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noc_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
教案 > :carnoc_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carnoc_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的正文: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_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文章来自:爱师网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月》赏析
《月》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①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②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③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④
【背景】诗为大历二年(767)六月初旬所作。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在西南一带漂泊。此时正困居夔州。
【注译赏析】①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春来:今春以来。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这两句意为: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
②时时:常常。与“故故”变文同义。开:指照亮。满:指月光洒满。青天:蓝天。这两句意为: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③爽:清爽,凉爽。合:环绕,充满。风襟:衣襟。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当:对着。悬:悬挂天空。这两句意为: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王嗣奭《杜臆》云:“中四,有一喜一恨意。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
④乌鹊:乌鸦。夜久:夜深。这两句意为: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此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2、《[折桂令]问秦淮》赏析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作者介绍】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赏析】【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3、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5.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6.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7.摩天:碰到天。8.遗民:北方沦陷区的人民。9.胡尘:指金兵铁骑扬起的尘土。10.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议论文材料忧民的思想感情。
【历史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文章来自:爱师网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月》赏析
《月》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①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②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③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④
【背景】诗为大历二年(767)六月初旬所作。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在西南一带漂泊。此时正困居夔州。
【注译赏析】①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春来:今春以来。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这两句意为: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
②时时:常常。与“故故”变文同义。开:指照亮。满:指月光洒满。青天:蓝天。这两句意为: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③爽:清爽,凉爽。合:环绕,充满。风襟:衣襟。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当:对着。悬:悬挂天空。这两句意为: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王嗣奭《杜臆》云:“中四,有一喜一恨意。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
④乌鹊:乌鸦。夜久:夜深。这两句意为: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此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2、《[折桂令]问秦淮》赏析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作者介绍】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赏析】【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3、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5.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6.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7.摩天:碰到天。8.遗民:北方沦陷区的人民。9.胡尘:指金兵铁骑扬起的尘土。10.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历史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文章来自:爱师网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月》赏析
《月》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①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②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③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④
【背景】诗为大历二年(767)六月初旬所作。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在西南一带漂泊。此时正困居夔州。
【注译赏析】①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春来:今春以来。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这两句意为: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
②时时:常常。与“故故”变文同义。开:指照亮。满:指月光洒满。青天:蓝天。这两句意为: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③爽:清爽,凉爽。合:环绕,充满。风襟:衣襟。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当:对着。悬:悬挂天空。这两句意为: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王嗣奭《杜臆》云:“中四,有一喜一恨意。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
④乌鹊:乌鸦。夜久:夜深。这两句意为: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此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2、《[折桂令]问秦淮》赏析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作者介绍】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赏析】【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3、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5.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6.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7.摩天:碰到天。8.遗民:北方沦陷区的人民。9.胡尘:指金兵铁骑扬起的尘土。10.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历史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文章来自:爱师网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对于诗歌艺术颇多会心之论,他曾以小幅绘画为喻,揭示绝句短诗含蕴深广意境的特点,是很有启发性的。其说见《姜斋诗话》卷二: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在方尺的画幅中,收摄万里的风光,决不是将山河城郭按比例缩小而罗列于纸上。艺术作品塑造了生动的典型形象,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虽着墨不多,而意境则浩无际涯,颇难以道里计。不过王夫之认为只有盛唐绝句能得意余言外的妙境,则未必尽然。他所举崔颢《长干行》,含情脉脉,蕴藉有致,实为诗意之一境,如司空图《诗品?含蓄》标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前人论诗歌意境的,常常向往于这种境界。清王士禛的崇尚“天外数峰,略有笔墨,意在笔墨之外”(《蚕尾续文》),便是例子。然而,我们还可以看到,别有一种凌云健笔,龙腾虎跃于尺幅之上,而气吞万里,有如司空图所云“真体内充”,“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诗品?雄浑》)的风概,一般出于长篇歌行或律句,而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二》也深得其妙。此诗仍属绝句,其为咫尺有万里之势,与崔颢《长干行》相比照,似乎更当得起“墨光四射,四表无穷”的崇高评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有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指出了对立情景的辩证交融,可以成倍地增强艺术感染力量。陆游这首诗,用歌颂高山大河的奇观美景来衬托神州陆沉的悲痛,抒发广大民众的情高意切来讽刺统治者的麻木不仁;将时代社会的矛盾冲突,既全面深刻地揭露,又高度集中地概括于二十八字之中。理想与现实,热爱与深愤,交织辉映,所给予人们的启示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范畴,又哪里是“百年”“万里”所能限量呢?这种恢宏壮阔的境界,在盛唐绝句中还不多见,却于中唐以至宋代诗人笔下不断有所开辟,是值得我们特殊注意与珍重的。
4、江间作四首(其三)赏析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释】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作者介绍】潘大临(约1057一1106)宋代江西诗派诗人,字邠老,黄冈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黄冈(书录解题作齐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哲宗元佑中前后在世。善诗文,又工书。为人风度恬适,殊有尘外之韵,曾同黄庭坚、苏轼、张耒诸人游。家贫甚。谢逸当以书问;有无新作?他答书道:“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所蔽杀。昨日清卧,闻觉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兴,止此一句奉寄。”大临自云诗法老杜,其宝不甚相似,仅得句法于苏轼耳。著有柯山集二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译文】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鉴赏】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潘大临是属江西诗派,他的作品原有《柯山集》二卷,已佚。现在尚存的作品只有二十多首诗和那句脍炙人口的“满城风雨近重阳”。当时人们对他的诗歌评价甚高,黄庭坚称他“早得诗律于东坡,盖天下奇才也”(《书倦壳轩诗后》,后来陆游也说他“诗妙绝世”(《跋潘邠分老帖》。从上面所举的两首诗来看,他的确是出手不凡,本诗在思想内容方面比较充实。缅怀古时的英雄而结以归隐之志。具有较深的情感内蕴虽说叹是地思引,情调比较低沉,但这是诗人无可奈何的处境中,所发出的不平之声。只要看“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这样的诗句便可体会到。诗人对于历史上建立的丰功伟绩的人物是多么景仰,他何尝不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可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限制,他只能终老于江湖之上。尽管诗人故作平淡之语。
本诗的三个特别地方。一是意境阔大,笔力雄健;二,结构严谨,对仗精工;诗句凝炼。
文章来自:爱师网
5、《春日即事》赏析
《春日即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①,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释】①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作者介绍】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有《筠溪乐府》,存诗词80余首。【赏析】(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首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满天丝雨想象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和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象。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春日的丝雨容易唤起人们春光即失的寂寞惆怅,而含愁得思绪与小雨丝丝之间又存在某种形象上、意念上的联系。因此由雨丝之网-----愁绪之网,进一步联想到它欲网春,就非常自然了。《桂州腊夜》赏析信是佳时节。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答: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愁怅也更深了。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张罗地”借指自己的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反托出冷寂。“自掩门”的“自”,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这样的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春日即事》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不好的郁闷之情。“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本诗主要是借诗人自身处境的描写来抒情(或“李诗主要是用反衬的手法来抒情”)。通过“车尘不到”深受冷落的处境和“自掩门”的动作(或“通过‘宿鸟声’反衬‘张罗地’的冷寂”),抒发了主人公失意、不平之情(表现了主人公傲岸的性格,对世态炎凉的不屑之意)。
6、《出塞》赏析
《出塞》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作者介绍】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江苏省东海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早年屡试落第,困于场屋垂30年,客游所至,南极潇湘,北抵幽燕,西至沂陇,久滞长安及关中一带,并隐居于华山,遨游边关。直至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与项斯、赵嘏同榜登第。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为太原幕府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今湖南省汉寿)尉,后得赦还京。懿宗咸通末,佐大同军幕。咸通七年(867年)擢国子太常博士。
【赏析】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读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深感“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7、《书边事》赏析
《书边事》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①调角:即吹角。角,军中所吹乐器。②戍楼:有兵士驻防以警戒敌人的城楼。③青冢:指王昭君墓。④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⑤蕃:指吐蕃。蕃情,指吐蕃族人民的心愿。⑥向南流:我国西北地势高,河水多向南流,此借指吐蕃族人民的心愿如水南流,归附李唐王朝。
【作者介绍】张乔(生卒年不详),字伯达,池州(在今安徽省)人,懿宗咸通年间中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因避黄巢之乱,曾在九华山隐居。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曾四处漫游,其诗多为旅游题咏,送友赠别之作。长于五律。
【译文】号角划断宁静清秋,征人独自凭倚城楼。昭君青冢春风吹拂,夕阳西沉边城梁州。广袤荒漠无兵阻扰,边疆重地有人旅游。蕃民之情长如此水,千秋万代永向南流。文章来自:爱师网
【赏析】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你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象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呵!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象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象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正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所说:“此诗高视阔步而出,一气直书,而仍顿挫,亦高格之一也。”
8、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赏析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作者介绍】刘长卿(709—约786)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玄宗天宝进士,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生平坎坷,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官终随州刺史。他以写作山水诗著名,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也有一些佳作,描写安史之乱和乱后景象的诗颇有时代特色,写怀才不遇之感以及送别之情的作品情景交融,有语淡情深之感。刘长卿尤擅五言,自诩“五言长城”。他的七律被称为中唐之首,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14)中称:“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有《刘随州集》。
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乱军交白刃,一骑出黄尘。汉节同归阙,江帆共逐臣。猿愁歧路晚,梅作异方春。知己酂侯在,应怜脱粟人。”吉州,是现在的江西吉安;裴郎中,具体身份不详,大约在代宗8年至12年间,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重送”的地点是在鄂州(今湖北武昌),看着自己的友人渐行渐远,同病相怜的诗人不禁悲从中来,又写下了这首情深意切的送别诗——
“黄昏时分,苍茫的暮色笼罩江头;送行的人都已散去了,冷冷清清的码头,只剩下我独自伫立;听着远处悲凉凄恻的猿啼。凄楚忧伤涌上心头,可无情的江水全然不顾我满心的留恋,一刻不停地向东边流去。我们都是被贬谪的人,没想到你竟比我贬得更远!你的孤舟随着流水渐渐消失在天际,我再没法陪伴相送;以后漫长的羁旅之途,只有那绵延万里的青山和你的一叶孤舟作伴了……”
诗人在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把送别的环境渲染得悲切寂寥。猿啼向来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自然要怆然动怀了。诗人用极易使他乡羁旅行投之人倍感悲凉凄恻的“猿啼”和“客散”冷清、暮色苍茫的“江头”,营造出一幅令人黯然销魂的“离别图”,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行的人渐渐散去,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岂能不动情呢?
次句情景交融: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耐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将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渲染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看到江水东流,友人的孤舟待发,更觉伤心。然而,江水无情,人生有恨,滔滔“自流”的江水,却流不尽诗人心中的离恨别愁。“人伤心”的主管感受与“江自流”的客观景象妙合无垠的统一,不忍离别又不得不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第三句叙事:客散诗人为什么独留?见流水为何伤心?原来他们“同作逐臣”,共同不幸的遭遇,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情感,宦海的风波,官场的甘苦,他们都有共同的体味。“更远”,又将情感推进一层,诗人贬谪,友人贬得更远;自己不幸,友人更不幸;诗人怜自己,更怜友人。因而更加深了同病相怜、依依惜别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那些“散客”所没有而为诗人所独有的。
结句融情于景:“万里”与“远”照应,“一孤舟”与“水自流”照应,“青山万里”又和“一孤舟”形成鲜明的对比,青山越远,友人越觉孤寂,诗人越是无法释怀。诗人联想出一幅“友人乘一叶孤舟在万里青山之中,在烟波浩渺的长江上顺流而下”的图景,将无限的怅惘与牵挂不舍之情巧妙地融合其中,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颇具李太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妙!
全诗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无怪乎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文章来自:爱师网
9、《古离别》赏析
《古离别》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作者介绍】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广明元年(880)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始离长安赴洛阳。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岁作《秦妇吟》。不久避战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乾宁元年(894)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乾宁四年(897),时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赏析】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象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又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佑《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10、《偶见》赏析
《偶见》(明)徐祯卿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可奈玉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
【作者介绍】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为吴中诗冠。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早期诗作近白居易、刘禹锡风格,及第后受李梦阳、何景明、迪贡等影响,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参与文学复古运动,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为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后记:“吴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画或书法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满士林。清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四才子诗,只收录徐祯卿和文征明两人,文征明仅录两首,而徐祯卿诗竟辑录二十三首之多。他为前七子之一,声誉仅次于李(梦阳)、何(景明)。
《明诗综》在比较徐与李、何诗歌时曰:“李气雄,何才逸,徐情深”,一语中的地指出徐祯卿诗歌的基本特征——“情深”。他虽然与李梦阳同调,但中原习气未深,江左流风犹存,吴中派清丽秀逸的风格仍有保留,较前七子其余各家诗作更有自身特点。《明史》用“熔炼精警”四字概括其诗风格。他长于七言近体,绝句尤精,清词逸格,情韵隽永。徐祯卿所撰诗话《谈艺录》,颇多精辟警策见解,在明代诗话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话史中都是屈指可数的精品。且不说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们对此备加推崇,就连以反复古自命的钱谦益,也对徐祯卿这篇诗论大加赞赏:“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甚至直接将“谈艺录”用作自己的著作之名。徐祯卿作为“吴中诗人之冠”(《明史》卷286),是当之无愧的。
徐祯卿名作之《偶见》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又斜。可奈王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徐祯卿名作之《在武昌作》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赏析】徐祯卿的自然山水诗善于捕捉微妙的自然景象,擅长在发现美的瞬间表现自己的心灵感受。正如这首《偶见》诗题所示,这是诗人在风尘仆仆的旅途中赶路时,由眼前景物所触发的一时感兴。
诗人跋涉在山间,在山回路转时,鲜艳的桃花忽然映入眼帘。看着那灿烂的花朵,似乎也忘记了行旅的劳苦,其喜悦之情可想而知。然而,马上匆匆,太阳也快下山了,来不及仔细欣赏又要赶路了。诗人不禁感慨自己不能挽留太阳的脚步,即使策马扬鞭也追不上飞逝的时光。当然,“留不住”不仅指落日,也指曲路的桃花,甚至是广义的春色。这时的春恨就不仅仅是伤春之情,而且还包含了一种无可名状的人生感慨,是对人生缺憾的宣泄。这个“衔”字用得妙,因为“衔”字本来是指用嘴叼着,这里却是指含在心里,可谓此诗的诗眼。诗人带着对人生的某种遗憾奔走在世间,怎奈人生苦短年华易逝,正不知何处是归路何处是归宿。
徐祯卿的诗总是在最小处着眼,但诗味最浓,最为含蓄委婉。其诗对明代后期的诗歌创作和清代的神韵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章来自:爱师网
11、《中吕·山坡羊》赏析
《中吕·山坡羊》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①。路迢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注释】①红尘:飞扬的尘土,形容都市的繁华热闹。
【作者介绍】陈草庵名英,字彦卿,号草庵。元代析津人。生卒年、生平事迹皆不详。卒时已近八十岁。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原是民间的小调,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多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陈草庵作著有《中吕-山坡羊》等曲。
【赏析】此曲为讽世之作。前三句从时间上,状写世人从早到晚,在热闹的名利场争逐;接着三句,从空间上,状世人不顾路遥水远,求取功名食禄。前者以“闹”为眼,后者以“尽”为神,极尽形容,对争名夺利者之憎之恶溢于言表。后几句,写追求功名之害,劝谕世人弃功名富贵等身外之物,归返自然。“山,依旧好;人,憔悴了”,意味深长,令人深思。
12、《虞美人·梳楼》赏析
《虞美人·梳楼》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作者介绍】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赏析】《虞美人梳楼》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图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比喻丝丝愁绪。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
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词人只好“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天”怜则怜矣,只能“借与花消遣”。“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只能“借”。一“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乡愁之苦。
“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此句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竟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
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梳楼》是一首词景交融的佳作,字字锤炼,用句精巧,却看似平淡,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词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13、
《桂州腊夜》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作者介绍】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桂州刺史李昌?幕僚,颇受信用。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他是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友》较有名。
【赏析】唐朝向是诗的国度。在盛唐诗歌繁荣气象中,在风情万种的唐诗中,除夕诗犹如一朵奇葩,盛开在唐诗的百花园中。戎昱《桂州腊夜》诗:“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诗歌抒发诗人在偏远贵州地区过除夕,种种特有滋味。深夜、大雪、清竹和严寒,伴随着贫困和难言的乡愁,这即贵州除夕的意象。这样特别的除夕,在作者是刻骨铭心的。
文章来自:爱师网
14、《行经华阴》赏析
《行经华阴》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作者介绍】崔颢(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约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赏析】崔颢,唐代诗人,因《黄鹤楼》一诗而闻名,李白因该诗精妙,故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若论托物言志、以景写情之精妙,本诗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诗人行经华阴,目睹华山的雄奇峻险,不禁浮想联翩,但却未因观山而壮情,反生出了淡泊名利的感慨。
首联写华山的远观之态,符合逻辑思维的顺序。“岧峣”写山势高峻的样子,“太华”即指华山,“天外三峰”指华山最著名的“莲花、玉女、明星”三峰,“咸京”指咸阳,这里指唐都城长安。此二句中的“俯”“削”用得最妙,偌大的长安城,却在华山的俯视之下,华山便如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于眼前。三峰挺拔峻峭,如刀削爷劈,如此气势,却又非人力劈削可成的,所以诗中便道“削不成”。二句均运用了拟人手法,以人的动作写物,便更容易让读者融入到诗人所描画的意境中去。读来就更加形象、生动。
颈联写近观华山之景。“欲”“初”为关键字眼,“欲”是“要做而未做”之意,如此,便写出了武帝祠前白云缭绕、浓而不密、欲散未散的景象。第四句写雨后初睛,才更显仙人掌峰的万物亮丽,空气清新。此二句极力刻画的是华山的清幽秀丽,让人感觉华山如一位仙风道骨的雅士。
颔联在前两联写远观近视之态的基础上写诗人的想象。黄河、华山北依秦关(函谷关)的险峻,“枕”字亦是拟人手法,一如“俯”字的运用。驿路迢迢一直向西延伸,与汉代祭坛的平川相连。二句所写景物绝非视力可及,应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写出了河山的壮阔,驿路的辽远。
前三联写景写得气势磅礴,英奇阔大,尾联却未抒写豪情壮志,反是宕开一笔,来写自己淡泊名利、寻仙问道的想法。“客”为过客之意。天下人熙来攘往,多为名利奔波。人若为名利所累,便是人世匆匆过客,如能跳出世俗,就可以无羁无绊,浩气长存。
本诗用字讲究,句句精炼。写景文字灵动,立意别出心裁,堪称不可多得的好诗。
15、《新秋》赏析
《新秋》杜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1),欹枕初惊一叶风(2)。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3)。
蝉声断续悲残月,莹焰高低照暮空(4)。
赋就金门期再献(5),夜深搔首叹飞蓬(6)。
【注释】(1)欹枕:斜靠在枕头上。(2)砧杵:砧是捣衣的石头,杵是捣衣的木棒。(3)萤焰:萤火虫尾上的光。(4)赋就:指写好备献的文章。金门:汉宫的金马门。(5)飞蓬:是说头发像杂乱的蓬草。
【译文】夏日火一般的红云,像变化的奇峰,一点没有收敛的样子,我斜靠在枕头上,初次惊觉一阵风后竟飘来一片落叶。有几处园林已呈现出萧瑟的秋景,寂寥幽静中传来阵阵捣衣声,秋蝉断断续续地在残月下悲鸣,萤火虫的光焰映照着深秋的天空。早已写好给皇帝献策的文章,一直期待着到金马门进献,怎奈夜深,只好搔首自叹,年纪衰老,鬓发乱如飞蓬。
【赏析】这首诗既写了新秋季节的物候特征,也表露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功名难就的苦闷心情。诗题名为《新秋》,确实写出了新秋的特点。一至六句按顺序写新秋黄昏到夜晚的景色,本来天上火云峥嵘,尚未散尽,而凉风却卷着落叶来了。一片树叶带来了秋讯,于是无数园林处于萧瑟的气氛中,捣衣声在寂寥中传来,蝉在残月下悲鸣,萤火虫在夜空中闪烁,这些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新秋图。有意思的是诗人把自己的感受也融进了秋色中。他的“欹枕初惊一叶风”和“夜深搔首叹飞蓬”,一惊一叹,正是诗人在夏秋交替时的独特感受。他功名未就,心有苦衷,眼看夏去秋来,难免有时不我待之感。所以深夜搔首,感叹不已。这样写就使得诗人形象和诗中秋景物我一体,显得情景交融。
16、《寒食书事》赏析
《寒食书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作者介绍】赵元镇名鼎,今山西闻喜人。宋徽宗宋徽宗五年(1106)进士,宋高宗时两度为相,支持岳飞进兵收复失地,反对秦桧的妥协投降,被贬潮州,后绝食而死。精通经史,工诗文,著有《得全集》。
【注释】(1)也教:也得。插柳:古时寒食节有在门上插柳的习俗。纪:通“记”(2)粤人国:指广东、广西等地。(3)冢[音“肿”]:坟墓。庞老:即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4)汉寝唐陵:汉唐时代帝王的坟墓。麦饭:祭品。(5)撙:酒杯。藉:借。(6)笳:古代北方边塞的乐器。(7)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遂和母亲隐居绵上山中而死。文公找寻不到,曾以绵上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遂称绵山为介山。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译文】寒食节这天,村里冷冷清清,但每家的柴门上也都插了柳枝以为节日的标志。粤地没有禁烟火的习俗,但也像古代庞德公那样,带着全家老小上山扫墓。平民百姓死后有人上坟祭祀,可汉唐帝王的陵寝竟无人携麦饭去继嗣!村民们上坟归来,野径小道旁有潺潺山溪相伴,有雪白的梨花可观。文章来自:爱师网
【赏析一】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陀曾建南越国,西汉初,封为南越王。五代十国时,刘建立南汉(917—971)。“赵鼎,解州(今属山西)人。绍兴中宰相,为秦桧所恶,屡贬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安置。”(吴《府志》)所以,此处“粤人国”具体地区应是指潮州。
据《宋史》卷三六本传:赵鼎“在潮五年,杜门谢容,时事不挂口,有问者但引咎而已。”可是秦桧还不放过他,其党羽“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属潮守放编置人移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县)。”在琼三年,赵鼎知“桧必欲杀我”,遂绝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1147)。
赵鼎贬潮期间,“王大宝乞祠家居,从讲《论语》。”他称赞王大宝,“文章学识,直谅刚正,廷臣无出其右。”“二人相得甚欢。”(吴《府志》)
当时潮州知州徐璋(衢州人)对赵鼎深表同情,“为修第且饷馈之”。录事参军石“数与鼎相见”,“供给书写人”。此事于绍兴十七年被知州翁子礼告发,赵鼎受到更进一步的迫害。徐璋已卒,未予追究;石被“追毁出身”,“送浔州编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见《潮州志·丛谈志》)
赵鼎在潮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寒食、清明已过,故此诗应是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的。
此诗虽题为《寒食书事》,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的风俗。南宋时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的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而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家携带儿女上山扫墓(即“上冢”)。
这四句诗可说是南宋时潮州寒食清明节风俗的真实记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后两联在纪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现代化的陷阱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了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势、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却是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编管的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映。
其实,赵鼎是不屈服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宋史》本传)
唐宋莅潮宰相杨嗣复、李德裕、陈尧佐、文天祥等人在潮写的诗或词都已收入府志,千古流传;赵鼎此诗也应同样视为拱璧。
【赏析二】赵鼎所写的寒食,是我国古时的传统节目。《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合在清明前美丽的红树林二日。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事:介子推跟从晋公子重耳出亡年。在外流亡期间,重耳十分感动。后来重耳被召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他在封赏随他流亡的人时,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便背着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省境内)。此后,晋文公多次派人召他下山受赏封官均遭拒绝。于是,晋文公便下令焚山以逼他出山就任,介子推至死不肯接受君王的爵位,终抱树而死。为悼念介子推,晋文公便规定,每年自介子推死日起禁火三天,均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德琼台志》便有“海南人不作寒食”的记载。我们从赵鼎的这首记事诗中,则可了解古琼州的民情习俗。
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在叙事中抒情。前四句为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幅风俗图画:清明时节,人们在门上插上柳枝,携儿带女,上坟扫墓,好不热闹。诗中所写的与《正德琼台志》所记的“清明插柳,妇女簪榴花”等习俗是一致的。赵鼎还借用了“庞老”的典故,反映了琼州百姓携家上坟的乐气。“庞老”即是庞德公,东汉襄阳人。他曾数次谢绝荆州刘表邀他为宫,隐居深山采药终生。一次,隐士司马徽前去拜访,正遇他举家扫墓归来。第三句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一带,在此则专指琼州。因古时琼州为蛮荒之地,寒食“禁烟”的风俗没有流传到这里。
后四句在叙事后抒发了作者的无限感概,是触景所生之情。“汉寝唐陵”在诗中泛指历代帝王和达官贵人之坟。诗人从村民举家上坟,进而联想到帝王陵墓因时过境迁,无人凭吊,连一碗粗糙的饭食也无人祭献。这个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轻视功名利禄,向往“山溪野径”这一宁静生活的心情。最后两句,则是从感慨转入愤恨和不平。从表面看来,诗人好像是悟出了人事盛衰和事物变迁的常理,在哀叹世事茫茫,愿借一杯浊酒,醉卧青苔,不管人间之事。其实,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却是极为深沉的。作者在宋高宗时曾两度出任宰相,极为重用岳飞。后因奸臣秦脍排斥打击,先贬潮州,后至琼州。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是报国无门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心情,是一种无法自我解脱的时代悲哀。诗人正是怀着这种恨世不平的情感,在古琼州绝食而死的。
赵鼎的这首诗,联想自然,感情真挚,在豪放旷达中极富生活情趣,是他诗作中较有影响的一篇。宋人选《千家诗》时将其选入,作为旧时儿童学诗的启蒙读物,可见是颇有特色的。
17、《宿浚仪公湖亭》赏析
《宿浚仪公湖亭》杨载
两两三三白鸟飞,背人斜去落渔矶。雨馀不遣浓云散,犹向山前拥翠微。
【作者介绍】杨载(1271~1323)元代诗人。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先祖杨建为浦城人。父杨潜,南宋诸生。杨载生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徙居杭州,幼年丧父,年四十未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仁宗延祐二年(1315)复科举,登进士第,受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儒林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1323)卒,年五十三岁。有子杨遵。著有《杨仲弘诗》8卷,文已散失。
【赏析】诗人以清新隽永的笔调,描绘出雨后山间水滨的美妙图景。澄澈的天际,三三两两的白鹭展开翅膀自由翱翔,飞向水边渔矶;雨后浓云收起雨幕,纷纷飘向山间,聚集在青葱的山峦周围。境界扩大而富于生动的细节。“斜”字逼现鸟儿欢快的身姿,“拥”字则提点出青山云雾的神韵。从这幅图景中,我们仿佛可以体味到诗人宽广的胸襟、恬淡的心境。
文章来自:爱师网
18、《菩萨蛮》赏析
《菩萨蛮》(宋)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早年在鄞县、舒州等地作地方官,积累了外任的从政经验,目睹时弊,主张政治革新。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为宰相,主持变法。由于新法革新程度剧烈,引起保守势力的反对,导致了长达数十年的新旧党争。熙宁九年(1076)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安石文学创作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早期诗歌注重反映现实,长于议论,晚年诗风趋于含蓄深沉,其写景绝句最能代表其诗歌成就,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被称为“王荆公体”;词作虽不多,却能够抒写个性怀抱,意境开阔,已经摆脱了晚唐五代以来绮靡风气的影响。有《临川先生集》一百卷。
【注释】数间句:出自(唐)刘禹锡《诵曹璩归越中旧隐》诗:“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花是句:出自(唐)殷益《看牡丹》诗:“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梢梢句:出自(唐)韩愈《南溪始泛》诗:“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梢梢:风吹动树木发出的声音。月偃:即偃月,半弦月。午醉句:出自(唐)方棫失题诗:“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黄鹂句:出自(宋)郭祥正《题山居》诗:“谢家庄上无多景,只有黄鹂三两声。”
【赏析】王安石出生在江西,却与金陵(今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在这里前后生活了20年,诗词中有关金陵的多达三百首左右。自56岁退出政坛后,在金陵度过了他的晚年。59岁时,他在钟山南麓架屋凿池,饮水养鱼,种树引鸟,筑成了自己的隐居之所。由于此地距钟山和江宁城东门均为七里,正处半途,故命名为“半山园”,并自号“半山”。64岁时,王安石将半山园捐出扩建为寺院(即“半山寺”),自己则搬到秦淮河畔居住。两年后病逝,被安葬在半山园内。
这首词就是王安石寓居半山园之后创作的,他集前人诗句拼成了这首《菩萨蛮》,被称为“集句词”。虽然借用了别人的诗句,整首词却浑然一体,营构出悠闲恬淡的意境,表现的正是王安石清静闲适的隐居生活。上片写半山园的环境与词人的活动:几间茅屋临水而建,闲居于此倍觉清静幽雅,词人窄衫短帽,一身休闲装束,在垂柳飘拂的园林小路上漫步,他已经渐渐习惯了这远离官场的生活。似乎是一夜春风,催开了园子里的花,虽然年年花红依旧,但物是人非,游园的人又老了一岁,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淡淡的忧伤在词人心头漾起,失意时不免借酒浇愁,这是古诗词里常见的叙事逻辑。下片写道:词人午醉昼寝,一直睡到傍晚才酒醒梦回,一弯新月已斜挂林梢,偶尔传来几声黄鹂鸟的啼叫,显得半山园的暮春之夜愈发幽静,恍若置身世外。此时此地,最牵动词人心绪的竟然是这多情的鸟儿。
黄鹂鸟又名黄莺,鸣声清脆动听,王安石对黄鹂鸟极赏爱,曾请画工将郭祥正的“谢家庄上无多景,只有黄鹂三两声”诗句绘为图,并亲自题款。当初营造半山园的时候他曾写道:“更待春日长,黄鹂弄清昼。”期待着黄鹂鸟光临自己的新居。迁居此处之后,树木成林果然引来了黄鹂鸟,真是好鸟识人意啊!在这个寂寞的夜晚,黄莺那婉转的歌声触动了词人的心弦,自然与人生相契合的瞬间,词人获得了精神上的感动与愉悦,“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的诗句里传达出无限的欣慰之意。
王安石退居金陵的十年里,起初心情并不平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闲逸洒脱的隐居生活渐渐冲淡了政治上的失意,金陵的佳山水、半山园的花木鱼鸟等等都带给他温情的抚慰,这位晚年寂寞的政治家终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找到了人生的寄托与归宿。
19、《白嘉村见梅花》赏析
《百嘉村见梅花》龚鼎孳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作者介绍】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号芝麓。合肥(今属安徽)人。明末清初诗人,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崇祯七年(1634)进士,龚鼎孳在兵科任职,前后弹劾周延儒、陈演、王应熊、陈新甲、吕大器等权臣。明代谏官多好发议论,擅于弹劾别人。等到面临选择时,却比谁都要无耻。龚鼎孳在明亡后,可以用“闯来则降闯,满来则降满”形容。气节沦丧,至于极点。风流放荡,不拘男女。在父亲去世奔丧之时尤放浪形骸,夜夜狂欢。死后百年,被满清划为贰臣之列。著有《定山堂集》等。
【赏析】北宋林和靖《山园小梅》诗,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句,最能摄梅之精魂,洵千古绝唱。洎南宋姜白石出,禀其清奇之才,自度《暗香》、《疏影》二曲,推演和靖诗意,踵事增华,尽善尽美,其状梅之幽姿瑰质之工,后人蔑以复加矣。龚鼎孳身列贰臣,品藻与“清”字无涉,自不能望林、姜二公之项背;本诗《百嘉村见梅花》,亦未得可称丁丁当当读后感比肩二公。虽然,此诗善用故典,得前贤咏梅之作意,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所谓“脱去梅花窠臼,清绝超绝”是也,故亦非无可观。要之,鼎孳亦一代才人,得清初江左三大家之鼎足,其下笔仿佛前贤之境,乃至间出新意,亦未为足怪之事。
白石道人二曲,洵美且异,唯犹有“梅边吹笛”之语,未避题面;此虽或乃末节不为大才所经意,然终是一憾。本诗则全篇不犯一“梅”字,亦不涉一笔梅之形态,而处处是梅,句句是梅,梅之精魂化为雾霭,笼罩全诗,令人时时领其清馨,而未睹其迹。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之谓乎?起句“天涯疏影伴黄昏”,境界渺远凄清。百嘉村未详在何处,既称“天涯”,自当甚远于故里。“疏影”、“黄昏”,皆和靖诗中熟语,中间一“伴”字,便新意摇曳,可圈可点。“疏影”者,梅花临水之影也,和靖“水清浅”语可证,此处遥引末句“一船”。“黄昏”者,谓诗人时处寂寞黄昏。此际,唯梅之疏影默默,伴我悄度黄昏,天涯之人、天涯之梅,同为沦落,相伴有情,此情何凄!“伴”字点活前后二熟语,又点题“见梅花”(言“见”,则有人,梅花所伴,此人也),诚妙手笔。
天涯黄昏伴梅,此际诗人情怀之凄清究属何如?所思又为何者?次句“玉笛高楼自掩门”,即是作答,又妙在不正面作答,但言故园此时,亦高楼寂寞无主,门户自掩,暗中透露思乡之怀,与上句“天涯”相应。此句纯是梦境,观第三句可知。“玉笛”,语本李白《黄鹤楼闻笛》诗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然则玉笛声起,梅随之落,故园正是落花时;有此二字,此句字面无梅而实有梅矣,又与上句“疏影”相应。或曰:高楼既无主掩门,玉笛何人所奏?作此问者,犹未为解人。此句既是梦境,自可依稀仿佛,正不必坐之以实;诗人着“玉笛”二字,但为梅花所设,至于笛声出自何人,是虚是实,谅非其所措意者也。
carnoc_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