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思想国

时间:2025-01-14 06:36:2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如果没记错,漫游者,大概是本雅明提出的概念。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作一次思想的旅行,下午阳光正好。

刚刚阅读一本《夜晚的书斋》,其中便谈到了书籍的秩序问题。唐诺在《阅读的故事》里对此话题也有所涉及。下面谈谈我的一点粗浅体会。

像照片中一样,我的书房大概是没有什么秩序划分的标准的。一张白色书桌,左侧拐角型地立有常读书,白色书桌的左侧,则是一个实验桌,上面堆满了著述、杂志等等,嫌灰尘太大,遂蒙上一层橘红色的布,很像当年学素描时的背景布的感觉。面前的窗台上也是堆有一个“堤坝式”书堆。当然,以不遮挡光线为基础,这是最重要的。记得某位建筑大师曾说过,光线是建筑的灵魂,这当然也是我布置书斋的标准了。阳光正好的下午,让书籍和€光线共舞,这样甚好。

我的书籍,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分类标准,以达成某种秩序的话。那么,此标准便是:按近期阅读的喜好,将书布置在离自己由近及远的地方。

《夜晚的书斋》中亦论述到“夜晚属于混沌”的问题。的确,有一些书是适合夜晚阅读的,有些书则更宜白天翻翻。通常,我的阅读效率以夜晚为佳,一方面,可能与我对书籍品类的偏好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我的个人状态有关。但不管怎么说,古往今来,雪夜闭户读书,一直是文人墨客的一种情怀。

读书多了,便产生了与人分享的念头。这念头可能由最初的儿时炫耀心态,成长为后来的取长补短的一种情怀了。这也是中国文人们古已有之的经世致用情愫吧。

ป但有一点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文人们读书之乐,大概是我所能体会的了。

另外有一个乐趣,那就是手抄。这是中学时期,初中语文老师欧老给我们留下的习惯。手抄,一则可以便于收藏,二来书中文字,经我手一抄写,便带有我的心智,便带有我的精神,这也是钱穆先生演说中所提点的精神吧。总之,比起电子笔记,手抄的墨迹,着有年华的痕迹,当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有“述而不作”之说,可见对前人思想的继承是多么的重要,也只有在“不作”的基础上,史料才能保留当ห初的面貌,才能为后人提供更加客观的研究☿基点。

固然,胡适之先生也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但相比于胡乱发挥,这任人打扮的历史本身,就具备了充分的研究价值。

学者研究,文人作文,无一例外必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这基础,在中国的传统下,乃至在世界的传统作文下,来源之一便是“史料”。

无偏狭的史料,对于后然的指导价值无疑是巨大的。而带有隐含预设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史料,固然也有Ⓐ许多是具有研究价值的,譬如《史记》,或者说,许多史料很难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将作者的主观色彩,同历史的局限相剥离开来,这将是研究者的一大挑战。

从摘抄联想到这些,想想也是蛮合理的,关键的是,要警惕作者的隐含预设,这些预设,有些是作者个人也未必意识到的了。

与抄写相对应的,想必就是批注了。

图片 批注就不是“述而不作”了,批注在开始,已经有两个分野了。一是给自己看的批注,譬如古人读书,已有天头地脚的墨痕经营了。蝇头小楷,耐人寻味。另一就是给别人看的批注,譬如皇帝的“批复”,便是在奏折之上用红笔书写;又譬如语文老师批改作文,也是用一系列符号在原文基础上修改。乃至出版者、编辑在校对稿件的时候,也有一些基本的批注符号,很类似于小学作文课上所学的插入符、删去符号之类。

抄写在隐性层面上凝聚了抄写者的精神,批注则是在显性层面上彰显了阅读者的思想,乃至阅读者与作者看不见的遥远沟通。

更重要的是,批注背后是一种文化。一来,批注有助于对原文的理解,此为批注的第一层功效。更重要的是,批注也可以反映读者对作者的“批判”,即读者自身的“反思”。

可以说,前一种批注,培养了作者的信徒,后一种批注,彰显了读者的主体地位。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嫌批注不过瘾,嫌阅读不带劲,没事,那就自己出一本书吧。

在这方面,林达夫妇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从《带一本书去巴黎》到《西班牙旅行笔记》,从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到《一路走来一路读》。如此种种,等等等等。林达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整合,“既述又作”。

林达夫妇读了很多书,行了很多路,怀着对政治历史的敏感,带着画笔与墨水笔,勾勒出美国的政治生态、巴黎的革命浪漫、西班牙的浓重历史。

一直说期待林达的意大利专题的书目推出。

但不可着急,毕竟他们是“一路走来一路读”,且阅读且书写,且书写且行走。经典作品的问世,永远不是那样容易的事情。

因此,才有了中国历史上那么多苦心孤诣的著书者的故事。

而阅读,大概是写作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吧。

因此,且读且珍惜吧。


上一篇:这也是一种责任
下一篇:走进生活老师

TAG标签:漫游思想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