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类存在的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工智能,这一高新科技的产物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以其高速而精密的计算能力不断刷新人类的极限,甚至引起公众的恐慌。技术的壁垒,拉远了大众与人工智能的距离,其能力与速度也随之被神秘化的无限放大。当许多已被或是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工作岗位的人由兢兢业业转为惶惶不安,当大多数担忧一齐指向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可能性时,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却忧虑着人类会否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因而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转换角度之后,我以为这一观点更具普世价值。换言之,我们不能在与人工智能的“速度竞赛”中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以及宝贵的怜悯之心。
早在“人工智能&rdq☒uo;出现之前,在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乃至更早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社会,“速度”成就了时代的主题,成为了“发展”的代名词。我们鼓吹速度,急求发展,却忘记了寻求找真正合适且合理的发展方式。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反而被“来不及”不断消耗着。现代社会,更是所有人总行色匆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低头族”越发常见,更多的人选择在被高速发✞展的横流碎片化的时间裂隙中,将视线紧锁于眼前一方散发着微弱亮光的屏幕上寻找片刻的休息与放松,碎片代的阅读、信息驱动的阅读加速了深度思考能力的瓦解。
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一词更是甚嚣尘上淹没了我们的手机、充斥着我们的视野,网民们作文在网络中激扬文字,以激烈夸张的言辞吸引其他网民赞同自己对热点事件的观点并迅速归为自己的阵营,相比之下,一些静默的文字在这样“快速消费”的时代却被低估了其本身的价值。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却变得越来越冷漠。回归现实的驱壳,人们反而“恭谦有礼”,对真实存在的丑恶的社会现象熟视无睹,默不作声,以至于“网友不出门,路人不上网”的言论浸足了讽刺的意味。难道我们的同情心也仅限于虚拟网络世界了吗?
故然,人类历史上下五千年都在不停地寻求优化配置有限资源的方式以提速增效。而人工智能,同样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凭借其高速而精确的计算能力在许多方面令人类自叹不如。我们输了吗?我认为,至少目前答案还是否定的。人类赢在我们具有并能够培养深度的思维能力以及与生俱来的丰富的七情六欲,和傲视天下时永远怀着悲天悯人之心。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rd☪quo;。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讲,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人工智能并不完全独立存在。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好地利用它,将它作为人类发展的有力的工具。同时,我们更需要坚持的是不为碎片化的时代,鼓吹速度的发展理念,打破独立、努力地思考的能力与习惯,并坚持一如鲁迅先生曾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责任和态度。
这并非一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速度之战,而是再一次敲响警钟,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审时度势,别★弄丢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