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绝四”——读《论语》有感
三千多年前,有一位周游列国的老人拥有弟子三千,为人学而不倦,诲人不倦,留下千古永恒的警句为后人“提个醒&r♋dquo;。然而,这位老人究竟有着怎样的为人标准,在《论语》中我们便可以找到答案。&ldq☢uo;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就是孔子没有这四个缺点: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每每读到这句的时候,我不禁慨叹:这才是大师的胸怀与智慧!
臆测指以主观的形式猜测,也就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与主观意思相近。臆测他人向来是矛盾的起点,而臆测事实往往引导出错误观点。朋友之间往往会有对于对方的猜测,而在孔子眼中,这则是小人的表现,可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然而世上也是常有小人,少有君子。他们能够明察秋毫,然后迅速作出自以为聪明之极,实质毫无根据的判断,并且以主观蒙蔽了洞悉世界的双眼,最终也落不得好下场。欧阳修则是一位性情敦厚的君子,他先后推荐了三个人做宰相,而其中吕公著父子都攻击过他,司马光与他政见不合,王安石则固执己见,不同他交往。欧阳修却没有像小人一样猜忌而记恨他们,用自己的主观蒙蔽他们在政事上的才华,而是推荐他们为官从政,留下千古美名。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摩擦而去过分敏感而质疑他人,然后产生偏见,这些都是毫无道理无君子之腹的作法。其实,在真理面前亦是如此,臆测与主观也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没有求证的根据就不要轻易向一边倒戈,错误的结论往往会在心中扎下根基。
武断与固执也是现在年轻人常常会出现的错误,拿作文到一个问题总是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简而言之۵就是冲动,不懂“三思而后行”,使得多少人失去机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并且一路错误直到撞墙吃痛才明白自己其实已经走上歧路。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他败给刘邦就只在“固执”二字。可想,一位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力量却没有头脑,所谓“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只能成为一员莽将,成为一国之君则是妄想。“固执己见,必失人心”,西楚霸王因自己的一己之见蒙蔽双眼,难以真正的了解到人民的疾苦,很难真正了解到别人的想法,但每每自以为是,真是可笑!导致最终乌江边♋的自刎,留千古唏嘘。大摆鸿门宴,酒席上刀光剑影他是否想过最终聪明的刘邦安然无恙,最后将他逼到江边?他只懂一成不变的计谋,却不明白计划不如变化快。火烧阿房宫,当他愤怒的脸庞被跳动的火焰照的通红的时候又是否想过铸造它的匠人?愤怒下冲动的决定是有多么可怕!正如这四字“毋必毋固”,不要持必定的态度处理事情,因为事情的正确发展,未必如你想象的那样必定,所以不要固执地去想事ซ情,更不要在情绪化的时候下决定。
“子绝四”流传千古,对现在如何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做了一个智慧的引导,孔子则以他自己的一生像我们诠释了究竟如何做人,不己见,不莽撞。穿越两千五百年,当我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时依然感到那份文化的厚重,然而这“子绝四”也不过是《论语》的冰山一角,其中深远的意味绵长而悠久,字字都是智慧的结晶。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