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潮韵
“好男不吃分家米,好女不穿嫁时衣~”
饭后余晖犹存,挽着奶奶的手臂,我们踏着斜影,走在青砖黛瓦的小巷里,步入那明亮开朗的潮剧戏腔里。祠堂边有个戏台子,傍晚六点准时开台。我和奶奶就搬了张祠堂里的木凳,坐在台下观戏。
我倚在奶奶怀里,抬眸看着台上的伶人扬眉、怒骂、娇嗔、哀泣,身着轻衣的女子步步摇曳生姿,轻轻一挥袖,把我的心都勾到她那儿去了。我的目光不自觉地描摹着这个女子的面容。她明眸皓齿,白皙如雪,眸子里永远都藏着一汪清水,眉目间满是女子的温婉明艳,风情万种。我心里真是喜欢的紧。
她那口悠扬婉转的戏腔揉合了专属于潮剧的潮州话,完美地契合了剧本情境,在我听来更带着一种不可言说的亲切感。每一句台词都是精心推敲的吧,平实接地气的情节搭上诗意盎然的语言,让每一个听众都能准确地悟出其中的韵味。这就是潮剧独一无二的魅力!
小小的戏台上空不断回荡着不约而同的掌声,村民们的默契在潮调中不断发酵。梨园子弟们也在表演中感受到了潮剧的共鸣,他们的欢喜藏在了越发卖力的演出中,那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是内心填补的满足感。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情绪。那眉目间的飞扬,举止间的大方,都是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对演出的自信,对潮剧的自信!他们在表演的时候ϟ,好像整个人都发着光,有着区别于别人的魅力。是不是天上的星星也为他们的才华所折服,甘愿屈身下凡为他们啧啧赞叹呢?
听过无数的潮剧了,耳边最熟悉的还是《金花女》的“好男不吃分家米,好女不穿嫁时衣”。久久回味,总会有新的韵味在心头盘旋。
梦回今日,再回乡下祠堂边,已见不到那一米余高的戏台子了。偶尔傍晚会有一块白色幕布挂在祠堂边,反复放着每一个儿时的回忆,好像也再没有那么多人去看了。大概是,当年的那些观众都老了吧。也没有新的作文人来看戏了。我还是会在路过的时候放下要奔赴的远方,停下ญ来,坐在那一张木凳上,好好地观一出戏。那白幕里的面容依然浅笑依依,幸好,她的自信,她的飞扬还没有走丢。她若是知道幕布外已没有人再来看戏了,那抹难得的自信是否还会在?我想是会的,这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了。
我也相信,一定是会的。这是作为一个潮州人,一个观戏人,对潮剧生来的信心。
独自坐在巷口,我还是忘不掉那场似乎已有些久远的藏在时光深处的演出。耳畔隐隐约约有几句小调回响。我无奈地摇摇头,这村里的人多久没听剧了,怎还会有声儿呢?大抵是心里常念叨的错觉吧。可过了许久,那悠扬的曲调仍未消失。我猛地站起身,寻着那源头走去。声音越发清澈明亮,稚嫩中饱含着活力,余音绕梁,仿佛已有无限的的力量注入她的声音里,穿进这世间的灵魂深处。抬眸望去,竟是一个豆蔻年华的小姑娘!她神采飞扬,每一寸五官都透着灵动的气息,整个人都发着光。
我就站在一旁,静静地聆听她的表演。她的声音在我心上一遍遍地回响……我知道,一直都知道,潮剧从来都没有被放弃!依然有人在为此努力!
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我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我开始向村里人频繁提起潮剧这个话题,✿开始频繁听潮剧,开始暗暗记下我对于潮剧的感受和看法。虽然只能尽到一点绵薄之力,但我满足于这样宝藏重新被一点一点挖掘出来的过程。我开始惊喜地发现,不知何时祠堂的幕布被频繁挂起,来往的人依旧是那么多,但现在停留驻足的人也很多!我开始惊喜地发现,过年的时候竟有戏班到村里巡回演出!我开始惊喜的发现,人们关于潮剧的回忆重新被唤起了!这些改变可能并不是我促使的,但我依然为此感到高兴!
原来这座小村庄和我一样,都忘不掉潮剧,它是⌛我们的灵魂!
戏中ว之人已出戏,观戏之人却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