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的名单》经典观后感集 观后感

时间:2024-09-20 07:22:4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的名单》经典观后感集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的名单》经典观后感集的正文:

《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的名单》经典观后感集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连姆·尼森 / 本·金斯利 / 拉尔夫·费因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一):辛德勒的名单

  有些人觉得辛德勒的名单过誉了,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过不过誉看个人的理解,我觉得不过,有些细节是要自己体会的,比如在焚尸场看见已死的红衣小女孩,用水枪给闷在车里的犹太人散热解渴,焚尸时天上落的灰,再配合那些德国小孩玩闹的画面,像下雪一样。两个对比,一个是无忧的德国孩子,一个是惨遭杀戮的犹太人,特别是出现红衣女孩的尸体,直接和德国小孩有鲜明的对比。那么多小孩被一车一车的带走,父母看见他们的神情,从最初的疑惑不解,到恍然大悟,奔跑,哭泣

  有个小男孩在将上车之前悄悄逃跑成功,而前几个孩子逃跑被抓回来,为什么?因为这个小男孩耐心懂得观察,看他那时候的眼神表情就知道了。而他开始躲藏的时候,第一次,翻开地板没有位置了,找别的地方,第二次第三次也没有,最后躲到了不清楚什么的地方,下去以后看见已经藏好的小孩,其中还有先前德国小朋友救下来的卡丹,但是另一个男孩却对他说,这里满了,出去,快出去。看那找不到地方藏的孩子无助不解的眼神。难道不是说,分明可以让我挤挤的,还这么空,为什么不行,我也想活啊。

  当女人们被错送到奥斯维辛,开始剪头发,脱衣服,进房间被锁,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很恐惧,想想还在阿蒙集中营的时候,有个女孩子讲的故事,说是犹太人被骗,然后用毒气毒死了,她们怕有一样的命运,突然,灯关了,她们终于恐惧的叫了出来,再亮的时候,可以看见她们的脸上不可置信,恐惧,渴求保护的表情,每个人都在等待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看着头上的管子,怕是毒气,后来,出来的是水,她们松了口气放声大哭,还特写了被辛德勒从阿蒙救下的女佣海伦。

  德国宣布投降,辛德勒在犹太人和德国军人面前讲话的时候,对德国人说,你们上级一定下了命令要你们清除犹太人,现在,他们都在这里,你可以射杀,但你也可以回到家人身边去,不当一个杀人凶手。第一个德军走了,第二个,第三个……所有德军走后,辛德勒朝史登眨了下眼睛,很细微,然后和犹太最难忘的事人一起为死去的犹太人默哀,这时候响起了牧师的歌声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二):用声音记得

  那些血色的画面模糊了,只有一身红衣的小女孩的身体,夹在即将成为火山的人堆里。

  那些战战兢兢的人的面孔模糊了,只有那个在他生日时被亲的女孩张的大大的眼睛,明亮着。

  那些被命运折腾得疲倦的人的身影模糊了,只有流动的金色的液体围成的圆形,在他的手上闪烁着。

  他是谁?他们是谁?

  影片里的一切都是被艺术化过的。我是一个相信亲眼看到的事实的人。而我没看到过真实,所以我宁可相信艺术化的真相。因为那里至少有悲惨之美。

  在一个爱恨交错的时代,看到很多丑陋的人们自认为美丽地唱着跳着,

  于是我的心模糊了,只有那首歌,在我的耳机里反复:“

  Over and over I whisper your name

  Over and over I kiss you again

  I see the light of love in your eyes

  Love is forever, no more goodbyes”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三):这是一部偶像剧

  同住的朋友随我观片十几分钟就看不下去了。

  可是是什么吸引我了我三个小时,是辛德勒的人格魅力。

  他的绅士般优雅,社交圈,军官,商圈,他如鱼得水。

  敏锐的洞察力,他能看出纳粹的真实阴谋,为什么如此大的一个德国都会让希特勒给洗脑:“犹太人不是人”,真是荒唐。

  当然最主要的也是影片渲染的,那就是他的仁慈,为了救犹太人,最后可谓是倾家荡产,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当然影片最后辛德勒说:“我还可以多救一些人,这个汽车还可以救10个人,纯金的别针还可以救2个人”,那里我觉得有点做作了。

  很喜欢这句话,就是救一个人,就是救了整个世界,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的年轻人大部分都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生活的目标,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每天浑浑噩噩的上下班,然后这样生活下去。谁来拯救这个社会,谁来拯救我们。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四):选自罗杰·伊伯特影评集《在黑暗中醒来》

  倘若奥斯卡·辛德勒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为自己信念而战斗的英雄人物,那要理解他这个人,一定会更容易一些。但事实上,他是个带有缺陷的人,酗酒、赌博、玩弄感情、受贪婪驱使、渴求奢华生活;于是,这令他的人生成了个谜。二战开始时,他看准了其中的机会,来到纳粹占领下的波兰开设工厂,以极其低廉的工资雇佣犹太人为自己工作。他的目标是成为百万富翁。战争快结束时,他却冒着生命危险,牺牲个人财富以拯救那些犹太人;他欺骗纳粹长达数月,设立了一家子虚乌有的军工厂。

  他为什么会转变?究竟发生了什么,令他从加害别人的人,变成了人道主义者?影片《辛德勒名单》根本就没有试图去回答这个问题,这一点必须归功于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因为,任何一个答案都有可能是太过简单的,对于辛德勒的一生来说,那都会是一种侮辱。大屠杀是一个巨大的邪恶引擎,在种族主义和狂热情绪的推动下疯狂旋转。但辛德勒却在属于他自己的那个小小角落,凭借智慧战胜了它,不过,他看似本来就没什么计划,纯粹凭着冲动随性而为,甚至是他自己都没法完全弄清楚这些。这是斯皮尔伯格目前为止最优秀的一部作品,他还原了大屠杀的真相、辛德勒所造就的奇迹;在此过程中,他并没有借助那些简单的叙事程式。

  本片片长一百八十四分钟,和所有伟大的电影作品一样,它看上去还是显得太短了。影片一开始,辛德勒(列姆·尼森[Liam Neeson])便登场了,他长得身高马大,给人不怒自威的感觉。他穿着考究,经常流连夜场,为纳粹军官以及他们身边的女孩子购买鱼子酱、香槟酒,他还喜欢和高级军官们合影。他骄傲地在衣服上别了纳粹党徽。他在黑市上也很吃得开,能搞到尼龙、香烟、白兰地。当局乐于帮他开设工厂,制造用于军队炊事班的搪瓷厨具。他也很乐于雇佣犹太人,因为他们的工资低于正常水平,这样,他就能大发横财了。

  辛德勒的天才在于贿赂、谋划、欺骗。他对经营工厂一无所知,于是找了犹太人会计伊萨克·斯特恩(本·金斯利[Ben Kingsley])来负责这一块。斯特恩在克拉科夫走街串巷,为辛德勒的工厂雇犹太工人。因为这是家受到保护的军工企业,如果能在那里工作,无疑有助于犹太人保命。辛德勒和斯特恩之间的关系,斯皮尔伯格处理得十分细腻。战争刚开始时,辛德勒一心只想赚钱,而到影片结束时,他一心只想救“他的”犹太人。我们知道斯特恩很清楚这里面的事情,但却从没有在影片中看到两人谈论此事的画面;这或许是因为,当时的情况下,大声交谈某些事,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这种细腻正是斯皮尔伯格贯穿全片的力量所在。本片剧本由斯蒂芬·泽里安(Steven Zaillian)根据托马斯·基尼利(Thomas Keneally)的小说改编而来。它丝毫没有情节剧的做作,相反,斯皮尔伯格选择了一系列的事件,清楚无误地呈现出来,不存在刻意操弄情绪的问题。看到这些事件,我们也就理解了辛德勒以及他的计划有多么的隐秘了。

  他也以一种生动、恐怖的方式将大屠杀呈现在了我们面前。片中有位名叫哥特(拉尔夫·费恩斯[Ralph Fiennes])的纳粹战俘营长官,堪称是研究邪恶的愚蠢最好的案例。他站在自己“别墅”的阳台上,俯瞰监狱大院,随意射杀犹太人只为练练枪法。(辛德勒能够说服他放弃这个习惯,靠的是迎合他的虚荣心,这事辛德勒做得是如此明显,几乎就像是在侮辱他一样。)

  哥特属于那种脆弱的虚伪者,竭力维护某个理想,但却又将自己排除在外;一方面他宣扬杀死犹太人的做法,另一方面却挑了个名叫海伦·赫什(安贝丝·戴维茨[Embeth Davidtz])的漂亮犹太人当女仆,而且还爱上了她。她的同胞正遭到灭顶之灾,她却因为他心血来潮的爱恋而得以幸免,面对这样的情形他却并不觉得奇怪。在他看来,自己的个人需求比是非对错、生存毁灭更加重要。研究一下他这个人,我们意识到纳粹主义靠的正是思路类似杰弗瑞·达默Jeffrey Dahmer 绰号“密尔沃基食人族”的美国连环杀手,生前共残酷杀害十七名男性,大多为非裔或亚裔。——译者这样的一些人。

  影片用的是黑白摄影,用到的外景地很多就是当年上演这一幕幕的真实地点(包括辛德勒当初的工厂厂址,甚至是奥斯威辛的大门),斯皮尔伯格为我们展现出辛德勒是如何与纳粹系统的疯狂打交道的。他贿赂,他哄骗,他吹牛,他好不容易才没被识破。影片最大胆的一个段落中,装满他雇工的列车错误地开向了奥斯威辛,辛德勒亲自去死亡集中营,大胆地说服了管理者,放过了这批犹太人,将他们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送上了开往他工厂的列车。

  本片最让人惊喜的一点在于,斯皮尔伯格做到了如此完完全全地为故事服务。本片演得出色,写得出色,导得出色,看上去也很出色。每一场单独的戏都是美术指导、摄影、特效、群众演员管理上的杰作。但是斯皮尔伯格本人,个人风格突出的他,以往作品中不乏故意让我们注意、牢记的华丽镜头的他,这一次却消失在了作品之中。尼森、金斯利以及其他演员身上,也都没了那种炫技的演出。所有人都只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影片结尾,有个充满压倒性的情感冲击力的段落,由当初那些因辛德勒而获救的人亲自登场。我们了解到,“辛德勒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子嗣如今已有六千人,而整个波兰的犹太人也只有四千人。这看似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明显的道理,在拯救犹太人方面,辛德勒一个人做的比一个国家做的还多。但光有这结论还太过简单。本片传递的讯息在于,面对大屠杀,有个人做了某些事,而其他人却麻木不仁。或许,要想做到他所做的这些事,一定要有像他这样一个叫人捉摸不透的、恣意妄为的、毫无计划的、不顾风险的骗子才能行。换了任何一个有着合理计划的理性的人,都不可能走得那么远。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写到过,他不喜欢《汤姆叔叔的小屋》,因为作者不断地为反对奴隶制而说教。“非得要对奴隶制发表评论吗?”他问道,“把它描写出来;那就足够了。”他又补充说,“作者写书,一定要像宇宙中的上帝一样,无处不在却又无法察觉。”这话也可以用在本片的作者斯皮尔伯格身上。他描述了大屠杀的邪恶,他讲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某些本该成为受害者的人是如何幸免于难的。在此过程中他并没有使用电影这行业的花招,那些只会招来寻常的情节剧式反应的导演手段和戏剧性手段。在这部电影里,你无法察觉斯皮尔伯格的存在。但每一个镜头中,他的克制与激情却又无处不在。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五):去耶路撒冷摸摸那棵树

  看之前瞄了一眼进度条,还有点担心自己看不下去。没想到影片从一开始就把我攫住,那念头完全是杞人忧天。

  阿蒙对海伦的爱,那是一种被大环境挤压到变态的爱。也许像希特勒一样小时候经常被犹太贵族欺负,阿蒙对犹太人的仇视深入骨髓。不,准确地说一种对“犹太种族”的漠然,漠然到可以一枪击毙而面不改色。外界环境告诉这些德国佬,“犹太种族”是低劣的、非人的,似蝼蚁似恶鼠似蚊蝇,可以随意践踏蹂躏伤害处死。所以阿蒙不愿意接受自己对海伦的爱,似乎爱上一个“非人”种族的他也跟着跌了身价,会被别人也被他自己看不起。他一面表现着自己的鄙夷,一面又无可救药地爱着。阿蒙这个人的人设底色就是残忍冷漠的惨白色,所以一旦染上“求而不得”的色调就让人觉得还透着一丝可怜又可悲的味道。

  那些躲入粪坑的小男孩给我的震撼特别大,我们平时言亦觉其脏的屎尿屁,那么小的孩子就必须忍受那种肮脏和恶臭。我总以为自己是经历过一些东西的人,可现在有觉得自己一直在象牙塔里安生 自在。我们都在被保护,尽管很多时候我们不自知。这世界上更糟更惨的大有人在,你这些破事什么都不是。个人经历再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对于历史的进程而言都不值一提,更何况不过是普通人一个,那么多喜怒哀乐的情绪都不过是聊胜于无的自我慰藉,何足挂齿。

  我觉得这部影片最重要的是带给观众的思考。我找了一些关于“犹太人为什么被屠杀”的原因,但总觉得都不痛不痒,大概是我既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也没有接触过犹太人吧。种族这个概念被当做了一个强烈的区别符号,人们总是会用各种方法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大的比如星座、性别、宗教,小的像班级、公司、故乡……这种区别也许是作为一种标识存在,也许是那根系在手腕上区分敌友的红丝带。

  鄙视链是永远存在的,不管人们承不承认都无法消殆。一线城市鄙视二线城市、清北鄙视985、ABC鄙视大陆人、成绩好的鄙视成绩差的……种族也一样,借了东风发展壮大的说话做事就有底气,也多了一份别人没有的骄傲出来。我们告诉自己“资源分配不均,我们所处环境不一样不要随便评判人”,可似乎总有一份“不平等”的本能,哪怕我三番五次告诫自己也收效甚微。

  我们能怎么办呢,只有一次次涂抹粉刷,才能把这颗心真正交还给自己。

  刚在自己的愿望清单上加了一条“要去耶路撒冷,摸一摸那棵辛德勒手植的树”。

  胡言乱语,碎不成章

  2017/2/14 22:46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六):从影片中看辛德勒的转变

  昨晚非常认真的把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看完,不得不佩服斯皮尔伯格大导演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他用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结实性手法,成功的展现了那个年代纳粹政党对犹太人的疯狂屠杀和笼罩在克拉科夫的死亡气氛,但让我更欣慰的,是奥斯卡辛德勒的转变。 众所周知,刚开始辛德勒是个意气风发,投机取巧的聪明商人,他利用自己卓越的社交能力和大量金钱,结交众多达官贵人,以借用他们的关系来实现他在集中营附近开厂和利用犹太人廉价的劳动力的愿望,他甚至感谢是战争给了他一次发财的机会。这个时期的辛德勒,眼里只有金钱,他是如此的冷血。 然而影片的结尾处,辛德勒夫妇倾家荡产,拯救了1100多名犹太人,此时他甚至自责,恨自己之前的过度挥霍,使得自己没有拯救更多的人。 所以这是一个施救与自救的故事。 海明威说,在战争中,你会像狗一样毫无意义的死去。可我认为正是战争,才给了辛德勒一次救赎的机会。记得小时候傻傻分不清楚肖申克的救赎和这部电影,但现在看来,即使弄错,也说得过去,这的确是历史,却也是救赎,一个民族的救赎,也是个人的救赎。 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相信让很多人都印象深刻,那就是整段黑白胶片里的唯一色彩,一个身穿红色上衣的小女孩。在这个压抑的黑白世界中突然看到这样一个穿梭于人群中的天真女孩,带着生机与希望,仿佛战争与黑暗都应该与她无关。这样的对比,无论是在视觉上,艺术效果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巨大的冲击。然而就在下一刻,当我们再一次看到那一抹殷红的时候,那个小女孩已经躺在运尸车上了 。这个仅在镜头里出现过两次的小女孩给人一种没有一丝希望的绝望感,就像这场杀戮一样。说实话看到这里我不争气的流下了泪,虽然之前看过不少战争题材的电影,却从未触动过灵魂。这部电影里,纳粹士兵的声嘶力竭让我认识到国家机器的可怕,军官的无情残暴让我认识人性的恶,林林总总的条令规定和那些强盗本质的政策,让我认识到政党对一个国家的决定性作用。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真实,让人不寒而栗,让人如此绝望。 但我也在想,为何这世界上,犹太人纪念馆遍布世界各地,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除了中国南京的一个,再就是张纯如淮阴马上开放的,好像没有了吧,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影片的结尾是那1100多名被辛德勒解救下来的犹太人从地平线的一端渐渐走来,从黑白的世界走进彩色的世界。这些“辛德勒的犹太人”围绕着辛德勒的墓碑摆上小石子和鲜花,电影此时是彩色的,就像是淫雨霏霏,突然云开见日。如果说美国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那这也是一部英雄的电影。 因为,救人一命即拯救全世界。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七):泪水无法模糊的恐怖

  在最深的暗中,一丝微弱的光芒点亮人性的灯塔,照见生存的路途。

  你泪流满面,悔恨于自己的虚荣,因为你本来可以救更多人。

  总有些人,做了很多,却仍然痛苦于自己的无能为力。

  也总有些人,以无力为借口,放弃了每一分本来可以付出的努力。

  拯救了一个人,就等于拯救了世界。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每一个人的欢笑与悲哀,生与死,爱与恨,都是世界完整的反映。

  拯救了一个人,也就等于拯救了自己。你失去的生命,将在他人身上延续。你点亮的光,将在他人眼中点亮世界。

  泛滥的抒情结束,分割线来了。

  -----------------------------------------------------------------------------------------

  阿兰·巴迪欧在《世纪》中写道:“偶尔有人说,纳粹的行为(灭绝)是一种不可想象的,或者说不能理解的形式,他们可能忘记了一个关键问题,纳粹们非常关心,非常坚决地既想象着,也理解着他们自己的行为。那些认为纳粹主义不是一种思想,或者更普遍地,说野蛮不会思想的人,等于是在暗地里为其洗脱罪名。”

  《辛德勒名单》作为好莱坞制作的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一部巨制,如果剥离影片本身的历史真实,仅从影片主题和结构去看的话,那么我们首先会发现这部影片讲述的仍然是一个好莱坞经典的“英雄拯救世界”的主题。在这里,拯救者是辛德勒,被拯救者是犹太人,而迫害者则是纳粹。与其他好莱坞类似主题的电影保持了高度一致的是:拯救者被大写,被拯救者以无名群像的形式被小写,而迫害者则被从反面书写。由此,影片的重点不在于对于苦难的铭写,而在于对于拯救这一事件的记录。苦难如果不是导致随之而来的拯救,那么在影片中是被抹去的。

  同样被抹去的还有进入大屠杀这一事件的其他逻辑,而仅遵循人性的逻辑而展开。于是,纳粹的行为是非人性的,所以是不可理喻的;而辛德勒的行为则是人性的力量的展示,于是是被我们所理解并接受的。就此,影片满足了当代人关于政治的最高想象。然而,当我们将纳粹的行为看做是人性的丧失或者扭曲的时候,看做仅仅是野兽一般的行径的时候,我们既失去了理解他们行为的可能,也丧失了理解人性的可能。在动物之中,仅存在为了直接的生存而发生的搏斗和厮杀,而只有人类,才会没有目的地杀人,当然也只有人类才会抛开功利因素而去救助他人:这两者同样是人性的体现。

  要理解人性的这两个向度,我们有两个经典的场景,它们是关于影片中两次观看。

  第一场,辛德勒与妻子骑马出行,在山坡上俯视犹太人聚居点,见到纳粹展开的大屠杀。在这一幕中,出现了一个经典的段落:在影片黑白的影像中,出现了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犹太小女孩,跟随着人群行走。从叙事而言,这是一个败笔,以其肤浅的人道主义化的手法创造了一个伪高潮。然而,却也正是这一个叙事的破绽揭示了真实的溢出。这一个小女孩,她是辛德勒的世界中无法被定义、无法被符号化的。

  另一场,纳粹军官与女佣在地下室。看着女佣惶恐的脸,军官说:“难道犹太人就不该有眼睛吗?”面对女佣想象中的凝视,军官感到一种被侵犯。在对象之中,他意识到存在着某种他无法判断的事物,而这唤起了他对自身把握的焦虑。

  在这两个场景中,前者承受不了自己的凝视,后者承受不了他人的凝视。于是,前者试图抹除自己的凝视,后者试图抹除他人的凝视。就此而言,军官的随意的、无节制的杀戮正是“人性的,太人性的。”

  然而集中营不是。集中营正是对人性的克服,它遵循的逻辑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逻辑。即便存在着杀戮,它也不是随机的、任性的,而是根据名单执行,按照既定的流程与规则。一切都是精准的、被计算的。在阿伦雷奈的《夜与雾》中,我们会看到集中营里的人们的身体如何被充分利用以获取剩余价值,包括毛发、油脂、皮肤都成为了生产的原料。而在《辛德勒名单》中,辛德勒庇护犹太人的场所也正是他所兴建的工厂,事实上,在最初选择犹太人做工的时候,辛德勒正是出于精确的经济学的考量,使用较低的人力成本。我们要记住,最终他并未克服这一逻辑,而只是退回。

  集中营之于整个西方世界,正如南京大屠杀之于中国,始终是一道凝视着我们的伤口,无论我们是否观看它,却始终逃避不了被它观看。《辛德勒名单》作为我们回头去看这道伤口的一次行动,在泪水中,真实的恐怖变得模糊,让我们又一次视而不见。正如《夜与雾》结尾处那一段旁白:“当这些画面变成过去,我们假装再次充满希望,好像集中营里的苦难就此痊愈,我们假装这一切只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一次,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

  2012/5/20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八):由《辛德勒的名单》想起

  (一)

  我一直在想如此荒谬、灭绝人性的事情为什么屡屡出现在人类历史上。令人发指的犹太人大屠杀不是第一例,也绝非最后一例。就中国而言,古有清朝扬州屠城,今有南京大屠杀,还有文化大革命。是什么让我们泯灭了心底的那份善,毫不犹豫的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样不堪的离去?一只狗和他的城市是什么让我们丧失了我们的道德标准,将惨绝人寰的事情干得理直气壮?

  乔治.奥斯威尔在《1984》借奥布赖恩的口说到:我们对别的什么东西完全不感兴趣,我们只对权利感兴趣。财富、物质享受、长生不老或是幸福生活,一点也不吸引我们——除了赤裸裸的权利。权利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它让我们拥有了一个控制他人的力量。主宰他人的生死使人具有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一览众山小的优越感,如同上帝般。无数人无法控制自己,便想着控制别人,毕生都在为权利而奋斗。当一群人不仅享受到这种权利带来的快感,而且为这种以痛苦别人欢愉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丁点儿理论支撑,找到了一个宏伟的目标时,这种行为就成为了一种潮流,具有不可阻挡的趋势,荒诞就此诞生。

  我相信在犹太人大屠杀中,尚未泯灭人性的绝非辛德勒一人。但在逆流而上的这种行为,在大多数明智人看来绝非明智之举,除了暴露自己,毫无他用。于是他们或是沉默,或是妥协。这种荒诞于是更大范围的延续。

  马丁•尼莫拉曾写道: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大家贪恋此刻的生,即使知道下一秒死的就是自己;大家怯懦于纳粹的暴行,即使知道那终究要到来。我一直欣赏陈胜吴广的那份:“等死,死国可乎“的豪迈,我想凭借犹太人的聪明与财富,如果抱团抵抗,如果合力出资,要在国际上找到援手,要抵抗纳粹的暴行并非难事,起码大屠杀不会那么轻易的进行。可是没有,大家都陷入了长长的沉默,知道最后时刻母亲给孩子吞下的面包中还夹有真金、珠宝。

  这并非一个民族过错,日本在南京进行大屠杀,三十万人几天就成了三十万具尸体。暴行固然发指,但是三十万人团结起来,不计生死,与日本人来个破釜沉舟,纵日本人武器精良,但这也并非毫无胜算吧。可是南京就这样生生的被屠了城。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二)

  纵然你的改变世界不会变,但是总有东西发生了变化。

  我们面对社会中的种种黑暗、不公平的现象,总是咬牙切齿,然而愤怒之后,却毫无办法,纵生出一种人生无意义的感觉。但是辛德勒却用行动告诉我,纵使是小人物,你的改变终有影响。

  辛德勒无法阻止大屠杀的发生,但他可以尽他最大的努力让犹太人少受些痛苦,他挽救不了所有的犹太人,但是他尽自己的努力挽救了1000多人…我们纵使改变不了社会现实,但是我们的日益增长的良知是我们避免走向一条罪恶之道,我们有自制力的行动会为旁人树立一个榜样,将善行扩大。只要我们在做,就从来不是无用功。

  (三)

  中国也有大量的关于大屠杀的电影,却少有直逼人性最深层,给人以心灵震撼的作品。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在拍摄初期扬言目标直抵奥斯卡,砸进9600万美元,却被美媒批评为:它(《金》)终归是一个电影杂碎(a mishmashof a movie),一部拘泥于成规、老套过时、造作感伤的作品。它出人意外地将1937年日本进攻的南京悲剧琐碎化,将其压扁为一个迎合感伤音乐剧的传说,囊括其中的尽是类型化或单面性的角色。没有深刻的反省,没有足够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大卖苦情,以超豪华的视听效果吸引眼球,这样的电影又如何可以打动人心?

  国人往往提起南京大屠杀就咬牙切齿,可是除了愤怒、谩骂还有什么?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可是中国又有多了解日本呢?少有人去探究南京大屠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少有人去了解现在真实的日本,更少有人去试图将两国的宿怨化解…

  错误从不只在一方,无论是人生还是电影又或是国际关系,我们都要好好的反思。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九):天堂与地狱之间

  辛德勒与阿蒙,这两个人看起来千差万别,可是却有一点相同之处,那就是执着,辛德勒从最开始的唯利是图,渐渐的开始同情犹太人,和犹太人做朋友,最后不惜倾家荡产的去帮助他们,一意孤行到了连他的犹太助手都不敢相信的地步,辛德勒是大善,那份名单正如片中所说的承载着生命,他不顾一切的拯救,甚至冒着倒闭的危险而拒绝生产可用的武器,高尚又单纯,这份执着让他感恩父母的一句话简短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我喜欢的花人,受人敬仰和尊敬的人,在我看来,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对于他相处的位置,一个统治国的上等阶层,有一双充满人性和悲悯的眼睛,不仅仅是有一颗仁慈的心,更愿意去付诸实践,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来帮助那些本来被看做下等的人们,因为人人都可以,都可能拥有慈悲的心肠,而辛德勒,他可以迈过那道无数平凡人都无法迈过的坎,站到心之所想的地方,就像那个辛德勒试图说服的人一样,他就像无数拥有慈悲心肠的人的缩影,尽一点力,帮助一些人,可是却没有勇气去做更多,也许会夜夜因为矛盾与悲伤而夜不能寐,却无论如何也迈不出那一步,这样的人一定很多很多,可是辛德勒却只有那一个。

  辛德勒是一个商人,而阿蒙是一个军人,一个纳粹军人,他与辛德勒千差万别,他鄙视,唾弃,憎恶着犹太人,从最开始来到这里的厌恶消极到漠视人命的以杀人为乐,这是很多纳粹军官的缩影,完全没有半点对人性的意识,她爱上了一个犹太女孩,我相信他是爱他的,可是她无法改变他,甚至可能让他变得更加疯狂,因为他是那么的执着,他执着于相信犹太人的丑恶,低人一等,执着的拥护者法西斯政府,他对犹太女孩炙热的感情让他曾有过一丝怀疑,犹太人真的那么低等下贱吗?也许错的不是我们,只是这个世界,可是这都无法改变他,有些观念和执着是刻在骨子里的,想要改变,却发现做不到,而且痛不欲生,如果说辛德勒的执着带领着他走向天堂,而阿蒙的执着只能是地狱的牵引。

  阿蒙最后还是让辛德勒带走了那个他想爱却不能爱的姑娘,这件事也许是他罪恶的一生中所做的唯一善事,也是他灰色生命中的唯一亮色,而最后在绞刑架上喊着希特勒万岁,奔赴死亡,只能让人叹于他的可悲,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皆由一念生,皆由执着往。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十):拯救

  第一次写影评…不喜勿喷…

  刚打开这部电影时,其实我是有些头疼的,三个多小时的片长,我以为我可能会没有耐心看下去但其实不然。我是分成两次看完的,正好将辛德勒的人生分成了两部分,一半奸诈,一半善良。国产电影中主角总是有光环,一身正气,仿佛与生俱来的正义与聪慧,而外国电影更加真实,更加接近每个人内心自私贪婪的阴暗面。

  影片一开始,辛德勒只身一人,用他的大方谈吐去接近各种军官,无论是军官还是服务生,他都态度诚恳谦逊,恐怕没有人会不喜欢他吧,他让我想起了盖茨比,同样的过人的社交能力,他的做法比盖茨比高明多了。

  先不讲辛德勒,这个电影另一个人物带给我的震撼更大,一个叫阿蒙的军官,他暴戾,对犹太人近乎变态的残忍杀戮,可以随便开枪结束一个无辜的人的生命,他对犹太人生命以及人格的不尊重让我感到格外气愤,更荒谬的是他爱上了他的女佣海伦,一个犹太女孩儿,海伦每天战战兢兢害怕随时死在阿蒙的枪下,阿蒙内心很纠结,我以为他会有所改变,可是并没有,他对她非打即骂,称她为犹太母狗。他就是一个变态虐待狂,就算辛德勒耐心相劝,称权力是有绝对的理由杀生却不那么做,that is power,任何人都会被辛德勒说服吧,阿蒙尝试那么做,但他心底享受那种杀戮带来的快乐以及对犹太人生命的蔑视,他认为他们并不算人,更称不上生命不配得到宽恕,所以在他原谅那个男孩之后,在阳台上射杀了他。很想看看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但影片没有提。

  犹太民族,勤劳善良聪明勇敢,而战争带给他们的几乎是灭顶之灾。在面临苦难摧残时,他们还能保持一颗乐观积极的心,这也太难得了不是吗。当看到她们为了通过体检用鲜血当胭脂抹在脸上只是为了看起来面色红润,通过后她们抱在一起大笑,看到这儿,心酸心疼也被她们的笑容感染,到底还有什么过不去呢?

  影片讲述了辛德勒良知被唤醒的过程,从开始对利益金钱的向往到后来钱财散尽只为就下那些犹太人,一般人是很难有那样的气魄和无私的,最后他收到了犹太人送的金戒指时,上面写着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全世界,他突然懊悔不已,因为他觉得自己本来可以救更多的人,他称自己 浪费了很多钱,看到这儿真的特别感动,感动的是他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愧疚自己做的还不够,他从来没有看不起犹太人,我认为这才是他难能可贵的地方,他对生命的尊重也赢得了所有人对他的尊重。

《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的名单》经典观后感集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