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碎的是生活还是我们自己
在暑假里,我可以说是沉迷于手机。有时是一边写作业,一边“刷屏”;有时是把一整个上午时间都用来玩手机。久而久之,我发现同样都是“看微博—刷朋友圈—打游戏—看小说”,前者竟然显得我的一天非常充实,而当我突然换成后者的生活方式时,干完这一系列工序就变得异常空虚无聊、无所事事。
我很惊讶,而这时,我发现了一个词——“碎片化”,心中坦然,原来是生活碎片化了呀。就这样,我也就没再深究下去,迷迷糊糊过了半个月的日子。一天在我刷完屏后百无聊赖之时,正随手翻看日历,突然意识到——暑假早已过去三分之一了,而我的作业完成度还没三分之一,我讶然了。开始思考起真的是生活碎片化了吗?
在我知道“碎片化”这个概念之前,我一直明白浪费时间是可耻的道理。
可随着手机、电脑的横空出世,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包括从前的我在睡觉前、如厕时、地铁上刷手机刷得昏天黑地时,都会美其名曰“我们在抓紧时间不放松,利用任何机会在学习”。但是这个暑假里的新发现瞬间揭开了曾经所谓的“抓紧时间不放松”的真实面目,我们迷失在碎片化的迷宫里了。
专注力——我的第一块碎片。我写作业时有个特殊的习惯,总喜欢把手机放在边上,这样就造成了好几次出现以下情况:这是一道有难度的数学题,光靠脑子想想不出来,于是决定在草稿纸上演算一下。这时瞥见消息提示灯在闪烁,不自觉地拿起手机看了看,原本只是想看看就放下手机继续做题,结果变成刷屏,最后一发不可收☒拾了,到头来之前思考的解题步骤忘光光了。类似的事情简直就像夜空里的星星数不胜数。
深入思考——我的第二块碎片。我发现这块碎片是在预习语文课文时发现的。通常在预习课文前,我都会将课文内容读一遍从而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再找几个不认识的字词,对它进行注音和解释,最后感同身受理解人物感情,写好中心思想,就算完成预习了。第二天老师对课文里的内容进行提问,比如:xxx段的作用;xx句用了什么描写,它的好处是;你是怎么理解标题的等等问题。我开始有些慌张,因为ม在作文我预习是完全没想到这几点,只是一扫而过,并未多做思考。这是如何使得的呢?再举个例子,平时网上会有许多心灵鸡汤,刚开始我会慢慢看,理解一下意思;可渐渐的由于一些原因,时间变得紧凑起来,我对于这些东西就是“一目十行”,然后怕以后会用得上就收到收藏夹里了;这样的情况最后演变为,一看到心灵鸡汤想都不想就收入收藏夹里。事实上收藏夹里的这些东西,最后只能随风泯灭,因为我从来不看。是的,这两件事真的很嘲讽。
随着第二块碎片的消失导致书信、交谈、阅读等丰富灵魂的活动变得弥足珍贵,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摧毁了灵魂的渴求。我们缺乏深度的思考,我们无法通过深层次的阅读来获取需要的精神食粮,反而对于任何有用或没用的东西都处以让其自生自灭的态度。而且我们还会产生错觉,认为一天过得忙碌又饱满充实,其实当你真正问他们,那你们一天做了什么事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突然噎住,摸着脑袋像在脑海里找寻今天工作的蛛丝马迹。
由此观之,倘若再这样下去我们的灵魂或许就会在碎片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乃至窒息、孤独地死去,留下一具空虚的躯壳。
原来这“碎片化”碎的是我们自身啊,那这样下去不行,得想个主意来解决他。苦思冥想,细细琢磨,我有个大胆的想法☃。信息时代的降临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种进步,没有进步的人类就只能退化,所以我们不能怪是生活所迫,要从自身改变。很多人都有个误解,他们认为,要完成一件事需要一整块大把的时间才行,其实非也。举个例子,如果你打算写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可是很难有一大块时间让你坐下来安静地完成。那么如何去做呢?你可¿以预留一个写作时间,在动笔之前,先利用一切碎片时间来进行构思,积❣攒素材,最终把积攒的内容衔接在一起,自然一口气写几千字几万字都不在话下了。集腋成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高尔基说过:“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在这个时代,我们应是时间的主人,又怎能被时间所支配呢?所以把握好碎片时间,成就充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