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启示录观后感1500-《现代启示录》经典影评10篇 观后感

时间:2024-12-26 03:08:2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1500-《现代启示录》经典影评10篇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现代启示录观后感1500-《现代启示录》经典影评10篇的正文:

【现代启示录】《现代启示录》经典影评10篇

  《现代启示录》是一部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马龙·白兰度 / 马丁·辛 / 罗伯特·杜瓦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启示录》影评(一):现代并没有启示录

  这是今年看过次于《我们的父辈》的战争片。一部是德国对二战的反思,一部是美国对越战的批判,之所以对第一部比较喜欢是因为汤姆.希林饰演的Friedhelm在被扫射的时候那种绝望和惨痛在悲剧意识上触碰到我。

  最初在灰暗中看到威尔德的时候,我在想难道这是马龙.白兰度,这绝逼不像啊。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是马丁.辛,原来这个已经75的大叔曾经大叔曾经这么帅过。

  影片过长,又因为边复习的关系,花了三个晚上才看完。本片改编自康拉德的《黑暗的心灵》,原故事发生于非洲。

  弗朗西斯.科波拉把越战的疯狂和虚幻以及甚至是浑浑噩噩本身所散发出来的恶心的人的本性就这样恶狠狠地暴露出来,每一个桥段都像广东人精心煲的各种汤,值得细细品味,但是喝过后又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

  我只能自己肤浅的角度来忖度。

  1.这场战争对美国而言到底有没有意义?

  首先是,科波拉认为美国人参加这场战争本来是可以避免且极其愚蠢的,这从威尔德上溯湄公河所遇到法国一家道出,美国人自己给自己炮制了自己战争的对象,也就是越共。影片借法国说出:越南人是十分聪明的,他们认苏联为老大哥,从那里获得money 和weapons,和中国称兄道弟,获取军事和政治支持,但是从心理上并不认同中国,他们对于美国认同度高于中国,表示今天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昂山季素作为崛起的民主化潮流绝对不可能趋向中国。而这块地方自以来就是中国,法国,越南玩的地方,关你美国鸟事。当然从整个越战对美国而言,是否是弊大于利又要从另一个层面而言的,二战后,欧洲势力在东南亚影响力衰落,美国作为资本主义新领头羊,在越战所处的“重返亚洲”的国际战略格局而言是遏制了共产主义的蔓延的,而且,越南柬埔寨之类的国家现在还陷在泥潭里看不到其有崛起的星火。

  但是就人道主义而言,对越南柬埔寨破坏性今天仍然阴魂不散,美国也配了夫人又折兵。利弊皆有,只是不同立场,所占比例不一。

  2.为什么柯兹走上了反叛之路?

  “因为你的强大只不过是由于别人弱小而产生的一种偶然情况罢了。…唯一能使你安心的是一种观念…对这种观念的无思信仰—这东西你可以随意建立起来,对着它磕头,并向它提供牺牲。”

  西方文明企图通过其先进的文明来在落后文明进行改变,但是他们在面对这种文明的黑暗面时并没有将光明带来照耀大地,而是和这种黑暗混为一体,到最后他们不知道是为什么要参加这场战争,不知道他们到最后的意义是什么?人是有道德追求和信仰,这种道德信仰在without humanity 的杀戮中一般人自然有judge,所以在这种旷日持久的扫射中人很容易迷失。我在想这就是为什么柯兹为什么最后站到的美军的对立面,但是他并没有获得解脱,一种新的崇拜和杀戮带来的是另一个层次的晕头转向和不同的horror ,他以为在弱者这里有他所想要的道德合法性,但是这里同样充满血腥和疯狂。他改变不了什么,所以他读诗,所以他喜怒无常,所以他头脑清醒,心灵焦灼。最后让威尔德结束了他的生命,同时希望威尔德把他完整的故事告诉他儿子。想想这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冷酷琢磨不透威而不露的眼神也有慈爱的一面,就像感觉是在重温《教父》。

  3.兔女郎和比尔.基尔高的故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兔女郎我自然而然想到纽承泽的新作《军中乐园》,这是一群男人的故事,那么女人存在的意义又在何处呢?她们是他们的性幻想对象,她们在慰问表演上骚手弄姿,她们最后沦为一个没有长官的阵地上的换取汽油的产品。女人只是这个战争的附属的像压缩饼干的存在。

  比尔.基尔高是美国指挥官代表。自负、高傲、还有一种在战争中娱乐精神,当然和人命联系起来,你总不会感受到轻松。给死者发扑克牌,为了冲浪轰炸,简直有种《七个精神病》的赶脚。你的feel 是欢乐吗?这种暴力的娱乐你是感到的how can ?一种倒置,一种虚幻,一种孤独,一种困倦,一种无力感把你拖进沼泽的空虚。

  4.为什么威尔德要杀了那个受伤的越南女孩?

  我在想,这就是我们长期来对主角正面性的期待,期待主人公像抗日剧上演救死扶伤的大英雄,但是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真的对于一介与己利益无关的草民花费高成本来这样干吗?作为一个理性人是不会的。

  5.为什么威尔德没有在留下?

  威尔德难道会让自己重蹈覆辙?

  《现代启示录》影评(二):现代启示录

  越战中,威拉德上尉接受命令,率人驾船沿湄公河上溯,去寻找库茨上校——库茨上校被军方认为i已经发疯,遁入丛林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于是一次逆流而上的现代奥德赛开始了。

  随着沿河上溯的推进,空间从河流入海口位移到了上游,飞机、燃烧弹、冲浪、劳军女郎这些现代玩意儿都一一远去了,法洗衣粉放在红国人最后的种植园以及威拉德上尉在此遭遇的战地春梦也园区了,时间仿佛在往古代走,最后我们穿越迷雾,跟随威拉德上尉i来到了原始部落似的土著人中间,而库茨上校正是这些土著人视若神灵的首领。

  这是一次从现代战争到冷兵器时代的历险记,影片中那位以瓦格纳音乐为作战配乐、在战场上还要指挥士兵冲浪的基戈尔中校倒是一语泄露天机:把他们炸回石器时代!而威拉德上尉在战争的疯狂和荒诞(比如既要杀人又要善待伤者)的刺激下,也越来越在精神上接近了库茨上校。在他因不愿耽误行程而亲手打死一名受伤的越南平民后,他已越过精神的临界点。他先后目睹他的手下死于越南人的子弹和投枪,最后又不得不直面库茨上校拎来他手下的头颅。

  他最后杀死库茨上校仅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吗?不,他杀死的是另一个自己。在他进行这一自我杀戮时,土著人在杀牛祭神,交叉剪辑的镜头把他的这一杀戮行为提升到了人类学的高度。不错,作为人性黑暗一面的库茨上校,不过是人类文明的一具牺牲。而当土著人把威拉德上尉当作新的首领跪拜的时候,威拉德上尉是选择离开还是留下呢?

  这部结尾有不同的版本,在初映后22年又加长的重生版的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越战片,它脱胎于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并以弗雷泽的《金枝》作学术支撑,用大门乐队的《结束》作主题曲,甚至让库茨上校通读艾略特的《空心人》,对文明和人性进行了追根溯源而又循环往复的反思,其庞杂和博大也许只有它的片名才相匹配。它是这样一种这忠实记录:一个疯子杀死了另一个疯子,而这两个疯子得的是同一种病。这份病历最后记录的是库茨上校的遗言:“HORROR!HORROR!”让我们记住这句颤抖着、回荡着的风言风语。

  《现代启示录》影评(三):不属于我们的电影

  现代启示录的创作背景,和片中的主要价值观都离现在的我们太遥远了,因此,我完全不相信现在这些在豆瓣上打五分的人能看得懂导演真正想表达的痛苦,换言之,就是是我认为他们这一群就是在装逼。

  简单评论一下电影本身的摄影技巧,各种声音,光线的组合,本身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都是平铺直叙(但这种叙述是很舒服的)。至于什么白兰度的光头,还有那个上尉最后的爆发,我觉得这些都是借战争之手在宣扬一个什么价值观,你们难道真的认为kuzz"就没有几个死忠的手下?你就真的以为一把菜刀就能把这么一个老大干死之后还能赢得一票异族人的尊重?到底是导演歧视越南人的智商,还是这些写观后感的人感情太丰富?我不能理解。

  拍这种电影的导演,感情太多,情感太丰富,价值观连他们自己都有一些错乱。难道疯癫和错乱是好的嘛?当然不是,相比于这部电影,我觉得西游降魔记的作用似乎更好一些,至少主题够简单,情感够鲜明,我们能理解。整天扒十大电影之类排行榜的旧坟,装的自己很懂很厉害的样子,很牛逼吗?实在点儿吧,你们不是美国佬,没有战争创伤,快回到中国人的怀抱吧!

  《现代启示录》影评(四):现代启示录——信仰的缺失

  對於“啟示錄”這三個字,我認為中國人的翻譯一直是有問題的,它容易給中國人太多的誤解。它本是《聖經》的最後一章,內容是關於審判和毀滅的。而APOCALYPSE本身的含義,既有“大動亂,大災變;毀滅”的意思,也有“先知預言;天啟”的意思。但無論作為哪種意思,國人所謂的“啟示錄”都給人感覺像是“三言二拍”,在借物、借事喻人。這是中國人非常拿手的方式——但在以“原罪”為核心文化的歐美,人們更喜歡探討人的心靈本性的東西,所以,在科波拉的眼裏,“啟示錄”是顛覆而不是教化。

幸福的天堂

  而今天,啟示錄和戰爭有關。在人類妄圖一步登天製造了通天塔之後,上帝就把人分成各種各樣的膚色和語言,矛盾和紛爭由此拉開。儘管看了很多很多關於戰爭的電影,但絲毫沒有關於戰爭的深入骨髓的感念。因為那血肉橫飛的場面,殘酷的殺戮,正義的或者荒謬的戰爭理由和藉口,我們都無法切身體會,除了電影帶給我們的感官視覺上的震驚、震撼,我們在關上螢幕之後大多無從感受。我想起了美國有名的監獄電影最後的城堡(The Last castle)中,三星上將Irwin所說的,沒有上過戰場上的人,永遠無法理解戰爭的實質……(好像是這個意思吧?)

  這場戰爭是關於越戰的。狂妄的美國人老是喜歡充當上帝的角色,四處打理,妄圖用他的那一套民主自由解放全世界人民。可是很不幸,在他的打壓下,往往很多國家是越來越不自由!影片一開始,我們就被一個美國軍人的西貢噩夢所驚醒。驚醒之後是細膩的旁白。那是一種飄忽的、未知的、矛盾的感覺,在威爾德上尉的口中娓娓道來。我一度以為那是一個瀕死的人的回憶,冷靜、沉著,所有的殺氣都被抹平,所有的血腥都被清洗。然而很快我們就發現,沉淪、墮落、扭曲開始一點一點閃現,但還是那麼冷靜自然,冷靜地有些可怕和恐怖,讓你在壓抑中一步一步陷入導演設置的戰爭漩渦。

  在美國人眼裏,或者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在美國政府眼裏,任何戰爭開始的理由都是正義的。同樣,威爾德上尉也在正義的幌子下接受了一個匪夷所思的任務——在越戰中千方百計幹掉一位自己的同胞,而且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同胞(在這場戲中,居然看到了年輕的哈裏遜•福特,好意外,居然跑到這裏客串來了)。然而正義的理由無疑很可笑,在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的旁白和思考中,他對自己的任務充滿了懷疑,對自己刺殺的對手充滿了崇敬與不解——雖然仍相隔遙遠,我卻感覺威爾德上尉時時有向對手皈依的感覺,時而強烈時而黯淡。

  不僅僅是任務,即使是在叢林中穿梭行進的旅程,其“無比正義的使命”也逐步被瘋狂、扭曲所取代。一路所見,儘是草木皆兵的荒涼——在潮濕多雨的東南亞雨林中,綠色鋪天蓋地,卻伴隨著無處不在的屍體、無時不有的殺戮,綠色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恐怖過——即使是在《狂蟒之災》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一絲清涼和對亞馬遜河的驚歎尊重,然而面對著茂密程度不下於亞馬遜的東南亞雨林,在這些鏡頭中,我感受到的只有緊張、壓抑和血腥。所有的人,都長期處於崩潰的邊緣,其中既有在瓦格納的旋律中轟炸越南村莊卻在屠殺的前後只想著衝浪的美國軍官,在窒息中機槍瘋狂掃射卻又在誤傷村民之後妄圖送去救治的無恥無妄的美國大兵,長期病態的壓抑然後瘋狂地向花花公子女郎沖過去的美國大兵;而最耐人尋味的,大概是兩桶油換來花花公子女郎伺候每人半個小時的交易,以及他們對花花公子女郎所說的,如果不是越戰,我永遠都只能在雜誌上見到你們!

  如果說整個旅程都是一個生死未蔔的死亡之旅的話,那麼法國莊園的一夜大概是對心靈的一種摧殘。一張小小的潔白的餐桌,那不同政見的爭論在威爾德的舉手投足間展開,以及與那個戰爭遺孀哀怨的、多情的、迷離的眼神與肉體交流。我們在這裏,絲毫看不到色情的味道,卻只感受到了人作為一部行動機器的存在,只剩下本能的性交、殘殺、吃喝,等等,等等。而威爾德的任務,在此時也變得沒有了任何意義,它之所以存在,就因為它只是一個任務而已。

  意義是什麼?威爾德自己也不知道。也許他一路都在探索。在扭曲的人性和壓抑面前,他痛恨眼前的一切,可是他卻又一次從國內來到了西貢戰場。為什麼?沒有一種絕望是與生俱來的,同樣,也沒有一種希望是絕無僅有的。威爾德上尉的選擇,大概印證了他自己對自己的絕望,一種對謊言的絕望,一種只能作為“機器”而生存的絕望。

  絕望無處不在。在美國大兵望向花花公子女郎的饑渴雙眼中,在紛紛跳入河中要求威爾德帶他們回國的聲嘶力竭的士兵的呐喊中,在那條小狗的身上,在那個時時作響的收音機中,絕望無時無刻不在籠罩著他們。而這些都還不夠,導演科波拉還特意在情節中設計了一盒從遙遠的美國寄來的磁帶,這一刻的鄉音,就像月亮遮住太陽一般,驅走所有的光明。在這個時候,我無形中覺得,導演有點太過於尖刻了。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我才前所未有的理解《勇闖奪命島》中那些製造恐怖的越戰老兵——誰能補償我們曾經經受的折磨和痛苦?誰能拯救我們的心靈?

  新剪輯的版本中,影片的高潮來的有點晚,因為馬龍•白蘭度的戲份似乎有點少。但馬龍•白蘭度飾演的庫爾茲上校出現的這段時間,卻是眼睛最無法直視的一段時間。橫陳各處的屍體、滿山遍野的子民、庫爾茲領袖群倫的自若和無情殘暴的統治。上校說,我無法忍受謊言。於是我們看到,他把他的扭曲、把只會在夢中出現的場景變成了現實,而那些皈依於他的土著,很難弄清楚他們的想法,很難理解他們為什麼將一個美國特種兵奉為神明。他們沒有太多的政治立場,沒有太多的知識積累,甚至,我都不明白他們怎麼那麼容易就學會來開槍射擊。然而他們把上校當作了圖騰——在血淋淋的恐怖面前,也許只有真實的殘暴和血腥才是最好的圖騰,這是土著們最原始的想法——因為我們看到,即使在威爾德完成自己的使命,幹掉上校之後,所有的土著卻朝著威爾德跪下了,充滿了驚恐的一跪。

  在所有的謊言中,政治是最了不起的謊言,相信的人最後,懷疑的人也最多。這就像威爾德上尉所說的,在戰爭中指控一個人謀殺,再也沒有比這個更荒謬、更可笑的了。可是這就是政治,在打了一場騎虎難下的戰爭之後還要為它正名,為他歌功頌德……難怪庫爾茲上尉要選擇自己創立圖騰,自己創立信仰,自己建立軍隊。可惜,在這一切“豐功偉績”的背後,庫爾茲連自己的信仰也缺失了,他之所以沒有殺死威爾德上尉,大概就是在等待維爾德上尉對自己的解放和救贖吧?影片的最後,並沒有像我們直接展示血淋淋的殺人鏡頭,卻在迷亂的音樂(後來查了一下資料,知道是THE DOORS樂隊的長曲THE END)和宗教儀式中的交錯中展開暗殺。但是,從那頭被砍死的公牛,從那個女人的眼神中,我絲毫沒有感覺到血腥程度有任何的降低,依然是一片暗紅,血淋淋的暗紅!

  也許不是救贖。庫爾茲上校也許將威爾德的到來作為對自己的終審和結束。從他對女兒的懷念中,我們大概聽到了一絲救贖的聲音——馬龍•白蘭度的演出無疑精彩而到位,神情自然冷靜,特別是他看書和讀報時候的神情,更加具有出眾的風範。但是,也許是鏡頭的顏色和轉換,使你卻從中發現了一種強烈的不安和躁動,隱隱約約的埋伏在某個角落,隨時可能爆發。最後,庫爾茲上校在威爾德的刀下了卻一生,這應該就是科波拉所謂的“啟示錄”的表面含義吧——最後的懲罰、審判和毀滅!因此,在威爾德上船的一刹那,他的腦中迴響的,只有那時時縈繞的“恐怖……恐怖……”的聲音。

  影片結束,久難沉靜。意義和信仰在此讓人頹然。戰爭離我們似乎還有點遙遠,但我們可曾感受到一絲一毫的平和寧靜?電影,作為靈魂的舞者,它並不能拯救我們的信仰,卻可以告訴我們信仰的缺失。讓我們回頭看看,這是如何一個時代?名人俯拾皆是,謊言鋪天蓋地,謾駡蔚然成份,小人昂首過街……我終於發現,好好的活下去,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壯舉,他意味著你將至少還要在欺騙中煎熬半個多世紀。

  《现代启示录》影评(五):虚伪的文明,真实的野蛮

  一部战争片能带给我们什么?或许是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亦有极富感染力的爱国情感。当然也有《拯救大兵瑞恩》式的人文情怀。但当一部战争片的镜头聚焦到人心的黑暗时,它无疑是最具争议的与最触动人心的。《现代启示录》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电影的主线故事很简单,美军派威尔德上尉去除掉已经脱离美军,在柬埔寨建立自己的王国的库尔兹上校,除掉他的理由很简单:他疯了!显然,仅凭这样一条简单的故事线,是无法撑起《现代启示录》这部接近190分钟的电影的。果然,随着剧情的推进,这条故事主线渐渐成为了一个简单的背景。影片更大的主题是战争背景下纠结复杂的人性。其中最主要的冲突便是“文明”与“原始”的冲突。

  为了表现这一主题,科波拉非常巧妙地运用了淡入及淡出的剪辑手法。我们可以在老电影中常常看到这一手法的运用,却很少在近几年的电影当中看到。首先是影片开场:黄色的烟幕缓缓升起,接着眼前的森林变为一片火海,接着画面出现了模糊的另一个画面:威尔德房间,画面随着配乐越来越清晰。最后画面完全切换到威尔德的房间。接着在表现威尔德醉酒时,也有一些淡入的镜头。表现出威尔德的癫狂与矛盾。他在丛林时想回到家里。但当他在家里时却又想回到丛林。在最后一幕的时候,船的画面与库尔兹原始王国的画面相叠,这一幕也非常直观的表现出了这样的冲突,只不过威尔德已经做出了远离“野蛮”的决定。

  整部电影表现的情节都是基于威尔德上尉的视点,即威尔德上尉的视角。通过他的所见,所思,所想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中的“人”的癫狂,再通过他心理的变化来进一步突出主题。从兴奋再到厌倦再到通达,他越来越接近战争的本关注作文质。电影也通过他把这幅血腥的画卷缓缓展开。

  他们首先遇到了“空中骑士”的长官比尔·基尔戈。这是个色彩鲜明的角色,因为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冲浪,这与战争的背景格格不入。在枪林弹雨之中能保住自己性命已不容易,他却依然想着冲浪。这无疑是十分荒谬的。但当他说出“越南人不冲浪”的时候,他不仅把冲浪当成一个爱好,更把它当成一个标志。“文明人”的标志。但在看了他发“死亡卡”与毫无章法的战斗方式后,我们很难把这个角色与“文明”联系起来。接下来一场荒诞的劳军会亦是如此。当士兵如野兽般冲向“兔女郎”的时候。战争的混乱与荒唐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旅程的继续。士兵们的精神愈发紧张起来,可谓是草木皆兵。他们在没有理由地杀了一艘渔船上的家庭,当他们发现还有幸存者的时候,他们又试图救活他。这可真是天大的笑话与谎言,这一情节就像孟子描述的“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虚伪而且荒诞。在威尔德结束这场闹剧之后,队员对他的看法改变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战争的可怕,他们低估了战争,认为“是敌人就杀,是民众就救”的准则是战争。与此同时,他们的心也在悄悄地被战争影响。当“酋长”试图用他最后的一点力气杀死威尔德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惊叹战争对一位士兵的影响。前一秒还是战友,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却成了敌人,这一突然的转变不仅出乎了威尔德的意料,也打了观众一个措手不及。

  影片的场面调度亦可圈可点,首先是库尔兹王国的布景:树上吊着血腥的尸体,古老的图腾,散落的骷髅。俨然是个野人部落。到处散发着血腥及恐怖的气息。当库尔兹打开集装箱给威尔德读新闻的时候,画面中出现了很多孩子。他们与库尔兹一起形成了一幅画面,一边是“文明”,一边是“原始”但库尔兹的所作所为也很难与“文明”联系在一起。威尔德评价说库尔兹是个分裂的人。的确,他杀人的时候毫无人性,但他喜欢读诗,他也不想承认自己已经与文明分开,从而试图以一个士兵的方式死去。

  这里不得不联系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故事的基本概念来源于此。书中的殖民者试图将“文明之光”带到野蛮部落。但自己却堕入黑暗。虽被敬如神灵,但离文明已经太远了。

  美国就像是书中的殖民者。为了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深陷战争的泥潭。片中法国人的讽刺一针见血。美国正在为虚无的意识形态而战。而牺牲品正是士兵以及民众。纵观历史上的侵略者,他们践踏着不属于他们的土地的时候都会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贬低其他民族,抬高自己。但是,他们说着文明话却做着野蛮人做的事,这便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也是库尔兹请求威尔德炸毁小岛的原因。他憎恨谎言,但他自己却缔造了个谎言,无奈求助于威尔德则是最讽刺的结果。

  《现代启示录》的主题曲“The end”也同样值得注意,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渲染气氛的配乐。它与影片内容呼应,对影片主题的表达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我听到:“All the children are insane(所有的孩子都疯了)”的时候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可怕,血腥,残忍。

  这部电影并没有直白地表现战争的残酷,它没有《狂怒》的特写镜头,也没有《坚不可摧》中变态的角色。更没有《拯救大兵瑞恩》对战争全景的描绘。但它却把战争描绘得血腥,残忍。它甚至不仅局限于战争,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文明人”做着“野蛮人”的勾当。这种流于形式的虚伪文明才是真正的野蛮。

  《现代启示录》影评(六):阴郁画面的闷片

  看得是导演剪辑的196分钟版,画面阴郁,只是感觉沉闷,还有人性的荡然无存。

  情节跳跃,感觉像是由很多不相关的事情组成一起的。

  喜欢玩冲浪的比尔基尔戈,视战争如游戏;丛林里的猛虎,似乎瞬间就可以吞噬人的生命。兔女郎带给士兵们的疯狂,满满的都是肉欲。看似遥不可及兔女郎却在没有燃料的情况下,像货物一样被交易。而在与兔女郎的激情之后,Clean却被河边的游击队杀死,毫无征兆,而耳边而留藏着妈妈带来的录音。也许,这也是一种偿还,对他们滥杀无辜的越南船民的一种天罚而已。法国庄园主队威尔德提出了战争的毫无意义性,美丽的寡妇告诉他,你既是天使(爱人),也是魔鬼(杀人)。在一片混沌之中,终于抵达了目的地。经过与库尔兹的几次见面,威尔德杀死了他,然后离去。库尔兹自己也难分清对错,为了就儿童而给他们打了疫苗,结果却让儿童被砍去了手臂。所有在文明社会适用的法则,在这里全部没用。只有永恒的杀戮、仇恨。

  没有对错,没有道德,都是罪恶,价值观在这里轰然倒下,只有最原始的暴力和丛林法则。

  《现代启示录》影评(七):几则零星的想法

  (大多是没头没尾和不懂装懂的胡扯。)

  看完《现代启示录》做了一晚上噩梦,真实的历史更噩梦: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y_Lai_Massacre. 美军在越南对平民的屠杀疯癫程度不亚于影片里艺术化的表达。Nothing beautiful comes out of war. 一切关于战争的正面印象都来自历史宏大叙事的建构,which is always deceptive.

  电影里让我感到最恐怖的一个镜头,是黑人船长被长矛射穿,Willard 抱住他,但他死前做出了最后一个动作是想要杀死 Willard,于是 Willard 只好一边挣扎不被他掐死/用自己胸前的矛尖戳碎头骨,一边拧断了一个将死之人、也是战友的脖子。这个场景是寂静的、视觉上也是几乎静态的,但是最毛骨悚然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濒死时是最应该宽恕、和解、挽回的机会,但导演太冷酷,连最后的宽恕的机会都不放过,我们理解中的人性彻底被颠覆。虽然影片里被颠覆过无数次,但这是我个人印象最深的。

  整个电影覆盖的太多,有着1+1>2的效果,作品获得了自己的生命,所有这些放在一起,其表达内容超出了主创原本的意图。如果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价值的全面崩坏和错乱。

  以前扯过,历史处处是深渊,如果你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历史叙事 narrative,尤其是包含价值判断的历史叙事,那么你早晚要在和深渊的对视中晕眩甚至栽进去。战争是圣经《启示录》中天启四骑士里最典型的一个深渊,越战尤甚,它让你对一切历史叙事和价值判断产生怀疑。最终我们的价值观念为何没有在这些深渊的注视下崩塌?因为价值和理性事实(科学所做出的结论)之间永远都有一道鸿沟,我们采取了非理性的态度,不去看深渊,仅此而已。固执和愚昧保护着我们没有看到 Willard 看到的东西,没有成为Kurtz.

  我本来以为《现代启示录》里 Kurtz 的叛变源于他对美军暴行自己做出的道德审判,但实际上不仅是这样,他说 "It"s the judgment that kills us",他嫌美军有太多的价值判断——士兵不要有道德良心,就去像机器一样杀人,这样才能赢。

  战争里发生的一切本来就是非道德的,这与一个人的良心判断本身就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心里尚存的道德让所有的亲历者错乱、疯癫。这种被撕裂开的状态导致美军一方面犯下了一起又一起屠杀平民等罪行,官兵几近疯癫、而政客只会在家眼神坚毅地谈「自由世界」,另一方面也没有彻底放弃道德回到霍布斯甚至达尔文的丛林,仍要做出一些「文明世界」的姿态,于是打不赢战争。

  Kurtz的出路是摒弃我们从小被社会教育出的一切道德和价值,从头开始,自己做审判者、裁决者。从里面隐隐看到尼采的超人,也是末法时代、身为秩序守护者的美国国民面对价值崩塌的迷茫和对这迷茫背后自己未来命运的恐惧。怀疑自己是最要命的。还好美国没有最终走上Kurtz的道路,但是这可能也是另一种虚伪:面对越战,美国人还能迎来 neo-con 的复兴,这里的逻辑是非理性的,理性的解构只能迎来Kurtz而不是里根。

  这电影必须是从每个角度都有东西可以挖掘,我只从美国人自己所习惯的历史叙事来做一些解读。注意到Kurtz最后读的那首诗是艾略特的 Hollow Men,这是西方文学课上用来讲一战文学和现代性的代表作。从颠覆传统价值和社会结构这个意义上,越战对美国的意义倒是类似一战对于欧洲。

  Willard 这个角色本身对我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只能指认出他们这一行沿湄公河逆流而上的旅程也暗喻美国公众对越战认识的历程,河流指代时间。一开始,美军充满了昂扬斗志,现代霸主在坚船利炮的簇拥下以一种压倒性的气势扑向落后的殖民地国家。《女武神的骑行》段落,直升机整齐列队,伴随着瓦格纳横扫过天空,看着下方的越南人惊恐逃窜,机枪指哪打哪,汽油弹一下子炸掉整片海岸,美军的自我感觉也是有若神明。但船越开形势越糟糕,人们逐渐意识到战争不仅没有迅速打赢,而且己方损失越来越严重,敌人越来越找不到踪影、不可捉摸,士气日渐低落,不再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神明、奉昭昭天命对僭越战后国际秩序和侵犯自由世界的敌人施加惩罚,不久之后自己在国内也开始被撕裂成不同的阵营。

  Willard 射杀受伤的越南女子在我看来也是当时当地他能做出的最自然的反应,是他对 Kurtz 观念的一次半自觉半无意识的践行。他意识到如法国女子所说,大家已经被撕扯开了,成了两个人。这倒不是很多人说的伪善,而是我们固有的「文明社会」价值观无法和野兽丛林里的生存方式无缝共存,人确实是被撕裂了,理性已经远远不够用了,只能按照曾受过的军事训练、本能的基本共情能力等超越理性的认知模型指导自己进行下一步动作。然而 Willard 保留着一些理性,清醒地意识到了这种不一致是多么可笑,不如我们来摒弃原则重估价值。所以后来他杀 Kurtz 的原因也和美国军方想杀 Kurtz 的原因不一样,他已经按照了英语名人名言大全 Kurtz 的教导放弃了 judgement,重建了认知图景,于是由他来杀死自己是 Kurtz 可以接受的结局(而不是被 chef 叫来 airstrike),这也是 Willard 无法回到美国去的原因。

  One more thing, Coppola has a taste for music, as can be seen in both The Godfather and Apocalypse Now.

  《现代启示录》影评(八):你可以杀我,但是不能评断我

  这是一部战争反思片,片中将美军描述成了一群痴迷享乐和战斗力低下的疯子军队,没有目标,肆意发泄和挥霍。战争让原本痴迷于摇滚的年轻新兵要么死亡要么变得精神异常。男主角就是一个精神异常的特种兵,他得到一个刺杀另一个精神异常的特种兵军官的任务,目标可茨上校是一个战绩堪称完美的军人。

  科茨上校认为自己是对的,按照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待在安全地方指挥和争抢军功的四星蠢材们的想法来打一场属于他自己的战争。他认为有道德、受过良好军事训练、对于执行人物可以不分对错没有区别心的士兵,科茨上校只需要这样十个营的士兵就可以结束这场战争,但是,正是杀人的这种区别心导致了现在美军的失败。用自己的枪把对方打倒然后再包上绷带,这是多么虚伪呀,用自己的子弹把对方打倒然后再给他水喝,这是多么无耻呀。

  科茨上校终于找到了他的自由,这种自由是真正的自由,他不受任何人的支配,甚至不受自己的支配,因为他成为了一些人的神!

  中间有一段男主遇到一群法国人保护自己的庄园,他们在餐桌的一段对话,讽刺了美国人打的战争都是跟美国利益无关的,不是保护自己的东西,二十年前美国人为了让法国人滚出越南创造了越南独立势力,其中就包括越共。现在美国人如愿以偿的替代了法国人的位置,所以现在越南人和美国人在作战,但是法国人觉得美国人的这场战争会和奠边府一样失败,就像一个鸡蛋,打破后白色的先流下去,剩下的是黄色的,多么高明的比喻呀!

  科茨上校说:你可以杀我,但是不能说我是杀手,你可以杀我,但是不能评断我,你可以杀我,但是不能打断我。作为电影本片的失败之处就是大量的旁白和陈述式对白,电影是要用镜头让观众自己感到些什么,偶尔一些对白直述可以但是不应该太多,时间这么长但是情节却太拖沓,对越战战场的刻画不是残酷而是着重于荒谬。

  结尾处男主最终还是杀死了科茨上校但是土著部落却分分放弃抵抗让他们安全离开,我觉得更荒谬了完全看不懂,如果结尾是男主取代了科茨上校成为继任者,成为那些人的新神或许我更能接受。

  《现代启示录》影评(九):其实说实在,没看懂

  话说《现代启示录》是电影人早期学习的必要影片,我却到大三才看,原因有两点,1,作为女生不是很喜欢看战争,特别是老师放过片段分析之后就更对这部片子不是很感兴趣,2,虽说不感兴趣是一点,但是最近因为学校来了两关于收获的作文个名师,跑去蹭课了,还是觉得需要看一下的。

  断断续续的看了几次,总算是看到一半知道了原来是主人公要重返越南进行任务。虽然他在家里的时候都在想回到战场,但是当梦寐以求的任务回到战场以后,却是另一番的感觉。其实,自己也不是那么能明白,也就像自己在学校的时候想念家,在家的时候总和别人说起学校吧。

  到一半以后看到的东西令我觉得战场真的,不是残酷而言,而是无奈的冷酷,每个人都被折磨的似疯未疯,他们在例行检查的时候,对着无辜的人们扫射,结果搜查出来藏得原来是一只可爱的小狗,我对此印象特别深,但是当我接着往下看的时候,我就发现,真的,不只是这些了,在他们沿河的不断遭遇中,看得出来,没有人愿意打仗,特别是他到那群法国人的种植园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一副,死也不想离开这片“世外桃源”的状态。到了最后终于找到的那个库上校以后,我便又开始处于迷茫了。天呐,是因为我修炼不够深么,学的还不好吧。

  从画面和声音这两方面元素来说,其实现代启示录真的有着多处的暴力美学,那些音乐和战争的结合,反而有一种融入感,那些画面的唯美陪着情节,有着凄美的感觉,这是战争片应该有的颜色么?也许不是,但是现代启示录把它变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最后还是要叹一句,因为没怎么看懂,也只能在自己看懂的地方稍稍评论了~~~

  《现代启示录》影评(十):一群疯癫癫人和一场场疯癫癫战争

  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是一部情节几近疯癫与混乱的电影,一群战争造就和被激发原始本能的疯狂的人,和一场场由疯狂的人 原始的本能造就的战争。此片改编自英国小说家康拉德1902年的经典名著《黑暗之心》,刚果河换成了湄公河,战场从非洲转至了越南,主角从法国人变成了美国人,不一样的年代和背景,却表达出同样的人性疯狂与黑暗。影片各种用光、色彩、烟雾上的细节颇有讲究和寓意,人物的心理与行为变化也随着深入湄公河下游深入目的地而渐渐变化,影片用梦幻的演绎传达出人性黑暗的深刻哲学思考与矛盾。此片在戛纳上与《铁皮鼓》并列金棕榈,《铁皮鼓》同样改编自小说,但如果你不了解那座城市和那段历史,以及没有读过原著小说,基本上是很难理解电影里面的各种符号和隐喻的,所以这一点让我极为困惑,一部电影如果要靠小说来辅助理解其深刻含义与主旨精神,是否本身就是一个缺陷呢(不过请大家注意此片与我吐槽《小时代》绑架原著的巨大不同,即使不懂《铁皮鼓》的背景和隐喻,人家也起码是个完整和技艺不错的片子,只是表达深度与高度问题而已)?在奥斯卡、金球和日本学院奖上《现代启示录》则都输给了生活化社会化的《克莱默夫妇》,达斯丁霍夫曼自然不着痕迹的角色演绎超越了表演本身,他与小比利间渐长的单亲温馨父子情不经意间就把我感动哭了,大明星小制作的《克莱默夫妇》奥斯卡上取得了完胜,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五座沉甸甸的小金人把如日中天的弗朗西斯·科波拉大导演拉下了马,毕竟生活不是每天都要去思考哲学,也不是一年四季都处于黑暗之中,人们终究更需要那些积极温情的爱与温馨的感动。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1500-《现代启示录》经典影评10篇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