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风景
“你的脚步追随的不是双眼所见的事物,而是内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当我的步履稳稳踏在江南小镇的青阶上时,心中冷然跳脱出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下的片语。
初次踏上那片土地的时候,偶然听到一批旅者(或应称为归人更佳),频频叹惋物是人非,声音混杂在一起辨不明晰,可想来与途中擦肩的大多数都是一样心思。他们传看着几年、十几年前的照片,啧啧不绝地将之与如今相较。
作为一个前来游学的他乡客,我也能清晰地觉察到,画中的江南似乎也在石头森林的迫近中割让了领土。可是,倘抛去江南旧人对昔日故乡的怀念,也不谈远方旅客对苏杭天堂的过高期望,似乎易被他们☿三言两语消解的不是风景,而是风景背后的风度与风骨。
江南是❅背依大江,面南拥天下的宝地。晋室争权以及金灭北宋时,诗礼簪缨之家南渡求安。背离乡土、旅于风尘之中,本是源于“国”的缺失。可国在这里,与家、与族、与宗,与这一切的命运渐渐重合,带来ช一样的庇护,也带来一样的忧伤。这里绵软的光景,“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画船听雨眠”的清愁,让人再难重振雄风、一力撑天。
然而,并非知道了自己的渺小便有理由去止步不前。颓唐的人只能看见小城的荼蘼,高远的人却自能笑看小城,来日再成就一场惊鸿。这避难的梧阴,也因此得到休养;落难的华夏衣冠,也因此得到传承。
江南风度,大抵就是在这样的包容中形成和延续着。
书里江南,史里江南,总不乏令许多人陌生的豪气:宋朝危难之际精作文忠报国的岳飞,史稿中获赞“不可为而为”的英雄张苍水,诗中高呼“自强在人不在器”的女侠秋瑾……拜谒这些民族英烈祠墓的时候,我几乎是重新认识了江南。负担起这样承重的生命的,不只有江南;但在惨烈中绽出生生不息的美,便要数它为最。
同样地,在贬谪的苦闷中,也有精神超脱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子逝去,苏堤长存,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人的成就和文章里撷取精神的火光。归心融在雨里滴滴似箭,但人的精神传承代代不息。
江南风骨,大抵就是在这样的坚韧中立于世间。
对于这一切的变迁,江南的水土,是一个无可置疑的旁观者,同时也是一个绝对的在场者。
跳脱出所执之见,便更易发现其中的可贵。经历外表的剥蚀,使人更易于了解其内在的光辉。正如苏东坡那一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此处换言作“惟包容之气韵,与坚韧之风骨,吾与子之所共承”也颇为恰当。易变的是风景,长留的是风格。今天游学途中的我们,也在勉力地去了解一片土地的故事。一点点的山水作为诱因,就可以让人渴望把身躯立得像那一座山,荡净得像一汪水。而只消方寸的文明,便可令终古相望的山水失色。
江南是时代的逆行者,溯回历史以求索精神的学子亦是。但如果能在不可避免的消亡中找到最需要守住的东西,也不失为一种幸事。时至今日,早已读过的一个名句,仍在脑海中历历分明ง:“记忆也是累赘,它把各种标记翻来覆去以肯定城市和地方的存在;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