邀在长沙市教育学院全市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稿。

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原因篇六
谈谈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

谈谈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

长沙市湘府中学 杨海文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塑造校园文化形象有着其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而体育特长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长生的训练水平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形象窗口。因此,在建设学校体育文化过程中,要发挥校体育特长生的主力军作用,有意识地培育几个赛事品牌,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要在各项赛事中注意发掘一批新的运动员苗子,同时加强特长生队伍的训练,着力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当然也包括学校的高考体育专业生。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和培养是我们本次重点探讨的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中人才竞争成为焦点。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需要实力,而实力源于人才,人才得益于教育。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作为国家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对于人才培养更加综合全面,使得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其地位更加突显。中学体育特长生作为学校中的特殊群体,综合素质教育也有其特殊性。在体育特长生培养上区别于普通中学生,特长生的“特长”既有他们的优势也有他们在综合发展中的弊端。体育特长生是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我国优秀运动员未来的生力军。

随着体育高考制度的逐年变化和改革,无论从文化科成绩、体育术科能力、竞技水平等各方面,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老一套的训练思维和方法,已不再适应现在形势的变化了,在各学校都开始着手大力发展特长生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而要想在高考和比赛中让体育特长生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有所突破,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探寻出更好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新思路。

1 明确中学培养体育特长生的重要性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原因

1.1 学校业余训练队每年都要代表学校参加市级比赛,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展示了学校的形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1.2 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以及组织体育特长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教练员的知名度,使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

1.3 在各学校,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情况如何,是学校体育工作搞得好与否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衡量学校校园文化体育建设的重要标志,上级领导部门对某个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不仅仅看普及得如何,而更重要的是看学校体育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得如何,看学校业余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的成绩如何,因此要有提高,要有好的比赛成绩,那么就得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专门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七号文件通知)2007/5/7,第三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体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2 明确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

说到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实际上就是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的和方向。

2.1 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的:通过对学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提高其运动水平和能力,组成学校的业余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提高学校知名度;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

2.2 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方向:我们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更重要的是,他们毕业时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因此学校对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方向很明确:

2.2.1 为大专院校输送体育人才。如: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体育院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等输送体育人才,这是我们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最主要的目标。

2.2.2 参加各级体育比赛,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以上标准或国家、省级比赛的好名次,从而享受高考加分和以高水平运动员资格上重点大学(文化高考成绩是本科线的65%)。

3 中学体育特长生应该怎样培养

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工作怎样才能做好呢?据我亲身经历和我校的实践经验,我觉得要做好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选好材: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材,要根据我们培养的目标进行。

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材从小选拔出来,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培养,以便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选材必须利用一切手段来预测一个少年能否通过训练取得成绩。这种预测需要依靠遗传学、形态学、生理学和统计学等多方面的材料综合地加以判断,是运动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不少学者认为,遗传对人体发育、体形、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运动素质的发展速度等关系颇大。在人的身长、体形等形态方面遗传现象比较明显,这是早已知道的事实。近年来,有些学者对运动能力的遗传可能性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其途径有:家系调查。对运动员家族溯源的研究历史比较短,目前最多只能追溯到3~4代;据一些学者调查,著名运动员的后代中平均有50%的人运动能力突出,不过其运动项目不一定与父母从事的项目相同。子女和父母运动能力的统计比较,目前获得的初步结论是:一部分运动形式(跑、立定跳等)的能力可遗传,另一些运动形式(投掷、支撑跳等)见不到遗传现象。

对双胞胎的研究,通过对双胞胎在体育的兴趣、运动成绩、各系统的一些生理指标、训练效果等方面的比较,已发现最大吸氧量、血乳酸浓度、最大脉率等也受遗传的影响,并且发现单卵双胞胎的遗传性要比双卵双胞胎的大得多;显然,在估计这些特征的遗传可能性时,也不能排除后天环境(家庭、社会环境等)的作用。

选材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正确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身长、心肺系统的机能指标高低和运动素质的好坏,因为这些因素对运动员的培养前途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起主要的作用。

预测身高的主要方法:

(1)从父母身高推算,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推算公式,但是这些公式尚在不断修正中。

(2)根据自己身长推算,一些学者通过大量调查和统计学分析,提出以自己 8~12岁的

实际身长预测未来身长,其相关因数最高。

(3)从骨骼年龄预测,一般从腕部骨骺发育的放射线表现进行推断。

3.2 加强目标管理工作

有效的体育特长生培养目标既要考虑学校整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在制定目标时: ①与学生共同研究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参与研究训练工作,增加其责任感。

②把学生的目标定得比实际水平略高,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又能达到,以便为下一个目标的制定创造条件。

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情况,做到个人目标明确化。指导教师在整体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哪些是强项,哪些是弱项,怎样才能做到突破与发展,并且提出了既有整体又突出个性化的设计方案,这些目标、方案都让学生知道。因为学生心中有了数,就能把个性化的问题与目标相联系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和动力。提出了“向管理要质量”,“向效率要质量”,“向科学训练要质量”的理念,并付之强有力的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并提出“不能吊下任何一个人”的训练理念。

3.3 抓好组建特长生队伍的几个关键环节

要把体育特长生队伍建设好,只靠几个体育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的工作:

3.3.1 更新观念,改变思想,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创设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从社会到家庭到学校,纠正在体育特长生问题认识上的错位。要站在体育特长生的角度,着眼于他们将来的前途,决不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能为学校争光,末了送出校门就算完成了任务。要从和谐教育的角度,从培养人才的高度,认真地考虑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问题。要彻底摒弃那种认为体育特长生只要体育成绩,不要思想品德和文化基础,只要体育成绩好就能升学的“另类”观点,在和谐教育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机制促进并保证教育目标的全面发展。

3.3.2 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体育特长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理顺管理体制,有的放矢,因人制宜。学校应该成立一个由校领导和班主任及教练员组成的管理体育特长生的专门机构,定期研究和解决体育特长生教育工作中的问题。要定期召开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碰头会,三者联合与体育生进行座谈,通过座谈及时发现他们在思想、学习、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同时,专门制定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办法、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标准要求、体育特长生因训练和比赛缺课的补课办法,使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目标,学校评有尺度,多管齐下,切实提高体育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成绩,最终能学有所成。

3.3.3 加强管理措施,设置体育特长班。绝大多数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方式,都是把他们分散到各个班级,这也给学生的管理、文化课教学、训练比赛时间安排、补课安排等带来诸多不便。根据和谐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教育规律,本着便于各科教师合理安排教学、便于体育教师统一安排训练时间和内容、便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班级活动开展的要求,为了公平竞争的氛围和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应对体育特长生实行统一编班和集中管理。在这一方面,我认为单独成立了一个体育班最好。

4 培养体育特长生的四个重要的任务。

4.1 培养体育特长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这四个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目前部分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缺乏社会责任感;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满足现状、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丧失诚信,弄虚作假;自控能力差,易冲动,不讲文明礼让;作风懒散,纪律涣散等。长期以来体育特长生给师生的印象是:经常违反校纪校规,例如:打架、逃课、抽烟等等不良习惯,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影响、体育精神的缺失的影响、商品经济对体育道德的冲击、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体育特长生自身目的与动机的错位等等。 要加强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第一,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体育观、“身正为范”的教师观和正确的权威观;第二,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要从体育道德标准的建设做起,更新、充实体育特长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公平公正意识、参与拼搏精神、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法纪意识的教育;第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中学体育特长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第五,充分利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表现性强、规范性强、集体性强、实践性强和交往性强的特点对特长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体育特长生培养成为专业素质过硬、讲文明、有道德的体育人才。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他们,狠抓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逐渐改变体育特长生以往的不好的形象,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人、成才。

4.2 狠抓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成绩。

让他们明确:辛勤的汗水,辉煌的专业成绩,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才有可能进入

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将来才有可能找到好的工作,生活才会美好,才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例如,曾经名噪一时的前国脚唐全顺,因文化水平太低,退役后找不到工作,自己干事业屡屡失败,最后因为难以维持生计而走上赌球被囚的道路;再如,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下澡堂帮人搓背以维持生计;马家军“第一金”刘丽在家待业等等,教师切记要使体育特长生明确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把文化学习变成一种内在需要,放在比专业训练更高的位置上。

近几年我省体育专业生的参考人数均保持在18000人左右,而真正进入本科院校(二本以上)才2000多一点,录取比例也才13%左右,大多数的专业生是因为文化成绩而落选。原因有:

4.2.1 思想认识错位,是导致体育特长生文化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提起体育特长生,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差,让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观念淡薄,(也包括我们部分教练员)认为体育生,体育专业成绩决定一切,认为:作为教练员的我们只要专业成绩突出,文化是文化老师的事。因此放松了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的要求,甚至忽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学校,不管校长还是老师,不管是同学还是朋友,大家都把体育生看作是“另类”,认为他们和其他学生不一样,只要在各种体育竞赛中能拿到好名次就万事大吉。到了运动会比赛,当我们大家兴高采烈地谈论本校优异的体育成绩,谈及某某同学拿了几个冠军或某某同学破了几项记录的时候,我们中有谁会想到某某体育生糟糕的文化成绩和某某体育特长生较差的思想表现?又有谁会重视这种情况之后再去帮他们提高?没有!因为这些对体育特长生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是“另类”,想到这些,大家也就都释然了。长此以往,最后就连体育特长生自己也迷惑于自己的位置,自己把自己打入“另类”,文化课成绩学习的意识淡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体育成绩与文化基础成反比,文化课成绩越来越低,学习相应越来越捉襟见肘,自信心也越来越低,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素质低的情况也就越来越严重。

4.2.2 思想认识的错位,直接导致了教育管理措施的错位。训练和学习的矛盾是特长生面临的主要矛盾,它长期存在又始终得不到解决。矛盾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校和家庭。在家庭方面,作家长的对子女的期望值太低,认为反正吃体育饭,文化课低一点无所谓,只要训练抓紧了,学习方面要求不必太过严格,从而疏于对子女的要求与鞭策,或者干脆对子女失去了信心,听天由命。由于缺少了家庭的督促,学校教育缺乏配合,缺少沟通,孤掌难鸣,教育管理力度大打折扣。除家庭方面,最主要因素的还是来自于学校。首先是管理体制的问题。体育特长生的体育归体育教师管,思想、学习及其他方面由班主任管。一方面二者之间缺少交流与配合,不少特长生体育至上,特别崇拜体育教师而忽略班主任的统一调节作用,体育教师的话就是圣旨,班主任尤其是各任课老师的话愿听则听,否则当作耳旁风充耳不闻,学校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其次是制约机制不力: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无什么硬性规定,缺少制约,因而缺少压力;没有压力,他们自然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文化课考多考少都无所谓。另外是管理措施跟不上:因为学校没有建立完整的补课制度来制约带队训练的体育教师、体育特长生及班主任,而体育特长生因训练与比赛而耽误功课又是司空见惯之事,因管理措施不到位,老师与学生又重视不够,补课往往成了一句空话。如此下去天长日久,落下的功课越来越多,其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教师授课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水平多属班级中的中下等,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教学计划大都不会去迁就这部分学生的低水平,致使体育专业生因这节没听懂,下节课更跟不上,“欠帐”越来越多,距离越来越大,成绩越来越差,长期下来,他们的自尊几乎因此而荡然无存,自信也毫无踪迹,自尊和自信是成功者的双翼,失去他们,又怎么会变成展翅翱翔的“白天鹅”呢?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放弃。回顾几年的教学我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有一部分半路转体的学生,学文化科时成绩还可以,转体后个人思想懈怠,各方面要求不严,学校、班级管理跟不上,文化科学习与体育训练协调不好,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终结果也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各种原因,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对和谐教育的特点及原则等认识不足,贯彻不力,没有正确处理好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离开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从实践和理论上分析,训练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根据训练、学习、测试与比赛的实际需要及特点,必须确保文化学习为主,坚持课余训练为辅的原则,也就是说,专业训练必须在不影响上好文化课为前提下进行,保证每天3+3+9+9的时间模式,即每天有3小时训练、3小时的吃饭休闲、9小时的学习文化、9小时的睡眠。这样安排处理,从时间上算既体现了长短的比重,也符合文重体辅的原则,从体力、精力安排比较科学合理。它符合学习、生活、训练、作息制度的规律特点,是处理训练与学习的最佳形式。它既保证了文化学习,也不影响体育训练。时间上朝短夕长,运动量朝小夕大,不会影响上午文化课的学习,假如练习量过大,身体疲惫,那就会影响学习效果。至于那种“我集中时间、精力先把专业搞上去,待专业合格后再攻文化”是不明智的表现。结果就像猴子捡玉米,拾得体育丢了文化,何况时间不等人。再者,教师也不可能专门给他们补课,所以早上练习量和时间应小而短,中等强度较为合理和科学。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和特长训练二者相比,我认为文化成绩比特长训练更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培养体育特长生良好的文化学习习惯,使之明确文化成绩的重要性,只有有了好的文化成绩,特长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特长生才有更好的出路和前途,才能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和深造,才能达到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近几年来,我校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直线上升,很多都上了理想的学校。

4.2.3 体育特长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做到精心组织、科学训练

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工作既要精心组织,又要科学训练。

4.2.3.1 完整训练计划、阶段性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每天的训练计划。

4.2.3.2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以及心理训练。

4.2.3.3 加强安全教育以及运动常识的学习,杜绝运动伤害。训练计划都是为了达成目标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精心组织既要按计划进行,又要从实际出发,更要有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体育特长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在这三个任务中,体育训练是一个严谨科学的过程,教育者要科学安排好训练的进度和时间;调节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合理指导和安排好他们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文化学习和班级活动中去。

4.2.3.4 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每年的体育测试和比赛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外界环境条件一有变化,有些考生的体育测试和比赛成绩就大幅度下降;由于心理紧张,没听到枪响腿就发软的、抢跑等现象时有发生;进入比赛场地之后,看不到教练就不知所措。可见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的重要因素。

我曾做课题《湖南省部分体育特长生高考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在问卷调查学生的心理因素时,我们发现,虽然现在的学生接受社会知识渠道的多元性,但是我们的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还是较差,心理的承受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他们自己也知道:心理因素对搞好学习和训练很重要,但是他们自我调控的能力不强,一旦遇到突发的情况或到了新的环境下,就感到了困惑。他们平时对紧张学习和训练生活的调节主要是听歌、休息和适当的体育运动。

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训练中的重中之重。重视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进行以下个方面的训练。

① 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

自信心是运动员对自己未来取得运动成功的能力的确信程度,对自己实力的一种肯定,它是在运动员个体运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对体育特长生来说,在将来的运动中是否具备继续获取好成绩,自信心占有主导地位。任何运动员不能没有自信,如果没有了自信就会产生自卑和自我怀疑心理,就等于是自己击败自己,自己埋没了自己的前途。

在训练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设置不同的目标,目标设置一定要合理,一般比自己的平时成绩至少高一个等次为宜;训练目标的设置是一种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采用“阶梯”式目标设置,逐渐提高逐步达到大的目标。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会让学生产生自信,也是对学生自信心的一次次的强化和积累,这样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提高又很大帮助。学生在每次训练后,如果能及时知道训练结果,则正确的内容容易巩固,错误的动作容易纠正。因此教师要认真、及时地检查学生的动作并做出正确判断,结合示范动作,让学生在模仿中加以体会和巩固。鼓励学生相互纠正,以取得共同进步的效果。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训练结果,了解训练中的优缺点后,一般会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及时改进练习的方法,提高训练效果。体育特长生全面掌握了自己的情况后,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增强考生自信心。帮助学生了解体育测试和比赛中的特点和各种困难,让学生迅速适应比赛场地条件,在测试中表现出情绪高涨,信心坚定的状态。同时,也要加强特长生的自信心理训练,指导学生用语言提示,如“我一定能行”、“我比任何人都强”等,增强学生敢打敢拼的坚强信心。

②实战化训练和失败训练

比赛或测试临近,近似比赛和体育测试的模拟环境,反复组织模拟测试的场面,稳定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对场地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步适应体育测试和比赛的环境。有些学校没有标准化的场地,特长生也不是很多,不能充分营造出体育测试和比赛时的气氛,可以联系几个同类学校组织模拟测试,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从准备工作、点名、入场、项目的选择及进行速度等环节入手,全力营造真正进行体育测试和比赛的氛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作战能力,教练均也不得入场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为了让体育特长生失败一次。比赛场上学生容易产生紧张的恐慌心理,学生很有可能有一项成绩不理想,但绝不能因此而影响其他项目的比赛。教练平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有意识地使他们失败一次,以此来增强其承受失败的能力,磨炼其逆境奋进的意志。比如在测验100米时,教练可以人为地造成考生成绩下降,然后鼓励他们不要受此影响,全力以赴完成余下的项目的比赛;而在进行其它项目时,教练同样可以人为提高成绩,增强其必胜的信心,以此来训练学生受到挫折时的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总之,就是一推一拉,最后逐步增强其信心。 ③适应能力训练

纠正和克服特长生自己所在学校场地环境的思维定势,训练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教练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学校进行训练和比赛,体育测试时提前三、四天到达比赛地点,熟悉环境,进行适应性训练。要严格、科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运动负荷以中小为主,确保比赛时体力调整到最佳状态。同时,测试前体育教师还要带学生熟悉场地的路线,每项的检录地点和场地一定要告知学生。熟悉考场的整体布局(熟悉考场的整体布局时,需要了解熟悉的设施包括可供准备活动的场地、检录处、各项目测试地点、厕所位置、出入口等等。实地查看熟悉场地后,最好达到能大体画出考场示意图的程度,真正做到心中有数)。熟悉场地器材。熟悉考场周边的交通(熟悉场地和住地的大致地理位置以及住地到场地的大致路线、路况、可供选择的交通工具、路程和前往场地大致需要的时间等。熟悉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能准时顺利参加考试)。

我的成长史④抗饥饿和抗缺少睡眠训练。

在实际体育测试过程中,由于测试的进度不同,很难掌握具体的时间,甚至上午的测试拖延到中午多也结束不了。再加上情绪紧张等种种因素,晚上睡眠也可能不是很好,早饭也不知道吃什么好,中午也没有充分的休息。平时训练中,就要培养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经得起长久消耗的耐力,有意识让学生早晨少吃东西,训练持续到中午,中午不让学生休息,下午坚持训练。这也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训练;再就是让学生养成深呼吸进行调整的习惯,深呼吸是学生在场上消除心理紧张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就要有意识用深呼吸来消除学生的心理紧张。等待的时候可是多做几次,静下心来,不要东张西望。其方法是:用鼻孔深深吸气,气运丹田,屏气数秒后,边收腹边将气缓缓吐出,大脑回想将要进行项目的技术动作,重复数次。这对消除心理紧张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⑤在恶劣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

体育专业是每年的四月份,测试和比赛很有可能是雨天。因此 把考生安排在不同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训练,特别要选择在训练条件差的地方、气候恶劣的时机训练。如:在场地湿、器械滑的情况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在气温低、有风雨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在场地条件差的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使学生在困难条件下完成训练,以适应体育比赛和测试时可能出现的恶劣气候条件,缓解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紧张、找到对付恶劣气候条件的对策和克服恶劣条件下比赛和测试的不适应。

此文是2011年7月25日应邀在长沙市教育学院全市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稿。

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原因篇七
谈谈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

谈谈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

长沙市湘府中学 杨海文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塑造校园文化形象有着其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而体育特长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长生的训练水平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形象窗口。因此,在建设学校体育文化过程中,要发挥校体育特长生的主力军作用,有意识地培育几个赛事品牌,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要在各项赛事中注意发掘一批新的运动员苗子,同时加强特长生队伍的训练,着力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当然也包括学校的高考体育专业生。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和培养是我们本次重点探讨的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中人才竞争成为焦点。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需要实力,而实力源于人才,人才得益于教育。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作为国家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对于人才培养更加综合全面,使得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其地位更加突显。中学体育特长生作为学校中的特殊群体,综合素质教育也有其特殊性。在体育特长生培养上区别于普通中学生,特长生的“特长”既有他们的优势也有他们在综合发展中的弊端。体育特长生是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我国优秀运动员未来的生力军。

随着体育高考制度的逐年变化和改革,无论从文化科成绩、体育术科能力、竞技水平等各方面,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老一套的训练思维和方法,已不再适应现在形势的变化了,在各学校都开始着手大力发展特长生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而要想在高考和比赛中让体育特长生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有所突破,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探寻出更好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新思路。

1 明确中学培养体育特长生的重要性

1.1 学校业余训练队每年都要代表学校参加市级比赛,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展示了学校的形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1.2 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以及组织体育特长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教练员的知名度,使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

1.3 在各学校,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情况如何,是学校体育工作搞得好与否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衡量学校校园文化体育建设的重要标志,上级领导部门对某个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不仅仅看普及得如何,而更重要的是看学校体育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得如何,看学校业余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的成绩如何,因此要有提高,要有好的比赛成绩,那么就得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专门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七号文件通知)2007/5/7,第三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体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2 明确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

说到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实际上就是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的和方向。

2.1 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的:通过对学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提高其运动水平和能力,组成学校的业余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提高学校知名度;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

2.2 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方向:我们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更重要的是,他们毕业时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因此学校对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方向很明确:

2.2.1 为大专院校输送体育人才。如: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体育院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等输送体育人才,这是我们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最主要的目标。

2.2.2 参加各级体育比赛,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以上标准或国家、省级比赛的好名次,从而享受高考加分和以高水平运动员资格上重点大学(文化高考成绩是本科线的65%)。

3 中学体育特长生应该怎样培养

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工作怎样才能做好呢?据我亲身经历和我校的实践经验,我觉得要做好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选好材: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材,要根据我们培养的目标进行。

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材从小选拔出来,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培养,以便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选材必须利用一切手段来预测一个少年能否通过训练取得成绩。这种预测需要依靠遗传学、形态学、生理学和统计学等多方面的材料综合地加以判断,是运动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不少学者认为,遗传对人体发育、体形、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运动素质的发展速度等关系颇大。在人的身长、体形等形态方面遗传现象比较明显,这是早已知道的事实。近年来,有些学者对运动能力的遗传可能性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其途径有:家系调查。对运动员家族溯源的研究历史比较短,目前最多只能追溯到3~4代;据一些学

者调查,著名运动员的后代中平均有50%的人运动能力突出,不过其运动项目不一定与父母从事的项目相同。子女和父母运动能力的统计比较,目前获得的初步结论是:一部分运动形式(跑、立定跳等)的能力可遗传,另一些运动形式(投掷、支撑跳等)见不到遗传现象。对双胞胎的研究,通过对双胞胎在体育的兴趣、运动成绩、各系统的一些生理指标、训练效果等方面的比较,已发现最大吸氧量、血乳酸浓度、最大脉率等也受遗传的影响,并且发现单卵双胞胎的遗传性要比双卵双胞胎的大得多;显然,在估计这些特征的遗传可能性时,也不能排除后天环境(家庭、社会环境等)的作用。

选材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正确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身长、心肺系统的机能指标高低和运动素质的好坏,因为这些因素对运动员的培养前途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起主要的作用。

预测身高的主要方法:

(1)从父母身高推算,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推算公式,但是这些公式尚在不断修正中。

(2)根据自己身长推算,一些学者通过大量调查和统计学分析,提出以自己 8~12岁的

实际身长预测未来身长,其相关因数最高。

(3)从骨骼年龄预测,一般从腕部骨骺发育的放射线表现进行推断。

3.2 加强目标管理工作

有效的体育特长生培养目标既要考虑学校整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在制定目标时:

①与学生共同研究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参与研究训练工作,增加其责任感。

②把学生的目标定得比实际水平略高,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又能达到,以便为下一个目标的制定创造条件。

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情况,做到个人目标明确化。指导教师在整体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哪些是强项,哪些是弱项,怎样才能做到突破与发展,并且提出了既有整体又突出个性化的设计方案,这些目标、方案都让学生知道。因为学生心中有了数,就能把个性化的问题与目标相联系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和动力。提出了“向管理要质量”,“向效率要质量”,“向科学训练要质量”的理念,并付之强有力的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并提出“不能吊下任何一个人”的训练理念。

3.3 抓好组建特长生队伍的几个关键环节

要把体育特长生队伍建设好,只靠几个体育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的工作:

3.3.1 更新观念,改变思想,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创设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从社会到家庭到学校,纠正在体育特长生问题认识上的错位。要站在体育特长生的角度,着眼于他们将来的前途,决不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能为学校争光,末了送出校门就算完成了任务。要从和谐教育的角度,从培养人才的高度,认真地考虑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问题。要彻底摒弃那种认为体育特长生只要体育成绩,不要思想品德和文化基础,只要体育成绩好就能升学的“另类”观点,在和谐教育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机制促进并保证教育目标的全面发展。

3.3.2 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体育特长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理顺管理体制,有的放矢,因人制宜。学校应该成立一个由校领导和班主任及教练员组成的管理体育特长生的专门机构,定期研究和解决体育特长生教育工作中的问题。要定期召开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碰头会,三者联合与体育生进行座谈,通过座谈及时发现他们在思想、学习、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同时,专门制定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办法、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标准要求、体育特长生因训练和比赛缺课的补课办法,使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目标,学校评有尺度,多管齐下,切实提高体育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成绩,最终能学有所成。

3.3.3 加强管理措施,设置体育特长班。绝大多数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方式,都是把他们分散到各个班级,这也给学生的管理、文化课教学、训练比赛时间安排、补课安排等带来诸多不便。根据和谐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教育规律,本着便于各科教师合理安排教学、便于体育教师统一安排训练时间和内容、便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班级活动开展的要求,为了公平竞争的氛围和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应对体育特长生实行统一编班和集中管理。在这一方面,我认为单独成立了一个体育班最好。

4 培养体育特长生的四个重要的任务。

4.1 培养体育特长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这四个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目前部分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缺乏社会责任感;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满足现状、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丧失诚信,弄虚作假;自控能力差,易冲动,不讲文明礼让;作风懒散,纪律涣散等。长期以来体育特长生给师生的印象是:经常违反校纪校规,例如:打架、逃课、抽烟等等不良习惯,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影响、体育精神的缺失的影响、商品经济对体育道德的冲击、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体育特长生自身目的与动机的错位等等。 要加强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第一,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体育观、“身正为范”的教师观和正确的权威观;第二,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要从体育道德标准的建设做起,更新、充实体育特长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公平公正意识、参与拼搏精神、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法纪意识的教育;第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中学体育特长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第五,充分利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表现性强、规范性强、集体性强、实践性强和交往性强的特点对特长生进

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体育特长生培养成为专业素质过硬、讲文明、有道德的体育人才。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他们,狠抓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逐渐改变体育特长生以往的不好的形象,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人、成才。

4.2 狠抓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成绩。

让他们明确:辛勤的汗水,辉煌的专业成绩,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才有可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将来才有可能找到好的工作,生活才会美好,才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例如,曾经名噪一时的前国脚唐全顺,因文化水平太低,退役后找不到工作,自己干事业屡屡失败,最后因为难以维持生计而走上赌球被囚的道路;再如,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下澡堂帮人搓背以维持生计;马家军“第一金”刘丽在家待业等等,教师切记要使体育特长生明确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把文化学习变成一种内在需要,放在比专业训练更高的位置上。

近几年我省体育专业生的参考人数均保持在18000人左右,而真正进入本科院校(二本以上)才2000多一点,录取比例也才13%左右,大多数的专业生是因为文化成绩而落选。原因有:

4.2.1 思想认识错位,是导致体育特长生文化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提起体育特长生,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差,让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观念淡薄,(也包括我们部分教练员)认为体育生,体育专业成绩决定一切,认为:作为教练员的我们只要专业成绩突出,文化是文化老师的事。因此放松了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的要求,甚至忽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学校,不管校长还是老师,不管是同学还是朋友,大家都把体育生看作是“另类”,认为他们和其他学生不一样,只要在各种体育竞赛中能拿到好名次就万事大吉。到了运动会比赛,当我们大家兴高采烈地谈论本校优异的体育成绩,谈及某某同学拿了几个冠军或某某同学破了几项记录的时候,我们中有谁会想到某某体育生糟糕的文化成绩和某某体育特长生较差的思想表现?又有谁会重视这种情况之后再去帮他们提高?没有!因为这些对体育特长生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是“另类”,想到这些,大家也就都释然了。长此以往,最后就连体育特长生自己也迷惑于自己的位置,自己把自己打入“另类”,文化课成绩学习的意识淡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体育成绩与文化基础成反比,文化课成绩越来越低,学习相应越来越捉襟见肘,自信心也越来越低,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素质低的情况也就越来越严重。

4.2.2 思想认识的错位,直接导致了教育管理措施的错位。训练和学习的矛盾是特长生面临的主要矛盾,它长期存在又始终得不到解决。矛盾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校和家庭。在家庭方面,作家长的对子女的期望值太低,认为反正吃体育饭,文化课低一点无所谓,只要训练抓紧了,学习方面要求不必太过严格,从而疏于对子女的要求与鞭策,或者干脆对子女失去了信心,听天由命。由于缺少了家庭的督促,学校教育缺乏配合,缺少沟通,孤掌难鸣,教育管理力度大打折扣。除家庭方面,最主要因素的还是来自于学校。首先是管理体制的问题。体育特长生的体育归体育教师管,思想、学习及其他方面由班主任管。一方面二者之间缺少交流与配合,不少特长生体育至上,特别崇拜体育教师而忽略班主任的统一调节作用,体育教师的话就是圣旨,班主任尤其是各任课老师的话愿听则听,否则当作耳旁风充耳不闻,学校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其次是制约机制不力: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无什么硬性规定,缺少制约,因而缺少压力;没有压力,他们自然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文化课考多考少都无所谓。另外是管理措施跟不上:因为学校没有建立完整的补课制度来制约带队训练的体育教师、体育特长生及班主任,而体育特长生因训练与比赛而耽误功课又是司空见惯之事,因管理措施不到位,老师与学生又重视不够,补课往往成了一句空话。如此下去天长日久,落下的功课越来越多,其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教师授课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水平多属班级中的中下等,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教学计划大都不会去迁就这部分学生的低水平,致使体育专业生因这节没听懂,下节课更跟不上,“欠帐”越来越多,距离越来越大,成绩越来越差,长期下来,他们的自尊几乎因此而荡然无存,自信也毫无踪迹,自尊和自信是成功者的双翼,失去他们,又怎么会变成展翅翱翔的“白天鹅”呢?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放弃。回顾几年的教学我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有一部分半路转体的学生,学文化科时成绩还可以,转体后个人思想懈怠,各方面要求不严,学校、班级管理跟不上,文化科学习与体育训练协调不好,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终结果也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各种原因,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对和谐教育的特点及原则等认识不足,贯彻不力,没有正确处理好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离开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从实践和理论上分析,训练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根据训练、学习、测试与比赛的实际需要及特点,必须确保文化学习为主,坚持课余训练为辅的原则,也就是说,专业训练必须在不影响上好文化课为前提下进行,保证每天3+3+9+9的时间模式,即每天有3小时训练、3小时的吃饭休闲、9小时的学习文化、9小时的睡眠。这样安排处理,从时间上算既体现了长短的比重,也符合文重体辅的原则,从体力、精力安排比较科学合理。它符合学习、生活、训练、作息制度的规律特点,是处理训练与学习的最佳形式。它既保证了文化学习,也不影响体育训练。时间上朝短夕长,运动量朝小夕大,不会影响上午文化课的学习,假如练习量过大,身体疲惫,那就会影响学习效果。至于那种“我集中时间、精力先把专业搞上去,待专业合格后再攻文化”是不明智的表现。结果就像猴子捡玉米,拾得体育丢了文化,何况时间不等人。再者,教师也不可能专门给他们补课,所以早上练习量和时间应小而短,中等强度较为合理和科学。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和特长训练二者相比,我认为文化成绩比特长训练更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培养体育特长生良好的文化学习习惯,使之明确文化成绩的重要性,只有有了好的文化成绩,特长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特长生才有更好的出路和前途,才能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和深造,才能达到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近几年来,我校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直线上升,很多都上了理想

的学校。

4.2.3 体育特长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做到精心组织、科学训练

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工作既要精心组织,又要科学训练。

4.2.3.1 完整训练计划、阶段性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每天的训练计划。

4.2.3.2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以及心理训练。

4.2.3.3 加强安全教育以及运动常识的学习,杜绝运动伤害。训练计划都是为了达成目标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精心组织既要按计划进行,又要从实际出发,更要有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体育特长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在这三个任务中,体育训练是一个严谨科学的过程,教育者要科学安排好训练的进度和时间;调节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合理指导和安排好他们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文化学习和班级活动中去。

4.2.3.4 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每年的体育测试和比赛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外界环境条件一有变化,有些考生的体育测试和比赛成绩就大幅度下降;由于心理紧张,没听到枪响腿就发软的、抢跑等现象时有发生;进入比赛场地之后,看不到教练就不知所措。可见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的重要因素。

我曾做课题《湖南省部分体育特长生高考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在问卷调查学生的心理因素时,我们发现,虽然现在的学生接受社会知识渠道的多元性,但是我们的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还是较差,心理的承受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他们自己也知道:心理因素对搞好学习和训练很重要,但是他们自我调控的能力不强,一旦遇到突发的情况或到了新的环境下,就感到了困惑。他们平时对紧张学习和训练生活的调节主要是听歌、休息和适当的体育运动。

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训练中的重中之重。重视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进行以下个方面的训练。

① 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

自信心是运动员对自己未来取得运动成功的能力的确信程度,对自己实力的一种肯定,它是在运动员个体运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对体育特长生来说,在将来的运动中是否具备继续获取好成绩,自信心占有主导地位。任何运动员不能没有自信,如果没有了自信就会产生自卑和自我怀疑心理,就等于是自己击败自己,自己埋没了自己的前途。

在训练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设置不同的目标,目标设置一定要合理,一般比自己的平时成绩至少高一个等次为宜;训练目标的设置是一种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采用“阶梯”式目标设置,逐渐提高逐步达到大的目标。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会让学生产生自信,也是对学生自信心的一次次的强化和积累,这样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提高又很大帮助。学生在每次训练后,如果能及时知道训练结果,则正确的内容容易巩固,错误的动作容易纠正。因此教师要认真、及时地检查学生的动作并做出正确判断,结合示范动作,让学生在模仿中加以体会和巩固。鼓励学生相互纠正,以取得共同进步的效果。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训练结果,了解训练中的优缺点后,一般会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及时改进练习的方法,提高训练效果。体育特长生全面掌握了自己的情况后,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增强考生自信心。帮助学生了解体育测试和比赛中的特点和各种困难,让学生迅速适应比赛场地条件,在测试中表现出情绪高涨,信心坚定的状态。同时,也要加强特长生的自信心理训练,指导学生用语言提示,如“我一定能行”、“我比任何人都强”等,增强学生敢打敢拼的坚强信心。

②实战化训练和失败训练

比赛或测试临近,近似比赛和体育测试的模拟环境,反复组织模拟测试的场面,稳定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对场地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步适应体育测试和比赛的环境。有些学校没有标准化的场地,特长生也不是很多,不能充分营造出体育测试和比赛时的气氛,可以联系几个同类学校组织模拟测试,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从准备工作、点名、入场、项目的选择及进行速度等环节入手,全力营造真正进行体育测试和比赛的氛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作战能力,教练均也不得入场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为了让体育特长生失败一次。比赛场上学生容易产生紧张的恐慌心理,学生很有可能有一项成绩不理想,但绝不能因此而影响其他项目的比赛。教练平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有意识地使他们失败一次,以此来增强其承受失败的能力,磨炼其逆境奋进的意志。比如在测验100米时,教练可以人为地造成考生成绩下降,然后鼓励他们不要受此影响,全力以赴完成余下的项目的比赛;而在进行其它项目时,教练同样可以人为提高成绩,增强其必胜的信心,以此来训练学生受到挫折时的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总之,就是一推一拉,最后逐步增强其信心。

③适应能力训练

纠正和克服特长生自己所在学校场地环境的思维定势,训练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教练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学校进行训练和比赛,体育测试时提前三、四天到达比赛地点,熟悉环境,进行适应性训练。要严格、科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运动负荷以中小为主,确保比赛时体力调整到最佳状态。同时,测试前体育教师还要带学生熟悉场地的路线,每项的检录地点和场地一定要告知学生。熟悉考场的整体布局(熟悉考场的整体布局时,需要了解熟悉的设施包括可供准备活动的场地、检录处、各项目测试地点、厕所位置、出入口等等。实地查看熟悉场地后,最好达到能大体画出考场示意图的程度,真正做到心中有数)。熟悉场地器材。熟悉考场周边的交通(熟悉场地和住地的大致地理位置以及住地到场地的大致路线、路况、可供选择的交通工

具、路程和前往场地大致需要的时间等。熟悉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能准时顺利参加考试)。

④抗饥饿和抗缺少睡眠训练。

在实际体育测试过程中,由于测试的进度不同,很难掌握具体的时间,甚至上午的测试拖延到中午多也结束不了。再加上情绪紧张等种种因素,晚上睡眠也可能不是很好,早饭也不知道吃什么好,中午也没有充分的休息。平时训练中,就要培养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经得起长久消耗的耐力,有意识让学生早晨少吃东西,训练持续到中午,中午不让学生休息,下午坚持训练。这也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训练;再就是让学生养成深呼吸进行调整的习惯,深呼吸是学生在场上消除心理紧张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就要有意识用深呼吸来消除学生的心理紧张。等待的时候可是多做几次,静下心来,不要东张西望。其方法是:用鼻孔深深吸气,气运丹田,屏气数秒后,边收腹边将气缓缓吐出,大脑回想将要进行项目的技术动作,重复数次。这对消除心理紧张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⑤在恶劣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

体育专业是每年的四月份,测试和比赛很有可能是雨天。因此 把考生安排在不同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训练,特别要选择在训练条件差的地方、气候恶劣的时机训练。如:在场地湿、器械滑的情况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在气温低、有风雨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在场地条件差的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使学生在困难条件下完成训练,以适应体育比赛和测试时可能出现的恶劣气候条件,缓解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紧张、找到对付恶劣气候条件的对策和克服恶劣条件下比赛和测试的不适应。

此文是2011年7月25日应邀在长沙市教育学院全市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稿。

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原因篇八
谈谈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

谈谈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

长沙市湘府中学 杨海文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塑造校园文化形象有着其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而体育特长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长生的训练水平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形象窗口。因此,在建设学校体育文化过程中,要发挥校体育特长生的主力军作用,有意识地培育几个赛事品牌,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要在各项赛事中注意发掘一批新的运动员苗子,同时加强特长生队伍的训练,着力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当然也包括学校的高考体育专业生。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和培养是我们本次重点探讨的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中人才竞争成为焦点。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需要实力,而实力源于人才,人才得益于教育。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作为国家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对于人才培养更加综合全面,使得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其地位更加突显。中学体育特长生作为学校中的特殊群体,综合素质教育也有其特殊性。在体育特长生培养上区别于普通中学生,特长生的“特长”既有他们的优势也有他们在综合发展中的弊端。体育特长生是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我国优秀运动员未来的生力军。

随着体育高考制度的逐年变化和改革,无论从文化科成绩、体育术科能力、竞技水平等各方面,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老一套的训练思维和方法,已不再适应现在形势的变化了,在各学校都开始着手大力发展特长生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而要想在高考和比赛中让体育特长生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有所突破,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探寻出更好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新思路。

1 明确中学培养体育特长生的重要性

1.1 学校业余训练队每年都要代表学校参加市级比赛,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展示了学校的形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1.2 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以及组织体育特长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教练员的知名度,使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

1.3 在各学校,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情况如何,是学校体育工作搞得好与否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衡量学校校园文化体育建设的重要标志,上级领导部门对某个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不仅仅看普及得如何,而更重要的是看学校体育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得如何,看学校业余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的成绩如何,因此要有提高,要有好的比赛成绩,那么就得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专门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七号文件通知)2007/5/7,第三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体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2 明确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

说到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实际上就是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的和方向。

2.1 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的:通过对学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提高其运动水平和能力,组成学校的业余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提高学校知名度;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

2.2 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方向:我们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更重要的是,他们毕业时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因此学校对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方向很明确:

2.2.1 为大专院校输送体育人才。如: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体育院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等输送体育人才,这是我们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最主要的目标。

2.2.2 参加各级体育比赛,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以上标准或国家、省级比赛的好名次,从而享受高考加分和以高水平运动员资格上重点大学(文化高考成绩是本科线的65%)。 3 中学体育特长生应该怎样培养

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工作怎样才能做好呢?据我亲身经历和我校的实践经验,我觉得要做好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选好材: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材,要根据我们培养的目标进行。

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材从小选拔出来,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培养,以便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选材必须利用一切手段来预测一个少年能否通过训练取得成绩。这种预测需要依靠遗传学、形态学、生理学和统计学等多方面的材料综合地加以判断,是运动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不少学者认为,遗传对人体发育、体形、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运动素质的发展速度等关系颇大。在人的身长、体形等形态方面遗传现象比较明显,这是早已知道的事实。近年来,有些学者对运动能力的遗传可能性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其途径有:家系调查。对运动员家族溯源的研究历史比较短,目前最多只能追溯到3~4代;据一些学者调查,著名运动员的后代中平均有50%的人运动能力突出,不过其运动项目不一定与父母从事的项目相同。子女和父母运动能力的统计比较,目前获得的初步结论是:一部分运动形式(跑、立定跳等)的能力可遗传,另一些运动形式(投掷、支撑跳等)见不到遗传现象。对双胞胎的研究,通过对双胞胎在体育的兴趣、运动成绩、各系统的一些生理指标、训练效果等方面的比较,已发现最大吸氧量、血乳酸浓度、最大脉率等也受遗传的影响,并且发现单卵双胞胎的遗传性要比双卵双胞胎的大得多;显然,在估计这些特征的遗传可能性时,也不能排除后天环境(家庭、社会环境等)的作用。

选材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正确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身长、心肺系统的机能指标高低和运动素质的好坏,因为这些因素对运动员的培养前途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起主要的作用。

预测身高的主要方法:

(1)从父母身高推算,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推算公式,但是这些公式尚在不断修正中。

(2)根据自己身长推算,一些学者通过大量调查和统计学分析,提出以自己 8~12岁的 实际身长预测未来身长,其相关因数最高。

(3)从骨骼年龄预测,一般从腕部骨骺发育的放射线表现进行推断。

3.2 加强目标管理工作

有效的体育特长生培养目标既要考虑学校整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在制定目标时:

①与学生共同研究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参与研究训练工作,增加其责任感。 ②把学生的目标定得比实际水平略高,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又能达到,以便为下一个目标的制定创造条件。

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情况,做到个人目标明确化。指导教师在整体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哪些是强项,哪些是弱项,怎样才能做到突破与发展,并且提出了既有整体又突出个性化的设计方案,这些目标、方案都让学生知道。因为学生心中有了数,就能把个性化的问题与目标相联系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和动力。提出了“向管理要质量”,“向效率要质量”,“向科学训练要质量”的理念,并付之强有力的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并提出“不能吊下任何一个人”的训练理念。

3.3 抓好组建特长生队伍的几个关键环节

要把体育特长生队伍建设好,只靠几个体育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的工作:

3.3.1 更新观念,改变思想,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创设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从社会到家庭到学校,纠正在体育特长生问题认识上的错位。要站在体育特长生的角度,着眼于他们将来的前途,决不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能为学校争光,末了送出校门就算完成了任务。要从和谐教育的角度,从培养人才的高度,认真地考虑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问题。要彻底摒弃那种认为体育特长生只要体育成绩,不要思想品德和文化基础,只要体育成绩好就能升学的“另类”观点,在和谐教育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机制促进并保证教育目标的

全面发展。

3.3.2 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体育特长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理顺管理体制,有的放矢,因人制宜。学校应该成立一个由校领导和班主任及教练员组成的管理体育特长生的专门机构,定期研究和解决体育特长生教育工作中的问题。要定期召开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碰头会,三者联合与体育生进行座谈,通过座谈及时发现他们在思想、学习、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同时,专门制定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办法、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标准要求、体育特长生因训练和比赛缺课的补课办法,使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目标,学校评有尺度,多管齐下,切实提高体育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成绩,最终能学有所成。

3.3.3 加强管理措施,设置体育特长班。绝大多数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方式,都是把他们分散到各个班级,这也给学生的管理、文化课教学、训练比赛时间安排、补课安排等带来诸多不便。根据和谐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教育规律,本着便于各科教师合理安排教学、便于体育教师统一安排训练时间和内容、便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班级活动开展的要求,为了公平竞争的氛围和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应对体育特长生实行统一编班和集中管理。在这一方面,我认为单独成立了一个体育班最好。

4 培养体育特长生的四个重要的任务。

4.1 培养体育特长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这四个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目前部分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缺乏社会责任感;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满足现状、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丧失诚信,弄虚作假;自控能力差,易冲动,不讲文明礼让;作风懒散,纪律涣散等。长期以来体育特长生给师生的印象是:经常违反校纪校规,例如:打架、逃课、抽烟等等不良习惯,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影响、体育精神的缺失的影响、商品经济对体育道德的冲击、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体育特长生自身目的与动机的错位等等。 要加强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第一,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体育观、“身正为范”的教师观和正确的权威观;第二,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要从体育道德标准的建设做起,更新、充实体育特长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公平公正意识、参与拼搏精神、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法纪意识的教育;第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中学体育特长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第五,充分利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表现性强、规范性强、集体性强、实践性强和交往性强的特点对特长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体育特长生培养成为专业素质过硬、讲文明、有道德的体育人才。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他们,狠抓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逐渐改变体育特长生以往的不好的形象,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人、成才。

4.2 狠抓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成绩。

让他们明确:辛勤的汗水,辉煌的专业成绩,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才有可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将来才有可能找到好的工作,生活才会美好,才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例如,曾经名噪一时的前国脚唐全顺,因文化水平太低,退役后找不到工作,自己干事业屡屡失败,最后因为难以维持生计而走上赌球被囚的道路;再如,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下澡堂帮人搓背以维持生计;马家军“第一金”刘丽在家待业等等,教师切记要使体育特长生明确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把文化学习变成一种内在需要,放在比专业训练更高的位置上。

近几年我省体育专业生的参考人数均保持在18000人左右,而真正进入本科院校(二本以上)才2000多一点,录取比例也才13%左右,大多数的专业生是因为文化成绩而落选。原因有:

4.2.1 思想认识错位,是导致体育特长生文化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提起体育特长生,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差,让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观念淡薄,(也包括我们部分教练员)认为体育生,体育专业成绩决定一切,认为:作为教练员的我们只要专业成绩突出,文化是文化老师的事。因此放松了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的要求,甚至忽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学校,不管校长还是老师,不管是同学还是朋友,大家都把体育生看作是“另类”,认为他们和其他学生不一样,只要在各种体育竞赛中能拿到好名次就万事大

吉。到了运动会比赛,当我们大家兴高采烈地谈论本校优异的体育成绩,谈及某某同学拿了几个冠军或某某同学破了几项记录的时候,我们中有谁会想到某某体育生糟糕的文化成绩和某某体育特长生较差的思想表现?又有谁会重视这种情况之后再去帮他们提高?没有!因为这些对体育特长生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是“另类”,想到这些,大家也就都释然了。长此以往,最后就连体育特长生自己也迷惑于自己的位置,自己把自己打入“另类”,文化课成绩学习的意识淡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体育成绩与文化基础成反比,文化课成绩越来越低,学习相应越来越捉襟见肘,自信心也越来越低,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素质低的情况也就越来越严重。

4.2.2 思想认识的错位,直接导致了教育管理措施的错位。训练和学习的矛盾是特长生面临的主要矛盾,它长期存在又始终得不到解决。矛盾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校和家庭。在家庭方面,作家长的对子女的期望值太低,认为反正吃体育饭,文化课低一点无所谓,只要训练抓紧了,学习方面要求不必太过严格,从而疏于对子女的要求与鞭策,或者干脆对子女失去了信心,听天由命。由于缺少了家庭的督促,学校教育缺乏配合,缺少沟通,孤掌难鸣,教育管理力度大打折扣。除家庭方面,最主要因素的还是来自于学校。首先是管理体制的问题。体育特长生的体育归体育教师管,思想、学习及其他方面由班主任管。一方面二者之间缺少交流与配合,不少特长生体育至上,特别崇拜体育教师而忽略班主任的统一调节作用,体育教师的话就是圣旨,班主任尤其是各任课老师的话愿听则听,否则当作耳旁风充耳不闻,学校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其次是制约机制不力: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无什么硬性规定,缺少制约,因而缺少压力;没有压力,他们自然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文化课考多考少都无所谓。另外是管理措施跟不上:因为学校没有建立完整的补课制度来制约带队训练的体育教师、体育特长生及班主任,而体育特长生因训练与比赛而耽误功课又是司空见惯之事,因管理措施不到位,老师与学生又重视不够,补课往往成了一句空话。如此下去天长日久,落下的功课越来越多,其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教师授课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水平多属班级中的中下等,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教学计划大都不会去迁就这部分学生的低水平,致使体育专业生因这节没听懂,下节课更跟不上,“欠帐”越来越多,距离越来越大,成绩越来越差,长期下来,他们的自尊几乎因此而荡然无存,自信也毫无踪迹,自尊和自信是成功者的双翼,失去他们,又怎么会变成展翅翱翔的“白天鹅”呢?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放弃。回顾几年的教学我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有一部分半路转体的学生,学文化科时成绩还可以,转体后个人思想懈怠,各方面要求不严,学校、班级管理跟不上,文化科学习与体育训练协调不好,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终结果也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各种原因,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对和谐教育的特点及原则等认识不足,贯彻不力,没有正确处理好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离开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从实践和理论上分析,训练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根据训练、学习、测试与比赛的实际需要及特点,必须确保文化学习为主,坚持课余训练为辅的原则,也就是说,专业训练必须在不影响上好文化课为前提下进行,保证每天3+3+9+9的时间模式,即每天有3小时训练、3小时的吃饭休闲、9小时的学习文化、9小时的睡眠。这样安排处理,从时间上算既体现了长短的比重,也符合文重体辅的原则,从体力、精力安排比较科学合理。它符合学习、生活、训练、作息制度的规律特点,是处理训练与学习的最佳形式。它既保证了文化学习,也不影响体育训练。时间上朝短夕长,运动量朝小夕大,不会影响上午文化课的学习,假如练习量过大,身体疲惫,那就会影响学习效果。至于那种“我集中时间、精力先把专业搞上去,待专业合格后再攻文化”是不明智的表现。结果就像猴子捡玉米,拾得体育丢了文化,何况时间不等人。再者,教师也不可能专门给他们补课,所以早上练习量和时间应小而短,中等强度较为合理和科学。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和特长训练二者相比,我认为文化成绩比特长训练更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培养体育特长生良好的文化学习习惯,使之明确文化成绩的重要性,只有有了好的文化成绩,特长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特长生才有更好的出路和前途,才能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和深造,才能达到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近几年来,我校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直线上升,很多都上了理想的学校。

4.2.3 体育特长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做到精心组织、科学训练

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工作既要精心组织,又要科学训练。

4.2.3.1 完整训练计划、阶段性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每天的训练计划。

4.2.3.2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以及心理训练。

4.2.3.3 加强安全教育以及运动常识的学习,杜绝运动伤害。训练计划都是为了达成目标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精心组织既要按计划进行,又要从实际出发,更要有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体育特长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在这三个任务中,体育训练是一个严谨科学的过程,教育者要科学安排好训练的进度和时间;调节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合理指导和安排好他们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文化学习和班级活动中去。

4.2.3.4 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每年的体育测试和比赛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外界环境条件一有变化,有些考生的体育测试和比赛成绩就大幅度下降;由于心理紧张,没听到枪响腿就发软的、抢跑等现象时有发生;进入比赛场地之后,看不到教练就不知所措。可见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的重要因素。

我曾做课题《湖南省部分体育特长生高考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在问卷调查学生的心理因素时,我们发现,虽然现在的学生接受社会知识渠道的多元性,但是我们的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还是较差,心理的承受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他们自己也知道:心理因素对搞好学习和训练很重要,但是他们自我调控的能力不强,一旦遇到突发的情况或到了新的环境下,就感到了困惑。他们平时对紧张学习和训练生活的调节主要是听歌、休息和适当的体育运动。

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训练中的重中之重。重视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进行以下个方面的训练。

① 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

自信心是运动员对自己未来取得运动成功的能力的确信程度,对自己实力的一种肯定,它是在运动员个体运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对体育特长生来说,在将来的运动中是否具备继续获取好成绩,自信心占有主导地位。任何运动员不能没有自信,如果没有了自信就会产生自卑和自我怀疑心理,就等于是自己击败自己,自己埋没了自己的前途。

在训练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设置不同的目标,目标设置一定要合理,一般比自己的平时成绩至少高一个等次为宜;训练目标的设置是一种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采用“阶梯”式目标设置,逐渐提高逐步达到大的目标。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会让学生产生自信,也是对学生自信心的一次次的强化和积累,这样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提高又很大帮助。学生在每次训练后,如果能及时知道训练结果,则正确的内容容易巩固,错误的动作容易纠正。因此教师要认真、及时地检查学生的动作并做出正确判断,结合示范动作,让学生在模仿中加以体会和巩固。鼓励学生相互纠正,以取得共同进步的效果。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训练结果,了解训练中的优缺点后,一般会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及时改进练习的方法,提高训练效果。体育特长生全面掌握了自己的情况后,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增强考生自信心。帮助学生了解体育测试和比赛中的特点和各种困难,让学生迅速适应比赛场地条件,在测试中表现出情绪高涨,信心坚定的状态。同时,也要加强特长生的自信心理训练,指导学生用语言提示,如“我一定能行”、“我比任何人都强”等,增强学生敢打敢拼的坚强信心。

②实战化训练和失败训练

比赛或测试临近,近似比赛和体育测试的模拟环境,反复组织模拟测试的场面,稳定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对场地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步适应体育测试和比赛的环境。有些学校没有标准化的场地,特长生也不是很多,不能充分营造出体育测试和比赛时的气氛,可以联系几个同类学校组织模拟测试,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从准备工作、点名、入场、项目的选择及进行速度等环节入手,全力营造真正进行体育测试和比赛的氛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作战能力,教练均也不得入场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为了让体育特长生失败一次。比赛场上学生容易产生紧张的恐慌心理,学生很有可能有一项成绩不理想,但绝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不能因此而影响其他项目的比赛。教练平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有意识地使他们失败一次,以此来增强其承受失败的能力,磨炼其逆境奋进的意志。比如在测验100米时,教练可以人为地造成考生成绩

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原因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