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好词

时间:2024-09-20 21:32:2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范文大全 > 好词 >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的正文:

第一篇:《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作者:邓乐群

字体: 【大 中 小】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秋虫潜鸣,是对寒冷的畏惧和哀叹;鸿雁南翔,则是对寒冷的抗争,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和向往。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境开阔,精神振奋。故秋虫的审美基调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扬抡《伯牙心法·飞鸣吟》:“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一举万里兮,天下何小小!”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在中国古代词汇中,“鸿志”喻指大志,“鸿程”喻指远程,“鸿业”喻指大业,“鸿风”喻指高风亮节„„西晋奇士嵇康临刑前“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其生死达观和胸襟气度被传为千古佳谈。

鸿雁是大型水鸟,体重可达四至五公斤。鸿雁因个体庞大,起飞时常用双翅击打水面向前俯冲,然后借助惯力徐徐离水起飞,飞翔时引颈向前,脚紧贴腹部,一只接一只,蔚为壮观。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之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水落江空天气清,西风萧飒雁南征”;“辍耕垅上鸿鹄志,长啸山中鸾凤音。”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闹海蛟”对“摩天鸿”„„《五代史·朱汉宾传》:“朱瑾募其军中骁勇者,黥双雁于其颊,号雁子都。”则更是将鸿雁作为果敢精壮的象征。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雁行”、“鸿序”,遂成为秩序井然的代名词。《风宣玄品·秋鸿》曲《列序横空》:“后先有序列成行,天际飞扬。翼拂云声闻天上,影照秋潭形象。云间波上,带影一行作两行。”就以清丽的文笔,赞美了鸿雁的这一特征。鸿雁的行序整齐之美,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礼记》:“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即取鸿雁飞翔有序之义,举形于旗首,藉以警众。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即或停歇,也往往选择水草茂密、荒无人烟的洲渚。人们能看到竦持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中的鸿雁。“春光深浅没人知,我正南归雁北归”;“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语。鸿雁列队飞翔时,头雁的双翅下各产生一股微弱的气流,后雁顺着这股气流排成“人”字形依次飞翔时,比较轻松省力。在飞行中,

头雁遇到的空气阻力大,消耗的体力多,坚持不了多久,它就得退居“人”字的一翼,由它身后另一翼的头雁接替,如此循环,雁阵也就在“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宛如一支变幻莫测的神笔,连真带草,在天空中有规律地挥洒,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杨西峰重修真传《秋鸿》曲《列序横空》:“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横斜字列无穷,小异也大同。云淡淡,月,身点破苍穹。”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由衷赞叹。

鸿雁为水禽,性爱洁净,且南翔在深秋之季,其时天寒月冷,水碧沙净,中国古代的不少文人因看破红尘,超然物外,往往在诗词中赋予鸿雁以空灵澄澈的美学色彩,以寄托自己的逸怀高行。

鸿雁的南迁始于农历八月,终于十月,愈近冬季,雁阵的出现愈为频繁,其阵容也愈加壮观。故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李益《五城道中》:“沙鸣后骑来,雁起前军度”;贾岛《赠李金州》:“晓角吹人梦,秋风卷雁群”;温庭筠《秋夜出户观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均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毛泽东《忆秦蛾·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以雁阵的长空鸣叫烘衬秋季长征的军旅生活,并藉此抒发其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志。 “诗言志”与“诗主情”是汉文学创作的两大传统理论,长期以来,这两大传统理论各持己见,互立门户。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如“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等等;也有侧重抒情的诗句,如“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等等;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既有因秋临塞下、雁去衡阳而引起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穷感叹,又有因岁月流迁而坚定诗人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报国信念。雁意象在此词中不再单纯是主体悲苦情韵的抒情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起着警钟长鸣、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 情景互生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情景各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中国古代美学的“景中情”与“情中情”是两个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的审美移情层次:由物及我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由我及物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前者因景入情,以情化景,景处处成了情;后者由情观物,以物体情,情处处变成了景。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均能找到生动例证。如前面所论述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大都属“景中情”;王船山咏雁诗词中的“同文从鸟纪,驰檄指龙庭”、“清姿从倒韭,壮志欲眠戈”、“清泉涵片影,井底血函经”等诗句,则属“情中景”;至于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寒假日记”、徐志摩的“已是萧萧落叶声,更闻孤雁客心惊。关山到处多缴,冷月凄风况独征”等诗,则“内极才情,外周物理”,已淳然进入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

境界。*/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院历史系】

(摘自《文艺研究》2001年第6期)

第二篇:《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 语文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

温馨提示:本试卷共七道大题,20道小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请将选择题答案直接答到试卷指定的位置上,否则不得分。

第I卷(共36分)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 下列各项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霄 踯躅(zhí zhú) 绰约(zhuó) 扁舟子(piān) 回眸一笑 B.轩冕 绸缪(chóu miù) 戎马(róng) 捣衣砧(zhēn) 豆蔻词工 C.危樯 迤逦(yǐ lǐ) 荠麦 (jì) 玉簟秋(diàn) 列却霹雳 D.祠堂 潺湲(chán yuán) 碣石(jié) 玉搔头(sāo) 云栈萦纡 2、下列各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是( )

A.每次周考成绩公布后,我们应正确对待成绩,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当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B.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具有扶助他人的热肠,做善事,行义举,从善如流,这些美好的品德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C.相信只要有踌躇满志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一抓到底的作风,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当前困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取得河南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新胜利。

D.法国总统萨科齐对中国政府的多次强烈反对置若罔闻,执意在波兰港口城市格但斯克与达赖喇嘛会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有席卷华夏之势,这种现象值得有关部门关注和反思。

B. 那一天,我们登上了泰山极顶。天高云淡,凉风习习。鸟瞰脚下那绵延的群山,很有一番高山景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C. 一个非历史研究出身的学者,却在历史研究领域里大放异彩,

高二 语文 第1页,共16页

D. 原本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相声艺术,在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去世后,其艰难处境再次清晰凸现。不过1月6日“侯派”相声名家侯耀文却不承认相声界群龙无首,也不承认马季曾经是领军人物。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C.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5、下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B.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自己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真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 6、下面六个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灶壁阻隔了灶膛的烟灰,还掩蔽了柴爿草把等杂物,使厨房整洁有序。 ②灶台的横截面大致上是个腰子形,而纵截面则无法名状。 ③围着锅的是灶沿,用方砖随形镶拼而成。

④灶台上有一大一小两只铁锅和一只汤罐,布排得疏密有致。 ⑤江南的灶既讲究实用,又讲究美观。 ⑥灶台靠灶门一面立一道墙,称为灶壁。

A.⑤⑥①②③④ B.⑤②④③⑥① C.⑤④②⑥①③ D.⑤⑥②④①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高二 语文 第2页,共16页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近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持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

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句,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审美意蕴的一项是( ) A.在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时,冲入秋空,布阵南征,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B.翅膀拍动频率适中,沉雄有力,引吭嘹唳,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高二 语文 第3页,共16页

C.大都以动态出现,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与鹰、燕、鹤鹭等有所不同。 D.翔姿优美,亦刚亦柔,阵容壮观,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8.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之浅吟低唱、鹰的竦持树端、燕的栖息房梁、鹤鹭的兀立江滩,其审美意蕴较之鸿雁列阵高飞低下得多。

B.鸿雁的随阳、健飞之习性,显示的是一种阳刚强劲之美,由于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因而就给人一种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文章拿蟋蟀、鸣蝉、鹰鹞、鹤鹭等与鸿雁做对比并引用古诗词中的句子,是为了突出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D.文章最后一段中说“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景中情”“情中景”和“情景互生”。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题3分,共9分)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辨,帝日:“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日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成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

我为什么活着

高二 语文 第4页,共16页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

洪武二十六年乡试 举:中举 B、寻坐.事免 坐:因犯„„罪或错误 C、奉敕以行. 行:出行 D、道不拾遗.

遗:遗失,丢失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A、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 ②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B、①招流亡,给以农具 ②骥上章自辨

C、①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②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D、①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B、李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任御史职务时,他编纂了《劝教文》,并让人摇着铃

铛去宣传。

C、李骥不畏权贵。伊王多次请托李骥,他都不听从。后来受到伊王的诬陷,无故被拘禁。

D、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任新乡知县离职时,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时,百姓们

前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感谢父母

第Ⅱ卷(共84分)

四.翻译、古诗词鉴赏与默写。(共20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译:____ (2)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第21—22题。(6分)

野步 宋〃周密

高二 语文 第5页,共16页

农村党员转正申请书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3分)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2)、赵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共8分)

⑴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表现作者强烈生命意识的名句,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① ,江月年年望相似”;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② 。”这些诗句均表达了古人珍惜生命、追求理想、感逝光阴的情怀。

(2) ,画船听雨眠。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社科文答案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