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还是“智能人工”?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工智能技 ☻术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投入生产领域。有关人工智能,人们众说纷纭,有主张发展研究的支持派,也有极言危害的反对派。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初崭露头角的当下,“危机论”未免太过危言耸听,人工智能进步与利用,将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只要始终在“真人”的掌控之下,让人工智能像人一样运作,又有何不可?
如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电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从而衍生了人工智能这一门类。不同于以往类似机械、工具等的科技制造,人工智能是前所未有的科技综合体,在人类的设计和监控下,能够独立运作,拥有部分像人一样的思维。就像“人机围棋大战”中的“阿尔法GO”一样,与围棋高手博弈数小时之久,并最终战胜了数名围棋顶尖职业选手。
一时之间,人工智能能够战胜人类的危机言论甚嚣尘上,过去只有科幻大片中可见的“机器人控制人类”的场景将在现实之中上演。可情形真的有如此严峻吗?后果真的将那般惨重吗?我看未必。
既然发展人工✫智能已成趋势潮流,人工智能也的确有助于人类生存发展,那么哪怕有朝一日,科技真的高精尖到能够赋予人工智能人的情感,亦或是人工智能自发产生了人的思维,只要在人类的掌控之下,或者人类有针对失控的应急之法,那就不必过分忧虑。如此人工智能也更符合其“人工”的特征,继续为人类造福。 ﭢ
又有一群中国科学家,试图让人工智能机器人挑战高考,结果表明在文理科的区别上,人工智能差距明显。在相对强调理性逻辑的理科上,人工智能表现优良。但在偏重感性认知的文科上,人工智能折戟沉沙。
这一结作文果一方面体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成果,但更重要的一方面,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并未达到“反噬”人类的高度,人工智能和真人的主要差异体现在——情感取向和价值判断 ☹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意识是人类区别于世间万物的最主要特征。人有了意识,开始形成同情心、价值观等一系列的情感认知和体验。与其说是人类被迫“屈从”于人工智能,倒不如说是人类主动依附上人工智能,依赖于先进的科技,自发地沦为“智能人工”而失去了思考。
上世纪一部经典的默语电影《摩登时代》,卓别林饰演的流水线工人因长时间无休止的流水作业,被卷入流水线中。虽是一部讽刺幽默作品,但却发出了人成为机器附庸的警示,哪怕只是流水线这一“微不足道”的科技发明。
一旦人们受益于人工智能,陷入科技的百般依赖之中,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而变成麻木不仁的“智能人工”,这才是目前更值得担忧的问题。伴随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势必会越发频繁地用于生活、生产之中,人类也无可避免的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人工智能的倚仗。不被人工智能催化成“智能人工”,是一个度的问题。
身处工业时代,但文明不止工业文明,一心研究科技的ฅ同时,也要注重人性的发展,体现人性的光辉,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使是在万不得已时,暗示自己是“作为人”的存在,是人工智能的驱使者,而不是受“人工智能”驱使的“智能人工”,千万莫失去情感认知和价值判断,变得与机器无异。
人工智能是科技发展的伟大成果,只要让其始终处于人的控制之下,避免误入歧途,一定能更大限度的造福人类。切记!我们是人工智能的主宰,而不是受驱使的“智能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