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精选10篇

时间:2024-11-14 18:28:3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文档大全 > :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精选10篇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精选10篇的正文:

【大块头有大智慧百度影音】《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精选10篇

  《大块头有大智慧》是一部由杜琪峰 / 韦家辉执导,刘德华 / 张柏芝 / 张兆辉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一):港版大只佬:尘埃与飞絮

  终于看到港产原版的《大只佬》了!之前国内版看得人郁闷死了,大概被剪了20分钟的戏,不要说看出思想,连看懂情节都做不到啊。感谢小西西,看到了港版马上买给我,还是D9的:)

  国内的审查真是好笑,你要怕它宣扬迷信或是宗教意味太浓你干脆禁了丫完了,他们不介,他们把这些都剪了,然后让你公映去吧,是不是想等着看笑话啊?之前看国内版的时候不知道有这出,看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杜琪峰的电影吗?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杜琪峰电影!看完港版终于放心了。

  电影内容我就不谈论了,因果这个大智慧问题,小西西好像有点儿研究,让他来说吧。非常喜欢杜琪峰用的两个意象:尘埃与飞絮。第一次是当大只佬关进班房的时候,李凤仪去看他,班房很黑,只一束光打着大只佬,那光影里就有尘埃在飞扬。后来是李凤仪站在大同的荒山上,站在风中的飞絮里,她许下心愿:但愿这世上再也没有人要杀人。正是同一群飞絮,在影片结尾时围绕着大只佬,席裹着他在生的路上前行。尘埃与飞絮,就是因果的意象,看似随波逐流,逆来顺受,其实有始有终,有迹可循。

  最喜欢的段落:当大只佬告诉李凤仪她就快死了的时候,呆滞的两人伫立在街头,这时一个拾荒的老太婆推着垃圾车经过他们,一片寂静中,只有垃圾车里破酒瓶哗啷哗啷的响动。李凤仪宿命的平静已经被打碎了。

  杜琪峰使用了很多次骤然拉远机位的方法,让人感觉到举头三尺处冥冥中的窥视,还有那窥视后面翻云覆雨的操纵的手。

  看懂了的电影,就多了很多感动。但是因果的事情,还是不要想得太多了,大智慧这个东西,我现在没有啊:(

  《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二):从时辰未到到唯有业随身-电影《大只佬》中的佛教因果律探析

  早前轰动全城的龚如心遗产诉讼官司宣判后,获判胜诉的华懋集团召开记者会。席间有人向华懋代表龚仁心先生提了一道罕见而有趣的问题:「是否觉得天有眼?」。龚先生听后想了一想,回答道:「可以这样说,这都是中国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未报,就是时辰未到。」

  这句话虽然耳熟能详,但却包含了颇为珍贵的一些文化记号。笔者无意对诉讼作任何分析和评价,但龚先生的回答,令笔者想起七年前香港一出罕有地以佛教因果内容为主题、包含了相近因果讯息内容的电影《大只佬》。

  1. 从《大只佬》谈起

  《大只佬》2003年上映,在第2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最佳电影、最佳编剧等殊荣,是香港一出饶有成就的佛教电影。故事的主角大只佬「了因」当时35岁,在30岁前曾是五台山石窟寺的武僧,当年因为一个名叫孙果的逃犯,无故把自己的好友小翠杀死,孙果杀了人后潜藏山中,了因盛怒难消,决心报仇,於是到山上穷寻孙果。直到山峪断崖无法跨越,盛怒下乱棍打树,却错手击毙一只小鸟。他惊愕之下,坐在小鸟旁,思考了七日七夜。七日七夜过后,他突然得到看见因果的神通力。他看到鸟儿的前世今生,又认为自己已无法再做和尚,於是脱下袈裟,离山还俗。还俗之后,他过著生活毫不检点的生活,自甘堕落,以「享受」人生。直至有一次,他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女警李凤仪。李凤仪前世是一个杀了很多人的日本士兵,但她今世却乐於助人,品性善良。了因眼看李凤仪背后的日本兵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意识到她即将受苦死亡,踌躇之间决定尝试出手相救,以将李凤仪的命运改变。可是,经过两次努力的营救后,李凤仪身后的日本兵影像仍然出现,大只佬终向命运低头,向李凤仪说出真相后,扬言自力有限,无法改变因果的内容。

  李凤仪知悉后无法接受事实,沉沦数辛苦天后重新振作,并深信自己无法逃离命运的法规和困限中,故而她希望珍惜自己必死的机会,去帮助了因引诱孙果出来,以解开了因一直以来的心结。最后,李凤仪上山找孙果,结果被杀,头颅被割掉,挂在树上,了因知悉后上山寻找李凤仪,在日本兵影像的重现下,成功找到李凤仪的尸身和头颅,头颅出现后,镜头对焦了了因的痛苦呼喊反应,了因再次因盛怒乱棍打树,更执意要杀死孙果。这时突然出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了因,并与自己有一番跳跃在回忆和现实时空间的对话,对话中段两人更大打出手。直到了因拿起断木,大喝一声,要杀死对方之际,他心中念头一闪,突然觉悟,呆了片刻,并扔开断木,盘膝而坐。

  然后,两人再次对话,对话完毕,对方消失。镜头这时再显示了因拨开树枝看李凤仪头颅的一幕,了因继而展露微笑,脱下俗衣,换上破袍,留山等待孙果。五年后,了因与孙果相遇,他并没有把孙果杀死,反而趋前向他拥抱包容,并把他带下山,自己则穿上新的袈裟,重做和尚,至此便告剧终。

  曾经有不少学生,看完此片后,认为「看不明白结尾部分」、「结尾部分过於抽象」、「剧情不合情理」等,他们看完一次《大只佬》,未必能即时领会电影要带出的讯息,亦难以即时察觉戏中呈现的佛教因果特色,对於要从错踪复杂的剧情中处理深邃哲理的他们而言,这种困难是无可厚非的。但假如就这样判断这出戏最大的重心再於凸出「怨怨相报何时了」、「要了断因果」等主旨的话,未免流於表面。要知,有深度的电影岂止看一次可白,假如我们多花一点时间,静心、深入一点观察剧情的发展,以及每段情节所表达的背后动机,就会了解到创作者如何运用高明的手法表达佛教抽象的概念。

  笔者认为,此戏用了很短的时间,辐射出最少两项佛教因果理论中的重要命题,那就是因果与宿命的关系,以及念的重要。

  2. 因果与宿命的关系

  要先讨论因果与宿命的关系,可从龚先生的话说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我国自古深入民心的一种单纯因果观念。在这种观念之中,因和果的关系,受到道德制约,两者存在此有彼有的相依关系。在佛教的「四种缘起说」出现之前,中国人已经普遍相信一种单纯的善恶因果报应论。《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子》第79章:「天道无亲,常予善人。」都强调行善可得天佑的道理。

  表面上,这种想法能够从根本上公道地计算和分配到每人的回报所得,然而,假如一个好人,不幸发生了意外失去生命,这种简单的因果论就会立即失去支持。诚然,善有苦报、恶有乐报的现象,自古以来更是常见之事,那么,作善未得祥,或作恶未受殃,甚至「积善而致庆」、「积恶而殃集」的情形,可以如何解释?中国人以固有的思想传统,并吸纳了佛教业感缘起论、一切有部的四缘六因五果系统的基本内容,有智慧地加入「如果未报,就是时辰未到」这种「未熟观」,把善恶因果观的不足完善起来。东晋的慧远 (334-416)提出〈三报论〉(载於僧佑,《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页34bc),明确指出业报分为今生做今生受的「现报」、来生受的「生报」,及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才受的「后报」,系统地把「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迟与来早」的意义统整起来。

  在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而言,这种说法固然可以作为际遇不公的解释,但我们再把焦点扩阔一点勘察,会发现这些说法,似乎只单纯地从「因-果」的时间关系上著力,并没有处理到两者内容是否存在必然性与关连性的问题。因为假如「因-果」两者的内容存有必然性的话,那么它很容易就会堕入宿命论的困限之中,例如电影里。很多人以为佛教的因果论是「宿命意识」的一种演绎,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假如前生所作导致今生必然会受某种特定报应的话,那么修行的价值就会受到严厉挑战,难以解释后天旨於灭苦而依之修行的法道的意义,不合符佛教强调修道灭苦的根本精神。

  对於因果的时间关系,《大只佬》一戏当然有所展示,例如警犬前生为追杀犬只的男孩、印度师兄弟的多世积怨,同为今生显报;而对於因果内容的关连,它同样有所处理。何以见得?我们不妨从了因「出家-还俗-出家」的行为中,推断一下他的心理变化,以找出答案。

  2.1了因的「出家-还俗」

  了因当天把小鸟打死后,看到因果,然后还俗。他看到甚么?为何还俗?这在电影的最末部份,与心魔互相质问中交代出来。心魔问他,看到因果之后,他做了甚么?了因回答:「我知道因果是公道的,但再也做不了和尚」随后他反问心魔,也就是另一面的自己。心魔回答:「看到小鸟前生所作事,为何轮回做畜生,为何给我打死,该死!看到小翠前生做了甚么,该死!看到孙果前生做了甚么,知道他应该打死小翠。…」原来了因在树下的七日七夜间,不但看到因果,也凭藉这种神通,看到小鸟、小翠和孙果前生所发生的事。他把他们今生的际遇比配前生的经历,然后发现因果是公平的,不偏不倚。但是,对白中的「知道…应该」是重要文字,隐含著了因对因果现象的一种潜在评价,那就是人力无法脱离因果运作的支配,连果报的发生,包括其如何发生和发生了甚么内容,都是根据前生所作而「应该」出现的,所以,前生你杀了甲君,今生不论任何情况,你都会被甲君杀死。既然如此,前生所作,今生所受,互有借还,似乎真是公道的。

  这么说,他因乱棍打树而误杀小鸟,也是命定的了。既然如此,继续修行只会让他活在「无法为小翠报仇,亦无作用於为小鸟忏悔」的拘囿之中,自然不会有任何意义,因果是公道的,公道得我们不能用自力作出任何影响,所以,他作出了决定:「我知道因果是公道的,但我再也不能做和尚」。

  然后,了因还俗,还俗后五年间,他干了甚么事?这从李凤仪在警局与了因对话中交代了:「你今年三十五岁,三十四岁扮宝药党行骗,三十三岁扮乞丐行乞,三十一岁在地盘做黑市劳工。」而了因当时的身份,更是男妓暨脱衣舞男,从「向佛」到「卖淫」这种极端生活模式的转变,必然是缘自外物对自心心态的深切冲击所致:那小鸟无论如何都会死,所有事物都是注定的,任凭你干过好事或坏事,这因果关系都不会改变。即使他继续修行,他的一生都已经注定了,世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就在因果循环的设定中公平地运作。

  他看到被枪杀警犬的前生、他看到印度兄弟的前生,更加相信因果内容受到命定的绝对支配,在这个阶段中,了因深深相信因果等同宿命。

  在电影中其中一幕,亦能看到他这种心态的端倪。有一次,他受召提供性服务,在雷雨交加的晚上,他赤裸裸地站在窗台前吸著烟,思量著李凤仪的前生今世,他深深相信因果力量的不可改变,但内心的善念促使他突破心理困限,决定向李凤仪伸出援手。这一幕,他轻轻地叹说一句「只此一次」,正式向冲击因果,踏出第一步。

  於是,了因再次偷渡到香港,向李凤仪展示自己的神通力,并讹称想借助这种力量拯救即将遇害的警员。李凤仪接受并提供协作,可惜的是,了因在大战印度人和勇擒飞天擒蟧后,虽然救回李凤仪一命,但日本兵的影像仍然出现在李凤仪背后,这一刻,他意识到因果等同宿命的这种原理,实在无法透过人力去作出任何改变。

  正当李凤仪以女朋友的身份握著了因的手,甜蜜地以为一切危机经已解决时,了因突然向李凤仪说出真相,并强调「不会再做任何事」,因为「做甚么也不会有用」。李凤仪不明白也不愿接受事实,了因表示,「日本兵不是李凤仪,李凤仪不是日本兵」,还谓「只是日本兵杀了人,李凤仪就要死,这是因果法则。」前一句点出了佛教的「无我观」,不同世有不同的自我感,个人主体有不断变化的连续性,但不代表有一个「自我」的灵魂在跳跃,正如寄居蟹的肉身(我们的精神生命体,即佛教所称之「业」)从甲壳去到乙壳,而甲壳却不等如乙壳,只是由业变化和生成的暂居体,两者间的连系只是一种精神生命上的业力。显然,了因此时对因果内容发生的必然性,采取了肯定的态度。他终究认为,人力始终无法影响业力的运作,无论他救李凤仪多少次,都无法改变李凤仪必遭恶报的命运。

  李凤仪知道自己前生是杀人无数的日本兵时,无法接受自己要承受前生种下的苦果,因而感到极不合理,极不公道。佛教的因果观,当然不止於这么单纯,亦非完全以今生为起点视角,去评量今生所得是否公平。不过,未真正了因的了因,只冷冷地向李凤仪说,「因果是公道的,但我再做不了和尚」,向命运低头,向因果低头。

  后来,了因与文、武师父在大排档吃饭时,讨论起李凤仪。过程中,了因突然生发一种灵思,就是如今善良的李凤仪,一直在做善事,这是否意味著,她正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人可以靠后天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么?文师父认同了因的这种想法,了因突然豁然开朗,他知道自己无能力改变命运,但至少李凤仪正在努力,因此,他心中的结得以暂时解开。

  2.2了因的「还俗-出家」及「一念相应」

  因为有神通,看到因果的了因,一直深信前世因种出今世果,前世种了恶业,一生一世也无法弥补,还有可能继续带给下一世。他并不肯定一个人善良能否为自己改造命运。可是,这时候看通的不是了因,反而是李凤仪。李凤仪认为,人终究一死,既然要死,为何不好好地把握当下我们仍能自主完成的事?於是她跑到孙果匿藏的山上,引来孙果的谋杀。孙果的确把李凤仪杀死,并把她的头颅挂到树上,尸身则埋在黄土之下。了因得知消息,赶到山上,拉出李凤仪的无头尸身,了因激动万分,高声哭喊。正当他竭力寻找她的头颅之际,了因再一次看见日本兵的影像在旁边的树上出现。他知道李凤仪的头颅应该被挂在这处,便趋前拨开树枝,看到她的头颅,了因有何反应?相信看过此剧的观众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了因更形激动,并再乱棍打树,喊著要杀孙果。可是,我却认为,了因的反应是,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平静,而且看著李凤仪头颅,展露微笑,一刹那间,他觉悟了。

  是吗?剧情真是这样吗?

  观众可以思考一下,电影中了因表面上拨开两次树枝看到李凤仪的头颅,但事实上只是一次,这是编导一种特别的表达手法。在「第一次」时,事实上那一刻他并没有看到孙果,更没有跑上山与自己的心魔对话,只是他在一刹那间,应於一念,一念间,短暂而充满矛盾、激动、变化、自觉、复杂的境界,突然变得澄明,「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正是顿然开悟、刹那一念相应之脱胎换骨状态。那么,如何知道了因只看过一次李凤仪的头颅?大家不妨看看,了因与心魔互相攻击时,他的脸上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但「第二次」看李凤仪头颅后发出微笑时的脸皮,却是与刚寻找完李凤仪尸身时只有轻微污秽的脸皮吻合,这就证明,了因的脸根本没有流血,有流血的所在场域的活动,是乃正处「念」间,是「念」在发生作用。就此,我们不妨大胆推断,原来由他「第一次」看到李凤仪头颅的激动开始,直到他「第二次」看到李凤仪头颅的平静为止,这一段长达十多分钟的内容,是编导对他刹那间一念相应的具体描述,都是「念」的一种具体展现。不单如此,笔者认为,这个「念」字更是贯穿整出电影的「戏眼」,这将在稍后分析。

  好了,把这些部分都给厘清后,接下来就只剩下一个问题,就是了因究竟「明白了」甚么。这既是了因最后留山等待孙果的动因,也是他「还俗-出家」决定的根源,更是全剧要交代的因果内容的最高层次。

  结尾留白永远是成功电影用以画龙点睛的方法。显然,编导对《大只佬》所下的功夫,实在匪浅。我们无法在剧中找到了因「悟」的答案,但既然留白,想像和讨论空间多了,我们何妨大胆估计一下答案以满足我们的渴望?

  事实上,这一出戏,由始至终,纠缠在了因「悟」与「不悟」间,都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因果的真切了解与否。上面已分析过,由他打死小鸟、盘坐树下七日七夜开始,他已深信因果等同於命定,人力无法改变因果律的支配。虽然他曾期待李凤仪以今生的善良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她最终也死於非命。观众可能会问,这不也印证了因果律等同於命定论么?结局李凤仪不仍然要死?不错,可是,从了因与心魔对话之中,点出了他觉悟的端倪:「如是因,如是果,昨日因结成今日果,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佛,只著力一件事,当下种的因。」在这番说话中,了因醒悟了「当下种因」的重要,也就是佛家所说「重业轻报」的一种指导理念。

  「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一句指出,人力的确无法抗衡因果律中业报生成的力量,但这并不代表因果律就等同於宿命。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抗衡、突破业报力量,过去所作所为,已成历史,不可能改变。可以改变的,是过去历史聚合而成的宿业,在今生发生的作用,我们如何去调整自己加以面对,如何操作当下我们可以操作的一切心境、活动、决定、反应和期望,以对待这种宿业?因果循环的系统中,一件事的发生,绝非单一的原因所导致,由於此生彼生的无常原理,因果不能被量化,也不能被质化,众多因加以无量缘,引发出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并不就永远地停留为一个结果,它同时将会是未来结果的其中之因,如是,因果相依相承,环环而扣,却又无分彼此。那么,过去宿业既已发生,我们自然没有力量去改变过去所发生的事,但今天我们著力於当下所做,即便今生生发上世苦果,至少我们已调整、装备好今生的一切,能较消极、放弃一切的态度来得积极,果若真要受报,所承受的苦痛亦必然较小。

  就以李凤仪为例,她前生是日本兵,残杀中国人成性,罪大恶极,人人皆愤而切齿,论因果,他今生该没有轮回做人的资格,不过,既然他今生做人,并成为李凤仪,也就是说这个日本人在前生多世,大概又是善良的人,尺度上仍有做人的本钱,这或是一种定业。李凤仪虽然善良,但今生的李凤仪不就可以把日本兵罪大滔天的恶业泯除,她仍然要惨死,只是,因为了因的介入,李凤仪由原本给印度人杀死,变成给飞天擒捞害死,再变成给孙果杀害,她的死已由没有价值的普通被杀变成有意义的遭受遇害,这不就是人力在因果律所设定的困限中,发挥了自身最大的影响力吗?她的善良驱使她从不明不白的惨死中,变成坦然的面对生命、促成了因觉悟的牺牲,那今生积下的这股业力,不就在人力的干预中改变了向度吗?李凤仪的死的时间、地点、形式及意义,都完全改变了,这样的改变,令大只佬体会到,即使因果关系是存在的,但今天的果未必要完全归咎从前所种下的因。因果之间仍存在一些变数,而这些变数就是由今天的修为而形成,足以调整最终果报的生成内容。也就是说,人力不能改变发生过的历史,但能够左右业报生成的影响,当下种的因,重点在於它拥有不可思议的承前启后作用。顿时,了因对因果律有一种新的观感,个人努力的因素有助调整过去种下业报的招受程度,因果律给了因的启示,至此达到明朗:今天我们生活在世,不该为过去而苦,也不应为将来而忧,乃是要把握当下,活在当下,悟在当下。因果业报,就是要我们在当下中活出一种真生命,活出属於自己生命里的真如。

  因果律,也就在这种实相的演绎中,成功脱离宿命论的误区,提取到一个高层次的境界。「了因」之所以有这个法号,正正就是了因了解因果的过程。了因当日虽然看到因果,但却未了因果,无法在因果论上确立正信。反而因为自己看到因果而无条件肯定了自己对因果的看法,执於无法再出家修行。从心魔一战的对话中,他把当日正反两面看法和盘托出,就是这一次的体会,了因明白到他从前自以为理解的因果律,原来并不透彻。在大彻大悟之后,他决定再次出家继续他的修行。了因与孙果,「了解因果」与「承受酸果」,这对极端名字的设计,不是偶然,都是编导刻意向观众提示角色命名原因之所在。

  2. 「唯有业随身」

  在大乘唯识系统中,决定业报的异熟生与异熟果(即第八识),支配了招感果报的内容。我们知道,无论早期佛教或大乘佛教,对业都有种类的划分。就实践形式而言,可分为「身业」、「口业」、「意业」,这主要是人类种种心态和行为的归类,再配合十恶而应用和诠释。就性质而言,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业」指的是不善不恶、无意生发之业因,这类业因具有较多的道德元素。就体性而言,可分为「共业」和「独业」,也就是众生共通或独自所造之业因,能招感自己和他人受报之业。就效度而言,分为「定业」和「不定业」。「定业」即「决定之业」,而非「注定之业」,它指当我们立心做了一件事,这件事是善是恶,也会引发我们将来招感果报,强调的是一种「有心为之」而足以引发「果报」的业因。也就是说,因果律的运作程式是「既定」的,但果报的内容并不是「注定」的,仍要视乎我们在「决定」的前提下所做的种种行为,而招感哪些相应的果报。或者我们会问,「定业」必招果报,这不是「注定」吗?不错,定业具有必然性,好像你一拳打在物件上,必然受到物件的回击。然而,这并不表示你一定会感受痛楚,或必然感受哪一种痛楚,原因要视乎你这一拳打在甚么物件上。显然,打在凹凸不平的石上,回击力所造成的痛楚,比打在平墙上倍大很多,打在平墙上,又比打在海绵上更形痛楚。而假如打在沙包上,不但未必感到痛楚,而且还可能生起快感,甚而变成一种可以练成强健体魄的乐趣。如此,我们可以把这种决定「打在沙包上」的动作,理解为「作善事」的比喻。当然,感受的痛与不痛,物件质性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物件是否牢牢系固、出拳的姿势是否正确、出拳的过程中有没有受外在环境的干预,甚至你出拳一刻的心理状态,都决定著你受到物件反动的不同结果。而即使受到物件反动,痛苦的出现亦未必是即时的,可以是逐渐的,可以是后来才生并发症,亦可以由始至终完全没有痛楚,这视乎业的性质和程度。由是,出拳会让物件有反动,是既定的,但物件如何反动,却不是注定的,业果的生成,究竟受到我们当下的决定、心识形态、修行精神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在佛教因果律的道德层面而言,恶业必招苦果,善业必招乐果。在大乘《法华文句记》卷10里,甚而强调「定业亦能转」,认为「心不犹豫,发愿净信修行,则现世恶报及来生,得以佛菩萨之力转其定业,不使受苦果,而速证无上菩提。」表明众生所作「定业」,假如属性太恶,如日本兵,则李凤仪难以逃避苦报。但若发愿净信修行,则会得佛菩萨之力去扭转。当然,这里强调的是以宗教为本位,是力求连「定业」里的既定性也给削弱的一种想法。

  「不定业」的意思正与「定业」相反,指「非决定之业」,即造成一件事前,并没有立心的思量与考虑,甚至和「无记业」的性质相近,是「无心而为之」。例如电影中李凤仪开枪误杀警犬,非有意为之,故果报较轻,因果律的运作原则既非「既定」,果报的内容亦非「注定」。因此,「不定业」并不存在「既定」的元素,反而是「受果不定」,业因性质较为依赖於自主选择所为。所以,这种「不定业」的作成可能未必招感结果,或招感结果的时间仍不肯定。由於「不定业」的造业者并没有经过立心思量和考虑,故它为业报运作程式提供很高的自由度,「不定业」中所蕴合的不肯定性和不稳定性,却更加凸显了「一念」的重要,同时由於不定业包含很多可能的结果,促使修行实践、为良行善的价值得以合理地提高。

  就以《大只佬》中的印度兄长为例,他前生给师弟暗算而丧命,折射出今生再与这个师弟结缘结怨的命运。今生因为种种缘故,他迁怒於师弟,并矢志将他杀死。事实上,由他与师弟结识、交往、交恶直到厮杀,每一阶段的决定,都是在「不定业」的环境下发生的。例如他们交恶后,他因事生发杀害之念,便假扮外卖送递员闯进师弟看守的工厂大厦犯案。这一刻,其师弟纵有被杀之定业,但师兄却无杀人之定业,杀人与否,是不定的,完全取决於他当下一念的决定。结果,他选择把师弟活活的打死了,但两人的仇怨并没有因此而终结,反而再度升华成宿世的定业:两人再次种下恶因,并延续累积前生的宿业,带到下一生继续缠绕。

  原来,杀人者以为杀人是仇恨的终结,在佛教而言,这反而是宿世仇恨的延续。

  在仍取决於个人当下决定的不定业场域下,师兄选择杀害师弟、警察(四眼仔),并因张警官穷追猛打的迁怒,选择继续杀戮行为,这些行为的决定完全是可以选择和避免的,但他为妄念所蔽,无法醒觉,最终被打至重伤,继而被抓,更险些被张警官怒杀,这个结局,完全是他在种种不定业的关次中,一次又一次累积出来的现报,最终必须承受顺现定业之结局――他无法再获得选择的机会。

  对此,其实早在佛陀时代,便已有记载。《盐喻经》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使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於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少水咸叵饮耶?」答曰:「如是。」世尊:「所以者何?盐多水少,是故能令咸不可饮。」…「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於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恒水咸叵饮耶?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恒水甚多,一两盐少,是故不能令咸叵饮。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东晋僧伽提婆译:《盐喻经》,《中阿含经》卷第三,《大藏经》,第一册,页433a-434a。)

  经文指出,假如我们不作善业,不修身不持戒,就好像把盐投在少量水中,盐的咸度会过浓,饮而难咽。相反,假如我们修心发慧,就如把盐投在恒河中,却饮之无味。这个例子,既凸出修行的重要,同时令因果律成功地脱离宿命论的拘囿。以行善修身为水,以盐为过去之恶业,以饮水为所作业报,三者互为因果,亦互相影响,笔者将这种比喻称为「稀释论」。

  在佛教中,「宿命」称为「宿住」,「宿住」是一种过去生命受报差别的总称,指的是已发生之历史事实,本质上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在不定业的原则下,它并不必然地导致未来的特定内容的发生。可以说,宿命在业力推动下,会为下世塑造定业。但各人的宿命不同,定业便不同,命运也就殊异,这就是电影中李凤仪所说的「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的道理(原文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出自《龙舒增广净土文》)。但不定业和后天人为努力,加上偶然性环境因素的影响,左右了果报出现的内容,这就表明了「因果具有既定性但不具注定性」的原则。

  对此,今天我们去理解,当然不必一定要出家剃度才能增加这种「盛盐之水」的份量,但只要在平常生活中,立身修心,以善为旨,其实已具「稀释」作用了。重点在於我们如何拿捏我们的人生,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天堂和地狱其实是同一个地方,我们选择用怎样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去取舍自己的抉择,这都决定著我们身处场域的最终性质。

  综上而言,可以见到佛教对实修的效用能产生的变化,持肯定态度。

  3. 善恶苦乐只是主观世俗的定义?

  在大学中与学生讨论《大只佬》和佛教因果律的特色,很多学生都很有思辨力,他们用「善恶只是主观世俗的定义」,去质疑佛教因果论说的客观性。事实上,佛教对於业报和因果律之论调,长期以来掺入「善恶」元素,这些元素背后乃依据人类的心理动机而展现。「善恶之因」和「苦乐的报」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前者受道德价值支配,依社会变化而调整;后者是一种感受的认知反应,随个人感官而殊异。不过,原则上「主观性」与「因果现象」并没有冲突。我们知道,感知现实的程式是「感受→定义」,我们是先有了感受才为这种感受选取一个词语来定义。那么,苦乐的感受是确切存在的,只是两者在定义上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业报运作焦点始终集中於感受而不在定义,都是在身、口、意背后的心识层面上起作用。「定义」对感受性的内容并没有左右的能力,举例说,甲君今生是非不分,喜欢胡乱挖苦别人,宿业久积,下世假如轮回为人,报应身上未必同样给人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挖苦,因为两者(上生被挖苦者和今生的甲君)对这种行为的「苦感」未必相同,故可能今生乙君会因失言而惹上官非,或遭到口舌之祸…等等。那就是说,即使善恶、苦乐的本质乃因人而异,但因果现象只会倾向循感受去追纵报应,善恶、苦乐的不同定义,对於一个人受报的方法和当下的感受,并不具支配与附从关系,因此,苦乐的主观性与业性,两者不存有冲突。

  从这推断,无论用质化角度去剖析因果律,抑或用量化角度去评量业报关系,都似乎无法完全把因果律的不可思议本质描述出来。这就正如上述我所举的例子,当我一拳击在石墙上,因为拳击的力度和石墙的硬度,在刹那间产生了回击力,回击到我拳上,造成痛楚感受,这与力学的行动和反应(Action and Reaction)的原理相似。纵然我们可从力学角度去衡量行动力度有多大,亦可计算反应力度有多大,但我们不能以量和质这两方面,精确说出我们感觉痛楚的全部内容,充其量只能透过「程度的描述」去缩窄形容的范围,如说「痛」、「很痛」、「极痛」、「刺痛」。但这些都无法让人准确拿捏到「痛」所处的位置和真切感受,只有拳击者自己知道,正如禅宗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道理一样,是一种自然感受的法则,不存在可以计算的效用。佛教所强调的因果业报,实际上就是以这种义涵为起点的。

  顺带一提,佛教以「自作自得」阐述因果的运行法则,到了中国后,经过中土志怪小说的宣传后,这种色彩已为「业力祸及他人」的思想所取代。后来三言两拍的流传(如〈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月明和尚度柳翠〉等典型因果篇章),更让民众了解这一套经过中国化的因果观念,亦让具有「业力祸及他人」色彩的中国因果观更加流行於民间。而《大只佬》一戏,表现的是却「自作自得」的因果特色,可以说更贴近於因果的早期面貌。

  4. 九十刹那与一念

  以下引用上文的例子谈谈「念」的概念:我们打了一拳出去,这个动作虽然会引发很多不同结果,但回溯缘起,这一记出拳的背后,却是由我们的「念」操作主导的。佛教所说的「十恶」、「三毒」、「三业」等行为果报的发生,实际上也源於这一「念」。事实上,全剧对於这个「念」字,一直有细心的塑造,而且暗扣不放。何以见得?我们可以分别从电影中角色的「对白」和「行为」两方面探讨。

  角色的「对白」:

  「一念之间,人命在你手」李凤仪转身擎枪时了因说。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了因回答张警官问题时说。

  「我是你心中的佛,恶念的你是如斯可怕。」戏末了因与心魔激战,「两人」在这个「念」的景观中,盘膝而坐,并进行的对话。对话中,了因心中的「恶念」从身上抽离,并呈现在他面前。他意识到因果的重点在於当下。在当下一念中,要么海阔天空,要么堕进地狱。以上四处,正是电影接力点出「一念」的戏眼所在。

  至於电影里哪些情节体现了「一念」之重要?实际上是很多的。例如:(一)了因当年见小翠被杀,镜头捕捉了他激动哭喊的表情,这时初中语文候的了因,眼神充满杀意,内心动了杀念,这一杀念,也促成他后来错手把小鸟杀死的后果;(二)印度师兄与师弟结怨,触起杀念,把师弟杀死,中途更增添了杀死警员四眼仔的恶业,最终被捕,并承受杀伤多人的果报,故延续了来生承受苦报的顺次业。可见,种种的事情也因其一念起动而生成;(三)张警官对印度犯人一直恨之入骨,了因制服印度人后,张警官见之,瞋恚之执生起杀念,一时忘记自己身分,执起炮枪欲将之了断,却被了因一手挡著,就在刹那间,张警官杀念顿灭,如忘忽忆,清醒过来;(四)了因看到李凤仪头颅,在瞋恚与觉悟之间,进入一念之境,始觉与本觉随即相应,战胜心魔而达到开悟等等。以上所引的例子,都是电影对「念」的描划情节。

  在佛教中,「念」有心念的意思,亦作时间单位,借指瞬速的时间:一刹那为1/75秒,速度如电似火。而念,则由90刹那构成。计算之下,一念生发的时间只为1.2秒。每一刹那都包含色相、感受、觉知、意向、意识的变动和生灭,每一念都产生无数可能的结果。所以说,一切唯心造,念就是心识活动的一种决定作用,当下种的因,根源就在当下生灭的念,说到底,其重点乃在於我们如何操作、能否操作。

  这也是我常常跟学生说,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要做决定,就算做决定,也千万不要立即落实。原因是,很多时,我们在杂念缠绕时,所做的决定都会是意气之事,都会是错误的。知乎此,即使我们不能临崖勒马,让自己消除瞋恚,但至少知道自己正处瞋恚之时不宜作任何决定,这压根儿也能有效减低做错事的可能。

  5. 余论

  5.1 一脉相承的因果律

  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当年慧远〈三报论〉(334-416)云:「现报者,善恶始於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又云:「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载於僧佑,《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页34bc) 明代冯梦龙(1574-1646)《喻世明言》-〈沈小官一鸟害七命〉:「积善逢善,积恶逢恶。仔细思量,天地不错。」直到今天龚仁心先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未报,就是时辰未到。」我们见到,中国传统的因果思维自古至今总是一脉相承的。佛教传入后,其核心不但没有受影响,反而增加了人为力量的元素,变相增加中国因果律的内在积极意义。《大只佬》拿捏这个抽象的核心思想,用一百分钟精要地表达,就佛教电影而言,其表现已是十分难得。

  5.2 续集的可能

  《大只佬》到最后了因觉悟而重归佛门,做到真正「了因」,这是一个很圆满的结局。然而,假於要为《大只佬》构思续集,可以进一步把「业力」的概念形象化,更加凸显「所造之业必於现世或来世招感相应之结果,但这结果并非有特定内容的指向」的命题。可以考虑让觉悟后的了因获得「视看一念未来两路」的神通,比前更进一步,此亦不为过。张警官、教师(汤宝如) 都是可资继续叙述的角色,主题亦可放在印度兄弟的关系上,例如印度兄在狱中因事而死,其与师弟再度轮回为人,并在信任与出卖之间再度纠缠,了因因种种因素而再涉入他们的旋涡之中,最后把两人的恩怨化解,真正救赎他们於无间地狱之中,等等。

  5.3 电影内容与佛教相关的元素

  最后简单谈谈电影内容与佛教微妙对应的一些元素,估计这些元素是编导刻意贯注的。此中包括(一)了因和孙果的名字,附有电影主题的说名,也具有构思者的暗示;(二)印度兄弟来自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三)了因三十岁前是和尚,二十九岁因看到因果而还俗,佛陀二十九岁因四游感悟而出家;(四)了因因观鸟而看到因果,佛陀小时候於农祭中同样因看到飞鸟吃虫而悟通无常;(五)了因坐於树下七日七夜,佛陀亦曾坐於毕鋍罗树七日七夜并成就觉悟;(六)了因迷悟之间与心魔战斗,佛陀树下冥想亦与摩罗对抗;(七)从计算而言,了因第三十岁至第三十五岁这六年间,属於「看到因果但未了因果」的还俗期,佛陀在同样的年龄阶段,进行了苦行生活。

  当然,对应未必要做到内容一致,但多少有些点缀的心思,增加耐人寻味的果效。

  《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三):也许每个人都是“果”吧

  因果未必会在你一个人身上发生。

  刘德华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出家了!后来通过与另外的一个“我”的争斗与对话,明白了因果未必会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于是选择了对那个杀人犯孙果的宽容。by the way,孙果这个人的名字也很有因果的含义在其中。

  其实,我觉得,当大块头挡住了香港警察射向印度人的枪时,其实就已经暗示着自己后面的宿命。回忆一下,他是拿了香港警察一包烟和一只打火机,而当他大彻大悟之后,与中国公安的打交道,只是拿了一支烟。

  很多环节都是有对比的,仔细想想这是一部很有深意的电影。

  我喜欢!!

  《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四):再观《大只佬》——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再观《大只佬》——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2010-2-2

  —— 没法贴图片和上音乐是个小遗憾啊!

  近日又观看了《大只佬》①,同时也读了不少影片介绍和网友的影评,好些观点认可,有些了有自己的见解。虽自己佛学知识所知甚微但总想写下点观后感,如鲠在喉, 吐之方快!不当之处请包涵指教。

  佛学知识来自百度。

  一、关于迷信②

  我是迷信,长久以往我对所学迷信、对所知迷信、对科学迷信、对人类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知识迷信。佛教是一门知识,《大只佬》讲的是佛教中的“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讲到了因果、业、业力、业因、业果、果报③、业影、顺现业、顺生业、顺后业、定业、不定业等。我也从所知的佛教知识和自己的观感来记录如下吧!

  二、关于影片

  03年看《大只佬》只是抱着一般娱乐片的想法观看。导演很好,主演很喜欢。但好些地方看的不知所谓,现在记得影片中的两个印度师兄弟和香港女老师的一段,分明看不到瓜葛,却说三人是师兄妹,为了爱情,大师兄打死了师弟…而后的第二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该片还得多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电影奖、最佳编剧奖!很纳闷!?过了很长时间看到网上一文章说《大只佬》审查时被删除改动了很多,并一一例举才恍然大悟!

  现在看,不像有网友说杜琪峰导演拍的这部影片是晦涩难懂。在不同版本的宣传招贴中都可以看到影片中心思想是导人向善的“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也通过女主角李凤仪说出此句和剧中“如是因,如是果,昨日的因结成今日的果,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④及剧终再次点出的“希望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杀人”的善念希望。

  影片中所有疑问、因果也在剧中人物对话中得到解答。

  三、关于大只佬(了因和尚)的第一次脱掉袈裟、第二次的穿上袈裟到第三次换上新袈裟,是片中转折关键所在。是了因的思想认识的两次转变和最终的开悟得道!

  第一次、 了因在万分悲愤中打树,意外打死了小鸟。了因犯了嗔业和杀戒。他在树下打坐七天七夜,看到了因果。了因说“知道了因果是公道的,但再也做不成和尚”,脱下袈裟走了。了因是看到了小鸟前世做过的事情所以轮回到畜生道而被自己打死,看到了小翠以前做过什么,看到了孙果以前做的事情,知道他为什么要打死小翠。 我觉得:

  1、了因知道因果循环且公道,他认为一切都是注定了,没有必要再修行,再修行也没有用,前世的因今世的果注定吧,小和尚没有能力去改变。

  2、他放不下悲与伤、放不下情与欲;而去袈裟赤身入红尘,开始沉湎酒色、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借此麻醉自己。所以文师父目盲而心明对师弟说:“小徒弟对我说,那天他在树下看到了‘因果’,所以他应该很痛苦。”蕙质兰心的凤仪明白他,说“你死去的朋友,不想见到你的不开心”。

  第二次、 李凤仪知道自己的死免不了,决定帮助大只佬,孤身进山寻孙果,希望可以引出孙果,让大只佬得到线索抓住孙果并最终走出悲伤之中。李凤仪被孙果打死,大只佬独自进山寻找到凤仪躯体和被割下的头颅悲痛欲绝,心中充满了嗔怒。在这巨大嗔怒之中,他进入幻境之中,在幻境中他看到一个身影跑过,是孙果!马上提棍随追进入山洞,此时一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男子持棍而来,来者问道:“你是谁?为什么你那么像我以前的模样?”……“……看到孙果以前做丁香花花语的事情,知道他应该打死小翠,但他打死小翠,我就应该打死他,我在山上找了他五年,五年后我在溪边遇到了他我用棍打死了孙果,替天行道,痛快!”“那个女孩子还是日本兵的时候杀了很多人,你也看见他……砍下多少人的头。”蓬头垢面的男子持棍而来,来者问道:“你是谁?为什么你那么像我以前的模样?”……“……看到孙果以前做的事情,知道他应该打死小翠,但他打死小翠,我就应该打死他,我在山上找了他五年,五年后我在溪边遇到了他我用棍打死了孙果,替天行道,痛快!”“那个女孩子还是日本兵的时候杀了很多人,你也看见他……砍下多少人的头。”蓬头男子还说了他杀害李凤仪的情景不停挑畔、刺激了因。了因和男子激烈打斗起来,伤他一棍便自伤一下,一番恶斗中,双方重伤倒地,了因撑起来手握断棍要给男子致命的一击时,恍然大悟。看着石窟大佛身心平静下来,蓬头男子抓头欲伤他性命时而坦然,蓬头男子放下了因,两人席地而坐。“你是我的心佛”(心中是佛便是佛,心中是魔便是魔)心佛道:“心怀恶念的你有多么可怕,今日的孙果杀了李凤仪。明日你杀了孙果,万劫不复。如是因如是果,昨日的因结成今日的果。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佛只着力一件事,当下种下的因。”幻境中出来的大只佬脱下尘服,穿上五年前脱掉的袈裟。是了因重新回来呢,回到了本我。并明白了今日因明日果。

  第三、 五年后了因在溪边遇到了孙果,抱着他、带他回到派出所,结束了孙果自己感觉是活在地狱的十年痛苦生活,帮助孙果满业。最后修了头发和胡须接过民警送上新袈裟在世俗惊异的眼光中去下破旧的袈裟,穿上了新衣。大只佬已经不是从前的大只佬呢,五年的山野生活没有了健美的身躯和让人骄傲的肌肉;但他是精神上的“大只佬”得道的“大只佬”。了因点上一支香烟,可以看到了因是心情愉悦逍遥而去……世俗对他没有什么可以再牵绊的,“生即死、死即生”。

  四、关于李凤仪

  文师父:“你说得没错,那女孩恶业太重,你做什么也不成,你已经救了她两次”。

  了因:“文师父,是谁救了她两次?”

  “是你!”

  “是我?还是女孩她自己?”

  “你为什么要出手就她?”

  “因为我看到她的善良。”

  “是她自己救了自己,要给她一点时间,她自己正在努力。”

  “加油!李凤仪!”

  李凤仪做的很好了,只是她的恶业太重了。她注定早死是顺生业属于定业,业分为定业和不定业。不定业就不同,可以通过拜佛、忏悔、修行来改变它。

  捉到“泥鳅大盗”下班后,凤仪跑步到约定地点,好可爱善良的女孩子痴痴的等了19小时54分钟,看到大只佬,虽然等了这么长时间、虽然只剩下5分钟,她还是开心不已。牵手漫步;说“自己普普通通却运气好可以当自己喜欢的警察…表现普普通通却让我升到重案组,这样的普普通通却有个这么厉害的大只佬对我那么好。”凤仪的乐观而快乐是果,那她的因是对俗世没有太多的欲望,所以会觉得自己普普通通却好运气,知足常乐吧!

  最终:凤仪用她的生命换来了了因提早走出悲伤、沉湎酒色、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借此麻醉自己的生活中,帮助了因开悟得道。剧终:凤仪“希望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杀人”的善念像种子一样随风飘去,到处传播……

  五、关于大只佬与李凤仪、了因与李凤仪

  “你今年三十五岁诗歌散文大全,有多次非法入境轻微犯罪记录。三十四岁卖假补药骗钱、三十三岁装乞丐讨钱、三十一岁在地盘做黑市劳工、三十岁之前在大陆云窟寺当武僧,为什么不做武僧?”

  “你到底是什么人?”重案组钟警官问大只佬,凤仪心底何尝不是这样的疑问呢!假期她只身到了五台山云窟寺,从了因武师父口中得知“五年前(1998年)了因的好朋友被逃犯孙果打死。孙果逃上山后,小徒弟和好多人上山抓他,没有抓到。小徒弟非常悲愤,乱棍打树,打死了小鸟,他坐在树下,看着死去的小鸟七天七夜。突然脱去袈裟跑掉了,从此以后不再做和尚了。”

  大只佬与李凤仪从认识初的对立面(警察和嫌疑犯),到慢慢的被善良的凤仪所感动。(场景1、凤仪看到大只佬被重案组钟长官殴打,面对脾气暴躁的长官挺身而出证明大只佬与重案组的案件无关。2、凤仪为大只佬包扎手部伤口。3、凤仪说“我跟帮办商量过,决定不起诉你。”4、拘留所的夜,下着雨。凤仪骑着摩托为大只佬送来衣裤。5、第二天,大只佬从拘留所被押上警车遣送回内地,车里隔着玻璃看到凤仪给他挥手告别,此时大只佬心中已被感动。)从最初看到凤仪的业影扭头道“哦!看不见,看不见。”到从香港的拘留所回到深圳,大只佬回到花红酒绿的世界中继续麻醉自己,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回到了本我,赤身临窗而立吸着香烟,想到了好友小翠为他包扎受伤的手,再看凤仪为他包扎的手,决定“只此一次”帮助凤仪。

  了因第二次帮助凤仪。凤仪与队友抓捕“泥鳅大盗”中失足坠楼,了因手握电线飞身救起凤仪,他看到业影映像如玻璃碎片散去,开心而笑。帮助凤仪抓住“泥鳅大盗”后满面笑容的了因又看到凤仪的业影,我想了因此时是非常的失望……也决定不再帮凤仪呢!“我做什么都没用。”

  凤仪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她想了又哭,哭了又想,最后勇敢积极的面对宿命。“加油!李凤仪!”了因也从积极勇敢的凤仪身上受到感染,积极的面对人生;并参加了《第一届珠三角健美先生锦标赛》。

  比赛后大排档,心情大好的了因不停夹菜给凤仪,这是对她深深的爱与鼓励关切!

  好凄美而注定悲伤结局的一段感情,一分钟《身外情》背景音乐中,凤仪说完再见疾行而去,表情由喜到悲,影片颜色由彩色定格到黑白。

  六、关于业影

  大只佬为了躲避女警的追捕赤身奔跑在骆克道上,看到同样为了追嫌犯奔跑的警犬的业影。警犬的业影映像出来的是小男孩追打死小狗,小男孩的顺现业因,所以顺生业的果——轮回畜生道而被李凤仪失手打死。和尚了因当日在树下打坐七天七夜得到可以看到将死、死后之人或动物如影而随的业因。智度论六曰:“处处常随逐,业影不相离。

  七、关于因果

  影片中的因果

  了因和孙果的因果

  了因和文武师父的因果

  了因和小翠的因果

  了因和李凤仪的因果

  了因和小鸟的因果

  印度师兄弟和香港老师之间的因果

  印度师兄和甲虫之间的因果

  警犬的因果

  毒贩的因果

  泥鳅大盗的因果

  拾饮料瓶太婆的因果

  ......

  影片外的因果

  影片本生会产生的因果(因有了影片而有了本文等)

  影片得奖的因果

  刘德华拍此片的因果

  (剧中大只佬通过积极努力获得了健美比赛冠军,戏外刘德华通过本片荣获金像影帝.)

  张柏芝的因果(“为什么不当警察?为什么和小混混在一起?”剧中凤仪说“别人不明白,你应该明白。我反正要死,干嘛要那么乖?你说对不对?”)

  ……

  八、关于娱乐

  1、刘德华饰演的大只佬开场脱衣舞秀跳得很出色,好看又性感。大只佬脱袈裟、跳脱衣舞、裸身奔跑在街道上,说形体“臭皮囊而已”,因为他是和尚了因。

  2、印度师兄的武打设计、锁骨功很不错。泥鳅大盗和大只佬的对打及全片的武打设计很出色。

  3、“会不会骑摩托车?”“会,在深圳打电玩总是第一。”大只佬骑摩托车娱乐效果很好!

  4、大只佬的一身肌肉设计很棒!

  影片《大只佬》故事立意相对高远,情节设置合理扣人心弦。在当年香港影坛属鹤立鸡群,获得第二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奖(刘德华表演收发自如)实至名归。

  ①《大只佬》影片简介:

  内地片名《大块头有大智慧》

  导演:杜琪峰 韦家辉

  编剧:韦家辉 游乃海 欧健儿 叶天成

  领衔主演:刘德华 饰演 大只佬 了 因

  张柏芝 饰演 女 警 李凤仪

  上映时间:2003年

  片长:93分钟

  本片荣获第二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三项提名,更是得到最佳电影奖、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奖(有意思的是杜琪峰凭借执导影片《PTU》荣获本届最佳导演、张柏芝凭借影片《忘不了》荣获最佳女主角);第十届香港电影评选学会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推荐电影;第九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十大华语片;第四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港台最佳编剧 港台最佳男主角

  ②百度百科 基本解释

  ◎ 迷信 míxìn

  (1) [superstition]∶信仰鬼神等不存在的事物

  (2) [blindly worship;make a fetish of]∶也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

  特征描述

  迷信的特征:

  1、不具备分辨能力,不能足够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2、没有判别能力,而又为某种现象或说法信以为真,甚至坚定不移地信仰和崇拜;

  3、盲目地将所谓“信仰”和“崇拜”的现象和说法附注于积极不屑的行动。

  ③百度资料:佛教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谓的业力,既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

  1、业因:我们在造作时,所做的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之因。

  2、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它有力量存在着,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着;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自然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我们就要承受各种果报,此为自然界的现象。

  3、业果:即是业报。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有了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既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既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形成果报的;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一个很著名的偈语,它的意思是: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要众缘来引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它的势力可延续到千百劫之久,等到因缘会遇成熟时,我们必定要承受那个果报。

  佛教业力的分类

  身业,口业,意业

  身业----由身体行为所做的业;

  口业----由语言行为所做的业;

  意业----念头;身、口之所造业都是随著念头而造是业,念善则造善业,念恶则造恶业。

  十恶业

  恶业有所谓十恶业,分别是三身恶业、四口恶业和三意恶业。身三恶业:是杀生、偷盗、淫欲,此三业皆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口四恶业: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此四业不但是生死轮回之根本,而且是一切天灾人祸的根本;意三恶业:是贪嗔痴三毒,此三毒是无量无边之烦恼根源和三恶道的直接业源,是致人身体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水灾、火灾、风灾的直接原因,如水灾的业因是贪欲,火灾的业因是嗔恚,风灾的业因是愚痴。另有大恶业,就是「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④百度资料:“神通不敌业力”和“佛力大不过业力”放到一起来说:佛力大不过业力,指的是“定业不能转”,就象瓜熟蒂落一样,佛也没有办法,拔了瓜秧也无济于事。

  《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五):一手寫詩,一手吃飯

  《大块头和尚》是要看的哑然的一部。尽管在香港和大陆发行了不同的版本,但是即使尺度稍紧的大陆版仍然令很多习惯娱乐片的观众觉得很难接受。

  用娱乐片为表包装出并不宽容的赤裸裸的有些残酷的人生哲学,这是唯一的一次杜氏的作家风格电影与娱乐风格电影的结合。之后,便分到扬镳,作家类归作家类,娱乐类归娱乐类,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除了《大只佬》之外,那些追求票房的娱乐片恐怕一部也拍不进银河映像的巅峰系列。他们要写诗,也要吃饭,但吃饭终究是为了活下去继续写诗。

  而大只佬是这样一边写诗一边吃饭的电影。

  佩服李若彤,当年一部和金城武的《两个只能活一个》就让她甘心接下这一部种结局凄惨角色的勇气,是的,李突兀的头颅昭示她不是主角,大只佬也许也不是,主角是轮回、宿命、业报、赎罪以及救赎。

  在香港的完整版中才可以看到这是业报因果的人生诗篇,李的业报,大块头的业报,印度阿三的业报,由佛教思想串联的故事。(大陆版的差了岂止一点两点,而是整个宗旨的完全模糊不清——甚至有人这样说,港版是杰作,大陆版是垃圾,当然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黑社会》的结局中)。

  人生的历练一如心智成熟需要磨练,大只佬的修行,他的悟,从执著与将李从宿命中解救出来,到真正从李的牺牲中学会了然的宽恕与救赎,来世今生的不可更变,或者说自己今生做多少,便改变下一世的多少,于是才真正有了大智慧。

  看似要救人的反倒被那个要旧的人救赎了心灵,哲思就是这部电影的构思。

  如果是一手写诗,一手吃饭,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味的诗篇呢?

  《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六):just have a little faith

  看到影片最后一点,我被雷到了。

  --现在是几时?

  --差不多是2008年7月吧

  今天是2008年6月29日。。。。。。。呃。。。。。。。。

  2004年23届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刘德华的最佳男主角。记得第一次看这个片子。和老妈一起看。没有看懂。因为看得是普通话删节篇。看完之后,我和老妈同时说这演得是个啥啊。

  今天再次翻出来,看迅雷的白话未删节版。终于看懂了。有因就有果。所有的果都有因,所有的因都会导致一定的果。然后影片回到了很多此类影片的主旋律,原谅。

  当片末,两个刘德华遇见,最后大只佬不还手了,看着对方说,我明白了。这个时候我怎么突然就想起了大话西游里周星驰和蓝洁瑛关在白骨洞里,周星驰说的那句冤冤相报何时了。

  只是,这又什么好删的。点解要删呢。政治,色情,暴力都不涉及。难道是宗教?

  这么大的一个民族没有宗教信仰也挺让人匪夷所思。是不是我们都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做什么的,我们为什么会死,死后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活着的时候的所作所为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为什么会做一些事情,为什么不做,做了会发生什么,不做又会如何。

  相信。很多人选择信自己。当一个民族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任何事情,不相信任何人,那是不是这个民族会越来越孤独。

  你信什么?你信谁?谁是你的神?

  《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七):其實已經很好

  劇本本身有佛偈支持, 加上寫的人似乎對佛家的"無我"及"業"有一些體會, 感覺它做得到一般港產片所欠缺的深度與及視野. 前半段的縮骨印度人拍得有戲味兼夠張力, 條橋踱得夠心思, 一d都唔求其. 後半當然更好, 劉華最後食煙0個場更精景, 看起來是玩野, 其實成功的體現要"我空""法空"的想法, 不禁令人會心微笑. 但我個人覺得兩個主角行雪廠街0個鏡頭可以拍得靚dd. 唔夠wide呀, 所以睇起黎唔夠"最後啦"0個種感覺...

  唯一唔鍾意佢用大隻佬做主角, 因為就算個武憎唔係咁大隻, 故事一樣可以照樣發生, 佢一樣可以去跳艷舞, 一樣可以去散打. 明顯地這只是一個gimmic, 一個純商業的考慮. 但願港產片不要再迷信舊荷里活的技倆, 仲要做得唔夠人好...... 能夠摒棄這種迷信, 我估港片就會慢慢地行返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來.... 另外呀.. 咪再由觀塘工廠大廈(大家記得那是PTU的其中一個景嗎?)走到灣仔紅教堂再走到去西港城然後話自己0係駱克道啦陰功... 睇到人地好抽離呀..... 明白可能係客觀環境所限.. 但係到咪咁過份... 港產片有時真係要執返d細位...

  《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八):一脱一穿之间,刹那天地

  我不懂佛。所以应该还是似懂非懂。

  我的心境现在仍处于大只佬开头跳脱衣舞的阶段。既不能了因,何不脱掉僧袍在花花世界游走一番。种前世因结后世果,今世善行也无力改变今世恶果,所以大只佬在碰到女主角之后,看到其前世恶因,却对今世注定的恶果束手无策,于我一样困惑。

  只是故事继续,聪明如女主角在大块头道出因果之后却拈花一笑种下了善因,大只佬在看到女主角横尸荒野身首异处大动肝火与自己的心魔纠结了一番,最后在女主角头颅面前大彻大悟结了个善果。

  “佛只着力一件事,当下种的因”,而结善果还是恶果,up to yourself

  五年之后,已不是大块头的大只佬终于寻到了那颗恶果抑或是善因,“带他回家”

  这一次,大只佬又穿上了僧袍,在漫天飞絮中点上一只烟,面露笑意。

  于是一脱一穿之间,刹那天地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从身”这是《大只佬》的宣传语。老杜如此曲折离奇如此苦口婆心的劝我们的只有一个字

  那便是要“戒”

  老杜化身为大街旁那个吊诡的老婆婆对我喃喃自语捡起酒瓶,扔下的又是谁拾起

  于是我又惊悚了

  最后洒点口水。。。。

  以上是除却警匪,武打,神秘,血腥等诸多元素之后杜琪峰和韦家辉的苦口婆心,于是我受骗长达5年。。。。那年电视上频繁播放肌肉发达的刘德华跳脱衣舞一度让我对这部《大只佬》充满偏见。当我看到末了2008年大只佬和孙果相遇,我觉得很讽刺哈。。。2008年我和这部再次让我顶礼膜拜的银河映像出品惊艳的邂逅了一把

  又想说一句

  回归之后的香港幸好有一个银河映像!!!

  还想说一句

  千刀万剐万恶傻逼的广电总局!!!

  最后提一下我偶像黄耀明和林夕口中那年生的那个“靓仔”主题曲《身外情》,只能很可悲的说这首歌远没有电影来的深刻,林夕只拘泥于身前身后昨日今日情有一点。。。。不过作为唯一的感情线大只佬和张柏芝大街上分别的气氛老头的那把嗓子已经把洒脱之意烘托的很好,实至名归的一座金像奖

  《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九):但有因与果?

  昨天晚上没事干,决定找个片子看看。于是把03年杜琪峰韦家辉的《大块头有大智慧》搜到瞅了瞅。当年此片上映时,我就听说大陆版被剪得七零八落,丧失逻辑不说,还毁掉了原版的禅机佛理宿命轮回,所以这次特意找到完整版一睹为快。可观后感么……如果说大陆剪辑版还能推卸责任让大家骂骂广电局,那完整版就一个字可以形容——烂。

  说它烂,倒不是因为它内容空洞。内容空洞的片多了去了,只要能娱乐到我,我觉得都还OK。恰好相反,《大块头有大智慧》在内容上不但不空洞,还想阐发状似深奥的道理,具体来说就是因果。然而整个叙述坑爹无比,不但毫无说服力,还突破了我可以接受的底线。真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说到“因果”,这个词虽然听着很玄虚,可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比如那句“出来混迟早要还”,我的理解是:人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当日种下的因,就有收获苦果的可能。好比某人考试前不复习,结果没及格。“不复习”是因,没及格是“果”。假设我说,我今天没及格,主要是因为我上辈子造了孽,这话不光老师不信,想必自己也说不出口。

  当然,以上例子严格说来有其适用范围。那就是,当逻辑关系显而易见时,人们很少诉诸佛教意义上的“因果”。可是,假如一件事由偶然因素导致,特别在遇到意外之喜和无妄之灾时,人们就非常有可能归因于更加玄妙的“因果”。因为人需要一个解释,让自己觉得世界是可控、可预测的。《大块头有大智慧》就是如此。刘德华饰演的大只佬能看到人过去的“因”。他发现这辈子杀人的印度阿三,前世曾被被害者杀死,而张柏芝扮演的警察李凤仪身后总是站着一个砍人头的日本兵,她的“恶业”太重,难逃一死。

  这里有个设定上的问题,印度人那一段明显是前世今生关系。可到了张柏芝这里,导演和编剧跨越一步,把通常意义上的因果进行了全新阐述。大只佬告诉李凤仪,她不是日本兵,日本兵也不是她。她之所以承担这个果,是偶然性在起作用。这个世界的因果律是:只要有人做了恶,种下“因”,就会有一个随机的人来承担“果”,即便这个人无论前世还是今生,都和作恶者毫无瓜葛。如果说往常意义上的因果还和上辈子作孽有关的话,这部电影里的因果完全是随机的。因此,李凤仪质问:“这公平么?”

  这还用说,明显不公平啊!但是全片看下来,导演编剧不光把这种假设掰得有鼻子有眼,还循循善诱地告诉你,就算不公平,也应该快乐勇敢地承担这“结果”,淡然接受一切,面对一切。这就是“大智慧“。不过,从某本谈论宗教的书的论点出发,这更像是在说:“人必须屈从于强加给他的苦难,永不质疑或者反抗造成这种苦难的体制。”——从这个角度说,广电局删什么删啊,这么主旋律的观点。记得《无间道2》主题曲里有句歌词:“无对与错,但有因与果”——在电影中我还不至于看到这个表述,不知道这是词作者的想法还是导演也认同。总之我非常讨厌这一句。如果《无间道》系列就是要表达这个思想,那它就是个二流电影。

  佛法中的“因果”究竟存在与否,是个很难证实的问题,视为假设未尝不可。但是,拿这种不知道存不存在的东西来抹杀“是非对错”,实在让人无法接受。如果一个好人出车祸身亡,他的亲朋好友感叹说“这是上辈子造了什么孽?”也许还能勉强让人发生“天意从来高难问”的感慨。可假如这个人是被杀的,首先不追究杀人犯的对错,而是归因于“上辈子他可能作孽太多”,真是太欠扁了。没人能接受这个说法。远的不说,就说近的李天一事件。但凡正常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向邪恶追索,而不是怀疑自己之所以这么倒霉大概是因为上辈子是个强奸犯……脑残也不带这样的。

  鲁迅说:“命运并不是中国人的事前指导,乃是事后的一种不费心思的解释”。对这句话我深以为然。并不是说不存在偶然性,而是不能把一切都归咎于命运的偶然,甚至达到“不问是非只讲因果”的地步。反过来,“因果”一说,貌似是重视命运的偶然,实际上又包含对必然的极度肯定,把偶然假定为必然。终究又印证《社会心理学》中的“公正世界现象”:从孩提时期,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很容易会跨越一步,进而认定那些春风得意的人必然是好人,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是他们命中注定。

  《大块头有大智慧》试图在这个问题上凸显积极的一面,因此搬出了另一个假设——多做善事,就可以种下“善果”。而善果可以改变自己的遭遇。如果每个人都如此,就不会有“恶”的存在,也就不会有被迫承担“恶果”的倒霉鬼。这就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既然承担恶果是随机的,A作恶,可能由B承担,那为什么到种下善果的时候又变成A做善事,A得到报偿呢?这个时候随机性又滚哪去了?

  不用说,就算问杜琪峰和韦家辉,他俩也答不上来,因为这规则就是他们自己掰的。可信度在日常生活中为零。就算搁到电影里,也充满了各种矛盾。比如,对因果的追索无凭可依,很可能发展为滚雪球式的疑问。假如A杀了B是B的报应,因为B上辈子杀了A。那么往上追溯,为什么上辈子的时候B会杀A呢?说不定是因为在上上辈子A杀了B。以此类推,简直没个穷尽。这还是在“作恶者受报应”的前提下推导出来的。若是以导演和编剧的观点,“承担恶果是随机的“,那就更加无法预测。具体到电影中,李凤仪背负着不知道哪个日本鬼子的孽,我本以为她会在一次任务中被犯人杀死。没想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她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只身一人连个武器都不拿就跑到山林里寻找逃犯,还相信就算被杀那也是自己的果,说不定逃犯因此暴露行踪被警察发现了,自己也算种了个善因。

  果然,她后来被逃犯拿石头砸死,头还被割下来挂在树上。刘德华发现她的时候整个人风中凌乱了,电脑前的我也凌乱了……唉,这看起来不像是果报,更像是找死!明明可以活得更长!可能有人会说,找死表面上是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其实还是命中注定。那么,问题来了:

  在生活中,大伙儿没有刘德华演的大块头那种特异功能,无法了解自己是否命中注定要承担恶果,也无法了解这“果”究竟是什么程度,是考试考砸?还是死于非命?从电影里的解释看,大家应该坦然面对一切。既然如此,李凤仪要坦然面对,就应该顺其自然,按部就班地生活,做点好事,就算遇上小概率事件死了,也算偿还了“果”,而不是自寻死路。这做法太雷人根本没法推广。假如有个人命中注定需要承担的“果报”就是考试没过或者失个恋,而他自以为要承担的果是“被杀”,难不成要效仿李凤仪深入虎穴和歹徒搏斗?太离谱了吧。我看老老实实过日子别胡思乱想是最好的做法。

  听说李凤仪死了,本作男主大块头“了因”发誓要找到杀人犯孙果给她报仇。中间还产生了幻觉,和自己的心魔斗争。最后得出结论不该冤冤相报。于是乎在山中蓬头垢面流浪了几年,终于撞到了比他还狼狈的杀人犯。大概是因为大块头瘦身成功后和大众偶像刘德华非常相像,没说两句话,本来是刘德华崇拜者的孙果就热泪盈眶决定投案自首……好吧,以上理由我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还不如说孙果这厮流浪太久觉得白毛女的日子实在不好过,坐牢都比这爽。总之,最后大块头总算完成了他的蜕变史,摆出一个很淡定的刘德华式的表情,了悟因果,具有了“大智慧”。

  可是,这大智慧在哪里?当初孙果一石头砸死李凤仪,怎么到大块头面前就幡然悔悟了?这种幻想当事人道德自律的方法能解决问题吗?别以为躲在佛法这个旗号下我就没疑惑了。说起这个,不少讨论宗教的人都是以势压人。一旦你提出质疑,他们就说“佛法无边你理解不了”。然后就像韦家辉一样一厢情愿把假设当真事儿说。要是指出他们说法的矛盾之处,他们就来个泰山压顶——“区区凡夫俗子胆敢质疑佛法”,最后你就挫败地发现没什么好说的。佛教这么玄妙的东东,就算一本佛经没读过只看过微博微信上泛滥的禅师语录,也要做出一副很懂佛法的样子。但凡玄妙的东西我们就要拥护,但凡和广电局有关的就要踩,非如此不能显示自己特立独行的本质——实际上大家都这么搞,不但不鹤立鸡群,反而跟傻瓜一样。

  总之,以上几点还构不成这部电影冲击我底线的理由。因为因果这东西目前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而宗教尽管掺杂了各种人为因素,但也未必不包含真理。真正踩到我雷点的是日本人这个设定。抗日战争过去多少年了,我们现在还是整天吆喝着要向日本人讨个说法,让他们谢罪。但是,根据《大块头有大智慧》的理论,第一,日本人杀我们,有可能是因为我们上辈子做坏事了。或者说,即使没做坏事,也活该摊上这不知道谁种的果,因此也怨不得人家。冤冤相报何时了哇,大家要学会宽恕。第二,不光要学会宽恕,就连日本人当初种下的恶业,还要由我们中国人来承担。比如无辜的李凤仪。哪怕被杀也无怨无悔。这才是面对现实,才是淡定接受。

  真不知道老杜和韦家辉是怎么想的。听说杜大炮本人也不信佛。

  《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十):那么问题来了……

  不知道为什么,对这部电影总感觉有很多想说,但似乎自己也理不清头绪。

  情节其实很简单,刘德华饰演的了因是一名武僧,30岁时最好的朋友小翠被孙果杀害,愤怒的他追踪到山崖,过不去,拿树发泄,却不小心打死了一只小鸟。他在树下坐了七天七夜,看透了因果,明白小翠和小鸟都是因为前世的因才会有今生的果,但今世的小翠和小鸟又做错了什么?他觉得不能接受,于是脱下僧袍,游戏人间。

  因缘巧合遇见了张柏芝饰演的警察李凤仪,看到她前生是日军,杀孽深重,命不久矣,感于她的善良决定救她一命,于是杀死了会缩骨功的印度人,抓住了会泥鳅功or壁虎功的小偷,两次相救,然恶业尚不能消。刘德华很绝望,告诉了张柏芝一切,不想再管了。张柏芝明白自己迟早要死,想在死前帮刘德华找到孙果,圆他的心愿。于是深入大山,终于被孙果残忍杀害。(此处高能预警!!!)

  刘德华找到张柏芝的尸首,再度崩溃,追踪一个怪人到山崖,却发现怪人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怪人自述就是了因,不过当年杀死小鸟看透因果之后,仍旧执着地要找孙果报仇。找了五年,终于杀了孙果。后来又发现了张柏芝,看到了她的恶业,于是杀了她,割下她的头。就像那个日军当年杀人一样。刘德华要杀怪人,忽然在最后一刻明白了什么,两人合二为一。最后,刘德华重新披上僧袍,去找孙果,并把他带了回来,交给了警察。结束。

  于是这里有三个问题难以理解,一,怪人是谁?张柏芝究竟是谁杀的?二,张柏芝的前世就是日军吗?还是只是因为日军作孽,张柏芝要来承这个果?三,了因最后到底明白了什么?

  第一个问题稍稍想想便明白了,怪人是刘德华内心的挣扎,张柏芝还是孙果杀的。刘德华一方面觉得,好吧,既然上天如此规定,前世的因要让不相干的今生来偿,那便偿吧,我再去杀了孙果报仇便是,这也是道理,痛快。一方面又觉得,上天注定了要让小翠、张柏芝今生死于非命,即便没有孙果,也会有张果、王果,有什么区别呢?孙果如此杀人不能接受,找孙果报仇就可以接受吗?不过是上天假借了他的手罢了。能说上天这样做不对吗?如果没有前生的恶业,前生的恶念恶行,也不会有今天的恶果。唯一不对的是,今生的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做过任何坏事,为何要承担这些恶果?为什么?

  谁都没有错,孙果没错,小翠没错,张柏芝没错,甚至那个日军也没错,杀的人大概也是因为前生的恶业吧,但是这样的结果让人怎么接受?世间最无奈的事,大概就是在最愤懑不平的时候,却连个发泄的对象都没有。

  第二个问题就很有些矛盾了,电影里没有说了因在小翠和小鸟身上看到了什么。在张柏芝身上看到日军杀人,在警犬身上看到小孩打狗,刘也亲口对张说,你不是日军,只是他杀了人,你就要承担这个果。似乎并不是前世今生的关系,而是随机的,因果自有定数。然而,那对印度人师兄弟,那个断臂的女人,似乎都是轮回转世。怪人、了因的师父也都说是因为张柏芝前生恶业太重,所以尽管很努力,还是逃不开这个下场,甚至有评论说,韦家辉自己在发布会上也是说前世今生的。

  我也想了很久,终于想明白了,其实前不前生有什么重要的,关键是,今生的张柏芝跟杀人的日军完完全全是两个人,如果因果是随机的,转世何尝就不随机?都是随机的,无辜的人要去承担恶业恶果,都是不公平。就像那个老奶奶捡垃圾一样,瓶子是别人扔的,为什么要老奶奶去捡?捡了还可以卖了换钱,承担恶果,不单没有钱,没了命,还害得杀你的人,在无辜的下辈子也同样没了性命。

  第三个问题,了因最后明白了什么?这个我是不懂的。

  当然我猜,他大概是明白了什么类似于“冤冤相报何时了”之类的大道理,明白了命运的无常,每个人都身不由己,每个人都生活在地狱。于是心中充满了悲悯和大爱,不再有愤懑,接受了这世间的一切,努力想挽救所有人……但为何是在杀怪人之前顿悟的呢?这些真的能起到神一般“醍醐灌顶”的顿悟效果?

  我是真的不懂的。反正,现在要有谁杀了我爹我妈,我一定烧他房子,灭他全家,做人如果不痛快,还有什么意思?

  ——你看,我是真的不懂。

  一直觉得韦家辉是个很神奇的人物,有人说他浑身上下充满了神棍气质,当然我不太明白什么是神棍气质,只是觉得他神经兮兮,脑洞清奇,很对我的胃口。不论是《钟无艳》、《我左眼见到鬼》、《最爱女人购物狂》这种轻喜剧,还是《神探》、《大只佬》(好吧只看过这两部)都看得飞起。他肯定研究过心理学、玄学、佛学这些东西。当然杜琪峰也蛮有意思,不然也不会跟韦家辉拍出这样的一部片子,但在我看来《枪火》、《暗战》、《PTU》都远远比不上一部《神探》,《暗花》又不是他拍的,所以还是韦家辉更有意思。

  话说当年韦家辉拍完《大只佬》就离开了银河,再回来就拍出了《神探》,真是很好奇啊他都经历了什么。没看过神探的都去看看吧,不好看我直播吃屎。

  最后,《单身男女》、《单身男女2》都是大大大大大烂片,看吐了!

  呕。

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大块头有大智慧》影评精选10篇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