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洛梅娜读后感,《菲洛梅娜》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读后感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菲洛梅娜读后感,《菲洛梅娜》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菲洛梅娜读后感,《菲洛梅娜》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的正文:
菲洛梅娜|《菲洛梅娜》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菲洛梅娜》是一部由斯蒂芬·弗雷斯执导,朱迪·丹奇 / 史蒂夫·库根 / 苏菲·肯尼迪·克拉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同性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菲洛梅娜》观后感(一):菲洛梅娜
但凡加上“真实事件改编“ICON的电影,无论如何匪夷所思,都会在潜意识中令观众代入片中喜怒哀乐,忽略导演编剧的添油加醋,无形中为故事加分。所以改编自BBC记者马汀·斯克斯史密斯纪实文学《菲洛梅娜遗失的孩子》的电影菲洛梅娜在豆瓣上有8.4的高分也就见怪不怪。
并非质疑Judi Dench的演技:电影中每隔10分钟就会出现她被岁月蚀刻面容的特写,净系睇画面已经足够有说服力,可惜未能和Woody Allen同台竞技,否则两个神经叨叨的老人家各有各碎碎念,估计孙大圣拔毛拔到好似用左VEET脱毛蜡咁光滑,化身出来的亿万观众也无法减缓紧箍咒的痛苦。或许角色所限,这个宽容软弱兼“愚忠”(sorry,用到这个词去诋毁宗教信仰)的万里寻母故事并未能如预期般打动人心;Steve Coogan一幅吊儿郎当的落魄记者形象既不顽固也不果敢,想质疑教会的黑暗不公却总也在打擦边球,最后高潮的宽容带来的并非对命理的感悟,更像是法兰西国王的妥协。
自细都是无神论者,天主基督总也分不清,只是觉得避风港未必永远都安静,明灯能指路总不能次次都是同一盏,压抑下墨守成规,男盗女娼的性侵犯还是小事,拆散骨肉甚至斩妖除魔杀人才更令人发指。半只脚踏入观察的修女毫无惧意义正言辞,若然天主教遵循楢山节考的习俗,估计Steve Coogan第一时间会将其背上阿尔卑斯山遗弃,侩子手只因穿上圣衣戴上十字架,再黑暗也顺理成章。用宽日积月累作文恕代替惩罚,用自传代替指控,少了腥风血雨的大张旗鼓,只是半妥协的淡然背后,余下的爱尔兰母亲们,能看得见拨乱反正那天嘛?
《菲洛梅娜》观后感(二):最难的事情,是原谅
对电影的喜恶真的是跟着经历和年龄变化的,明显随着年纪渐长对小清新、纯爱的感情淡了,更容易被虐心的故事打动。特别是那些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故事,总会要感叹,果然生活才是最好的编剧。
hilomena是一个有点话痨的老太太,她善良,喜欢言情小说,总是毫无保留的用尽夸张的语言夸奖表扬别人,甚至是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这样的气质和事业遭受困境的大记者怎么看起来都有些格格不入。机缘巧合,俩个人踏上了一段里程,一个为了了结一桩50年深藏的心愿,一个只是为了找个绳索,从低谷走出去。
电影中初次到美国的Philomena说着一些似有意似无意黑美国的话,我想这本就是英国人对美国人的态度,多少带着点儿对暴发户的看不起。但是当美国人漂洋过海送钱给英国人的时候,他们却没有拒绝。修女们或许还认为把那些因为原罪才存在于世上的孩子送到那个没有底蕴文化的国家,自己做了一件无比正确的事情。
下完片子,想看看字幕是否能对上,拖了几下记进度条,正好看到那句我不原谅你,想当然的以为是儿子无法原谅母亲。看了电影才知道大错特错,断章取义害死人。
什么是母爱?母爱就是不顾一切,母爱就是分开几十年后,一眼就能看出儿子,而且坦然接受儿子的选择。她只能通过照片影像来看儿子的成长,那些本应该她见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她在乎的只是孩子生活的好不好,她因为孩子的一切而自豪骄傲。当得知孩子一直在追寻身世并且落叶归根的时候,那种欣慰让这不完满的结局有了一些温暖。
信仰是个什么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惊人的力量。它会让人坚强,也可能让外人难以理解。Martin对待宗教从一开始就是不屑一顾的,他偷溜出教堂,并且毫无敬畏之心的拿教堂门口的雕塑开涮。而Philomena虽然因为天主教的严苛固执被迫和亲子分离,她却依然虔诚,不间断的去教堂,每晚祈祷。对于伤害过她的修道院,她也是相信的,被告知老修女已经不在人世,关于儿子的资料被烧毁都全然接受并不质疑。到Martin大闹修道院当面质问,Philomena依然在为Martin的爆发向修道院里的人道歉。
老修女笃信自己的做法是绝对正确的。她的信仰不容亵渎,尽管她的坚持在很多人看来是没有人性的残酷,但是在她的世界里,她才是唯一的卫道士。她或许真的无心无愧的过日子,因为她捍卫的是真理,她不需要别人的认可。
作为受害者和当事人,Phelomena平静的说,我原谅你。而Martin却留下一句话,我无法原谅你。
最难的事情,就是对那些伤害自己的人接受和原谅。那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这个看似有些神神叨叨爱占便宜并没有见过太大世面的老太太,看似那样轻易的说出了原谅。事实上她承认这并不容易,但是她做到了。或许这就是宗教的力量,相信那无形的力量指引着生命,安排着一些看似不合理的事情实则是人生的磨砺考验。她不但做到了原谅,也希望将自己的故事分享给世人,因为它真实而痛苦,不该被遗忘。
Judy Dench的演技一如既往的精彩,爱尔兰的广袤和总是阴沉的天空格外符合片子的气质。
《菲洛梅娜》观后感(三):菲洛梅娜:做爱是罪恶的,但我却很享受它的过程
刚刚过去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韦恩斯坦终于大输了一场。其在2013年发行的佳作其实一点都不少,但像《白宫管家》、《弗鲁特维尔车站》尽管成色十足,却连一项提名都没有拿到,《八月:奥色治郡》、《曼德拉:漫漫自由路》尽管获得了提名,却明显只属于陪跑者,而且所获得的提名也属于不那么受人关注的奖项。剩下来,只有《菲洛梅娜》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及最佳原创音乐四项还算不错的提名。搁在往年,如果《菲洛梅娜》与《百万美元宝贝》或者《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或《拆弹部队》等片一起PK,最后的结果鹿死谁手还真犹未可知。只能说2013年时艺术片的大年,以至于像《菲洛梅娜》只能也沦为了陪跑者。谁让《白宫管家》居然都被完全无视了呢。
与《白宫管家》从细微处展现大命运的宏观题材不同,《菲洛梅娜》更像是一个小品,但却是让人品来品去意犹未尽的那种小品,而且很让人感动。看这样的片子,所得的不断的意外之喜。无论是浓浓的人情味,还是强烈的宗教批判,都让人动容。
对于熟悉喜剧电影的人来说,最大的意外首先来自史蒂夫·库根,这位在《环游地球80天》中与成龙搭戏的小伙子,跟着成龙在恶评中跌倒,后来一直出没于喜剧片之中,但连主角都没有捞上几回,一般都只能在《博物馆奇妙夜》、《二流侦探》等片中打打酱油而已。但这没有掩盖了他的才华,在这部相当不错的《菲洛梅娜》中不仅出演了相当出彩的男一号角色,洗去了库根喜剧的成分,将一个严肃认真的学者兼记者演绎的丝丝入扣,而且,他还是本片的编剧与制作人。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不库根的库根之作,他的转型相当成功。片中女主人菲洛梅娜的表现,都是靠了库根饰演的席克史密斯的衬托才更显动人。
这是一个根据真人故事改编的佳作,席克史密斯原本是一位政府高级顾问,在解职之后以记者的身份进行谋生,同时做着自己有关俄罗斯历史的研究。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得到一个线索说是一位爱尔兰老太太菲洛梅娜在寻找她失踪了50年的儿子,席克史密斯原本对这样的体裁不感兴趣,但他的编辑却想让他将整个故事写来。提供报销并让席克史密斯跟踪菲洛梅娜,以将菲洛梅娜寻找儿子的过程写下来。
在通俗文学中,年迈老人寻找自己儿子的段子,大多以双方最后的团聚,以一番热泪盈眶作为终结。所不同的,不过是寻访的过程千差万别而已。在一切都按照狗血的剧情往前走的过程中,席克史密斯却渐渐发现了这一次的故事与传统的狗血段子并不仅相同。作为一名写作历史题材的作家,他拥有的情怀也使得他想写的故事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菲洛梅娜是生活在爱尔兰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在民风保守的1952年,未婚的菲洛梅娜却怀上了别人的孩子。她的家人对此感到羞耻,并将她送到了一家修道院中。而修道院收留菲记一件事洛梅娜的条件,就是需要她义务为修道院服务4年,从事洗衣做饭之类的粗活。修道院的修女并不因为菲洛梅娜的服务就尊重她,反而是对她非常轻视,在修女们看来,未婚就发生性行为无疑使可耻的,而且是罪恶的,这种罪是菲洛梅娜一辈子都无法清偿的。所以,她也不陪拥有这个儿子。于是,在某一天,修道院与从美国而来的收留孤儿的夫妇们达成了一致,将菲洛梅娜的儿子安东尼以1000英镑的价格卖给了美国人。
而直到50年之后,菲洛梅娜才终于鼓足勇气,想要找回自己的儿子。正好席克史密斯所在报刊提供的费用足以让她踏上美国的版图。在席克史密斯的陪伴下,他们一起得到了美国,很快就根据线索就找到了安东尼的下落。不过安东尼与菲洛梅娜之间的结局并不是大团圆,安东尼已经在几年前就去世了。菲洛梅娜在悲痛之余,想要了解多更多有关自己儿子的信息,她知道了他是一个同性恋,知道他曾经是美国政府的高级顾问,在工作成就上达到了不错的峰值。菲洛梅娜很想知道安东尼是否会想她,是否也找过她。
而接下来另席克史密斯大吃一惊的是,他发现安东尼曾经到过爱尔兰,到过那家修道院去找过自己的母亲。而修道院不仅没有帮到安东尼,就是在菲洛梅娜找自信的英语上门来,希望修道院能够提供帮助的时候,也拒绝提供任何有效的帮助。正是修道院的冷血,使得菲洛梅娜与安东尼当初分开,又使得安东尼在生命的晚年无法与菲洛梅娜团圆。席克史密斯震惊之余,对修道院充满了满腔怒火。不过,修道院的修女却振振有词,坚持认为是菲洛梅娜未婚发现性关系的罪恶根源导致了这一切,所以她不陪拥有安东尼,也没有必要与安东尼进行团圆。安东尼死后,将自己的骨灰就埋葬了修道院之中,修道院却也没有给菲洛梅娜任何提示。
宗教的冷血,使得席克史密斯极为震惊。但菲洛梅娜却非常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并对宽容了修女。宗教的狭隘,与个人情感的伟大的宽容,对比之下,使得整个故事感到不再一个寻子的狗血剧,而是拥有了足够的宽度与厚度。在让人感动的同时,也让人对信仰产生一丝怀疑,对宗教场所的圣洁程度打上了一个问号。不过,作为一个最普通妇女的菲洛梅娜,却以自己的感情塑造了另外一种可能,真正圣洁的,恰恰是她。
只不过,菲洛梅娜也有她的困惑:
上帝赋予我们性欲的原因是什么呢?难得就是为了让我们去压抑它?这是上帝发明的一个古怪的游戏吗?这是全能的上帝排遣自己无聊感吗?难以捉摸。
尽管菲洛梅娜也知道自己年轻时的犯糊涂,过早地吃了禁果,修道院给她的所有惩罚她都愿意接受。但她还是说,做爱尽管是罪恶的,但我还是很享受发生时的过程。
而修道院中的修女在禁锢了别人的同时,却也把自己禁锢到了一片极为狭小的场域之中。对人性的张扬,对宗教无情的批判,都使得《菲洛梅娜》有了足够的话题性,也具有了强大的可阐释性。能够入围奥斯最佳影片,果然不虚。尽管最后的颁奖结果花落他家,也算是虽败犹荣了。
《菲洛梅娜》观后感(四):还有比聪明更重要的
《菲洛梅娜》改编自 BBC记者马汀•斯克斯史密斯的纪实文学《菲洛梅娜遗失的孩子》,取材自真人真事。好吧,我得承认,对于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我总有特别好感。倒不是我必然认为真实高于虚构,而是那些真人真事似乎更能为我绘制这个世界的版图,让我知道事情、事物、生活可以到达何种程度。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母亲50年后寻子的故事。在上世纪50年代的爱尔兰,未婚产子还是耻辱的事情,这位名叫菲洛梅娜的女子因为这个耻辱被家人送入修道院,又因为没有足够的钱(100英镑)偿付修道院的收留之恩,所以必须在修道院干满4年,同时签署协定,放弃对孩子的抚养权。但是孩子在收养前也在修道院,而且做母亲的每天辛苦工作一天后,有1小时和孩子共处的时间,所以可以想见当3岁的孩子被领养走时,母亲该如何伤心欲绝……再说下去就剧透了,反正就是一个千里寻子的故事。
但是故事说得好极了。一是,片子节奏把握好,基本没有让人觉得闷乏的时候,还有英式幽默;二是,拍得很有温度,关于母爱,关于分离,让我好几处眼浅;三是,还有相当引人深思的空间,比如关于“原谅”。因为天主教教义认为自己犯下耻辱之罪的菲洛梅娜“自愿”放弃孩子,在寻亲的路上也遭遇教会的重重阻隔,最终没能在儿子有生之年见上儿子一面,告诉他,他不是被抛弃的,她一直爱他。不过,当记者对修女愤怒质问时,她却制止记者,说:“我原谅她了”。当记者觉得不可理解,估计还觉得这个老妇人被宗教搞地无知又愚蠢时,她说:“你很愤怒,这样肯定很累吧。”
这个不因伤害而变得愤世嫉俗,变得愤怒的女人,不是软弱,而是格外强大吧。这个千里寻子的故事,也是一个探讨“还有比聪明更重要的东西”的故事。
《菲洛梅娜》观后感(五):凭什么批判修女,为什么菲洛梅娜会宽恕? ——对电影《菲洛梅娜》的一点想法
凭什么批判修女,为什么菲洛梅娜会宽恕?
——对电影《菲洛梅娜》的一点想法
《菲洛梅娜》并没有讲述一个多么复杂的故事。本片编导的目的就是让世人知道还有不少像菲洛梅娜这样寻子的人在,并借此引起人们对那个时代不人道事情的反思和批判。
其实,进行批判或者渲染起一种批判的情绪是非常简单的,只要描述了一些严重违背人性需要的事件就行了。就本片而言,修女阻止菲洛梅娜母子相见,对于我们有正常人性需要的人来讲,这种行为当然是不合理的,但以此就来批判修女们不人性似乎也有点不妥,因为“修行”本来就是一种针对人性需要的行为;而且,电影是在普罗大众中放映的,如果电影是在梵蒂冈放映,或者电影院里天主教徒刚好占多数,那么,本片中修女的行为是否仍然会遭负面评价就不好说了。之所以会有上述两种可能的评价,是因为评价者赖以作出评判的价值体系不同而已。当我们高举人性大旗,可以想象,任何不合人性的东西必会手到擒来,这就好比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来攻击非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那一套好像都是错的一样,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任何逻辑自洽的价值体系都可作为一种批判武器,但不代表这种批判本身就是合理的,这就如同当事人不能作为自己案件的法官一般,对立方同样可以行使针锋相对的权力。
修女的行为是否值得批判,最好应当放在具体环境中来分析。菲洛梅娜是个天主教徒,她未婚先孕是违背教规的,因此而遭受惩罚她自己也是认可的;而且,签署协议放弃对孩子的一切的权利,应当是所有和菲洛梅娜类似的少女母亲们共同的选择,她们和孩子分离只是迟早的事,因为她们无法提供给孩子更好的未来。菲洛梅娜似乎对修道院的这种安排还是心存感激的,这从她后来观看儿子成长的视频时可以看出。最令大家不舒服的是,当50年后的菲洛梅娜想见儿子一面,而她儿子也来出生地寻找她时,修女们没有选择成人之美,又因儿子生病死亡,导致他们母子再无见面之日。这的确是个悲剧,同情的心当然会让我们对修女们义愤填膺,然而,修女们真的就那么坏吗,她们为什么要阻止菲洛梅娜母子相见呢?有以下原因可作她们的行为依据:(1)她们是在忠实地执行当年的协议。即使现在的法官也可以人性的理由判决当年协议无效,但这也不代表忠实执行协议的行为有罪;(2)修女本身是禁欲修行的,她们体会不到正常人的快乐和痛苦,她们反而认为菲洛梅娜忍受与孩子分离之苦正是对她不贞行为的一种赎罪,而且菲洛梅娜自己正是个天主教徒;(3)虽然菲洛梅娜儿子回来寻找她,但他是个同性恋又得了艾滋病,这同样为修女们所厌恶,得不到帮助是可想见的事。如果他不是同性恋也没有得病,或许他会得到修女们的帮助,因为当年的协议阻止不了儿子寻找母亲。当然,我无意为修女们辩护,如果她们将孩子从他们母亲身边带走是为了谋利而非帮孩子寻找好的归宿,那这群修女就是魔鬼。
菲洛梅娜原谅了阻止他们母子相见的修女,从信仰的角度看,这种原谅是一种基于大爱的宽恕,不仅拯救了自己,也帮助了别人。但对于不信仰上帝的人来说,比如帮她寻找儿子的记者马丁,轻易“原谅”是难以理解的。其实我们可以从救赎之外的视角来分析菲洛梅娜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修女阻止她儿子与她相见这层的间接伤害,修道院对她造成的直接伤害可能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甚至“原谅”这个词她都不是为自己的痛苦说的。因为菲洛梅娜虽然想找到自己的孩子,但她更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像她一样也在日日思念她,她之所以将弄清这点作为重中之重,是因为她担心儿子恨她这个母亲,只要儿子对她还有思念,就表明儿子没有记恨她,她负罪的心就会得到解救,所以,即使在得知儿子去世了,她仍然多方寻找,寻找任何可表明儿子“思念”的迹象。当她得知儿子回到故里寻找她时,她一直揪着的心终于放开了,互相寻找是他们母子间的亲情和爱的见证,获得这份“爱”的菲洛梅娜当然就有足够的心胸将“原谅”说出口,其实,这更多是替儿子说的。(作者:石板栽花,转贴请保持文章完整,2015年5月4日)
《菲洛梅娜》观后感(六):“他知道我会在这里找到他”
觉得最戳人心的一句话,是菲洛梅娜在Michael墓前说的那句:
“他知道我会在这里找到他。”
在弗洛姆《爱的艺术》中,分析为什么我们需要爱,其中一条原因是在茫茫自然之力中需要爱作为相互的依撑。可是人间情感,常常正是被冷峻强力的现世给摧折了的。兄弟庾墙,夫妻反目,本是寻常。
从小被带到大洋彼岸的Michael,一直努力地要找到亲生的妈妈。万千种因缘缥缈,不曾抓住过命弦。就像在旷野无边黑暗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亮起一盏灯。此时的菲洛梅娜,大概也在爱尔兰作着种种努力。这对母子,都不知此生能不能再见面,却一直在寻找对方。
菲洛梅娜清晰地记得安东尼三年成长的样子,记得他小嘴亲吻自己的温度,记得他亮亮的眼神,更记得儿子被带走时自己的哀恸。这些都在之后的无数个漫漫长夜反复出现,成为她的羁绊,也成为寻找的动力。
可是对于Michael呢,三岁的儿童具备的记忆恐怕是不多的。他要寻找故乡,寻找生母,三次找回到爱尔兰,找回到长大的修道院,从无良修女口中听到被母亲遗弃的谎言。荒野里影影绰绰,那盏灯也许永远不再亮起。而他不曾放弃。他的羁绊又是什么?
也许是为了回答那个最基本的生命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也许是心理潜意识层面的渴望,要再看一眼天然亲近的那个人。
也许生命体本能地有一种溯回的意愿,寻找母亲的怀抱,寻找大地的根系。电影里的那句台词,“我们一切探索的终点,就是我们出发的地方。”
而比这一切可能更有力量的,是Michael的相信。
“他知道我会在这里找到他”。于是,冰冷的墓园,满地的残叶,长久的孤寂都不再可怕,他要葬在出生的地方。电影中,最后一个Michael的镜头里,他略显疲惫地闭上了双眼,然而却是安详的。
与其说相信母亲有一天会找到这儿来,不如说他选择了相信这种相信。他并没有什么力量确认母亲还会找到自己,但他会在修道院里等待母亲。他找到了过去,也留下了未来。
我们大可以设想这个故事的另外一种结局,菲洛梅娜终其一生也没有发现儿子在哪里,Michael的安息之地长久无人驻足。在许多次菲洛梅娜回到修道院伤感缅怀的时候,窗外萋萋野草下,Michael的墓碑就在那里。不过就算是这样,Michael大概也会一如生前那般安详。
他想要的,就是离母亲近一些吧。
《菲洛梅娜》观后感(七):菲洛梅娜:谱写基督徒生命之花
《菲洛梅娜》讲述的是关于天主教贩卖童婴的故事。影片改编⾃ BBC 记者马丁·斯克斯史密斯出版的作品《菲诺梅娜的遗失孩⼦》,来⾃真⼈真事。19 52年的爱尔兰世风依旧保守,未成年的菲洛梅娜不仅不能抚养刚出⽣的孩⼦,⾃⼰也被迫在修道院受罚。三年后 ⼉⼦在修道院安排下远赴美国被领养。50年⽆果的寻找后,她将这⼀秘密告诉记者马丁,在后者帮助下,踏上了 前往美国的寻⼦之路。
这样的题材一经问世立马吸引世人的关注,话题充满了新闻性与争议性。如“天主教贩卖童婴”“天主教隐瞒事实,不通人情,让可怜的母子连人生最后一面都见不到”“宗教保守而充满了罪恶的污垢”等等。这样的争议让多数人对于宗教的耻辱幸灾乐祸,从而认定宗教不过是妄想。作为基督徒的我首先需要表明一个现状。世人对于宗教的过错与污点极其敏感,稍有不慎便将宗教踩在脚底下。试问,我们何时用对待牧师的眼光反观过自己或身边的人呢?
当然,我做这样的序言并不是降低天主教在这件事情上的过错,而是让我们心平气和的来到事发现场,看看到底当时发生了什么。如果我们只是带着偏见与成片来看这部影片的话,我们便看不到“菲洛梅耶”了。导演在拍摄这部电影时立足点不在事,而是在人。影片不为愤世嫉俗,而是告诉我们,一个拥有信仰的爱尔兰老太太是多么的可爱与伟大。
菲洛梅娜年轻时因着偷吃禁果怀有身孕,被父母认为是极大的羞耻而抛弃至修道院。修道院为她接生而顺利产下了婴儿“安东尼”,但作为对于这些堕落犯罪的母亲们的惩罚,他们需要无偿的做工,每天仅有一小时看望自己的孩子。并且,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会被贩卖给美国来的愿意收养孩子的父母们,因此安东尼在菲洛梅娜的哭喊声中被收养了。50年后,菲洛梅娜为了想知道“现在孩子怎么样了”,便找了位记者一同来寻找亲儿。
踏上旅程的共有两个人,一个是菲洛梅娜,一个是记者马丁。一个是信徒,一个是虚有其表的天主教徒。当菲洛梅娜问马丁:“你信上帝吗?”马丁遮遮掩掩,说“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当马丁反问菲洛梅娜时,菲洛梅娜毫不迟滞地答道“我信”。从此,菲洛梅娜便用他生命的力量影响着马丁。
马丁选择与菲同行,无非是他面临失业,急迫需要用这样曲折而充满故事性的情感题材让自己“重回新闻界”。但他从遇到你菲洛梅娜的那一刻开始,便注定他自己需要变化了。所以,他急切而颇不耐烦的听着菲洛梅娜唠叨而充满童趣的讲刚看完的一本小说,他与同事笑谈“菲洛梅娜几乎跟每个遇到的人都说他是万里挑一”,他找不到“菲洛梅娜”时,情愿叫她妈“希望能够打开房门找到她”。这一系列的影响让马丁喜欢上了这个老太太,并且将老太太的寻子之旅当成了自己的分内之事。他不再是为了完成一篇报道,而是为老太太强出头,开口大骂修道院的修女。此时的他已经将老太太视为亲人。然而他还是实在没有读懂“菲洛梅娜”。或者说,他感受到了菲洛梅温柔而坚定的生命力,但最终没有明白这样生命力的源头与成因。
老太太一举一动都有些基督徒美好的生命本质。她深刻知道自己面临丧子之痛根源在于他的堕落与犯罪。因此她不怪责修女们。而当她觉察到自己将这件事隐藏也是一种犯罪后,她想找到她的孩子问句“孩子,你想我吗?我可是每天都想你”。去美国寻子途中,她不像某些没有以后人观念中的急切与不顾一切。她依然会欣赏酒店的“绝地奶爸”,还要看下“林肯像”,还会对宾馆的美食欣喜不已,这都让一般人不解:她为何如此?作为基督徒,我的解读是“菲洛梅娜的人生目的不是为了找寻儿子,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感恩上帝,见证上帝,荣耀上帝”。
影片中,特别有两点颇耐人寻味。一是菲洛梅娜对于性爱的喜爱,二是菲洛梅娜得知儿子同性恋身份所展现出来的沉静。关于第一点,马丁借此嘲笑上帝“上帝造了可以性爱的人们,却禁止他们享受,岂不是很滑稽?”菲洛梅娜一边骂马丁的白痴,一边回味着性爱的美好。对于这点,我们基督教的立场是“人本应享受性爱的美好,但要约束在婚姻之中,若过了这个界限便是邪情私欲,便是犯罪了。”因此,我们不赞同天主教的通过守童贞,禁欲而苦待己身,从而赢得神的救赎这样错误的观念。从菲洛梅娜的表达中,我们清楚看到一个单纯的信徒对于上帝所造的是如何感同身受一般赞道“甚好”啊。而第二点可以说是对基督教信仰的冲击。菲洛梅娜得知儿子同性恋的身份后,沉默了一下,便说道“我原来就知道。他小时候特别敏感,长大后很有可能同性恋”那么这里的默认是不是说明经常忏悔的菲洛梅娜赞同同性恋呢?不是。因为她后面说道“他的死因是艾滋病吧”。菲洛梅娜清楚的知道上帝对于同性恋的憎恶与惩罚。她的沉默不是赞同,而是惋惜。对于死去的儿子,她会因他身上的罪,而不再爱他吗?如果我们因为别人罪比较少,显得比较可爱而爱他们,那这样的爱又有多大价值呢?菲洛梅娜简短的两句话告诉了世人“基督徒极其憎恶人身上的罪,但深爱那个罪大恶极的人”。
最终,旅途回到了原点。菲洛梅娜与马丁回到修道院找寻孩子的坟墓。马丁预备质问修女们,菲洛梅娜准备找到孩子的坟墓。马丁蛮横的冲到老修女身边质问他们为何隐瞒,审判他们的罪,甚至拷问修女们“你们这样算是基督徒吗?”面对这样关乎信仰,关于永生,不留情面的控告,老修女按住了轮椅,愤怒的答道“我自幼守童贞,每天苦待自己,不像那些不知廉耻的母亲,我怎么不算基督徒?”导演在拍摄这一镜头时,特意用了特写镜头,来表达老修女的愤怒与苦毒。修女平时所有的沉静与平和荡然无存。当然在此,笔者并不会如同马丁一般询问老修女的信仰,只是希望修女以及其余天主教徒思考耶稣基督否认那个法利赛人傲慢的祷告的精意所在。
与老修女形成鲜明对此的是菲洛梅娜的一句话,“我已经饶恕你了”。即便修女撒谎并且刻意让菲洛梅娜失去孩子,还让他们临终时都无法找到彼此,但菲洛梅娜说“我饶恕你了”。因为她是一名基督徒,基督已经饶恕了犯罪的世人,他的门徒岂不应该也能说“我饶恕你吗?”在说出这句话时,菲洛梅娜鲜活而充满活力的基督徒生命表露无遗,让天主教徒汗颜。影片在此落幕,我们听着这位爱尔兰老太太爽朗而唠叨的声音,不得不说“这就是基督徒啊”!
《菲洛梅娜》观后感(八):救赎与回归
这是最近看的第二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第一部跟爱情有关,这一部则关于亲情。剧情其实相对简单,年老的菲洛梅娜年轻时失贞,这在四五十年代的爱尔兰是一件很严重的罪过,信奉天主教的家人将她抛弃到修道院,而修道院又将她的孩子卖到美国致使其母子终生分离,在一位政途受挫的前记者帮助下当她找到自己儿子的下落时,他已是冢中枯骨,而她最终选择了原谅教会。 整部电影一直在一种严肃的氛围中,而电影的色调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涉及亲情时温暖,涉及宗教时肃穆。 电影的主题一直在传达的是救赎与回归,在整个行程开始时,她就从一个虔诚的教徒回归成一位温暖的母亲。
《菲洛梅娜》观后感(九):放下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Philomena》中,女主角最后对修女的态度让我很意外,当看到片尾这一段时,我和那位质问修女的记者一样,充满愤怒,对修女为自己的信仰,而扮演上帝的角色而愤怒。但Philomena选择了原谅修女。
在与基督的曾经“热恋”之后,唯一会背的就是主祷文:我们的天父,愿你的名受显扬,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求你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求你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求你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但救我们免于凶恶,阿门。
我很喜欢这段话,据我所知,这是唯一原原本本来源于圣经的祈祷文。这里面既有人对于基督的祈求,也是基督对人的期望。我们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有吃的就能活下来,同时内心平静,不被欲望夺去自由,从而平安喜乐。
《菲洛梅娜》观后感(十):一场关于道德的审判
这是一个关于年近景暮年的母亲,将隐藏了50多年的秘密公开——50年前未婚先孕,产下儿子且被修女强行抱走,并与一个记者千里寻子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我们也许司空见惯,但故事涉及到宗教、道德、同性恋等话题,让这个故事更具张力和深度,引人深思,而菲洛梅娜的幽默、积极、大度、坚强让这部影片更加具有魅力。
C记者马汀因被解雇,现在只能写写俄罗斯历史,菲洛梅娜的女儿告知他可以考虑写母亲故事,自己却鉴于情感类的题材婉拒——对于写政治题材的马汀来说,感情类的报道是用来充实版面,并无多大价值,后来见了菲洛梅娜后,他决跟他一起走上寻子之路。
影片在马汀和菲洛梅娜寻找儿子的过程为主线,展开了对亲情、道德、恐同等话题阐释。
关于亲情
“50年来我一直想着他,我想知道他知否也想起我”,这是菲洛梅娜寻子的原因,也是整个故事的主线。在这个过程中,菲洛梅娜一直希望从安东尼身边的人得知他知否想念爱尔兰、是否想她这个亲生母亲,从安东尼的同事了解到安东尼在工作上是一个出色的律师、生活上是个同性恋——当碰及这个话题的时候,菲洛梅娜显得很坦然,小的时候就怀疑过他可能是同性恋,这不得不说母子连心的神奇。但菲洛梅娜的希望落空了,安东尼并没有提及爱尔兰和她。后来去到安东尼妹妹的家,从他口中得知养父母对他并没有很好,安东尼童年并不快乐——这样也是菲洛梅娜一直担忧的问题。当问到安东尼是否提起亲生母亲的时候,她的回答是没有。离开后的菲洛梅娜几乎陷入绝望,一来从小最亲近的妹妹面前也没有记及他这个母亲,二来是安东尼跟妹妹一样视乎并不关心他们的出生地、他们的亲生母亲——同是修道院出生的妹妹当时只字不提自己的母亲的情况,可见冷淡。在濒临绝望的时候,马汀在照片发现安东尼一直佩戴有爱尔兰标记的胸针,这重新燃起了菲洛梅娜的希望,最后从安东尼的爱人那里得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答案——安东尼在得病后,回到爱尔兰的修道院询问母亲的情况,修女告知他小时候是被母亲抛弃的,现在也没有他母亲的下来——事实是菲洛梅娜50年来一直跟修道院保持联系,寻求儿子的下落,最后葬在修道院。马汀和菲洛梅娜才恍然大悟,这是一个邪恶的骗局。
关于罪恶的审判与救赎
菲洛梅娜因未成年怀疑,被扣上了“自甘堕落”的罪名,被家人抛弃、在修道院做苦工、随时有危险的生产、甚至是儿子被强行抱走,都被认为是对犯下罪行的惩罚。面对这些惩罚的时候,菲洛梅娜表现出难得的出乐观和大度,但在某种意义上,菲洛梅娜也默认了自己的罪行——她时刻记得自己第一做爱带来的美好感受,她认为确实需要为自己的淫荡做出相应的代价和赎罪(马汀认为人的欲望之所以被创造,是因为美好,不应该被以抑制;而希尔德加德修女选择禁欲而去更接近上帝,这样是他们对待菲洛梅娜的遭遇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原因)。菲洛梅娜代表的是一类人,一类被当时社会毒害、被扭曲的宗教信徒迫害的妇女。当然菲洛梅娜比起在生产的时候死去(有一个甚至只有14岁),比起犯下恶毒罪行却不知悔改的希尔德加德修女已经是幸运的了。而对于罪行,假借上帝之审判罪行,假借上帝之名来施加惩罚,是造就这场悲剧的根源。
关于人与人的关系
“你看起来很聪明”、“你不是那么聪明”、“你就是个蠢货”、“你真的很好很聪明”……这是菲洛梅娜对马汀的态度变化。开始的马汀自大、对人挑剔、刻薄,而菲洛梅娜乐观、幽默、极有亲和力,形成极大的反差。菲洛梅娜对人的相处的观念、与人相处的方式,渐渐感染了马汀,最后一起兴致勃勃的讨论情感小说。面对希尔德加德修女犯下的罪行和伤害,菲洛梅娜选择了原谅,愤怒只会让自己更累,对事情于事无补。
对于一部好的情感类型的电影,首先要做到感人,其次就是要引入深思。而《菲洛梅娜》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菲洛梅娜读后感,《菲洛梅娜》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