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剑撞而破之的破

时间:2024-09-23 07:29:1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文档大全 > :拔剑撞而破之的破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拔剑撞而破之的破的正文:

第一篇:《1、文言虚词“而”》

文言虚词——“而”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

二、学习过程:

(一)“而”的意义和用法总结。

1、用作连词。

A、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又” 。

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 学》)

②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B、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 学》)

②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屈原列传》)

C、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 到则披草而坐。 (《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项脊轩志》)

③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旁宫赋》)

☆D、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 学》)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E、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②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 学》)

☆F、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 学》)

②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G、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②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

H、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①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

②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2、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 织》)

②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 说》)

1

【而后】才,方才。

①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注】标☆句为常考考点。

(二)指出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写文章的网站

11、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1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13、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1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6、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17、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18、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0、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2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2、图穷而匕见。

23、庄宗受而藏之。

2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5、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2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7、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8、既而儿醒,大啼。

(《劝 学》) (《蜀道难》) (《信陵君窃符救赵》) (《劝 学》) (《屈原列传》) (《游褒禅山记》) (《鸿门宴》) (《师 说》) (《劝 学》) (《六国论》) (《祭十二郎文》) (《冯婉贞》) (《祭十二郎文》) (《劝 学》) (《寡人之于国也》) (《鸿门宴》) (《阿房宫赋》) (《鸿门宴》) (《促 织》) (《项脊轩志》) (《石钟山记》) (《刺客列传》)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 (《六国论》) (《六国论》) (《魏世家》) (《口 技》) 2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而:

文言虚词——“而”

1、并列连词 2、并列连词 3、并列连词 4、递进连词 5、递进连词

6、递进连词 7、顺承连词 8、顺承连词 9、转折连词 10、转折连词

11、转折连词 12、假设连词 13、假设连词 14、修饰连词 15、修饰连词

16、修饰连词 17、目的连词 18、目的连词 19、代词,同“尔”,你的。

20、代词,同“尔”,你的。 21、顺承连词 22、顺承连词 23、顺承连词

24、并列连词 25、并列连词 26、转折连词 27、假设连词

28、助词,时间副词词尾。

文言虚词——“而”

1、并列连词 2、并列连词 3、并列连词 4、递进连词 5、递进连词

6、递进连词 7、顺承连词 8、顺承连词 9、转折连词 10、转折连词

11、转折连词 12、假设连词 13、假设连词 14、修饰连词 15、修饰连词

16、修饰连词 17、目的连词 18、目的连词 19、代词,同“尔”,你的。

20、代词,同“尔”,你的。 21、顺承连词 22、顺承连词 23、顺承连词

24、并列连词 25、并列连词 26、转折连词 27、假设连词

28、助词,时间副词词尾。

文言虚词——“而”

1、并列连词 2、并列连词 3、并列连词 4、递进连词 5、递进连词

6、递进连词 7、顺承连词 8、顺承连词 9、转折连词 10、转折连词

11、转折连词 12、假设连词 13、假设连词 14、修饰连词 15、修饰连词

16、修饰连词 17、目的连词 18、目的连词 19、代词,同“尔”,你的。

20、代词,同“尔”,你的。 21、顺承连词 22、顺承连词 23、顺承连词

24、并列连词 25、并列连词 26、转折连词 27、假设连词

28、助词,时间副词词尾。

文言虚词——“而”

1、并列连词 2、并列连词 3、并列连词 4、递进连词 5、递进连词

6、递进连词 7、顺承连词 8、顺承连词 9、转折连词 10、转折连词

11、转折连词 12、假设连词 13、假设连词 14、修饰连词 15、修饰连词

16、修饰连词 17、目的连词 18、目的连词 19、代词,同“尔”,你的。

20、代词,同“尔”,你的。 21、顺承连词 22、顺承连词 23、顺承连词

24、并列连词 25、并列连词 26、转折连词 27、假设连词

28、助词,时间副词词尾。

3

第二篇:《《鸿门宴》基础练习题(答案)》

《鸿门宴》基础练习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玉玦(玦,juã,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

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大酒杯)

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 (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胜杯杓(胜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

毋内诸侯(内na,通纳,接纳)

二、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忘恩)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都)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三、词性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示意)

若入前为寿(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称王)

昔日沉默

发上指(向上)

B 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

C 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E 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 (小的方面)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F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后续者)

四、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 古义: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仔细说来)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现在别人,指刘邦。 今义:现在的人) 沛公以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 今:表原因) 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今:岁数大)

五、句式解析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军霸上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逢入京使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六、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体会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拔剑撞而破之的破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