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总人口数是2000年的百分之几

时间:2024-12-28 06:28:3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文档大全 > :2010年总人口数是2000年的百分之几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2010年总人口数是2000年的百分之几的正文:

第一篇:《2010年总人口数是2000年的百分之几》

2010年总人口数是2000年的百分之几

13.7/12.9=1.062=106.2%

根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全国2010年总人口数是2000年全国总人口的105.84%

第二篇:《深圳市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深圳杯)》

深圳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01-4-17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4万多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全市普查登记人口

全市按2000年11月1日0时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为700.84万人[注3](以普查登记人口为基础,结合第四季度我市人口变动情况,按1999年可比口径计算,2000年深圳市人口统计年报的年末常住人口为432.94万人)。

其中本市户籍人口121.48万人[注4],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64.3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57.10万人,增长88.69%。平均每年增加5.53万人,年平均增长6.34%。

二、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

全市人口在普查标准时间的地区间分布及人口密度如下:

三、家庭户人口

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共有家庭户118.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11.31万人,占总人口的44.42%;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3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的3.50人下降了0.87人。

四、年龄构成

全市按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59.57万人,占8.50%;15——64岁的人口为633.47万人,占90.3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8万人,占1.1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1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1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7.24个百分点。2010年总人口数是2000年的百分之几。

五、性别构成

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普查登记的人口中,男性为346.41万人,占49.43%;女性为354.43万人,占50.57%;全市人口性别比为97.74(女性=100),其中特区内为110.04,特区外为91.30。

六、民族构成

在全市普查登记人口中,汉族人口679.68万人,占96.9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1.16万人,占3.02%。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514.13万人,增长了3.11倍;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9.98万人,增长了16.84倍。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56.49万人,占8.06%;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56.55万人,占22.34%;接受初中教育的365.63万人,占52.17%;接受小学教育的84.34万人,占12.03%。

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变化如下: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4467人上升为8060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9194人上升为22338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43528人上升为52170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21589人下降为12034人。

在全市人口中,文盲人口7.62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粗文盲率由4.02%下降为1.09%,下降了2.93个百分点。

注:

1、本公报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以2000年11月1日0时(北京时间)为标准时间,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

3、普查登记人口中包括了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市在深人口,不包括户籍在本市,但已离开本市半年以上的人口。

4、在户籍人口中,包括了户籍在本市,但已离开本市半年以上的人口和户口待定人口。

5、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现役军人,也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的人。2010年总人口数是2000年的百分之几。

深圳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常住人口1035.79万

昨日从深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新闻通报会上获悉,深圳常住人口

为1035.79万。记者同时了解到,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深圳10

年间增加常住人口335万人,年均人口增长3.98%。

全市总人口1322万

“深圳常住人口十年来年均增长3.98%,低于上一个十年(1990-2000)

6.34%的增长,但仍快于全国(0.57%)、全省(1.90%)的平均水平。”市

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过去十年,深圳人口仍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口流入量较大。

十年来,深圳经济保持较高增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市外人员

到深圳工作和生活。深圳常住人口中,约有798万人是非户籍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77%;二是户籍人口增长较快。十年间,深圳采取多项措施,降低了入户门槛,加快了户籍人口增长步伐。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达251.03万人(未剔除流出市外半年以上人口),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21.48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了130万人,增长1.1倍,年平均增加13万人,年平均增长7.53%。

1035.79万的人口数字是否偏少?统计局负责人表示,这一数字是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统计时点的常住人口数据,而这一时点的全市总人口为1322万,与我市相关部门此前公布的数字相当。

性别结构男多女少

“深圳男少女多的人口性别结构在十年中已悄然改变,现在与全国一样,也是男多女少。”统计局人士介绍。

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61.40万人,占54.20%;女性人口为474.39万人,占45.80%。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18.34,同2000年“五普”的97.74对比,10年间,我市人口性别比上升了20.6个百分点。同期,广东省人口性别比上升5.2个百分点;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下降1.5个百分点。

统计局介绍,实际上深圳常住人口性别由“男少女多”转为“男多女少”的现象,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已经显现。主要原因是深圳过去十年坚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三来一补”等需要大量女性劳动力的加工装配型产业逐步萎缩或外迁,信息、通讯、金融、现代服务等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高端产业逐步增长,“人随产业走”,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对不同性别人口的需求变化,最终造成深圳人口性别比出现较大改变。

家庭规模偏小

根据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50.32万户,家庭户人口为740.2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1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63人减少0.52人;比北京市的2.45人、上海市的2.49人都要小。

“这说明深圳家庭的小型化,比其他城市更为明显,新婚家庭居多,未来对

住房、教育、医疗等社会需求较大。”有相关专家表示。

一座仍然年轻的城市

“深圳仍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人口红利效应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市统计局人士说。

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1.88万人,占9.84%;15-64岁人口为915.64万人,占88.4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8.28万人,占

1.76%。

深圳仍属于年轻人城市,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市人口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深圳还处于旺盛的“人口红利”期,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88.40%,比广东省的76.36%高出12个百分点,比上海市的81.25%高出7.2个百分点,比北京市的82.70%高出5.7个百分点;按照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7%以上即达到老年社会的标准,深圳离进入老龄化社会还较远。

每年增加12万大学生

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77.90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48.23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56.27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由8060人上升为1717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数由22338人上升为2396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数由52170人下降为44050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0年来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增加了121.4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2万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增加了9115人,增长了1.1倍。 福田区人口密度最高

“深圳人口密度增长较快,而且分布不均的情况较为明显。”统计局人士介绍。

普查数据显示:全市人口密度为5201人/平方公里,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96人/平方公里相比,增加了1605人/平方公里。福田区、罗湖区人口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区,人口密度最高的福田区达到16756人/平方公里,是

人口密度最低的坪山区的1852人/平方公里的9倍。

原特区外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5.84%,原特区内人口占34.1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原特区外人口比重增加了2.4个百分点。 56个少数民族齐聚深圳

“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56个民族还有少数几个在深圳没有常住人口。现在则全齐了。”统计局负责人介绍。

此次人口普查,我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为43.3万,占全市4.26%,而且56个民族全部都有,人口过万的包括壮族、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回族和满族等。

同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在深圳有常住人口,人数过50万的包括湖南、湖北、广西、四川、江西等。

第三篇:《西安市2000-2010年人口变化特征及问题浅析》

西安市2000-2010年人口变化特征及问题浅析

摘 要:人口变化特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结合第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陕西省图书馆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分析了西安市10年来人口变化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西安市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西安 人口特征 人口问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0 年来西安常住人口增加 100 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作为大型城市的西安在人口特征上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特征易导致人口发展中面临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本文拟通过“六普数据”和“五普数据”进行对比,找出 10 年来西安人口变化的特征,并着重分析西安人口问题,以期对相关部门决策有所裨益。

1西安市人口变化主要特征

1.1西安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户籍人口增长缓慢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西安市常住人口为 846.78 万人,户籍人口为 739.61万人。 “六普”常住人口数与“五普”时的 741.14万人相比,增加了105.64 万人 ,增长率为 14.25%,年均增长率为 1.34%。 而 1990—2000 年 10 年间常住人口共增加123.19万人, 增长 19.93%, 年均增长 1.77%。 “五普”时户籍人口数为 651.94 万人,近10 年来户籍人口数只增加了 87.67 万人, 增长率为13.45%,年均增长率为1.16% 由此可见与常住人口相比户籍人口增长速度缓慢。从全国范围来看,10 年来人口总数增加了近7390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仅为 0.57%。[1] 西安常住人口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1.2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减少,郊区人口大量增加

由于研究的学科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西安的地域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约定,本研究采用的是行政区划法中的地域范围。由“六普”可知,西安市九区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如下:排名是长安区(98.08万),雁塔区(79.31万),碑林区(73.25万),临潼区(69.76万),莲湖区( 64.09万),未央区(51.70万),灞桥区(50.86万),新城区(50.36万),阎良区(25.24万)。四县常住人口分布情况排名如下:周至县(66.56万),蓝田县(64.36万),户县(59.71万),高陵县(29.45万)。

从区县增幅的角度看,中心区:新城区(3.41万),碑林区(12.22万),莲湖区(6.61万),近郊区:灞桥区(7.76万),未央区(13.73万),雁塔区(23.54万),远郊区:阎良区(1.51万),临潼区(2.37万),长安区(8.45万),蓝田县(1.44万),周至县(4.19万),户县(3.41万),高陵区(6.16万);中心区共增加22.24万,近郊区共增加了45.03万,远郊区共增加了27.53万。通过对各区县人口数量的分布变动分析,西安市常住人口分布重心由中心城区转移到近郊地带并且逐步向远郊区转移。2010年总人口数是2000年的百分之几。

1.3.常住人口性别比略微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西安常住人口中,常住人口男女性别比由“五普”时的 108.51下降为 105.18 “六普”时,男性人口为434.08 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 51.26%;女性人口为 412.70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 48.74%。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西安市常住人口性别比却持续下降。 全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是 118.06,比“五普”时的出生人口性别比 116.86 提高了 1.2 个百分点, 而西安市性别比却下降了 3.33 个百分点。 “六普”与“五普”数据相比较,10 年来西安市人口年龄结构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六普” 时 0-14岁的人口为 109.13 万人, 占总人口的 12.89%;“五普”时为 20.69%,比重下降 7.8个百分点。 “ “六普”时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 71.64万人, 占总人口的 8.46%;五普”时为 6.32%,比重下降 2.14 个百分点。

1.4人口素质快速提高

怎一个愁字了得

10 年来,西安人口素质快速提高,“六普”时,西安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6.33 万人,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74.96 万人,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302.03 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23.93万人。 同“五普”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27174人,文盲率由 3.55%下降为

1.60%,下降了 1.95个百分点。

二、西安市人口主要问题

2.1外来流动人口迅速增加与分布状况对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挑战

“六普”数据显示,2010 年来西安市流动人口144.64 万,占常住人口的17%;其中流入人口126.02万人,外省流入人口为58.55万人。目前,西安已成为西北地区外来流入人口最多的城市。 外来流动人口给西安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外来流动人口迅速增加也给西安的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劳动生产、城市社会综合治理等带来了许多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2.2人口过于集中于市中心,近郊区承担中心城区人口疏散功能需加强

从人口密度的角度看,市中心人口密度很高,郊区人口密度很低。 中心区的密度高达 22137.67人/每平方千米,特别是碑林区人口密度达到33297.55 人/每平方千米。 近郊区人口密度为2923.33人/每平方千米,远郊区人口密度最低为 643.87 人/每平方千米,特别是周至县的人口密度最低,为 225.19人/每平方千米。西安常住人口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的主要原因是市中心仍然具有良好的交通设施、投资环境、教育水平、发展空间等,尽管近年来随着郊区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但在郊区人口总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人口承载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2.3“人户分离”增加,人口管理难度增大

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生产要素的加快流动,跨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西安“人户分离” 现象也越来越引起相关决策部门的关注。“十二五”期间,西安着重新城的建设将引发人口空间分布重构,“人户分离”现象将比“十一五”时期更趋严重,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人户分离”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到户籍管理和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不利于人口统计管理大量外来人口的集聚,不仅给街道、镇等的小区治安和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而且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导致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等。

2.4户籍人口老龄化加剧,向高龄化方向发展,不利于人口均衡发展

按照联合国关于老年型人口结构划分类型标准,65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 7%, 即为老年型人口结构。 按照此标准来衡量,西安早已步入了老年型人口结构的行列。老年人口增多将对西安市社会保障、家庭结构模式、劳动力就业等各方面问题。

3 西安市人口发展对策

3.1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特别是在制度上下功夫,创造一个更有利于人们进出西安的环境

人口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工作,应该在户籍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供给与城市承载能力、完善各项服务、控制人口规模的矛盾中寻找平衡,不断提高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水平[4]。

第一,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对外来流动人口实行“人性化”管理。 统筹协调各职能部

门,建立标准一致、互为补充的统一的西安市流动人口综合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及时掌握全市流动人口

信息,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效率,降低流动人口的管理成本。

浅阅读

第二,在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对流动人口居住场所的管理和服务,特

别是城郊结合部地带,改善外来人口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在流动人口居住地

实行集中建设和集中管理,最终达到“以房管人”的目的。

第三,对外来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服务。 流动人口为西安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流动人口享受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之间是不对等的, 应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 做到寓调控于管理,寓管理于服务。2010年总人口数是2000年的百分之几。

3.2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综合应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合理调整人口分布

第一,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手段,优化产业结构小学作文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政策对人口分布的引导作

读书演讲稿

用。 中心城区的工业继续向郊区扩散,保留部分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相容的工业点;内外环线之间,工业进一步向工业区集中,改善生态环境并解决工厂与居民区“犬牙交错”的现状;总之,促进城市功能、产业和人口向外科学合理的疏散,在更大范围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

第二,综合应用行政调控和市场调控手段,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 加快郊区城镇建设,完善城镇

2010年总人口数是2000年的百分之几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