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作文
【篇一: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
当今社会,空巢得老人居多,独居的孤寡老人也不占少数。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压力远远高于上个世纪,父母的年纪越大,身体状况就越差,时不时会生病,需要儿女照顾。要养家糊口的儿女不可能不要饭碗专门照顾老人,有的开明老人请钟点工或保姆还可以,但有的死活不用外人,非要子女就令人为难了,儿女心理压力会更大,还要身背对父母不孝对单位不忠的两重罪名,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与老人同住的问题,而我的观点是给互相一个宽松的空间。
说实话,和老人住在一起生活我没什么亲身体会,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和父母住在一起,爷爷奶奶都在老家。以前总认为他们喜欢天伦之乐的享受,可有一次我和爷爷奶奶们聊天,其实他们也希望有自己的空间。
我认为,父母已经含辛茹苦地将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他们也该休息一下了。的确,老人和子女们在一起居住能够充分享受到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其实无形中也给老人增加了辛苦的负担。老人们都闲不住,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想帮着做这管那的,还要看管下一代,和年轻人的隔阂,不同的生活习惯,等等,都会产生一些摩擦,其实他们真的很累,即使子女再孝顺,再懂事,也会让父母操劳的。
我的主张是在和老人一起居住前,最好征求一下老人们的建议。因为老人们有的喜欢天伦之乐的热闹欢庆,有的则喜欢安静。就如我的爷爷奶奶,他们就喜欢宁静的生活,我的家庭却喜欢热闹一些,和我们在一起居住,也会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都要给大家一个宽松的空间,老人也和我们年轻人一样,他们也有自己完整的生活和独立的家庭。只要儿女能给老人们尽到孝心和关怀,发自内心的疼爱父母,在关键时能照顾好老人,他们已经操劳奉献了一生,完全可以让双方的父母充分享受夕阳的宁静,同时我们年轻人也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拥有宽松祥和的空间,才能舒畅的呼吸。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有距离才有亲切感。在一起生活时间久难免有些小矛盾,所以给互相一个自由的空间对大家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孝顺,首先征求父母的意见,按照老人的意愿来孝顺。
【篇二: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
“彩衣娱亲”是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很多人觉得这不真实。在这个提倡个性、崇尚自由的年代里,更像雾一般得缥缈了。然而,生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古典的东西能够传承下来,依靠的不是法律典籍,而是人心,朴素、真诚且身体力行着的人心。
现在空巢的老人居多,独居的孤寡老人也不占少数。当今社会,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压力远远高于上个世纪,特别是近几年越来越大。父母的年纪越大,身体状况越差,试不试会生病,需要而你的照顾。要养家糊口的儿女不可能不要饭碗转发照顾老人,有的开明老人请钟点工或保姆,但有的死活不用外人,非要子女不可就令人为难。儿女的心里压力会更大,身背着对父母不孝对单位不忠的两重罪名。但如今请保姆请出事的不占少数,请他人照顾不放心,自己又没时间照顾父母,到头来害的还是自己的父母。
父母已经含辛茹苦地将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他们也该休息一下了。的确,老人和子女们在一起居住能够充分享受到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其实无形中也给老人增加✫了辛苦的负担。老人们都闲不住,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想着帮着做这管那的,还要看管下一代,和年轻人的隔阂,不同的生活习惯,等等,都会产生一些摩擦,其实他们真的很累,即使子女再孝顺,再懂事,也会让父母操劳的。
我的主张是在和父母一起居住前,最好征求一下老人们的建议。因为老人们有的喜欢天伦之乐的热闹欢庆,有的则喜欢安静。都给大家一个宽松的空间。老人也喝我们年轻人一样,他们也有自己完整的生活和独立的家庭。只要儿女能给老人们尽到孝心和关怀,发自内心的疼爱父母,在关键时刻能照顾好老人。他们已经操劳奉献了一生,完全可以让双方的父母充分享受夕阳的宁静,同时我们年轻人也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拥有宽松祥和的空间,才能舒畅的呼吸。
孝顺,首先要征求父母的意见,按照老人的意愿来孝顺,才是真正的孝顺。
【篇三: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作文】
现在空巢得老人居多,独居的孤寡老人也不占少数,有多少老人是一个人在老家独居,你们可曾试想过,他们的心里是有多孤单。把老人接过来与你们同住,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我并不赞成把老人独自留在老家或者去敬老院,我觉得老人就应该与我们同住。你想,老人在年轻的时候,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吃了很多苦,他们辛辛苦苦的把我们的父母拉扯大,好不容易现在的生活好了,不用让他们继续为我们操劳,难道不应该让他们与我们同住,安享晚年吗?
老人就应该与我们同住,就像我们家,我们不舍得将奶奶一人留在老家,到我们来深圳住的时候,就把奶奶接下来与我们同住,有时候,奶奶会因为有事情要回去老家,当她一个人去坐车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就会有担心,会担心奶奶在老家太忙,没时间休息,或者是一个人会不会孤单,吃饭等问题,然后我们就会,一直打电话让奶奶赶紧下来,别一个人在老家呆那么久,早点下来与我们生活。
曾经我看到过一个公益广告,呼吁人们多关爱老人,作文说的是独居老家在家整天守在电话边,等待着自己的儿女给自己打电话,或者是坐在家门口,期待着看到自己儿女的身影,好不容易盼到自己的儿女打电话,儿女匆匆几句就挂了,老人在电话那头听着嘟嘟嘟的声音留下了眼泪。
每次播着这个广告,我的心里都会感觉到愤怒和心疼,对老人儿女匆匆挂断电话所愤怒,为老人孤独的内心和留下的泪水而心疼,心里会想为什么就不能把老人接过去一起住,想想自己过去老人拉扯你们的不容易,想想你们在外面吃着山珍海味,而老人却因为没有你们的陪伴而吃的很随便,你们不会心疼吗?
我想呼吁人们,请不要把老人独自留在老家或敬老院,让老人与你们同住,让他们感受到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的温暖,让他们感觉到儿女在身边的安全感,让他☮们的晚年能多享福,老人其实什么多不需要,他需要的是一个温暖的港湾,而这个港湾,只有你能为他们建造。
【篇四: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
尊老敬老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是长辈们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老人日益增涨的今天,这个美德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八旬老人寒冬被赶出家门,露宿儿子屋檐下近10天”看到这条新闻我气愤的同时为老人感到痛心。几十年含辛茹苦将孩子抚养成人,却换来如此悲惨的结局,一时间这条新闻刷屏了整个网络,网友们都纷纷在指责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身为子女,当我们有能力照顾我们的父母时,就要像我们的父母十年如一日的照顾我们一样。其实老人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子女的陪伴而最好的陪伴就是在父母年迈的时候在身边照顾他们。有太多人用以后的日子来后悔当初没有多陪陪老人的那份遗憾,又有太多人将老人接到身边只是为了帮他们做家务。将老人接到身边是为了更好的照顾而不是满足自己的某些不成文的想法。
孩子!当你还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穿衣服、绑鞋带、系扣子,教你擦鼻涕、擦屁股,教你洗脸、梳头发,教你做人的道理。你是否记得经常逼问他们你是从哪里来的,看着他们满脸幸福的说着你是上天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你是否记得你练习了很久才学会的第一首儿歌。所以,当他们有天变老的时;当他们想不起来或接不上话时;当他们啰嗦的重复一些老掉牙的故事,请不要厌烦他们,他们只是在用他们的方式去回忆那美好的时光。当他们开始忘记系扣子、绑鞋带时请不要怪罪他们,请帮他们系上扣子和鞋带就像当年他们帮你一样;当他们开始在吃饭弄脏衣服时,请不要责备他们,就像当年他们耐心的教会你如何吃饭一样;当他们梳头手开始不停的颤抖时,请不要催促他们,请拿起梳子,就像他们当年为你梳头一样。因为你在慢慢长大,而他们在慢慢变老,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只要你在他们眼前。如果有一天,当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请你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地走,就像当年他们牵着你一样。
将他们带在身边就像他们当初将你带在身边一样,与他们而言,有子女的地方才有家。我们要让年迈的父母感受到家的温暖,而这些温暖除了我们还有谁能给?最简单最容易的尊老敬老的方法就是和父母一起居住。让我们尊重、敬爱将我们抚养成人的老人吧!
【篇五: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
俗话说得好“家有一老是块宝”,老人在柴米油盐的枯燥生活中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他们伴随我们成长,丰富我们的生活。是我们人生中的导师!
每天早上起来收拾房间,替我们做一日三餐,料理家里大小事情,老人的生活似乎每天都三点一线,枯燥无味,对于我们这些21世纪的新青年来说,似乎有点不可理喻,无聊至极。面对家中老人,有时候总是提不起兴趣,甚至态度冷淡,嫌弃老人在家碍事,面对现在社会上这种常见的思想言论,我只感到一阵深深地悲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崇尚孝道的国家,“百善孝为先”这句古语在中国流传至今,却依然没有被时间风化,依然保持着色彩到今天的时代,难道不是在变相告诉我们老人的重要性吗?学会做人的基本,就是要学会对老人尽到一个“孝”字。
当今社会盛行“老人是累赘,应当送到养老院去安养天年,而不是在家中赖着儿女。”的这种歪论,我首当其冲反对。老人并不是生来就是老人的,他们也曾经像我们一样,年轻,风华正茂,对生活充满激情。只是无奈于时光的蹉跎,岁月的无情,他们逐渐褪去了当年的样貌和活力,成为我们口中所说的老人是累赘。可我们是不是应当换位思考一下,若是没有老一辈,哪里来的我们这些祖国的小花朵?若是我们有一天也变得不再青春,难道就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女子孙对自己漠不关心甚至是厌弃吗?
我想每个人都会对问题的答案心知肚明,不愿意,当然是不愿意的。有谁会去愿意被嫌弃呢?将心比心之下,我们也会理解老人,不是吗?
在我看来,和老人同住,实际上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他们会倾听我的难过,帮助我度过人生一个又一个的低谷。他们会为我准备一日三餐,会关心我的生活。他们会在我生病的时候照顾我,给我一份温暖。他们有着许多人生经历,每一个都是动人心悬的故事。有老人在身边,他们会防止我们走许多歪路。这些不都是和老人同住的好处吗?而老人们需要的,也不过就是我们的一份陪伴和关心。又有什么难呢?
生活中断然不能没有老人的陪伴,而我们也不应当把老人排除在我们生活之外。我们应当爱护老人,尊重老人,理解老人。
愿每一位老人都能被世界善待,这是我由衷的祝愿!
【篇六: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
在这个网络等媒体高度发展的时代,有一群人在为此叹息,因为这些媒体的发展促使了一些年轻人痴迷于手机这一本用于方便与家人朋友联系的工具,而忽视了对家中老人的照顾。与老人好好生活,这只是小事。
这些小事也并非什么难事,因为这些也只是一些生活细节,但这些细节也许说明了为什么和老人同住,甚至生活对年轻人来说难以适应。
与老人同住,尊重老人是基础,首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都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不能随意将老人单独留在家中,虽然老人并不像幼儿那样对一切都有好奇心,但老人的记忆力一直在消退,如果没有人愿意尊重老人,和老人同住,关注老人生活的细节,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如果发生了擦碰,不要在意,只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的有所不同。
与老人同住,沟通最关键,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信任来自沟通。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没有什么事是进行一次沟通就能解决的,如果有就再进行一次,再不行就再来多几次,多来几次问题总会被解决。有些老人十分强势,有些老人不善言辞,但如果不与其沟通,永远都不会有一个合理的方法解决矛盾。所以沟通一直都是老人与年轻人之间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与老人同住,不要让老人留有遗憾才是最重要的,许多老人总是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想做许多自己年轻时没能做成的事,能让老人走的没有遗憾。正是因此老人的生活才需要我们的帮助,虽然有时他们的要求对于我们像是无理取闹,但他们也许只是因为要完成自己的心愿。这一切都只是老人的要求,尽我们努力让老人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不留遗憾,也是我们应当做到的最重要的几件事,这几件事也许也是我们人生中陪伴老人的几件最有意义的事。
与老人同住,亦或说是和老人生活,尽管摩擦多些但却充满乐趣,这也许也是我们年轻人最简单的尽孝的方式。和老人好好生活,让他们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让中华民族的传统之“孝”,世代传承下去!
【篇七: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天经地义也,地之也,人之行也,德之本也。”孝敬老人,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当今社会情况,有许许多多的老人不被重视,不被尊重,甚至还有的老人是自己孤独一人居住。
我从小就被爸爸教育要尊敬、孝敬老人。因为人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老的,你现在如何对待老人会影响到以后的人如何对待你。
现如今有很多社会新闻都会提到一些孤寡老人独自居住,没有亲人的陪伴。
在郑州一位已过六旬的独居老人在死亡一个月后才被邻居发现,被发现时已经开始腐烂。这则新闻引起了社会热议,让老人独居只会让他们感到孤单,与其这样还不如让老人和我们一起住。但对于当今社会来说,许多的年轻群体对于与老人同居这个问题是感到恐惧的。
为什么中国这么一个美德兼有的国家会有对与老人同居而感到恐惧的社会现象呢?而与外国的老人相比,他们则是过着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什么他们会过着如此安逸的生活呢?是因为外国★对老人的社会福利制度制定的比较完善,他们的子女不用养父母,而中国却恰恰相反的把赡养父母当做儿女应尽的义务写进了法律,如果儿女不好好照顾父母的话是要蹲监狱的,再加上中国人口数量多的因素,所以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我认为与老人同居会有争吵在所难免,因为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各有不同,我们应该理解他们,试着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说不定,你就会觉得与老人同居并不是一件令人感到恐惧或者厌烦的一件事情,我们应该珍惜与老人相处的时间,因为时间短暂,在眨眼之间消失,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不要等到老人离开了,才知道珍惜。那时候已经晚了。
其实,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从小就和老人一起居住,被老人细心照顾,但是当我们长大之后,他们就回老家自己居住,而我们相处的时间也逐渐减少。尽管能见面的时间少,但我依旧和他们保持联系,我也希望他们能经常来我家,和我们一起居住。我希望自己能尽孝,能陪伴在老人身边。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老人也是需要人们去关心、照顾的,学会尝试理解他们,接纳他们,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足以让他们感到温暖。不要再让老人感到孤单了!
【篇八: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
尊重老人,是一起生活的前提。虽然每个人的性格、表达方式、思想状态都不一样。但作为晚辈,心理永远要有一个原则,就是关爱老人。
与老人同住?是每个人基本上都会经历的一件事情,我觉得,首先要了解老人的思想,不要与老人对着干,有的老人是刀子嘴豆腐心,喜欢唠叨,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和老人一起住的重要原因。毕竟这个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住在一起,锅碗碰汤勺,难免有摩擦。所以学会解决摩擦,是一个技术活儿。对待强势父母,适度示弱很必要,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但是不是说没有自己的原则,毕竟是长辈,有时要懂得忍让,当老人心平气和时,可以和老人再聊之前的问题,理智分析,循循善诱,我相信老人会了解,不要在气头上挑起事端。对于爱唠叨的老人,学会倾听,适度转移话题或者引导话题,很重要。
我自己是还没有与老人同居过的,但是我相信,总会有一天,我会与自己的父母生活,父母也会慢慢变老。所以,趁现在还年轻,要多于父母沟通、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才是最关键尤为重要,及时是很深的矛盾,也能化解,这就是关怀。
有空多带父母出去走走,鼓励老人参加社交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大幅度降低,但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人是群居动物。所以我们要鼓励老人多出去结交新的朋友,比如参加老人体育活动、社区老人活动,还有广为流传的广场舞。赋闲在家也可以多发现自己新的兴趣,练练毛笔字等。晚辈可以花钱让老人出去旅游,也可以增强老夫老妻的感情,享享清福,帮助老人找到自己新的生活目标,越活越年轻。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活着,一定不能让自己有遗憾,与老人住在一起,就是要让老人家开心、快乐。他们高兴了,唠叨也就少了。老人有时候很像孩子,越老对你越依赖,不要让他觉得没有安全感。细心呵护他们。也不要当有一天老人百年以后,我们还后悔没有很好的孝顺他们。
与老人同住,值得称赞!
【篇九: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
庄子曾说过:“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有一位布满一丝丝皱纹的老人,带着一副慈祥的面孔,声音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她就是我最尊敬的人——我的奶奶!
寂静的深夜,悬挂着一轮像小船似的明月,风的萧萧声徐徐的刮来,她作为一位80多岁的老人,她静悄悄的起来了,静悄悄的走到另一个房间,看看孙女有没有睡着并且有没有盖好被子,有没有被风的萧萧声吓着,那个沉睡的女孩是多么的温馨啊!那个女孩一天天的在她的抚育下健康地成长,那个女孩就是我。他们显然不受人们的欢迎。因为他们老了,不中用了。不仅不能干活,反而会成为儿女的累赘。但,记得有人曾说过:“童年是一幅画,少年是一场梦,青年是一首诗,中年是一篇散文。蓦然回首人生,老人是一部历史;把握今朝,老人是一面旗帜;憧憬未来,老人是一道风景。”
他们,满头银发,满脸皱纹,却总是露出一副慈祥的笑容,手拄着拐杖,却还有着硬朗的身躯。他们是——老人。现在都提倡要尊敬老人,爱护老人,可为什么街上还到处可见老人乞丐?有一次,我偶然看见了一位老人乞丐写在地上的粉笔字的内容……他写着:由于体弱多病,儿女看他已经老了,不中用了,就将他赶出家门。我看了,不禁为那些儿女的行为感到羞愧!赡养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有病应该到医院医治,这不仅是老人对子女有养育之恩。他们年轻时劳累辛苦为了下一代,但作为儿女不但不回报,还做出如此天理难容之事,这对老人是多大的伤害!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尊老爱幼”这个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也永恒不 ϡ变的人生真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历代人们谈论和遵从的永恒话题。有人曾说:“百善孝为先”可见孝之重要,孝敬老人不一定需要太多的物质上的给予,老人的心如夜空,物质的给予是闪烁的星星,而星星在月亮的光辉下便失色了,这月亮则是态度,则是精神满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许你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时刻牵动着老人的心,当你不留意,一个不满的眼神可能给老人的心灵烙上了一个伤疤,但老人会忍痛宽容,所以,老人的心即狭隘又宽广,如果能懂得老人之心灵,就能够真正做到尊老、敬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老人不仅仅对自己的亲人,全社会的老人都需要我们的爱,把“爱”发挥的淋漓尽致,把爱播撒到每一个角落,这是我们神圣的使命。每当有人问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谁?那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那位扫大街的老人。他那白发苍苍的头发,满脸皱纹的皮肤,还有那一双细眯的眼睛,一张满口黄牙的嘴;他总穿着一件薄薄的衬衣,一条膝盖上打了补丁的裤子,脚蹬着一双破拖鞋。他的打扮和这一条街都好像格格不入似的。他们用像枯树皮一样的手,紧紧的握着已经脱了毛的扫帚,日复一日认真地扫着大街,饱经风霜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微笑。如果没有扫大街的老人,垃圾就会随风飘扬;如果没有扫大街的老人,你我将随着垃圾的增多而掩鼻而过;如果没有扫大街的老人,世界将变成肮脏的垃圾场;如果没有扫大街的老人,美丽的世界就要变成丑陋的地方,福就要变成苦……他们神情专注,总是一边走一边看,哪里有垃圾就赶紧清扫干净,虽然每天重复着同样辛苦的工作,可他们还是很认真,有时还会高兴地唱段小曲。
无论是与老人同居还是说给老人让位,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尊敬老人,我们面对老人做到的不仅仅是关心,既有沟通,也有照顾,更多的是陪伴。
【篇十: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
众所周知,世界各国的老人居住是一社会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大多数老人日夜盼望和子女共享天伦之乐,而有的老人却不愿意与子女同住在一个屋檐下。老人和子女住一起过日子,确实可以享受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家庭幸福。但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在一个锅里耍勺子,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有些小的分歧,就可能产生矛盾。矛盾深了,便难以调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老人和孩子都苦恼导致家庭不和睦。也就出现了冷战,骂架,不欢而散。
根据调查表明,全国有百分之八十的子女都不喜欢与老人同居。然而,更本质的原因在于思想意识的转变。在中国,子女结婚前后都与父母同住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并被看作是敬老最重要和不可少的形式,老人不与子女同住常被认为是受子女虐待,只有老苦无依的人才会去养老院。这种观念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这种传统的家庭观念日益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不愿意与子女同住。
当然,不与老人同居的原因也有很多,例如:老人不太讲究卫生,抛却身体因素,更多的是一种本性。这点在农村,表现尤其突出。随地吐痰,衣服领子不脏成一道黑印不会主动脱下,洗脚更不是每天的必修课,房间一团糟乱,东西随处乱放,时日一长,不要说儿媳整天嘟囔,就连儿子也看不惯。老人的呆板、反应的迟缓以及交际圈子的狭隘决定他们很难与时俱进,要想与子女成为朋友无话不谈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子女孝顺,还愿与老人唠唠家长里短,回忆回忆当年,但这肯定不是生活的常态,因为整天为生活奔波的子女不可能有那麽多闲暇,即便有闲暇,也不一定有足够的耐心与热情听老人唠叨。通常,子女与老人在一起可谈论的话题少之又少,出现冷场也就不足为奇了。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活习惯,每个习惯都是长时间的累积而成,要想改掉很困难。更难的是,两三代人之间的生活习惯会有冲突。比如饮食方面,青菜你想煮着吃,年轻人却喜欢炒着吃;起居方面,你睡得早起得早,年轻人却睡得晚起得晚……这样一来,双方都不自在,也就觉得生活在一起很累。现代的发展如此迅速,在很多方面,老人的思想完全没办法跟上节奏,这样跟子女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自然就会有争吵,对双方的感情十分不利。举一个例子,老人生活比较节俭,认为在家吃饭更健康实惠;但年轻人则不在乎价钱,讲究口味和方便。这样,为了在家吃还是去下馆子吃都能有分歧。因此便有了与老人分局的局面。
但是不可否认,也有大多数的家庭喜欢与老人同居。父母白天帮忙带孩子,等我们下班回到家,父母把孩子交给我们,又会忙着烧饭烧菜,甚至有时候,孩子比较听话懂事,父母带孩子的同时还兼顾烧饭,我们一回到家就能吃到热菜。父母年纪大了,总是希望儿孙满堂,共享天伦之乐,三代同堂,自然为老人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也增添了分开居住绝对享受不到的幸福,也是孩子们给予老人的最为切切实实的温暖。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帮我们带孩子,孩子大的时候我们可以照顾年迈的父母,一家人互相照顾,共享天伦之乐,再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了。
与老人同居有利有弊,然而我个人的观点是利大于弊,对于每一位孝子而言,让老人颐养天年是他们必做的事情,当我们老的时候,也会希望孩子们能与自己同居,毕竟老人随着年代的转变有着许多只有我们这些年轻人能做到的事,老人在身边,这份责任也将会得到保障,老人的安全也能得到保障。
最后,我想呼吁:我们应该全民动起来,关爱老人。
【篇十一: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
有这么一句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不管是生活水平还是科技的发展速度都有了飞速的进步。我们是新时代的代言人,却与上一代的老年人有了比较大的距离。许多人选择了与老人分开住,开始了自己的小生活。但又有不少的人选择了与老人住在一起,在照顾老人的同时也让老人帮忙这料理自己的家中的事情。在我认为,与老人同住,既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
与老人同住也有许多好的地方。比如说,老人可以为我们在平时上学和上班的时候为我们买菜做饭,也可以为我们打扫家里的卫生,以及清洗衣物。老人在家没事情做,多做一些轻便的家务活,为了回家了之后的我们减轻一点负担,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处。而且老人老了,多在家里多走走,多活动活动对老人也是一个好事。而且如果家里有比较小的小孩子,老人也可以帮忙照顾一下,每天在大人上班的时候可以带一下。还有就是说老人相对于我们年轻人生活了比较长的时间,懂的东西和道理也比较多。并且,和老人同住,虽然老人们会比较累,比较辛苦,但是他们可以每天都见到我们,他们会很开心,因为我们是他们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他们也会身心愉悦。并且老人毕竟是老了,很多的时候,都还是要让我们年轻人来照顾他们,如果老人有了一些什么小病小痛,我们也可以及时带他们去医院治疗。总的来说,在日常生活之中老人与我们可以互相照顾,一起生活。
与老人同住也有不好的地方,大部分的老人的生活理念,生活习惯以及出生的年代与我们都不相同,难免会产生比较大的代沟,可能在生活中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摩擦。还有一点就是,虽然说家里有小孩子就交给老人来照顾,但是有很多老人带孩子,会对孩子过于溺爱,以至于孩子的过于依赖和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而且,有很多老人都比较唠叨,平时喜欢说很多话,以至于我们年轻人会对他们出现一种厌烦,甚至有一些脾气不太好的人还会与老人发生争执,这不仅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也是对老人的不孝敬。
不管怎样,我认为选择和老人同住,还是选择和他们分开住,都没有什么问题。只要老人开心幸福就好!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试想,很多的年轻人,远离父母,外出打拼挣钱。也许他们挣钱 ت是为了让父母有更好的生活,可也许等你挣到了很多的钱以后,你才知道你失去的是什么。也许你会后悔,没有陪同自己的父母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本该幸福的时光——晚年。
我坐在窗前,脑海中有一幅画面不断浮现。画面中有一个老人佝偻着身子,双手扶着树干,目光向远处伸展,眼神中充满着孤独,却隐隐约约透露着希望……回忆如决堤的洪水泛溢开来,充满了我的心房。爸爸妈妈让奶奶搬来和我们一起住,可她却舍不得离开家乡,非要守护陪伴了她多年房子。有时,我真的觉得奶奶是一把锁,替大家锁住了家门,也锁住了自己。
从此,奶奶的生命里也多了一份失落和倔强。想起小时候,奶奶剥的花生总是落入我的嘴里,然后我便调皮一笑,扑进奶奶的怀里。奶奶怀里的温暖总是令我记忆犹新。她总是不是地抬头,望向远方的路,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孤独,像一潭枯寂的秋水,没有一丝波澜,让她的孤独一览无余。
每次打电话给奶奶,总能听到电话那头欣喜的声音:“你们要过来啊?什么时候?我好做菜啊。”每次爸爸问奶奶的近况时,那头传来的话语总是:“我挺好的,最近啊,啥事都没有,你们呀,别瞎操心了,好好过你们的日子,别管我了。”却不知,在奶奶的这句谎言里浸着孤独和盼望,像暖暖的光,也像冷冷的冰,让一颗心在时间里不知所终。
在梦里,我看见奶奶一个人在树下,夏日的阳光像一幅层次纵深的光影图,知了声被风拉长,又缩短,她的目光望向远方,呆滞无比,往事在阳光下一点点泛滥……
时间有点不着边际,没人从此经过,行色匆匆的亲人们无暇顾及她的内心,没有谁会真正在意那棵树下留下的一个人的残席和剩宴。就这样,那棵树下的荫荫树影中,一个老人年年的守望……
父母含辛茹苦的抚养我们长大,小时候,我们没有能力去回报他们,长大成人后,就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机会,正是我们反哺父母的时候。我们渐渐长大,父母却渐渐老去。这时候,父母最需要的就是我们作为子女的关爱,他们对于物质的要求并不高,只渴求精神上的财富。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和老人同住,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让他们的晚年不再孤单,别让自己爱得太迟,而抱憾终身。
【篇十二: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
妈妈常说:“如果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还在那该多好。”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我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唯一有点印象的便是爷爷了。我坐在爷爷的自行车上,穿梭在巷子里…
一年级前都是在姑婆家长大的。记忆里,姑婆教我背诗写字,桌子上有鸡腿时,那鸡腿一定是我的;做错事情,姑婆打完我后第二天依旧疼我……那时想:一直这样该多好。
但渐渐长大,一些想法便不同了。比如在初二那年姑婆来我们家的那一段时间,我开始觉得姑婆啰嗦,莫名的烦躁。但是又止不住地念姑婆的好,我这是怎么了?想一想如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的话,应该都是这样子的。也许他们会啰嗦,也许会令你感到烦躁。但我相信他们的出发点一定是好的,因为他们这是在为你好。再换位一想,如果你们没有血缘关系,那么他们应该连看都不会看你一眼吧。
老人,为社会奉献,为家庭奉献,是知识的宝库,是智慧的钥匙。不仅养育我们,还以言传和身教向我们传播做人的道理,虽然我们有时候感觉老人家们知识陈旧、思维方式过于正统古板,但是,老人依然是我们心灵的最后的最坚定的依托。我们在现实中碰壁之后,返璞归真,依然会感受到老人家们传承话的是至理名言,依然会感受到属于我们民族的内蕴的品质和理念是不能放弃的。
老人在许多人的眼里已经不再重要,甚至成为了负担。在他们眼里老人是曾经盛开的花朵,现在已经凋零,曾经茂盛的大树,现在已经落叶。可老人是不会凋零,不会落叶的!他们虽然老了,却还为社会做着无私的贡献。在我们小区就有很多老人在节假日的时候显得很孤独。他们或许都是子孙满堂,但是他们的子女却都因为生意忘了回家陪陪老人。我觉得我们应该有时间多带老人去公园散散步,多陪他们聊聊天,使他们感觉到温暖,让老人们不会感觉到寂寞。用感恩的真情,温馨的话语,宽广的胸怀,平凡的举动,无私的付出,真诚的服务,呵护每一位空巢老人,营造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
温暖老人,奉献一片爱心。关爱老人,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生活细节做起。一杯茶、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丝丝缕缕连爱心;一个电话、一封家信,字字句句显孝心。让我们“常怀尊老之情,常扬敬老之意,常兴敬老之风,常尽为老之责,常办利老之事”,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与老人同住就是福。如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还在,那该多好啊!
【篇十三: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
对于这个题目,我想我并不陌生。反之,深有感触。我,从出生开始,父母就把我给奶奶抚养。父母一年见一次,所以脑海都是和奶奶的点点滴滴。如果问我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那我肯定会回答……
专家说一般人只会记住自己六岁以后的事情,如果记住也是因为深受刺激。我不例外,只记得六岁以后的事情。大概是奶奶六岁之前对我很好很好,没有让我经历什么大灾大难吧!
六岁以后,虽然模糊但有些场景还是可以从脑海里冒出来的。奶奶经常念叨,我小时候吃饭很慢很慢,有时候一餐还可以吃上一天。奶奶她就买了保温饭盒,以便吃很久,饭不会凉了。而且我小时候吃饭还有个特点——喜欢到处跑来跑去,因此摔破了很多个保温饭盒。现在想起那个场景,就好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奶奶的教育是属于传统型,一做错事就打,所以我挨了不少打。小学的时候,我会因为上课跟同学讲讲小话,被老师打电话告诉奶奶挨一身打;会因为浪费一点点米饭被打;会因为打烂一些东西被打……吃饭的时候,饭桌上会有很凶的责骂声和一个低着头吃饭的小女孩。晚上睡觉,奶奶会讲故事,但每次只有那一个故事:从前有只鸟,一大早就去挖山薯……然后我就睡着了。要是那个时候你问我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那我一定会说,“不!”因为我害怕那可怕的衣架打在我身上,害怕那一条条红的发青的伤痕,虽然事后奶奶会帮我搽药。
渐渐长大,奶奶不再打我了。可能是怕会留下疤痕,以后不好看吧!只是一直骂一直骂。我也开始懂事,知道奶奶那是在教育我,只是方式上有点过激。
开始上初中,越来越觉得奶奶很烦。住宿一个星期回来,早上想睡晚一点,可是奶奶一大早就叫我起来;一天到晚一直念叨写作业。奶奶觉得只要我一碰手机就是在玩游戏,一直说手机不是什么好东西,会让你的成绩一直往下跳,其实我进步了的。想到这,我还记得我一直隐瞒奶奶一件事。
小的时候,奶奶会因为我成绩考差而打我。因此我很有压力,反而越这样我越学不进去,后来成绩单发下来,果然都不及格。以奶奶的思想,是要上九十分甚至一百分。这就糟糕了,回到家肯定又要挨打,想起都会汗毛竖起。就在那个时候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好办法,把分数改下不就好了。十几分改成九十多分,我觉得自己真“聪明”!就这样,我躲开了一场“血腥的风暴”。
上了高中,我多次与奶奶发生争吵是因为意见观点不同。奶奶有几次气的回老家。那时候我是开心的,终于可以清净几天了。虽然奶奶回老家清净,但我难免还是会想念奶奶。就在几天后,奶奶老家的邻居打电话过来,说奶奶腰痛发作,痛的在地上起不来,要不是邻居经常去找奶奶聊天,恐怕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件事深深的惊到了我,必须让奶奶回来,虽然我还是受不了奶奶整天的魔咒。一天晚上,我梦到我自己去看养老院,因为我觉得养老院那么多老人,他们可以跟奶奶一起聊天,奶奶应该就不会整天唠叨了吧!然后我进去养老院,环境什么的很好,院长也很好。然后我就让奶奶去养老院。我帮奶奶收拾行李,临走的时候,我跟奶奶说我每个星期六都会去看她的。不知不觉的鼻子一阵酸,猛的挣开眼睛,原来是一场梦啊!我把这个梦告诉我最好的朋友,她听了后跟我说她之前跟她妈妈一起去探望过养老院的老人,养老院的老人家里都很有钱。但是在养老院的老人一点也不开心,他们希望和自己的儿子女儿住在一起,他们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悄悄的离开这里,再也见不到他们。还有一个老人傻傻的一直喊着自己儿子的名字。听着听着,我觉得自己真的很过分,奶奶一把屎一把尿的把自己养大,而我却要把她送到养老院,简直是良心被狗吃了。此后我完全打消了这个念头,奶奶说什么我都不会跟她反着来。毕竟她是我的亲人,也是把我养大的人。
所以现在要我来回答,我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这个问题,我会说尽量跟老人一起住吧!那样一个家才完整,老人家也不会带着遗憾走,我们的心也不会不安,人生也不会留下无穷无尽的悔恨。虽然老人的思想传统,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为我们好。所以与老人同住,也不见得是件多坏的事,毕竟人一生中只有一对亲生爸爸妈妈,一对至亲的爷爷奶奶与外婆外公,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