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诗
一提到春天的诗,人们会想到很多。这些诗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意义上都大相径庭,那么诗人和读者的内心世界都在表达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l✉dquo;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孟浩然与读者共同创造的春日乡景。坦白说,这首诗因简单而被人们记住。可为什么人们记忆最深的便是这样一首诗呢?显然并不只因为简单。你看那“处处闻啼鸟”与“花落知多少”时,心中必定有一幅鸟鸣争春、花雨纷纷之景。清晨尚未展眼时,鸟鸣已先入耳,黄昏入夜之际,落花又增添了多情的♋春愁。逆旅中的人,每每念及家乡,它们都是会出现在心底的一幅画,一✿幅只属于自己家乡的,最出色、最柔情的生命图。人们终生难忘这美好情景,孟浩然的春不正孕育着简单而又沉重的归乡之情吗?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苏东坡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诗词大会里有个教授分析这首诗,说重点看这一句之后的“分茶”那句。所谓分茶,就是把捣碎的茶叶用开∞水冲泡,所起的茶沫会形成这样那样的图案,以供娱乐之用。东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朝廷先后给他下了五道不同远近程度的贬官书。他内心极度的焦虑愁苦,经夜睡不着觉,卧听淅淅沥沥的春雨声,百般困苦之下,借分茶打发时间,消愁解忧。这与那个夜作文游承天寺的豁达浪漫主义者,和吟诵着“大江东去”时豪放不羁的诗人不同,他所写的春却是充满着忧郁的。可见春也寄托着愁苦,慢慢寄托词句弥散到远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则深深埋藏叶绍翁的失望与留恋。兴冲冲前去拜访友人,却遇好友久久不开门,那一刻的心境该是失望极了吧?然而当他看到那枝别具一格的出墙的红杏,原本低落的心情却豁然高涨起来。红杏冲破空间的限制,显示出一种外在的蓬勃生机与内在的生命哲理:新生的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是啊,近日的历史课堂不正在讲:若中山先生不站起来革命,中国或许还要在世界上落后下去;如若没有遵义会议的突破,中国也许没有共产党,某些利己的反动派还在统治着我们,抑或我们都讲着日语,再也没有中华民族……万古事理由然。想来,叶绍翁虽然没有见到自己的朋友,但悟出了这样有价值、有深度的道理,也可算是不虚此行了。可见,春也可以♂为人送去有深度的哲理和发人深思的语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日不仅有风景,也有诗;不仅有人情悲欢,也有明志哲理;不仅有欢畅淋漓的欢乐,也不乏有忧愁苦闷的悲。读春亦如读诗,读下去,悟出来,便承载千年风情,万年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