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前段时间,“碎片化”一词成了人们讨论的热点。无论是在公交车站,地铁上,还是机场等,都能看到“低头族”们拿着手机阅读的身影。玩手机逐渐成为了我们的习惯,我们遇上了碎片化的生活。
不少人对此现象表示批判和反对,他们认为碎片化的生活方式肤浅而低效。可事实是否真的完全如此呢?碎片化就真的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据科学研究,人集中精力的时间通常在十五分钟左右。也就是说,一节四十分钟的课,作为学生,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甚至不到二分之一。所以老师们上课不会一次性将知识点全部讲完,会分成好几节课,其中搭配着练习,将内容碎片化,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学习。
其实碎片化的学习方法效果并不差,这是。我们大脑的思维习惯与特点,我们做不到一次性整体的汲取知识,做不到每一分每一秒集中精力,只有将内容碎片化,配合着我们大脑的思维习惯学习,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变得高效而不乏味。
TimUrban曾在Ted上发表演讲,他讲的是自己大学时作为拖延症患者在最后期限一次性写完的论文,效果远不ซ如别人每天写一点最后完成的论文来得好。这一现象很好地说明了将目标碎片化,可以帮助我作文们更好地完成它。马拉松赛跑分为全程、半程和四分马拉松,在跑步过程中运动员们不停的达成自己设定的一个个小目标,再更换自己的目标,然后达成,继续更换,就这样一步一步跑向终点,最后成功跑完全程。
由此可见,碎片化生活的好½坏并不绝对,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合理的使用、看待它。如果我们平时见缝插针似的在路上、餐厅、或是等车的时候阅读朋友圈各种推送的文章、看杂유志、找素材,那这种碎片✯化的阅读的确对我们无利,而且还会使我们养成一种碎片化的思考方式,丧失整体性,丧失逻辑。但是换一种角度看,当我们将自己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碎片化,将自己的目标碎片化,碎片化地去完成它们,最后再将碎片们整合在一起,这样,效果是不是好了许多呢?将大目标碎片化成一个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我们就会感到喜悦,从而提高做事的积极性,百利而无一害。
所以,正确看待碎片化的生活十分重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果人们能合理的利用碎片化为我们带来的益处,将好的碎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改掉不良的碎片化的阅读习惯,那我们人类未来的发展一定能更进一步,期待着我们未来更好的“碎片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