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感性的计算机
库克似乎并不担心人工智能研究者所说的“奇点”之到来。对于创造新物种的企愿毕竟是刻入基因序列中的,潘多拉魔盒迟早会开,而经由人类这并不完美的造物之手诞生的、可℉机会趋近完美的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的思维极限,或拥有与人相近的思维模式,如今的我们并不知晓。
在对于可能成ฝ为“弑父者”的计算机面前,人类抱持的感情除了期待、恐惧以外,或许还有一股优™越感。他们坚信,即使意识这个最后的大关在未来也被攻破,感性赠与人的价值观、共情能力依然独一无二。
作为银河系第二旋臂某行星上唯一已知的智慧物种,人类的本质说到底不过是不断精确复制、时有错误发生的一团信息流。在有机生命这个载体上,无论具体代码风格和使用算法有何种差异,究极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人类&rdกquo;及其基因组的永恒存续。四十亿年的重奏中,似乎很难想象,意识这样复杂的东西是如何在简单而机械的自发化学反应中诞生的…从海底热泉口聚聚散散的核酸到自由穿行漫步整个星球的复杂生命体,或者说从简单易懂的几行代码跨越至精巧庞杂的大型程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与计算机,本质是相同的。
在人自身的认知里,区分人与计算机的重要判定条件,是“感性”的存在。感性从属于意识,可以被解构为众多概念的集合体,包括理性、共情、审美等。之所以现存人工智能仍不可称完美,除了缺少自我意识以外,没有感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没有意识,人在进化层面 ヅ不如高速繁殖的细菌成作文功;如果没有感性,人和其他拥有简单智力的动物没有区别;如果没有创造力,人无法在诸多社会性高智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创造“文明”的物种。
尽管很残酷的是,利他主义行为也不过源于基因突变,偶然成分很大,但毫无疑问,人类文明的霸权也正来源于这小小的意外。我们制造计算机最初是为了简化工作提高效率,现在它却成了人通往成为“创世神”之路的捷径。路上是福是祸,不得而知。人类如果要与这不可观测的未来抗争,创造力是矛,而感性是盾。创造给人存续的动力,感性给人以存续的可能。创造力缺乏,文明止步不前;感性消亡。文明土崩瓦解。而创造力在失去感性的情况下,则会变成使用“贪心算法”追求最优解的简单程序,在可视范围内夺取最大利益,但不可持续,终将引来融毁式的灭亡。
回到本质来说,人到底是什么?
薛定谔认为人是负熵集合体。道金斯认为人是基因操作的生存机器。林奈对人科人属智人种的唯一描述是一句拉丁文:“人,认识你自己!”
人类,感性的计算机,今日我如此定义。同样是信息的载体和处理中枢,同样使用大量算法抵达追求的最优解。但人拥有了感性,于是开始探求与基因代码不同的解法。人抵抗了“命运”,人便有了自我,人于是要创造。
在某个偶然的复制错误后,他从蒙昧中苏醒,他的眼直视未来。他不再囿于基因单调疯狂的复制、转录,他不再是蛋白质与核酸搭筑的漂亮模型。
他是人类。
他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