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需要那么多英雄
(一)
木里火灾,我真的谈这个悲伤的话题已经谈了n遍了。
作为经历过火灾和山火的我来说,每一次大型火灾我都会持续关注。正因为见过,所以在乎。
(二)
当一周没有碰手机的我打开手机,第一个弹出的消息是“木里火灾,三十名扑火人员牺牲”。三十条鲜活的生命,葬身火场,这足够让我惊心的。
再弹出的新闻不过是“街道群众为英雄们致敬”“英雄已‘回家’”之类似曾相识的善后感动或煽情细节。在我看来,再动人的善后都只是一些包装精美的新闻罢了,而作为活人,回家,他们是再也没机会了——家里泡着的衣服没来得及洗,爱人的信息没来得及回复,母亲的牵挂没来得及看,婚宴没来得及摆,蜜月没来得及度,喜欢的那个女孩子没来得及表白,想给家里买的房没来得及买……很多事都还没来得及啊。
无论在灾难现场他们有多英勇,他们都是别人的儿子、丈夫、亲人、朋友。二十来岁,正值青春,他们有大把的事没来得及去做,就这样走了,于灾民来说是救星,于社会来说是英雄,于家庭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和痛苦——骄傲自豪怎么比得上骨肉分离的无限伤悲?他❥们都还是大孩子啊!
如果可以,我想说,在这个平和的社会、和平的年代,我们不需要那么多英雄;如果英雄需要白发人送黑发人来造就的话,我们宁愿不要英雄。
互联网很发达,他们的事迹和故事在网上传播得很快,太多人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为他们的牺牲而难过。如果可以,我想说,他们的英雄事迹可以传播,但要节制,绝不可渲染。事实上,并不是他们被冠以英雄的头衔,就会让他们的家庭和亲人萌生多么欣慰的自豪感,恰恰相反,媒体的每一次曝光似乎都在揭开这个家庭难以愈合的伤疤。
不想见,为了家庭,老两口艰难抉择,可能让大龄产妇再要个孩子,重新把一个小宝宝养大,然后向宝宝诉说✉他的哥哥有多么英雄的事迹。
是的,如果可以,我宁愿不要这种故事,不管这个故事多么动人。
(三)
小学四年级的一个夜里,凌晨四点二十三分左右。
楼下不住地有人狂喊:“快醒醒,快点跑,起火了!”
✿我和家人用ณ学过的逃生知识沾湿了毛巾就往外跑。手碰到大门的金属把手,很烫,无暇顾及,果断地向下按,拉开门。焦黑色浓烟滚滚扑面,我们猫着腰,快步经过着火的屋子。我向里望了一眼,火光在焦黑的家具里跳动着,像妖怪一样扭动着,发出滋啦滋啦的声音。
住户们都跑了出来,可能是电话打得不及时,消防车久久未到。火势越来越大,是空调内置板着火,没人作文知道有没有爆炸的可能。没办法,情况紧急,小区的九个保安提着粉末灭火器,拿着อ从群众那里借来的湿毛巾,捂着嘴准备往里冲。围观的群众拉着他们,他们挥挥手说没事,然后头也不回地往里跑去。
我站在人群里,看着他们的背影,逆行着,这形象至今不灭,甚至随着岁月流逝,愈加清晰。我们在下面焦急地看着着火的那间屋子,红光一点点变小,直到熄灭。此时,几个男子汉又捂着嘴冲了进去,架出来了七个走路摇摇晃晃的保安。九个保安进去,七个昏迷着出来,两个头晕乎乎的。
他们满脸是黑,英雄般走出来的时候,消防车也拉着铃往这个方向驶来。几个消防队员了解完情况又冲了上去,检查火情,确认熄灭之后放我们上去。楼梯间雪白的墙壁被熏如炭,以至于后来的两年我每次上楼心里都充满了恐惧,那一眼火势就又在我心里烧了起来。
七名保安住院了,没有大碍,一栋楼的户主们几乎都去探望过这几个英勇的男人,很感谢,但也很担心他们当时的安全。
一年后的清明节,我随家长回乡,在祭拜祖宗的时候,突然见到一次山火。在另一个山头,大概是蜡烛还是鞭炮引燃了树枝,火一直烧,滋啦滋啦地响着,火光映天,只不过磕了三个头的功夫,火势蔓延开很大一片,看着飞升的滚滚黑烟,我的心里充满只有害怕。
我很庆幸,我很幸运地活着,每一次。
(四)
随着消防体制的改革,消防员从武警部队分离出来,逐渐走向职业化。参加消防员的孩子年纪轻轻,有的甚至才十七八岁。为了梦想、家人和生活,所有人都在奋斗,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
人生路上,没有谁该替你负重前行。当你在岁月静好的世界里听他们奋斗的故事时,你是幸运而幸福的,他们则需要扛起越来越多的生活,甚至需要身处险境。当别人事实上替我们负重前行时,我们能尽量把力所能及的小事做好吗?说了不要乱丢烟头,那就把它踩灭掉;看到台风预警,就别想着往外跑,别给别人添麻烦。替别人着想,做好每件小事,那就是你做了最大的善事。
“英雄在创造丰功伟绩的同时,也创作了一部部悲剧。”作家曹含清在《英雄》里说的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救火队员牺牲了,但愿我们的祭奠不是讲煽情的故事,而是做力所能及的善事,做安全隐患的有心人,发声者。
“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我不止一次地欣赏到这句话,却已不知道出处。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慎言以生命为赌注的英雄,或者说,我们无需英雄主义。无需英雄了,人人做自己的英雄就好。