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现如今,互联网大肆发展,似乎很多东西都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发展导致碎片化阅读,社交平台的发展导致碎片化社交……等等等等。而这种碎片化,也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诟病。但是,这种所谓“碎片化”的生活,真的没有一点的好处吗?
首先来说说坏处。像因为微博早期的字数限制,有些人看到几千字的文章都读不下去,更别提啃完一整本书这种例子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然而这种碎片化真正导致的后果,是人们在ผ逐渐缺失读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读一本书,通过作者设计的人物、设置的情节来体会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或ღ者是读者因为自身阅历而产生的一些想法,来理解、体谅这个世界。古今中外,多少名ว人学者不厌其烦地不断阐述读书的重☏要性,强调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份能力,是我们立足于这个世界的基础。现在大部分碎片化阅读,没有完整的情节、鲜活的人物,有的只是俏皮话和表情包堆积起来的所谓“文章”。博君一笑可以,但这些谈何理解世界,谈何体谅世界?
而碎片化的社交虽然没有上文提到的这么严重,但仍然并非好事。从前社交网络没有这么蓬勃发展的作文时代,人们大都通过写信来交往。一字一句、一笔一划亲手写下的汉字中寄托了写信人希望收信人和信一并收到的浓烈情感,不是如今在电子设备上点几下发送的数据能比得上的。我自己也拥有一位笔友。某个收到来信的初秋傍晚,读到她对她在的地方天气仍然炎热的抱怨,就连萧瑟的冷风也有了温暖的春意。如果在社交平台上读到相同的一段话,心中感受又怎么会一样?
我们再把话说回来。即使上文说到了这么多碎片化时代的坏处,仍然还是要说说它的好处。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时间浪费在“等待”上面了。等公交、等地铁、和各种冗长的排队。这些“碎片时间”,也需要好好利用。可以抓紧背几个单词、列一个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的清单、或是一些满满“干货”的公众号文章。这是极少一部分的能够引发思考的文章,例如科普文章或诗歌鉴赏。也可以在手机里事先下载电子书,在乘坐交通工具时阅读。
总体来看,现在碎片化的生活实为有利有弊。但说到底,我们还是要躲避那些想要使我们不再思考的陷阱,无论在大段的时间还是被分割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时间里✄,都要保持独立的思想,不被某种论调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