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相由心生
林语堂先生曾说:“赏玩一样东西中,最重要的是心境。”
想起途中老师所推荐的苏轼的《定风波》,许是有先见之明,希望我们为苏轼的那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所染,且抛去所有不快,所有烦闷,好好领略这闽南风光。
在江南久居的越人,不曾知这方闽南之地冬日的与众不同。不同于江南人们在这暮冬蛰居一室,与暖气为伴,这儿却宛如初夏,阳光正好,穿过树隙,带着夺目的绚丽,似是最繁华的烟火。空气中弥漫的是柠檬叶的香气。确实是一个宜 ☺人之地。但由于纠结选课,郁郁之气结于胸腹,对这份初夏的温柔便兴致缺缺。
林语堂纪念馆是一个很让人静心的地方,不必按捺心中的不愉悦,烦闷自会被洗涤。坐落于一片香蕉林海,与江浙沪相异的是:这儿少了几分游客的喧嚣,多了几分宁静与从容,大抵任何喧响都是对比般温情最残忍的打扰。纪念馆很小,不过一间二层小楼。但就是这方寸之地,却让人轻松,让人愉悦。纪念馆讲述了林语堂的家庭、他的学历、他的作品,流露着他的柔情、他的渊博、他的幽默风趣。我其实并不了解林语堂,但在这方寸的格局中,我萌生了应该多多认识他的冲动,以及不曾对他有过深入了解的后悔,即使我曾读过《苏东坡传》,即使我知道来漳州定会参观他的纪念馆。我总觉得他的文宇过于平实甚至有些平淡,没有作文什么晦涩难懂的哲思之句,不如秋阳般的《黄州突围》,语言亦不似同代的鲁迅那样尖锐辛辣,带着浓浓嘲讽。作为越人,偏爱鲁迅无可厚非,因为语言的亲切感,因为俚语。但平淡之言加诸于林语堂,实属无稽之谈。
林语堂的文字深刻之处,不在于难懂的字句,而在于背后的深意。他定 シ义苏东坡是标志,代表了文人的愉悦,看似好懂,却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一块刻石上,我找到了《京华烟云》中的一句话:“别轻易认输,别总对自己说没有办法,人生中许多事,只有经历过,疼过,才能真懂。”很简单,很直白,却猝然击中了我的心,我一直忧心选纯文会学不好历史,但既然喜欢,为什么不去试一试。
ม在眺望台上远眺,阳光渐渐☪柔和下来。风拂过香蕉树叶,温柔地轻轻摇晃宽大的叶子。
回想起纪念馆最后写的,林语堂在闽南长大,他有好奇,便用目光在树干上摸索;他反感人争抢,觉得是在高山上看蚂蚁。直白而幽默,带着孩童般的打趣。
或许只有闽南此地才能养出这样直白而幽默的人才。在闽南久居,亦会沾染此般年少的气息,养出年轻的心境。
林先生的那句:“赏玩一样东西中,最重要的是心유境。”其实,欣赏的美景,亦是心的风景,而风景的净化,亦是心的蜕变。越人游闽,心境改变于云深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